不管你在影片中是如何的正义凛然,比如说“我在这里代表沙漠里耶稣的声音,而你们却是那么的贪婪”(牧师的扮演者);不管你在影片外是如何的同情弱者,比如用DV拍纪录片(那位摄影师小姐);但是一旦影响到了你自身,这时候你的第一反应还是想买张机票赶快逃离。
反而是那位反面人物“哥伦布”的扮演者,还把水给被抓到囚车上的示威者喝;那位土著面孔强烈的导演,虽然极力不赞成到最后关头去救他人,终究也没有走;更想不到的是那位白人光头型男制片人,以前是想着什么事情都用钱摆平的、不希望自己剧中的演员去参与抗议活动的,可是到了“是走还是留”最关键的时刻,还是受不了良心的不安而冲关救人。
所以,你说什么、演什么、拍什么都不重要,重要的是你为本地人做了什么。
《雨水危机》拯救了我因为很久没有看到还蛮喜欢的电影的那种荒芜。
必须用这样的夸张来赞美这部电影。
仿纪录片的形式,戏中戏的几条线并行,年轻的野心勃勃的导演想拍摄16世纪的针对印第安人的残忍掠夺中,印第安人勇敢反抗的故事;现实中的当地人则因为捍卫水源而投入到和官方的流血暴力抗议中。
很妙也很必然的处理是,扮演印第安人领导者的那个当地人演员,现实中也是抗议暴动的领导者,他在电影中捍卫家园,在现实中捍卫水源,朴素的脸,极富感染力,总让我想起我爸爸那样和土地打了一辈子交道的信实农人。
印第安人的遭遇没有人有资格出来说“道歉”,道歉也毫无意义;而当地人保护水源付出了血的代价,最终取得了暂时性的胜利。
制片人和导演演员们的纠结,眼看着当地人的困窘又无能为力的良心折磨,“走还是留下”的天人交战,电影的难以为继带来的困顿与失落,对于偏好各种内心戏的我来说,真的是非常棒的观影感受。
可惜这一切都要建立在不断的自我暗示上,这只是一部电影,这不是真的,要不我的心也要皱起来了。
可惜啊,人类社会的前进永远都与一部分人类对另一部分人类的掠夺分不开干系。
先进文明的野蛮,将原始的淳朴撕裂了巨大的豁口,就是这样血与泪的角力中人类缓慢进步。
身为一个广泛意义上的人类热爱者,真的挺难过的。
我们要对自己喝到的每一口干净的水保持敬意。
我很难相信这甚至还有其它种族的他们的精神意义内涵,他们剧组只是去当地拍电影的,而临时找的"男主角"却是独立运动的头儿,他在一次运动中被抓了进去,剧组拿着钱去赎他,条件是电影拍完了再将他带回警局.因为后续会产生被暴打,被消失以及被死亡,剧组其中一个人竟然对该条件进行了思想斗争.我在想,如果以我们中国人的角度来想,他不就是我们的一个赚钱机器么,他死了或活着与我何干. 此可谓生命价值论.我看到现实中的中国人绝大多数的唯利(金)是图.根本也就不会产生这样的思想斗争.那些牛逼的影评者们,你们就会去国外的影片进行指手画脚,评论他的好与坏,评论它的难看与好看,评论它所表达的意识形态.你们就没有学以致用,想想自己的模样吗?每个人都该撒泡尿反思下自己,反思下自己所处的国家和民族意识.这是在现代文明中长期不知道人是生来具有游行全,投票全,以及人全的民族,以致于我们都忘记了反抗以争取权益的意识.噢不,我们仅抓住了生存的权利.引用:一个人对抗强权,一个在沙漠中哭泣的声音,他们难道不是人吗?他们没有人性的灵魂吗?你们不该像爱自己一样爱他们吗?
雨水危机罕见的借助电影拍摄的曾经线条 和如今仍然存在的政治问题线条合二为一。
历史上的今天,拿破仑进入这片大陆,西班牙人开始奴役印第安人。
掠杀,宗教,压迫。
解放后的美洲大陆,历史上的今天,平等安逸的全球化的社会。
然后殖民与奴役仍旧存在,印第安人的生活,便只有生存。
不管是导演片中拍摄的永存的电影的解读,与岁月的标榜。
还是在玻利维亚显示中看到的所有痛苦的挣扎,都是对这片大陆,这些人的最好记录。
我们永远不会明白,对于原始如初的他们,西方,资本,等等都是什么。
“生存,像我们一直擅长的那样”。
只有生存。
两个线条归结为一个节点,宗教不是人人平等,拯救不了生存的需要;政治不是人人平等,拍拖不了利益的摇摆;历史不是古今平等,摆脱桎梏何谈简单;只有生存人人平等,水便是生命。
我们只借此电影缅怀这些真是发生在这个星球上的故事因为这样的警醒至关重要
电影的主题和叙事线都很高妙,平行时空的叙述,使得电影整体很有张力,想要表达的东西也更发人深思。
一、演员表现Gael García的表现实在是差强人意,天真有点天真,善良有点善良,冷漠又有点冷漠,角色前后没有什么起伏变化,很扁平化。
也无法体现出那种被几句话深深触动而一心想要完成一部作品的深沉。
这个角色表现得也很矛盾,策划了戏中戏里的他,被历史故事中为印第安人抗争的平等精神所打动,可现实中的他一心却只想拍完他的电影。
如他所言“这一切都会很快过去,但我们的电影会永垂不朽”这难道不就是他剧本里所说“沉睡在睡梦中,利用着印第安人的汗水”的殖民主义么?
Costa的演技没话说,情感和人物性格的转折和递进都被表现得淋漓尽致。
其实他们和政府有什么两样呢,一样为了自己的利益,利用原住民的无知,剥削他们的汗水和劳动。
只是程度不同罢了。
他们的同情也从来只是同情的情感而已。
演Daniel的演员,却好像没有别的作品了,但这部电影的这个角色真的被他演绎得很好。
二、论电影主题戏中戏的电影想要突出的是Bartolomé这个第一个为印第安人发声的传教士。
他的话在荒漠中回响,是西班牙人对于自己殖民历史的反思。
在那个时代里,第一次有人用神的名义进行反思,反思自己给印第安人带来的罪孽:他们曾经幸福祥和地生活在这片土地上,如今却因为我们四处逃窜;反思人种与人种之前的平等:我们有什么权利奴役他们,享受他们的汗水和劳动?
对于殖民时代的反思,我们亚洲大陆上的旁观者都见过不少,西班牙人一定想得更多。
这作为电影的一部分不足为奇。
戏中戏的几个片段虽然简短,却有巨大的冲击力:比如印第安人四处奔逃西班牙人和猎狗的追击,仿佛历史就那样被还原,原住民们曾受到过的苦难就这样展现在观众眼前。
还有要妇女们淹死自己孩子的那个场景,人们难以想象,但却是真实的事情。
短短的篇幅里,戏中戏依然很有张力,至少印第安人的苦痛可见一斑。
使电影有立体感的是科恰班巴的饮用水危机。
它是新时代的抗争。
的确,抗争付出的代价很大,但这却让我看到了绝望中的希望。
印第安人们虽然缺乏文化,缺乏武器,虽然生活的环境依然恶劣,但他们已经有了为自己抗争的能力和思想,他们不再依靠殖民者中的良心发现者来为他们发声。
这是时代的一种进步,也是这个时代最大的无奈。
几百年过去了,掌握着这个社会核心资源的人依然是那些blanquitas,他们依然充满着种族优越感,看不起同一国度里的印第安人,将农民想要饮用水的诉求诽谤为企图颠覆政权的邪恶势力,多讽刺。
Siempre nos cuesta muy cara.Ojalá hay otra manera pero no la hay.
玻利维亚🇧🇴似乎一直很神秘,很想了解一下它。
一时偷懒,在线观看,不断的缓冲界面一定程度上导致了我的感情断裂。
不过,我却因此得到意想不到的好处:在等待中回忆之前的镜头。
印第安人丹尼尔总是用那双黝黑锃亮的双眼望着镜头,不言不语。
但是不能用“深邃”来形容它们,而该是“纯净”。
他的双眼特写不断出现,表现他在思考。
一般来说,一个人思考时的眼神是出神而复杂的,他的眼神也是出神的,但好像真的见到了神或者跳脱了尘世。
一个镜头:costa带着钱去说服他不要参加抗议,妻子在给他敷药,costa在不断加价,而他一直不说话,就是出神,甚至看不出他有没看costa。
costa都要疯了,他还是不动声色,突然他就说了好。
一般生活中,我们该说这个人按兵不动为了敲诈,满眼贪婪和狡诈。
但是丹尼尔就像一个突然醒了的自闭症孩子,自然、天真的让你不能多想。
再配上下面的情节:丹尼尔对妻子说“(起义)用得到这笔钱”。
一个圣人形象成功出现。
千万别说假。
配上别的眼睛可能是这样,配上这双眼睛,你就是不愿说他套式化,你就是想说他伟大。
这就是用原生演员的好处。
看完习惯性地差了百度,贼逗,主人公居然没有Costa。
我很鄙视编词条的。
我不是因为结尾有costa就一定要突出costa。
而是Costa的心理纠结才真是这部片的一个精髓。
costa其实正对应着影中影的角色——卡萨斯神父:一个在印第安土地上出现的思想蜕变者。
卡萨斯神父一开始就是个殖民者,然后在受到屠杀印第安人的刺激后觉悟,开始四处布道为印第安人争权利。
而影片一开始那个最无情最资本最猴急的人是谁?
Costa。
但是随着电影发展,和Daniel交集最多的人是谁?
还是这个“坏人”Costa。
直到全摄制组的人都在暴乱中选择逃离这里,只有Costa选择留下来帮助寻找Daniel的女儿。
导演Sebasitian也没有离开,但是他与Daniel的互动逐渐被Costa取代。
Costa不断在心里坐着斗争。
或许到最后他仍旧不是一个寻常意义上的好人,但是他拿到Daniel的礼物时作何感想,他拥抱Daniel时的泪水有何意义,又是一种蜕变的阐释。
革命不是过家家,革命是流血牺牲。
殖民主义,一个听起来似乎距离我们很遥远的名词,其实从来没有消失过,甚至离我们很近,从亚马逊森林燃烧的烟气中、从叙利亚的断壁残垣中总能嗅到它的臭味,它的母体就是资本主义。
16世纪,殖民者们从这里榨干了黄金白银,21世纪了,新殖民者们竟然连水都要从这里榨走,他们要把最后一点东西从这些世世代代被掠夺奴役的人们手中抢走,一丁点都不留,就像电影戏中戏里演绎的西班牙殖民者一样,新的压迫者们还是牵着凶犬,手持枪支,屠杀手无寸铁的人们,压迫者换了一批又一批,被压迫的还是那些不幸的人,我永远无法甘心用先进取代落后、资本主义生产力消灭一切温情脉脉东西的视角看待拉丁美洲历史,无论用以什么理由,剥削就是剥削,屠杀就是屠杀,掠夺即便冠以原始积累也还是掠夺,因为我相信世界不止是实然,应然才是文明前进的方向。
当下世界,资本以新的形式榨干劳动人民的血汗,最近发生的许多事情表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也许已经不是最先进的了,其制度本身的反动性更是让天下苦秦久矣。
仁义不施而攻守之势异也,全世界无产者联合起来,尤其是那些枷锁下的人们,根本不可能指望给你们套上枷锁的人主动为你们取下枷锁,何况他们还在计划着怎么从你们身上榨干最后一点价值。
有意思的是影片中提到的巴托洛梅.德.卡萨斯神父很可能与与弗朗西斯科.皮萨罗乘同一艘来到新世界,一个人奋笔疾书试图保护原住民的权益,一个人挥舞刀剑屠戮摧毁他们的国家,人性是复杂的,就像影片中科斯塔在最初还把盖丘亚族群演当做廉价的低成本劳力,傲慢的“高贵”白人嘴脸展露无遗,而后面却为了贝伦把剧组的利益放在一边,铤而走险,深入抗议区域,虽然《西印度毁灭述论》可能有春秋式的演绎嫌疑,但西班牙人对美洲诸部族做下的恶是无法掩饰的。
泰诺人,阿拉瓦克人的一支,在哥伦布刚登陆时人数上百万,广泛分布于从伊斯帕尼奥拉岛到巴哈马群岛的广泛地区,如今再无踪迹,而影片中饰演泰诺人的盖丘亚族人曾经是印加帝国的子民,多从事农耕,自给自足,衣食富足,而如今大多生活赤贫,教育医疗水平低下,沦为世界工厂的廉价劳动力,徘徊在主流社会边缘,从中可略见一二我们失去主权、土地的样子。
很多人消失了,比如泰诺人、加勒比人.....很多人活下来了,比如盖丘亚人,但不管怎样,他们还会活下去,就如同影片中丹尼尔所说那样“活下去,就像以往那样,这是我们最擅长的”,也许有一天,共产主义会同清算一起到来。
从看完这部电影起,我就觉得这是导演博亚因是在向拉丁美洲爆炸文学的部分主将致敬,尤其考虑到这位导演是女性,能够拍出这样的片子更为不易(没有任何贬低的意思,我也是在塞万提斯学院女性电影周上邂逅的这部电影)。
科斯塔在片子中说道,“这部片子如果用英语拍,能够多赚一倍的钱。
”光凭这句话,就应该为博亚因再加一分。
读完加莱亚诺《拉丁美洲被切开的血管》之后,觉得欧洲人已经剖开了这个大陆的通道;读完卡洛斯-富恩特斯《墨西哥的五个太阳》之后,觉得欧洲人继续残忍地解剖着拉丁美洲的躯干,过于残忍。
看完《雨水危机》,有种感觉:欧洲人到了极限,准备吃了拉丁美洲人,结果遭到了顽抗。
这条线和殖民化路线以及西班牙帝国后期退潮的轨迹近似。
文中主人公的名字也是非常有趣。
科斯塔在西班牙语里是海岸的意思,隐约让人觉得和哥伦布远征有些联系,当然那个在十字架前的说辞衬托了这个观点;塞巴斯蒂安,圣塞巴斯蒂安的电影节世界闻名,这个年轻人也有着同样的梦想,最终几乎被现实摧毁,最终能否实现不得而知,但他的心灵已经升华了。
这是艺术给人灌输的额外力量,而这种杜拉斯或者卡佛式的结尾再次显示了导演的别具一格。
有些东西超越了艺术的范畴。
比如塞巴斯蒂安要求妇女儿童们配合在河边拍摄一幕溺水戏,只闻孩子的哭声和女人们冷冷的眼神,丹尼尔的那一句“有些东西比你的电影更重要。
”其实,塞巴斯蒂安没有完全领悟这句话,要不然,他怎会在最后与科斯塔争执不愿救助丹尼尔的女儿。
科斯塔彻悟了这一点,应该是在塞给丹尼尔一万元要求其配合拍摄不再闹事却在第二天的电视上看到丹尼尔被警察逮捕的一幕开始的:这是一次强烈的心灵撞击,而科斯塔改变了自己,也改变了塞巴斯蒂安。
片子开头给了十字架很长时间,意味深长。
“向上,向上”的喊声连绵不绝,到最后,科斯塔和塞巴斯蒂安真的向上了;而怯懦逃离的另外一些人还像生活在安托瓦内特“面包和蛋糕”的迷梦中。
他们没能洗去哥伦布时代的尘埃和罪过,没能在耶稣面前完成自我救赎:这是现代西班牙,曾经的殖民地国度留给后人的思考。
电影结束前的两个镜头意味深长。
科斯塔在丹尼尔的车间里找到了两张纸,一张上面是普桑的名画《屠杀婴儿》,这个镜头应该是针对这是科恰班巴水危机中政府屠杀一位17岁少年的控诉,而且普桑的画中拦阻屠杀婴儿的最后一人正是女性,正好也能照应到科恰班巴群众最初闹事的一幕,女人们对抗荷枪实弹的警察;当然,也和挽救丹尼尔女性的一幕很能呼应,当科斯塔拿起这幅画的时候,他已经完成了阻止屠杀婴儿的使命,在这之前他已经完成了心灵的救赎,因为他选择留下。
第二张纸是毕尔巴鄂媒体《邮报(El Correo)》的报道,这张报纸的政治宣传功能还是比较强的,之所以选择毕尔巴鄂媒体而非《国家报》《世界报》《先锋报》或者《ABC》这样的首都媒体,可能也是在影射西班牙动荡的危机,那个年代,埃塔的势力震颤着整个巴斯克乃至西班牙。
作为一个曾经殖民地国家的女导演,能够用这样的问罪心灵手法拍摄电影,已经殊为不易了。
当然,前提是她必须追求自由并且内心崇尚道德律。
一个推断是,拉丁美洲爆炸文学时期的硕果影响了这批西班牙的导演和文艺人的诉求(显然包括巴托洛梅-德-拉斯卡萨斯的著作),他们愿意反省前辈的作为,用这样一些文艺成果来问罪,来求赦。
不知道我们的国家能否出现这样的导演和这样力透纸背的片子,至少我们不具备两个先决条件:对历史的反省和对内心的自省。
为了那滴水,为了忘却的纪念。
【百讲 戴爷讲电影】一部优秀的双线套叠式的叙事结构电影。
一开始看,以为是电影人记录拍电影的伪纪录片,后来越看越有味道,来源于片中片与电影本身,在叙事和角色上的互文与反叛。
作为一部现实主义,反殖民者的电影,代表西方殖民者的西班牙🇪🇸人,来到曾经的殖民地,拍一部殖民历史电影,本身就很有戏剧空间。
导演用一对角色:制片人与演员的关系来诠释。
在戏里(工作上),一个是资方一个是劳动者,在戏外,从拒绝合作,居高临下,到收买,到警局赎人,再到救对方的女儿,最后拥抱成为朋友,制片人的转变与男主的执着,两人身为父亲的共通,最后实现角色的互融。
更有意思的是,电影对于宗教元素的使用,看似虔诚却充满戏谑。
在片中片,牧师🎅🏻企图扮演救世主的身份,面对被压迫的印第安人👨🏻发出灵魂三问(他们不是人吗,他们没有人性吗,他们不配得到上帝救赎吗),却又无视其性命,用以牺牲献祭💀,又在仪式中被众人嘲弄,由献祭演化为亵渎😩。
还有一幕是在抗争结束后,有一个手摇铃的牧师剪影从废墟上走过,漫步经心说着“不要再打啦,把水给你们就好了”。
看似是扮演着和平的使者,实则粉饰着帝国主义的野心和淡化革命的成果。
关于资本以及全球化下流动的金融资本所带来的罪恶,除了使人发指之外,我们还能做些什么?
在《雨水危机》里,丹尼尔以一个种族和底层寓言者的形象告诉我们——面对资本的劫掠,要改变被压迫被奴役的境遇,除了斗争,还是斗争。
印第安人丹尼尔穿行在“古老”和当下两个时空场域,扮演着祖先与自我两个互相指涉的角色,两个角色却有着同一的命运,都无一不在无时无刻的承受着侵略者的血腥劫掠,只不过在当下的劫掠者伪装成了民主政府和全球资本,他们用各种意识形态涂层把自己打扮的更温柔更“文明”,从而更加的杀人不眨眼,杀人于无形。
就像丹尼尔对当权者声嘶力竭的那句呐喊:“你们还想怎样?
你们要我们喝水付费,难道我们流的汗,天上降的雨水,也要要钱?
空气也要征税?
”面对世世代代永无休止的压迫,选择束手待毙,做一只被宰的羔羊,从来都不符合真实的人性,真实的人性说来很简单——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
为了水,为了努力活着,人们团结和组织起来,用流泪流血的斗争倒逼着劫掠者,赢得了本是天经地义的生存权和底层尊严。
更为重要的是,丹尼尔们的抗争,作为一种伟大的“为生存而战斗”的人性的抗争,还赢得了制片人的尊敬,赢得了他最后的冒死相助。
这位开片伊始即显得金钱至上的白人制片,在所在地的政治危机之后,良心压倒了钞票,去舍命营救丹尼尔的女儿。
也许制片人身上正投射着电影导演的影子,反映着导演作为“白人的良心”以及他的道德焦虑。
有趣的是,电影中的许多角色,在一场由水所引发的政治危机前后,都形成了巨大的反转,在这种吊诡式的反转的张力中,每个人,和自己所参演的角色有了参差的对照——哥伦布的扮演者,一改哥伦布的跋扈,在最后的骚乱和危机中,选择留下,把珍贵的水送给那些被压迫被屠戮者;而扮演伟大又慈爱的卡萨斯神父的年轻人,在角色里是同情与良心的化身,却在角色外,危机来临时撬了台子,急不可耐的选择逃离••••••很可能,电影这样编演是在揭示,良心,良心,正因为如此的不可靠才显得如此的弥足珍贵。
没有发生反转的是丹尼尔,他一如既往的在抗争着。
因为自己的种族和阶层,他也许将永远逃不脱遭受剥削劫掠的命运,他又是一个清醒的种族和阶层的寓言者,他知道——抗争永无止息,“对于我们这样的人,努力活着,是我们最擅长的”。
融不进去
7 五百年,有些东西没变。
人物情感升华得极不自然
西方人再一次站在施舍者的位置并洋洋自得 他们并不知道 一切悲剧的根源正是他们
充满了腐败和侵略的戏里戏外,字里行间充斥了2个字,“吃人”
正确的电影,结局虽然露出一点温情,但没有任何出路。尤其认同对Las Casas神父/电影导演的弱处理,他们的“无用”,和政治经济利益相关者们的强硬一样,是新旧殖民主义历史必然性的一部分。也是论文电影,里面的戏中戏,对于荧幕和影像的使用,都可以用表征来分析。
7.0/10 分。2024.01.31,初看,蓝光。以2000年玻利维亚的科恰班巴民众抗议水价飘升的真实事件作为故事背景。现实与故事交错在一起。知易行难。现在的社会,很多人就会光喊口号,还喊得那个撕心裂肺呀。呵呵。。。女导演,文艺片,还不错。不是特别晦涩难懂的那种,而且细细咀嚼后还有余味。。。看了下背景故事,才理解了为啥稳定压倒一切。
实在看不下去,西班牙电影也能拍的这么没观赏性啊
同情和旁观来得比什么都容易。接下来也只是在夹缝里生存。
视角混乱
沉重 這邊為了娛樂而賤價尋覓勞工 那廂卻為了人類基本生存之物奮鬥
6.8
片子有一股书斋式的左翼理想,电影与现实的高度嵌套,权力阶层对底层人民的奴役,被切开血管的拉丁美洲…但正是因此太理想了,人物反复横跳,上一秒还讥笑印第安廉价劳工的制片转头和革命者抱在一起,当着面质疑市长水利政策的导演这边一心为了自己的艺术理想使劲逃离社会现状,就连底层没有选择权贫苦民众个个都有底气对着导演喊罢演,仅仅因为自己“不理解,不接受”……一切矛盾都以一种理想的左翼诉求铺陈开来,这就使得片中所有角色都有一股莫名其妙的笃定和悲悯感,最终只能遗憾收尾
最后拿出那个小瓶子 我和男主一起说出yaku 哈哈哈记住了
没意思。关于政治理论的问题有太多角度,讨论起来比较复杂,还不如不讨论,不从这个角度,但不从这个角度看剧情本身更一般。不流畅,叙事有一点乱。
西班牙语课要看的电影都是不错的电影
特殊环境中的道德选择
戏中戏,剧情从古代殖民的暴戾到现代另一种方式的掠夺控制。戏剧中演员们口口声声对印第安人的怜悯同情过渡到现实中却沦为一纸空谈,讽刺。不足的是片子的重点我始终看不到,前奏也比较长。戏份从导演转移到制片人也是够有想法的。 6.5
主题很好,有一定的历史事实、真实的悲剧性。但整体效果一般。
残暴的 历史 + 严峻的 现实 + 逼真的 剧组… 向 伟大的 女性导演 致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