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月雪
五月雪,Snow in Midsummer
导演:张吉安
主演:万芳,蔡宝珠,郑人硕,俞宏荣,陈俐杏,王竣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台湾,马来西亚,新加坡语言:汉语普通话,粤语,潮州话年份:2023
简介:夏日飞霜,冤情难遣。每个地方都有难忘的血腥纪念日。张吉安永志的是1969年5月13日,马来人与华人在马来西亚大选后展开全武斗,死伤枕藉。小女孩观看粤剧中途几乎遭毒手,仅凭躲入后台逃过种族屠杀一劫。半世纪后,已远嫁他方的她再逢大选,魂牵梦萦,旧魄不散,时空摺叠于无主孤坟,光影如真似幻,人注定迷走歧路。真人真事改编,..详细 >
全片都好克制,直到最后万芳哭,我也想跟着哭。万芳没得奖真是金马60最大冤案
并非所有人都是侯孝贤和阿彼察邦
题材好 电影烂
雪也有它的宿命一代又一代,一层又一层
#48HKIFF# 道理都懂,但还是看到频频扶额。感觉我跟我旁边的老外大叔在比谁更能坐得住……
扎實的田野跟拍好一部電影是兩回事,九項入圍真的是太過譽了,並不是長鏡頭就是藝術電影...
我不明白是怎么把这么好的题材拍成这样的
还是蛮不错的,各种固定广角镜头和极度去戏剧化的呈现,基本是一部慢电影流派风格的作品了,张吉安在服膺和创造这种审美的时候几乎到了严丝合缝的程度。大象争斗时,死去的总是无辜的鹿,个体的失去亲人又无冢可寻的痛苦一直无声的绵延仿佛只能融在京剧唱词里被马华听到,而有些创伤就如同一颗颗腐臭的榴莲,始终悬浮在吉隆坡现代化的闹市街头。
题材震撼,可是这种表达方式与剧情都不能算是电影吧。
1969年5月13日,马来西亚历史上最为黑暗的一夜。并不是一部类型片,观影门槛不低,晦涩又难懂,悲悯且克制。1969年的还原,2018年的回溯,暴力通通被隐藏起来,无名墓是最好的回应,鲜为人知的沉痛历史,永远无法被抹去。张吉安有勇气将这部电影制作出来,无论以哪一种形式表达,都是值得尊重的。犹太人在好莱坞年复一年的拍摄自己的民族苦难史,华人可以做的事情其实并不多,为此加多一颗星。PS:万芳演唱的片尾曲很好听。
金马No.1好沉重好精彩的电影。万芳的片尾曲太好听了。“我想要用温柔的方式来说这个故事。”
最后万芳的歌声一起,所有的谜团都得到了解答,原来就为了导演写的这首歌,包了这盘饺子。是一本不友好的电影,画面太沉闷了。大段的静止镜头,大段的采用戏中戏,大段的中景远景,除了万芳基本没记住任何一张脸。再看的时候才知道导演就是要把人物放在一堆人里,台词起来,都找不到谁在说话。观众被迫成为历史的旁观者,被动接受事件的发生,过去和现在。演职员表里满满的全是人名。对于那段历史,只是呈现,没有为什么,故人已去,留下来的人,伤痛永在。(万芳好赞。我都以为她是马来西亚人了,结果她土生土长台湾人)
怎么可以拍得这么美……太喜欢了,每个镜头都好喜欢。有点侯孝贤的感觉,但导演自己把控自己的风格也非常好。是真切让我感受到“华人离散”的一部影片。历史,那么重,又那么轻,重到影响一个人的一生,轻到过几年便被掩埋和忘记。可既是历史,也是记忆。一个人正是靠着那些不能忘记的过去和信念活下来的啊。被嫌弃的阿英的一生,男权社会中没有地位的女性,却又可以那么坚强。华人的东南亚移民潮,华人与马来人的互相排斥到融合,传统的逐渐丧失,社会的变迁,历史遗留下的伤痕,时代下的小人物……一切都被很好地呈现和讲述了。长镜头、慢镜头、超现实镜头都美得不行。戏曲永远是华人传统文化的经典符号。大华影院楼顶上的一曲窦娥冤和49年后的街边神坛,苏丹的水,太多名品镜头。最后的情感爆发虽然略煽情但鉴于前面的克制可以接受
有的地方的暴乱国殇是可以拍出来的,历史洪流里的普通人都是时代的一粒灰尘。
事件是沉重的,但拍得真让人无感。
国王嗜血,百姓遭殃,五月飞霜,孤坟冤魂。开头的画笔将红登记染成蓝登记,结尾的画笔在无名墓上添上父弟的名字,由此确定女孩的身份。榴莲圣杯,神像走鼠,迷失大象,皇帝喝下苏丹的洗脚水,窦娥在戏院如临地狱。挖土机犹如指针,从过去指向未来,到头来,姹紫嫣红只剩一捧灰。负心的人唱的不是男人是政府,辜负了它的子民。前尘恍似南柯梦,唱尽一生窦娥冤。置景和戏曲音乐都非常用心贴切,远景代入更加充盈着无力感。结尾在暴乱中惨死的真实墓碑把我们从超现实的魔幻拉回到现实的悲痛中,片尾字幕的南音想起《破地狱》。没有国籍的人,不被国家承认的魂,回不去的家园,终其一生不被认可,死后只能成为孤魂野鬼。想起黄锦树的《南洋人民共和国备忘录》。
一股无名火,往前推十年此片可在影评人口中两吃。很多难听的话想说,但想到骂的对象也是夹缝中生存近十几年过得像人变自诩高人一等的幻觉体验师,便暂且按下不表。活成这样,是自己选的啊,其中繁复的政治因素,又怎么会在台湾的镜头里体现出来?半斤八两的自我感动导演的懦弱狡猾无能可见一斑
看得我几度落泪,其实说“好”倒不如说他“巧”,从第一幕的“戏”,到第二“幕”的“幕”,对我来说更多的是把我拉到了电影中间,站在片场去观看整部影片,而万芳老师的片尾曲又将我从“银幕”里送了出来,扶到了座位上,音乐的呼应又一次的在敲击我的脑海,哪怕离场后依旧久久无法忘却
对于马来和娘惹文化不太熟悉,对于马来历史不太熟悉,片子节奏有点缓慢,但是好在固定机位镜头的对称美感是我的菜
威尼斯补标,第一折着重讲述“失去”,交叉出现的马来西亚传说中记载的人物,又为这一人祸带来一层悲天悯人之感;第二折“阿英”则为“缅怀”,万芳饰演的当年的幸存者来到公墓为家属祭拜,多年来流转各地寻找父亲和哥哥的碑而产生的疲惫布满了她的脸,最后在长镜头中的痛哭也令人无限感怀。张吉安恰到好处地平衡了两部分的情感,承袭首作《南巫》对民族文化的探讨,他此次落脚在民族史与社会变迁上,格局更为宽广,他并没有使用大量的暴力镜头直接强调大屠杀的恐怖,而是用很多细节来表现人们常年累月受到的心理创伤与惊惧,如滴血的车底板、下意识捂住脑袋、等等,都在强调屠杀的惨无人寰,缓慢沉稳的镜头与叙事节奏,消解了国族与身份认同这些历史框架的宏大意味,为“华人离散”赋予更具历史性和地域性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