范老师的电影一部赛一部的精彩。
金鸡百花把奖给了扮演流氓刘三的赵君,范老师直接到加拿大蒙特利尔国际电影节拿了最佳男演员回来。
相比较4年后的耳朵大有福,我更喜欢这个看车人老杜。
他让我看到了一个老实人真正做人的底气和尊严。
特喜欢老杜在号子里和女人的那段对话,“其实我也不是完全冲动,这事儿我还是有点计划的。
这王八蛋出来之后,抢家具,剁我手,打你打小宇,砸汽车,前前后后欺负了我5回,我就想我拍他5板砖。
没想到这王八蛋三砖下去就那孙子样儿了。
我不想把自己弄一死罪,我要想有朝一日出来,看我儿子长大成人什么样呢。
有时候,我也挺机灵的。
”如果被欺负急了的老杜下狠手把流氓混子给弄死了,这就单纯是一法治进行时的恶性案件重演。
解气就解气在唯唯诺诺知法懂法不惹事的老实人老杜用自己的方式,教训了恶人,还自己和亲人一个平安和消停并且不后悔,这是一个高大闪光的好父亲能给儿子做出的最好的榜样——不惹事,但出了事也不怕事。
多欣慰看到儿子最后终于懂了,并且那么爱爸爸。
范伟的表演已经独树一帜地镌刻着范式的印记,但每一个角色,都能更深地挖掘内心深处的善意和潜能而呈现不同的光辉,是的,是最好最强的人性光辉,照耀我们贫穷自卑的黑暗人生,激励我们要活得更好。
无论生活多操蛋,也要好好的做碗面条,拍盘黄瓜。
http://t.cn/R0tTogL[/cp]
《看车人的七月》是一部关于家庭、爱情和人性的电影,讲述了离异的中年男人杜红军渴望重新拥有一个完整的家庭,与花店店主小宋相识并结为连理的故事。
这部电影通过丰富的情节和深刻的主题,让观众思考什么是真正的幸福和家庭的价值。
情节方面,电影通过杜红军和小宋的爱情故事,以及杜红军和儿子之间的关系变化,展现了家庭和个人情感之间的纠葛。
故事情节紧凑,悬念不断,让观众一直保持着紧张的情绪,直到最后的结局。
主题方面,电影探讨了家庭、爱情和人性的价值。
杜红军作为一个看车人,虽然生活艰辛,但他内心深处对家庭的渴望和对爱情的追求却从未停止。
小宋虽然离过婚,但她对生活的热爱和对爱情的执着也让人感动。
两人相识相知的过程,让观众看到了人性的美好和善良。
角色方面,演员们的表演都十分出色。
他们成功地将角色的性格、情感和经历呈现得淋漓尽致,使得每个角色都栩栩如生。
特别是主角杜红军,他通过细腻的表演,将一个渴望家庭温暖的中年男人形象刻画得深入人心。
电影的摄影、配乐、制作设计等方面也都十分出色。
摄影画面优美,配乐动人,制作设计精细,都为电影的主题和情节增色不少。
总体来说,《看车人的七月》是一部值得一看的电影。
它不仅仅是一部关于家庭和爱情的影片,更是一部关于人性、价值观和生活态度的影片。
它教会我们:在生活中,家庭和爱情是我们最重要的财富,只有珍惜和呵护它们,才能真正地拥有幸福和完整的人生。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杰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
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
” 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
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
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
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
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
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
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
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
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
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
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
”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
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
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不知从什么时候开始,隔一段时间就想找一部描写社会底层小人物生活的电影来看。
上一部看的类似的电影还是刘震云编剧的一句顶一万句,可这部电影比上部还要早,但故事都是县城小家庭里的矛盾纠葛。
范伟转到大荧幕之后拍了很多小人物的电影,大都是无奈和挣扎的化身,之前看过的耳朵大有福、跟踪孔令学、即日启程都是类似的。
无论是悲剧还是喜剧,小人物的内核都是不变的。
看车人的七月同样是这样,但这部影片似乎不想给观众那么简单的电影式的合家欢结局,反而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局结束了这个七月。
七月有点燥热,杜红军刚开始在这个七月里充满希望,可是刘三的出现让希望一步步走向绝望。
但是他不愿绝望,心里仅存的一丝勇气让他在七月里办了人生中最大的一件事:给孩子过生日,给自己和家庭一个交代。
尽管这个交代断送了他自己,可是他笑了,笑得释怀和坦荡。
或许这是他一辈子唯一的一次冲动,或许他早就该冲动一次。
在这部电影里我看到了一个不该成定理的定理:自私到了极致就是无私。
这是多么罪恶的想法和勇敢的做法,人们往往为了和世俗妥协,不敢冠以勇敢这么正派的词,“懦弱”是人们最喜欢用的形容词,可谁说出这个词,都带着点违心的感觉。
到底是勇敢者口中的懦夫值得敬佩还是懦夫心中的勇敢者值得敬佩?
问问自己心中那个燥热的七月吧,没人能给你答案。
红军。。。
窝囊废一个,投机取巧钻空子,乘屁民刘三无法反抗之际,破败刘三婚姻小宋,连名字都没有,却姓宋,宋家的女人哦,典型墙头草,两边倒,哪边利益更大,往哪儿边靠刘三,相当于某甲某乙,叫啥不重要,重要的是婚姻仍旧存续,本来是合法的男主人,却被反咬一口,想维护自己的权利,却造观众唾骂,惨呐,有理都没地儿伸冤,最后被红军打成口不能言加拿大当初颁奖,与2018年柏林与金马给《大象席地而坐》颁奖,有异曲同工之妙
1 我的童年也是90年代。
上下学的自行车,打卤面,大杂院,炎热的夏天,午后的阳光透过梧桐树的枝叶洒下来,满头大汗得生活着。
看着这个年代印记的电影,勾起回忆,亲情也是温暖的,大家都热热闹闹的过着朴素的日子。
没有宝马奔驰,没有多大的贫富差距,没有抑郁症,也不会堵车。
2 老杜是个老实人,给流氓刘三欺负了五回,抢家居,打老婆,打儿子,剁手,砸车。
老杜寻思报仇,拍他五搬砖,还提前打了120。
三搬砖就躺下不动弹了。
老杜说自己不想把命搭进去,还想看着儿子长大成人,剩下两搬砖就算了。
老杜受人欺负的时候是烂泥扶不上墙,最后报仇算是兔子急了还咬人呢。
树活一张皮,人争一口气。
3 要我说,这个阿姨还果断点离婚。
老杜早点把狠劲儿拿出来。
对付屡教不改的流氓,流氓是什么,就是反革命,无所不用其极。
这事儿也能用毛泽东思想,发动群众,依靠群众,同时还要有自己的武装,这是必须的。
也就是自己的团队。
砸车的棍子不是留下了,报警啊,指纹没有吗?
许多事情可以有更高明的处理方式,你期望老杜一个看车人能有什么高水平?
归根结底,一个人一定要提升自己的境界,面对敌人的压迫,歼灭敌人的同时保存好自己,这才叫做本事。
因为他凶,就怕了就忍了,只能去一而再,再而三的被压迫。
面对阶级敌人,必须毫不妥协的斗争。
面对生活中的挑战,必须勇敢面对挑战。
方法总比困难多,斗争的态度一定要坚决。
毛泽东指导八路军,面对来势汹汹的强敌,避其锋芒,诱敌深入抗日根据地,依靠群众,找准围剿部队中最弱的一股力量,集中优势兵力,歼灭敌人。
人少枪少打不过没关系,奇袭战术打伏击行不行,打几枪就跑。
敌人被骚扰的疲劳,躲进附近的县城据点,围点打援,切断武器弹药和粮食输送,逼敌人出来,再歼灭他。
看完毛选的八路军指导战略以后,再次用新的眼光看待平型关大捷。
明摆着中国大而弱,日本小而强,正面战场就是打不过人家日本人。
那就游击战运动战,还打不过,打你的运输部队行不行?
平型关就是打的运输部队。
日本短期灭亡不了中国,早晚就被中国拖死。
别说日本还侵略东南亚,跟美国开战,就是日本举国之力单打中国,他还是要输。
东部平原地带是可以被飞机坦克大炮征服的,但是中西部的山区,这些军事力量就没作用了。
山区打不下来,就会配合平原地区的敌占区游击队不断骚扰蚕食。
美国越战搞失败,也是这个原因。
美军战斗力比日军更强,还是搞不定越南共产党。
战争除了军事科技之外,民众的支持也很重要,当然啦,还有正确的指挥。
“那个混蛋出来之后,打你、打小宇、搬家具、剁我手、搬家具,足足干了五件伤害我的事情,我准备给他五个板砖,结果三块就不省人事了。
” 杜红军在铁窗里对着前来看望他的小宋(以前相好的)说了以上这些话,一个老老实实的人被欺负成什么样,才回傻乎乎的拿起武器,发泄心中的委屈。
是一部好电影,建议去看看。
小人物 参加同学的婚礼,同学家电视机前摆放几个碟片,其中有一张就是《看车人的七月》。
这让我想起前一阵子在地摊上买了本余的书,书里一个段落描写《天真》的几句话:“天真与人类的童年、人类的原生状态有一种神秘的联系。
在现代社会里,本应是人人拥有的天真却成了少数人的专利,天真太容易受到伤害,许多人宁可不要。
对于那些为名利而活着,而且只为名利而活着的人来说,天真确实是天大的负担。
而对于那些渴望‘诗意地栖居’在这个世界上的人们来说,天真却是一对让精神飞翔的翅膀。
” 范伟饰演的角色就是一个充满天真的人,故事演绎着一个普通人的爱恨情仇,一个城市里最常见的小人物,一个下岗的职工,一个离异者,一个单亲父亲,一段不痛不痒的爱恨情仇。
不过一件接着一件的遭遇,让我都有点吃不消。
范伟还是那张略显呆滞的胖脸,还是那口药匣子味道的东北方言,不过这里不再靠俏皮话来逗哏,不再摆出一系列夸张的动作来解构自己。
这里如同我的那个远方在矿山工作的老父亲一样,宁静善良,逆来顺受,老实巴交,靠着几碗廉价的盒饭,积攒明天的生活。
片子里有几个镜头值得人回味,范伟教育儿子还要保持父亲的威严,说着说着泪流满面还试图用洗脸来演示自己;本以为是一段的爱情马上实现,哪曾想她的老公刘三释放出来了,还是一个泼皮,他几番忍让委曲求全;刘三砸坏了他工作摊位上车的玻璃,警告他,范伟把小人物那种满脸的惶恐与愤怒惟妙惟肖;看到儿子满眼血污的样子,立刻提高了嗓门,不停的追问,“是不是在学校又惹事了?
”;还有儿子为了三百元和社会流氓打群架,被学校处分,检讨书怎么都不写,这个当父亲没有办法只能趁着老师不在,自己去替儿子写检讨。
在这样一个烦闷的夏天,外面一对新人正在拜天地,我坐在屋里因为一出人间悲喜剧,心情格外的沉重。
心里同时有一种透心凉的感觉。
我的透心凉是感同身受,因为同是身处底层,注定永远难以摆脱这样或者那样的困境。
有一次儿子对父亲逼问,和我生活有点似曾相识,讥笑父亲的懦弱,为什么不去找刘三报仇。
他一直对儿子说打架是流氓做的事情,是不懂法律的表现,一定要做一个守法的人。
自己被人欺负,受尽委屈可以忍,看到儿子被刘三欺负,他爆发了。
故事的最后,他和刘三理论,用砖头偷袭猛打。
然后自首,对于这样一个人,做出这样的举动,那是因为承受了多大的委屈。
飞扬跋扈的刘三成了植物人,影片没有明写他和小宋爱情最后怎么样?
开放式的结尾让观众自己去想象。
电影里的范伟就是那种到处点头哈腰,息事宁人的性格,这是所有的小人物的缩影。
几次徘徊在那个泼皮刘三家不敢进去,后来他终于鼓气勇气勇敢了一次,豁开胆子对刘三说。
应该是鼓起勇气对那个满脸横肉的刘三说:“虽然我没什么本事,但我疼她,不欺负她,如果你不想离,你必须做到疼她,不欺负她,如果做不到,痛痛快快赶紧离,要什么条件我全都答应你,要什么我给你什么,要不然老这么不明不白地掺合算怎么回事?
”虽然说话结结巴巴的,眼神中都夹带着一点慌张,内心是要鱼死网破。
也许有些女人年轻的时候,总是想着各种美轮美奂的爱情模样,现实里没有那么多完美的事儿。
年龄大了那梦也碎了,才明白不求大富大贵,遇到一个能从心里疼自己的人才最幸福。
人们对于自己的生活,总有着各种各样的担心。
有时候,拥有的东西越多,内心的恐惧越大。
所以现代人有许多莫名其妙的毛病,有的很可笑,有的很矫情。
幸好大部分人还会反刍式地自省。
不知道别人怎么想,反正我一度加入了一个豆瓣小组:“想起往事一阵恶心”。
哈哈。
《看车人的七月》,朋友的推荐语是:有点堵,我却从结尾看出了一点颇为积极的东西,一种同《活着》一样,面对生命的态度。
笑得很苦涩,但希望是有的。
这部电影成本不高,不搞噱头,说的故事也很琐碎:七月白花花的太阳底下,一个有点窝囊的看车人怎样面对生活的层层施压。
说到这里,我想起杀人者杨佳,从读到的报道中,始终生活在底层的他也是在一根根稻草的逼迫下,走上了不归路。
看车人的生活真是窘迫,老婆早年离婚,正在青春期的儿子老是和生活拧巴着,好容易在一个女人那里寻找一点温情,却又惹来意想不到的麻烦--有时候生活就是这样子不公平,好人往往活得左支右绌。
而小人物的脆弱性,又往往在马太效应的作用下,愈演愈烈,最终达到难以收拾的境地。
励志电影的套路是,人物从难以想象的绝境中,以常人难以达到的坚韧程度,回答生活的种种挑战,最终海阔天空,一往无前。
不过就生活来说,往往这是不大会出现的结局。
因为普通如你我,脆弱如你我,学不来那种百折不回的超人。
平常人需要懂得一个重要的生活原理,那就是,概率这种事儿对我们是很管用的。
从来就没有什么救世主,如果这种情况下大多数人会倒霉,那我们十之八九也会一样一样地倒霉,并且,面对倒霉,我们会绝望,会哭泣,会失措,会彷徨。
生活总是在绵密地挤压,并不会为任何人放轻力度。
所以这部电影和励志片差得有点远,但它挺像励志片的前半段:这倒霉孩子啊。
如何去收尾,是我在看电影的时候一直在想的问题。
如何去排遣那些无可回避的难题?
给出一个冠冕堂皇的答案,似乎太轻浮了,导演的聪明之处就在这里,那把剑到底落不落下去,由你自己去猜想吧,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善良和自持,是可以支撑乃至挽救一个人的。
正如我刚注意到的一句广告词:只要你正直、善良、脚踏实地。
看车人的生活和你我一样,有高潮,有低谷。
随着时间的流逝,希望在漫漫增长。
儿子懂事了,善良,努力,年轻,这可不就是希望吗?
小鸡变成小鸭,小鸭变成小鹅,小鹅长大了,换成小羊和小牛……我觉得《看车人的七月》真是一部很温情的电影,它不动声色地关照着卑微但绝不卑贱的生命。
其实,许多人最承受不了的,是从高空蓦然落下的失重感和哪怕稍稍想象一下的恐惧感,而并不是下落后的状态本身。
正如看车人,在被逼到无处可退的时候,反而能够在谷底,寻到一点安身立命之地。
神经不要那么脆弱嘛,有个朋友说得好啊:最穷无非讨饭,不死总会出头。
所有倒霉的事情碰到一起,还让不让人活了。
评论里很多人在探讨小人物的不幸,窃以为,这就是一个不幸的七月,如电影标题所述。
看车人的七月正值水逆期间,各种倒霉的事情串在一起,构成了他爆发的一瞬间。
欺人太甚的刘三,态度暧昧的那谁,用父辈的话说,就是,这样的一家人你惹都不要惹,不是一家人,不进一家门。
我看也是。
倒霉就倒霉在,最讨厌惹事的人,把一堆事儿带回了家。
儿子是自己的,而且到最后,也只有儿子是自己的。
这不是小人物的心酸,这就是把你憋屈死,无数个憋屈的事件集合在一起,告诉你,有些事,你越怕,它越要找上门来。
故事的模式相当简单 把一个人一直往下压 压到爆炸 而电影的不凡之处在于塑造了中国最广泛“不惹事的老实人”形象 老杜七分老实带着三分算计 就是一个最普通的中年国人 影片是在描述这样一个普通人为什么挥出拳头 压倒普通人生活的就是一根稻草 是那个最后摔碎的蛋糕 也是平静生活里突然闯入的流氓 电影在几名主要角色的身上都设置了这种看似日常实则飞来的横祸 在一般影视作品中这些抓马的情节在本片中却并不跳戏 就因为编导抓住了普通人真实的生活状态 尽管最后少年簇着鲜花昂扬地骑在大道上 不管是突然丧子的赵老师 被家暴十数年不敢报警的小宋 还是最后挥出拳头的老杜 电影对普通人艰难生活的表达历历在目 放眼望去 众生皆苦 00世代在国产电影初试市场化大片的同时 真的有一批这样默默关注普通人呐喊的小成本好片 可惜这十年 几乎都消失殆尽
我给高分的电影很少。不在沉默中死亡,就在沉默中爆发。我们大多数人都在沉默中.....
面对流氓,别怂!干他丫的!
一些社会生活中的不确定因素,那个时候是真的多
就是剧情散了点 色调太灰暗
结尾不太好,故事也一般,但范伟演得太好了
北京夏天记忆,时过境迁只能在电影中找寻了。范伟是个好演员,特别是他演这样老实巴交市井小人物总感觉似曾相识就在身边一样。感叹十几年前国产电影能如此朴实无华讲述老百姓自己故事,这般深入民间的作品如今很少见了
唉。。非常细致的观察,比好多乱七八糟的现代剧好多了,越来越觉得毛尖说的对,现在作品太封建了,穷人都不配存在,这个起码有些生活化的观察。电影里每个角色都很完整,有自己的动机和行动线,老实人真憋屈。。这个小孩的角色写的好哇,范伟演得真好哇。
压抑隐忍,表现的似乎是一个群体而非个人。现实的种种无奈,看似与社会的大环境无关,但人物的性格上有时代的深刻烙印。如果这样的片子能出现在当下的电影院线里,国产电影还有希望。只是人们,尤其是城市里的人们不愿意看到这些。他们本来就处在生活的重压之下,更不愿看到比他们生活更为真实的残酷。
这就是现代人的处境……内到家暴,外到社会上的所有不公…当事者越懦弱,越不懂得捍卫自己的权利,坏人越有理越嚣张,有关部门越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压倒人的从来都不是一根稻草,是特么一堆又一堆,一地鸡毛。
一般般吧,也不是很好,也不是很差,喜欢就看,不喜欢就不看
看的不清楚,听得也不清楚。对横的人就得比他更横,玩儿嘛,谁怕谁啊,大不了一换一也不亏啊,一开始就认怂那人肯定吃定你了,别指望无赖会以为是你让着他,人只会觉着你是真无能。所以别把简单的事情复杂化嘛。
老实人就应该被欺负吗 范伟演得真好。欺负我五次 我要拍五板砖 没想到只挨了三下就不行了。 本来是幸福的七月 没想到变成了改变人生状态的七月 老实人站起来了 也付出了代价。
温情的小人物生活视角,剧情比较简单,叙事相对平庸,缺乏人物的厚度。当然,这事搁在哪个底层老实人身上那都是大事,这故事在立意上有一种良人“逼上梁山”的命运作弄感。远景长焦、长镜头有些亮点。尤其一说的是,范伟、吕中、陈小艺、赵君几个戏骨,本片的演绎很出色,可以说就是靠这几位演员撑起了这部电影。7.5
不喜欢看这样的电影,太难受、太憋屈了,但这样其实是一种残忍、傲慢。
二刷,真好。每一个人都演得好,同时产生最佳男主和最佳男配,名副其实。范伟不是懦弱,而是善良:我去搅和不是破坏人家家庭了么/如果你不欺负她你才能和她在一起/如果你愿意和他继续过家具就当随你礼…但现实却是:马善被人骑。导演一定喜欢王菲:王菲演唱会+胡同骑车
范伟演技是真棒。但是影片没有明确的价值陈述,可惜了演技。而且没有跳跃剪辑,缺少了电影的魅力。以前我肯定喜欢这个电影,但是现在就觉得很一般了。
剧情老掉牙的流水线电影,人善被人欺负-忍-忍不了掀桌子-自首-和解
以前看陈小艺看到的电影,小成本,范伟是个被小品耽误的好演员。老实又善良的人能被恶人逼到什么地步,这部电影有答案。男主最后砸了女主老公的头后去自首,值得吗?没什么值不值得的,不过是绝境下的反击。离婚难,结婚也难。
表意是小人物的挣扎,我更愿意认为这是一个单一讨论什么叫怂的命题作文,那仨儿板砖下去对于一个人来讲,这是爷们儿汉子,还是更大的怂货,本身影片提供的人物困境是无法解决的,在其内盘旋的人儿,像是周而复始的圆环,这个问题才更值得人深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