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拿针的女孩

Pigen med nålen,道格玛杀手,Dagmar‎,The Little Seamstress,The Girl with the Needle,藏针女子(港)

主演:维多利亚·卡门·索内,崔娜·蒂虹,贝西尔·泽西里,Ava Knox Martin,约阿希姆·菲耶尔斯特鲁普,Tessa Hoder,索伦·希特-拉森,Thomas Kirk,Dan Jakobsen,Anna Tulestedt,阿里·亚

类型:电影地区:丹麦,波兰,瑞典语言:丹麦语年份:2024

《拿针的女孩》剧照

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2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3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4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5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6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3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4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5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6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7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8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19拿针的女孩 剧照 NO.20

《拿针的女孩》剧情介绍

拿针的女孩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卡罗琳是一名年轻的工厂工人,在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哥本哈根努力摆脱贫困时,发现自己被遗弃并怀孕了。 在挣扎中,她遇到了达格玛,一位魅力十足的女性,在一家糖果店里经营着一家隐藏的收养机构,帮助贫困母亲为她们不想要的孩子找到寄养家庭。 为了摆脱贫困,卡洛琳扮演了奶妈的角色。 两个女人之间形成了牢固的联系,但当卡罗琳无意中发现自己不知不觉地接受了噩梦般的命运时,她的世界崩溃了。 《拿针的女孩》是一个关于可怕真相的童话。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流星慢舞致命姐妹会终极一班2与马克·容森探索声音奥秘人类清除计划第一季夫君大人别怕我古畑任三郎公平的杀人者孽子小长门有希的消失流氓读书会绝地危机虎头要塞之最后决战房间露营△花漾末世新途孝感天地小鬼警察:新兵幸福院孟买之恋狠狠爱网路胜利组二战:凤凰行动旋转少女浪漫之旅古董计中计之龙璧之战第一滴血5:最后的血死区时间盾牌第六季鸡皮疙瘩NO.2女巫的低语

《拿针的女孩》长篇影评

 1 ) 并不是恐怖片

冲着惊悚片的标签来的,结果并不是。

电影的主角是一个纺织女工,丈夫去了战场,活不见人死不见尸,没有抚恤金,被从原来的房子里赶了出来。

好在工厂经理对她有意思,两个人很快就做了羞羞的事情 --- 电影里是在一个弄堂里,路上还有人走来走去,非常的不讲究 --- 女工怀孕了,满怀希望的以为经理会娶她。

这时, 女主的丈夫回来了,因为被毁容了,脸上戴着面具。

女主为了嫁经理,狠心把丈夫赶走了。

结果当然是没戏。

经理妈不答应,还把女主给从工厂里赶了出来。

女主在澡堂子里拿了根针打算给自己堕胎 --- 躺近浴盆,那么长的针,自己捅, 给我看呆了 被一个带着女孩的阿婆制止了。

阿婆劝她把孩子生下来,说她可以帮她给孩子找个好人家。

女主打零工养活自己,生活过得很苦,但是还是把孩子给生下来了。

期间遇到了在马戏团打工的丈夫 --- 丈夫在马戏团靠残脸给猎奇的人看挣钱 - 丈夫希望把孩子留下,因为他已经没有生育能力了。

女主还是坚持把孩子给送走了。

阿婆处理孩子是要收钱的,女主给的钱不够,提出给阿婆打工补剩下的钱。

女主的孩子当然已经不在了,阿婆说是被好人家给收养了。

和阿婆住在一起后,一次,又一个婴儿被送了过来。

很快,阿婆就把婴儿带走了。

女主悄悄的跟在后面。

阿婆推着婴儿车,到了一个偏僻的角落。

抱着孩子,开始用力。

再出来的时候,孩子已经不见了。

女主趁阿婆离开,冲过去,发现阿婆刚刚站的地方下面通往下水道。

至此,观众的担心已经变成了现实。

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人家收留这些孩子,这些孩子全被杀了。

阿婆自己辩护说这些孩子全是私生子,根本就没有什么好下场,还不如死了,她是在做好事。

阿婆被判处死刑。

阿婆的6岁的女儿被送进了孤儿院。

女主又找到了丈夫。

去孤儿院收养了阿婆留下的女孩。

全片是黑白的。

看着超级难受。

据说是根据真实故事改编,想通过这一事件的描述控诉战争带来的危害。

 2 ) BJIFF《拿针的女孩》想到哪里写哪里^_^;

看这部片子前我只知道和社会议题有关,以防被剧透没再看任何其他影片信息,更没注意到这原来是一部惊悚片……。

开篇看到王子爱上灰姑娘、恶婆婆以及妈宝男的熟人要素眼前一黑,又在看到致敬工厂大门的镜头眼前一亮。

丈夫诡异的面具再到马戏团的身体恐怖,我和周围观众急迫的呼吸声配上电影的视听真是最好的呼应。

看达格玛处理送养的婴儿,我有想到是杀死,但我想的更阴暗,我以为杀婴后会把他们的某些部位做成商店里的糖……后来发现糖只是糖时甚至默默松了一口气。

达格玛让卡罗琳尝试弄死婴儿,画面只取景到两人扭曲的腿部,第二天又是以一人怀抱另一人后背的姿势醒来,这种画面设计我用刻板的想象猜测,难道也是一种达对卡「强奸」的表达吗?

以及从开篇将卡罗琳赶出房子的母女,扇女儿一巴掌是不是也是在暗示人物命运的轮回?

马戏团男妈妈喂养侏儒的表演,救下卡罗琳的达格玛母女,和无数个将孩子送到达格玛糖果店的母子…这种人物关系像一串珍珠项链一样一个个穿到法庭那场戏,最后达格玛站在画面中央声诉自己应该得到奖章,周围全是唾弃她的受害者,好一个全员恶人局。

多次打破第四堵墙的眼睛,前进或是退后都没有给女性留下空间的社会,真正的凶手究竟是谁呢…?

以及我还有一个疑问,达格玛带着卡罗琳一起吸毒,卡罗琳还能用母乳喂养艾蕾娜吗…?

真实故事改编,改编的我看到后面真的只想求饶…求你别再吓唬我了…。

 3 ) 从杀害回溯(增订篇)

稍微搜索下就能了解到,影片中的杀婴情节套用的原型实际是个什么情况呢,相当于《悲惨世界》里芳汀寄养珂赛特(需要定期打钱)的那户人家不是虐待孩子而是领到孩子就下毒手弄死了但对寄样费照收不误……罪行曝光后丹麦堪称举国震惊吧,随后推出了系列旨在维护婴儿生存权的制度包括临盆监督登记发放补助之类。

但本片如此设计故事,主要是为了回溯到避孕堕胎相关技术成熟前的历史阶段,动荡阶层几乎难以逃脱的,情欲的悲剧性。

卡洛琳跑路前一晚跟丈夫有一段交心:这孩子不要了,咱们以后再生就是了,丈夫挑明自己已不能人事,造就了她的决绝离去。

沉溺肉欲的杀婴妇人为什么又决绝放弃壮男情人而把卡洛琳提拔为床伴呢,因为可以完全不必负担受孕的风险。

影片中最用力的一个镜头,卡洛琳被强行逼迫参与杀婴,这一幕发生在卧室,杀婴妇用身体将婴儿逼入二人的肚腹之间,将卡洛琳压倒在床,发力与挣扎与痛哭之间碾死了婴儿:不考虑婴儿的生存权,杀婴约等于被拖延的堕胎(把以乳母身份自荐的卡洛琳直接变成共犯意味着对母性符号的最大程度的冒犯和剥离意图),同性交合在功能上则约等于避孕或预防式堕胎,一个闭环?

一种救赎(假如情欲享乐的本能正当性有待被积极主张)?

原型人物Dagmar确如影片中杀婴妇对卡洛琳自陈所述,本人前后生育了五个孩子仅有一个存活,史上的调查显示Dagmar涉嫌杀害亲子。

她的孩子均系非婚生育,孩子血缘意义上的父亲包括多名男子,这些人中似乎无人情愿做一个父亲。

我想象她后来的杀婴动机中除了不当谋财之外还有心理上的失衡不忿:用额外的杀害将她自己孩子的命运“公平的”施加给众人。

不过调查显示,被托付给Dagmar的婴童中也有一个得到了她的垂怜和抚育。

她被判处死刑后又获减刑,最后死于狱中。

本片的故事架构相较于原型所处的史实背景另行设计了两点:1战争——丈夫参战后失去音讯,自认寡妇的卡洛琳接受厂主的关怀后陷入热恋并怀孕,此时她的丈夫顶着损毁扭曲的脸容出现,并且这张“怪物”脸下的那个孤独灵魂,随着情节的推进每每成为卡洛琳在极致困厄中的可靠后盾。

事实上丹麦作为中立国并未参与到当时的一战中。

影片中所设定的伤痛女性可以找到并且依靠的志愿父亲,自然也不成其为”历史性”设定,这样的设定所依托的情怀和情感完全是穿越特定历史形态的。

2把遇害婴儿的来源设定成生母们希望把孩子送给医生律师那样的稳定阶层当后代——杀婴妇凭借这样一种理论上可行的解决之道找到自己的财路,败露后又直指其实质是白日做梦。

影片中由此借杀婴妇之口道出了对命运的终极悲观,仿佛她本人的及时行乐和对残忍的超脱笼罩了一层形而上的意蕴。

原本我们可以方便的把这方面的展开看成是谋财害命者的狡辩,但是很明显,电影本身是不赞同我们那样做的,或许某种意义上,丹麦等北欧国家冠绝古今的高福利制度也算是对此的思考与回应了。

 4 ) 当女性不再麻痹,当女性直面痛苦,我们面对的是

电影讲述一个很多时候不敢被拿到明面上说的故事,当女性被男性叙事蒙蔽,没有生育自主权时,她们将如何对待自己即将出生的婴儿,这无法预知的未来带给她们的恐惧,到底是如何影响着她们的选择。

在自己都还没长大的时候,又如何对待这莫大的责任。

以及,生活在幻想泡沫中的女性,是如何被打击,一步步地走向不可预测的现实深渊的。

影片中有两个让我印象极为深刻的镜头。

第一个是女主拿着针,战战兢兢地在浴桶中捅向自己下体的那一刻,何其地痛苦和撕心裂肺的疼痛我不敢想,痛到无法忍受地尖叫,将自己沉在浴桶中试图隔绝自己的声音,这一刻混合了多少的坚强和绝望。

同时又映射了多少底层女性的真实生活缩影,当你失去掌权男性的庇护,失去工作带来的基本物质保障的时候,甚至连子宫自主权都没有,却要实实在在地承担生育,甚至堕胎的痛苦。

不禁实在让人心酸。

第二个镜头,是一个六岁(还是八岁?

)的半大孩子,要女主抱着喂奶的时候。

画面的确诡异,同时也莫名的和谐。

这难道不也正是某种程度呼应了电影的主旨之一,只有女性才能够真正理解女性的痛苦,只有女性才能够承接女性,帮助女性,将彼此拉出泥潭,结成真正的共盟。

最后结尾的法庭审判也很发人深省,女主之一的糖果店女主人,高呼斥责着这些蒙在鼓里的伪善人,说是我为你们承接了你们不敢拿起的责任,你们看看自己的状况,哪一个是生了敢养的?

不过是替你们擦了屁股,现在却来口诛笔伐我,谁才是真正应该受到审判的人?

 5 ) 影片人物原型天使制造者达格玛·奥弗比

达格玛·约翰娜·阿玛丽·奥弗比(丹麦语发音:[ˈtɑwmɑ ˈɒwɐˌpyˀ];1887年4月23日-1929年5月6日)是一名丹麦连环杀手。

在1913年至1920年的七年间,她谋杀了9至25名儿童,包括她自己的一个孩子。

1921年3月3日,她在丹麦历史上最著名的审判之一中被判处死刑——这个案件改变了有关儿童保育的立法。

后来她的死刑被减为无期徒刑。

奥弗比是一名职业儿童保育员,负责照顾非婚生婴儿,却谋杀了托付给她照顾的婴儿。

她通过勒死、溺死或在砖砌暖炉中烧死这些婴儿。

尸体要么被火化,要么被埋葬,或藏在阁楼里。

由于其他案件证据不足,奥弗比最终被判定犯有九起谋杀案。

她的律师以她自己在婴儿时期遭受虐待作为辩护理由,但这并未打动法官。

她成为20世纪丹麦三名被判处死刑的女性之一,但她和其他两名女性一样获得了减刑。

她于1929年5月6日在狱中去世,享年42岁。

与她案件相关的记录保存在哥本哈根诺勒布罗的警察历史博物馆中。

丹麦作家凯伦·松德高·科尔斯特根据她的故事写了一部名为《造天使的人》的小说。

哥本哈根的黑马剧院上演了一部名为《一个杀人犯/母亲的故事》(丹麦语中"杀人犯"为"Morder","母亲"为"moder")的戏剧,该剧改编自她的生平。

奥弗比是2024年电影《持针女孩》中的一个角色,由特丽妮·迪霍姆饰演。

在电影中,她是一个糖果店老板,暗地里宣称可以收费帮助婴儿被收养,但实际上在家庭将婴儿托付给她后就将其杀害。

该片在2024年戛纳电影节首映。

女主的原型是结合举报人卡洛琳和奥弗比自身经历。

从某种意义上来说两个女主的原型是同一个人。

Dogmar在丹麦语中是白天或光荣的意思,并非英语里的教条(dogma)。

 6 ) 我的戛纳top1,出现了。

本届我看的所有影片里第一部也是唯一一部五星出现了,方方面面的好,非常喜欢。

整部片的色调和配乐都做得太漂亮,德国表现主义最具魅力的展现方式,结合在一起张力很足,加上非常精准的主题和内容,构成了这部我心里的top1,对于我来说其实没有形式大于内容,反而是有轻有重带来的舒适观感。

战后创伤问题,资产阶级压迫,性别不平等,都在黑白的惊恐中被展现出来。

女主角的形象太深入人心,没拿影后真的可惜。

无数个情节都让人感到抓心挠肝,这种恐惧不来自所谓的音效或者扭曲的物质的腐烂的身体,而是来自作为女性,对男性对社会对自身环境的恐惧。

拿针的女孩,拿着纺织机的针,拿着戳伤自己身体的针,拿着杀死自己孩子的针,拿着囿于窟臼自我困滞的针,时代的罪恶被刻画,无数个“孩子”被亲手虐杀。

btw,对于我来说这部电影最大的闭环体现在我身边的很多男士都提前离场或者直接睡着,女士们却都愁容满面屏住呼吸。

坏人也是好人,好人也是罪人。

“This world is horrible, but we have to believe it’s not so.”

 7 ) 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关于“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太复杂的去设计人性,不如真正的洞悉人性。

我始终认为在诠释人性这块,欧洲导演和演员能够更敏锐的切入重点,而好莱坞的导演和演员总是游离在重心之外,并且太去平衡人物的价值观和观众的接受度。

两个女演员都非常不错,当然,崔娜蒂虹太厉害了,她可真是个清醒的恶人,我第一次愿意去相信用“一个坏人之所以变坏是有原因的”这种过于简陋的坏人逻辑也可以催生出一个真正好的表演。

与此同时,我可以列出一箩筐“陷入到对人物的深刻同情,从而刻意包装坏人角色,并进行过度表演,以赢得观众同情为目的”的女性演员名单,她们可真是无聊透顶了,这些女演员利用人物的设定来实现演员价值的提升,从表演艺术层面去深究其实是极其可恶的。

崔娜蒂虹这个角色是真的坏,一个坏人知道自己坏才会觉得痛苦,在这一点上她的表演给得特别明晰,这是厉害之处。

当然大多数恶人是真的不会觉得自己坏,这是事实。

从崔娜蒂虹这个女性恶魔的角色里,我们更能体会到在这部电影里的女性受到的一个整体的社会剥削和压迫是多么的强烈,以至于这些多余的婴儿都需要另一个理解女性困境的女性恶魔来帮助她们消灭掉。

至于更荒诞的道德困境是,这些抛弃子女的女性,又最终成为谴责这位恶魔的正义之士,而她们并不知道她们应该反抗的罪魁祸首,是一个社会更大的秩序所代表的恶魔,是更根本性的困境催生了她们的可怜与可悲,以至于她们通过抛弃子女成为这种大的秩序恶魔之下,与崔娜蒂虹这个帮助他们消化婴儿恶性均等的恶魔。

电影的完成度其实不高,叙事上我认为有这类真实题材必然拥有的冲突和张力,反而在两个女性角色的刻画上非常成功,但是主题并没有被更进一步的升华,它终究只是触及到了这个题材本可以达到的创作深度里头一个比较中间的状态,一个依旧停留于表面的对“受害女性集体无意识”的控诉。

 8 ) 糖果店女士的小屋

啥是德国表现主义?

去看《卡尔加里博士的小屋》,不用查阅任何资料,就明白啥是德国表现主义了。

夸张的表演,诡异的光影,扭曲的建筑布景,战栗的配乐,这一切构成表现主义的表观要素。

《持针女孩》简直复刻了这些要素,只是2024年了,演员无法用100多年前的舞台剧式的夸张表演去演一部电影。

影片叙事风险非常大,导演冒着千夫所指的道德指控去改编一个令人发指的“dogma杀婴案”-这是在挑战正义,良知和社会公德。

但在结尾处那个糖果店老板的控诉下,我几乎认同了她的观点,不是吗?

抱到那里去的,不就是因为无法养育而抛弃吗?

这跟杀掉婴儿没有本质区别,她只是帮助那些母亲做了个了断,这下我明白女主手里那根针的含义了,到底谁才是凶手,其实你在做堕胎的决定时,就已经无意识的决定做一个凶手。

生命的差别无怪乎是:一个是要喝奶,哭闹,一个是靠脐带供养,在隆起的肚皮下熟睡罢了。

即时在当今社会,世界也没有变得更好,战火在某个角落燃烧,饥饿阴霾仍然笼罩贫瘠的土地,灾难时刻肆虐家园,罪恶无时无刻不在滋生。

此景此境,是否让婴儿来到这苦难重重的世界,是不是应该应该想想…虽然导演没能再现表现主义式的表演,那两处变形,扭曲,错位的脸的柔和,叠加,溶解处理更具表现主义的特征-那张脸,那些脸,那张丑陋残缺的脸,那些抛弃孩子的人的恐怖的脸,有哪个是你自己的呢?

不得不说,演员演的太好了,观看体验是,完全忽略了这是一部2024年的电影,忘记那个拿针的女孩是演员,忘记丹麦这个国家是世界上福利最好的国家。

正当世界上其他的恐怖片影迷期待更多的视觉恐怖元素够不够吓人的时候,这部电影已经开始让你体验到人性中振聋发聩的人性黑暗之恐怖-那些坚称道德高尚,心地善良的母亲其实各个都是杀人凶手。

还有比这个更令人不寒而栗的吗?

丹麦,又是丹麦电影,又是全画幅4:3比例的,上一部是《儿子》。

两个都有获奖潜质。

尤其这部《拿针的女孩》,我甚至觉得它会包揽美术,配乐,剧本,最佳女主等各种大奖。

 9 ) 战争创伤下的人性崩坏

#ICA 电影的灵感来源于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

电影的视角还是蛮不错的,以女主作为一个时代的参与者,事件的参与者呈现出的故事视角虽然相对全面,同时也表现了对于底层阶级面对现实的无奈。

战争是隐藏在影片背后的故事,战争似乎造成了这一切,这个元素没有强有力的介入,但每一次丈夫的出现都在提醒观众时代背景。

第一次世界大战后丹麦虽然保持中立但仍然面临经济困境,物资紧张导致物价飙升,失业率也在上升:尤其是女性,而且战争中男性大量死亡或伤残使得许多家庭失去了经济支柱,女性不得不独自抚养孩子。

这也导致底层的女性会想让孩子得到更好的照顾。

影片以黑白影像呈现,很好的表现出了营造出整体环境的阴冷氛围,但感觉灰色用的比较差,并没有利用其突显情绪,构图设计的还行,不过能从这部作品中看到大量其他作品的影子,不论是色彩运镜还是内容构图,《仆人》的那面镜子和《畸形人》的马戏团都格外明显,而且其中的表达也很相似。

印象较深且比较喜欢的两个场景是三面镜子的使用和类似培根画作的角色脸部叠化处理。

三面镜子出现在大量女性主义表达作品中,像杜拉斯编剧的《家庭教师》 ,早期杜拉克默片《微笑的布迪夫人》,梅雅黛伦的照片和关锦鹏导演的《阮玲玉》,这种视觉都呈现出了同一种表达,那种面对困境时的内心的矛盾与挣扎和多重自我的探讨的视觉展现,感觉这三面镜子不仅是一种视觉美学,而是对女性心理和社会身份的探讨。

培根照片质感的肖像变化在我看来是类似的表达,呈现的是内心的创伤和生存的痛苦和焦虑。

听觉上,前期中规中矩,大提琴小提琴对于氛围的营造感还可以,不过后期几次那种类似刺耳音效搭配下的剧情呈现出的现代感太强了,直接把我从这个故事中拉了出来。

不喜欢,女主眉毛总一跳一跳得很出戏,几次跳剪都很不适。

微笑的布迪夫人

梅雅黛伦

家庭教师

阮玲玉

仆人

培根

三联画

 10 ) 上天的恩赐

改编自真实事件古典厚重的感觉黑白的画面配上阴沉怪异的配乐,时代的悲歌染上了层惊悚的外衣“有些女人不能生育,有些却多的不知所措,互相帮助才是正理!

”“这是上天的恩赐,这可不是随随便便能送人的东西。

”“这个世界是个可怖之地,但我们必须相信它并不如此。

你明白吗?

”“只要用力就行,像是你永远不想放开一样。

”“那些孩子让他们的母亲受了很多苦,我是在帮她们减轻负担。

”“我不相信有哪位母亲希望自己的孩子被杀死。

”“那她们还能怎么办呢?

”“你承诺给她们一个更好的生活,一个充满爱的寄养家庭。

”“你真相信这些话?

看看你周围的世界就知道了。

没人真的相信令她们羞愧的孩子会有慈爱的医生父亲或贤淑的母亲给他们一个美好的未来。

我只是做了该做的事,是那些你们不好做的事,甚至到现在,你们依然害怕承认这一点。

其实,你们应该给我颁发个奖章。

”“愿你的旨意行在地上,如同行在天上,赐给我们每日所需的饮食,宽恕我们的过犯,如同宽恕别人的过犯,不要让我们陷入试探,就我们脱离凶恶,因为国服、权柄、荣耀,全是你的,直到永远,阿门!

”“真心感谢你们这样(收养孩子)的人,你们给了孩子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莫怪女主在情感上的势利和反复,只是在战争的乱世和贫穷中寻找到依靠的肩膀。

最后也只能靠自己。

人性的懦弱阴暗比战争带来的毁容伤痛更可怕。

《拿针的女孩》短评

(2.3/5)叙事生硬,主题分散,虽然改编自真实事件,但一点都没有挖掘深层的人物心理与动机本身,只是描笔临摹了事件,纸上谈兵。

6分钟前
  • 立青映画
  • 较差

一道历史伤疤,拍的好,丹麦无愧于黑通话的诞生地。

7分钟前
  • 圆圆圆
  • 推荐

3.5

12分钟前
  • wilsonL
  • 推荐

把自己喜欢的东西像内功一样表现出来和被技巧覆盖是两回事,没有故事、人物、台词、节奏,都是空谈。天上再见的下巴、水形物语的窗。👩‍🍼还能喝乙醚?黑白里的崔那真的很像Scalan,看串脸。把小女孩写成这样,导演有点病,看到最后知道了,为了反转,写这么扭曲,剧作能力差到瞠目结舌。友情提示:1.5倍速,可以控制在90分钟内看完,2小时,没有的事儿。比一些剧本一样干巴,但连形式也没灵感努力的那类导演强。1.5倍速时,电影速度正常,但她们看的影院里的黑白电影已经略鬼畜,你就说这节奏是不是太慢吧。原来标题的语法结构在仿写“戴珍珠耳环的少女”

16分钟前
  • 丸山三好
  • 较差

好久没看到这么讨人厌的电影了…

17分钟前
  • 大葱杆君
  • 较差

介于优雅和表现主义的黑白影像,《拿针的女孩》逼真的展现了一战之后的社会氛围的同时,也探讨了“何为现代性”这一问题,其本质上来自于自我毁灭的死亡冲动。批量杀害的婴儿同构于一种将concern转化为批量管理、生产的“技术”,但技术与此同时也需要幻像、景观来运行,作为后宗教时代民众的道德鸦片。第一次世界大战之后是一个节点,在此之上,Nazi主义以及康米主义———现代性的极端形式,社会达尔文主义的两种别称———以及这种人口治理术被大量实行,而每当恐怖的事实被解蔽之时,我们总是能听到一种实验性的工业噪音——现代性的极端主义的声音,来自于机器,以及熵的无序耗散。

22分钟前
  • 千砂
  • 推荐

《拿针的女孩》丹麦连环杀手Dagmar Overbye的真实事件,她在1915年至1920年期间以帮忙安排收养儿童为名谋杀了多名婴儿。电影在法庭上Dagmar 的狡辩和女主的圣母回归中结束。

26分钟前
  • 海纳百川
  • 较差

人物关系线处理不成熟

29分钟前
  • 春卷
  • 较差

3.5 最后落点有点泄气 可惜了议题

34分钟前
  • 苏祁
  • 推荐

真实事件改编 全片黑白 阴暗 诡异 让人烦感 不喜欢这样的风格 也不推荐

38分钟前
  • 消失
  • 较差

#PYIFF2024B+. 尖锐的针头,是军国主义衣装的注脚、是捅破士兵身体的残酷工具、是刺入产道杀婴的无奈决绝。喜欢脸部畸形叠影与电子乐制造出的惊悚感,神游梦回《正发生》时的身临其境。

43分钟前
  • 冰茶茶
  • 推荐

现在恐怖片都搞性别针对这套了嘛,吓人

44分钟前
  • Josephine
  • 还行

精致的黑白影像、表现主义的定格和强烈外化的声音宇宙共同密织了一出无尽悲苦宇宙的生杀轮回。

48分钟前
  • 宝莲
  • 推荐

非常棒,比较少遇到这种能引起内心波澜的电影了。去年看到戛纳排片本片是第2天晚场,传统垃圾时间,我还担心影片质量。用惯例考虑戛纳排片总会遇到特例。Sean Baker一整部金棕榈电影讲的事,Magnus von Horn仅40分钟就讲完,然后继续发展后续。导演可期,年纪不大,和上一部题材风格迥异居然掌控这么好,视听考究,表演出色。老公吃饭那场戏不摘面具我狐疑,后面剧情一出我立刻理解了,这编剧懂行,专业,会写。导演在东北欧没有文化语言障碍,作为瑞典人这次流窜丹麦问题不大,但是波兰故事、演员、制片人他也玩得转,英文也不错,可能是天赋,这种人不太可能混太差,佩服。

53分钟前
  • 小A
  • 推荐

尚可,视听令人印象深刻,褶皱的放大是一种奇观

54分钟前
  • 半弦月
  • 还行

实际上应该给7.5/10分左右的分数,但是豆瓣只有三星或者四星的选项。一部很典型的颁奖季艺术电影,把技术推到了极致,但叙事的流畅性和可观赏性相当差——一个残忍而压抑的简单故事被导演活生生地抻到了两个小时出头,有冗长松散的嫌疑。

59分钟前
  • Adkins_Jiang
  • 还行

身心不适,觉得在被霸凌。俗一点讲,很难说这是巧克力味的💩还是💩味的奇巧克力。

1小时前
  • Arno
  • 较差

三星半。

1小时前
  • 孔府小鱼
  • 推荐

故事还是讲得太raw了

1小时前
  • Choux
  • 还行

用黑白画面哥特风描绘了一战结束后贫苦单身女性在破败萧条的环境下的惨景……两位女主的演技太棒,配乐也是恰到好处地画龙点睛

1小时前
  • 🌋 in Trieste
  • 推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