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上映的时候,同住的室友回来大奖特将又大收特收地描述了一番。
我恬不知耻地说:《C+》的时候,我一开始就注意到,漏了那个拍照的人。
其实做的还可以。
室友大嚷:B+你绝对猜不到谁是凶手?
不好意思,我猜到的是:探哥就是!
我觉得很多影人没有看明白,我同时更觉得自己能够看到这一层是因为看电影太多了,还是心态已经病患到一定程度了?
个人认为这是一部三条主线的电影:1、小男孩和她姐姐(也就是故事最终交代的家辉和可儿)。
2、现实中的查案进程。
3、探哥的身世。
个人还认为(请原谅我的个人认为这么多)这是一部多重案情交汇的电影:1、普通的杀人案;2、变态的杀人案;3、变态的杀人案中的杀人案。
现在开始阐述:1、题材:简单!
我觉得这就是一部《致命ID》的映射版,虽然比《致命ID》差了十万八千里,但凶手的杀人手法是一路的,人格分裂致使其中某人格杀掉某人格。
2、配乐:无以伦比的彭氏惊悚风格,对此片唯一最满意的就是配乐的到位(是不是到位过头了点)。
3、剧情:分析一下我认为的。
;①第一个死掉留下遗书的,是家辉杀的,为了是杀掉造成这个家庭受伤的源头(此点我同时也怀疑是探哥干的,同样说得通);②妓女是放高利贷的哥们杀的,家辉杀的是放高利贷的哥们,所以他称自己是英雄,称泽少与探哥是假警察,杀放高利贷的是因为要杀掉欺负女人(强奸犯)的人格;③关键的来了:最后一个毒贩的女儿(琪琪姐),我个人认为是探哥杀的,他也是人格分裂患者,也会失忆。
琪琪姐的死纠结在“撒谎”的问题上,但家辉一直纠结在他自己的计划(重演并杀死每个人格):第一个死掉的是父亲,第二个放高利贷的是强奸犯,第三个死掉的是妈妈(姐姐),这个姐姐的人格在最后他杀的泽少身上。
所以杀琪琪姐说不通。
另外最重探哥看照片的表情震撼程度,也与此有关。
现在,众看官明白了么?
本片最纠结的地方在于,彭氏兄弟题材鲜明,但表现的虎头蛇尾,高潮出来得过早了(怪不得彭兄你要安排个性无能者用木棍伤人,莫非是隐喻?
),功力明显不足。
建议要在编剧及表现上多下功夫。
配乐剪辑很有章法了……加油!
当然,此文仅为个人揣摩而作,欢迎拍砖。
PS:探哥听录音的时候,录音内一开始是妓女死的录音,接着是放高利贷的死的录音,接着就是“假警察”审讯的录音,请问如果都是家辉干的,另外两个杀人过程为啥不录音?
忘了?
不是,因为不是他干的。
但第一个是家辉干的也是说得通的,所以我上面说了,都说得通!
昨晚半夜看完 B+侦探 整的百思不得其解 我都快精神分裂了。。
用拍恐怖片的手法拍悬疑片 受不了 影片结局后 还有很多疑点未解释 凶手到底有几个? 死者有四个 1、独居的叛妻者2、深夜归家的妓女3、放高利贷的4、贩毒18岁的琪琪姐疑惑1、妓女死亡地点明明是在桥底为什么凶手要在妓女死后拖动尸体造成妓女尸体背部有死后拖动过的伤痕如果真是凌家辉杀的话她为什么要这么做讲不通2、夜晚放高利贷者回家时有个长发女子在其家门口徘徊看见放高利贷者后即转身离去这个女子是谁3、放高利贷者打电话催债时明明很凶恶为什么看到在她门前的女子后匆匆挂了电话4、在放高利贷死者屋里发现的很多不同女人的头发。
5、杀放高利贷者时镜头里明明是个女人6、琪琪姐死后被割下舌头埋在地下为什么上面要插朵玫瑰6、琪琪姐死前旁边坐着的明明是个小孩不是小孩也应该是个少年拿着凶器(铅笔)7、所有案件包括凶器都没有留下指纹8、亚探路上被摩托男开摩托甩铁棍拼命追着后翻车倒地说是卢警官派其来警告亚探不要插手此案卢警官为什么不要亚探插手此案呢9、泽少被黑色面包车撞完后有个镜头是面包车被烧毁到底开面包车撞泽少的是谁呢10、亚探在调查四起凶杀案时在公园长椅想案件时出现过四句话1.你们男人整天玩女人 我要跟你一起死2.我控制不住我自己 我记得杀了她之后我就一直走走到哪里我也不知道 但是当我冷静下来的时候 觉得那女人是该死3.这个世界那么多人为什么偏偏是我 所有男人都该死4.不想听他们说话 大人整天在撒谎11、还有为什么陈探说最悲惨的童年就是跟我一样是个孤儿 他为什么用他自己做比喻呢说明他觉得自己也很悲惨也很有可能成为精神分裂的潜质。。
12、在凌家辉录的凶杀广播剧里明明说加上两个假警察是四个人那另外两个人是谁杀的13、泽少为什么躲着医生偷偷出院他明明已经给护身符给陈探就是默许亚探继续查此案为什么还要着急出院 他出院究竟是为了什么?
14、凌家辉的妈妈(假姐姐)说前几天也有个警察来问她话这个警察是谁?
15、最后被凌家辉绑架的小孩从那冒出来的。。。
16、亚探知道凌家辉最痛恨说谎的人为什么还要刺激凌家辉骗他说自己是他妈妈。
17影片最后照片上到底是什么 为什么亚探如此惊愕 期待A+侦探有所解释。
原文地址:http://user.qzone.qq.com/641210642/blog/1310547858
放映现场,主办方为了配合影片悬疑的主题,别出心裁地设计了一个猜凶手的游戏,即在影片放映到104分钟的时候停下来,让观众来找出幕后真凶。
我本着奖品不拿白不拿的原则,抢到了参与名额,并且胸有成竹的在纸条上写下了我所觉得最有可能的那个名字(其实只是排除了其他几个在我看来完全没有可能的名字),但最后的结果是,我猜错了。
提示一下打算进电影院观看本片的朋友,它作为一个悬疑片,并不需要你拥有缜密的思维,超高的智商和过人的推理能力,因为面对一个完全不推理的推理片,你只要是有点推理能力,就会立刻聪明反被聪明误。
爱好悬疑小说的朋友或许听过推理小说二十法则,请原谅我以全概偏,拿当中几条与本片对照比较一下,哪里出了问题,便一目了然。
★必须明确、公正的将所有线索呈现给侦探与读者。
老实说,在这一点上,导演一开始做的不差。
导演可能考虑到,如果在最后一秒才将凶手的杀人动机通盘用闪回或者自我讲述去交代,会显得过于突兀和牵强从而消化不良(见郭富城另一部电影《杀人犯》)。
所以在本片中采取的是双线索的讲述方式,一条线讲的是陈探在查一桩连环杀人案,另一条则是说有一个小男孩从小无父无母,被邻居家的大姐姐收养,却因悲惨遭遇而产生了严重的暴力倾向和人格分裂。
稍有观影经验的朋友可能看到一半就能知道,破案的关键就是找到这个当年的小男孩,他毫无疑问便是杀人凶手。
虽然逻辑简单,但起码思路还是很清晰。
但更机警的观众再看下去便会明了这只是避重就轻,偷梁换柱的障眼法,因为导演再没有去着重解释清楚凶手是如何犯下一连串暴行,又不被人发现的原因(为何没有留下指纹,为何犯案技巧如此纯熟就像是警员所为),而只需要告诉观众,小男孩是谁就可以了。
当然,由于这样的双线叙事只是影片呈现给观众的视角,不是片中人物的视角,所以你自然不能责怪陈探为何不在第一时间找出小男孩。
这不是漏洞,也不是问题,那问题是什么。
即主角所掌握到的线索和信息和观众掌握到的是不同步的,是延迟的,观众比主角更早一步掌握真相。
观众全知全能,主角有所不知的做法在悬疑片中其实也有先例,如希区柯克的一系列作品。
但与那些高级技法明显相悖的是,本片的这个真相至始至终也没有产生更多戏剧性变化,这种信息延迟也没有对剧情造成更大的张力,侦探并没有因为无知身陷险境,让观众也为他捏一把汗。
仅仅是真相放在那里,主角看似不闻不问。
这样一来,不仅情节显得拖沓,也大大消解了后半部分的紧张度,比如陈探坐在公园长椅上拼命去通过角色代入的方式思考犯罪动机就不能再让人感到刺激。
★除了凶手的诡计,不得用写作手法(拍摄技法)误导读者(观众)。
在这一点上,本片几乎已经不能用误导来形容,几乎可以说处处是在故布疑阵。
这种故布疑阵依靠的不是引人入胜,层层推进的情节,而是一些明显是刻意而为,混淆视听的低级障眼法。
如陈探和泽少在酒吧里的一段谈话,导演就故意处理的比较暧昧,陈探漫不经心的玩笑和泽少过于紧张的反应,配上提心吊胆的音效像是暗示当中有些不为人知的秘密,但事实是最后的真相与他们俩都没有半点关系。
张兆辉饰演的精神病,全程插科打诨,除了晃了一下观众,顺便制造一些紧张场面和喜剧场面,在最后给陈探提供了一个颇为玄乎的破案思路之外,和案情,主题乃至整个人物关系完全没能有机的结合在一起,仅仅是作为极像犯罪嫌疑人,甚至逼着你说“就是他”其实根本“不是他”的幌子之二。
尤其让我忍无可忍是,影片一再引导观众把思路引向“罪犯有丰富的反侦察能力”,“可能是警员”的方向,并且在陈探和泽少双双遇袭那晚进一步透露出威胁他们的力量可能恰恰来自警方内部。
这一切就差直接告诉你谭耀文所扮演的那个卢警官嫌疑重大,试想就算要警告陈探不要插手警方事务,有必要以冒充飞车党这种既危险又费力的方式进行吗?
陈探对于警局的威胁真的有如此之大吗?
如果他跟这件案子没有关系为何会在第二部加进这么一个可有可无的角色呢?
悬疑片里不是不允许一些支线对观众的判断进行干扰,但是前提是必须要自然,合乎情理,而不是像本片一样为了迷惑你而故弄玄虚,咋咋呼呼,丝毫不考虑人物动机和合理性。
实不相瞒,在影片进行到104分钟的时候,我在纸条上写下的就是卢警官的名字,也没觉得他有多像,毕竟对他的铺垫和描写也是少之又少,而是实在是相比之下,其他人更不像。
如果你要以最有嫌疑的人即是最没有嫌疑的这样一条定律来反驳我说,那我想说的是,这恰恰是影片在我看来最大的致命伤。
到底谁才是影片中看起来最有嫌疑的人?
答案是,林家辉。
无论是直接有老太太出来指认他曾经在凶案现场出现,还是他在审问中说出自己与爸爸妈妈,和姐姐一起生活时遭到的质疑,在影片进行到一半的时候,就已经没有人比他更像凶手。
这么像凶手的人,怎么会是凶手,大家都这么告诉自己,可是他偏偏还真是!
由此看来,影片完全可在那场审问过后紧接最后一场戏利落收尾,何必又辗转来回,磨磨几几,让人期待最后还有反转呢。
如果导演只是想把那场审问做成一个不引人注目的铺垫来与结尾遥相呼应,那我只能说它信息透露的太多太直接太引人注目,以致竟然好端端地把铺垫做成了大揭秘。
说到头,还是导演低估了观众的智商,观众高估了导演的智商。
★凶手必须要有相当的戏份。
倘若凶手只在片中露了一两面,既没有在情节中占据足够的分量,又没有与剧中人物长时间周旋在一起,那么真相揭晓时观众既不会有智力激荡的快感,影片本身也传达不了半点主题意义和情感力量,只有意料之外而无情理之中。
它只能进一步说明主创心虚怯懦,底气不足,不敢与观众直面相抗,而只是利用信息的压滞和不对称欺压你。
所以,林家辉最不可能是凶手的另一个理由是,他压根就是一个跑龙套的!
在真相揭晓前,任何一个人的戏份都要比他多吧。
凶手若是没有分量,又如何体现出主角的分量和故事的分量。
童年的戏份固然饱满,但就与本片特殊的编排结构,在真相揭晓前,他和林家辉应该算作两个人。
★侦探为了破案就必须要有探案的行为。
侦探的探案行动不仅能体现侦探的人格魅力,也同时在以他为视点让扑朔迷离的案情渐渐理清,向真相步步迈进。
侦探不探案就不能叫侦探,侦探的义务是搜集一切可能的线索。
陈探有没有探案,表面上看是有的,他一直在关心案情。
但他的探案行为真的是有效吗,真的对案情进行了实质性的跟进和突破吗?
除了做出凶手是人格分裂这种观众都能知道的初步结论之外,就再无透过蛛丝马迹对线索进行归纳,理清,也没有让案情层层深入,而只是被动地经历着一个又一个障眼法,甚至遭到莫名其妙的袭击,案件始终流于最表面,一直到了最后影片不得不结束了,他才突然有如神助一般。
所以,通片看下来,主角的形象不仅不鲜明,而且窝囊之极;不仅没有探案,反倒阻挠着观众断案。
好的悬疑故事应该是积极,正面和观众进行互博,彼此站在一个起跑点上,共享案件资源,而非压滞大量信息,一味回避案情,一个障眼法加一个障眼法的蒙你。
现在倒有些后悔当时没在豆瓣上先看看那严重剧透的剧情简介了,不仅不必担心会影响本到身也好不到哪去的观影体验,有个心理准备也不至于猜得晕头转向之后被堵成内伤,面对猜谜环节还能顺带做个弊捞点小纪念品,太值了。
另外,当时我的身旁还坐着一对头发花白的大爷大妈,一开始也一起在饶有兴致地猜着凶手,片子放了一会再转头看去,老俩口早已酣睡过去。
C+侦探是买的碟看的,看了两三遍都觉得很过瘾很好看,想不到第二部居然这么垃圾!
在电影院看了一半就准备走的,怕浪费钱坚持看完,之后我只能后悔!
种种原因拖到今天才写了影评,其实早在27号就参加了“广州万达影城”举办的《B+侦探》(后面简称阿B)悬疑场的试映,第一次看胶片试映,感觉新鲜,也因为碰到这么好的片子而庆幸。
之前一直担心的由于没看过《C+》而导致这部看不太懂的情况并没有出现,阿B还是相对独立的一部悬疑精品。
除去环环相扣的情节和刺激的画面(有部分重口味场面,谨慎观影)让我的脑子一直发热外,我认为最大的亮点在于原创的配乐(注意是配乐,不是配音,在这里要提醒各位,我看到有人反映国语配音太操蛋,尽量选择粤语版的看吧),音乐与剧情的深入搭配的很合适,不时的敲击乐冲击着耳膜,但又不会让你对紧张剧情做好防备,少了刺激。
其实看过这部电影之后,我最大的感受不单纯停留在剧情是否够悬疑够吸引人,它更教会我这个社会有很多的弱势群体需要我们去关怀,只有社会的关注多了,弱势群体不再孤独,他们的压力才能有合适的地方去释放,而不是演变成一场场悲剧。
《B+侦探》,必佳电影,彭导已经赚到我的口碑,如果有《A+》,一定去捧场!
因为豆瓣送的危情三日下了画,所以我就改看了这出,看完后要写影评。。。
是我一直想看的。
因为这出戏比较着墨感情线,而且是大荧幕看的,音效与画面都比较好,所以我会比较喜欢这续集。
电影延续了c+的诡异风格,郭富城的神经兮兮加深了。
这次导演尝试想叙述更多的人物内心来让观众更加融入剧情,穿插的画面似是而非,是郭富城的自问自答,试图用具体的图像来代替抽象的内心想象,是导演一种自创的剑法,是初初推理的逻辑进入,然后是抽离理性完全是郭富城自我的想象,只有投入了才可以跟主角看到听到一样的东西和事物。
而且我在看的时候一样有莫非杀人犯就是郭富城的想法。
剧情像郭富城之前演杀人犯一样的悲凄。
这出戏的杀人犯的失常可以理解,只是滥杀无辜让人无法同情。
我已经可以预见在a+侦探里面,郭富城会完全变了神经病,其实我很enjoy见到这样的角色,这样的人才适合破案。
只是有时候编剧的漏洞,还有蜻蜓点水让这套戏打了折扣,期待a+!
现在很多影片都描写人格分裂,大部分影片好像都是悬疑情节。
这部片子分现实和回忆两个板块向前推进,巧合的是陈探也是一个孤儿,当影片出现回忆情节的时候,一直都误以为陈探就是那个回忆情节里面的孤儿,当时还在奇怪为什么小时候那个孤儿显得不是很正常,长大了怎么变的正常了,还当了私家侦探了。
到了结尾才发现原来整部影片有两个孤儿,一个是陈探,另一个就是那个变态杀人犯。
刚开始被陈探和风泽分析案情的时候说凶手特别熟悉警察的办案手法,很有可能就是一名警察所误导。
一直到影片快要结束,才发现原来那个杀人犯并没有警察背景。
整部影片还算比较紧张刺激,郭富城的演技进步了不少,也变成熟了。
开篇5分钟黄白画面表演做作的少年演员登场,开始明白这破片跟童年阴影有关。
开篇十分钟做作少年打人后回过神,确定了这货被童年阴影逼得精神分裂以至于十几年后非得报复社会。
我不是影评人,没有专业的审美眼光。
一部片子只要不被剪的乱七八糟,在我眼里,它的视觉方面也就过了。
至于情节,我认为编剧在怎么工作不带劲,也不能把观众当弱智。
这一点我在编剧身上很不好把握,因为不能排除编剧很真诚可他就是个弱智的情况。
精神变态创造动机,童年阴影创造借口。
如果长得再帅一点就有可能是人气角色。
这绝对是角色不变公式。
我能感受到编剧对这类人物的欲望,但是"她不是我姐姐是我妈妈,不过我外公外婆也死的的很惨"那我可能就不大原谅咯。
类似于小学生的推理还真不如百度贴吧里的文章,‘因为凶器是铅笔所以凶手是小孩’不行啊小孩会哭的。
杀了妓女杀了老大杀了警察并且打算杀小孩,可是最后却突然自杀了的变态杀手你伤不起我现在的电影角色谁能没有个怪癖什么的,阴影哥懂得通过录音进行自我治疗让多少的心理医生感到职业危机。
包括活到最后录到最后的不懈精神以及大战时刻手动控制灯光效果,怎一个囧字了得。
《B+侦探》。。。
我觉得改名为C-比较好
总体来说,本片的情节设置还是比较扣人心弦的,这些悬疑点还够响的,关键一点在于,本片的条理太乱了,本着悬疑片、精神分裂类片子看这么多的观众精神和态度说一句,我看了很久一直都以为凶手就是郭富城自己。
人格分裂嘛!
他坐在公园长凳子上时候,面目变成坏人模样,我还真以为是他自己分裂出去的。
哎,如果是这样的题材到是很合我的胃口,后头的那个姐姐和妈妈的理论还是挺有新意的。
总体说来情节和构思确实不错,关键在导演的水平呀。。。
浪费了个好剧本。
看看《查理来了》才知道什么是想象不到。
另外我影像中的悬疑片很少有配这么激动的配乐的。
越静才越悬疑。
童年的家辉是个不幸的孤儿,妈妈因为父亲的外遇杀死了他然后自杀,家辉和姐姐相依为命,而姐姐有了男朋友,家辉害怕失去唯一的亲人而焦虑不安,想扮演姐姐的爱人,还想戳死企图抢走姐姐的人,同时家辉利用录音机与幻想的父亲对话,试图感受一点亲情,从中得到慰藉。
姐姐透露的真相彻底击溃了家辉,幻想中的父亲原来是强奸犯,唯一的亲人姐姐是个撒谎者;幼年的痛苦经历使家辉形成了分离型人格障碍,多重人格趋向整合,成年后的家辉为了解脱,踏上了消除各种人格的不归路,母亲的人格杀死了45岁的单身汉(代表父亲)然后留下遗书表示同归于尽,代表母亲人格的消失,以成年家辉的人格杀死了代表父亲人格的高利贷者,父亲人格也被消灭,以幼时家辉的人格杀死了琪琪姐(代表爱撒谎的姐姐的人格),杀死琪琪姐有着确凿的目击证人,那一朵插在舌头上的玫瑰花,代表着儿童家辉仍然爱着不说谎的姐姐。
至此,家辉消灭了父亲、母亲和姐姐的人格,他的多重人格只剩下了童年家辉和他自己,这时候,阿探也找到了录音带,发现家辉的目标是2+2,和前面的发展吻合,即童年家辉,家辉自己和泽少以及阿探,因此家辉抓了一个孤儿(代表童年家辉人格)和泽少。
这时候,电影中出现了一些不合理的因素,首先是妓女的死,可能的解释是父亲人格占据了他,奸杀了妓女,但是这一行为不能消灭任何人格,相反只会加强父亲人格的影响,即加深家辉的痛苦,另一个解释是杀死妓女的另有其人。
然后则是结局,按照动机的强度来说,家辉杀死孤儿的动机应该强于杀死泽少和阿探,可是家辉却在杀死泽少,打伤阿探后自杀?
为什么家辉会放弃整合人格的最后一步,即杀死孤儿(童年家辉人格),选择自杀?
最可能的解释是阿探说了谎,阿探为什么说谎,最后究竟发生了什么,要等A+的上映了。
B+作为C+的续集,实在是逊色太多!包袱太少,没什么悬念,加了谭耀文这个脸谱化的人物,又不知所踪,破案手法也没有说服力。虽然如此,还是期待下A+大结局了!
看过了绝对不会后悔,凶手在最后
如果跟剪切版的《c+侦探》相比,还是《B+》更完整一点,但跟未剪切版的《c+》比,它就没优势了。可以看出,《B+》也是动过手术的,但不像《c+》那样伤筋动骨。暗线没有《c+》那么多了,相对来说是一个略简单的悬疑故事~郭富城的表演不错,阿探这个角色他是越来越有心得了~
没看过C+侦探,感觉老郭的演技越来越好了,彭顺也转型了,但是没有缺少原来拍恐怖片时的那种悬疑感,很喜欢。我给你Yes。
音乐和节奏都不错 没看过C+,不过应该还不错
一般,没上一部好
跟C+相比,坑爹的B+啊,D+还差不多!
比C差远了~透着一股子怪异
怎么感觉片子是被剪了的
整部片子其实还行,只是剧情的关联性有些牵强,而且郭的破案太过凭空想象了~
和上一集水平相差太远,剧本是硬伤。希望《A+侦探》能恢复水准。
镜头不错。剧情略显老套,衔接比较松散。郭富城老了。
大家都给三星我就给个四吧
沒有偵探味 也別所有偵探都想模仿福爾摩斯那種范兒 太容易穿幫 lindsay看的吧
这是神马。。。。
P!
影片的摄影构图和配乐都很有特点,贴合这部心理侦探剧的阴暗、压迫和惊悚感,某些细节的精妙需要在大银幕上才能体会得到。片子融合了佛洛依德心理学和希区柯克的风味,实在是很妙,是一部有意思的电影。个人感觉郭富城的演技好象又精进不少。
我觉得还蛮好看的
老的那么快?
结尾不好 比C+差很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