想吹口哨我就吹
Eu când vreau să fluier,我想吹口哨就吹口哨,当我想吹口哨,我就去吹,想吹就吹,吹得响亮,Eu cand vreau sa fluier, fluier,If I Want to Whistle, I Whistle
导演:弗洛林·谢尔班
主演:George Pistereanu,Ada Condeescu,Mihai Constantin,Clara Voda
类型:电影地区:罗马尼亚,瑞典语言:罗马尼亚语年份:2010
简介:还有5天,西尔维乌就要从感化院中释放,可是自从他知道自己那消失了多年的母亲再次出现,并决定带走与他相依为命的弟弟后,这5天开始变得如一个世纪般漫长。 自从多年前母亲突然消失后,西尔维乌独自把弟弟带大,将他视作自己的儿子。如今在最后关头,他越来越担心弟弟就这样被带走。仓惶之中,他决定绑架自己暗恋的心理学社工安娜,并..详细 >
片名起得很响亮,有一丝霸道,也很诙谐。暗喻青少年们想做任何事情,就尽情去做的顽童心态。他们不在意后果如何,不考虑别人怎么看。
简单、直接
哎。💔
家庭问题是万恶之源啊。涉及到一些社会问题。简洁,简单
小格局大题材的佳作。导演用温柔平静的语言讲述了一个极度尖锐的社会问题,好在没有教条的赘述,剧情上极近简练并无废话。情绪控制得当,过于缓慢的节奏还原情最大空间的情感生活。男主角没有在演的演技较好呈现了这样一个矛盾少年的苦与爱。最后迈向那已知的归途,你说他会后悔吗?
直到今天,我还记得那个偏执的男孩跟他笨拙的爱的方式。
几乎全是非职业演员的演出,没想到能做出这样的效果。全片没有任何创作的音乐,安静真实得让你一直揪着一颗心。听了导演的Q&A之后,觉得这片还是挺有看头的
一般,不过作为处女作已经不错了。罗马尼亚电影印象最深还是四月三周两天。
想见母亲我就见,想绑妹子我就绑,想喝咖啡我就喝
感情很真挚的电影
居然忘了标记这个电影
手持摄像机保持了影片稍待晃动的影像风格以及准纪录片式的“真实感”,还有长镜头,在在都是罗马尼亚新浪潮的典型特征。有人将它与肖申克的救赎相比,显然这是不在一个层次的两部影片。一个即将获释的劳教所少年,因为母亲要把弟弟带到意大利而焦躁,最后铤而走险。
EE-D9 7.3 想起《坚墙》(EE-D9),少年犯、猛些好。。
为了一丁点儿的自由拼命折腾,然后失去自由,结果不重要,关键要的是这种态度。总算看到一部脱离八十年代,脱离政治,回归现实的罗马尼亚新浪潮,不过就是这个样子。居然还得奖了,让我怀疑柏林影展是不是已经沦落到相当不堪的地步了。
18岁
青少年问题像无解的方程式。有人时间到了就懂;有的人个性乖戾注定吃苦头,不见棺材不掉泪。
类似于中国的迁徙式外出务工从而导致留守的年轻一代被误解被耽误的悲哀,这是罗马尼亚人拍给所有发展中国家看的电影,,
@2012-02-16 00:31:24
那个女孩子有点像钟楚红也。
简单粗暴、原始淳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