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几年看过最好看的刑侦片,虽然从戏剧节奏来说,整体并不是很好,但胜在还原,风格偏向纪录片,算是在戏剧冲突和纪实向中把握了一个微妙的平衡。
现在短视频上很多国外博主感叹中国治安是全世界第一好,但其实在我印象里,2010年之前的治安都很一般,小时候过年前几天村里总有人家的腊鱼腊肉被偷,我高中坐公交去读书,车上扒手也很多,甚至我工作第一年在东莞到深圳的跨城公交上还被偷过一部诺基亚新款手机,在深圳工作那会,也经常有同事和我说他们哪个同事在路上打电话被飞车党抢手机甚至项链和耳环,被抢的鲜血淋漓,报警也追不回来丢失的财物,剧中“张克寒案”原型周克华,我也有印象,毕竟他杀人抢劫的长沙离我家也挺近。
我喜欢看这种电视剧,它能让我看到人性的复杂和幽暗,也让我明白我们日益安全的生活环境得益于无数警察的默默付出和科技的进步。
好的文艺作品具有教化和警示作用,它能安抚守法的普通民众,也能震慑潜在的罪犯。
至少我觉得这部电视剧做到了。
于和伟的表演太刻意了,应该先去刑警队体验半年生活再来演。
以前还比较看好他,现在看来,演技也到了瓶颈期了,难有突破。
目前为止,刑侦剧里,还没有突破真警察演的。
比如12.1枪杀大案,比如济南7.9大案。
高群书导演,的确是有生活的,至少对警察生活甚至是刑警生活有很深的了解。
现在演员演戏也都是快餐式的,根本没有太深入的体验。
像巩俐在秋菊打官司中,在农村生活,三个月不刷牙的体验,恐怕是再难出现了。
【1-6集】西山煤矿枪杀10人抢劫大案算是整部剧总体拍摄质感最好的一段,基本不用倍速和快进,可看。
【7-12集】很水,可直接跳过【13-22集】张克寒持续枪杀悍匪案。
总体还行,可看。
但是其中还是夹杂了不少水戏,以下内容统统可以倍速或者直接跳过:1)只要一听到起音乐了,基本上就是烂煽情的段落,非常无意义,请跳过;2)和只要出现李文一家俗不可耐的家常水滥戏,请毫不犹豫的直接加速跳过;3)部分没有实质情节,就是一群演员在那反复蹙眉扮沉思/忧郁/痛苦状,抑或走来走去/气喘吁吁扮暴躁劳苦状的“糙戏”,都建议倍速,不要浪费时间这部分里,张克寒演得不错,但是其它的大量主配、群演拉垮的很多,配音尤其糟心,简直比草台班子还要业余。
【23-29集】把几个案件乱炖了一下,东拉西扯、囫囵吞枣,水戏无比多,智商经常下线,不值得浪费时间,建议直接跳过。
【30-38集】三个积案并行交错,白银案压轴,总体还算能看,但是白银案这么大的素材,完成度很弱,拍的太糙。
这个段落从剧本到表演的问题都比较大,尤其是剧本,最大的问题就是【不会讲故事】。
无论哪个案子给人的观感就“重复的无力叙事”,所有剧情的生发方式都是:查案多年无果—苦闷压力—“天兵天将”(秦总)下凡—DNA比对失败—DNA比对再失败—DNA比对成功了……就是剧情发展完全套路化,粗糙化的叙事处理,把故事讲得像白开水。
群演多数时候都不太行,尤其那个配音,简直发指。
那两个一男一女搞DNA检测的年轻演员,非常出戏,年龄看着也不小了,但表演生涩得让人不忍直视,属于学生级表演水平里的中下水准。
第30集建议从第21分钟左右开始看,前面基本水戏。
必须要提富大龙,这个角色和他当年的《天狗》一样,几乎就是长在他身上的。
他的表演带出的质感应该怎么说呢,就是明明在一群群演里,只有他是那个职业演员,但是他就能用他的表演把周边一群非职业的演员都显得这些人就是“在演”,而只有富大龙“就是”,他就是那个人物。
通常来说,在纪实感的影视作品里,非职业演员就是职业演员的“天敌”,因为演员在他们面前怎么都像是演的,怎么演都不对,越演就越糟;而非职业演员站那他就对,都不用演。
但这段戏里,富大龙作为一个职业演员,却把一堆群演衬得都是“在那演呢”,唯独他自己“不像是演的”,真的很牛。
白银案拍得很浪费,几乎没有有效的人物刻画,总体上叙事较弱。
当然,秦总和常兴荣监狱里的那段对手戏很不错,敢去在总体氛围上突出案子的压抑气质,也是值得肯定的。
当然了,离我原本希望看到一个哪怕简易化的电视剧版的“杀人回忆”的“奢望”还是离得太远。
挺好的一部剧,弄了富大龙这么个角色,真是败笔。
其实就是能力低,自卑,然后装直,弄了一副“嘴里吃嘴里拉”的直肠子的逼样掩饰。
真是的,这是带了多少资啊……不过这哥们适合演神经病,例如,演嬴驷。
挺好的一部剧,多了这么一坨,挺简单的事,一群高智商降智陪一个傻子演基层正直朴实,这不是朴实了,是特么脑子有病,得住院。
首先,向人民警察致以最崇高的敬意。
其次,编剧和导演拍得简直是在浪费这么好的案件。
问题1: 最大的问题,整个电视剧除了案件本身这个“皮”,没有细节支撑着的“骨”。
破案细节,各个警察之间的交流,警局之间的合作,都特别特别悬浮。
感觉就像是编剧看了案件描述,剩下的都是她脑袋一拍想象出来的。
观众是不了解真实的警局工作,但是观众都上过班,能感觉出来“假大空”。
举例: 武教授,电视剧里人设拔的很高,全国知名的刑警专家,然后作为专家组去某城市指导工作。
为了表现当地警局的不配合,永远只会写“这些都是猜测”。
我看了14集,这句话已经出现在三个案子里了。
但为什么当地警局不配合一个全国知名的刑警?
因为有“自己的工作节奏”,甚至第三次都没写为什么不配合。
这完全就是扯了一张“突出专家组工作的困难”的皮,但是没有骨,显得别的警察为了反对而反对,这就导致了下面一个问题。
问题2:同样很大的问题,警察的人设也很悬浮。
除了男主以外,好像其他人都没什么作用。
剩下所有警察,包括他的好兄弟,包括全国知名专家,包括他的领导,所有人都没有闪光点(胡兵还算有闪光点)。
案件分析秦川做的,罪犯心理分析秦川做的,技术分析没钱秦川托人搞来的。
拜托,全中国只有秦川一个警察在破案吗?
最不理解的就是武专家了,人设立得这么高的专家,居然剧情高光一个都没有!
我就记得他说: 秦川,你怎么看。
嗯,秦川说得对。
举例2:某个案件连杀6人了,当地的警长全程阴阳怪气,给没有进展找好多理由,坚决不并案还把没有说得理直气壮,看得人火气蹭蹭的。
正面形象是一个也没立好,反面形象倒是立得很好。
编剧导游是不是无法理解什么是正面的警察形象,只能理解反面的形象?
问题3: 很多情节设置得老套又莫名其妙。
举例:武教授和秦川第一次见面,武教授提出了一个想法,秦川不赞同并说了他自己的想法,然后武教授扭头就走了!
扭头就走了!
这种情况下,秦川买了烟上门道歉,结果!
武教授说,他很讨厌这种小市民做派,其实他心里很欣赏秦川!
这什么莫名其妙的情节!
全国知名专家在你说完以后扭头就走,你上门道歉有什么问题?
编剧和导演上过班吗,凭什么说这种是小市民做派?
感觉到了深深的傲慢!
举例2: 某恶性案件杀了6人,秦川火速提拔去专门负责此案。
这个案件一边悬而未决,一边穿插了秦川被提拔同事的依依不舍,武刑警摔伤然后向秦川一诉衷肠,某丈夫去世的女警的第二春。
我不是说这些情节不合适,而是为什么要把一个这么重要的案件切得这么碎,中间放这么多拖沓的情节。
顺便吐槽一下那些老套的情节,感觉和上个世纪电视剧似的,我看了开头就知道后面要怎么演,太无聊了。
问题4: 秦川那么多高光,按照来说应该是一个机敏又细心的刑警吧。
于和伟演得有股窝囊劲,干什么事都像是被迫的。
太割裂了。
问题5: 群众的配音太差了!
富大龙在本剧中演的不能说差,但也谈不上好。
————————先发下对弹吉他这场戏的不满☹️。
这什么文青的自我陶醉加戏啊。
还弹吉他,还致爱丽丝,这是哪门子的西北民警?
唱信天游秦腔地方戏剧甚至当年流行歌曲都比这接地气的多。
想起了潜伏里的名句——峨眉峰,还tm独照,颇具浪漫主义气息啊。
这和陶队那个梗着脖子硬犟的人物搭边吗?
符合陶队的年龄经历吗?
对表现民警为了这案子殚精竭虑,有帮助吗?
明明是要表现民警值班休息也想着这案子,就老老实实拍看案卷研究学习,哪个不行?
————————类似的演员夹带私货,还有在那里引用宋慈的话,还来句——和我在一块儿,涨学问㖏。
他这种叭叭叭反而显得人物不务实。
又不是写演讲稿,谁家好人和同事谈案情,还引用个宋代法医宋慈的话啊,在整个剧里都显得突兀,领导们讲官话都没整这出。
他摆的派头可比秦川还大,像个土皇帝了。
结果下面的剧情中,陶队说的一套套,到了顾大爷家,面对大爷也没辙,劝服顾大爷女儿的还是他同事,这才由女儿劝服顾大爷和警察说家族故事。
这里面陶队都没啥用😓,但问顾大爷的功劳倒是他来领。
配着他那个配音,都让人开始讨厌陶队了,装什么装啊。
————————我认为好的场面有:东林饭店那段,一个人一辆自行车寻找顾家坡。
我认为不好的场面:面对专家组的几乎全部戏,和另两个警察在旅馆和出差的那几场戏。
总结起来,演得好的几乎是他作为绝对主角,或是他作为主角其他人给他做配角小弟。
1. 富大龙演绎风格和剧情人物风格不搭。
从剧情剧本来看,本剧是在写群像,陶队是三女童案件警察群像中重点描写的一个人物。
比如前面张克寒案的戴眼镜小胖警官,把他和案件中其他警官放一起,口音服装不突兀。
他特别是因为他的判断他的能力让他特别,被观众记住,被秦川和专家赏识。
再看富大龙的演绎方式,太刻意了。
各种地方各种设计,用演独立主演,或者相对独立配角的方式,在演陶队。
一些刻意增加角色立体度的设计,设计的太过了。
比如在忧心案子时,弹吉他,曲目是致爱丽丝。
这是剧本还是演员设计啊,太过了太不伦不类了。
无论是吉他还是致爱丽丝都和富大龙演的陶队形象不搭。
之前营造的地方穷缺经费呢?
警员穷条件不好呢?
年龄经历符合吗?
符合这场戏要表现警员一直想着这个案件吗?
比如他那个嗓音配音,黏糊腻歪吐字不清,阴阳怪气的。
不是演的和别人不同就是演技好,要考虑整个剧的演绎风格啊。
否则就像该合唱结果用独唱唱法唱。
显得既没有独唱的美也没合唱的美。
或者是二次元漫画画风突然出现个冷军超写实的人物,怎么看怎么别扭。
2. 剧情上陶队人设不讨好,富大龙的演绎方式更显得神经兮兮不讨喜。
这主要表现在对专家组的时候,几年前和几年后都神经兮兮,但凡表现的像东林饭店一样,稍微正常点呢?
一对比,显得曹阳这个开场我就不喜欢的二代,还有苏畅警官,两个年轻演员都演的自然平实了。
还有陶队身边两个同事,显得演技特别自然包容。
😰所以说富大龙老师你要干啥啊,演成了隋炀帝和秦王。。。
没演出执着的可爱,反而演出了执着的气人,就挺难评😔。
甚至明明没啥能力体现,却要当三人的主导,对专家组也牛逼哄哄,显得观感更差了。
3. 配音。
这剧配音真是让人难受,当然有过审问题,但从成品上看就是很糟。
富大龙配音怎么和隋炀帝和大秦帝国的秦王一样啊,阴阳怪气,压在嗓子里不清不楚,断句还有接话都很奇怪,这是想表现什么地域特点?
什么人物性格啊?
😓然后整个县甚至其他老乡都不像他这样说话,就显得很奇怪。
配音组是没和富大龙说明情况吗?
怎么有种大家商量好了都穿白就是不告诉富大龙的感觉。
这是一部完完全全反传统的悬疑涉案剧,不靠悬浮夸张吸引眼球,不靠狗血恋爱吸引所谓女性观众,不靠什么热血,名场面来迎合市场。
慢慢的以秦川视角引入案情,娓娓道来,将警察的执着,热血,勤奋润物细无声的刻入观众心里。
用纪录片的叙事风格,讲述一个刑警小白的晋升,不仅仅是职务,还有案情,办案流程和精神。
全片还从每一个案件的叙述,几乎全景展现了中国刑警办案技术,流程,制度的升级,从这些升级过程中无不昭示:天网恢恢疏而不漏。
当然,随着技术的升级,制度的健全,以前靠个人智慧和精神来破案的地方越来越少。
这部剧也可以叫做对“刑侦八虎”致敬的挽歌。
当然,此剧很上头,但硬伤也有些多。
例如:富大龙的用劲演技,弄巧成拙。
例如黄曼,一出场就不讨喜,永远板着脸,永远理所当然。
例如“白宝山”,虽然原型是刑侦八虎之首,但剧本为了刻画秦川,忽略了专家的牛逼,对自己的徒弟永远都是说教,说些形而上的教条,没有在专业上有任何体现。
差评。
本来冲着于和伟去看的,这几年的刑侦剧都一般般无功无过,没有什么亮眼的,但是这部剧,确实一部值得让人细品的佳作。
我觉得是今年拍的最好的一部了。
1.演员真没得说,包括我不太看好的马苏,她在这部剧里的表演确实值得上一波分的。
其他的配角,我是真没找出哪个配角演的不好,从主角到配角,带出来的几个新人我都觉得挺好,可见导演的指导很重要,每一个演员在自己的角色上都非常的出色。
印象稍微深的,是那个演张克寒的,还有第一个案件的那个主谋,真的很久没在一部剧里想抽死人了,两个人把那个坏,那个恶,真的演到骨子里了。
2.剧情上有些人会觉得很拖沓,但是我反而觉得,这就是真实!
这才是真实案件的整个破案过程!
从案发到破案,我们看到的是结果。
但是!
对于真正参与破案的人员,都是每一个漫长又难熬的日夜,不停地重复着枯燥无味的工作,经历过90年代的都知道,那时候有多危险,破案有多困难。
我们看别的刑侦剧都是从上帝视角看每一个案件,我们被那些轻而易举的刑侦剧养成了,觉得只要某一个人找到一个关键线索了,案子就能破了。
可是现实呢?
从找线索,到破案,再到量刑。
不是只是找到关键线索案子就算破了,每一步要经过层层把关,验证,落实。
你们觉得拖沓的,没有耐心看下去的,在现实的破案过程中,都比这点时长都更拖沓,更磨人,而我们的警察,都在经历这一桩桩复杂繁琐枯燥无味的事儿,才有我们如今的国泰民安!
这部剧我是一帧都没有快进看完的,每个人人物的心理动态,都刻画的非常完美,只有认真看了,才能知道导演编剧的用心。
3.这些都是真实案件的实录,不是小说,不是剧本,是真真实实发生在我们周围的,如果是奔着看激情,看推理,看小说的去看的,还是别看了。
这部剧是需要一边看一边思考的,不是制造出来的悬疑剧和爽剧。
已经最大限度地沉浸式的呈现了办案的过程,我觉得非常难得。
4.这部剧可能没有那么完美,还是有点瑕疵,但是,是我这几年看过最好的,最认真在拍刑侦剧了,如果广告商都投这么高质量的片子,我愿意忍一忍那些广告的。
有些人在说这是歌颂警察啥的,我就想说,歌颂怎么了?
是!
有贪官污吏,但是有更多的好警察,在为这个国家这个人民奉献的,怎么不能歌颂了?
难道你们认为我们现在的国泰民安是靠贪官污吏,靠腐败来的?
难道不正是因为有这些真真正正为人民,为国家做贡献的人,才有我们今天安定的日子吗?
歌颂怎么了?
该骂的我们骂,该歌颂的怎么不能歌颂了?
这些人能让我们过上这样的日子,能在乌烟瘴气的官场里不受污染,坚持本心,不正是需要我们去宣扬的吗?
什么时候歌颂为人民做贡献的英雄们,战士们,还需要遮遮掩掩畏畏缩缩了?!
我就支持多拍点这样光明正大宣传正能量的剧!
这不比那些流量明星的霸总玛丽苏来的带劲儿。
我就爱看,以后继续拍,我继续花钱看。
本人即是电视剧的爱好者,看过大量国内,日本,美国,英国的刑侦探案类电视剧,也是法制节目的爱好者,经常看今日说法,一线,法律讲堂等节目,还看了大量的推理小说,对于真实的案件和娱乐作品的差异有着清晰的认识。
我可以理解大家看电视剧是作为一种娱乐活动,对作品包含着某种期待,希望它是服务于观众的,希望每一集都包含“爽点”,让人觉得满意。
毕竟一般的电视剧都是这种节奏,大家也就认为电视剧必须用这种节奏来拍,否则大家就会觉得期待落空,觉得没有意思。
有人已经总结出来了,这部片子并不是传统意义上警察抓犯人的电视剧,而是在时代变迁中,警察如何用新技术新手段破案,如何完善司法漏洞,完善证据的职业剧,让司法变得更严谨,不错抓一个好人,不放过一个坏人,用证据让事实说话,让犯人无从辩驳。
这就是为什么电视剧用了很大篇幅介绍了新技术的原因,而这些新技术在电视剧里也变得越来越重要。
如果只是为了看警察用老方法破案,一个人的头脑就能解决一个案子,他肯定就失望了,真正的案件是大家群策群力解决的,一个人再聪明,他的力量也是有限的。
而且世界上并没有那么多高智商犯罪,有的只是因为缺乏证据而找不到的嫌疑人。
我本人对目前这些集(31)没有意见,每一个案件都有每一个案件要表达的内容,反映了不同的问题,节奏也没有问题,表演也很好,并不拖沓,非常的真实(基于看过的法制节目),人物也很鲜明,生动。
特别是周克华那部分,大家在经历了大量调研之后,转换方式,开始对周克华进行人物速写的时候,让我感觉到,原来只存在于小说中属于天才的特技,原来靠着大家的头脑风暴,是能实现的,那个时候,抓到周克华已经只是时间问题了。
再就是围捕周克华的时候,警察交替跟踪那一部分相当有意思,感觉又学到了新东西。
这个电视剧大量表现了警察的艰辛,牺牲,付出,挫败,得不偿失,英雄光环的背景是辛酸,不像偶像般光鲜,所以为了追求偶像的观众感觉失望,这些角色没有普通意义上魅力,这也是有些人不喜欢它的原因之一。
虽然看爽剧很开心,比如最近看的《替身大侦探》,但偶尔看看这种半记录片形式的电视剧,了解一下我国的司法进程,先进的刑侦技术,这几十年发生的各种特大案件的细节,破案思路,破案手段,警察本身素质的提高,也是很有意思的呀。
希望大家打分的时候能再斟酌一下,想一想本电视剧的定位,不要对它太苛刻了。
案子基本上都是真实案件改编的,是吧?
案子本身有吸引力!
破案的过程有些也应该是符合当时的环境和条件,相对真实的,是吧?
有些看着还是挺揪心的!
但是!
台词很垃圾!
剧情很垃圾!
案子与案子之间的零七八碎很垃圾!
刻意的煽情、歌功颂德和高大上很垃圾!
把一些案子缝合在了一个人身上,但是缝合的过于明显,垃圾!
最后的结局那个谅解,更垃圾!
富大龙的台词配的太过了!
那个女的更是学校毕业生的表演水平!
如果一部剧就真实的案子好看的话,我还不如去看纪录片算了!
能劝一个是一个 别看!20%的剧情 80%的喊口号和强行煽情上价值 。案子是努力奋斗了熬时间了就能破的吗?于和伟演技拉胯,大部分演员台词配音离谱,最出彩的居然是马苏。我属于被7.8分骗来的受害者了,剧组能不能赔我点钱?
总体更像一部刑侦行业剧;于和伟是品质剧的保障,演员配置总体以实力派为主,比较满意;作品有很多细节,可以看到行业发展的过程,以刑侦技术的变化对破案的影响,这是好看和相对独特的地方,劣势是煽情略过,上价值的方式过于生硬,影响了艺术的呈现;一个做事的干将, 需要背后有上级的信任与关键时候的支持,以及一个可以帮助转圜周边关系的战友和目标一致的团队
不是破案爽剧而是政论剧,是公安版的大明王朝1566!
第一案我给8.5 后面到目前为止我最多给7.5 剪辑实在太差了 时间线乱的一批 演员也太杂太乱了 主角团有些人都没交代清楚背景 可惜了
从事过侦查、刑事技术、法制的我陪妻子看剧,向她讲述一些案件背后的故事,告诉她部分案件在具体的时间点对我们自己生活给到的影响,这是一种很奇妙的经历。那些影响当年从没敢告诉她,怕她担心,而如今可以借追剧分享那些曾经不起眼的刻意在回家前隐藏好的细节,妻子也借此尝试了解我在一线工作时的状态,也向我说起那些年每当我不接电话时她从未提及过的担忧。我怀念那些可以相互托付生死的日子。剧本不错,但破案剧五星之神我永远只留给12.1枪案。
第一个案子后就不咋好看了。有个点蛮真实的:一些地方asir如果不是因为舆论压力,都不会有什么办案动力。事实证明,官味儿比爹味儿更冲,无数个煽情瞬间看得我两眼一黑。
近期最好且没有之一的刑侦剧。
前5集和后面的33集割裂感太严重了,绝对是两个导演拍的。配音都不算最大的问题了,这些无处不在的“诉苦”式拍法,过于露骨和直白,无法引起观众共情,只觉得麻木。
味儿太冲。
并不惊心动魄(也许除了周克华案),也没有神探推理,只有漫长坚持、人海战术、甩锅开会、灰头土脸的基层民警、无穷无尽监控dna指纹排查。真实世界没有爽剧,但可能正义就是终极爽剧吧。
追完38集的《我是刑警》,剧中有时相当拖沓,有时候剧情磨磨蹭蹭婆婆妈妈,其实38集压缩到20集就足够了……。这些案件中还是第一个故事——128持枪抢劫大案,以及周克华案,和白银案,相当引人入胜。
一部高开低走的剧,刚开始几集时,我愿意给到满分的,剧情紧凑,一环扣一环,演员表演到位真实,虽然在矿山案后有过小低潮,但紧跟着两个大案保持住了水平,可到了秦总以后,剧集就开始松驰了,清州爆炸案后整个剧集进入了垃圾时间。表面上看有三个陈年积案同步进行,貌似应该更紧张的,但东一榔头西一斧头的,加上于和伟开始退居二线了,跟上来的富大龙也好,孙皓也好,演得很用力,但力道都没用对,而前面大放光彩的秦川也开始官气十足,这种情况还不如这三个案件仍然一个接一个的来,让秦川仍然当个小警察。这部剧可惜了,最后给个及格片吧,还是要扯一句,唱什么少年壮志不言愁啊?这歌里的苦难是整个中国的苦难落到个人身上的尘埃,不是讲刑警自身工作有多苦的,啥场合都唱,孙皓唱起来的时候,那水平差得我觉得他愧对自己曾经是个春晚歌手!
有很多缺点,但配音差不代表群演演的不好,所有案件聚焦一个人不代表不真实,次要人物过于脸谱但不代表不存在。这个片有股学院味,把破案方程里的人力、组织资源、体制机制、技术改进都讲出来了,把破案过程从大方向到小细节都展示出来了,关于新旧办案、技术进步、村落变迁、姓氏基因、问卷实验、心理测试都探讨的很深而且不突兀不偏激。不同地区的案件顺带看到不同地区的风土人情,感受一下幅员辽阔。整体而言还是有些泪目的。
?
该紧不紧,该松不松,剧情过于分散,主角志大才疏,现场勘探连死了几个人都说不清楚。只看了一集,判断绝对是烂剧。
歌颂、歌颂、歌颂。前四集似乎已看到导演编剧的职业的态度---真诚,这两个字是我认为导演们的基本素质,四集后又是吃多了反胃的高大上套路,永远是警察娘胎里就带着正义和牺牲,如果是现实中某些职业真有一半人员有剧里人物的职业道德,中国老百姓幸哉!
高度暴露了 爱奇艺编审播全由中年男性掌权的特点
#🍋观影# 看了四集半,看完第三集,分析出十一号尸体的来源之后,就想给四星,很难得的“讲理”的刑侦剧。除了主演岁数大了些,配角水平拉胯一点,都挺好。14集和15集干啥呢?是真难看啊。竟然从十三集开始灌热水了…… 看完了,挺普通啊,基至不如《狂飙》和陈紫金的那几部《角落)《真相》啥的,不知道吹嘘个啥
合着全中国由南到北从东到西,全归你中昌省管辖!
好旧的情节 太平铺直叙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