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
相比于文字,画面更直观的感受到枪林弹雨。
勒热夫战役成功拖住德军的预备队,使得斯大林格勒的解围部队不够强大。
最终德第六集团军折戟斯大林格勒。
勒热夫战役苏军损失上百万指战员。
而电影里这个连牺牲的人们都包括在这里。
德军和苏军对于战斗的心理是不同的。
不管苏联大雷雨计划是否为真。
但战争确实是德国先挑起来的。
就是侵略!
加上更多的复杂因素。
最后的结果影响也是复杂无比。
谁能说的清。
苏维埃什么时候相信过人民。
德国人也是如此。
让我们来欣赏这两个民族之间波澜壮阔的史诗吧!
本片是一部不折不扣的纯粹战争片,丝毫没有掺杂狗血的儿女情长和文艺戏。
作为战争片,写实是本片的最大特色。
从战争规模来看,本片描述的是步兵连规模的攻防战斗。
电影一开场,表现的就是苏军发起连级规模的进攻。
苏军一个步兵连进攻有炮兵支援的德军防御的一个小村落,亮点有2个:一是苏军攻入堑壕后与德军的肉搏战场景拍的非常好,不仅动作设计的好,演员的表演也带着军人在战场上的那股杀气;二是武器装备的道具很到位,对武器的使用也很专业,比如工兵锹用于肉搏战的,出现捷克造的轻重机枪也符合德军占领捷克后大量使用捷制武器的史实。
战斗场景中,有一处脱离实际,那就是苏军进攻中没有炮火支援,进攻一方本来就需要有优于防御方的兵力火力,而电影中苏德两军兵力相差并不大,德军不仅得到了上级炮火支援,本身还有至少两门火炮。
苏军如果没有炮火支援是很难攻下村子的,这是不符合战斗实际的。
双方攻守易位后,无论是连长在布置任务时,还是镜头描述中,都没有抢修工事,这是后来苏军在德军炮击威胁下不得不撤退的原因,但这也是苏军最大的失误。
影片中村子的防御体系主要是依托外围的堑壕,德军修建的堑壕中只有交通壕和射击阵地,但却没有防炮掩体也就是猫耳洞。
在天寒地冻的俄罗斯,一锹下去可能就是个白点,构筑掩体确实很难,但只要有时间就必须挖,这是保命的必需品。
失误不仅在不挖猫耳洞,更大的失误是没有安排岗哨。
如果不是被困在弹坑中的老兵和内务部军官及时开枪示警并从后面打了德军个措手不及,苏军恐怕连德军的第一波攻击都扛不住。
如果说不挖猫耳洞只是失误,那么营长既不派援兵和补给也不允许撤退的行为就简直不可理喻。
首先,营长手头不是没有援兵,但是即便是在副营长的质问下,根本解释不清为什么要扣住援兵。
其次,不派援兵,至少可以送一些补给过去,村子里的苏军已经数天没有吃饭睡觉了,非常疲惫,哪怕是送点食物和弹药去对于增强他们的防御也是意义很大的。
再次,德军进攻时明知村里的苏军守不住,带队支援却故意拖拖拉拉,坐看村里的守军被德军驱赶出教堂,作为营长,他完全可以在其他方向发动佯攻分散德军注意力,减轻村子方向守军的压力。
最后,既不允许撤退又不能鼓动起守军的战斗精神,如果他是在山穷水尽的情况下,下达死守的命令,只要把情况交代清楚并做好思想工作,下级是能够理解并执行,但他不仅明明有力量却坐看守军送死还没有任何的思想鼓动,真是一将无能累死三军。
文戏部分,本片充斥着导演反苏反共的意识形态,毫不掩饰对于苏维埃政权的厌恶,先是通过指导员在进攻时督战的表现来抹黑苏共的政工干部,又是通过内务部军官搜查传单来表现苏维埃政权对自己人的冷血无情,从而激发观众对苏联的反感。
之后通过一个因为反对苏维埃政权而躲到农庄当会计的前沙俄哲学院士的口,解释了俄罗斯人民打卫国战争的理由——我虽然反对苏维埃政权,但我要为了保卫俄罗斯民族和国家而战。
最后再通过一个16岁自愿谎报年龄参军的学生兵的口,说明一个曾经如此爱国的少年都苏维埃政权丧失了信心。
电影虽然是文艺作品,但有其政治属性,如此抹黑自己的国家,降低了本身的价值。
苏联虽然解体了,但今日的俄罗斯人中,有越来越多的人开始怀念曾经的红色帝国,对于今日俄罗斯如何去评价昔日的苏联,最合适的一句话就是普京所说“谁不为苏联解体而惋惜,谁就没有良心;谁想恢复过去的苏联,谁就没有头脑”。
栩栩如生的小人物,大大咧咧的喝酒,认老乡,对生活小插曲的闲聊,仿佛战争只是日常,发现雪茄的欢喜,也有歇斯底里的吼叫,接受不了残酷的场面而失态,,各演员不同的微表情不同职位的不同心态不知道在得知没有援兵的情况下,他们内心是怎样的,只看见一片沉默,眼光有点茫然,好像时间停滞在那一刻勒热夫战役,著名的战争绞肉机二战苏联战场的惨烈,已看太多,我喜欢那片土地的人们,喜欢他们强烈的个性,喜欢他们悠扬伤感的音乐,也许有不同政治立场的观点,也许会有偏激,也许有人为无法挽回的错误
2022.01.22
战争是残酷的,生命转瞬即逝,进攻一个小村庄,一个冲锋下来,一个连的人死伤近半。
政治比战争还残酷,命运无常还常常是冤死。
内务部特别处雷科夫少尉一来就因为收集德军撒的传单的事和连长发生冲突,这货无视士兵的生命,逼着连长叶甫盖尼·伊里奇和指导员叶菲姆·鲍里索维奇派人去双方交火区拾传单,指导员不愿意因为一堆废纸拿战士的生命冒险,雷科夫少尉威胁要送他们上军事法庭,一下子惹恼了正为没有增援,兵力不足发愁的连长,断然拒绝雷科夫少尉的威逼。
雷科夫少尉去阵地搜查私藏传单,要说内务部人员权利真大,公然掏枪指向不服从命令,拒绝检查的士兵,看那架势,要不是士兵在连长指导员的劝说下让步,他真敢开枪。
让他歪打正着,还真查到一个老兵藏了一张传单准备卷烟抽,这下子如获至宝,连长打电话向营长求情,营长也对特别处无可奈何。
雷科夫少尉押着老兵返回后方,不想德军的拦截子弹不上眼睛,偏偏击中了他,老兵给他包扎好伤口,他却恩将仇报掏枪对准老兵,正像老兵说的“你个笨蛋,不懂生命的可贵,你都被洗脑了,分不清好坏”。
通过传单事件,连长和指导员似乎减少了彼此的戒心,开始试着交流,但是分歧还是蛮大的,没有申请入党的连长用政治无感,觉悟低来搪塞,其实还是有对组织有成见,对教育也有很深的芥蒂“有时高等教育反倒会妨碍人们真正地看待他人”。
老兵终于知道了雷科夫为啥冷酷无情,原来他是个孤儿,从小饱受那些所谓有良心的人欺辱,政府收容他,给他温暖,让他上学,给他捍卫法律的工作,所以他视法律神圣不可侵犯,老兵一句“那条法律让我救你的?
”让雷科夫少尉哑口无言。
亲情和良知终于感化了这个不知人世间冷暖的铁石心肠的人。
午夜时分,德军偷袭村庄,就在即将发起冲锋的时候,被一直躲在弹坑里的聊天的雷科夫和老兵发现,他们夺取德军的掩护机枪后立刻开火,成片的德军倒下,惊醒了熟睡的苏联红军战士,对准已经潜到阵地前沿的德军开火,德军两面受敌,顿时成了活靶子。
德军抓获雷科夫少尉、老兵和他的卫兵,卫兵立刻拿出传单请求投降,德军命令卫兵向自己的长官开枪,雷科夫面对自己人的枪口第一次笑了,他来查私藏传单,把个前线搅了个天翻地覆,没想到私藏传单准备投敌的人竟然是自己的卫兵,他终于明白了人性的善与恶。
士兵索莫夫偷听到德军准备用迫击炮炸平阵地和村庄,到底该不该相信这个半个小时前还在夸德国人的阶级异己分子?
最终连长决定避免无谓牺牲,给大家一个活路,大部分人撤退,他带两个人留下。
一番苦战,连长带领剩余的士兵回到了后方,不想营长下达了一个不近人情的命令,让连长带领他的人杀回村子,牵制德军主力,等待苏军主力反攻。
对于已经连续苦战一天一夜饥寒交迫,筋疲力尽的士兵来说这无疑是一个送死的命令,但是连长还是接受了,带领着他的连队返回了村庄。
想起了中国电影《集结号》,连长谷子地也是接受了一个有去无回的任务。
战争中有的时候就是要有人去做出局部的牺牲来赢得整个战役的胜利,而从个人的角度来说,牺牲的是他的全部,这就是战争的残酷和现实的冷血,没有一丝怜悯和温情可言。
和平演变,文化输出,扶持公知,宣扬滋油皿煮价值观,这一系列欧美国家惯用的手法在苏联解体后愈演愈烈。
要说本作背后没有公知煽动外国势力站台我是不信的。
2019年同年公映的《巴尔干边界》,那才是正宗的毛氏主旋律战争片。
凸显战争的残酷性,宣扬战争中人性的难能可贵是美国战争片惯用的把戏了。
因为美国总是处于战争的策动方,唯有渲染战争的残酷,鼓吹人权,才能凸显主角英雄即美国自身的正义性,而无意间淡化了自己策动战争的非正义性。
卫国战争是正义的反侵略战争,侵略者的屠刀就在脖子上,你去和侵略者谈人权,讲人性?
不如学法国直接投降好了。
同样,我们也得反思欧美帝国主义列强对我国的文化渗透。
什么男女平权,歧视黑人等等问题近几年在渣浪上被别有用心的人恶意炒作,钓鱼引战。
无论到什么时候,马列主义,共产思想都是不能丢的。
失去信仰,强如苏联,也会轰然倒塌。
我等务必引以为鉴。
电影#勒热夫战役# :有人说“这是一部批判性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
”我可能是第一次看这种类型的片,觉得很新颖很精彩。
但你说他跟战争无关,我又觉得这个观点太牵强了,从镜头画面来看,这已经比很多“战争题材的电影”多很多精彩的镜头画面了,从故事主题的主次层次来讲,最起码也是个“次级层次的战争故事题材电影”,主层次就是“批判性政治题材电影”了。
表面上给观众呈现的是苏联和德国之间的战争,但是中间又穿插很多其他的冲突,比如指导员和下属们的信任冲突、莫斯科17岁的年轻小伙和他的老乡一个被通缉的“惯偷”之间的冲突、上尉连长和中校团长之间的弹药物资人员支援的冲突、内务人民委员会军官和连长和老兵因为德军传单之间的冲突,以及影片更加强调的,苏维埃政权与人民与士兵之间的信任问题等冲突。。
有一个老兵说得挺好,苏维埃是一个年轻的政权,而俄罗斯却是一个历史悠久的国家,我为俄罗斯战斗,我深深地热爱着“她(这个国家)”。
电影中间有多处反转,这些反转是对“内务军官”和“中校团长”的洗白,特别是当“中校团长”说出“要想打败德国法西斯,就得让他们知道我们不会轻易后退,我们会誓死抵抗”。。
看到这段话,再联想前面团长冷漠的质疑下属说“对待私藏德军招降传单的人员为什么不枪毙?
”,对待上尉团长为何是要他们在被德军发起进攻后再去支援?
然后又说,要是他们被打没了,不就不用支援了吗?。。
这是影片中期对待这位中校团长的刻画,而后,又让这位团长说出如此爱国报国的话,我嘴角是上扬的,心里是蔑视还觉得挺可笑的,甚至感觉有些恶心。。
正如上尉连长说的,他们都是身处在战斗前线的士兵,能否活着见到第二天的太阳都还不知道,而你却要因为一张废纸去质疑甚至是要枪毙他们!
影片最后,中校团长让上尉连长进房间,告诉他这是将军的指令,要让敌人认为我方主力在此,好让将军可以成功进军。
原来,这位中校团长也有着一个让他前后难堪、几乎要让自己手下都去送死的任务!
战争的高压之下,对每个人的心理承受影响都很大(影片特地给了高压恐惧之下一个士兵茫然失措、哭泣无助的镜头特写),高压之下会有极端指令、战火之下会有无辜亡魂。。
每条生命似乎都应该被诊视,但在战争中,生命却如蝼蚁,电影最后,上尉连长带着他的原班人马和新的补充人员,继续走向那个他们刚刚撤离的战场,所有人都默不作声,似乎是认命了、使命使然,又似乎是因为害怕而不出声,只留下连长的一个回头,脸上充斥着疲倦和无奈,或许他想回头再看看他背后的“美好祖国”,好给他充足的动力自我鼓励,然后,再次头也不回的走向“炼狱”。。
个人评分8.6分,在我看来,俄罗斯离苏联时期很近,才二十多年时间,更别提叶利钦的那段执政时期了,所以能有这样的反思电影,很不错!
这个感觉跟韩国的一些电影很像。
既丢失了主义信仰的加成,又达不到好莱坞战争片的工业水准,靠东正教的那点安慰剂修饰的大俄罗斯情结只能落空,这片子还真反映了今日俄罗斯的尴尬定位。
远的不如《莫斯科保卫战》《解放》,近的不如《布列斯特要塞》 P.S. 结尾字幕说电影的全部放映收益会捐赠给老兵基金会,相比于此,老兵们更需要的是一份稳定的退休金,充分合理的医疗保障,以及一个安定和平的社会环境。
5星,本片谈不上什么大场面,但真实感极佳,比起残酷的战争。
影片里对信仰的激烈谈论更让人印象深刻,放弃了曾经自己热衷的主义,讽刺曾经极端思想下产生的恶劣行为,这是一个民族在审视自己,这点由衷的可以钦佩一下。
当一个国家从迷茫中再次找到自己的信仰,在混乱中再次建立秩序时。
这是一个民族自强不息的呐喊。
一个国家能靠的只有自己,一个民族能依赖的只有自己的奋斗。
不同时代必然有不同的时代信仰。
本片给出了答案,并且震撼人心。
二战期间,前苏联是主要的战场,在那里发生了很多耳熟能详的战役,像莫斯科保卫战、斯大林格勒保卫战、库尔斯克战役等等。
相比它们而言,热勒夫战役显得默默无闻,苏德双方都在投入了大量的兵力在那里厮杀,让那里变成了绞肉机。
苏联连队的进攻交代了《热勒夫战役我》影片的开始,没有炮火的支援,也没有坦克的配合,选在早上向德军阵地发动进攻,就注定了这支连队伤亡惨重。
因为斯大林不能接受短时间苏联被人占领大部分的事实,只要有机会就要反击,就像安史之乱唐玄宗命令哥舒翰出潼关跟安禄山决战一样。
连队士兵在德军炮火面前成了耙子,很多人是新兵都知道如何向前进攻。
这也是苏联卫国战争前期的悲剧,很多优秀军事人才被“大清洗”,短时间也补充不上。
连长只有有短暂的军事经验,很多士兵不是成年人,谎报年龄上才能上前线,更有惯偷混进部队。
他们认同自己的祖国被侵略,只有反击侵略,自己在这片土地享受一起。
在攻入阵地之后,连长才发现自己的苦境,连队损失过半,营部要求死守。
刚到来的内卫部的军官要枪毙私藏传单的士兵,矛盾一个个到来。
他自能接招拆招。
在斯大林执政期间,贝利亚领导的内卫部是令人恐惧的部门,尽管这样,连长没有屈服,阻止了枪毙士兵的行为。
因为他知道士气不能动摇。
至于坚守阵地,他没有像谷子地那样死磕到底。
选择自己坚守,保留了大部分主力,这和战前是技术人员有关系,有筹划。
如果连长是谷子地的见识,全军覆没就是瞬间之时。
能够撤下来的是士兵感到庆幸,因为他们有一个有勇气、敢担当的领导。
参与这场战争的双方都不知道,在南边的斯大林格勒会成为世界的焦点,他们在这个突出部反复厮杀,也改变了战争的走势,后面的人也用胶片将他们世界记录。
二战最残酷的五大战役是:斯大林格勒战役,冲绳岛战役、诺曼底登陆战、阿登战役和列宁格勒战役。
五大战役中,苏联占了俩,中国一个都没占,其实原因很简单,中日之战用一个字概括是“拖”,双方军事实力差距明显,我们只有利用广袤的土地拖垮了日军,所以真正惨烈的战役并不多。
而苏联之战用一个字概括就是“刚”,双方实力相对接近,直接硬碰硬,导致苏德之战惨烈至极。
就拿最残酷的斯大林格勒战役来说吧,苏联投入了250万人,德国投入了100万人,这场战役持续了200多天,双方共计200多万士兵在战斗中牺牲,战场上士兵的平均存活时间是9分钟,能活过3天的直接晋升团长,残酷程度可见一斑。
今天我要介绍的这部战争电影和就和斯大林格勒战役有关,这就是2019年上映的俄罗斯电影《勒热夫战役》。
对斯大林格勒战役,想必大家都有所耳闻,但对勒热夫战役许多人不太了解。
这里小小科普一下: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勒热夫战役都发正在1942年到1943年之间,苏联采取了“声东击西”的战术,在勒热夫只是为了吸引德军的兵力,企图争夺德军占领的“勒热夫突出部”,真正的目标是斯大林格勒。
简单来说,勒热夫战役就是为斯大林格勒战役打了个辅助,苏联初期投入的兵力只有70万,面对来势汹汹的德军非常吃力,结果本是一场佯攻战,双方却动了真格,不断投入兵力,开始了无休止的“绞肉机大战”。
当年一名叫维亚切斯拉夫·康德拉季耶夫的战地记者亲历了这场战役,多年后他根据回忆写出了一部中篇小说《赎罪的血》,《勒热夫战役》就改编自这部小说,讲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村的战斗后,一个苏联步兵连仅剩三分之一展示,他们必须坚守到援军到来,不能撤退。
这时候组织上派来一位少尉军官,他穿过枪林弹雨来到这里只为干一件事:揪出内鬼。
影片开头有一场苏德之间激烈的战斗,在冰天雪地里,双方共同打造了一个“绞肉机战场”:旋转的机关枪不断喷溅着火舌,穿梭其间的士兵一个个倒下,雪白的地面被鲜血染红,断肢随处可见,惨叫此起彼伏,给我印象最深的一幕是一把刺刀插进了一个士兵的眼睛里,看得人后脊背发凉。
这场战斗场面之激烈残酷,一度让我想到了《拯救大兵瑞恩》开头的那场战斗。
不过这场战斗时之后,影片急转直下,将视角聚焦到了奥夫西亚尼科沃这座小村庄里,相比于德国人的冲突,少尉军官和老兵的冲突成为了主要矛盾。
一场浩浩荡荡的勒热夫战役变成了一个小村庄的人民内斗。
一个印象深刻的情节是,德军在村庄空投了很多劝降传单,新来的军官害怕传单动摇军心,禁止大家私藏传单,甚至逐个搜身,结果从一个老兵身上搜出了传单,而老兵不过是拿来点烟用的,按照军令要枪毙的。
一旁的连长求情,老兵在战斗中英勇无畏,放了他吧,军官犹豫再三放过了老兵,这种内耗其实也是苏军损失惨重的一大原因。
《拯救大兵瑞恩》里塑造了一个唯唯诺诺翻译官的形象,它代表的是大多数懦弱的普通人。
本片中也有相同的人物设置,苏军中有一个样貌猥琐的家伙在战斗中出工不出力,一次德军进攻他立刻当了叛徒,德军给他一把手枪,命令他杀死被俘虏的同伴,这个怂人在纠结片刻后爆发了匹夫之勇,他拿起枪对着自己的太阳穴开了枪,而同伴也立刻被德国人打死,虽然结果都一样,但那个怂人在那一刻的勇敢让我们看到了战争下普通人的真实面貌。
影片最后也有感人的一幕。
团长让上尉和和连长进他的房间,告诉他们司令下达了命令,要求他们去当诱饵,诱使德军以为苏军主力集结于此。
意识到真正的任务去送死,苏军士兵反而表现了视死如归的一面,这些人冰释前嫌,想一团星火一样聚在一起,朝着德军的方向缓缓走去。
有人说,这是一部政治电影,和战争无关,这我倒不同意,战争片不一定非要用激烈的战斗来填满,政治矛盾和意识形态的矛盾也是必要的元素。
不过本片把政治元素作为主菜,把激烈的战斗作为配菜,无疑极大削弱了战争片的观赏性,影片豆瓣评分7.2,算是个比较公正地评价了。
值得一提的是,本片开头字幕就打出,将本片奉献给勒热夫这座英雄的城市,本片的收入也将拿来捐献给那些为国奉献的老兵们。
去年12月,《勒热夫战役》在莫斯科首映时,包括俄罗斯文化部长和特维尔州州长都参加了首映礼,普京总统发起了一项“加里宁前线”的倡议,旨在搜索在勒热夫战役中牺牲(失踪)的苏联军人的遗体。
而俄罗斯会修建一座一座勒热夫战争纪念馆,旨在缅怀这个国家的英雄。
《勒热夫战役》是一部没有女主角只有男儿热血的电影,对于我们来说或许是看个热闹,但对于俄罗斯来说却是难以忘怀的国家记忆。
风格还行,战争场面一般。
7分。二战期间最被忽视的战役——号称“勒热夫绞肉机”的战役——重要程度不亚于斯大林格勒保卫战。这场战役因为一些不为人知的原因一直被忽视,苏联红军损失异常惨重。一年多的时间,红军死伤150多万人,由于装备不行和后勤跟不上,红军死伤人数是德军的4倍多。非常惨烈。电影选取了战役中小小的一仗,以小见大,展示战争的残酷和惨烈。导演的意图不仅于此,还有其他想表达的东西。比如部队某些官员对前线战士不信任,但是战士们却英勇无畏。大敌当前,红军这边却在内讧。战士们被怀疑被责罚,却依然选择舍弃生命去战斗。非常感人。
勒热夫战役是二战史上最经典的防御战,德国将军莫德尔一战成名,苏联朱可夫指挥进攻在各方占优情况下,战损比打成4:1,为一生战绩蒙羞。本电影以勒热夫战役中的一个小村落的反复争夺的截面为焦点,却以整个战役命名,因为缺乏宏观视角,战役整体态势,而实际上离题万里。俄罗斯近些年总有类似大题小作的影片,比如斯大林格勒战役也是就一栋小楼的争夺。管窥全豹不是不可以,但得有典型性,勒热夫战役的特点是德军的弹性防御体系的成功,你在影片中分文见不到。看到的全都是意识形态的私活,对前苏联动员机制以及清党政策洗脑恶果,大头兵的恶心抵触。如果苏联彼时的觉悟真的普遍如此,卫国战争还能打赢吗?电影还原罔顾历史真实,把民族的卫国战争,非要以意识形态批判,不是和电影中政委不顾战役情况,而非要查找谁私藏了德国传单问罪一样蠢而且坏吗
毛子也陷入了自我纠结的境地:到底要输出怎样的价值观
程有权推荐,没得热血的感触,没得激烈的战争,给我的感觉就是就是和国产抗日神剧差不多,一挺机枪扫到一片,撤退了还把机枪留给敌人,我还是喜欢看惨烈的战争电影。
私货很多。
除了战争场面,剧情就很粗糙,而且编剧导演屁股也不正,有点歪,一直强调苏共带来了什么坏处,想把观众往别的地方拉,最后也没看出什么轰轰烈烈,反而是在谴责苏联不人性搞压迫,不管上面的命令对错,但擅自放弃阵地这种罪名,让这连长放任何国家怕是都够枪毙十次了,最后上司居然妥协了?什么狗屁不通剧情逻辑啊,不是因为苏联红军,一星都给不到。
很安静 荒无人烟 但是黑烟滚滚 一群兵 大冬天的 也不起个火烤烤 当然那会暴露目标😂 在村里唠嗑。老乡见老乡。白雪皑皑 有种老气横秋的感觉 说几句话就累的老兵。。。早上跑了一圈 现在看就是 催眠剧
7分 有点俄版集结号+八百的意思
偌大的勒热夫,结果只拍了个村庄争夺战,失望
9102年都过去了,都什么时候了?毛子还拍这样片子自嗨,足以见得俄罗斯帝国的衰败。
毫无张力
分数:70还可以吧,开篇很有气势,阵地战。攻……守……攻,中间夹杂着政治问题,也可以说该片有内心反战反政治的意图……
一群傻瓜在打仗?俄国人不会讲故事
一般般,没什么亮点。“苏联从来不相信人民”
打仗就是打仗,战争就是残酷。现在的战争电影感觉没有更多的男人气质。更像是一群俄罗斯大妈在战场上干活。看不到李云龙一样的战士。
精彩之处频出,深度足够刻入人心,全程几乎没有停顿和废话,但俄罗斯电影一贯的毛病依旧在,不知道到底要说什么,说着说着就岔了
很假,不是说战争场面,而是对历史的处理
#2020SIFF 2.5 想聊些什么,又没聊下去,战争片的节奏又给聊没了。
不管怎样。。。。场面还不错,虽然里面有对红军政治人员的刻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