韩国电影自从取消审查制度以来,一直以敢拍,敢讲真话,敢打破虚伪的格局而傲视亚洲影坛很长一段时间了,但这部彷徨之刃不知道是不是因为改编的缘故,让人看着无比奇怪,无比做作。
先说男主,演技是可以的,但导演给他安排的活太莫名其妙,哪个父亲面临这个局面是那种怂样,难道这个人天生傻子?
抖抖索索,一副体力不支半死不活的样子,感觉太假了,我也不懂男主有什么值得情感挣扎的?
是个人都会毫不犹豫复仇,还是那种母亲已经离世的家庭,连后顾之忧都没了。
需要挣扎的是社会评价体系,那是从更高层面需要去博弈伦理道德的,说白了,那是旁观者立法者社会群众需要去探讨啊争论啊的,关你当事人什么事?
其次是警察,情感的挣扎也莫名其妙,剧情还特意安排了一条故事线表明他经历过类似事件,所以才同情男主,OK,那你选择放任男主,只需要做好回避,面对反派的行为,你有什么道德上的为难吗?
如果你选择坚持程序正义,那你就坚持到底,寻求法律的手段解决问题,同样可以立起来一个鲜活的角色形象,反而是剧中表现的既不上也不下,让人莫名其妙,到底在自我感动什么。
OK,结合结尾男主的枪中无子弹和警察的奋力疾呼,全剧最违和的场面出现了,莫名其妙至极!
未成年人犯罪从轻,是为了从法理上保护未成年人因为他们是限制行为能力人,还在依赖父母的指导。
好,那么请问,如果未成年人真的犯下如剧中这般罪行,至少从道德伦理角度,男主和警察应该是无愧的吧?
所以剧情如果合理的话,应该是像美国人拍的那部《守法公民》一样,大家都体谅你复仇的心情,伦理道德上倾向于你,但从程序正义的角度上要阻止你,通过这样的矛盾对立冲突,去反思未成年人保护立法的缺陷及改良。
本剧失败的地方就在于把矛盾冲突点放在了错误的地方,男主和警察的自我感动违和至极,不该存在争议的道德审判磨磨唧唧,该引发的冲突反而只字不提。
个人认为最合理的结构,应该是男主毫无愧疚杀掉第一个,倾尽全力追杀第二个,最后陷入疯狂甚至要干掉声称只拍照没干坏事的那孩子,就是给他透露信息的孩子,然后让警察全程坚持程序正义反对私刑,最终在第三个孩子的对立场景中打死男主。
确实觉得结尾拖沓,不够跌宕起伏,悬疑不够,但是似乎是剧本设定问题,难不成要拍成消失的爱人吗?
主题是父爱亲情未成年犯罪,这个和《涉过愤怒的海》一样,但是这部要憋屈,黄渤怎么说也是有生命力,而这部里面父亲太惨了,惨到我以为是黄海里的男主老年版,总体肃杀氛围符合韩国那种调调。
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后面是凑字数
这一是一部男人的电影,套用一句话,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
这部电影讲的就是这个。
这是一部商业电影,也是韩式经典的犯罪题材复仇系列的佳作。
影片的矛盾冲突,始终围绕着未成年人刑事案件从轻处理与受害人家属不愿接受这样的处理形成矛盾展开,同时也在从某种意义上给韩国社会的青少年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我来这里揭示一下结尾处我会一直看着你这句话,其实张警官傍边坐的年轻的警务人员也是犯案被宽恕的孩子。
孩子做错了就给他一次重新做人的机会。
就像电影里,一位面对记者媒体的说言人说的一样大人杀人是绝对不可以原谅的。
但是做为一个男人自己疼爱的女儿,被少年犯们残酷的杀害,完全可以用一个词来形容触目惊心,我们这一代人没有过那样的经历很难体会到这一点。
但是犯罪是相同的,无论在那个国家都是一样的。
钱前不久,云南昆明火车站事件,已经很能说明些问题,失去亲人的痛苦,却又无能为力,这种场景让人真的想起来都要发怒,我们为什么保护不了他们,真的想把那些恶通通绳之以法。
做为有血腥的主人公怎么会放过加害女儿的坏人,第一个孩子正好让撞了个正着,这是主人公在沉默中的第一爆发,把一个少年犯活活打死。
特别还有值得一提的事,警察方面知道是孩子犯下的错开始对孩子要保护起来,孩子由于害怕逃吧。
牵出一起特大逼迫引诱未成年少女卖淫事件。
怒发冲冠的主人公,将那人肉奸商活活勒死看的确实是大快人心。
可是这里恰恰又是一个人物冲突的地方,警察和好人的矛盾,坏人被你收拾了要警察干嘛,让警察陷入舆论的风口浪尖,不过电影里没有过多的说此事,其实也隐含对韩国警察的一种讽刺。
公交车上的一幕相遇,他却连人都没有认出来。
并且很有意思的地方是韩国人好像坐火车没有带充电宝的习惯。
这里的一个细节是导演刻意安排的而且安排的合情合理,也特别贴题。
真的就是愤怒中彷徨着,什么都没带就这么走了。
最后在另一个少年从犯的帮助下还是逮住了,可是这个是候就是最后一次在沉默中灭亡的场景。
都已经要放过少年了,怎么还要用枪指着人。
把自己的命也要搭进去,其实这里还是要给主人公丰满的形象要进行包装,本身就是一部为赚钱去拍的片子,但是又不能失去观赏的价值,最后一段的高潮枪是没有子弹的就放过哪个少年犯。
影片还有些很考究的地方,就是女孩的死和少年犯之间是一种对当下社会的控诉,为什么这些孩子不能正常的生活,缺乏社会的关爱,这或许是最后枪里没有子弹的另一个原因。
最后主人公所厌恶的也是这个社会,最后悲情的死去。
韩国这几年少有的佳作,感受当下社会生活好人还是很多,至少要懂得防范,不知道怎么了孩子的防范意识真的很差。
就这个月有一个重庆女大学生答错车丧命,多好的青春年华就这样没了。
大家特别提醒一定要注意安全特别是晚上,和陌生人接触一定要确定身份。
《彷徨之刃》韩国翻拍版,这个版本总算比较忠于原著(东野圭吾)了,复仇的父亲,犹豫的警察,每个人都充满了矛盾,面对并不会被法律严惩的少年之恶,愤怒而犹豫的举起了枪,父亲因杀人而彷徨,警察因同情而彷徨,这注定会是一个悲剧,因为无论哪种结果都无法让人接受,大概也是因为如此才有了这样无奈的结局,所有人只能苦苦坚持各自的立场。
《彷徨之刃》丢出了两个问题,1.什么是正义?
是悲情复仇的受害者父亲?
还是抓捕凶手的警察?
还是给予不了少年犯重刑的法律?
2. 法律保护了谁?
是受害者及其家属?
还是在复仇枪口下的凶手?
其实第二个问题不难回答,法律是不能有倾向性的,法律补偿不了受害人,有的只是制裁,面对未成年犯罪,其实应该是一个社会问题,但对于恶性犯罪我觉得不该有量刑的区分,否则就是对人性本恶的纵容。
第一个问题就很难答了,我只能说所谓正义是人定的,曾经杀人偿命是正义,现在遵纪守法是正义,当凶手刑满释放再次站在受害人家属面前时,说不会愤怒那是假的,但这就是法律,法律是人性的枷锁,社会要进步,那这就是必须要付出的代价。
题外话:日本有很多视角很独特的小说,似乎作者都是先把社会的道德观剥得一丝不挂,然后再去审视这个社会,当无法忍受肮脏的真相时,就选择自杀了…[流汗]芥川龙之介,三岛由纪夫,川端康成…芥川龙之介有个小短篇《竹林中》,很值得一看
“彷徨之刃”这个名字第一次看到是在一篇微信公众号文章里,本身就很喜欢看韩国电影,索性就去网上搜了资源下载。
早早就知道了剧情和结局,却一直没舍得来看这部片子,周末无聊也没有什么新电影看,就打开了这部片子。
这部电影是改编自日本推理小说大师东野圭吾的同名作品,也是他最有争议的作品之一。
影片中有个小细节格外引起我的注意,警察第一次去到男主,这个说法也不对,这部电影应该算是双男主,警察大叔和犯罪大叔,我这里提到的是犯罪大叔的家。
在情况那么危急的时候,韩国警方进到房间还会本能的拖鞋,韩国的国民素质着实让我钦佩。
稍微有点跑题了,先说说犯罪大叔第一次杀人吧(影片中他一共杀了两个人),当接到告密者短信,来到犯罪少年家里,看到自己女儿被强暴凌辱的视频的时候,犯罪大叔瞬间崩溃,本能的反应就是质问犯罪少年,为什么要这么做,紧接着就是捡起身边的东西(棒球棍)打向少年,少年到死都以为是他偷东西的失主来泄愤,而不是性侵女生的家长来寻仇。
这里着重讲一下为什么犯罪大叔会一直打少年,打到他没有气为止。
这其实就是人的本能,记得很多年前,我看过犯罪专家李昌钰讲述的一个案例:一个母亲在院子里洗衣服,几岁的孩子在旁边玩,这时候来了一条蛇爬向孩子,母亲拿起镰刀,手起刀落,连砍数刀,最终把蛇砍成了好几节。
在那种情境下,我想任何一个为人父母,哪怕说是一个正常的人类都会不顾一切的手刃仇人。
这里我还想说一下情节,看来不管是哪个国家的父母,在面对孩子的错误都会本能的帮忙开脱。
被打死的犯罪少年的父母在警局,依然不停的哀求警察找到犯罪大叔,但却不相信自己的儿子会犯罪。
最后有个问题让我有点费解,犯罪大叔历尽千辛万苦终于找到最后一个犯罪少年,为什么会在之前把子弹和手机丢在雪地里,当最终对决的时候,面对另外一个性侵自己女儿的犯罪少年,难道他放弃了?
只是想吓唬一下吗?
还是因为他们第一次相遇,犯罪少年对他友善的建议?
我想问题的答案只能去原著里去寻找了。
另外还想说一下,该片导演拍摄的镜头和方向非常不一样,成功的烘托了紧张的气氛,多处虚镜头转为实镜头,大量的面部特写,非常考验演员的表演功底。
《彷徨之刃》和原著比出入蛮大的,故事背景一个日本一个韩国。
印象比较深的是父亲杀害第一个男孩的场景。
原著是父亲在看了录像之后少年回来了,电影是少年先回来,父亲躲在衣橱后面看到少年播放的录像。
原著里,父亲拿菜刀狂砍,并且砍掉了男孩的某器官,可是电影里父亲只是用棍子把男孩打死了。
这里我觉得还是原著更好更有深意,因为这种杀人手法更能体现一个父亲对待强暴自己女儿的罪犯的复仇心理。
还有父亲在旅馆杀了那个男人的情节在原著里没有,他在这里才拥有了那把枪然后知道另一个罪犯的下落。
而不是原著里的他本来就有枪并且是从第一个罪犯那里知道罪犯二的下落。
但是电影里能看出来父亲那个时候已经精神崩溃了,我觉得这里电影表现得不错。
在电影里,父亲去滑雪场疯狂问人,这里已经不是原著里父亲寻找人的细心和冷静了。
更别提他和民宿女老板的故事。
我更喜欢原著,还有一个原因。
对比起原著来说,电影对于主角的心理描写部分展现得肯定不够。
比如父亲得到匿名消息第一次去罪犯家里,原著详细描写了父亲如何分析罪犯几时不在家而选择入门时间段的,但是电影里没能看出来。
还有那个懦弱的,给父亲报信的少年,他在原著里的心理描写很精彩,能看出他如何被其他两个少年威胁,他如何分析自己和那两个人的关系,他如何思考和警察坦白等等。
这些心理描写展现了一个受到霸凌的少年,在求同和胆小之间做抉择的过程。
电影最后,父亲自杀死了,原著里是被警察开枪射死。
我无法评判哪种死法更为妥当,各有作用吧。
原著里被警察打死,读者可能会愤懑不平,痛恨这个现实的世界。
而电影里父亲自杀则是他主动的选择,这就能让人思考他这么做的心理活动。
成年后的赵斗植就是老警察身边的少年警察,他回忆他少年时犯罪并被判刑,那个举报的少年其实是共犯,而且在事情出来后,很冷静理智的举报并且将自己置身事外,很有可能,这个计划也是他怂恿挑起的。
赵斗植最后和少年的对视,是成年的自己和少年的自己对视,成年的自己眼眶泛红,是因为当时,也就是他少年时犯罪的是恶意的,是非常目的明确的,残酷在判刑的时候,他也是冷酷无情并邪恶的,并无半点悔过,成年后的他终于知道自己犯下何等罪,才会眼圈泛红,才恨当时的自己。
人们往往以为未成年人犯罪杀人是因为他们年幼无知,其实,这些杀人犯什么都知道,他们往往比一般正常的孩子更加早熟,他们杀人不是漫无目的,也不是一时兴起,而是有计划,有目的,同时知道这样做的后果,比如最后,赵斗植逃跑,要钱,求饶,最后他怎么说的,不就是坐牢?
明白了这点,就很清楚,他是知道后果的,每一个故意杀人的杀人犯都是知道后果的,但他们还是要杀?!
为什么?
因为,赵斗植知道就算他杀了,也就是做几年牢,他未成年,没事,不影响,这就是法律和社会大众的盲区和误区,我们以为,他们年少什么都不懂,他们正利用这个盲区而没有底线的为非作歹,尤其在科技如此发达的今天,不要小瞧任何一个孩子和少年,他们去过恶起来,是真正的恶魔。
看完电影感觉很压抑。
想起我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其实很多时候弊大于利,总认为孩子思想不成熟应当谅解,其实现在孩子都早熟,很多都明白,但就是一句“他还只是个孩子啊”反而成了他们的保护伞。
恶魔终究是恶魔,恶魔也有小时候,父母教育方式,总认为孩子而已,殊不知长大后,能力变大,可支配领域变大,反而会有更严重事情。
值得深思
故事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同名小说。
是她在沙发上看电视等他回来,给他留着一盏不关的灯,不小心睡过去;是他一边刷牙一边提醒她吃早餐,而她头也不回地出去了,他看着她匆忙的背影,想不到这竟是死别。
是下雨天他带着伞来接她,她挽着他胳膊跟他说今天有个男孩子跟她表白,语气里有藏不住的羞赧;是他来到滑雪场,想起未曾实现过她的愿望带她来滑一次雪,她坐在他身旁拉扯着躺在沙发上的他,撒娇央求他带她去滑雪。
这世间,有和爱一样多的无可奈何,也有和爱一样多的无法原谅。
因为优酷电影首页推荐,看简介感觉也不错,然后就看了东野圭吾的小说我看过《嫌疑人X的献身》也看过电影版,以及韩国改编的《白夜行》就电影来说,前半程真的挺紧凑的,到了爸爸去雪场又和少年犯擦肩以及结局我觉得都不够精彩。
明显变慢了。
最后的结局我都没明白到底是爸爸自杀,还是又警察开枪了。
感觉整部电影都透着纠结,如果没有少年犯的犯罪就没有复仇,而那些口口声声说自己的孩子是无辜的家长才是最大的犯人,因为他们疏于对孩子的管理,当时那个少年犯的妈妈还说自己的孩子能犯什么错,(强奸杀人还录像)这是小错吗,之后就开始嚎啕大哭。
最大的争议就是该不该给这个少年犯一个改过自新的机会,如果我是爸爸我也会疯,谁给我女儿生的机会了。
还有那个做精神鉴定的少年,警察跟他是什么关系呢,感觉没有交代他的事。
还有那个已补习班为依托的组织高中生卖淫的团伙难道不是严重打击的对象。
又是什么让她们走上这条路的?
拷问社会除了那个年轻的被说成是废物的警察在努力查案,其余人我都没看出来有什么作用还有那个高中生用女孩的手机给爸爸发信息,那个镜头是个BUG,有密码的手机如何进去的。
整部电影总体拍的一般,但是这个话题真的还不错,值得深思。
真没看出来这改编自东野圭吾的小说,完全的韩式风格。爸爸和老警察都演得很赞,但是除此之外好像没有什么亮点了,节奏和进展都不够抓人。
未成年的坏家伙多着呢,杀人强奸就判六个月😡😡😡
不及原著带来的视觉冲击力。不过,改编也很接地气
郑在咏是越来越厉害了
改编自小说《彷徨之刃》
棒界良心。
这一版的叙事比日本版好多了,轻重缓急都能让人理解,爸爸那么愤怒,却也没那么多的说教。他伤痛感太强了。
演🉐一般
本来是一个这么好的故事,居然可以拍得这么绕和这么拖沓,真是暴殄天物
非常一般,没什么深度,一味的在复仇的路上,也没有救赎的味道,改编的不行
国版的副标题是《一个父亲的复仇之路》,而韩版至少两条线都支起来了。只是有些奇怪,“杀人偿命”这个自古共识,为何到了现在却因为要追求文明而一次次拿出来探讨?因为一个游戏机而杀人的少年,正在笑着打篮球,这就是文明?
三星anycall的广告么,那么冷电池在学里一天一夜也不会没电的意思么。不是推理片,主题是复仇。
一个很有发挥的剧本拍的毫无意思…除了前面打死那个死孩子有点爽…
后半段节奏太慢太慢
那个警察说的好,不管是不是成年人,只要犯罪都是肮脏的,都要付出代价。作为一个父亲复仇是最真实的情感,当然他也有纠结,到最后以老爷车似的结局还了自己的债,也解脱了
东野圭吾对犯罪、人性的探讨永远都在故事以上
太一般了
过程真的是拖沓无味到了极点!
2020.04.08 // 2024.05.21
结局真他妈憋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