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最近一年左右时间,我都在为了适应社会在改变自己——怎么做个情商高的人,哪些话该说哪些话不该说……尝试了很久,琢磨了这么久,反而从一个社牛变成一个唯唯诺诺的人。
这几周开始,大脑帮我反思,回想起之前看的一本书(打算近期再复习一遍)讲的一个道理——要遵从本性。
做我自己,有缺陷更有优点的自己。
在我学习成为一个social people的过程中,我开始变得浮躁,尴尬,看不进有深度的书,当然也更会保护自己了。
昨天有个喜欢的艺术博主问:生存还是艺术重要。
本想回复都重要,不过哪个更重要。
但因为我们人的属性,或者说大自然一部分的存在,我们首先得解决的问题是生存,幸而为人 我们还能感受思想上的幸福。
犹豫着没回复,以前的我太好为人师,自己也做不到,现在尽量少说。
这也是压抑我的一个点。
前言一堆😂。
我想表达的,希望大家和我一起,如何在复杂的社会中保持初心,做个随心快乐的人~一些感想启示,不探讨剧情(剧情平淡,诣在给人以启发):1.乔治奥是个非常优秀,智商高的人。
社会的条条框框束缚了这一类人,那么聪明的人就该被压抑自己的聪明才智吗?
不论是智商高,还是喜欢某一类事物的人应该找到和自己一样的小群体,在整个社会大环境下,既能发展本性,又不与外界脱节。
2.百姓讨厌战争,百姓却也是无奈和脆弱的,生而为人,我们的生命和生活环境却有时不能由自己决定。
玫瑰岛便是大多数百姓所向往的一个实实在在的避难所。
3.
面对政府的诱惑,乔治奥想要放弃,他开始动摇,遵从社会,在“许可”范围内办事,毕竟面对社会和政府,我们处于弱势,年轻的我们以为努力工作,社会也会同样地对等回报给我们好的生活。
乔治奥父亲五年前也是这么想的,但是就像考试一样,没人会考虑过程,只会看结果看你创造的价值。
这也不是让人感到沮丧的事情,这可能是最公平的一种方式,也只能提醒自己不要对工作等投入过多的感情,把感情放在身边人上,也让自己不会因为对任何事物都投入感情,而分身乏术,甚至一件事情都做不成。
看淡就好。
4.并不想责怪社会,社会也给予了我们很多。
处于社会,也需要花心思,努力的。
社会也可以不断被细分,每个城市也能分为不同的小社会,这些小社会也有不同的“规矩”,可以选择自己更适应的小社会。
5.电影目的给人思考:如何平衡社会与逾矩外个人精神世界这篇小作文,很多道理边写边想出来的 却能给我以启发,更多是写给我自己看,也希望可以和小部分人产生共鸣。
不想好为人师,以后希望写一些更有深度,文笔优秀的文章(๑Ő௰Ő๑)
这是一部属于理想主义者的电影,这电影让我想到了《海盗电台》,有关自由的捍卫与斗争。
我承认,这电影有套路,可就算有些电影被猜出了桥段,可依然能为之感动的,就属实为好电影了。
区别于《海盗电台》,这片子有反高潮的处理手法。
不煽情,不偏离现实,结果不重要,但情绪和情感的处理一定是真实细腻的。
有一幕,类似于《海盗电台》,荧幕上陆续出现了几艘去营救玫瑰岛的船。
我心说,猜中了,这一幕是《海盗电台》用剩下的。
而结果是,公关领头带了船群,目的是为了掩盖自己上玫瑰岛。
守岛时,没有山呼海啸的四面援岛,多余的宣言,一概不说,有的是初创者手拉手,目光凝视的坚定。
这就真实了。
谁会在墙倒众人推的时候,去躲在危墙下呢?
守岛阶段,即便壮烈,也抵不过岛被摧毁的结果,指向无可避免的毁灭。
这世界有很多事儿正在发生,最后,都会被结果遗忘掉。
可有些会被故事和人性共同的部分记录下来。
比如爱情,为了吸引异性的倾心,去建一个岛。
爱情是有力量的,选择爱情的时候,也需要力量。
我跟你说,有生之年,你有机会去凭借你的能力去拯救一个国家的诞生,你愿意吗?
女主忠实于内心,做了不后悔的选择。
人生中的一次闪耀,你会怎么选呢?
有人常把创作的作品比作自己的孩子,那为了守护他,又愿意付出多少呢?
或者牺牲掉多少?
比如:牺牲掉安安稳稳的荣华富贵,还是说守护你心中的岛屿?
你会怎么选呢?
男主最开始默认选择前者的,正如他和他爸坐一起时说的。
“我很清楚,到了最后,我肯定会拿了zf给的条件。
”他爸爸却意外的说,你要一如既往的拒绝他们才行。
后来,男主奔向了一发不可收拾的失败。
而那份明知失败结果的努力是最动人的,这恰恰是理想主义者的伟大之处。
他们是理想本身,理想主义者的梦到底有多大,就比如建一个国家那么大。
感觉意大利人的文化基因和我们特像,因为影片里有位只担心孩子有没有吃好,吃什么的妈妈,别的一概不管。
就算全世界与你为敌,妈妈会永远陪在你身边。
这些真实,又细腻的细节,一点点伴随着岛的坠落,纷纷浮现出来,即便未被历史记住,那又怎样呢?
最让人感动的不是理想主义者的成功,而是他在自己建造的理想国注定坍塌的命运下,誓死捍卫。
这部片居然是冷门!!!
这才是真正的自由啊!
这不比什么呐喊自由的高分作品有水平的多!!!
一开始关注这部片很大程度是因为海报上亮丽的色彩,以及一些好看的截图颇有韦斯安德森的味道,色彩靓丽又很舒服。
但认真看会发现内核居然是一个悲伤的故事,郁郁不得志的Giorgio萌生了一个在海上建立一个国家的想法。
然后一步步在所有人的质疑下完成,却又在发展的时期被政府摧毁。
甚至看到他们手牵手面对大炮的时候直接爆哭,这是什么样的勇气和对自由的信念与渴望啊!
还是根据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就觉得很伟大,为了理想与自由真的与这个世界狠狠地对抗过,这是常人一辈子都无法感知的体验。
因为我们是碌碌无为的平庸之辈,所以更会为每一次的努力改变所感动,重要的是改变世界或至少努力过。
想到了很多年前看《海盗电台》,那种理想主义的、快乐的、乌托邦式的存在。
有点年轻人的无厘头,好像周末去酒吧HIGH翻天的样子。
在海警警告他们不能用电台那一段,他们在自己的岛上,遥对海警的船欢乐的大喊:没有电台!
我们是在找水,我们在建一个自由的没有电台的国度。
隔着屏幕都能体会那种快乐又纯粹的情绪。
也有点理想主义的执着:尽管大家都把这里当做一个度假disco,但男主坚持着;我们是一个真正自由的国家,有名字 、有邮票、要和联合国义正言辞定义自己的国家。
整体故事离谱又有趣,但这竟然一个真实存在过的事件。
果然工科生浪漫起来,根本没有文科生什么事儿了。
虽然是一个昙花一现、被现实无情扼杀在萌芽的悲剧底故事,却是一个让你感受到被快乐情绪充溢的喜剧电影。
而且不同于周星驰那种小人物被捉弄的悲凉、疯批喜剧,是让你觉得:在某一刻、某种程度上,真的拥有了想像中的乌托邦
在这样一个真实事件面前,可以构思出很多种创作风格的可能性,比如纪录片式的、艺术化处理的、黑色幽默的,而这部电影则选择了具有些许童话感的商业演绎,让故事的气质格外明亮通畅。
这样一个主人公我只会艳羡,羡慕他的信念感和行动力,羡慕他把“自由”的蓝图勾勒得简单纯粹,以至于应有尽有、一往无前。
电影和事件聚焦自由的形态,不浪费口舌,只现身说法,把严肃的议题演示得天真梦幻,但咀嚼起来又层次分明。
自由首先是概念上的。
工程师决定建一座国际海域的人造岛屿,让漂流者、逃兵和怀孕的姑娘加入合伙人,为几百平米的海上平台不断叠加“自由”的标签。
但这就引来认知上的矛盾,自由如果只是无休止的派对,那么它就无法避免成为一个海岛上的蹦迪俱乐部,仅此而已。
因此,工程师下意识地去公开推行他的自由概念,通过建立主权国家的方式,让他身体力行的自由得到外界承认,当自由开始依赖定义的力量,也就带来了第一道妨碍,不经意间,他崇尚的绝对自由已然成为伪命题。
自由也是形式上的。
乌托邦但凡要落地,就必须建立在人赖以生存的土壤之上。
虽然工程师和他的合伙人们是暂时的法外狂徒,但不得不被视为政治隐患而受到胁迫,也不得不被闻声而动的市场经济裹挟,生活也提出不避雨、不备暖等种种工程难题,即便把人造岛看作社会学实验,当国家机构就此成立,有了通行语言、领导组织,责任就会依附于权力而来,绝对的自由梦便会破碎。
但工程师并不考虑自由的概念与形式。
翻转现实来看,当思虑一定会成为行动的负累,考虑越多自由的条件,越无法实现自由,那么工程师对自由一厢情愿的理解已经最逼近绝对自由的形态。
政府官员一针见血地指出,他不是真正的无政府主义者,当然,他的头脑里本就没有惯例,更不为一种观念殉道,他无非是照猫画虎的原始学徒,造岛建国,是像“狗狗舔蛋”那般天然发生的行为。
相比之下,把玫瑰岛视为孩子的恶作剧、视为政客的假想敌,习惯于周全与警惕的常规人、常规事,有多么合理,就有多么无聊。
这样被现实排挤的自由产物注定是一戳即破的肥皂泡,毁灭是它的必然命运。
自由的人,不会囿于一件事难过太久,它已经为岛上公民们带来一场记忆中的狂欢,为意大利带来唯一的侵略污点。
如果自由有声响,那是孩子放下心爱之物的声音。
玫瑰岛的故事,我一定之前在哪本书上读过相关介绍,所以才会对这部电影产生好奇。
只是到底是哪本书,实在想不起来了。
乔治奥·罗萨,一个充满奇思妙想又善于将想法付诸行动的年轻人,在好友毛里奇奥的协助下,在距离里米尼海域500米之外的海面上,建起了一个400平米的平台,并将它命名“玫瑰岛”。
这是一个自由的“国度”,在这里,人们不受任何约束,可以任意狂欢,放浪形骸。
一时间,玫瑰岛成为欧洲许多青年人向往的度假圣地,而罗萨也成为这里的“总统”,接受人们的致意。
但年轻人的胡闹终归有个限度,大家长出面来干预了——意大利政府先是用钱来收买罗萨的几个朋友,又让罗萨的父亲失去干了30年的工作,也用两个海滩俱乐部来收买罗萨。
父亲的一句“拒绝他们”,坚定了罗萨与政府斗争到底的决心,为此驱车到斯特堪斯堡欧洲委员会递交申请,请求裁决。
影片在展现这一段时是很有趣的,从只有一个官员与罗萨面对面,到官员身边多了个翻译,再到他俩身后多了几个人,又到换了间会议室,里面坐满了因好奇来听故事的人,可见这个凭几人之力与一个国家抗衡的故事魅力之大。
当然,以卵击石的下场可想而知——尽管六个年轻人鼓足勇气手挽手站在小岛上抗争,大炮依然毫不留情地在他们面前发射,溅起的巨浪把他们掀翻在地,冲上岛来的士兵把他们押解离岛,再回头看时,他们的小小王国已在炮火中化为乌有。
一个乌托邦的梦想,也在那一瞬间陨落。
影片最后的文字介绍就更有趣了。
说炸毁玫瑰岛,是意大利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的侵略行动。
那当然了,玫瑰岛的主人,不过是罗萨和他的几个朋友,他们手无寸铁,更不要谈军火武器,在强大的国家势力面前,他们可以轻易被打败甚至被绞杀。
但罗萨的故事依然值得被讲述,被更多人看见和知道,告诉我们,在习以为常循规蹈矩的生活之外,还有另一种可能,对自由和美好生活追求的另一种可能。
“这里看起来终于不像是一个蹦迪场所了,但是他们说的都是真的吗,说你做这一切是为了我。
”然后他们接吻。
最近一直在思考两个人接吻是怎样的一回事。
毕竟,有的人为了快感也完全可以心安理得地去做,很难论证这样不应当,可内心的一点点来自人的骄傲又让我不愿认同。
从未因电影哭过的我看到这一幕眼眶湿润了。
他们两个分开了三年,也相爱了三年。
这一刻,我好像找到了有别于性欲的爱情的尊严。
后半段警笛、媒体和军舰喧闹的场景,让我想起《巴萨提的颜色》。
后者的现实意味更重,也更加残忍,相比之下,前者至可以说是礼貌而文明的。
而悲壮是近似的。
摧毁一座岛只需要军舰、炮弹和士兵,其实很简单。
最关键的问题在于,你想不想去摧毁它。
这一念之差,是两个世界的区别。
“至今,摧毁玫瑰岛是意大利共和国做出的第一次也是唯一一次侵略。
”毫无疑问,意大利共和国发动了一次侵略战争。
前半段一直在大笑,可越来越笑不出来。
本想看喜剧片开心一下,现在却愈发沉重了。
但这毫无疑问是一部喜剧电影,至少,把自己的政府跟纳粹作类比便是最让人尊敬的喜剧元素。
另外一处让人难以忘怀的是盖布里艾拉未婚夫看电影时发笑的镜头,他一定也是个“优秀”的人吧,可是在那一刻庸俗的活灵活现。
“乔治奥和盖布里艾拉从此共度余生。
”这很让人感到慰藉,却也让我心底凄凉。
可是我怎么比得了乔治奥呢?
比不了,想到这里,也就不敢嫉妒了。
一个完整而又流畅的故事,想不到它竟然还是真的。
整部影片如同海报一样,色调很玫瑰很美好很浪漫主义,故事本身也很离奇,导致了观众心中虚幻和现实的落差。
如果但从电影本身来看并没有太多出彩的地方,些许幽默,风景也不错,叙述顺滑,演员也挺出色,但同类型的影片很多,属于3星影片之列,但那第四星是给挖掘这个故事的人,给故事中的真实主人公,给那几个人所维护的那个自由世界。
人人都说向往自由,向往乌托邦,可又有几个人忠于它,忠于梦想。
罗萨用能力把梦想和真实世界联系在了一起,当我们说乌托邦的时候多数是因为它不可实现,当我们说共产主义的时候多数已经不是它原先的意义了。
当罗萨要在公海建立自由之国的时候,“文明之人”受了威胁,所以不惜摧毁它,所以乌托邦注定是不符合人性,不可能存在之地,玫瑰岛就是个古巴比伦王国,有,也即无。
即使我们现在谈论它,也是把它当作一个追求梦想的故事,而梦想大多数时候都是不可实现。
电影讲得肤浅,可是故事本身太深刻,也许也只在那样的年代,这样的真实故事才能发生。
放现在运一根管子出去都不可能,开个派对都怕被人抓。
玫瑰岛如果不是新左派的圣地和道标,那也不应该成为自由主义的殖民地。
既不浪漫也不美好,大失所望。
全球的60年代,理想主义的60年代,充满激情的60年代,玫瑰岛的兴衰和60年代的风起云涌形成了很好的互文。
我不真切的了解历史,但作为电影,应当构建一个美丽梦,而不是一个生硬的烂俗的爱情故事,我无法认同一个天才为了追求女友而挑战政府、一群人为了自由而在岛上蹦迪这样的荒唐的所谓历史的故事。
这部电影真的把我迷倒了,既浪漫,又自由。
开场男主想要挽回女朋友,可是女朋友认为男主不切实际,但是对男主仍然难掩欣赏。
在男主载女主回家的时候,开的自己造的车,车子看着有点奇怪,跟平常的车子很不一样,但是女主说,很棒, 能够自己造一个车子出来,而且还能真正地载人开在路上。
也是这一段路,女主说,跟男主在一起太冒险了。
男主也是有一些疯癫的朋友的,那个有钱的朋友用很多的钱,买来材料,将男主的想法付诸实践并且还成功了,他们建好地基,找到地下水的那天,男主说:“我可能留下来。
”小岛建成的第一天晚上,呆在小岛上度过,在这空无一物的小岛过夜?
男主的有钱胖朋友都觉得有点疯狂。
男主最后自己留下来。
他开着音响听着音乐,虽然大夜晚的,他坐在太阳伞下的躺椅上,微笑地看着夜晚的大海。
这一幕真的太浪漫了。
后来下起了雨,海上翻起了风浪,大浪大过来,太阳伞被吹走,躺椅被冲走,男主也倒在地上,好惊险。
这时候来了岛上第一个居民,一个流浪者,男主看到流浪者,眼睛都放光了。
因为有真是加入的岛民,自己的小岛更加真实了吧。
这种惊险中的浪漫,真的很特别。
男主真的好特别。
后来岛上来了很多游客,来者不拒,大家都来到玫瑰岛上开心地玩乐,享受岛上的派对,享受大海和阳光。
这是个多自由快乐的地方啊。
后来男主想要为小岛宣布独立,想成为一个独立的国度,而不是简单的一个海滩派对的场所。
他希望独立之后,小岛拥有更多的自由,而不受什么国家的管控,他想甩掉那些约束,建立一个自由的国度。
可是这个过程竟遇到了如此之多的困难,遇到了意大利的反对。
小岛竟然被炸毁了。
一个充满自由快乐的地方,因为政治,而被毁掉了,这太让人难过。
但是让人安慰的是,在结局,浪漫主义是胜利的,男主重新和女友在一起,男主所建造的玫瑰岛被女友认为是了不起的。
很多人都认为这个建造是了不起的,很多人想要加入玫瑰岛这个国家。
虽然只是存在过,但它的影响如此之大,也是让人欣慰的,这就是我认为的浪漫主义的胜利。
曾经存在的玫瑰岛,梦想中的浪漫与自由。
男人想当总统,竟跑到公海建了个国家,结果两年就给炸了
很传奇的故事但乌托邦和反政府主义确实爱不起来电影也中规中矩
构思,牛魔的喜剧
意大利唯一赢过的侵略战争。看理想主义是如何被国家机器碾碎的。
这算哪门子独立建国?这他娘的不就是四个人创了个业嘛!用得着调航母吗?太小题大作了吧。跟我期待的完全不一样。不过我觉得,全片最值钱的一句话就是『一个独立主权的国家,距离共产主义只有一步之遥。』
You may say I’m a dreamer, but I’m not the only one.
价值观不太合拍,但电影太轻松讨喜了。这是自由派的一场行为艺术与自嗨游戏,在小岛一隅逃避人生,平衡够了,还是要回到现实接受医疗、教育、安全保障的束缚,相当于城里人每周做一次保健。即使不是船坚炮利的结局,开辟完前线也必然要纠缠细节,同样会因为缺乏治理经验或秩序规则而轰然倒塌。巴特,还有什么能比意志坚定、执行超强且充满理想主义色彩的工科直男更有魅力呢?这个攻城狮以一己之力碾压了大多数社会学专家,你刺激文科生,他大概率会开个公众号、出本书跟你干仗,但你刺激工科生,他就可能给你建造一个国家(还能省不少钱),这份浪漫就得打五星。
Zf搞不定反骨小孩就找家长的动作似曾相识电影本身氛围轻松叙事简单,但是选择真实事件改编本身就决定了主创和大数据的偏好,个人与国家,鸡蛋与高墙
故事逐渐从辛辣的讽刺走向了荒诞的闹剧,真是可惜。
以自我为中心搭建世界,觉得看完也没啥意思,弃了
极好的故事底子,可惜缺了口气,未能还魂。
有些事情放在现实中很浪漫很理想,被拍成电影会掉价......非常失败非常套路化的拍摄。
21_018。(看的是英语版,这配音真的听得太别扭了,不知道该说它是无感情还是太多感情反正真的就不是那味。)竟然是真实改编,“为什么要做这事,因为我能做”
真正触动我的是Rosa想到了就去做了的热情。感谢导演把这个故事带到世界面前。
确实,不可思议,以为是奇幻电影的我还去搜了一下,这个国家真的存在过。
想逃避,想建立一个乌托邦,但我不是高级工程师🐶
浪漫和自由的精神值得鼓励,但是国家不是一群寻找自由的人能够随意搭建的,电影更像是浅显的记述,对电视里的那场暴乱以及父亲口中的不公等等这些沉重的社会背景问题因素似乎没有过多反思,讽刺也只停留在那议会讨论的主频道上播放的肢解和他们口中堕落的美利坚,所以还是当喜剧片乐呵乐呵看一看吧,毕竟可是意大利共和国唯一的侵略史。
那么激烈的战争片!意大利共和国唯一的一次入侵海外领土行径。也是海螺共和国那些自称独立搞笑政体的前身吧。不知编剧做了多少夸大和提纯,总之在全球反叛的1960年代末,多这么一个故事,多这么一个迥异于社会常态的天才工程师,也算实在合适吧。也有点像我们建国后那些自称独立后几天、就被村委会铲除的“封建复辟王朝”。
“他们离共产主义只差那么几步”当你辛苦筑就的梦想灰飞烟灭,成为一个loser,被生活摁在地上摩擦的时候,仍有人在身旁支持,就还能笑得出来。玫瑰岛虽然被炸掉了,但是它永远存在在自由主义者的心里,那是一座自由的丰碑。#J13
《玫瑰岛的不可思议的历史》,这居然是真实历史事件改编的,不得不佩服意大利人真自由、散漫、漠视强权啊,哈哈。男主虽然很废,但是又很执着;有点《海盗电台》的感觉,大概60年代自由思潮真的让他们觉得可以有所作为。最大讽刺还是意大利军队唯一主动“入侵”并“成功”的“独立国家”居然是这个小破岛,黑得五彩斑斓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