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完才知道导演是乔治克鲁尼 作为一个知名(老)帅哥演员导演出这样的片子还挺惊艳的故事是个男版美版政治版甄嬛传 一个年轻美好的理想主义者如何在残酷的现实污浊环境下放弃理想 然后不是逃离可怕的体制而是尽可能在体制里活的更好最初steven是年纪轻轻就崭露头角 竞选阵营里的二把手 对付媒体游刃有余 自家老板既正义伟大又胜券在握 不出意外就能去白宫干活 加上金发实习生妹子还主动投怀送抱 真是顺风如意 谁知一夜之间才发现妹子怀孕 上司怀疑 对手妒才陷害 手握老板丑闻 之前的一切美好未来泡泡都啪的破了不如退出政坛去咨询公司拿高薪做无聊的工作一辈子?
但是他也不想这样做 即使他看到了所在的政坛多么污浊他还是想呆在这里 这里太高端 刺激 有压力又有奔头 哪怕低头去求对手阵营 或者拿手里的丑闻逼迫前任老板 这么难看的手段都拿出来了虽然莫里斯不相信steven手里有实打实的证据证明丑闻 但是他还是接受了他开出的条件 为什么不呢 steven的才华让对家都妒才陷害 不逊于现任经历paul 他能帮他拿下选票走进白宫 Steven也明白哪怕清清楚楚看到莫里斯是个道貌岸然的人渣 他依旧是最有希望成功的一条路 这两人若不绑在一起就都各自陨落 所以只能看穿了对方的不真心不正义仍然这么心怀不轨的一起演戏所以故事的最后steven对着镜头沉默许久 导演没拍他是继续演戏还是说出真相复仇 但我想想steven是继续演戏 复仇?
什么仇呢?
开除之后回归挤走了上司 新的实习生会代替旧的 依然年轻漂亮又充满活力 像是不曾见识或者思量过政治的险恶 而最关键的是steven依然渴望权力名声地位竞选班子和白宫路 这大概就是现实了但他理想主义的心应该是死了 若是没死那这部戏是算白拍了 或者是最极端的理想主义?
PS政治圈的牛人真是太高端太酷了 K街百万年薪的咨询公司轻松无聊又失败TATPPS克鲁尼好帅 镜头光线配乐控制的很棒啊 作为导演一点都不显得手生 各种演讲 对峙 都很有戏 高司令怎么越来越鞋拔子了但是还是很帅!
Paul和那个女记者都很抢戏 对记者说的“你一直是我的好朋友”很直观的揭示steven性格想法最终走向腹黑
还是学生的时候对政客的印象就是一群“聪明的人”,他们站在麦克风前一腔热血,豪情万丈,用“绳命”承诺共和国的未来会在自己执政之下必定风调雨顺,国泰民安;例如保证降低失业率啦,稳定物价、促进经济增长、推动社会生产力还有各种税收优惠政策供您选择,若这一票不投下去,就像会错过超市的特价抢购一样令人追悔莫及,这么好料的事三言两语选民就能被忽悠吸进?
当然不可能,候选人之间必须火力全开抢下每一个州的选票最后才突出重围杀进决胜局;这不只是在美利坚地图上所标注的各大州上走一遭那么简单,特别是作为胜利关键戏的竞选演说,详细周密的竞选策划必不可少,竞选讲台如战场前线,大到唾沫横飞谈及未来时保证能幸福到没朋友,仿佛被候选人灌输进脑海里的不在只是一座没有恐怖主义的城市,而是无忧无虑的世外桃源;若从小的方面来说,竞选演讲稿上也要字字珠玑,字里行间无可挑剔,每句话都要比还珠语录经典,比电影台词深情。
比方当你表达完一个看法,一种感受,您还必须用总结语进行润色来上那么一段“以上就是我的说法,我既不是基督教徒,也是无神论者,你们的信仰如果不影响他人,我就会誓死捍卫,如果你觉得我做不到,或者不够虔诚,那请别选择我”,听完这种一切为人民不求回报只愿当粉笔的段子,瞬间形象又高大了一截都不止。
废话说那么多,可想而知竞选之路听上去还真不比长征容易多少,不止是光凭候选人个人的聪明就能hold住这盘竞选大棋,这必定要有一个公关团队在其背后祝他一臂之力,就像演员需要导演指点,运动员需要好的教练,厮杀进决胜局的候选人也需要这样一群人在关键时刻替他铺起走向白宫的红毯,《总统杀局》是在讲述竞选的时候,更意在突出了竞选幕后的这个操盘手族群的生活。
史蒂芬就是这个职业族群中是最年轻有为的,自己主子在幕前收获的掌声与他在幕后近乎完美的“搭建工作”密不可分,从演说厅灯光角度以及话筒高度是否适合主子的身高,到时不时要给竞争对手制造点麻烦好让他们焦头烂额,每招棋都走的恰到好处,拿捏得当,他或许是那种生来就是做幕僚的好手,这种天赋怕是普通人努力也未必能有所斩获的。
但是业务上的出色并没有换来仕途上的顺利,反而被自己的良师益友惨遭抛弃,原因只是因为他拒绝了敌方阵营的挖角还将对方给的重要情报告诉了自己的上司马克,本该有情有义的表现应该得到的是感激和赞赏,最后却被怀疑有了二心,不仅把他踢出局还甩上一个黑锅之后在补上两刀。
史蒂芬或许是自大狂妄而又风流的,也有野心有梦想有职业操守,可这个时候他的失败与优秀都被无情揉捏成一团,扔进污浊,黑臭的水沟里,只剩报复,仇恨,想撕碎所有曾经对不起过他的人,怨念的积累化成伏地魔的雏形,在他这具充满政治抱负的肉体上开始繁殖。
政坛的水浊而深,凭才华能力公开透明的竞争方式打出全垒打,那绝壁只是在说笑,这里有的是丑闻,黑幕,不堪入目的交易或两面三刀的小人,而史蒂芬被逼入死角并非因为不够聪明,输的是阅历太浅,年纪尚轻没有机会看清周遭一切;当还没有见过悲剧,就相信世界存在和平;当还没有遇到分手,就会相信还有爱情,当还没有遭遇算计还重重被打脸的史蒂芬,他任然是个有信念的人,就像他自己所说的,自己的上司也就是团队一把手马克的区别在于,前者并不只是拿钱做事,还敬重服务对象的人品,哪怕此人并无多少治国之才,但坚信自己凭借出色的辅佐能力,必能把他捣腾成好总统;而后者是身经百战的元老,看多了那些年的勾心斗角,阴谋诡计,没有像史蒂芬身上一样那么明显直接的野心报复,他只凭经验,小心的当个左膀右臂,多年下来成了州长的心腹。
所以当史蒂芬遭遇信任危机的时候,他给出了这样一句心得:"这个位置可以没有才华,但你必须忠诚。
一旦他们认为你打破了这条用人标准,哪怕在优秀,也要面临三振出局的命运。
出局后的史蒂芬想着如何复仇,内心已被附身的伏地魔占据和控制,受过伤害吃过了亏,像他这样本就潜力无限的货,战斗力会迅速猛升。
恰巧此时他发现和他男欢女爱过的练习生,却怀孕准备堕胎,而这个让她怀孕的男人就是受他敬重,人品高贵的州长大人,最后女练习生不堪忍受精神上的折磨自杀了,练习生的死瞬间让他看清了真相,其实像这样一群选择为选举而卖命的男女,只为能更好的在这个环境中生存,可是他们的力量太过弱小,最后被狡猾的老狐狸们用完后还能不带任何责任的丢弃。
于是得到过教训的半成品伏地魔迅速成长,利用女练习生的死做为筹码与州长谈判。
谁初来乍到的时候都想当个好人,只是彪悍的力量往往存在于黑暗中,变狠毒变邪恶后才容易打开任督二脉,史蒂芬这一招“黑吃黑”让他成功的取代了开除他的恩师,事实证明无论哪一个行业都无法避免后浪推前浪,前浪惨死沙滩的规律。
最后男主一人坐在大厅内,往事大概历历在目,相信他也做好了第二个史蒂芬出现的准备,多年后他会不会也像KO掉别人一样被KO,谁又知道呢。
摸清对手底细,掌握敌人数据,
You wanna be the president, you can start a war, you can lie, you can cheat, you can bankrupt the country, but you CAN'T fuck the interns!
总统杀局,不知道谁给选的这个名,极易让人对电影的剧情产生误解。
是不是不看片就先把名给上了,太不负责。
本片就是一政治片,带点人性的味道不喜欢这类题材的同学就不要听我胡诌了本片是克鲁尼导演主演的,虽然戏份比高斯林少但是他导演和演员都算是胜任几部他参与导演主演的片子都和政治有关看来他有这个想法要步州长的后尘,我们拭目以待由于是本片的校对,所以对电影前前后后反复琢磨了很多遍直到觉得十拿九稳才出手交差,当然希望对政治题材感兴趣和愿意交流的同学给予斧正,不甚感激。
这里提一些题外话,既然是以美国总统大选为背景的,那我们就谈谈这事还记得2008年希拉里与奥巴马之初选“生死决”么那场民主党内的初选甚至超过很多总统大选年变数不断,精彩纷呈那一年,全世界很多人都在自己心里给他俩投了票本片中相当一部分剧情都和那年的情况有“暧昧”关系我提几点我印象比较深刻的希拉里在民主党内威望自不必多言,有着第一夫人经历的她可谓德高望重甚至有人称她是克林顿政权的第一推手经验丰富吧,地位够高吧但是杀出来的是奥巴马,年轻有为,初生牛犊,路数奇特一路杀的希拉里到处洒泪。
当时也是“选战星期二”,也是俄亥俄州的激烈交锋不过和本次电影不同的是,民主党的那两位候选人比共和党的强的不是一星半点所以在俄亥俄的公开选举中,估计共和党想投给谁都无所谓。
而本片不一样,如果共和党想大选时有个不那么强的对手,那在俄亥俄的公开选举中他们就会选一个不那么强势的民主党候选人,然后给他投票,以期待俄亥俄的最后结果能最终影响初选的结果,就是拉那个非常耀眼的克鲁尼的扮演的莫瑞斯失败。
很有意思,公开选举一个弱者能获得对立党派更多的选票,这种公开的带有欺诈性质的投票在美国是合法的。
本片对于此种手段有较大篇幅的描述当然也有类似克林顿和莱温斯基的奸情贯穿主线。
还有关于忠诚与背叛,信念与崩塌,尔虞我诈等等…凌晨1点多开始看,直到欲罢不能的看完,本片魅力不可小觑。
也可以说是教科书般的政客养成日记推荐一下吧。
对于一个不大看政治题材影片的女生,我个人认为《总统杀局》还是拍得不错的。
虽然开场前半小时颇为沉闷,个个说话都那么快,而且都是些竞选专业用语,连一向自认为英文很好的我也只能猜个大概。
但是逐渐地故事矛盾显现,在不知不觉中层层升级,可以说还是相当扣人心弦。
至于影片所反映的政治黑暗的问题,我想,不是个大问题,所有的黑暗都来自于人性的软弱和黑暗,这种软弱和黑暗贯穿古今,甚至不分男女老少——正如《苍蝇王》告诉我们,人之初,性本恶。
而不断进步的社会制度,正是希望以制度的方式把人性加以约束,将人性之恶对社会的损害降低到最小:而目前已知的最先进的制度,正是影片中反映的这种民主制度。
不错,这种制度里仍然有渣滓,自由媒体也有渣滓,但是起码你可以看到,片中的人物也不乏有各自的理想,他们很清楚地知道对与错,也很害怕犯错带来的后果。
这种fear, 这种consequence,正是规范人们行为的约束,正是民主体制的体现:让那些掌握权力的人心存恐惧,让他们知道头上悬着的宝剑,在我看来,正是法国大革命以降,人类社会的最大进步(科学除外)。
所以如果有人说他看到了民主政治的黑暗,那我要问他是否看到了对惩罚的恐惧?
最后我想插出去,说说另一个话题。
P在影片看到一半时宣布:这部片子告诉我我现在还不能移民到美国。
我认为很有道理。
平时我们看太多好莱坞和HBO,以为对美国文化已经了解得面面俱到。
殊不知《指环王》和《欲望都市》只不过是些全球化的出口产品,就跟可口可乐一样。
如果你只知道这些,是不足以与美国人对话,甚至幻想融入美国主流社会的。
正如一个500强的高级经理告诉我,自从他去读了杜克大学的MBA,才知道美国人真的很牛逼,跟那些人相比,让他第一次感到humble,并且意识到,美国的主流社会是不会开着大门欢迎我们进去的——那个门槛比我们想象中,要高很多。
但是如果你们家里有卫星天线,好好看看CNN对美国大选的报道,哪一天你看懂了,你就可以移民美国了。
我家没有卫星天线,不过我已经从美国版的Vogue杂志,进阶到New Yorker,经过一段时间的不适应之后,我真正开始喜欢上了这本杂志,它让我知道,美国比我们想象中要复杂许多,也更加有趣。
等到哪天我能把New Yorker完全读懂,我就准备移民去了。
影片前三分之二那些竞选中的各种策略博弈无聊的让人想快进,后四十五分钟才是故事逐步走向高潮冲突到达顶点的精彩所在。
在我们眼中,米国是一个多么民主自由的国家,可政治就是肮脏、欺骗、敲诈、背叛、勒索、欲望等等urgliness的综合体。
整部片子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幅画面和一句台词。
一幅画面:乔治克鲁尼饰演的总统候选人在身后一面米国国旗的竞选台上慷慨激昂地阐述着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措施,畅想着他执政下的米国的bright future,而就在国旗的背后,他的竞选团队中智囊团的两名精英骨干却争执着各项对策怎么去不择手段赢来更多的选票。
一句台词,是主人公Steven对总统候选人乔治克鲁尼说的:Cause you broke the rule of politics You wanna be PresidentYou can start a warYou can lieYou can cheatYou can bankrupt the countryBut you can't fuck the interns.这样肮脏的政治,让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貌美前途无限的姑娘送掉了自己的性命,感谢导演安排了又一个同样年轻无极限的漂亮姑娘加入了竞选团队,像是呼应,同时也赤裸裸地告诉大家这样残酷的现实:因为有利益和欲望的驱使,才会仍然有那么多人扑向政治这场满是肮脏却披着一派繁盛景象的浮华虚荣的外衣的人们自欺欺人的盛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深意,表面上是一个个体在竞选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人,而这个国家还是自认为事实上也的确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实际上,操纵这个站在最高位置上的人,却是他身后无数错综复杂盘根接错的力量。
(PS:乔治克鲁尼是个大配角,就跟这海报一样,别被骗了原谅我看到最后才发现,乔治克鲁尼是导演)
揭露美国政治的竞选的本质,表面上为民族为国家的道貌岸然的政治人物实际上并没有那么光明磊落,而搞权术,搞政治不是基于信任、忠诚那些大义,而是讨价还价的本钱,是竞争实力和制约对方的能力;我想国际政治也一向如此。
我一向不太喜欢政治题材影片,但因为Ryan Gosling看了这部电影。
应该说我不觉得Ryan Gosling长的很帅,长长的脸尖尖的有点上翘的下巴,但是他的表演很细腻,能扮演不同角色,并没有脸谱化。
这部电影里,当他和女实习生吃饭时,情不自禁的时不时在对方的眼睛和嘴唇之间游移时,那种情欲呼之欲出,想要一吻芳泽的心态表现的十分到位,而且传神。
他的微笑的样子很迷人,怪不得那么多女影迷喜欢他。
看过他在“Crazy,Stupid,Love”里扮演一个play boy;正在看他在Drive里扮演一个默默不爱说话但坚毅义气的修车工兼赛车手,可以说我相信他会是实力派影星,期待他更多的精彩演出。
对于政治一无所知的我 看了这个电影之后明显震惊了,印象比较深的:乔治·克鲁尼真是够帅的。
实习生叫molly,挺漂亮的还是,居然怀了州长的孩子,主动跟Steven调情。
这圈子还真是够乱的呢。
molly流产之后得知Steven走了,特别痛苦!
我还天真的以为她找到了一个负责人的男人已经爱上了Steven因为他的离开而痛苦。
可惜事实是她怕Steven把她州长的事捅出来,自杀了。
还是那句话,讲感情,政治不适合你。
Duffy玩了一个小把戏,只是一个小把戏而已,把Steven从一个年轻有为准白宫职员变成了一无所有的失败者。
政治里生活里权术的斗争,一招足以毙命。
玩政治,残酷无情是必须的。
Morris跟Steven见面心理博弈,一天前还是同盟军,在一架飞机里谈笑。
一天后,成了互相揭底牌互相攻击互相利用的对敌双方。
强调忠诚的Paul把Steven炒掉了,自以为是的情绪激昂地说政治里没有loyalty你什么都不是。
可惜他还是被morris在压力下辞退了,政治里所谓的loyalty也不值钱,利用价值才值钱。
剧情最后,得志的Steven面无表情地对曾经想用他的负面新闻恐吓他的记者朋友ida说We are best friends.政治里没有朋友可言,没有感情可言。
有利用价值的人就是朋友,没有利用价值的人只是shit而已。
长这么大我最搞不懂的就是政治。
从小学到高中,一直当班长或学习委员,上了大学,第一次在班内竞选就遭惨败。
事隔多日,我才听同班的一个男生说,选班长时,和我一起竞选的男生请全班男生吃饭拉票,我猛然理解到一点儿政治——民主是个好制度,但民主也可以被收买。
那时听我在北大读本科的一个老乡说,北大学生会竞选,有一个候选人到每个宿舍去发光碟,作为求支持拉票的小礼物。
学生会主席的职位是如此有利可图,除了为学生办事,更可以帮自己评上全市优秀毕业生,也可以让自己发现学校哪个女生是高官的女儿,然后使劲儿追求她。
从此我就痛恨一切所谓民主选举的学生干部职务,在大学和研究生期间离学生会这种机构远远的。
我更因为在大学辩论会赛场上直斥学生会为了一己私利组织活动而上了校报,从此,我这个校内“著名”的学生主持人再也没在学校主持过任何一次由团委和学生会举办的大型活动。
我,真的不懂政治。
我在法律专业就读。
大一的时候学宪法学与行政法学,授课老师说这门课在一定程度上就是政治学。
确实如此,我那时为了写论文,在国家图书馆读了大量政治学书籍:托克维尔的《论美国的民主》,熊彼特的《资本主义、社会主义与民主》,我惊讶的发现了一个事实:西方的政治制度不像想象的那么好,我们的政治制度也不像想象的那么差,这全看谁来掌握、如何利用,如何包装。
长期以来,我们只是泛泛的知道民主,但我们不知道民主这个大的词类下面,还有精英民主,还有民主的暴政,还有竞争性民主,等等。
总之,政治学是如此复杂,任何政治制度和预设都可以在不同的条件下在不同的人手中被加以不同程度的利用。
政治的实践比政治学本身还要复杂,这就像毛主席的那句精辟总结:与人斗,其乐无穷。
你要是不相信,就来看一看乔治克鲁尼自导自演的这一部《总统杀局》。
用个时髦的词来概括,竞选总统这件事就是“步步惊心”。
不仅仅是竞选者之间,连竞选者的竞选班子与竞争对手的竞选班子之间,竞选者的竞选班子内部,都是时时刻刻充满“杀局”。
乔治克鲁尼的这部片子没给民主党留什么情面。
前半部分,克鲁尼扮演的民主党候选人夸夸其谈自己的竞选纲领,完全就是在讽刺奥巴马,后半部分,则直接用一个实习生在竞选班子内部的遭遇来讽刺克林顿。
不过真正的男主角是克鲁尼竞选班子内的一名优秀的新闻发言人,他先是被竞选对手的竞选经理拉拢挖脚,接下来又因此被己方的竞选经理抛弃,被记者威胁,眼看就要输的一塌糊涂,在看客们感慨“这个可怜的政治菜鸟”时,他突然又咸鱼翻身,靠着抓住克鲁尼的小辫子和帮克鲁尼成功游说党内最有影响力的一个黑人政客而成为了新的竞选经理。
先是政治玩弄他,接着是他玩弄政治。
乔治克鲁尼饰演的民主党总统竞选人,也是一个反复无常的政客,影片先是描述他如何表现自己的坚持原则,不为了竞选而与党内有势力的黑人政客进行利益交换,但接下来,当他与实习生的不正当关系被发现,他就像他自己所述的那样:“每次参选我总是为自己确立了一些原则,但我每次总是发现,这些原则不得不被打破。
”他裁掉了自己原来的竞选经理,任命知道自己“破事儿”的新闻发言人史蒂芬为新的竞选经理,他接受了黑人政客的条件,与这个自己曾经无比讨厌的人一起在演讲台上热情拥抱,接受人们的热情欢呼。
——这就是政治。
没有原则就是政治上成功的原则。
克鲁尼本人曾评价说这部影片不仅仅关乎政治,而是关乎人性。
这让我想到了休谟的“无赖假设”,即基于人性本恶,因此民主制度的设计必须建立在“防止所有的政治家和政治行动者成为无赖”的基础上。
然而此时,我宁可相信人性本善,而从事政治活动,才是造成人性趋恶的原因。
影片前三分之二那些竞选中的各种策略博弈无聊的让人想快进,后四十五分钟才是故事逐步走向高潮冲突到达顶点的精彩所在。
在我们眼中,米国是一个多么民主自由的国家,可政治就是肮脏、欺骗、敲诈、背叛、勒索、欲望等等urgliness的综合体。
整部片子对我来说印象比较深的是一幅画面和一句台词。
一幅画面:乔治克鲁尼饰演的总统候选人在身后一面米国国旗的竞选台上慷慨激昂地阐述着自己的执政理念和措施,畅想着他执政下的米国的bright future,而就在国旗的背后,他的竞选团队中智囊团的两名精英骨干却争执着这项对策怎么去不择手段赢来更多的选票。
一句台词,是主人公Steven对总统候选人乔治克鲁尼说的:Cause you broke the rule of politics You wanna be PresidentYou can start a warYou can lieYou can cheatYou can bankrupt the countryBut you can't fuck the interns.这样肮脏的政治,让一个只有20岁的年轻貌美前途无限的姑娘送掉了自己的性命,感谢导演安排了又一个同样年轻无极限的漂亮姑娘加入了竞选团队,像是呼应,同时也赤裸裸地告诉大家这样残酷的现实:因为有利益和欲望的趋势,才会仍然有那么多人扑向政治这场满是肮脏却披着一派繁盛景象的浮华虚荣的人们自欺欺人的盛典。
影片的海报也很有深意,表面上是一个个体在竞选一个国家最高的领导人,而这个国家还是自认为事实上也的确是这个世界上独一无二的超级大国。
世界上,操纵这个站在最高位置上的人,却是他身后无数错综复杂盘根接错的力量。
(PS:乔治克鲁尼是个大配角,就跟这海报一样,别被骗了)
要不是一起看的 一颗星都不给
政客从来就没有真话. 乔治克鲁尼导演功力越发成熟 还有瑞恩高斯林正在向好莱坞一线男星迈进
这样一部一直为了选举而一直演讲的影片真的不是我的菜。
政治规划局及天蝎成长史
“你可以发动战争,你可以让国家破产,但就是不能搞女实习生。”前半段铺垫的有点多,后半段渐入佳境剧情紧凑无尿点。貌似很多好莱坞大佬都很热衷于政治题材的电影,比如本片,还有凯文史派西的《选票风波》。在他们的各种政治阴谋电影轰炸下,我非常相信全世界的命运是掌握在一群混蛋手里的。
比选票风波差多了
算是精彩的小故事 George Clooney 精彩!
除了瑞恩·高斯林,实在没什么好看的。无聊的很。对克鲁尼导演的电影一点也不喜欢。
乔治克鲁尼你什么时候去竞选总统啊?!
政治就是没事儿的时候在bb出了事儿继续bb。
不想看政治
冲着乔治克鲁尼去的,可是满眼都是演技退化的瑞恩高斯林。。。嗯,12月事高斯林月。
结局咋没看明白呢。。。
乔治·克鲁尼是个好演员,但是当导演的水平还是差了一些,不知道是真不懂还是假不懂,电影里面玩政治的一点也不成熟,计谋也简单的要命,这样都能当总统估计真正的竞选团队早吐血而亡了。电影本身不算长,但动辄就是几十秒的长镜头,而且画面几乎定格,我数次以为自己误按了暂停键。
尼玛看不懂。突然起音乐,突然发怒,突然伤心。
Clooney导演作品,算是中规中矩吧。政治真不是一般人干的事情,这种描述美国政治的电影说实话很难让国人找到共鸣感,因为我们从来没有听过什么演讲,也基本没资格参加投票。很喜欢男主,他在Blue Valentine里面的表现让我很难忘。
暗斗不够。
Ryan Gosling太帅导致完全不像政客。。。这么帅肯定是会出事的啊混蛋!!!!!!故事讲的深入浅出却经不起推敲,后劲不足。配乐出色!
Ryan一如既往的帅。政治题材,我评价无能。但精彩是毋庸置疑的。
华人世界的民主典范,宝岛台湾的某立委有言:世上两样东西最脏,男人却最喜欢搞,就是B和政治。是不是最脏见仁见智,但是很多人乐此不疲是真的。此片两样都有,但两样搞得都不过瘾,当然从娱乐片的角度。难道选举政治不是一个娱乐产业吗?不是吗?不是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