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一张导演和年轻的主演镇楼。
2017年以来我时不时会失眠,这在以前是绝少发生的事情,当这个周六我在闲逛costco时一边敷衍着what's this what's that的高尔闻,一边跟gxj喋喋不休昨晚失眠的症状起因和可能解决办法时候,他说:“嗯,你中年危机了,我请你看电影吧。
” 两个小时后,我们坐在century city的AMC某个剧院里,因为来晚了不得不坐在第二排,gxj说,你看前面还放了几把椅子。。。。
电影讲述了一个再典型不过中年危机的故事,之前最著名的一个中年危机电影的名字叫《美国丽人》,最后是一种极端的方式解决的。
相比之下这个故事太过平淡,平淡到除了段子之外我不知道有什么可以描述的。
但是全场充满了笑点,每当布拉德在有节奏的提琴背景音乐下展开幻想的时候。
最后电影里的中年危机是怎么解决的呢?
一是音乐,或者艺术,一种也许源自生活但是必然超脱于生活的精神境界,这也是王小波说的“一个人用于此生此世是不够的,他还应该拥有诗意的世界”,二是亲情,其实我很好奇男主角这么一个俗人怎么找到的这么超脱的老婆,养出了这么淡定的儿子(估计儿子是老婆养的)。
十七岁的儿子最后说出了他爹四十七岁都没用明白的道理,人最关心还是自己,没有人关心你除了你自己,也许还有为数不多的几个人。
那么,一个人迷茫的时候应该问问那些人他们怎么想,自己应该怎样做才能在这些人眼里成为一个更好的人,让这些为数不多的人生活变得更好。
三是健康,或者说死亡之前人人平等,所有造成中年危机的那些浮华,其实生不带来死不带去。
gxj曾经告诉我一个说法,在衣食无忧的前提下积累更多或者更少物质财富,这个行为本身造成的唯一结果就是一个人死的时候钱多一些或少一些(除非这个人的事业本身就是积累财富),当然我对这种观点嗤之以鼻但是不得不承认这是某些人波澜不惊的根源。
电影中的儿子若能保持如十七岁时的赤子之心,他此生也不会再经受中年危机的苦恼。
电影结束后,credit才打了一行,灯光亮起,主持人邀请年轻的男主演和导演走了进来,坐在了我们之前质疑的椅子上。
导演分享了一些个人的经历,比如故事是基于他父亲的原型,做了一辈子非盈利机构,没有多少钱,退休的时候苦恼自己的一生是不是很失败。
“但是我不这么觉得,我很爱他,觉得他是一个很好的人,所以拍了这么一部电影”。。。
“但是我爸爸 看到这个电影的时候,说 啊啊啊 这个主角是疯了么,他第一反应没有意识到这是他自己 哈哈哈。
当然男主的形象是经过了一定艺术加工的”。
然后提问环节我问了一个很显然的sb问题,就是电影里的nick是导演自己演的,他为什么要自己演这个配角 (学希区柯克么)?
导演哈哈大笑,说因为预算有限,不光我演了,副导演也演了,副摄影师也演了,在火奴鲁鲁拍婚礼那场戏的时候,我说既然机组人员都已经飞到这里了,领饭盒的都去当群众演员吧,于是。。。
演nick是因为他是配角中唯一一个没有台词的。。。
电影中拯救男主的是德沃夏克的诙谐曲。
这是我私以为和舒伯特的小夜曲并称的最好听的古典。
音乐镇个楼
他忙于理自己的心绪,那就帮他理一理人际关系吧。
颇似一个婚礼带出4个友情葬礼其实当年那个5人小组里,布拉德不是c位,可自认为自己在圈里很重要。
其实大家都是因为尼克才聚到一起的吧,然而戏里这个人物交待得最少先看看他们的身份:1尼克(建筑-搞艺术-导演)2费舍(政治-搞公关)3比利(退休-搞科技)4杰森(企业-搞钱)vs布拉德(社会-搞慈善or搞理想)1很显然,按照身份关系尼克和费舍应该不亲近,但都是有头有脸,尼克的婚礼米有请布拉德。
剧中暗示,尼克是gay,不请布拉德可能是觉得他太传统了,有可能是尼克曾经很喜欢布拉德,但布拉德没有回应,因为搞艺术的和搞理想的总是很发展空间。
或者尼克觉得现在的布拉德太正经了不是一路人。
so尼克背布拉德而去。
2在与费舍的饭局中可以验证,费色就是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看上去没有很功利,但是他从来不跟(不需要)人真正交心,不真正关心他人。
只是交换八卦,卖人情念旧情不假,但是也可能是属于那种共赢逻辑why not。
费舍应该是个能力超强的自恋型人格吧,非常自我,非常良好。
而且费舍可能把杰森视为最大假想敌。
然后这场饭局费舍是叙旧不假,但不是认真准备过的,更像炫耀,像极了女学生的反馈。
交流中可以得知费色老是贬损其他老同学,让布拉德极其不适,我一开始认为是布拉德自己心态崩了才离席,实际上是他真的有把这种人视为敌人,只是不知怎么还击或者怎么去关怀,软硬兼失。
但话说回来,费色其实没有贬损布拉德一点点。
可能转头谈资习惯地会跟其他人贬一下吧,但对他来说没有必要。
因为他在尼克的婚礼上就已经忘记布拉德了。
可是,费舍的举手之劳可能是真心的。
就像他说那个教授真的是个大好人,帮忙是应该的,但是他们的关系应该还是很表面的。
或许他真的是一时间想不起布的精神导师是这个教授而没有通知他。
但其实他记起了,也说明布拉德只是他曾经觉得重要的人。
可早out圈了因此,这里可以开个脑洞,就是费舍故意让布拉德保持与教授与朋友断交集。
因为他确实不关心这个老同学,而且他们确实是竞争关系,在成就之外的竞争关系。
因为在人品上似乎布拉德比自己受认可。
为什么这样讲?
3因为沙滩上那个老同学比利,说忘记谁在尼克的婚礼上问起布拉德。
一个可能就是其他人问的,这个人可能跟布的状态类似,但不是很有好的老熟人,按理说,相聚会提及共同熟知的人。
要么大家其实都没有很熟,而且这个人认为比利跟布拉德比较熟,假设费舍在场,他就是明知却故意忽。
另一个可能是费舍问的,那说明比利不在意费舍(所以费舍也极贬他还有点小妒忌的那种,或者他们志趣相投),但是比利有费舍的新号码(可能是基本礼仪)。
也有可能是杰森问的,那比利是看不起靠老婆起家的杰森吗?
(这个假设非常不充分)虽然比利似乎对人对己都很潇洒,可他发现布拉德并不是真的要跟他聊天而要费舍的联系,就称要捡狗屎要挂电话,但没有这个镜头交待。
所以这里可以有个新脑洞,就是比利是认可布拉德多于费舍的,而且比利跟尼克很可能是走的比较近。
理由:1.搞艺术和搞科技也很有发展空间,而且大家都闲。
2.因为比利愿意跟布拉德聊尼克(or因为以前尼克跟布拉德很近而提)。
所以隐若可以确信:费舍把布拉德视为旧情关系里的竞敌。
4杰森的电话最真,在遇到困难的时候还会关切布拉德,或者是这个时间就是需要朋友的声音。
而他开口就是非常尊重布拉德,道明是太忙所以迟回。
杰森之电话里完全没有忽略尼克和其他人布拉德似乎很在意尼克,也推测布尼二人原本可能很铁,差距大了就不愿意面对,和出于讨厌而不愿意面的费舍不同。
布拉德和杰森的差距更大,但是按照打电话顺序,布拉德是先打杰森电话(没有给镜头),然后是比利,然后没理由去联系尼克了。
开头布也提到杰森是个慈善家,布对杰印象比较好吧。
也有理由相信现在是布杰感情最好。
然后布拉德跟杰森和比利的开场白逻辑是一样的。
但是面对比利,布还是有点要强,心态也不佳,以为富人都那样的所以,这通电话也没接好。
可惜了.最 后 结 论年轻的5人都非常喜欢理想饱满的布拉德,但一直维系大家的搞手是尼克。
布拉德和费舍是一对很有张力的友谊关系,工作范畴类近。
而且他们性格都比较自我中心,与那种所有人都会有的忙于自己的事而自我有区别。
二人最大区别是,布拉德非常honesty诚恳,他只是有一些盲点。
也许布拉德的潜意识告诉他,他就是5人小组里的核心。
所以他非常介意这种中心塌陷。
anyway,大家虽都渐行渐远,但用心还是可以拉近彼此的。
一边健身房跑步一边打的文字,有句式不通或者错别字啥的多谅解。
记得是三年前出差到魔都,第二天要开会,半夜却始终睡不着,酒店电视可以点播电影,无意间便选择了它,或许也是它选择了我吧。
年纪摆在这,并不是很乐意在三更半夜看一部打打杀杀充满暴戾色彩的电影了,伦理、生活、情感,以及各类能在平静环境下叙述的故事更能吸引自己,就好像吃多了鱼肉,对食材本真的粗茶淡饭会更加思念是一个道理。
我们总在羡慕善于思考的人,而善于思考有多累,本篇就告诉你了一种可能性。
剧情细节没记得特别详细,只想写写自己一些片断思绪。
回头看,文字拖沓而缺乏重点,也不想刻意去调整了,就让它展示本真吧。
看了懂的人自然懂,看了觉得做作的人我用再好再有逻辑的辞藻也无法扭转,毕竟这是我与电影的共鸣,不是别人的。
前几天清理手机存图,发现自己还留存着这部电影的截图,是结尾是布拉德在剧院里的心理活动,那种贯穿整部电影,反复、矛盾、不断的自我暗示和自我补完的过程。
之所以用“补完”这词,是回想起年少时曾痴迷的《EVA》,觉得布拉德和碇真治相似,都在不断的汲取周遭的人和事儿的养分和废料,小心翼翼地让它们填补自己不够完整的人性。
区别只在于布拉德尽管有着太多执着和质疑,但就其所遭遇的磕磕绊绊的中年危机过程和结局来讲,远好过在使徒冲击之下无法独善其身的真治。
回到影片剧情,布拉德在生活中那无法遏制的、无处不在的、有些过度的内心独白,仿佛就是我自己在遇事遇人时的所思所想,共鸣恐怕就是如此而来吧。
初期的他对事物悲观一面的过分看重,对任何情况的两面性都如此尖刻以至于这样的自我对话在观影中段都已有了魔性。
尽管有代入感,但也产生了“啥事都这么想的人,心理必然是有病的吧”,然后回顾自身,惊恐地发现无论哪个阶段自己身上总似乎抹不去布拉德的影子,那种如同身体一部分的“刻意在乎别人的看法”的“能力”,姑且算是能力吧,至少知道自省是先进人的表现么。
然而自省过了分,就如同《挪威的森林》男主最后的呐喊一般,四处皆是迷雾,无法判别前进的方向。
有时非常羡慕很多北方人,所谓直来直往的性格,不用顾虑别人脸色、不用一直担心别人看法,做好真我,那就是种幸福。
自己这样多想多顾虑性格的形成,娘胎里带出来40%,求学生涯中形成30%,生活中再补上30%,多方面综合的结果,怪人怪己都不客观。
但是有的时候,这也被称为是种优点,被人称赞心思细腻懂做事,好吧,我也布拉德。
当然,一部电影不可能扭转自己几十年来固定下来的性格品质和三观,但至少,布拉德在最后的感悟,让我们这类人也获得了一些对生活看法的新角度。
我爱这个世界,无论这个世界爱不爱我,也无论我是否占有她/他。
静下心欣赏、感受,也是个不错的体验。
最终,布拉德如是想。
the same to me.
看这个电影让我感到有些压抑,感觉电影中遇到的选择都是在亲身经历一样,似乎时刻在决定着自己的未来,莫名让自己好有危机感。
可能自己过的太随意了吧,往后我可能也会像布拉德一样难以接受自己生活的不如意,渐渐远离自己所向往的生活圈,爱着这个世界,却不能拥有世界。
但换个角度想想,有人过的奢华,变得世人皆知,也有着为人不知的烦恼,何必再和他们去攀比呢。
布拉德的善良质朴,优秀的孩子,都足以点亮他的生活,爱着这个世界也幸福了。
(以下记于2023.4.28)1. 没有任何好处的银卡会员 倒是很应景了.2. 我猜这张银卡终究会有用武之地.3. 啊终点是波士顿.4. 这片子着实太过适合想申请波士顿学校的我了.5. 我也想去哈佛啊!
门外的书店我兴许也打卡过.6. 写给明天醒来毫无记忆的自己: 除了酒精 激励我自己前行的还有更多不是吗.7. 男主与大学朋友再餐厅 糟糕而未曾料想的发展.《你好布拉德》——中年危机自愈篇|没有比较,就没有伤害!
影片开始我真的一直沉浸在他对自我生活现状的表述中,直到他妻子说,我们并不是穷人。
是啊,他们一家中产偏上,妻子容易满足,儿子具有音乐天赋。
他们并不贫穷。
突然有一种感觉淹没了我,我在心里用了那么久让自己膨胀、把自己撕裂,我坐在那里只是听着,让自己感受自己的生活,音乐很动听,这些姑娘很美,我可以能爱她们,但永远不会拥有她们。
就好像我可以爱这个世界,却无法拥有它。
他们只在乎他们自己,他们并不会记得。
这句话好像在照应布拉德晚餐那段,他在努力表达心声,对方却完全不能理解他的意思,他实在受不了,就离开了。
特洛伊对布拉德问他看法的回应是,我爱你。
我似乎有点提前经历中年危机,而且还没缓过来。
今天,我想说它已经过去了。
想了想过往的生活,我问到同学,之前我夸你写得很好,结果我的分更高,你会不会很介意?
ta说,什么?!
我更在意我自己。
在意我自己学到什么。
异曲同工?
🤣结合这部影片我感悟了更多吧,我们会认为那些“成功人士”总是能轻轻松松做到很多我们“看似难以企及”的事,大概是因为我们把自己对他们的生活的想象(结合一些光鲜图片和事件)把自己想象中“自己成功后”会有的生活/期待的生活一类的代入进去了吧。
就像那句话“我不想永远呆在这个小地方,只会坐在门口楼梯上,幻想着住五星级酒店,而她们连酒店都没住过!
”给我的感觉。
关于本,回忆起他的《白日幻想家》,和本片很是相似,只是那个混得更惨些。
两部片子给我的感觉都是一个中年人在一段时间由困惑不已的状态转向自我解放/认同决定好好生活的故事。
个人很喜欢这类自述的片子,有些片强行按这种风格拍,真是有点让人不适。
1.不要太多关注他人,多关注自己,人最大的敌人是自己,学会和自己做朋友2.越是没有什么,就越是刻意像外界彰显什么3.自己的人生梦想没有实现也不要让孩子替你完成4.不要太在意别人的眼光,最该在意的应该是朝夕相处的家人5.接受人与人之间的差距,不要自卑,活好自己就行6.人生没有十全十美,选择那些对你来说最重要的事,舍去其它7.当年过半百,无力改变就好好接受当下,毫无压力开心地过
“这么对比生活是愚蠢的,但放我对比时,我总算发现自己失败了”。
“有时在生活中,你会失去目标”“我不仅没有达到自己的预期,在其他人看来,我混的不好”“这个世界恨我,我也恨这个世界”本剧讲述了,布拉德(本•斯蒂勒)步入中年后,发现自己的生活一文不值,曾经的朋友或政治名人,或财富大亨等等。
布拉德开始否定自己当下的生活,但后来逐渐了解也明白了,有的人追求权力,有的人追求财富,在得到的同时也会失去很多。
40岁,我可能还没有经历,但这可能是很多人的一道坎。
人到中年,会开始审视自己经历的一切,大多数人是会否定自己的过去。
毕竟,多数人是无法达到自己过去对未来的期望,这个问题很现实,却也是无法避免的。
剧中,布拉德对自己的否定也可以说是源于欲望。
人的欲望是无限的,一旦对自己现有存在不满,这种欲望会被人无限放大,但其实,静静坐下来,感受内心深处的生命,你会发现,所谓的名利财富,无非是自己的欲望在作祟。
欲望是人性无法避免的问题,我们无法要求自己没有欲望,但把欲望放在自己人生嗯目标与追求上,或许会有不一样的效果。
得到了一些东西,难免会失去一些。
得到了财富失去的可能是亲情,得到是权力失去的可能是朋友。
得到的途径有很多,人是能力有限的生物,无法做到兼顾所有。
中年也好,其他也好,当有一天你能坐下来好好的感受一下自己的内心,一旦你开始回顾过去,必然会有遗憾,人生从来不是完美的。
2021.5.12
敘事节奏我蛮喜欢的。
一开始就是躺在床上瞎想,自己成功的旧同学们。
阿納尼亞说“你50了,仍然覺得世界為你而轉”确实,brad看起来很卑微,但这卑微是他自己造成的。
为了展现自己的不凡而和同样等待儿女面试的家长夸夸其谈——我的儿子是天才、他的导师说他很大机会能进哈佛哦、他被系主任面试了哦。
被害妄想地觉得craig和自己是竞争关系,得到“我從來沒和你競爭”的答案后哀怨地问出“Why did you treat me like this?”他最大的问题是不能接受自己的现状。
“不要讓我表現得為你難過,你活得挺好的了”。
他幻想着儿子成功后他会有多快乐。
却也害怕儿子的成功会控制他。
那是儿子的成功,而不是他的。
如果儿子变成一个街头艺人呢?
他嫉妒所有人。
“我愛世界,卻不擁有”但能说我从来不是brad吗?
我曾经是他,和他有一样的想法。
关于失败的洗腦音樂,莫名蛮好听的。
这是我看Ben Stiller深度电影的第二部。
自己的对这部电影核心的感受就是:如何衡量人生的得失。
布拉德是典型的中产家庭,但是有更好的典型成功人士代表在朋友圈中,他们光鲜亮丽,他们及时行乐,他们有的是幸运之神,有的是事业场的常青树。
他们吃饭的时候会有人主动上前打招呼合影,甚至连餐厅中最好的空位子都是备选好的。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了失败。
一个中年人,本来的愿望是把时间换成慈善感受,并将其作为一生的事业价值,但临了临了,却陷入自己的人生价值空虚中。
他想以孩子的标签作为自己成功的宣传册,但转瞬即逝的还是自己的人生失败。
所以,布拉德感受到很惨很丧。
我也在问自己:我的人生价值是什么?
初中的同学有的在加利福尼亚工作,虽然不清楚他过的怎么样、从事工作是什么,但感觉是很高端的人生;有的同学在AVL公司、有的在更高端的top公司取得进展。
我不禁也怀疑自己:我是不是一个失败的案例呢。
意思是比如大学是211,不是985,工作是传统制造业,不是互联网,家庭很普通,不是德智体美全面发展的门弟。
所以我也会焦虑不安,如果有一天临了临了,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有时我也会想,有的一起竞争过的同学同事的现状并没有自己这样好,有时也会庆幸自己能够坚持到这个程度。
但是这掩盖不了内心的恐惧,不是焦虑,是恐惧:如果和布拉德的感受一致怎么办?
那个时候如何去面对以往的时光?
那些没有价值与意义的人生片段?
我想,这不就是“尺子”是什么的问题吗?
哲学告诉,如果将世间所有的尺子都变成金钱,那么人生就没有这么多烦恼。
金钱是一种最好的衡量标准,但这毕竟是理想哲学中的情形。
那么快乐与幸福能作为尺子吗?
似乎也不能,一个人永远无法体现所有人度过的不同人生,也就无法去判断这个尺寸是否恰当,即便是人生传记作家,你也不敢去相信他说的话是否是真实的想法,毕竟一个以此为职业的人是利益相关者。
所以尺子在哪里呢?
每个人都有自己的想法,或者是某个阶段的想法,如果能把这把尺子比较一下,该快乐的人就快乐吧,该悲观的人就悲观吧。
多多包容一下即可。
这Ben老的啊。。这事儿说白了就是比上不足比下有余 个人欲望太多
好难看啊......一颗星给儿子的颜值......
爱奇艺叫布拉德的中年危机
读大学第一堂课老师问我的梦想是什么,我回答说当一个普通的白领,租一间喜欢的房子,生活规律就好。 十几岁都懂得知足常乐的道理,到了二十多岁反倒不懂了,欲望伴随着焦虑,年龄没有伴随着成长。看来是真的越活越倒退了阿,之所以这样说,因为曾经清醒过,所以知道如今有多么麻木。
每个人都很忙,而你何必假装不忙关心别人过得怎么样。飘忽不定的情绪是一种自私。
中年人一堆胡思乱想,是恐惧也是无奈,最后也只能安慰自己,i am still alive.音乐会上只有布拉德痛哭流涕,因为他知道自己失去了很多。人生啊,总是从无到有,再从有到无,无可奈何……
我以为是轻喜剧,没想到是妥妥的剧情片。按理说这个故事真的很无聊很乏味,没想到竟然能让人耐着性子看完。男主作为父亲,其实很像生活中的许多人,或许也因此捕获了很多观众的感同身受,但结尾似是而非有点平了。
只要自己放过了自己 哪有什么为难
有粥吃粥,有饭吃饭,不必强求,也不必自哀。倘若你是离群的孤星,那便自己远行;没人会在乎你,所以你又何必在乎别人。关心爱你的人,所以我们仍然活着。电影确实在探讨中产中年危机,但不是在贩卖焦虑,而是在普世性内声诉人情世故和功利心。其实最后导演给到的答案视角还蛮虚无的,更愿意看见男主竖起中指,给这操蛋的自己和社会骂一声“FUCK OFF”。
还好结局没有落在有钱也烦恼,有情饮水饱
与其说只是中年危机,不如说更是每一个理想主义者都需要面对的,不是每一个人都能做到像奥斯特洛夫斯基,而且如果他不是写了一部著名小说,谁知道这个伤残军人呢?其实套用到中国革命历史里也非常合用,顾顺章、蒲志高等人不也是因为觉得自己做的事情无意义,庸碌无为才最终背叛了吗?在奔向理想过程中,绝大多数人都是掉队的。从头到尾感觉男主内心戏好丰富啊,可我们这些吃饱了撑的观众不也是整天内心戏很丰富吗?反正影片不是啥喜剧片,我倒觉得带着淡淡的忧伤和无奈。天下父母一个样,别说什么美国父母让孩子追求独立,我看他跟中国爹妈也没啥俩样啊。
衰老更可怕的事是他的人生尘埃落定,可能性越来越少
回望人生,一切都是错,一切又都是刚刚好。接受自己的平庸,比相信自己的伟大更重要。
自我陶醉的抱怨真的很讨厌
非常不真实的中年危机(旁白真是个难以掌控的东西)
珍惜拥有的
男人的中年危机 无法感同身受
没错,是我本人。
人贵在能接受自己的生活,并充满对生活热情。
为什么一个中年人的自我平息看起来有些矫情?因为你还没到必须要和自己的理想和解的年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