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想做个好人”。
《无间道》里,刘德华一遍一遍重复这句话,究竟有没有人信?
叶秋(郑伊建饰)向世界大声宣布,“我要重新做人,请给我一个机会”。
他做到了。
虽然很不容易。
八年前,雨夜,泰国街头,当他举起刀砍向倒地的敌人,一个闪电劈中他手中的刀。
看着颤抖的手,看着地上的刀,看着无语的天,他呆呆地站在行凶的现场,呆呆地戴上警察的手铐,呆呆地走进泰国的监牢。
里面有一整箱书,好兄弟马大状(张智霖饰)寄来的。
《人性的弱点》,他从这本书开始,以这本书结束。
八年过去了,曾经最凶最恨的古惑仔,看透了很多曾经不懂的东西,看清了很多不重要的东西,看到了很多需要的东西。
他不是要停止做坏事。
他是要开始做好事。
尽最大的努力,做最多的好事,帮最难的群体。
当然,会有很多的故事,很多的斗争。
曾经的身份可以抛弃,曾经的关系却无法断绝。
纵是一心求善,总有人不信,终有人不准。
只因为过去。
逃避不了的过去。
他是聪明的。
在避无可避的时候选择杀死自己,以一个全新的身份重新开始。
“我可以从头再来,你不行,你是不是不行,如果你不行,我们还是兄弟,但不是搭档。
”叶秋对马大状说。
当他决定不再回来,马也选择了离开,什么都没有带。
“去一个可以从头开始的地方”。
我们哪儿都不用去。
我们没有要逃避的东西。
任何时候,我们都可以从头开始。
做一些改变吧。
只要你愿意。
最近连续看过数部关于黑社会题材的影片,《放逐》《黑白道》《天行者》。
《天行者》极其不错。
导演一直在探讨有关黑社会的本质话题,一日为黑是否终日为黑,曾是黑社会是否终究不能摆脱。
演员由当初拍摄此类影片《古惑仔》郑伊健主演,让人隐约的感到影片更像是古的续集。
那个锋芒毕露,热血奋战的郑伊健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已年过四十的走上正轨,极其沉稳的他。
他努力的刻画着这个曾经黑道叱咤风云,八年牢狱生活后洗心革面进行企业鸿图。
影片细微的透露着一种含蓄的美感,没有激烈的打斗场面,更多的是人物内心的细微描写。
从黑道走入正道,从嚣张走入沉稳。
从另一个角度来剖析黑社会人物的命运变化。
他凭借这个角色重新塑造了当年“古惑仔”的辉煌形象。
我想我们这群八十后的年轻人曾经都为古惑仔痴迷过,每一部影片都会热血沸腾,那些所谓的江湖意气,所谓的兄弟朋友在那时已经在脑海里有了启蒙。
随着时间,每一个人都会越来越明白越来越看透这个世界,那些所谓的酒肉朋友,那些所谓的哥们意气。
打架斗殴已经不再是解决问题的办法,理智运用智慧取而代之。
影片的结尾显得唯美,导演用短短几秒的片段再一此描写故事中每一个人物的命运。
他和心爱的女人最终眷属,那些曾经的风风雨雨终究会相忘于江湖。
看了这个片子不下5遍,每次心情不怎么好的时候就想看,还有部分原因是里面很多演员都是自己非常喜欢的。
郑伊健,一直很喜欢他的演技,也可是是他选的角色很适合他吧,觉得他能够很好演绎一个古惑仔,也能有这个魄力演好大哥级的人物,这一点让我想起了《九龙冰室》里的龙哥,也是一个从前天不怕地不怕的古惑仔似的人物,经过一些变故之后,就沉淀下来人变的稳重了许多。
方中信,一直都很喜欢他演的片子,不过总是很不喜欢他演的角色,就如《争分夺秒》中的沙展那个角色,个人对他的演技还是很赞同的。
张智霖,长着个童颜版的脸,演什么角色都还蛮好的,演得活《鱼跃在花间》里的鱼至赢,也撑得起这里面有点奸诈一本正经的马学仁律师。
冯德伦,从某个程度上来说,是叶秋当年的那部分戏的缩影,一直到他最后入狱,也是大概也会成为另一个叶秋吧其实这也属于很典型的港式影片,个人觉得也是一部相当好的影片。
100多分钟里面充满了铺垫,呼应,人物一个个的出场,一件事引发另一件事……故事从叶秋在泰国出狱开始,当年只身到泰国找军火商博士却遭人埋伏,帮博士跑掉了,自己却在泰国做了整整八年牢。
这八年,两个好兄弟每年都来看他给他带了很多书,这也真正充实了他,让他明白什么是该做什么是不该做的,天亦有道。
于是回到HK来证明一些事情,黑的也可以变白的,只是看你想不想给机会。
可是,宋国明一行一直都不相信他,他的主观其实间接害死了两条人命。
影片的最后,叶秋给了大家结局。
叶秋已死。
这个秋字深深地刻在了我的心里,就想博士说的,“叶秋已经走了一条死路,你应该放他一条生路吧……叶秋以后永远不会出现,他会,永远消失”。
看着尸体箱里滴着的血,宋国明终于说了句“叶秋,走好”……一直记得电影里“还人心愿如还己心愿”,简简单单的道理我们都懂,如果能做到,又何乐而不为呢。
保释一个嫁祸于自己的“坏人”之后劝说他去英国学习三年——结果引起一大群原黑社会老大的手下投靠自己:不论他们是出于利益关系(也许这是主要的,投靠能带来现实利益)还是别的关系(或是向善:佩服他的为人,知道或深切认同他的原则)——或者本来就一致的(许多方面是:适者生存,即使黑社会当中的佼佼者虽然一直做坏事,但也必然是一些个精于思考、熟谙价值选择、灵活的人,远远超过常人——也就是人与人之间的默契;另外还有利益关系和人格的默契——没有人格作保证的利益不会长久;没有利益作保证的人格是空虚的),又是一篇人性的美好的描写。
(用自己的经历去实践的一个人,主角,这就是成功者。。
高尚的人格也绝不虚假,在许多地方都见到:并不只是在影片中才见到)1,为什么手下解决了问题,只用支付1800万;而后来主角知道情况以后,又会严格的给2500万呢?
即使明知道对方不是一个好人,趁火打劫地要2500万。
(君子或者说成功者的原则性,“一诺千金”也可以说,但最重要的是原因——“为什么一诺千金?
”:或者说是事实的必然要求,做事要求原则性——要不然任何事情没法有效进行,继续下去,不会持久。
)2,为什么一个陷害自己并嫁祸于自己的坏人会得到宽恕,而且得到保释,还得到规劝去英国学习三年?
为什么劝他去英国学习三年呢?
(我的想法:第一点,脱离原来的生活环境和行为习惯;第二点,“学习是最高的善”(塔木德语录),学习本就具有激发人向善的作用——劣质的学习没有用,用心的学习才有效果;第三点,作者的亲身经历:要不他也不会这么去写,去演绎;自己不认同的,即使写出来也不会精彩。
)3,为什么原来的一群黑社会老大的手下,在看到这些事情之后,马上“见风使舵”,投靠到他的公司,也不计较他是不是会为他们考虑,他现在做的事和他们原来的是不是大不一样。
(现在社会普遍缺少的就是信任,对国家,对人,对任何东西——人人希望国家要&会照顾自己,就是最大的不信任了——“连自己也不信”,而且不可能的事要求再多也没用。
(两年前,国务院的一位发言人直言:“不会保证每个人都有肉吃,只能保证温饱”——说的是实话,但下一次肯定没有他说话的机会了——这是现实!
以后也没见过他了);普通人,即使信,也是盲目地,该信的不会信,拒绝改变,几乎从不会像前面的这群黑社会老大的手下那么办事,而且认为这么做不靠谱,把自己的身家都交给那个人,很不靠谱!
(但实际上,对他的信任也是对自己的信任,这群黑社会人士的办事效率可以说是一流的!!
远远超过普通人——普通人绝不会做的,他们做得很好!
)在电影中就看似匪夷所思的东西了,在现实中还有人信吗?
大概只有真正经历过的才会相信。
人格的魅力真会强到这种程度吗?
谁能看到?
有经历过?
(话说第一步是最难的,是说树立信誉和人格是最难的吧。。
成功者最重要也是最难养成的就是品质——也就是人格,即使不是面面俱到,有一两方面的优点发挥到恰到好处也会成功。
)影片并没有丑化黑社会,也没有美化他们;当然也没有丑化警察(比如那个警察局长出现的场景:始终都是高尔夫球场,而且高尔夫球杆始终拿在手里,还有高尔夫球背包在座位上——不是闲得没事做,从不在单位呆着,天天消遣?
但的确没有哪一位警察能做到像他那样气定神闲,大局在握的了!!
),也没有美化他们(那位局长慵懒的样子也实在——不过他的意思、观念和主导权一直都在那摆着呢)
第一遍看这部电影时会感觉情节有些混乱,也没能理清楚人物关系。
再看后才看明白,其实影片的主要势力就三个——叶秋、鬼仔和宋国明,他们三方互相都有着利益关系。
自始至终叶秋都会让人感觉是个值得同情的人物,他在片中所做的一切完全不像个坏人,却总被宋警官当作是坏人,也总被鬼仔惦记着。
整体上看感觉是一部很不错的动作电影,片中有关犯罪的情节几乎没有,却将人物心理的变化与成长刻画得相当具体。
此外对郑伊健的古惑仔形象早已深入人心,这次他所饰演的叶秋相对更加温柔和蔼,也被郑伊健演绎得非常出色。
当雷电劈向他挥舞的大刀的时候,他仿佛意识到一些东西了。
选择留在原地,接受上天对他的改造,他没有逃避。
身陷囹圄8年,珍惜每一分每一秒去读书,通过书本这个窗口,去从新理解这个世界。
8年过后,只想证实一些东西。
但是人能做什么?
大师说,助人如助己,还人心愿,如还自己心愿。
事实上,人是有一颗向善之心的,至少会有一颗厌恶罪恶的心,坏人谁都不愿意去做。
但是就像影片当中,踢着踢着球,就踢入会了。
一个人能够迷途知返,通过读书,通过对苍天对自己改造的接受,重新向善,功德莫大。
只是好人难做,一旦你做了坏事,哪怕只有一次,别人都会防着你,因为哪怕在多一次,只要你对人家做了,人家都不会好过。
其实,咱们走出影片,回到真实的社会上,人与人之间的信任都是一样的。
以前你做过错事,以后就会很难再取得别人的信任,因为你一天是黑的,那就永远是黑的,就这么现实。
他无非就想证明一些东西,证明人是可以改过的,一个坏人是可以通过从对自己的重塑,变成好人,他只想证明人的路不止一条。
但是,似乎与过去的他站在对立面的群体对他已经早有认识,认定了他就是这样的一个人。
就像故事里面,你端的是一杯咖啡,无论你怎么加糖,加牛奶,它都是一杯咖啡。
这个社会因为对立,因为既定的认识,来不及改变自己对事物早先的认识,所以也就不能在及认知一个人的改变其实已经深刻发生了,就像他们不能很深刻的了解,其实人的实质,不是咖啡,而是乘着咖啡的杯子,你把它倒掉,重新住满开水,它就是一杯开水。
其实不要说别人对自己的认识到底是怎么样的,就连自己最熟悉的伙伴,对自己的认识也都存在偏差,那又怎么能要求不熟悉你的人能很真实的了解到自己到底是怎样呢。
一个人想证明一些东西,是要付出代价的,尤其是想要向他人证明自己已经质变。
因为你这个举动,意味着改变一个人对自己的看法,然而人的看法是由自己对对方所做过的事情、所经历过的交往、所了解到的你的背景造成的,他人对你的认知,往往在很多时候就已经有了盖棺定论。
改变人心是极其困难的一件事,需要付出的代价也极大。
而想要改变一个群体对你的看法,这种代价就更大,你不仅需要找到一个突破口去让别人重新认识你,你还要寻找一个具有较大影响力的突破口。
而且就算你找到了这个突破口,在证实的过程中,也需要双方的默契。
很显然,无论是找到这个突破口还是要达到双方的默契,都是一道概率题,两者交织在一起只能够让你的想法可以实现的可能性变的更小。
所以当意识到无法证明一些事情的时候,采取极端做法就是最后的选择了。
所以当叶秋知道自己没办法向这个群体证明自己已经重新做人,就连自己的战友都无法相信自己的时候,他只能用一种让自己消失的方式来结束他人最自己的负面看法。
所以,正如在影片开头所说,他走的不仅是一条江湖路,而且是一条不归路,并且到故事最后的结局,留下了一句唏嘘的对白。
他的做法很极端,但是却打开了一个重要的突破口。
或者就像影片开头所说的,天意,是人心不可测的,助人如助己,还人心愿,如还自己心愿。
他要给那些希望他消失的人证实他已经变成好人,到最后发现不成功,甚至因为自己太执着要证明,导致兄弟殒命,甚至祸害无辜的人,一切的一切都只是因为他在这个过程中想还自己一个心愿,他只考虑到了自己。
幸好,在囹圄里8年所读的书将他从中拉回来了,他最后还是理解了大师的话,还人心愿,如还自己心愿。
最终,他的“死亡”将别人盼望他消失的心愿还了,也将自己的心愿还了,他最终证明了人是可以重塑自己,变成好人,他也践行了,其实人的路不止一条,做事、做人也一样。
是啊,还人心愿,如还自己心愿。
就是这么简单!
这才是对「人在江湖,身不由己」最好注释的电影。
叶秋想重来,鬼仔想出位,宋国明想立功;结果呢?
叶秋的好兄弟阿痴成了植物人,宋国明的手下尚基死了,鬼仔也坐牢了;假如呢?
叶秋听雄哥的话不去泰国的话,是否就不会坐牢?
叶秋要是不邂逅盲女,是否就不会被鬼仔威胁?
鬼仔听了叶秋的话,是否就不会走叶秋的老路?
路,是自己选的。
身,由不了自己。
天行健,君子以自强不息;地势坤,君子以厚德载物。
其实,这只是一个再简单不过的江湖故事。
昔日的江湖一哥叶秋隐忍八年出狱,早已心生向善, 想做个好人。
只可惜,人心即是江湖,不是说退就能退。
于是身边的兄弟不相信,自己的大哥不相信,黑道的古惑仔不相信,白道的警察还是不相信。
好在希望在人间, 终于让叶秋遇见了相信他的盲女,这也是他喜欢上她并为此可以舍弃一切的根本原因。
观片更多的时候令我想到很多年前的<<古惑仔>>,遥想伊面当年,横刀话事,谈笑间,强敌灰飞烟灭,令吾辈气血上涌。
而如今几费周折,心血耗尽,却只能万般无奈以假死勉强脱身, 呜呼唉哉,唯有轻叹世事变化之无常。
继<<无间道>>以来,香港电影试图进入后古惑时代。
君不见银幕上的黑帮世界已不再充斥血腥的暴力撕杀,更多得是不露声色的暗自较量,也许新世纪的江湖也要以和谐的姿态发展,只是这种氛围却越发让人觉得陌生。
全片中冯德伦的古惑仔形象勾起了一丝熟悉的感觉,只是受其表演素养所限,感觉疯狂有余而真实缺失,最终的命运轮回更是有画蛇添足之嫌,不甚喜欢。
以小明大,见一叶落而知岁之将暮,睹瓶中之冰,而知天下之寒。
古惑时代的最后一幕已经缓缓拉上, 谁说不是呢???
郑伊健在古惑仔系列后所接的江湖电影都是差不多的诉求,就是给过去洗白,也为曾经造成的不良社会影响道歉,因此,这是一部关于浪子回头金不换、知识改变命运的教育片。
叶秋应该是郑伊健除陈浩南、聂风、华英雄等第一梯队外最有记忆点的角色,开篇的霸气干练及后面蜕变后的沉稳儒雅都诠释得细致入微,把一个有故事的大佬塑造得深得人心,这是天赋,也得益阮世生出色的讲故事能力,虽然略显说教,但电影对于关乎命运抉择及救赎的命题解析还是很到位,正如男主在历尽千帆后对人生有了透彻的感悟,一念天堂,一念地狱,相信顺天而为善有善报。
电影的另一看点是胡静的惊艳出场,也是从这部电影get到她的美,尤其是旗袍造型的雍容华贵,精致大气,呈现了一个完美的女boss形象。
前几天的出租车上,电台女主持边放老歌边喃喃自语:因为每时每刻的心境,每次听歌总像是第一次听到,荡起不同的心澜。
入夜,怀揣着心事。
本想开着电视催眠,一部《天行者》却令我想得更多了。
故事是有点特别。
只是单看开头,也和那些警察一样,不相信坐了八年牢的叶秋是真的要回头,走正道。
可他偏偏就是这样选择的,不光是对自己,也对鬼仔,即便他最终还是重复了他当年的老路。
做出选择并不难,难的是,要坚持这样的选择。
有时候,是因为没人相信你真的能改变。
有的时候,是因为身边的人都觉得,你的选择是错的,那种压力会让人喘不过气来。
很久以前,一个师妹爱上了朋友的朋友。
我们都坚决反对,觉得那人实在太不靠谱了。
可我们越是反对,她越是坚持。
那天,为了说服她改变主意,彻夜未眠的劝她,我们甚至集体把淮海路上的游2路公交车坐了个来回,都没能让她回头。
后来十年,她和他纠纠结结,受伤无数后终于放手。
前几天她打来电话,就是为了告诉我,“如果一切可以重来,当初我不会那样坚持。
”可如果当初,我们不那么坚决的反对,她是不是也就不会那么坚持了,就可以少受那些伤害了呢?
生活就是由一个又一个的选择组成。
只是,有些时候,甚至很多时候,你是不是就真能勇敢的告诉自己:我的选择没有错?
记得结婚前,妈妈曾经跟我说过,婚姻就是一场赌博,没有人能真正知道自己最后会赢还是会输,一切只有赌下去了才能知道结果。
选择朋友,又何尝不是如此。
给甲打电话、发短信,说想聚聚,结果不接不回。
给乙打电话,那头倒是挺热情,说他去约,之后也是杳无音信。
现在心想,或许就是因为他们都不喜欢丙,劝着离他远点。
可人就是死倔,偏偏又因不懂社交而朋友也就那么两个,还认定了别人对丙是有误解的,以为自己可以改变他,就这么反而和丙越走越近。
究竟当初的选择和坚持是不是对的,现在也开始有些犹豫了。
现在想来,兴许这并不是一道难题。
它有答案,唯一的答案。
那就是继续走下去,给自己一个机会,得到下一个选择的机会。
记得还不错
莫名其妙的結束了
浪子回头的古惑仔...
配角们太弱。开头叶秋砍人时遭雷劈这段很搞笑,有点意思。
黑老大出狱想改邪归正,一群人拦着,兄弟相害,警察怀疑,这个社会没有重来的机会,设置滑稽中感到一丝悲凉。群像薄弱,桥段可笑,唯一真实的恐怕就是这个残酷的社会现状了——不给坏人改过自新的机会。
男人总要讲点情怀,比如救那个盲女,鬼仔就是下一个叶秋。
阮世生你还是做编剧得了
演员胜过一切,只有香港人才能拍出这样的电影
陈浩南那一撮刘海真的又帅还苏且秀气,球场回忆直接代入了古惑仔 ,将入不惑之年的他,气场却与日俱增,严峻凛冽,仍然罩的住一整部电影,只可惜古惑仔之后的电影剧本,似乎都不是为他写的,另外印象深刻的就是狄龙,只几年的功夫,就从流星语里还能巡街的差人,变成天行者里的大爷了,刚看到的时候觉得眼熟的可以,恍然之下,原来是他
一部关于自我救赎的电影
黑帮教育片:出来混,迟早是要还的……
江湖真的没有那么浪漫,狗屁的人情世故,不就是打打杀杀吗?那道雷没有把叶秋劈成圣母,他的顿悟是他需要洗白上岸,就像杜月笙一辈子都要穿长袍做文人甚至想挤进国民政府一样,只不过杜月笙最后失败了,自嘲自己一辈子也不过就是个夜壶,但是到了叶秋这一代已经有了机会,可以靠着手中的资产和人脉洗白上岸,当年肯尼迪家族就跟黑帮有极深的牵连,成员几次非正常死亡也是洗白的代价,现在人家已经是正经的政治权贵家族了。其实我很不能理解香港电影人对当年黑帮横行的江湖时代的怀念,可能他们也是怀念那个经济繁荣的时代吧,可这就跟旧上海的繁荣一样,不过是一种畸形生态罢了。只不过导演的水平恐怕真达不到拍好一部黑社会洗白上岸电影,愣是到最后也只能把男主说成是个圣父,那个马大状明显就是个恨铁不成钢想让叶秋一直当枭雄的谋士。
看的老弟的牒还不错 ~~~
可以一看,没别人说的那么烂
郑伊健还是那么拽!
以前看的。。。怎么说呢,算招安的片子么
06.12.13
浩南哥的退场戏,港版古惑仔也随之风光不在。原因可能是要政审通过都需要是正面题材吧~做人不是永远只有一条路,问题是你可不可以放下,从头再来?“助人如助己,还人心愿,如还己心愿。”
乱七八糟想给观众塞一个所谓江湖价值观,然后就草草收场了。
以为有也搞,其实冇料倒。但出发点是好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