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童年
Apollo 10 1/2: A Space Age Childhood,阿波罗10½号: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十又二分之一:太空时代的冒险,阿波罗10号半:我要上太空,阿波罗10号半:男儿当升空
导演:理查德·林克莱特
主演:米洛·科伊,杰克·布莱克,李·埃迪,比尔·怀斯,娜塔莉·拉莫罗,乔什·维金斯,塞缪尔·戴维斯,杰西卡·布里恩·科恩,玛德琳·吉尔博特,扎克瑞·莱维,格伦·鲍
类型:电影地区:美国语言:英语年份:2022
简介:《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结合两种视角,相辅相成地讲述了 1969 年夏天人类首次登月的故事,影片既跟随宇航员及任务控制中心庆祝胜利时刻,也通过一名孩子的眼睛去见证历史,这个孩子在德州休斯敦长大,并有属于他自己的太空梦想。《阿波罗 10 号半:我要上太空》的灵感来自获奥斯卡提名的电影人理查德·林克莱特本人..详细 >
冷战私人史、记忆数据库,代表月球、冷战的灰色之下是夕阳魔幻时刻笼罩的彩色,这部电影似乎便是林克莱特作品中对“时间”之执着的源头。阿波罗登月的那个晚上,尽管连我的父母都还没有出生,我也真切地与当时成长的人们共享了一段短暂的回忆,因为"You know how memory work."
★★★☆ 《半夢半醒的人生》的真人動畫化,《少年時代》的青春白描,Richard Linklater把他關於60年代的回憶傾瀉而出,有偏個人的,家庭生活、校園玩樂、電影、電視、音樂,有偏全民的,登月計劃、越南戰爭、嬉皮士,讓電影更像是一個劇情片框架內的紀錄片,然而,這些回憶都太過私人化和碎片化了,我可以靜靜地欣賞這樣一副美國60年代風情畫,卻沒辦法被打動,還是那些半真半假的兒時幻想,讓我有種說不明道不清的小感動,或許,我想到了兒時的自己吧,我也曾Dream Big。
我想起了在Linklater从影史里几乎快被遗忘的《各有少年时》,却很钟情那股怀旧又恣意荡着荷尔蒙的气质;再次跟随他的镜头,时间线继续往前拨,又重新坐定到六十年代- -五花八门的,未知跌宕的;得以依然听取他的声音,共同感知独特的回忆,依然幸福。看到当中关于只有“三大台”的遥控板争抢,罗列各路上演着的经典剧集与元老节目,还有对白里各种数不清的文化符号与时间线索…会心一笑,也在身处似乎一年糟过一年的当下,足够通过这样的故事来索求“逃离现在”的美好;与“大”历史事件共生的“小”时刻,也总是最常贡献情感共鸣的利器。把讨喜的东西都全部煲在了一起,也就自然而然地有着意义;即使它有些太简单了。
私人情感记忆以及流行文化元素和宏大的历史纪事重叠交错,登月的平行剪辑映照出深处沉睡的童年幻想。当下疫情的我们又何不是如此,以宇宙的体量只不过是蜉蝣之姿,却是我们日后回想起来难捱的日日夜夜。
一度,我以为导演写了篇散文,然后心想,不如配上些画面?
【3.5】人老了的标志之一就是开始报旧时的菜名,并美其名曰缅怀。
对太空时代的怀念
真的很流水账། – _ – །
很有意思的一部动画电影,不知故事真假,反正看着挺真挺有意思。
不是美国人真的无法共鸣
既没有做到技术的大胆革新,又没有足够强大的推动力,属于林克莱特自我怀念的笔记本。
又有哪个向往星辰的小男孩不整日幻想着某天被神秘组织带走并得知自己是那个被选中的孩子,仅仅是因为登月舱尺寸设计小了这一荒唐的缘由,反正我曾也脑补过这样一出戏,这个来自林克莱特童年的脑洞,放在全片范围里都算最有趣的设定,半梦半醒如痴如醉的时代巡礼看来共情力并没有因地域文化差异而受严重影响
属于怀念童年的片吧,但是他们童年和我们的童年没什么共情,所以挺无聊的
之前说过侯麦的世界是最接近天堂的存在,应该加个法语限定。英语的天堂在林克莱特这里。
不是我喜欢的画风。
美國文化回憶考古
2022.12.02
多谢烂片老师让我知道不止中国动画降智了😘😘
3+还挺可爱的
2008年北京奥运会开幕式的那个晚上,我也没等到姚明举着国旗出场就睡着了。醒来后的我懊恼不已,觉得好像错过了什么很重大的事情。Richard Linklater一半讲琐碎童年,一半就在讲这件少年心事。年轻的孩童曾梦想着成为伟大的「参与者」,可殊不知我们甚至没能成为伟大的「见证者」。登月着陆的时刻我们在游乐园玩耍,留下足迹的时刻我们早困倦不已。但日后成年的我们再提及这段过往,这份「不在场」的念想其实又帮助我们实现了「在场」,某种形式上。与其说是回到60年代,不如说是让所有人重返童年。房前草坪上无忧无虑地嬉戏,父母职业在伙伴间的攀比,坐在电影院里刷过漫长的夏季,黑白的电视机突然仿佛涂上彩色的画笔,一盘盘精致的食物勾起了满满的食欲。那些可爱的画面里都是曾经的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