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我个人的观影体验来讲,这部可以媲美红海行动和功勋-李延年单元,是非常高质量的战争片。
用几句话高度总结:有笑点有泪点,就是没尿点;剧情好节奏棒,国师品质有保障;小战斗制作精,素人演员也很行;实景拍效果真,白璧微瑕可原谅。
为了押韵舍弃了一些逻辑,下面我具体讲讲我为啥要吹爆《狙击手》其实我觉得一部电影,最重要的部份在编剧在剧情,演员、镜头、配乐、节奏、特效等等一切一切都是为了剧情和人物塑造服务。
这部电影我最喜欢的一点在于它没有过分夸大志愿军的英勇,也没有过分贬低美军的无能。
隔壁某片实在有些丧心病狂,我军主角光环太盛节奏飞起,怎么打都打不死,好像战神附体,而敌军则弱智一般节节败退不堪一击。
可是正是这样的弱智剧情才让没有显示出真实战场上志愿军取得胜利的不易。
这部剧很好在于美军狙击手不仅仅装备精良,手握诱饵抢得先机,本身实力也非常棒,智商在线甚至很强。
我军也没有主角光环,也是肉体凡胎,被枪打中就是会流血会受伤会死。
就是因为这样,两军对狙才很燃,是真正的棋逢对手,我们才会为每一次对狙紧张流汗。
笑点布置地很自然,泪点也不是强行煽情,全程注意力高度集中,一点也不会感到无聊。
其次,我一定要夸一下这部剧选的非常妙,选取了一个很小的战斗,这样才能从开始到结束很细致地展开战斗的铺排,也能将时间压缩到适合的长度,不会过份长而牺牲观众的注意力。
这时候又要拉踩隔壁某片了,野心实在太大,想表达的实在太多,结果感觉什么都没讲好,全程轰轰轰,我的注意力都轰没了,耐心全无。
第二,我一定要夸夸这部剧的演员。
除了客串的张译和我本来就很关注的章宇这两位公认的实力派演员外,其他的演员我都叫不出名字来。
但是,但是!
演技真的特别质朴无华,是真的眼睛里有光的那种,笑的时候满脸褶子,哭的时候撕心裂肺涕泪横流,真的很有感染力,很牵动我的心。
必须补充一下,就算是美军的几位外籍演员也挺不错的,是有认真选角,汉语是认真练了,哈哈哈哈看了就懂了。
这个时候我又想拉踩隔壁了,忍住忍住。
第三,我夸一下实景拍摄,演员们冻得脸都青了,眼睫毛、胡子头发上都挂着冰霜,还要在雪地里长时间趴着或者滚来滚去,真的很敬业,就是这样才能给大家带来真实感,身临其境的感觉。
还有演员伤口的效果做的特别逼真,每一次子弹“打到”战士身上的时候,大家都倒吸一口气,为战士悬心。
不过,美中不足是这部剧的子弹发射的特效,每次出现子弹的慢镜头就知道一定会射中,而且特效有点重复,有一点点审美疲劳,但是白璧微瑕不影响大局。
最后,我一定要夸夸导演。
最开始在导演名单里看到国师女儿的名字,我还以为国师要为女儿刷简历,或者干脆只是挂名,非常担心影片质量。
看完之后我要深深向国师道歉,是我妄自猜测了。
国师真的最近出品特别稳定,悬崖之上就是我的去年国产十佳之一,今年这部不出意外也会挤进前十强,不愧是被任命为北京冬夏两届奥运会开幕式的总导演,能扛大事,质量有保证。
电影是那种以小见大的类型,主体是志愿军不到十个人的一个班和对方七八个人的对狙。
张末负责对面戏份的导演,戏份虽然还可以,但主要剧情还是志愿军部分,对面的基本都是衬托。
估计是张导英语原因没有直接导演?
对狙的敌我双方战术安排很明白,剧情没啥不好理解的里面哭戏其实挺多的,稍微有点多剧情能丰富点就好了,其实主体和抗美援朝关系不大,其实这个电影把背景换换完全不影响,放到啥地方都行,弄成了真人cs都行。
小学的时候学习作文,题目中总有个要求是“表达真情实感”。
同时我们学过三个句子:现在的幸福生活是革命前辈抛头颅洒热血换来的、红领巾是烈士鲜血染成的一角、我们一定要努力做新世纪的接班人。
我们学习用这样的话表决心,升华中心思想。
这样的话在作文里非常好用,甚至正文内容平平但结尾用上这样两句就能基本过关。
它们是否表达了我自己的真情实感,我小时候并不明白。
我在后来的许多年里,对于表达“真情实感”从而“打动人”的概念总是非常模糊。
不过我很快就知道了,单纯的“上纲上线”和“喊口号”不是真情实感,也不会打动人。
我给了《狙击手》这部影片很低的评价,就是因为它陷入了假大空。
我看过张艺谋导演的全部作品。
我相信他是最优秀的华语电影导演之一,我相信他的初衷绝不是复制《战狼》,我看到了影片中绿与白的配色,我接受他某一部作品的平庸…但我无法面对的是国师以如此气度在影片中塑造敌军,将我军战士的软硬实力消磨殆尽。
故事开始的前3分钟,质朴的旁白代入背景,随后主人公们以一场漂亮干脆的“冷枪冷战”的胜利集体亮相。
遗憾的是到此为止就是全片最精华的部分了。
当然,也可以说本片最精华的部分是极尽能事的塑造美帝的低能。
军队内部领导不和,讽刺战友盯着“中国死神”不放就是为了一己之荣登上《纽约时报》。
笃信一个“担架兵”足以对“中国死神”形成诱饵。
大兵贪生怕死企图临阵脱逃。
后知后觉只能靠运气获得从天而降的情报。
派出迫击炮队、坦克和机枪组,被我军一人击溃。
狙击组改用坦克里歇斯底里的疯狂扫射。
甚至在我军高唱“打败美帝野心狼”之时,还不忘安排一个大兵说出“我真想知道他们在唱什么”的台词。
而仅有的对美帝“褒奖”是解放军战士哭着说“他们什么武器都有”。
同时,美帝部队的作用还在于用对话硬捧我军的军事实力。
“这样的打法好久没有见过了”。
“哪儿冒出来一个高手”。
“他是幽灵!
” ……比利怀德的《玉女风流》中的苏联人也被深情款款的“抹黑”,但那是讽刺的,是幽默的,是鞭辟入里的,并没有敞开心扉的苍白跪舔对方。
因此在这部影片中,我军的军事实力就无奈的活在了美帝的低能和跪舔中,活在“中国死神完败联合国军”的媒体美誉中,从而失去了自己和对手的真实性,甚至连狙击枪大战坦克的部分都黯然失色了不少。
我猜大概是“冷枪冷战”的战斗类型限制了镜头语言从我军视角的发挥,军事实力只能由敌军负责捧上天。
本应负责感人至深的真情流露,在影片中的表述俗套且“为剧情服务”。
想要班长望远镜的、给儿子冥思苦想取名字的、用手套保护手套的这些战士们全部牺牲。
这样的套路可以用一次,但总不能每次都套上还要再升华吧。
升华启用了两大辅助,一是由开篇的质朴旁白,它随着故事行进抽离了叙述视角,在战士牺牲后强行负责理论洗礼。
二是影片的配乐负责情绪放大,煽情的旋律和激昂的节奏分别与 对阵视角和歌颂英雄 的镜头机械化对应,在狙击手班长的牺牲段落中由煽情转向激昂再回转到煽情的过度非常生硬。
想家、想儿子、想媳妇儿是真实的“人之常情”,但“戴上媳妇织的手套”第二次被提及是在战友刚刚牺牲并自己马上要执行第三轮营救的时候。
这样的安排不是情感和人性的需要,而是剧情的需要。
若是预见到自己的牺牲,一脸凝重带有仪式感的提及,反而更可信一些。
至此,我军的硬实力和软实力就都被淹没了。
我在后来的许多年里,总是困惑怎样的“真情实感”如何“打动人”。
不过我很快就知道了单纯的“上纲上线”和“喊口号”不是真情实感,也不会打动人。
再往后的许多许多年里,我看了一些口碑很好的电影,“大家”都喜欢我却没有被打动。
我又看了一些有很好口碑的电影,我和“大家”被打动的死去活来却也有人味同嚼蜡。
诚然没有一个文案一个影像可以打动所有人。
但总有影片可以感动大多数人。
感动了大多数人的影片里的英雄,他至少应该是可信的,有血肉的。
否则,它就是一个雕像。
这样的雕像,我从小司空见惯,还亲笔在作文里发言里总结里塑造过不少。
我们塑造的那些“雕像”千篇一律,它们都有一样的冰冷,它们都有一样的“牺牲”,它们都有一样的“剧情需要”。
战争年代离我们太遥远,战斗英雄的精神又像神一样高不可攀。
我们太需要讴歌英雄了。
那些我从小就失去的真实,真心希望有朝一日,可以在国产战争电影中找回,让我实实在在的受到一次英雄的感召。
我相信这一天不会太远。
战争片的一个默契在于,大家都认为这是历史上真实的人物故事的展现。
所以大家拿着电影票入场后都会默认下面看到的故事都是真的,或者真实故事改编。
把真实的故事搬上银幕当然是允许一定程度的艺术加工,目的自然是为了突出个别人物突显某个主题,当然喽,战争片最主要的内核自然是反战。
当你为了突出人物和主题,去设置某个情节或者夸大某个人的能力和贡献,这当然也是可以的,但是,要把握一个度。
这个度在哪里呢?
这个度便在于一切艺术表现手法都不应该使得情节和人物违背逻辑常识和自然规律。
否则,这和“手撕鬼子”的抗日神剧有何区别?
难道区别只在于抗日神剧雷了观众一百步而你只把我们雷了五十步?
关于电影本身在情节设置和人物技能开挂方面的槽点,来袋瓜子我能吐槽两小时。
当电影情节不合理人物技能吊炸天的时候,观众自然会觉得这电影很假。
当发觉历史故事是假的时候,你如何能让观众在一个假的故事当中留下真情的泪水呢!?
你想突出的主题和内核又如何能够立得住呢!?
剧本不行便强行煽情,强行歌颂祖国和志愿军的伟大牺牲。
这不尴尬吗?
表达爱国情怀的方式,难道一定要通过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才可以吗?
说出来喊出来唱出来便一定是真情流露吗?
我认为一个理想的情感的表达方式正如海子的诗描绘的爱情“我们坐着不说话,便十分美好”那样,明明无一是爱,却无一不是爱。
人非草木,谁能无情,你带着观众回到历史现场去看看我军的艰苦奋斗和壮烈牺牲,谁能不为之动容,感恩志愿军和伟大祖国呢!?
这不好吗?
1.开头那女记者双眼皮割的太明显了,看着出戏。
非得找个割双眼皮的吗?
1.2美军不是2货了,好评2.张导能不能别用这么多子弹时间?
都啥年代了,这种lan大街的5毛特效就别用了,看着油腻3.渲染配乐过多,影响情绪“现实感”,没必要4.让小胖唱歌不错5.在敌方专业占优情况下仍去拖尸体,不合理。
6.旁白多余,生把观众拽出剧情。
7.刚死了好几个战友,还笑的出来。
还乐着要戴手套,扯淡(知道剧情有紧有驰,但这不真实啊)8.没瞄准镜,小角度,一枪,对方戴头盔,还能都打中眉心…只能说,真准(jia)…9.别总上配乐了,烦不烦?!
配乐水平不行就别用10.侄死,为渲染主题,小兵说没装备。
连的上吗?
普通人是这种脑回路吗?
剧本咋写的,张导看不出来是因为习惯了?
11.美国兵喝咖啡,要把缸举出战壕喝?
还是喝啤酒喝法,灌脖喝咖啡?
12.望远镜倍数忽大忽小(排除位置关系)…搞笑13.班长总露个头用望远镜看,美国兵非常配合的一枪也没打14.中美双方都非常硬气的不叫支援,选择对狙15.班长过去换人,对美军会讲信用这信任感是哪来的?
16.加的旁白,是认为观众是白痴,怕我们看不明白17.美国兵人人都会开坦克18.就两人开坦克过去,编剧真是大聪明19.美国兵看出假死,还得做个表情,留足小伙翻身举枪喵准射击的时间20.美兵然后想出可以不当靶子,从坦克下面出啊21.老天爷给狙击小伙在一整片光秃秃雪地里留下一块合适大小的石头藏身…(道具组搬过来应该费了不少事)22.我军小伙竟然有手榴弹?!
呃…23.美军王牌狙击手智商随影片时间下滑,结尾时已经余额不足24.结尾一连的人都来了…恩,正常…但说人都抬回去了…NM?!
24.片尾字幕仿老电影,一群士兵围着一女的画面,关键那女的坐中间也不张口唱歌(配乐是韩红在唱),带着莫名其妙的微笑…是NM鬼片吗?!!
这女的不是开头那女记者吗?!
和开头呼应上了!!!
…………-_-PS看开头时,觉得恩…可以…应该不错吧有点期待;然后看到一半就…
今年春节档的黑马电影莫过于他了我觉得。
近些年抗战片不少,这部绝对排得上名次,导演,演员全都在线,张译绝对不会让你失望。
真的是很精彩很棒的一部国产战争片。
春节档开年的黑马电影绝对非他莫属。
太优秀的电影配太优秀的导演,张译的演技简直绝了,你永远可以相信他。
有他的电影绝对不会辜负我们。
CGS中国巨幕太棒了最冷的枪配上最热的血,简直绝了。
明知前路是死还是上的精神,太令人感动。
五班精神永不倒。
值得推广的佳片
1、那个儿童就是弱小的朝鲜的化身,夹在中美之间,被中国保护和信任,被美国引诱和欺骗。
2、贯穿全片的主题:生命的“交换”与成长的“唤醒”。
3、刚开始我以为是张桃芳的个人英雄故事,看了才知道是一个群像故事,把很多志愿军狙击手的故事融合在一起。
4、五班说的都是四川话。
因为志愿军中川兵占了很多,用方言更能感染人。
刘文武说的那句,把你们从家乡带出来,却不能把你们带回去。
战友情加上的家乡情。
2014年,伊斯特伍德执导了《美国狙击手》,第一次看不是很满意,电影标尺一如既往是西方对于战争的思考和厌恶,场面其实也就那样,不过那段沙尘暴里撤退的桥段看得我心里一阵阵发毛,男主角的每一步奔跑都是和死神的竞速,这种场景,中国导演没人拍得出来。
后来奥斯卡大赏,《美国狙击手》有六项提名,但是只拿了一个最佳音效剪辑的奖项。
原因在于那年的《鸟人》实在是太强了:一座美国电影史上并不出名的巅峰!
美国狙击手2022年,张艺谋执导的《狙击手》上映,我在电影院第一遍看完,肯定说不上满意,苦思冥想问题出在哪里,于是回家后把《美国狙击手》拿出来又看了一遍,突然发现伊斯特伍德和他的《美国狙击手》不是一般的好,同时也发现了中美电影一个最本质的区别:美国电影是围绕人物的塑造去讲述故事,中国电影是讲故事的时候顺便去塑造人物!
中国狙击手感情的辅助线要不要穿插在战争电影之中?
第一次看《长津湖》,开局的十五分钟很令人惊艳,其内容是伍千里回家探亲,这在中国的战争电影里太少见了。
通过那一段描述,我们会发现我们的英雄和普通人一样,也有爹娘和兄弟姐妹,也有回家之后老婆孩子热炕头的打算,也有对于兄长牺牲无尽的遗憾……这才是真正的中国人和中国英雄的底色!
也正是因为如此,当战鼓敲响,我们的战士们离开温暖的家庭、毅然决然地奔赴战场就更让人肃然起敬了!
家国情怀,是中国人绕不开额坎在《金刚川》中,导演一样细腻地表达了刘浩和女报务员之间呼之欲出的情愫,但在中国人的价值体系中,家的位置是必须排在国之后的,所以这些小情小爱在国家大义面前一样是不能过度表达的,至多只能是血色中一抹亮色而已!
《金刚川》中一闪而过的感情线中国战争电影的天花板毫无疑问是2007年的《集结号》!
和我们以往熟悉的充满枪林弹雨的战争片不同,影片中的主角谷子地既可以在战场上奋勇杀敌,也可以在和平年代为了战友的名声不懈奔走,这其中贯穿始终的是谷子地对于战友们的深厚情谊。
当观众看完全剧,丝毫不会觉得谷子地的坚持是矫情的,反而他的遭遇赢得了很大范围内的共情!
但令人遗憾的是,这样充满反思的战争电影,仅仅也就是昙花一现……
集结号是国产战争电影的天花板相比国内战争电影,欧美战争电影中对于感情线的描述更为直接更为深刻,这种描述首先在电影的节奏上做到了一张一弛,紧张刺激、血腥惨烈的战争场面和模糊又温暖的家庭回忆交替出现在荧幕上,让观众自然而然产生了厌战的感受,继而升华了主题。
2001年上映的《兵临城下》是我印象中较早以狙击手作为主要人物拍摄的战争电影。
这部电影对于神枪手瓦西里和女青年坦妮娅之间的战时爱情做了毫无顾忌的描述,而这种爱情的描述丝毫没有影响瓦西里的英雄人物塑造,反而让他更加鲜活立体。
也正是因为以上这些原因,当战争阶段性结束后瓦西里和坦妮娅在战地医院重逢,那温馨与残酷并存的画面才会让更多的观众痛恨战争和渴望和平!
最后重逢的一幕《美国狙击手》继承了《兵临城下》一样的价值观,剧中的感情主线就是男主角和妻子的相识相爱,两个人相处或通话的片段占了整部电影的约四分之一,成为这部电影的重要组成部分。
男主角对于战争的厌恶和因此留下的战后创伤是逐渐累积的,整部电影从医学角度来看其实就是男主角的患病史,观众通过导演的镜头可以感受到那种紧张压抑的战争环境下,男主角不得不日复一日杀人的痛苦,而与之相对,回归家庭的舒适感就更加吸引人了!
重逢始终是美国战争片的高潮部分单纯就中外战争电影的立场来说,无所谓对与错,国情不同目的不同观众不同,以人为主还是以战为主其实都没有问题,但是就电影艺术来说,以战为主的国产战争电影短板是非常明显的,那就是剧中人物的扁平化:因为大部分精力都投入到战争场面的描绘中去了,对于人物的刻画就很难做到完整了。
此时很多人可能会质疑:什么叫人物扁平化?
和战争有关系吗?
我在这里随便举一个例子来说明一下。
扁平化的人物,是中国电影的最大问题在老电影《红日》中,杨在葆饰演的连长石根生就是一个塑造得很有味道的人物。
比如下面这个镜头,发生在团部组织的总结会后,在会议上,有战士们对于石根生在战斗中的鲁莽指挥提出了意见,石根生非常后悔自责,一个人生闷气。
但是当他看见自己的战友伤愈回归之后,他马上又像孩子一样快乐地去拥抱战友。
而剧中人物的塑造就是在这一前一后、一上一下中完成了!
杨在葆在红日中的表演这种前后富有冲突的戏剧安排,让我们看到了一个伟大的战士:也许他脾气急躁,但是对于客观的批评完全接受,也乐于反思;他对战友和自己的信仰无比忠诚和热爱,对于敌人毫不容情……所以一个优秀演员出演的优秀电影角色,一定是难以替代的,因为留给观众的人物是多面的、精致的、可信的。
而人物的扁平化,就是剥夺了这份细致,使每个角色不再独一无二,另外找一个演员来替代也变得未尝不可,而容易被替代的角色说明观众心中并不认可的观影体验,准确地说这不是演员或导演的失败,而是整部电影的失败!
出色的形象刻画《狙击手》在人物塑造上的苍白是出乎我意料的,几乎扁平化到了极致。
相比张艺谋在上一部作品《悬崖之上》中对于人物的刻画,形成了极为鲜明的对比。
《悬崖之上》中张艺谋成功地将每个主要人物塑造得各不相同又真实可信(刘浩存除外),所有观众都震撼于那些角色在生死之间的选择,尤其是张译饰演的张宪臣,虽然没有一句豪言壮语,但是人物的高度牢牢站在全片的首位。
老实说,我以前印象中革命者的那些坚韧不屈的形象,只有看到张宪臣已经被虐待成血肉模糊、却仍旧选择牺牲自己保全战友的那一刻(关键整个过程毫不做作,且他唯一的要求就是托孤周乙),才第一次觉得有了内心升华的感觉。
张宪臣是塑造得极为成功的荧幕形象故而,相比《悬崖之上》中各色人物层峦叠嶂般的复杂,《狙击手》中的人物几乎都是一马平川的简单。
而一旦人物失去深度,这次战场上狙击手之间的对抗就变得简单粗暴起来,唯一的意外就是作为美军诱饵的我方情报员身上的情报,这在电影后半程成为了故事推进的主要动力,而这种略显复杂的动机现在看起来是对于人物不真实的一种补强,却明显用力过猛,其结果是没有符合普通观众的预期,甚至造成部分观众观影的一种障碍。
有轻有重才是电影的合理逻辑说了半天,回到我们的主题。
首先,《狙击手》是一部合格的作品,无论是官方和民间都有肯定的声音,拍摄上也有新意。
但是仅仅就电影艺术来说,我觉得至多也就是个中等水平的作品,如果这部电影在10年前公映,我可能会给出75分,但是今时今日,我至多只能给出65分的评价。
其原因在于我也成长了,我的所见所闻让我对于战争有了新的看法,我始终尊崇那些为国家抛洒热血的英雄,如果有机会,我自己也愿意去为国牺牲,但同时我也发自内心痛恨战争、渴望和平——因为我就是一个简简单单的普通人!
令人激动的主题言尽于此,豆瓣给了三颗星,不能再多了!
一家之言,难以概全,抛砖引玉而已,希望大家多多留言讨论!
本文插图来自于网络,版权属于原作者,如果因为版权问题需要删除原图,请第一时间通过私信联系本人,我也将尽力配合一切维护原作者版权的行动!
全片,最戳中我的,是亮亮和朝鲜小孩。
前面,亮亮让朝鲜小孩陪他躺一会。
先不考虑情报传递这一层,单从表面来看那个场景,生命垂危的亮亮,单纯善良的孩子,冰天雪地下他们依偎在一起,而前后是对峙着的敌军和队友。
战争的残酷与这一画面的温馨形成巨大的反差,对人性的动容和对孩子的怜惜自然而然地凸显出来。
在寒冷残酷的地方,上演着美丽温暖的故事,可谓一举两得,呼吁了反战主题,同时助力了情节发展。
但让我眼泪不自觉流下来的真正的原因是,那一刻我在想,他跋山涉水来到这里参战,离家人那么远,在生命的最后,除了家国赋予的使命,会不会也存有一丝对温暖的渴望,他会不会也想有个人陪在他身边一会儿,让生命的结束不至于太孤单。
以及,孩子说,好人死的时候是闭着眼睛的,亮亮死后,孩子不顾危险又跑过去帮亮亮把双眼合上,我泪流不止。
他只是个孩子啊,他信赖亮亮,担心亮亮,却要不得不卷进残酷的现实中,而亮亮其实也不过是个十九岁的孩子啊。
不止亮亮,他们都是孩子啊。
《狙击手》是张艺谋指导的第25部长片,是我们这两年在电影院看到的第3部,前两部是2020年的《一秒钟》和2021年的《悬崖之上》。
三部风格与故事都迥然不同,怪不得不断有影迷感慨其工作生活的自律和无限的精力。
这是张艺谋第一部“纯战争片”,也是首次参加春节档。
其实对于张艺谋来说,这个时间点非常特殊,因为这部电影出现在影院大银幕的三天后,他将导演北京冬奥会的开幕式,成为“双奥”导演。
我想,张艺谋在试图通过《狙击手》探索中国主旋律的另一种表达,他将自己的战争情怀、人文关怀和主旋律战争电影的类型化进行交融。
大与小:主旋律电影可以聚焦小事件学生时代的习作中我们常被要求以小见大,从小处挖掘并升华,但是在近些年的主旋律中,我们仿佛已经看不到这个了,我们能看到的是铺天盖地,是狂轰滥炸,是一个又一个特效堆起来的“大片”。
这固然是有效的,吸引眼球的,但我们却迟迟没有看到另外一种选择,在这个方面,《狙击手》是有想法且有勇气的。
它将视角浓缩到最小,小到只有一个场景,两支小队,几把枪。
为了一份事先不知道的情报,一个不能抛弃的战友,智斗厮杀,围困突围。
但这个小不意味着内核的弱,相反的是,这里的精神是伟大的,在这场普通的战斗中,我们依然能看到在冰天雪地中燃烧着的赤子之心。
一个在战斗中还会掉眼泪的爱哭鬼,一个并没有出现在报道中的神枪手,他通过血与火的成长,变得坚毅,这不就是在抗美援朝这场战争中所体现的民族精神吗?
“我的战友都牺牲在那个无名的山坡上,只留下了一个个普通的名字。
”电影中的这句旁白的目的就是在提醒我们,这一个个普通的名字背后的血肉,背后的精神。
我们追求的不是战争场面虚假的“大”,而是战争精神真实的“大”。
露与藏:空间的有效利用“狙击手就是要藏起来,不藏起来你就是战场上的活靶子,毕竟人人都是神枪手。
”张艺谋在接受采访时谈到狙击手对战的最大特点。
会藏的神枪手才是真正的神枪手。
影片围绕着“露”和“藏”做了很多空间变换上的文章,融入到每一次“回合战”中,清晰有效,这也是张艺谋和张末“沙盒对战”的结果。
(张艺谋负责中国部分,张末负责美国部分,互相会实时交流对战情况)
影片里一共有四次明显的“露”——佯挖战壕、翻滚对射、交换班长和一勺杀敌。
其中班长(章宇)作为这之中非常具有魅力的一个角色,既斗智又斗勇,迎着阳光走向敌方阵地的一刻,这个角色真正的升华了:当一个神枪手将自己暴露在敌人的射程之内,当一个老猎人扔掉猎枪成为猎物,他是抱着必死的决心的。
这一段,影片放弃了任何的音乐,只有班长因紧张而粗重的呼吸,刺眼的阳光下是悲壮的死亡,他愤怒,战友那近在咫尺的战壕却犹如天堑,他遗憾,自己还未真正带领五班走向战争的胜利。
所以张译所饰演的连长在最后一段点名的时候才会让大家热泪盈眶,而班长之前的两次点名都是在为最后的这次积攒情绪。
冷与热:方显英雄本色在最初立项时,影片的名字是《最冷的枪》,一是对应影片中所提到的“冷枪冷炮”运动,一是“冷”的双重含义——即环境的“冷”和狙击手特质所需的“冷”。
“冷枪杀敌,热血护国”,这是我看完电影的最大感受。
枪是冷的,血是热的,这不是一句简单的对照,一句空喊的爱国口号,它其实让我们关注到了在抗美援朝战争中最应该关注的点———我们在展现爱国的时候,聚焦的不应该是无敌的角色,而是一个个真实的个体,那些有血有肉的,被称之为人的瞬间。
侦察员亮亮虽然都是“躺戏”,但这个人物身上却有着这部电影最根本的精神内核——即冷与热。
他的冷静体现在隐藏情报的方式,他的热则是撕裂的伤口,是充满空气的针管,是那份坚韧意志。
结尾我们看到了中国主旋律电影少有的克制,没有泛滥的配乐,在一声声有力的“到”之后,影片衔接到韩红的片尾曲《回家》,屏幕上出现了一段黑白的长镜头,随着音乐,镜头扫过战士们一个个布满伤痕和疲惫的脸庞。
我们见惯了战争英雄,他们高喊冲锋,他们无所畏惧。
但他们应该像这样,像大永,会哭会笑,会努力坚强,会为国奋战,会思念家乡。
“……天上星星排成行,在目送孩子回家乡,林木健朗,风雪逐浪,年轻的生命在路上。
人间岁月山水长,是热血让青春闪光,天涯滚烫,落日金黄,孩子的牵挂,永远是家乡。
……”——《回家》ps:影片原型“冷枪英雄”、“上甘岭狙神”张桃芳的经历更加夸张,抗美援朝战争中,张桃芳曾在32天内以436发子弹击毙214名敌人,创造了中国人民志愿军在朝鲜战场上冷枪杀敌的最高纪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