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部探讨“美”的电影。
当说出这个玄而又玄的字的时候,我们丝毫不明白它的意思。
然而这也正是《绝美》存在的全部意义。
它浅白地向人们展现,又无时无刻不向人们探寻着那个已经使人类困惑了千百万年的问题的答案,那个一切雕塑、建筑、绘画、行为和种种艺术门类的核心。
似乎人人都试图从费里尼来解读这部电影。
这说明什么?
似乎只能说明人们连费里尼都没看懂过,遑论《绝美》。
我不知道《绝美之城》是否是一部好电影,但可以肯定,它绝对是一部有趣的电影。
面对它,有人根本没看懂,有人却声称自己看懂了。
有人因为没看懂而讨厌它,有人因没看懂而喜欢它;有人虽然声称自己看懂了实则没看懂,而那些真正看懂了的却只能默不作声。
这样的默不作声倒不是因为观影之后的那种感觉超越了语汇而无法形容,而是因为那些关于《绝美》的争辩和冷眼显然不具任何意义。
还记得有人说,《绝美之城》中“男主角仿佛一位后工业时代的游吟诗人,浪漫、犬儒、自省、厌世,夜以继日地在罗马城市各个宫殿、花园、派对中游走、旁观、虚度时光,展示了一幅幅铺陈夸张、病态虚无的浮世绘,最后导向人生如梦、繁华如过眼云烟、禁欲主义式否定的顿悟。
”这些语句好像对,又好像不对;好像瑰丽得谁都写不出来,又好像谁都能写出来。
奇怪的是,这些语句在我看来竟然比男主人公还要“铺陈夸张、病态虚无”,因为洋洋洒洒一大段,居然什么也没说出来。
事实上我坚信,当我们首先抛却这些对本片毫无意义的形容辞藻,接着毫不留情地除去《绝美》对费里尼的传承和致敬,最后在失去任何参照和语境的情况下赤裸裸地用最严厉的眼光来审视这部作品的时候,它也足以单独成篇,它也足以超越一切。
归根结底,如果说剧情是理解《绝美》的重要指标,那么我也不得不说,它的结构简直不能再简单了。
剥开层层摄影、音乐的迷幻,影片居然是一个明显的三段式结构:其一,展现杰普华美的生活;其二,揭开华美生活之下糜烂的秘密。
仔细想来,大部分人对于《绝美》的理解都停留在了前两个阶段。
这看上去也没什么错;然而缺少了最后一个部分,片子的分量就会减掉许多,整体的走向就会有巨大的偏差。
也许我们也需要稍稍动脑子想一想,一部被称为“绝美”的片子,为什么最后居然落在了“糜烂的生活”上?
如果我们试图将它理解为反讽,那么问题就会一个接着一个地出现:其中最重要的是,“糜烂”和“美”这两个词能形成一对相互对照的关系吗?
好像不太行。
而这样明显的逻辑漏洞居然就存在着,成为了巴甫洛夫式的条件反射,好像但凡展现“过度的华美”,其目的自然就是导向对华美的批判。
这绝不是《绝美》的意图所在。
这样的解读显然荒谬地忽视了影片最重要的那部分,仔细算一算竟然有十分钟之多。
那些睁着眼睛好像还在看电影的人们啊,修女的出现到底意味着什么?
如果我们简单地把修女解读为“宗教”或者“信仰”,那么这种在神圣吟唱中出现的宗教符号到底又和“绝美”之间有什么联系?
修女是在众人对她的朝拜中第一次亮相的。
这个出场与其称之为“神圣”,到毋宁称之为“恐怖”;因为,在一部从头到尾都在展现裸体寻欢的男女、体态丰盈的雕像的片子当中,竟然出现了一个捂得严严实实,年龄过百、干瘪无牙、目光呆滞,甚至看上去连智商都成问题,如果脱掉衣服连性别都分不清楚的修女。
接下来,接受朝拜的修女居然在凳子上晃起了自己的腿,还把鞋给甩掉了。
众人惊呼不已,心里一定在想,这不是在搞笑吧?
这真的是修女吗?
这个长得恐怖而仍持童真的修女,外加一个不长头发、贼眉鼠眼的助手,真的是教皇要加以表彰的对象吗?
那些能够受到教皇礼遇,得到上帝宽恕的无比圣洁的修女,难道不应如天使般动人,死了都不带腐烂的吗?
没人明白这到底是怎么回事儿。
有那么一刻,我们也如同局中人一样深深地讶异于这种不合时宜的恐怖和滑稽,直到杰普走到阳台,搅着自己杯中的咖啡,抬眼一看——夕阳的余晖之下,阳台上居然站满了近乎梦幻的迁徙的鸟。
接下来,修女轻轻吐了一口气,所有鸟儿便腾空而起。
这个时候,杰普才终于明白了什么是“美”。
它是潜藏着的力量。
当你以为那些枯朽无力、行将就木的东西已经逐渐失去了美感的时候,真正失去了美感的其实是你本人。
肉体上的欲望、视觉上的冲击、狂放暴躁的音乐……那些能让人疯癫的东西确乎能让人迷醉,却不能让人安心,也无法让人感知,更没法让人满足——因为真正的美并不存于表面;它可望不可即,它永远处在高不可攀的位置之上,让人虽不能至,却心向往之。
这也正是修女爬上圣阶和杰普与爱人在灯塔下那一幕平行出现的原因。
前后四十年,杰普再没写过一本小说,因为这四十年中再没有一件事、一个人能比那一晚更加璀璨美丽。
尽管身处黑暗之中,杰普甚至连脚都不再能挪动一下,但那时的热恋和恋人无疑是杰普人生中的至美,这一“美”,便成就了一本浪漫深情的小说。
四十年后,生命之中更深层次的力量让杰普找到了那份已然丢失许久的珍贵的美丽,那种看似朴实无华、毫无激情性感可言的真正的美好,而这美好,也将成就另一本更伟大、更绝妙的小说。
它将用既可意会,又可言传的方式为整个罗马的腐朽、空洞,为那些仅余空壳的花园和城堡注入那千百年来从未消失却无处可觅的美丽。
在这种分析之下,那近乎炫技和杂耍般的摄影和无法更美、更圣洁的音乐才具有它真正的意义,因为任何其他的形式都无力承担这个深邃宏大的命题,都无法展现繁华与衰败、生存与毁灭、希望和失望、生命和死亡之间存在着的巨大张力。
在这样的影片当中,种种讽刺仅仅作为一种中介出现——单纯的批评和揭露显然并没有什么价值,就算杰普如何让以头抢壁的所谓的“艺术家”现出原形,如何让自己做作的朋友的陈年旧事浮出水面,如何摆明葬礼上的种种虚情假意,都不能真正让它们消失,一如现实世界里那些张口闭口“费里尼”和“犬儒”的假行家。
索伦蒂诺必须给出自己的得救之道,必须用异常明亮的色彩诠释自己心中的乐观,诠释自己对“绝美”那种超越时空的哲学高度上的理解。
这不禁让人想起片中的另一个片段。
大人们残酷地要求孩子作画,孩子不顾一切地嚎叫悲鸣,把颜料狠狠地砸向画布。
当我们全都为孩子的悲惨而叹息,对那张巨大的画布不抱任何希望的时候,孩子却徒手抹出了星空。
这是一部有关永恒与生命的电影,索伦蒂诺导演的作品总有一种洗净繁华后留下一缕真谛的感觉。
本来以为男主是主角,结果最后发现他其实是一个工具人,真正的主角正是罗马本身以及ta数千年来的欲望与伟大。
正是ta孕育了生命中欲望与永恒的部分。
而欲望犹如烈火般转瞬即逝,爆裂而又绚烂,令人着迷。
永恒与伟大犹如许愿池里的清水,涓涓细流,令人震撼而折服。
开头的日本游客来到这里多半也是为了来看后者,然而只能窥见他的表面。
在表面僵化的虔诚下是狂热而真诚的欲望以及虚伪而又名利化了的伟大。
而从生命的角度看来前者要比后者可爱的多。
(建议大家不要选择毕站版本,因为没有淋漓尽致的爱欲表现,这部电影的精髓就丢掉了。
)
一场出自想象的旅行Manchi「摩尔甫斯放映室出品」= 第一期:罗马,罗马 =这不只是一座关于城市的电影,绝美之城也只是译名。
LA GRANDE BELEEZA, THE GREAT BEAUTY.名字里无关罗马,只有绝美。
罗马,这座永恒之城,这座活在回忆里和往昔美好中的城市,只是作为一个合适的背景,帮助我们和男主人公吉普一起,去完成一场心灵的旅行,完成一场对于美好的探索与回归。
而这其中,交杂着太多缠绕的意象与隐喻,也渗透着各种原始的生命体悟。
我们会不断地随着主人公的内心飘乎,迷失,彷徨,深思,被世界的各种表象所迷乱,但最终,只要守住根,终究会从凌乱中抽离,在闭上眼之后,找到内心最初的美好。
况且,从电影最开始,导演就告诉了我们。
“旅行十分有益,使人浮想联翩,其余一切只是失望和厌倦,我们的旅行完全出自想象,这就是它的力量所在。
我们的旅行从生到死,人和牲畜,城市和事物,都出自想象,这是部小说,只是个虚构的故事。
利特雷说的绝不会错,况且所有的人都会想象,只要闭上眼,它就在生活的另一面。
”——路易•费迪南•塞利纳《茫茫黑夜漫游》是的,这是一场完全出自想象的旅行,只要闭上眼,它就在生活的另一面。
只是,我们还没来得及闭上眼,就被一声炮响打断,然后就不由分说地被卷进了生活的漩涡。
就像40十年前的吉普,第一篇小说取得巨大的成功后,26岁来到罗马,很快在意识到之前就陷入高雅奢侈的漩涡。
然后就一直这样活到了65岁。
在65岁的生日party上,我们看到吉普点燃一支烟,从狂欢纵欲的人群中慢慢抽离出来,脱离着浮华的空虚,面对镜头。
“你人生中真正最喜爱的是什么”“女人”“老人家里的气味”吉普注定是敏感的,注定成为作家,注定成为吉普·甘巴德拉。
正因为他的敏感,我们才会有这一次浮想联翩的旅行,从空虚中出发,回归到心灵。
他说,自己并不只想过奢侈的生活,想做上流社会的王者,并且成功了,不仅仅想参加派对, 想拥有击败他人的权利。
的确,他做到了。
他在采访(伪)表演艺术家吉普赛女郎时,用犀利的问题毫不留情地戳破她故作神秘的“共鸣”,成功地击败了她;在聚集上流社会人士的沙龙中,他用不体面的事实揭露了自视清高的斯特凡的虚伪和做作,成功地击败了她;在邀请了圣徒玛利亚和红衣主教的晚餐会中,他欲言又止的提问让只谈论烹饪的看似荒诞的红衣主教十分难堪,成功地击败了他。
是的,他拥有击败他人的权利,那又怎样呢?
在亲友离去之后,他不还是在草地的舞会中牵起了曾经嗤鼻的斯特凡的手,相依共舞,庆幸还能一起做一些美好的事情;在主教即将驱车离去之时,他不还是想请主教解答他心中的关于精神和信仰的迷惑,想驱走心中的魔障,在主教一番“驱魔施法”之后,望着车子离去一片怅然。
在拥有奢侈的生活,和击败他人的权利之后,他依然在寻找,寻找另一样真正有意义的东西。
作为一个作家,吉普的敏感让他有时能比他人更加清醒地看待这浑浑噩噩的生活。
他看到自己生活的无意义。
“看看这些人,这野蛮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什么都不是”他也看到罗马的一落千丈。
一群上流社会的精英们,在酒精和音乐中迷醉,在派对搭着哪也去不了的火车,消耗着往日的财富,在狂欢中衰靡;背景则是古罗马的斗兽场,残破的古迹叙述着罗马往日的辉煌,也映射着旧日罗马堕落的贵族在斗兽场里消耗的那些多余的旺盛的精力,一如如今的新贵们,何其讽刺。
然而他也是时刻在迷茫,在焦虑,在困惑。
在电影中,不断有人问他为什么不再写书。
在不同阶段,他给出不同的回答。
而这个问题,作为电影中由主人公吉普出发的一条情感主线,也牵起他整个对美好领悟的过程。
第一次是和脱衣舞女郎雷蒙娜的交谈。
她谈到她的第一次,然后问他问什么不再写书。
他说:“我晚上总是出去玩,罗马让人荒废太多时间,让人分心,而写作需要专注和安静,而且我靠灵感写作。
”当然,这只是表面上的原因,可以说他懒,但更深层的原因是则是他想写的太多或者还没找到他要写的东西。
随后,他谈起他自己的第一次,谈起他的初恋伊莉莎,在那一座小岛上,他们推搡式的羞涩的初吻,讲到初吻过后,伊莉莎退后一步,然后说。
在这里吉普重复了几遍“然后说”,没能继续讲下去。
即便如此,这里吉普已经开始踏上这段重寻美好的旅程。
而这段旅程开始的起点便是在脱衣舞吧初识雷蒙娜的一番对话:“有个家庭很美好”“但我不想因为美好就停下脚步”吉普沉默良久,觉得自己老了。
从这里开始,吉普开始思考一直要找寻的美好。
也是从认识雷蒙娜开始,他跟朋友谈起打算重新开始写书。
雷蒙娜在party上看着有极高艺术天赋的小女孩被迫哭着在画廊主面前作画,心里十分难过,拉起吉普离去,而其他人仍然在场默默地看着。
雷蒙娜虽然是脱衣舞女郎,但她内心仍然保有童真般地善良,隐忍,和对美好的不止步的追寻,犹如一股清流,注入吉普已经待得太久的这个麻木的上流社会。
随后,吉普带着雷蒙娜找到钥匙管理者打开一扇扇门,看到罗马封存的绝美的建筑,罗马往昔美好的回忆。
这里钥匙和门的喻义不言自明。
雷蒙娜犹如开启吉普内心封存的美好的一把钥匙,引导吉普去叩开40年前那扇门--门后即是吉普关于初恋的回忆,青涩而纯真。
而吉普在一次谈话中暧昧地透露写第一本书算是在热恋之时,不难推测那正是和初恋在一起的美好时光。
第二次是在他最好的朋友剧作家普罗迪离开罗马后,在他家里的派对上。
他坐在一旁与女佣聊起不再写书的原因。
“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都不讲的书,但是他失败了,我能做到么?
”这回答渗透着虚无主义的思想,人不可能跳过所有现世生活的苦痛,直接跳入虚无,而一部小说也同样如此。
电影进行到这里,我们会发现吉普的身边一切都在死去。
它的初恋,那些比他年轻的人们--被哲学的问题和死亡的恐惧困扰的安德烈,拥有迷人肉体但却身患绝症的雷蒙娜,还有他眼前所有的事情--最好朋友普罗迪的告别,邻居的被捕,安德烈妈妈约拉从这个圈子的撤离。
周围太多事物的消亡令他感到痛苦,他甚至荒唐地请求变戏法的朋友像变走那一头长颈鹿一样让他也消失,越过死亡的重负,直接走向虚无。
但是这不可能实现,一切只是个戏法。
似乎一切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是同时我们可以看到新生的即将来临。
侏儒女主编的一番话带领整个电影进入下一个高潮。
“你很痛苦,而且很不明白”“小吉普”“为什么叫我小吉普,好多年没人这么叫我了”“因为作为朋友,需要时不时地让你的朋友感觉到自己还像个孩子”女主编说需要让吉普感觉自己还像个孩子。
因为孩子总是纯洁的,善良的,美好的,不受污染的。
这里女主编再次唤醒吉普内心封存的美好。
儿童,作为纯洁美好的意象总是反复出现在电影里,从最开始修道院里的嬉戏打闹的孩子们,到神庙里和吉普问答“你是谁,你谁也不是”的小女孩,再到女主编和吉普的对话,“我怎么让你觉得像小女孩”“我每天都这样觉得,60年来我一直以这样的视角来看待世界”在这之前的场景中总是在白昼与黑夜间快速的转换,从清晨鸟鸣,阳光洒落森林,到夜晚音乐喧嚣,酒精弥漫派对;而吉普也在清醒与麻木之间徘徊。
但是从这里开始,他即将走向自我救赎和回归的终点。
第三次则是在吉普与圣徒修女玛利亚之间展开。
吉普在晨曦中醒来,看到阳台站满了向西迁徙中途休息的火烈鸟,修女玛利亚安定的坐在阳台中间。
“为什么你再也没有写书”“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可是没有找到”“你知不知道我为什么只吃菜根?
因为根非常重要”玛利亚吹了一口气,火烈鸟全部飞走。
吉普怔怔地看着这惊人的一幕。
没有找到更美好的事物,这才是他没有再写书的真正的理由。
而玛利亚的话对于吉普对内心封存的美好的回归更是起到进一步的提升作用,关于根的重要性让吉普深思。
对于他来说,根即是初恋时的那份青涩纯真的美好,是他卷入上流社会奢侈颓废的漩涡之后消失不见的美好,是人生初期阶段不受污染的赤子之心。
晨曦预示着新一天的来临,也预示着黑夜代表的死亡之后太阳的重新升起,预示着新生。
最后一段我们看到那一片吉普经常在天花板上看到的海,象征着和初恋在一起的美好的那一晚的那片海。
吉普坐在游艇上,驶向那座和初恋在一起度过那晚的小岛。
这里吉普内心的航行转化成为外部世界的真正意义上的航行,二者结合为一体,影片即将达到高潮。
与此同时,圣徒修女玛利亚艰难爬上圣阶。
两者之间的关系在蒙太奇中显露得异常深刻。
伊莉莎退后几步说,我有东西要给你看,于是展示了她年轻而美好的身体。
至此,吉普完成对内心美好的回归,完成对根的找寻。
他一直在外面寻找美好,其实就美好就是藏在他灵魂深处的那颗赤子之心。
小岛上切换回现在的吉普,开始总结,同时画面切换到圣徒爬上最后一个台阶。
至此吉普的心灵之旅与自我救赎得以完成。
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
其实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都不过是浮华云烟。
我不在意浮华。
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
最终,这不过是个戏法,对,只是个戏法。
最后一幕,伊莉莎转过头,看着吉普。
结束,也是新的开始,在结束中开始。
最终,这只不过是个戏法。
后记:吉普两次在电影里谈到,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都不讲的小说,但是失败了,不知道导演是不是也想拍一部什么都不讲的电影。
但事实上,整部电影里意象庞杂,可以讲的东西太多。
不管是罗马的宗教,文化,历史;还是人性,生命,死亡,电影里的人物间的讨论和画面中的隐喻足以引起我们的思考,若是写起来想必也没有尽头。
电影中很多细节都值得玩味,比如海水的意象。
在西方,水象征着流动的生命力,也象征着感性与欲望,电影中多次出现涌动的海面和浅蓝的游泳池,每一次似乎都有所喻指。
而纵观整个电影结构,导演也在前后多处进行呼应。
电影的配乐简直美轮美奂,而每一次音乐的响起都如歌剧一般推动着电影的发展。
在有着悠久文化历史的国度中,在那些古人们已经创造出几乎不可逾越的成就的国度中,作为一个文化人是很悲哀的。
他们也许在某一时刻,靠着灵感的闪现创造出自己的作品,然后却发现这种灵感再难闪现。
巨大的文化遗产即提供给他们充足的养分,同时也将他们扼杀于其中,这就像给花木施肥多了同样会使花木枯死。
于是满眼都是浮华和虚假,而本质就是寸草不生的荒漠。
倒是老修女的一句寻根给人指明了方向,看起来寻根似乎是如今全世界的文化人的一条出路,而且是唯一的出路。
这部电影拍的非常美丽,但是刚开始看的时候很难看下去,只有耐下心慢慢的看下去,才会明白其中的意义。
福楼拜想写一部什么也没说的书,影片中几次提到这点。
导演拍了一部什么也没说的电影,却什么都说了,真、伪、美、丑都在“什么也没说”中带了出来。
很多人说这是一部装逼片,我觉得这没什么,看到装逼那就是装逼好了,想看点别的就看点别的,看一部片,每个人都有自己想看到什么的权利。
导演在讲述生命之美的同时,啪啪啪的打着装逼者的耳光。
高潮有两段。
男主Jep去采访一个装神弄鬼、故弄玄虚博掌声的艺术家,Jep问她平时读什么书,艺术家说她不读书,她以共鸣为生,男主问“你的共鸣是什么”,艺术家说共鸣的诗意是无法用粗俗的语言来描述的,男主不被艺术家的云山雾罩所迷惑,一直追问“我就想知道你的共鸣是什么”,艺术家崩溃,发飙,因为除了装神弄鬼,她无法说出具体的东西来——用粗俗的语言也不行,不是她不想,是她真的不行。
男主在家庭聚会上轻飘飘的回击一个装逼的女性朋友。
女性朋友吹嘘自己的爱国使命感,吹嘘自己和男人的感情,吹嘘自己写了11本小说还写过党史,吹嘘自己是个做出伟大牺牲的母亲。
男主说这位朋友假,吹牛是为了掩饰脆弱:“我们在场的人都假,但不像你,我们就说些废话,扯些蛋,因为我们不想假模假式还自得其乐”女性朋友回击,说她说的真的,不是假话,不是装逼,一定要男主说个明白,号称自己是有种的女人扛得住。
男主说,我可扛不住“有种的女人”既然你要自找,那我就说吧。
然后Jep就慢悠悠的轻飘飘的说了。
你上学时的爱国使命感不见得有多少,但你的另一项使命很多人都印象深刻,就是你在大学厕所里爱干的那事儿。
你写党... ...史,因为你当时是领袖的情妇。
你的11本小说,靠政党资助的小破出版社发行,下属的狗屎党报审核。
我没说我的中篇小说好到哪去,(你说的这点)我倒同意。
你和尤西比奥的关系,什么关系,尤西比奥爱的是佐丹奴,谁不知道,爱了多少年了,每天一起吃中饭。
就像一对爱人甜蜜地坐树下,你都一直睁只眼闭只眼。
你对孩子的奉献,所谓的什么牺牲。
你整周都在工作,每天晚上都出去玩,连毒贩子都周一不出门,你照样出去玩,你什么时候陪过孩子?
放长假的时候也没陪过,何况你还有个管家,一个侍应,一个厨子,一个送孩子上学的司机,三个保姆,你倒说说,你何时何地做出什么牺牲了?
这些就是我说的假话和脆弱。
你53岁了,跟我们一样过着残破的生活,你不该高高在上,狗眼看人低,而是应该跟我们有同感,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是照看彼此,陪伴彼此,开开玩笑,你觉得呢?
刚才还耻高气扬的女性朋友竟无言以对,起身愤然离去。
我为什么要摘这两段呢。
因为创作者必须是见过顶级的装逼犯了,才能对各种装逼犯回击得如此透骨,枪枪要害,想回击都没地儿下嘴。
在我看来,这当然不是个装逼片,这是个来源生活,高于生活的片。
我有时候会打趣熟人朋友:拉倒吧你,你连装逼是什么都没看全呢,别逮着你没经历过的事情就说别人装逼,里面发生的事情你见不着,那是因为你连门都进不去,你快别逗了。
从这点上我也是特喜欢姜文的,他说:不按照大V们的审美来,就要挨骂,那就骂吧。
唯獨是天姿國色,不可一世。
這座城,只為屬於她的人傾倒。
歷史上有多套以羅馬為背景的電影,例如是誕生了六十年的《羅馬假期》(Roman Holiday)與比較近一點的有活地阿倫的《愛在羅馬》(To Rome with Love)。
在電影世界裡羅馬是一個追求愛情、追求自由的地方,在這個歷史名城,充滿文藝氣息。
羅馬非一天建造,這裡有的是盛世與衰敗,曾經擁有的輝煌、一個宗教名城、經歷過不少的考驗。
羅馬是否稱得上是《The Great Beauty》就要看觀眾的想法,至少在這部片裡把人與周遭的景物拍得美倫美煥,就已經是大飽眼福。
新舊交錯、時尚與文明、生存與死亡。
談的是生命、談的是意義、再者談的是生活,影片裡運用碎片化的處理,沒有一個既定的命題,但重點要談的是人生。
詩化的處理、意識流的表述,為電影添上一種神秘感。
這部電影只是屬於羅馬,這種的拍攝手法,唯美的觀感也只是屬於歐洲人,這種特別的風格,對藝術、文化的認知,對生活的批判與感嘆是極為超脫。
即使我們不明白當中的意大利文化,我們也未必完全明白這部電影說什麼。
真的,有時候我們都是似懂非懂的看電影,但其實我們根本沒有需要明白世界上所有的事情。
有些事情知道它是好就可以了,從音樂的運用到鏡頭的搖擺,這部電影讓人賞心悅目。
導演Paolo Sorrentino曾經入選過多次的康城影展,而《The Great Beauty》獲得歐洲電影獎的最佳電影,歐洲電影獎相對是歐洲的奧斯卡。
同時電影也進入了奧斯卡最佳外語片的九強之列。
電影透過一個上流老人JEP的視覺看著時代的消逝,看著被時尚、被物質蒙蔽的心靈。
有一天驀然回首昔日的愛情,閉起雙眼,最掛念誰?
是初戀。
一個年屆六十五歲的老人惦記著他的初戀情人,在他身邊的都是有社會地位的人,有些人都成家立室,而他在妻子離開後黯然地成為了孤家寡人。
他曾經是一個作家,但現在他在寫作中迷惘,甚至他認為自己不應該寫書,摒棄了自己的言語。
從二十六歲一個人到羅馬,看著繁華盛世,一週內去多次的派對,每天都很忙,但心靈卻是空虛得很。
在社交圈子裡的人基本上都是知識份子,但大部份都是派對動物。
他們在音樂下跳舞、喝酒,在圈子裡有些人是貴族、作家等等。
他們穿著華衣美服,生活只有炫耀與嬉戲,在燈紅酒綠的城市裡,映照著繁華背後的傷痛。
表面的風光,實則是對意志的摧毀,是羅馬毀掉了他,還是豐富了他?
在戲中呈現的人物大都是貴氣的,但在主人公接觸到、目睹的人眼中是有對自己誠實的,給這種上流生活一記耳光的。
在一個派對裡,其中一户人家的小孩要表演繪畫,她把顏料倒在畫布上,一面的哭與嘶叫,誕生在上等人的家庭注定是大時大節充當父母的搖錢樹,她哭是因為她仍然有堅持,有童真。
在這個社交圈裡,有的是緋聞、閒話,而欠缺了自我。
連主人公自己在沉醉在紙醉金迷的世界裡,藉著後來所遇到的人與初戀情人的想像,他發現到自己老了,要幹一些自己想幹的事情,也算是一種自我發現。
宗教在電影的作用也帶著諷刺,修女也有著貪靚的天性、也會對異性有興趣,受不住外面有誘惑,其實這也是人之常情。
利用到宗教的切入,或者是想帶出羅馬的神性,又或者是把宗教視作為一種的圖騰,神聖的象徵。
奈何,宗教人士也免不了出席上流階層的晚宴,將之成為社交的一部份。
這種傳教方式也實在是有名無實的,事實上宗教人士也希望得到某種很體面的招待,與教義也略為有些出入。
戲中的老修女窮一生與窮人一起生活,她在一個晚宴裡吐出要恪守貧窮的原則,可謂是與上流圈子裡的奢華生活形成強烈的對比。
與此同時,富裕階層的人依然是活在安逸之中,不問世事。
宗教的出現也只是滿足部份人的虛榮心、成為了自我滿足的象徵,但真正的宗教根本沒有走進社區當中。
影片的精彩之處是讓觀眾感受到空洞,姑勿論是否要向費里尼致敬,碎片化的表達手法從多面看城市的浮華與喧鬧,從風景、人物裡看一座城市的本質,不需要有任何目的,因為她就是既華美,同時也包含著一份頹廢美。
顛倒眾生,吹灰不費,收你做她迷。
TEXT/DOROTHY
(芷宁写于2014年1月6日)罗马仿佛是一个可以被永远抒写下去的城市,它总有故事,有时候即便故事寥落,也有景致有历史有文化有美丽,当然也有绝望和颓靡。
意大利影片《绝美之城(The Great Beauty)》中所示的罗马,虽被意大利人诟病为拍给外国人看,很多虚构的情节都经不起现实的推敲,但抛开这些,可以看出影片如此的架构是为其所包裹的内质服务的,它似乎想要表达一种灵魂上的落寞和无望,这种落寞和无望已然出脱了客观境况,仿佛一种虚无的、悲观的、决绝的主观表现。
不可否认,该片的形式过于庞大耀眼,摄影、灯光、构图均相当考究,镜头语汇和审美角度也达到一定的高度,大有表现形式凌驾于具体内容之上的嫌疑,但的确有不俗的观赏性,它从容而广阔地集合了文学、戏剧、建筑、雕塑、绘画、音乐等艺术门类留在罗马的印记,又将这一切用光影语汇有机有致地再现,看时,令人难免喟叹这种穿越年代、综合视听,将各种艺术融于一处的平衡美感。
的确,此番保罗·索伦蒂诺给出了他从影以来最具野心的影片,他采用了丰富的广角的语言去重新解构一座古老又现代的城市,而他对费里尼的效仿也到了一定“境界”,即随处可见,举不胜举,从叙事结构到片中宗教和马戏团元素的运用,费里尼的影子无处不在。
全片充满了隐喻象征等叙事手法,也散落着或欲言又止或不言而喻的段落,让现代人类的无力感在历史遗留的伟大面前无所遁形。
在激情而颓靡的罗马之夜,65岁的作家兼记者捷普·甘巴尔代拉置身其中,众人皆醉,他也醉,仿佛精神和身体从里到外都已经废了,从他26岁踏入这个都市开始,到如今年将古稀,他已看透了这个城市和寄居于此的人们的本质,而他却无力改变什么,他见证着人们的虚假空虚和颓废,自己也身体力行着,也正因为看得太透,反而失去了脱离的勇气,“我们都在绝望的边缘,能做的就是照看彼此,陪伴彼此,开开玩笑。
”他有时候甚至会无情地敲醒参不透的人,撕破那层矫饰的遮羞布,将现实的无奈丑陋直接展示出来。
有人诟病影片用了太多外形并不美好的人出现在各种聚会上,仿佛在展示一种丑,这似乎是影片为了表达主观思考而有意为之。
意大利人自认为奉献给了世界时尚和披萨,片中人说,在罗马,“不到一周你就会被给比下去。
”而王尔德说过:“时尚就是一种丑,丑得我们无法忍受,以至每不到六个月就必须换一次。
”于是,人们为了掩盖丑,不惜用虚假来伪装自己,即使年轻的修女,也会因自己手汗太重而寻求整容的帮助。
捷普年轻时出过第一本书后,就再也写不出其他小说,当那个看上去行将朽木的圣徒玛利亚问他为什么不再写书时,他回答:“我在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没有找到。
”在找寻的过程中,捷普虽聪慧而善交际,却无法体会到更美好的事物,即便已然成为罗马的宠儿,他已找不到十八岁时女友在灯塔前展示给他的那种美好,炫目的罗马给了他“The Great Beauty”,他便在这种美丽中麻木而蹉跎着。
片尾捷普的大段独白似乎代表着很多历经世事却初心难在的人们的感受,伴随着沿着河流行进的镜头,话语的意味似乎也绵绵流长——“通常事情的结束就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我不在意浮华,所以……这就是小说的开始,最终……这不过是个戏法,对,只是个戏法。
”(杂志约稿)
一切的玩法,上流社会的,中产阶级的,街头下三路的,对于Jep都只是一场虚无的戏法。
他对其中的关窍,熟稔到为自己的熟稔而悲伤落泪。
绝美,是他试图超越虚无生命的愿景,支撑他浑浑噩噩活下去的唯一动因,是藏在他心中的绝对。
痛苦是生命中促发激情的力量,人们往往可以因为痛苦而活下去,活得坚定有力,迸发出某种英雄主义的光芒,却无法在虚无中生存,哪怕一秒。
虚无就像一幅画失去了所有的色彩,没有线条,没有强弱,没有对比,也没有观照的对象,只有一团混沌的迷雾,如同在太空中漂浮,失去所有重量,失去了情感,失去了理性,失去了所有的记忆、知识和感官体验。
甚至,不会有绝望。
“根很重要”根是把我们从虚无的黑暗深渊那端系在尘世的那根线,是情感的联结,不管它是对所爱之人的,或对上帝、众生和美的,还是对恶意、争斗和占有的,斩断了这根线,人便会真的成为活着的死物,成为吃喝拉撒的容器,成为一个纯粹的客体和他者。
如同植物,它们无法意识到自己的生,死亡也就不存在了。
它们可以在每年的固定季节重新生长,实际上也就能达到永生。
“寻找绝美”Jep定了一个这样的根,来确定自己在尘世中的坐标。
美也许是唯一可以超越于生命而存在的事物,它是永恒。
每一刻流逝的时光,每一个动作、表情、语言,每一片新生出的叶子,每一天清晨的河水味道,所有一切已然发生的,和即将要发生的过去,都会定格成一个永不重复的“绝美”。
如同庭院里的环形布置,时间在相同而又不同的每一个点上循环往复,而我们自身的这一刻和下一刻,都在不断的再生和死亡,变化无常。
Jep所寻找的绝美,是那些逝去和将要逝去的。
Jep的无情,是对于虚无的了然,他的有情,是因为他的生命有一个终点。
生命,因为死亡而有意义,美,因为死亡才能显出它的永恒。
人的衰老是不可逆的,越来越多的记忆,是越来越强大的桎梏,人必须背负记忆活下去,就是残酷之处,也是绝美之处。
你会发现,记忆的盒子里有你要的一切,同时也是你绝不想要的一切。
开头出色地描绘了罗马建筑的美,配以绝妙的歌咏,而日本游客就在绝美中死去。
接下来上夜间人们的狂欢群像,其中出现了失意的剧作家罗马诺和他的女友,并没有多么爱他,成天想着演戏、导演。
而当年以美闻名罗马的女人,早已老、丑、胖。
多愁善感的记者杰普登场,他在25岁写了小说获奖,却只想进入上流社会,也成功地成为了记者。
他的邻居是世界逃犯,在家中无所事事。
采访裸体、在x涂上苏联旗帜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时,无法理解“生活的振动”,而她不过是哗众取宠的虚假行为艺术。
他再也不写小说,不想要访谈。
和上流社会的朋友们聊天,雷洛揭穿他的一事无成,但他也是找妓女的,杰普也揭穿斯蒂凡尼的一事无成,诗人和主编阿迪娜可能是最自由的。
和奥列塔一夜情也对他没意义。
上流社会的维奥尔夫人有一个疯狂的儿子安德烈,以她为耻,追问死亡。
杰普的毕生所爱是艾丽莎,她也爱着他,但是不知为何离开了他,只留下最后18岁的那一瞬间绝美。
搞笑的是艾丽莎的丈夫在艾丽莎死时悲痛欲绝,却很快找到新欢。
在回答教堂下面小女孩的提问时,浑浑噩噩大半生的杰普不知道他自己是谁。
迷失的他去找30年前夜店老友,对其女儿42岁的脱衣舞娘拉蒙娜的美印象深刻,他去做了可笑的700欧美容,约她一起吃饭,去派对,看到被家长当作摇钱树的绘画少女,愤怒之下乱糊了一幅画,眼里没有艺术只有钱。
相比之下,拥有罗马绝美建筑钥匙的斯蒂凡让他们领略了美。
安德烈自杀了,在葬礼他苦苦排练,最终还是没忍住哭了,他回答不了死亡。
拉蒙娜有绝症,短暂的快乐后她也死了,杰普依旧孤独。
他想要像长颈鹿魔术一样消失,这不可能,但是罗马诺在第一次成功剧作后却意识到回家才是自己想要的,在罗马漂泊40年一无所获,根最重要。
派对上,杰普羡慕转圈圈没有方向的人们,羡慕热恋的美丽少男少女。
看着一个人生命中每一天照片的展览,他无比感动,日子就这样浪费。
他遇到主教,知道要给104岁的玛利亚修女荣誉,她在非洲做慈善。
他和主编想要采访,想要付费找可笑的贵族(没有母亲的女贵族,和没落亲王结婚)当作老朋友应付她,主教大谈饮食。
他问主教是不是驱魔人。
夜里他发现玛利亚修女在地上自在地睡了,她问他为什么不写作,看着迁徙的鸟,她说最重要的是根。
之后,她独自跪着爬上教堂,走向救赎。
他想着18岁和艾丽莎,明白了这一切,生命是最重要的。
继2011年的《大牌明星》后,意大利导演保罗·索伦蒂诺转战美国,与西恩·潘合作了《为父寻仇》,2013年索伦蒂诺的目光又回到了罗马,并再次携手托尼·瑟维洛拍摄了影片《绝美之城》。
在第86届奥斯卡颁奖礼上该片击败了备受赞誉的丹麦影片《狩猎》最终夺得最佳外语片奖。
在威廉·惠勒的《罗马假日》、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伍迪·艾伦的《爱在罗马》等诸多关于罗马的影片之后,索伦蒂诺又将为我们展示什么样的罗马?
在142分钟里,《绝美之城》呈现了罗马的十个夜晚,一场观光行,两场沙龙、三场派对、一场晚宴、一场婚礼、两场葬礼,一场宗教仪式,一场撞墙的行为艺术和采访,一场脱衣舞表演,一次微整形,一次盛大的古罗马夜游,一场图片展,一次拘捕,四种死亡,一个问题三个答案,平庸日常以及一部小说的开端。
抑或说《绝美之城》是关于一场漫游,我们跟随着杰普(Jep Gambardella)的脚步,从这位记者65岁的生日派对出发,走过圣萨比那圣殿、萨切蒂宫、渡槽公园、纳沃纳广场、维诺拉公墓、马耳他部、卡比托利欧博物馆、巴贝里尼宫、梅迪奇别墅、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卡拉卡拉浴场,走遍了大半个罗马城,最终扬帆出海,来到他时常梦回的那片蔚蓝深海——18岁时的托斯卡纳海岸。
而在台伯河上,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抑或是一部从结尾讲起的现代小说,充满宏大与精致的互文,前言与后序是塞利纳的《长夜行》,开篇是布勒东的问题“我是谁”,主人公是总被问及下一步作品的导演圭多,是纵情奢靡浮华的马切洛,是在海上漂流十年回到故乡的尤利西斯,是最终开始写作的马塞尔。
但归根结底,是索伦蒂诺的杰普·甘巴德勒。
一、双面罗马——暗夜与黎明的交汇如塞利纳所说,生命是一场旅行,时间带着杰普走过激情与颓靡的65年,而古老的罗马经历千年的长途跋涉,也行进至我们生命所处的时刻——现代。
在费里尼的《罗马风情画》结尾,年轻人的摩托车队喧嚣着穿越罗马的黑夜,晃动的镜头急速掠过罗马古老的雕像和建筑,光影忽隐忽暗,罗马就这样在轰鸣声中走向未来。
什么样的未来?
在《绝美之城》中,在炮声和宝拉喷泉的女声咏叹调中,镜头平滑地掠过罗马的清晨,而伴随着浓妆艳抹的面孔和一声诡异的嚎叫,我们就这样被拉入了现代罗马的奢靡之夜。
巴门尼德把世界分为两面,在《绝美之城》中,世界也被分为两面,最奢华的颓靡与安详的日常,盛大的狂欢与隐忍的悲痛,清晨与黑夜,他们最终都在黎明交汇在一起,一些沉沉睡去,另一些即将苏醒,而这被一分为二的世界本来就是一个整体。
这座城市曾经拥有辉煌的古代文明,在现代则以时尚和奢华著称,盛大的欢宴和时时刻刻都在上演。
《绝密之城》的罗马是世界各地游客心中的古文明圣地,是上流社会的奢华派对和无聊沙龙,是现代艺术的媚俗空洞展演,同时也是普通罗马人的日常每一天。
罗马诺(Romano)说罗马让他失望,杰普说罗马最好的人是观光客。
罗马的夜晚,丧妻的阿尔弗雷德(Alfred)和女朋友会喝点红酒,看会儿电视然后睡觉,脱衣舞俱乐部经理埃吉迪奥(Egidio)会工作到早上六点,杰普则是在奢华派对上喝酒狂欢至黎明。
辉煌的古老文明散发出颓靡的气息,古罗马斗兽场旁边正上演盛大的欢宴,充斥着虚假、空虚和颓废的上流社会夜夜笙歌,这是作家、演员、玩具商、世界通缉犯、富孀、红衣主教的世界,人们无所事事的在高处纵情享乐,崇高处上演着滑稽,一本正经处显露着荒诞不经,狂欢处却流露出最绝望的沉痛,我们似乎能从睥睨着盛宴的杰普背后看到索伦蒂诺的眼睛。
除了上流社会醉生梦死的盛大欢宴和灿烂的古罗马文明,索伦蒂诺还为我们展现了真实日常的罗马。
在《绝灭之城》的镜头变换中,我们总能瞥见那些充满平庸、琐碎、欢乐与悲苦的生命,充盈着罗马城的日日夜夜。
镜头掠过在宝拉喷泉边洗脸的罗马男人,倚在塑像旁叼着烟看报纸的中年女人。
清晨罗马人在台伯河边晨练、遛狗,修道院里修女和孩子玩捉迷藏,始终爱着杰普的伊莉莎(Elisa)最终选择和一个普通男人共度一生,两位老人面对爱人的离逝在楼梯口相对哭泣。
罗马城时时刻刻都有故事发生,如果说索伦蒂诺用杰普的脚步丈量罗马的时空,那么充盈着这座城的则是许多形形色色的身体与面孔。
如同多场悲剧不间断上演,每个人都是一场悲剧的主人公。
从开场派对上浓妆艳抹女人的狰狞特写,到片尾杰普喁喁独白的面孔逐渐隐在黑暗之中,期间闪过失望的罗马诺,身上溅满颜料哭泣的小女孩,身体涂满红色的安德烈(Andrea),宫殿中僵尸般玩牌的贵族,加长车内面如死色的年轻女人。
男性视角中的女性身体在影片中的呈现尤为突出,撞墙行为表演者的身体成为空洞的符号展演,表演绘画的小女孩的身体成为赚钱工具,圣徒的身体成为拍照背景,这些身体或是进行空洞的自我戕害,或是变形为玩偶,或是沦为话语工具,却都无法进行自我言说。
她们如同罗马的暗夜象征物,不断经受摧毁和亵渎,过去和现在被慢慢耗尽,未来似乎永远不会到来。
然而罗马还有其他的时刻,不同的面孔,拉斐尔画笔下的弗纳里娜在黑夜中散发光芒,修道院中纯真的少女在欢笑,圣徒仍拖着苍老的身体膝行在圣阶上……恰恰是所有这些零散却丰富的个体生命融汇成流动的罗马,讲述着关于这座城的美与丑,恬静与疯狂。
这些生命簇拥着罗马城从历史长河中走过,又在黎明的天光中走向未来。
二、华美逝去——现代艺术的沉痛寓言19世纪末尼采对现代艺术的批判回响了一个多世纪:“现代艺术暴露了这种普遍的贫困:人们徒劳地模仿一切伟大创造的时代和天才,徒劳地搜集全部‘世界文学’放在现代人周围以安慰他,把他置于历代艺术风格和艺术家中间,使他得以像亚当给动物命名一样给他们命名;可是他仍然是一个永远的饥饿者,一个心力交瘁的‘批评家’,一个亚历山大式图书馆式人物,一个骨子里的图书管理员和校对员,可怜被书上尘埃和印刷错误弄得失明。
” 于是,对患上司汤达综合征(Stendhal Syndrome)不停拍照的游客来说,对撞墙的女行为艺术家来说,对汲汲寻求而不得的罗马诺来说,对42岁患上绝症的脱衣舞娘来说,对富孀的儿子安德烈来说,对矫情无知想写小说又想当导演的女演员来说,对104岁只吃植物根的圣徒来说,对纵情上流社会40年的杰普来说,美是什么?
索伦蒂诺借杰普之口,对现代艺术中的空洞和媚俗进行了强烈的嘲讽。
被消费主义腐蚀已深的现代艺术充斥着故弄玄虚和歇斯底里,所有人都自称艺术家,把莎士比亚、普鲁斯特挂在嘴边成为现代社会的时尚。
“没有一个时代,人们对艺术谈论得如此之多,而尊重得如此之少。
”阴部画着镰刀和锤子,拿头撞墙的行为艺术家不屑地说她从来不读书,她说不出什么是“共鸣”,却更在意一天和男友做爱十一次的八卦。
她很容易让人想起阿布拉诺维奇,身体符号成为现代艺术的重要特征。
而另一个涂满颜料的身体则成为父母的摇钱树,绘画少女哭泣着捶打画布,上流社会则麻木地消遣着这场展演。
现代艺术的群魔乱舞和消费主义的大行其道使所有的美都渐渐凋零了,死亡在慢慢逼近。
伊莉莎去世了,拉蒙娜(Ramona)被绝症夺去了生命,安德烈选择离开这个世界,仍留于世间的圣洁与美好是104岁的圣徒和作画的小女孩,却都成为现代社会的傀儡。
世界似乎已坠入万劫不复的深渊,安德烈大声喊:我出问题了,而纵情声色的享乐者却认为这不过是疯人诳语,索伦蒂诺对现代社会的寓言无疑是沉痛的。
然而,在所有人都在乐观主义的世界醉生梦死时,谁来做敲钟人,谁来做那个高喊“我岂不要凭眷恋的痴情,带给人生那唯一的艳影”的浮士德?
这是一个比浪漫主义更怀旧的时代,却沦陷得更为彻底,甚至没有汲汲的饥馑者,已经回想不起更久远的过去。
电影开场那张浓妆艳抹的变形面孔正是现代社会的真实面容。
或许仍在寻找“美”的是罗马诺,他却始终迷失在寻找中,误入歧途。
罗马诺认为要严肃地对待艺术,他改编邓南遮,却无法用文字表达自己的真实情感。
40年后,罗马诺失望地选择了离开,留下对罗马的最后一场告别:“我花了整个夏天为九月做准备,没有更远的计划。
如今,我的夏天都用来回忆,那些已经消逝的善意,一部分是因为倦怠,一部分是因为大意。
怀旧有什么不好?
这是对未来毫无信念的人,唯一能给予的消遣。
没有雨,八月要结束了,9月还没有开始,而我如此平凡,可是无需担忧,没事的,会好的。
”罗马诺最后的演出仍然没有赢得爱人的芳心,却无意中以真情打动了观众。
然而,正如索伦蒂诺对罗马城寄予的希望,现代艺术在歇斯底里中坠入深谷,美却仍然迸发在与鲜活生命相交的诸多时刻,埃特鲁利亚国家博物馆的照片墙为我们展示了日常生活的真实瞬间,真实的面孔成为书写文本,个体存在在岁月流逝中呈现出无尽的多样性,文明记忆与现代生命在平面墙壁上交汇。
在影片的结尾,104岁的圣徒看着飞向远方的火烈鸟,镜头落在那张微笑的脸上,干枯苍老,却正是生命的原貌。
罗马城如同一本宏大的羊皮书(Palimpsest),它时刻敞开着,无数人来辨认那些或隐或现的历史印记,而新的书写正在上演,并始终被期待。
三、延宕的怀旧者——如何重新开始写作?
索伦蒂诺影片的主人公常常是带着面具的现代生命个体,如《为父寻仇》中的摇滚歌手、《爱情的结果》中的会计,带着厌世者的郁郁寡欢和嘲讽,以及人类那些贪婪、冷漠的毛病活在世上,荒诞抑或混乱的现实时刻揭示着生活的空虚和困窘,生命丧失质感和意义,但最终被赋予了突围的时刻,《绝美之城》中的杰普亦是如此。
杰普25岁以一部中篇小说蜚声文坛,26岁来到罗马,沉迷于上流社会的奢糜漩涡。
40年一晃而过,65岁的杰普早已不是那个来自那不勒斯的年轻人,他终于实现了年少时的愿望——成为上流社会的王者。
杰普住在罗马斗兽场旁边,周旋于各种VIP派对,身边女伴常换,名字常登八卦报刊。
他熟知上流社会的一切生存法则,从奢华派对的游戏规则到葬礼上的表演技巧,再也无法描写出一种真实的情感,回答不出“我是谁?
”正如费里尼的《八部半》中圭多始终被一个问题纠缠不休:您的下一部作品是什么?
搁笔40年的杰普也在不停地面对别人的提问:为什么不继续写作?
杰普总是能给出不同的答案。
他对脱衣舞娘拉蒙娜说“因为我晚上总是出去玩。
罗马会让人荒废太多时间,让人分心,而写作需要专注和安静。
”这个答案并没有得到拉蒙娜的认可,杰普则又把不写作归咎于没有灵感。
面对圣徒,杰普回答说“我想寻找更美好的事物,但是,没有找到。
”喝到半醉,杰普看着派对上疯狂的人们,对身边照顾他的女佣说:“他们问了我许多年,为什么我不再写一本小说,可看看这些人,这野蛮的生活,这就是我的生活,什么也不是。
” 什么是写作?
杰普安慰丧偶的阿弗雷德说“写作不过是将生活化作幻觉、想象、谎言。
”他嘲笑写了11本书的斯特法妮亚(Stefania),告诉安德烈不要对普鲁斯特和屠格涅夫这些作家太当回事,把福楼拜未完成的《布瓦尔和佩居谢》挂在嘴边。
如同在外漂流的尤利西斯,一面享受与女神卡吕普索的安逸生活,一面却无尽地思念着故乡,杰普流连于上流社会却终是一个流浪的怀旧者。
怀旧(nostalgia),由希腊语词根νόστος(家乡)和άλγος(痛苦)组成,最初意为无法返回故乡的痛苦,随着工业文明的迅速发展,田园牧歌式的家园生活一去不返,nostalgia意寓丧失前现代文明的创痛,成为现代社会的重要症状之一。
伴随怀旧的是无尽的徘徊与对现实的嘲讽。
杰普在午夜徜徉于罗马千年的古文明艺术中,青春记忆时常在昏沉入梦前闪回。
面对莎士比亚、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的伟大作品以及当下支离破碎的生活,所有的美好都行将远去,身边的一切都在死亡,一种真正的写作是否还有可能呢?
杰普自问“福楼拜想写一本什么也不讲的书,但他失败了,我能做到吗?
”如同无法承担重负的哈姆雷特,杰普也陷入不屑的嘲讽和无尽的延宕中。
“我只是一个厌世者”,他幽默地嘲讽着面前的一切,而“幽默把自我、世界以及自我与世界的各种关系,都放在了被怀疑的位置上。
”杰普在夜夜笙歌中眼看着生命的流逝,却始终无法开启未来。
但是正如昆德拉的发问:“重便真的残酷,而轻便真的美丽?
……最沉重的负担同时也成了最强盛的生命力的影像。
负担越重,我们的生命越贴近大地,它就越真切实在。
相反,当负担完全缺失,人就会变得比空气还轻,就会飘起来,就会远离大地和地上的生命,人也就只是一个半真的存在,其运动也会变得自由而没有意义。
”( )杰普选择了浮华,却逐渐失去了重量,这种轻甚至无法再在生命的文本中压上痕迹。
然而琐碎、衰老、离别与死亡或许会被暂时遗忘,却不会从任何一个人的生命中消失。
杰普告诉拉蒙娜说绝对不要在葬礼上哭泣,那样会盖过亲人悲痛的风头,却在安德烈的葬礼上失态。
绝不会在派对上喝到太疯癫的杰普终于喝醉,端着酒杯摇晃着身子问:“我是谁?
”或许有发问的觉醒,写作才可能开始。
罗兰·巴尔特曾多次指出作家与世界的关系,“作家是彻底地将世界的为什么容纳到一种如何写之中的人。
而奇迹——如果可以这样说的话,则是这种自恋史的活动沿着百年文学的道路不停地引起对世界的一种质问:作家在把自己关闭在如何写之中的同时,最终重新发现这个问题是非常开放的:世界的存在是为了什么?
事物的意义是什么?
总之,正是在作家的工作变成其自己的目的时,他重新发现了一种居中调节的特征:作家把文学构想为目的,世界重新将这种目的作为手段还给他。
正是在这种无限的失望之中,作家重新发现世界,即一个古怪的世纪,因为文学将世界再现为一个问题,从来不最终地将其再现为一种答案。
”世界没有答案,文学也并不提供答案,在名利场中耗费掉无数时光的杰普开始重新思考世界与自身,写作开启的时刻就潜藏在怀疑与发问中。
始终在召唤着这位注定敏感的作家的,如果说是年少时的青春时光,不如说是充满生而为人的困窘的生命本身对书写的渴望,以及陀思妥耶夫斯基、普鲁斯特、福楼拜、布勒东等前代书写者对这位怀旧者的呼唤。
《八部半》中圭多在电影发布会现场自杀,《甜蜜的生活》中马切洛最终选择在奢靡无聊的生活中堕进深渊,然而,正如杰普所熟知的布勒东所说“美是痉挛的,否则就没有美。
”( ) 在耗费无数的颓靡时光后,在衰老与死亡的冲击下,杰普终于可以直面生命中的所有时刻。
在时间的洪流和死亡的宿命中,生命最终都要消逝,却未必一定扮演弱者。
正如杰普在片尾的独白:“通常事情的结束都是死亡,但首先会有生命,潜藏在这个那个当中,说也说不完。
其实都早已在喧哗中落定。
寂静便是情感,爱也是恐惧。
绝美的光芒野性而无常,那些艰辛、悲惨和痛苦的人性,都埋在生而为人的困窘之下,说也说不完……其上不过是浮华云烟。
”在追忆似水年华的结尾,马塞尔选择以写作来对抗时间的侵蚀,福楼拜笔下的布瓦尔和佩居榭最终没有完成他们的百科全书,却在徒劳的书写中阐释了空虚本身,海上漂流数年的尤利西斯终于回到了故乡伊塔卡岛,而在《绝美之城》的结尾,40年后的杰普扬帆出海,来到时常梦回的托斯卡纳灯塔,记忆被完整讲述的时刻或许正是书写未来的开端,生命中爱情的“羞涩与惆怅”以及所有生而为人的困窘似乎都可以被承受,他终于决定再次开始写作。
四、结语如何再次出发是《绝美之城》提出的问题。
面对一个无法返回的美好时代以及支离破碎的当下,杰普面临着如何重新开始写作,而面对曾经辉煌的古罗马文明,现代罗马则面临着如何走向未来。
是做停滞不前的怀旧者抑或书写生命的前进者?
正如德彪西的《沉没的教堂》等待着迷雾消散后教堂再次浮出海面,《绝美之城》中教堂的钟声和女声咏叹调始终在呼唤这座城市,等待着她的苏醒。
谁能把它唤醒,索伦蒂诺仍然给出了答案,罗马兀自在那里,等待所有生命与之重逢的时刻。
塞利纳的《长夜行》在天蒙蒙亮时结束,夜灯熄灭,又迎来了新一天的黎明,“远处,拖轮鸣了汽笛,它的叫唤声越过了一个又一个桥拱,越过了船闸,然后越过另一座桥,越传越远……它要把河面上的所有驳船都叫来,把整个城市叫来,把天空和农村叫来,把我们也叫来,它要把一切都带走,把塞纳河也带走,以便使大家不再谈论所有这些东西。
”《绝美之城》在结尾借用《长夜行》的场景,圣徒轻轻一口气似乎为这座城市重新注入了活力,群鸟掠过斗兽场,飞向罗马城的上空。
泳者跃入台伯河,晨钟敲响,夜灯熄灭,罗马迎来了新的一天。
目光缓缓行驶在古老的台伯河上,穿过一座又一座石桥,早起的罗马人在岸边晨练、遛狗,远道而来的修女在桥上合影,影片最终定格在圣天使桥和台伯河边的圣彼得大教堂。
与片头行云般的蒙太奇推进相区别,片尾缓慢的运动长镜头为叙事赋予了不间断的前行姿态,罗马的历史、现在和迎面而至的未来被放置于一个完整的时空,索伦蒂诺用罗马城所熟悉的跳河、晨钟、黎明与行进等为这座城市的未来寄予了无限希望。
布勒东在《娜嘉》中这样评价美:“美不是静止的,也就是说,封闭在它的‘石头之梦’中,迷失在那些‘大宫女’的阴影中,迷失在那些声称只讲述一天故事的悲剧的最深层,也不是动态的,也就是说,完全听从疯狂的奔跑的摆布,在它之后,又开始同样疯狂地奔跑,也就是说比大雪中的一朵雪花还要轻率,也就是说,打定主意,永远不被拥抱。
”索伦蒂诺所呈现的“绝美”在支离破碎中赋予生命以华彩,光影拂过黑夜中沉寂的古罗马雕塑,又在蓝色海面上泛出波澜,它追随着杰普的脚步注视着这座城的繁华与落寞,漫游在一场又一场盛大的欢宴,聆听寂静深处的欢笑与哭泣。
正如“美既不静态,也不动态,我眼中的美,正如我见的你。
”这是索伦蒂诺眼中的绝美罗马城。
唯美的镜头描述了浮华的罗马,但是内容真的像打碎的琉璃,虽然色彩鲜艳但是感觉缺乏以线串联的内容
只恨不能在电影院看
配乐很好,然后,没有然后了
终于又一次体验了在影院浑身发麻的时刻……用光实在是太神了,好多画面都美得让人想哭。宏大饱满的同时,又不断消解;直指虚无的同时,又不断出现天花板大海和孩子这样温暖和希望。可惜后半段有点冗,不然就是五星神作。
但是一个亘古不变的可怕真相是,当他确定要靠岸的那一天,大海就消失不见了。这世界如此:除却疑问,便是尘埃。
年度十佳候选,费里尼还魂转世,再续八又二分之一与罗马风情画,中产阶级生活横断面;江良才尽的老作家锦衣夜行,夜夜歌舞升平云鬓厮磨,却对任何事物不再产生欲望,虚空背后的华丽颓靡温煦震撼,像昼夜轮回的罗马城恍如幻觉又像梦境,舒张大气的运动镜头,工巧雅致大开大合,算计精确。
浮华沉浮,人生如戏,我是在梦中还是在现实?每个人都是寂寞,每个人都渴望被爱,每个人都渴望结束时有人鼓掌。但,曲终人散时终究是自己一个人离场。
情绪铺垫得很圆满,可惜我对文艺片的接受一直有限,但是夫妻俩餐桌上的对话令人印象深刻
看得不舒服。
完全看不懂。
不是绝美是颓废,不是情节是情景,不是演员是图腾。
纵酒为路 长歌当哭 吵闹世界一百年 我只记得与你在海岛的夏天。
活透了也没劲,还是傻点好。
优柔之美,大气磅礴。景色空旷而庞大,情绪沉寂不暴躁。静态与动态完美结合,既内敛又狂放。剧情虽薄弱,但力道全运用于绝美光芒中。是重抒情重描写的散文,也是精心雕刻挥毫泼墨的艺术品。浮华罗马,华丽色彩和柔美余音下的虚无与生死,即便不懂也觉得壮丽。
不是拍的美。而是罗马就这么美。抄袭大师风格其实很不知云云。
空虚
摄影挺美的,其他简直欣赏无能。直接导致我醒了睡睡了醒无数次。
绝美之城,唯爱永生
绝美之城,行为艺术之城。仪式感的生活看起来没那么糟糕。这绝不是一部装逼之作,如果硬要说的话,那就只能说装的还不够,如果到位了,逼格还会高一些。
比《youth》好。氛围非常奇特,背景里的人处于怪异的陶醉里,像活过来的塑料模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