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下这段既是对《生在幼子》的剧透,也可以说是一番感慨,不得不说,四十多岁的男主实在是太难了:工作难,平衡生活和工作的关系难,失业难,适应新工作难,挣钱难,取钱难,给别人钱难,生活难,开启新生活难,告别旧生活难,要前妻生孩子难,要现任老婆别生孩子难,养孩子难,养女儿难,养一堆女儿难,生一个儿子难,婚内难,想离婚难,离婚后难,与现任老婆相处难,与前妻相处难,与亲生女儿相处难,与现任老婆带过来的女儿相处难,与现任老婆的前夫相处难,与前妻的现任老公相处难...然而人生都难成这样了,男主在短暂的崩溃爆发后还是选择了砥砺前行,我真是大写的服,真想给他点支烟倒杯酒出二十块钱给他立个绝世好男人的牌坊。
还好是个功夫不负有心人的结尾,在最深的深渊给人以光明和希望,不然估计我要看至少一季的《家有儿女》(与本片形成鲜明对比)才能把心情扭转过来了。
日本厚生劳动省2016年1月1日发表的“人口动态统计年间推算”数据显示,日本每1000人当中的结婚数为5.2,每1000人当中的离婚数为1.77。
换言之,离婚率为1.77÷5.2≈34%,相当于每3对结婚当中就有1对离婚。
并且,这个数据还在呈上升趋势。
由于离婚率如此之高,重组家庭也就变得越来越多,这样一来矛盾和问题就随之产生:我不愿称呼继父为“爸爸”怎么办?
继父有了新的孩子,会不会不爱我了?
将来继父会不会像亲生父亲那样伤害我?
《生在幼子》就探讨了重组家庭面临的困难。
电影改编自直木奖获奖作家重松清的同名小说,由三岛有纪子执导,浅野忠信等人主演。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离婚男人信,他和前妻友佳离婚后,和现任妻子奈苗结婚。
信和友佳有一个女儿沙织,由友佳、友佳的现任丈夫抚养。
而奈苗也和前夫有两个女儿,熏和惠理子,由奈苗和信共同抚养。
除此之外,奈苗还怀上了信的孩子,即将出世。
因此,信面临了这样的窘境:很难才能和亲生女儿沙织见上一面。
通常情况下,他和沙织要好几个月才能才一次面。
他白天和沙织在游乐园玩耍,晚上还要匆匆忙忙地买个蛋糕带回家,陪伴两个没有血缘关系的女儿。
他面临的第二个窘境,就是血亲和继子(继女)之间的冲突。
两个家庭都是如此。
首先是信的亲生女儿沙织这边,如果她的妈妈和继父再生一个孩子,对妈妈而言,沙织和宝宝都是她的孩子;但对继父而言,宝宝是亲生的,沙织不是亲生的,甚至可能是多余的。
其次是信这边,他和奈苗即将有新的孩子,惠理子尚且年幼,不懂其中的道理;但熏已经有了独立思考的年龄,她担心宝宝降生后,信就不爱她了。
原本熏和信还能友好相处,自从奈苗怀孕以后,熏就变得对信不冷不热了。
信买了蛋糕回家,熏也不吃。
信说一起去上班(上学),熏也不肯。
她还对信说:“你不是我爸爸。
随你怎么想,反正我是不会承认的。
”“我还是不喜欢这个家。
”“我不想和不相干的人住一起。
”面对女儿的叛逆、不成熟、无理取闹,信没有生气,而是始终保持温柔的心态,试图和女儿沟通,尽可能满足女儿的要求,让她真正感受到自己对她的爱。
熏没有就此罢休,甚至,她还说想见她的亲生父亲。
原来,她的亲生父亲曾经对奈苗、熏家暴,不仅打奈苗,还把熏的牙齿打掉了。
事实上,熏自然是不愿意见亲生父亲的,她之所以这么说,只是一个逃避的借口;只是她觉得信有了新的孩子,就会不爱她了;只想用这种理由让妈妈、继父把孩子打掉。
根据我们的常识,孩子如果叛逆,家长或许会去打他;或者强迫他做什么、不做什么;或者不管他,任由他去犯错,让他吃亏、受挫,从而明白家长才是对的。
比如熏和信闹矛盾,还总是嚷嚷着想见有暴力倾向的亲生父亲。
按照很多家长的性格,估计会直接把熏送到她亲生父亲家里住几天,等她受不了了,就知道继父有多好了。
但是信没有这么做,而是尽可能去理解熏,和熏沟通,用实际行动来证明自己爱她。
就像女儿和渣男谈恋爱了,正确的做法不是纵容她,等她被渣男骗,从而吸取教训;而是好好跟她讲道理。
宁愿她暂时不理解你,也不要让她受到伤害,至少她将来会懂的。
信面临的这两个窘境,其实我也深有感触。
10岁的时候,父母离异,从此我和母亲一起生活。
父母之所以离异,是因为父亲并非好父亲,也并非好丈夫,不幸中的万幸是他没有家暴,没有伤害过我和母亲。
从理性上讲我应该和他断绝父子关系,但我仍然想要和他见面,毕竟是亲生父亲。
和沙织类似,我很久才能和父亲见一面;也和熏类似,我仍然想念亲生父亲。
多年以前,在得知父母离婚的消息后,我自我安慰:父母离婚也没什么,我又不会少一块肉。
但事实上单亲家庭毕竟是缺失的,孩子的身心发展也是不健全的。
以前天天有同学陪伴还不觉得有什么问题;当我年龄大一点,踏入社会了,才发现我总是非常寂寞、空虚、孤独。
成长过程中只有单亲陪伴,所造成的内心寂寞、空虚、孤独是再怎么谈恋爱、交朋友也很难填补的。
这就是缺爱的体现。
熏想见亲生父亲的想法难以费解,我或多或少也能有所体会,毕竟我和她一样缺爱。
因此,信尽管不太理解熏,仍然以德报怨、用温柔和爱来感化女儿的做法,真的非常难能可贵。
除此之外,信还面临着第三个窘境:工作的变动。
在与科长聊天的过程中,科长说,公司想砍掉些管理岗位上的人,比如身为股长的信,以及科长自己。
科长表示,他不觉得和孩子吃饭、周末陪孩子玩耍之类的是父亲必须要做的事情。
信的态度与之相反:孩子一旦长大了,就不能一起去游乐园,也不能一起洗澡,也不能抱她,现在不多陪陪孩子们,又要等到什么时候呢?
科长并没有太重视家庭,所以他愿意为了工作牺牲家庭;信把家庭看得比工作更加重要,所以他愿意接受公司的调职,只要工资不变,让他去仓库工作也心甘情愿。
连信自己也这么说:就白了就是干着机器人一样的工作,挺没前途的。
但是,为了能够多陪伴家人,他愿意在工作上作出牺牲。
一直以来,工作和家庭的冲突,都是很多人难以权衡的问题。
花太多时间工作,家人会嫌你不陪伴家人;花太多时间顾家,家人又会嫌你不努力工作。
这是永恒的难题。
可能有些人像科长一样,觉得应该理性一点,觉得工作更加重要,毕竟物质是家庭幸福的基础。
但是信就是愿意感性一点,把时间、精力、生活更多的奉献给家人。
尽管科长对此并不理解:真服了你。
信也义无反顾,绝不后悔。
他不在乎同事的眼光,不在乎别人的看法,不在乎女儿的任性,只要他心里觉得以家庭为重是对的,就毫不犹豫的坚持下去。
信的辛苦终究没有白费,他为家人付出了多少,家人都是看在眼里的。
因此,熏终于与信达成和解。
她涌入信的怀抱放声痛哭的片段直戳泪点,虽然她一句话都没说,但她哭声中夹杂着对自己的不懂事的愧疚,对信理解自己的欣慰,对家庭幸福的喜悦,对父爱的感动,这些情绪都非常治愈。
除此之外,电影的闪回片段中,信和奈苗的爱情也很感人。
信没有嫌弃奈苗已经有两个孩子,仍然接受她,仍然支持她,仍然对她求婚。
希望每个失恋者、离婚者,都能遇到信那样的人,Ta不在乎你的过去,只想和你一起创造未来。
信可以说是好男人的典范,为了家人心甘情愿在工作上做出牺牲;女儿不理解她,也温柔对待对方,不让她受到伤害;即便熏不是她的亲生骨肉,也对她视如己出。
信与科长的对话中,科长的一句话非常精辟:孩子都是看着双亲的背影长大,总觉得该让孩子看到我为了什么而一心努力的身影。
科长选择了为工作而努力,信选择了为家庭和睦而努力,于是他的家庭获得了幸福。
工作与家庭之间的冲突,是普遍的难题,是自古以来难以两全其美的困难。
对此,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看法和思考。
而信的选择,是家庭。
毕竟,他觉得哪怕事业再成功,如果家庭不幸福又有什么意义呢?
毕竟,他觉得家人就是一切。
场景一:美军基地
场景二:赛艇赌 博场地
场景三:百货公司游乐场
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影评内容需要多于140字才能发布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彻底的明白过来,原来和她亲密无间的老爸,并不是完全属于她的,还有别的陌生小女孩管他叫爸爸。
虽然她知道老爸爱她,陪她吃好吃的,带她玩游乐园,但他并不是专属于她的,甚至她在现实中的排位很靠后,在老爸的“女儿”面前,她只是“朋友”。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感受到了从未有过的孤独和恐惧,似乎失去了一半的世界,车内的一切全都是陌生而冷淡的。
她对老爸从此不再有完全信任的归属感。
再见到老爸时,她是否还会像影片开始一样,一头扎进他怀里。
在纱织坐上继母汽车的一刹那,她终于可以为继父的离世而哭泣了。
从影片细节处能感知,纱织的继父和忠信一样,对继女很好。
沙织曾为对继父和老爸谁更亲近,感到过疑惑。
但自此她明白了,现在的继父是她唯一的可依靠的爸爸,是可以在车里当着别人的面,叫他“爸爸”的人。
然而,这个人也和老爸一样,即将离开她的生活了,所以她在病房里,放声大哭在小薰收到亲生爸爸礼物的一刹那,她确信身边这个讨厌的继父,真的是个关心她的好人。
遗憾的是,他不是自己的亲生爸爸,这是无论怎样也无法改变的事实。
而自己日夜期盼的亲生爸爸,她却连想都想不起来是什么样的,只记得曾经恐怖的家暴。
在小薰收到亲生爸爸礼物的一刹那,她的心情极为复杂。
她只是渴望有个正常完整的家,但她后来所信任依赖的这个现在的爸爸,为什么每三个月都要出去陪伴另外一个,管他叫“老爸”女孩?
她明白这是无法改变的,是她生活的家庭的真实状况。
她当然爱着家里人,但又无法接受这个畸形的现状,最后只能搬到姥姥家去。
重生的家庭的建设都是审慎而艰难的,值得人反思和谴责的从来都不应该是孩子,而是每个造成这种局面的成年人。
想清楚,再组成家庭,生了宝宝,就要想好应负担的责任。
结婚誓言的那几句话,不是闹着玩的戏文。
相比这个不明所以的大陆译名,我更喜欢港台版的《亲爱的外人》。
本片位列2017年度《电影旬报》日本十佳第四,同列的还有是枝裕和的《第三度嫌疑人》。
有趣的是,如果不是看过影片简介,我会严重怀疑本片就是是枝裕和的作品,因为无论是影像风格还是故事编排,都像极了是枝裕和擅长的家庭伦理剧格调,而《第三度嫌疑人》反而跳脱了是枝裕和一贯的叙事逻辑,讲述了一个温吞平淡的故事。
《亲爱的外人》讲述的是两个非原生家庭面临的亲情伦理考验,这点也与是枝裕和的《如父如子》异曲同工。
本片意在表达的是,“父母”角色(本片以父亲角色命题)除了生物学上的血缘定义,更应该注重其丰富的社会学内涵。
作为地球上唯一的“格列高利式造物”,“父母”给予孩子的不仅是生存本能,更有社会生活必需的知识与情感。
在影片为传达这一主旨所动用的所有影像技巧里,最吸引我的是深情而克制的镜头语言,大量固定机位和中远镜头拍摄为观众提供了一个中性的观察视角,让观众在精当的打光和远近景快速切换中体会影片深沉而丰沛的情绪流转,这在开场的父女游乐园和中篇利用关门对合家照产生的自然打光变换两场戏中表现的尤为突出。
最后来说一说影片的男主角浅野忠信,算上本片,今年已经看了三部浅野忠信的电影,另外两部分别是网飞的新作《局外人》,一部是马丁斯科塞斯旧作《沉默》。
浅野忠信的戏路真的很宽,他对各类角色的演绎总能抓住人物最核心的特征,尤其是他丰富而准确的表情赋予了角色鲜活的个性。
在本片中,浅野忠信的表演完全应和了影片的基调,一个以家庭至上却又深沉内敛的男人,面对孩子对非原生家庭的情感困惑,他自己也渐渐陷入家庭伦理的道德僵局,虽然想过放弃,有过抗争,但最终他还是选择默默承受,以一个男人的隐忍和担当,渐渐化解了一场死局,也极好地诠释了“父亲”角色的社会内涵。
说实话本来期待不大但是看了旬报那么高期待我也加大期待了,然而还是落空了……首先看浅野忠信演正常人就太不习惯了啊2333剧情我觉得最后还是掉到了俗套的HE了……至少作为实际拥有双重家庭的人来说我觉得还是不够真实。
至少我自己对于父母的第二任配偶,就真的是觉得是陌生的大叔和阿姨。
而那个阿姨的孩子更是一年也难得见几次,见了也不讲话,关系还不如一般同事这样。
可能和年龄也有关系吧,母亲那边正式带回家是高中,父亲那边是我都25岁了……カオル和サオリ的转变都太突然啦。
反正我觉得就是一般了,和之前看光的时候的感觉有点像。
不过拍摄手法还有电梯啊电车那几个镜头确实蛮喜欢的就是了。
像是某种机缘,连接看了《细民盛宴》和《生在幼子》两个反映再生家庭的作品。
一个着力描绘了女儿眼中的亲生父母、继父继母,变动的亲缘关系;一个以父亲为第一主角,讲述他在再生家庭中如何面对再婚妻子、没有血缘的一双女儿和即将出生的亲生孩子的故事。
前者被称作“世情小说”,涌动烟火气,笔法克制,哀愁满怀;后者是由小说改编的影视剧,愁也愁,可是无论过程多么艰难,还是奔着美好的结局而去。
同样题材放在中国可能会是卖惨的,非叫人好好掬上一把泪;又或者过于写实,好像就是在大银幕上观赏自己的生活,同样也看不到希望。
也可能日本有它做励志片的天然优势,而这部《幼子》并非通常的励志片,却真正起到抚慰人心怀抱希望的作用。
日影将残酷留在青春,将美好与惨烈都推向极致,既然人活过了青春期,在俗世中摸爬翻滚,再不圆满也都是喜剧。
浅野忠信饰演的父亲是一个下班不去应酬,要给孩子洗澡的顾家好父亲。
对照他的前妻却是事业型女性,因为生孩子影响工作而将孩子打掉(或许这只是一部分原因,另一部分是对浅野忠信的背弃,分手是早晚的事)。
田中丽奈饰演的现任妻子曾有一个烂人前夫,她每天亮着灯等丈夫回来才睡,如若不是家暴,就算是他丈夫把她和孩子卖给别人,她都不会想到和他分手。
每个人都有其归宿。
顾家的和顾家的在一起,优秀女士找更优秀的,烂人落得孤单一人自在逍遥。
每个人尽管不幸,似乎又都是幸运的,除了那个稍嫌突兀的烂人前夫。
很多人一旦结婚,连修正的勇气都没有。
不要说志向性格不合,就是存在家暴这种严重情节,也都很难亲手解除婚姻关系,独自去生活。
居家好男人不要,非要离婚的,也只有寺岛忍扮演的前妻了。
我始终不认为他们有什么必须分手的原因。
她来找他跟他说,她现任丈夫不久于人世。
车子停下的时候,她说,你总在问我原因,为什么打掉孩子为什么要离婚,你从来不问我是什么心情。
女人要强的心理蛮微妙的。
一方面她需要丈夫听她诉说,深度沟通;一方面她并不寻求丈夫的意见,独断专行。
这样的女性我只有抱着叶公好龙的心理暗暗欣赏,断不会放诸自己身上。
他们像很多大学时期走来的恋人,因为不舍而结婚,因为价值观差异而最终分离。
我是不太相信一个人可以如何好。
当浅野忠信当着孩子们面对田中丽奈说,我们结婚吧。
这几乎可以说是后者值得一生珍藏的时刻了,即便他们后来还是分手的话。
真是比知音还知音,比童话更童话。
浅野忠信只是“好”吗?
只是愿意去保护一个弱女子吗?
他其实是需要一个家,有女人和孩子。
从这个角度就能理解他的许诺,与其说他来帮她,不如说她也在填补他。
继父难为。
再生家庭的幸福基于孩子对于新家庭成员的接纳。
以叔叔的名义帮衬我们,和以父亲的名义照顾我们,对一个孩子来说,是完全不一样的。
生父万般不好也是亲生父亲,继父再好也是别人的父亲。
所以这部片的戏眼在于亲子关系,而非他和他的新妻子。
片中换锁一幕还蛮家庭肥皂剧的。
幸好这个场景到高潮处摄像机向后拉,从他家幽暗的走廊推出,远距离观看这些痛苦的人们,有悲悯也有冷静。
没有这一拉,尽洒狗血,那就只是肥皂剧。
和前妻生的是女儿,现任妻子带着的是两个女儿,即将出生的孩子将是男孩,孩子的性别都是有意的安排。
非亲生的两个女儿对父亲的态度截然不同。
继父走进她们家庭的时候,小女儿还很小,扎着羊角辫,母亲抱在怀中,大女儿已经是半大不小的上十岁儿童,对生父对记忆颇深,等“叔叔”真正作为“父亲”的角色进来,她刚好长成敏感多愁的小少女。
她对他产生了抵触情绪。
如果不是家庭变故,两个大女儿都会像那个小女儿一样,对父亲满是依恋,无忧无虑。
女儿对待父亲,以她独有的阴柔方式,或许是需要爱的宣誓或许是害怕再度被离弃的抵抗。
她们如此脆弱,又如此多刺。
看见浅野大叔饰演着为家庭矛盾抓耳挠腮的居家男人总还是怪怪的。
即使是普通上班族,他也是那种保留纯朴本性的人。
他想陪伴家人,给孩子洗澡;降职了,从办公室出来干那种机器人的活,他也要担负家庭生活,毫不松懈;他“出钱”让女儿去见她生父,在家里被女儿的冷暴力虐千百次,而始终颜色不改。
这样的人就算磕磕绊绊,就算不得不重新选择,他总会找到他的避风港,一个真正属于他的家。
这里面最坚强的不是带着两个女孩的母亲,也不是气质独立的前妻,而是那个烂人前夫。
他要多大的决心才能将自己伪装成烂仔、流氓将自己和家人生生割离。
给钱才肯见女儿,未必是他爱钱,他只想装作对她们毫不在乎,也使她们知道我到底就是烂人一个,不必挂念。
长这么大还是第一次去新天地,正题@浅野忠信终于演回正常人,我们想要成为别人(孩子反应最为真实直接矛盾也最尖锐)眼中最美好的东西——我们其实是想要成为自己想要的完美,如果接受不了人生目标与现实的差距,果然只能徘徊在无尽的后悔与逃避中了,那就欣然接受所有的不完整,血を繋がる的女儿放开的手也让他自己放下壁垒,去拥抱不完美的他人,在伤痛中努力做到最好,苦难中寻求幸福也算鬱病系日影中的治愈点吧,曾有一度我觉得可能要拍成男主坚持不了了,换我我可能已经放弃了哈哈哈哈哈
其实一开始也不理解家庭到对孩子意味着什么,父亲到底是什么样的角色。
直到我的父母也离异,尽管他们已经是在我成年以后才离婚,可是这种家庭破裂造成的创伤,并没有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减轻。
浅野忠信扮演的是个典型处在中年危机的父亲角色信,他与前期离异后,家庭重组。
他与前妻生下一女纱织,跟了母亲,再婚第二任妻子奈苗带着两个女儿,新生儿要出世,而自己的职业生涯跌入低谷。
奈苗的前夫是个放荡不羁承担能力弱的厨子,原先有家暴倾向。
本来呢重组家庭也算和睦,父女感情也算是融洽。
现任妻子奈苗怀孕了,这个微妙的家庭关系就出现了裂痕,每个人自己都有自己的小心思。
信还没想好,摩天轮上的时候通过他和纱织的对话就能看出来,‘’如果有一天妈妈和后爸生了新宝宝怎么办?
‘’妻子奈苗希望和信有个新的他们孩子来稳固他们的家庭,所以她知道怀孕的时候是满心欢喜的,对女儿的心思没有做出正确的估计。
小女儿还没有自己的价值观,只是知道自己要有新的玩伴高兴的不得了,但是姐姐时不时透出的爸爸妈妈有了新婴儿以后就不要你的噩耗,弄得小女儿一会哭一会笑。
继女熏十二岁,正好处在叛逆期的时候,不像小女儿一样还是很依赖父母的。
有了自己的世界观价值观,知道一点是与非,但是又拿不出很好的办法对应,只能耍着小性子给家里人添堵。
有人说熏是自己瞎胡闹,其实是明白的,因为生父的当年的暴行怎么会被遗忘。
只不过信是个好父亲,而熏就像是受了伤的小野猫,有人对她好,她心里明白,但是害怕失去现在拥有的美好。
听说母亲怀了新的小孩,那她和妹妹就成了家里额外多余的人,享受过的爱和幸福生活就要被新出生的小孩子夺走,害怕回到当初黑暗的日子里,使得她格外的抗拒这突如其来的新生命。
什么叫因爱生恨,只要信对她越好,她就会越发反抗,甚至不惜搬出要见如噩梦般的生父这样的事情。
作为一个只有十二岁的少女熏,所有的反抗就只有使劲互相伤害。
其实,这样的作茧自缚可悲就是就是缺少爱的体现,但是就像现实生活里不是每一个的都是能幸运的有一个美好的开始。
但是熏也是幸运的姑娘,信作为一个背负诸多压力和生活的苦楚的父亲,还是愿意与家庭站在一起。
一开始信和他的同事在酒吧喝酒的时候就提到了作为高龄的管理人员,他把大量的时间都花在与家人的想处,并没有没有把职业生涯作为终极目标,所以才会走到被总部下放到仓库职场危机的路口。
但是他的观点就和功利的成功学价值观背道而驰,如果你把精力都用在工作上给他们树立了做一个职人努力工作成为像大禹治水三过家门而不入的形象,那你就错过你孩子们的成长。
说明他的生活重心就是把家人放在第一位的,他不想错过和孩子们亲近的机会。
所以才会不惜付出钱,让熏的生父来见她,来挽救他和熏的关系。
有人说了他闹了半天为什么不直接让熏去找他的生父,好让她知道什么是现实,不就行了吗。
其实这是大错特错,正是信爱他的家庭,他把熏视为己出,不想让她再次受到伤害,希望她能找到自己想要的的答案,才费尽周折,想让熏知道其实她生活在爱当中,让她走出当初的阴影。
事实证明就是在不负责任的父亲,对自己的女儿也是有一些期望的,还是希望自能在儿女面前能有一个正常的样子。
最后熏的生父,在游乐园里穿着不合身的西服,局促的拿着想象中女儿的应该需要的礼物,略有失望却又松了一口的状态表明了,其实他也在乎这些,只不过连对自己的都没法掌控,更加无法撑起一个家庭所带来的压力。
生活里就没有真正的坏人,只有一些可悲而又让无奈的却又身不由己的可怜虫。
作为一个拥有类似家庭的人,想说有这样的电影真好。
在小薰和沙的身上都看到了自己的影子,矛盾皱巴但也努力忍让理解。
然而无论电影多么真实都终归是电影,现实生活存在的情况往往更复杂,而且遇到男主这样的好男人几率很低。
每个人的角色不同,不要去妄想他人理解和理解他人。
但是生活还是要继续下去,所以尝试去和解吧,和自己,和别人,和生活,即使心中隐隐作怪,就像影片最后出现的片名“亲爱的外人”。
家庭不完整的孩子大概都有一个共同的遗憾:“终究是无法再拥有那个亲生父母都在的家了”不论亲生父母是如何的,他们之间关系是如何的,谁不希望回到的那个家,是属于自己的,是完整的,是充满母爱父爱的呢……
太淡如水了
老戏骨稳定地优秀~ 子役不错~
2018059 一星平庸
第一次看三岛由纪子这个导演的作品。电影剖析日本社会关于离婚、再婚的频繁现象;也突显了血亲与养亲间的情感矛盾。关于后者,我觉得没有是枝裕和电影的冲击来的大。整体节奏、叙事发展平稳,却总觉得少了一点什么?
不知是同情男主角多一点,还是沙织多一点。沙织看起来坚强,但毕竟是孩子,还是很脆弱的。男主角虽然有很多爱,但毕竟分身乏术,难以周全。浅野忠信把握得很到位。宫九演得很好,瘦又颓废,看上去像个瘾君子。
20180103
电影不光讲了重组家庭内由于血缘问题所生的心理芥蒂,而是借着这个矛盾的产生,激化以及暂时的和解指射了社会人的成长,拿父亲这个核心人物来讲,他在最后选择继续扮演继父角色,以及并未辞掉机械的工作,这些妥协都可以看做是都市人在适应生活上的升级,唯有生活的继续才能消解许多情感上的不适。
抱歉,實在無法說服我,拒絕相信日本人如此膚淺#史上最討厭的小孩
没有血缘之承出现再伤心的事也哭不出来。浅爷完美塑造了这个处于风暴中心隐忍憋屈的男人形象,奈何故事本身太狗血八点档,但在架构的几场冲突性戏码中多人情感的对立却十分值得玩味。虽然说大女儿的放纵与耍脾气有因可循,但在两任父亲对比强烈的情况下还处处刁难浅爷应该一开始就掐死她再说。
<生在幼子>这个狗屁不通的名字。
再婚家庭剪不断理还乱,不过这个主演阵容总体效果还是沉稳,宫九这个ゲス演技也是浑然天成了…
无论怎样选择都会后悔,这就是事过境迁之后我们仍苦苦追问那些无解问题的原因,力图泯灭原生/再婚家庭之间的羁绊,其付出的努力与职场竞争同步展开,既压抑又不无温柔;戏剧性肇始的各事件,却以平淡收尾,生活本质不外如此,心结解开时分窗外的万家灯火里,盛载的满是人间的悲欢。
題材不錯,但是沒有處理好節奏
电影胶片拍的?镜头很有质感,前90分钟都是情绪的铺垫,最后30分钟很棒,离婚再婚、子女关系,人生也大抵如此。浅野忠信一如既往的好评!只是这名字我觉得,用台版的《亲爱的外人》更棒!
人生怎么过都是艰难与美好同行啊
很现实的题材,但不能接受的是,与前夫前妻生的就不是自己的孩子吗?难道不是应该做心理建设吗?不健全家庭下的孩子容易心里不健康,不教育拼命生,也只是造成社会问题吧
对于家族血缘的讨论,我觉得挺深刻的
看得可太憋屈了,明明都是挺好的人,重组家庭虽然有亲疏矛盾,但似乎连半句解释和沟通都没有,道理上情感上都一味避让着,生生逼出来熊孩子傻妈妈凶爸爸。而且到了结尾,不是也很顺畅自然的交流了吗。倒是宫九这个家暴的爸爸,收了十万现金穿上西装去赴约时窘迫落寞的样子,让我释然了一点,大概我看到笨拙还是太过旁观者清了。
新生儿不再作为和解的标志,而是一切动荡的根源,未曾出现却无处不在的麦高芬。爱仍然存在,但安全感已经失去,在焦虑中,温暖的灯光、温柔的关怀都变得可疑。基于本能的“血缘”被迫转向基于理性的“契约”,这既是对两位女儿的成人教育,也是社会现状的隐喻——在每个人都逐渐向机械靠拢的时代,这真假难辨的爱已是仅有的安慰。浅野忠信的表演相当细腻可信。
纵使表达已然十分克制,仍难掩剧情中狗血的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