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小爱武侠,而金庸作品里尤其爱这部《碧血剑》说起来,我喜欢的人都有点奇怪。
我不喜欢小龙女,郭靖,而喜欢的是黄药师,金蛇郎君这类的配角,甚至还有些“不可理喻”的人物。
写这篇文章是因为我喜欢夏雪宜,喜欢的原因很多,最主要的一点是喜欢他的气概,但绝不是英雄气概。
我对英雄,大侠这些词不敏感,不知道是什么意思,只有对人性,血性,爱恨才能深刻体会。
而夏雪宜的血性人性自不必多说,看过这部电视剧的人都知他背负家仇,发誓要辱杀光温家妻儿老小。
而他也几乎做到了,如果没有温仪。
看过无数部碧血剑,电视剧电影都有,可唯有江华版的夏雪宜符合我对原著中金蛇郎君的想象。
这一版很久之前看过一次,最近心血来潮,又翻出来看了一次。
正版视频网站已经不再播放了,只能由快播网站边下载边看了,很怀念过往过TVB片子的日子啊。
闲话还是少说了,这一次看碧血剑,最大感触就是中间倚天屠龙记的成分多的过分好比小袁承志从小中了何红药的五毒神掌,需要夏雪宜不断催发内力保护他的心脉,就是张无忌中了玄冥神掌然后就是温青青和袁承志夺黄金时掉地牢的一段,连过程都和绿柳庄一样,随后就是三帮四寨围攻五毒教,不就是光明顶一役吗,然后就是袁承志神兵天降的搞定两帮人,只是做了三帮四寨的总瓢把子,而不是五毒教的。
袁承志找到夏雪宜相认的那一段,为了让夏雪宜相信,就耍了当年的一段拳法,就如张无忌见谢逊时背诵的七伤拳总纲。
杀安小慧那一段,就是蛛儿遇害是翻版,温青青扮演了赵敏的角色,和袁承志对质时也十足的赵敏范儿。
阿九做为朝廷公主和反明义军袁承志斗智斗勇,也是汝阳王府同明教之争,这一版的阿九心机实在不输赵敏,只是感情上更优柔寡断了。
如是种种,不胜枚举当然说这些的意思不是贬低这一版的碧血剑,毕竟是当年TVB的佳作之一,也捧出了江华这一夏雪宜的绝世妖人,如同孙兴演杨逍一样,即使不是第一男主,依然是最抢眼的一个,这一版的情节编排漏洞也很少,武术动作场面也很多,只是改编情节幅度很大,但还算是勉强终于原著。
编剧麦贯之的代表作不多,除了这个,能排上的就是仙剑奇侠传了。
想来他动不了倚天屠龙记,索性就拿碧血剑解解馋了。。。
因为林家栋演配角太多了,以至于他演主角我就不适应,总觉得哪里不对劲儿。
所以这个戏的视线基本都集中在江华身上了。
江华真的适合这个角色,他的感觉就是亦正亦邪的。
但是其他人就·...大长脸温仪,大方脸何红药,夏雪宜你是眼瞎?
一说话就露牙床的温青青,倒是年轻时候的佘诗曼还能看看。
总之,李添胜蛮可惜。
呆在tvb这个小作坊里面,东西只有这么多,看你如何做一桌菜。
如果给他更好的支持更好的演员,我觉得他可以拍出相当有感觉符合原著的金庸剧。
很小的时候断断续续地看完了结局,大概清楚一些,现在补全了,对整部剧多了几分理解。
幸好有原著大背景垫底,金庸早期作品再不济,人物设定什么的还是6得飞起。
袁承志除了挂之外毫不起眼,杰克苏也没张无忌、杨过那样看上去理所当然。
但他耿直率真,奋力救阿九那处,终于明白阿九为何倾心于他。
但智商时高时低,前后不搭,不是我上帝视角。
印象中只记得前一刻程青竹故意杀人灭口他居然看不出来,后一刻就凭没有酒坛子这一个点就推理出掳走闯王的是朝廷的人,除了说他脑洞大之外估计没合理解释了。
对阿九和温青青的感情处理上也是让我一脸蒙蔽,感觉编剧想学张无忌,却学不出神髓,毕竟他是袁承志而不是张无忌啊。
温青青演员选得确实不怎样,但因为阿九杀小慧这件事我对阿九始终喜欢不起来,于是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
),看到官方cpHE也尚算庆幸,想想那段时间tvb能男装帅气,女装娇俏的我也只能想到黎姿了。
啧,除了张无忌之外这部剧配置都一样了。
也不知道是苏柏丽用力过猛还是演员配音双管齐下,反正温青青一说话我就觉得莫名烦躁,幸好后期没那么聒噪,人也看得顺眼。
话说,她对她亲爹的态度转变太快,我还以为会有温家五老不小心透露当年的事被青青发现,最后青青原谅亲爹的戏码呢(是不是很tvb),结果,也不知道咋的,就原谅了。
夏雪宜的改编不算精彩,但他和温仪的阴阳永隔的flag依然屹立不倒。
吴美珩是一个我永远看不懂她的美,但异常喜欢她演的温仪的人。
温仪让我知道一个偏激阴沉的夏雪宜为何愿意做回普通人,她虽然圣母矫情,但真的就是良善阳光,让人忍不住想在她身边呆下去。
而且温仪无论打扮习性,都和夏雪宜二姐一模一样,夏雪宜童年的温暖回顾,也只有温仪给得起。
而后来温倩的替身,除了借鉴殷六侠和杨不悔之外,也是另一种悲剧和喜剧的融合。
人生何尝不是如此,哪有那么多绝对极端,十全十美。
而温青青和袁承志何尝不是如此。
但……我还是不能理解,为啥放着老爹和阿姨在华山自己跑去海外去啊,强行回归原著也是醉了。
阿九可以说是佘诗曼早期最好看的扮相之一了。
就连尼姑装扮也难掩她的灵气,只是她的脸现在虽说不是惨不忍睹,也确实没有以前的灵气,好在演技还是不错的,看得出来她有很努力,现在能让我看到演技进步的也就是蔡思贝了(不得不说她铁马战车和心理追凶里面中间差了一百个朱千雪)。
虽然我最喜欢安小慧,可是阿九后期还是让我落泪了,那里林家栋和佘诗曼在庙里对戏的场景。
可以说是非常不错了。
林家栋多年经验不用说,那时候佘诗曼刚出道灵气这么足也是厉害,她很适合演心情复杂的女人,我觉得和李添胜的调教分不开。
也正是这一幕让我觉得阿九没那么讨厌了。
后来闯王攻进京城,阿九遣散众人,崇祯殿内杀妃嫔那段我也看得感慨万千,阿九双目如死灰一般,还带着仁慈。
而已故的王伟老师将崇祯的表情也拿捏得非常到位,可惜这个角色他发挥不大。
最终让我最动容的,其实是李军师听着他自己写的歌谣被孩童颂唱,但闯王却已不是他期待的君王。
他的悔啊,恨啊,不甘啊,随着那一瓶鹤顶红都淹没了去,而耳边只剩下那首歌谣连绵不绝。
这个作品背景在明末清初,是个动荡不安的年代,夏雪宜的家人也是因为明朝气数已尽,贼寇嚣张才招致了这样的恶果,进而引发了一系列事端。
水能载舟,亦能负舟。
但无论是夏雪宜,袁承志,温青青,阿九,温仪,温倩,甚至是李军师都不过是人世间终生皆苦的缩影罢了。
(关于何红药。
她固然可怜,但和夏雪宜不过是狗咬狗,不过她输了而已。
)
这部剧开局做的很不错,把重点放在最精彩的人物夏雪宜上,用了十集之多。
改编很多很大胆。
温仪第一次见到夏雪宜的时候,听到他列举温家的种种罪行,就对他消弭了大半的敌对之心;他们后来还有了几个月的游山玩水的时间,还真是天随人愿;夏雪宜的家人居然是袁崇焕给安葬的,后来还有了夏雪宜杀退清兵报恩的故事,直接搬来了杨过帮助杀退蒙古大军的英雄事迹,一下子夏雪宜成为了“大侠”。
所谓侠之大者,为国为民,看金庸题材的电视剧,这句话真是不知道出现了多少遍。
(可惜的是,剧中的清军大队人马只有百十号人,真的是惨淡。
这是香港电视剧的通病了)袁承志貌似呆傻,可是还挺有心眼,下山之后的表现居然经常有机智的一面。
当然还是温家五老最为老奸巨猾,本剧中对于他们的阴险狡诈、没有人性挖掘的也算很深刻。
可惜的是,袁承志后来的表现就又回到了原著中迂腐呆板的形象,可惜了。
虽然你可以说是因为阿九出现后为情所困的原因,但是你既然改编就应该有始有终才好。
袁承志和青青没有如原著那样很快结拜成兄弟,反而在相识后很快产生间隙,而且青青在很长时间里也只是利用和欺骗袁承志,袁承志也认为青青不是什么好人,只是因为是他夏叔叔的女儿,所以不得不去照顾。
阿九出现了,居然是采用了倚天屠龙记中的赵敏、周芷若的角色,而且是混乱采用的。
一会像是赵敏,一会像是周芷若。
当然很长时间里大家都不知道她的真实身份。
而青青在阿九出现后一下子就成为了弱势,不但被阿九压着,而且还被其他一群人所厌弃和欺负。
当然,青青的那张嘴也确实非常讨人厌,所以,那个时候大家都觉得应该让袁承志和阿九成。
我当时还真的希望导演就直接让他们成了就好,结果阿九杀了小慧,于是一下子完蛋了,就如同当时张无忌发誓要为阿蛛报仇一样,袁承志也发了誓,结果发现仇人后却又下不去手。
这一段抄是抄了,不过呢只是形似而神不似。
袁承志和多尔衮的这段呢,就是出自天龙八部中乔峰和辽国皇帝的桥段,还有射雕英雄传里完颜洪烈来大宋捣乱的故事,还真是挺能凑的。
《碧血剑》是金庸作品中较差的一部,完全按照原著拍确实没有吸引力,改编是势在必行的,希望下次看到更好的改编。
虽然改的挺多的,夏雪宜居然一直活下来了还得了善终,但是可惜主要人物的结局都没有变,对于人物性格的改编也没有得到贯彻始终。
不过,总体还是值得推荐的。
水逆的关系,翻了一下这版《碧血剑》。
必须承认,当时的布景、表演方式、剪接都太过时了,现在看起来好多地方太矫揉造作。
剧本倒是改编得很好。
有网友评说这版本改得乱七八糟,我不认为如此。
金庸原版的《碧血剑》我也看过,写法不成熟(毕竟只是金庸早期的作品):很多地方刚刚铺开就匆忙结束,男主人袁承志的感情没有铺好,一些细节收不拢。
这版tvb的改编里面,做了最重要的改动:让起义叛军的核心人物袁承志,与当朝公主不小心爱上。
其中的对立冲突更好了。
林家栋太适合小屏幕了,演的那个耿直、痴情、忠犬男栩栩如生。
佘诗曼出道不久,演一个“狼人”角色,要通过反间瓦解李闯的势力。
沿途一边想要获得袁承志的青睐,却爱上了袁承志。
最妙的地方是,佘诗曼演的公主杀了袁承志的发小,意外栽赃到情敌青青头上。
当然没过几年,tvb那部空前绝后的《金枝欲孽》,把这种女人睡你只是为了更重要的使命,我完成了使命好像又有点真的爱上你;把这种我故意杀了B,成功栽赃到情敌头上的戏,玩得更牛逼了。
但戏就是这样慢慢累积起来的。
才有玩成那个程度的宫斗戏。
所以要勇敢活下去,才能遇到好事情啊。
昨夜看完的碧血剑。
最后阿九站在风里目送小船离开,此情,哪里可以放的下?
世间安得双全法,不负如来不负卿。
这样未免太过残忍。
从甘愿的自我牺牲,青青已经输了……只记得那一句 袁大哥不会让你有事的。
落花遇见流水,实属天意。
流水不恋落花,亦是无奈。
或许就像阿九说的,有些东西已是上天注定的。
忽然想到了“鹿鼎记”里师太最后觉得大明复辟已无望,在夕阳下向着远方走去,无依无靠,那时她会不会想去她的袁大哥想起那一段段温暖的时光……
在“阿九的笛声”配乐循环里,记录一下《碧血剑》TVB版的观后感。
我对金庸的这部作品一直不太有感,甚至是否完整阅读也有些记不清了——不过大约还是浏览过的,早期——由于对这个故事前主人翁“金蛇郎君”的个性过于独特、其所涉及的爱恨情仇过于另类,所以总有些距离感和违和感;这大概是后来也就不太感冒的原因——应该还是完整地读过,不然也不会有这个印象;也因此,不像其他主要作品那样,小说和影视剧反复咀嚼,故事人物烂熟于心,各种版本优劣了然,也有更多的共情感受。
不过,这也给我到现在还能有对这部剧的观影新鲜感,才得以看下总的来说,对于大多数感冒的江华剧中一致叫好的“金蛇郎君”,我不敢否定,但也不是那么点赞。
阅历之后,相较于少年时代初读金庸时崇尚侠之大者立意下青年男女的情感故事,现在对于其与何红药的爱恨纠缠/以及其与温家堡温仪之间的取舍就多了理解和认可。
江华气质非凡,角色定位和演绎得体,尤以对唐仪姐妹的多年情感坚定贯穿全剧,深得观众(女?
)人缘不在话下。
其早期的气吞万里如虎快意恩仇,后期的情深意长/沉稳,令人印象深刻。
不过,其为了五毒教三宝,迫于形势顺水推舟获取何红药的支持之后,完全违背承诺的行为,与其幼年遭遇变故/多年恪守复仇的坚韧性格,并不相符,这个性格逻辑上的巨大缺口,更与其后来钟情于温仪一生相矛盾——相较于作为血海深仇家族的温仪暂时的照顾和陪伴,何红药的付出难道他就感受不到?
如果他是一个知恩图报并且用情专一的人,那不应该只是之后,而是一开始就如此。
何红药固然在此剧中的表演有简单化之嫌(如有剧评所述),从行为上有因爱生恨的过激行为,追根溯源,其何尝不是另一种用情专一和执着?
最后在温家堡与江华办完婚礼后,她本已准备离开,为何最后却命绝于温仪妹妹一剑之下?
更加不可接受。
同理,阿九手刃小慧的行为,与全剧主打的其与袁承志的错爱和错过仍然不可接受;直接影响甚至否定了我对这段主线的总体认知。
选取大时代,尤其是改朝换代的大时代作为小说背景,是金庸武侠小说的一大特点。
在往往是百年之变的大格局下,人物会因为民族/敌我/男女/贵族/百姓等等的角色差异,产生更大的张力,《射雕》三部曲就是典型,已无出其右。
《碧血剑》选取明末巨变前夕,崇祯的大明王朝/闯王的义军/多尔衮的大清三大势力演变背景,以袁承志这个不大不小的人物来串联故事和事件,既是金庸的惯常做法,也给了故事人物较丰富的空间;但是,也正是这个时代本身的悲剧性,所以也决定了人物的悲剧性我想,时代和人物的遗憾,正是这部剧集所传达出的,我总体上的印象和感受。
包括上面的剧集本身制作的遗憾。
明朝的遗憾是客观规律的结果,巨大话题不容展开。
阿九没有选择,她必须服务于摇摇欲坠的王朝的利益,虽然知其不可为而为之;是的,她确实做不到赵敏那样为了个人命运而去改变立场;如果非要说说本身的理由,大约是崇祯这个史上评价为“勤勉”而刚愎自用的父皇本身所决定的:他自然做不到像赵敏的父亲家庭那样还有放弃的选择。
作为长平公主的阿九,月下波光摇曳的游船里一曲笛声,就已经是其所能表达的最强烈的个人情感情绪了吧?
——抛开上述的不得不表现得其为操控江湖而做得残忍之事(包括如何毒杀青竹帮主?
),也许只有这刹那间,还能营造一点剧集想要渲染得“袁九”之爱与他们立场所带来的天敌的感染力和张力。
虽然,他们之间确也有多次的相互牵挂/救护/倾心等等演绎;但是,还是觉得有些站不住脚。
这也和剧中塑造的袁承志本身的性格和形象有关。
华山十六年,下山后,就一路晋升为七省盟主,如果说本身智商能力足够,那么也应该有一定的情商和阅历经验,才能做到这一点吧?
然后,又要表现出其初心善良赤诚,所以先后吃亏上当;这般矛盾就让人物不尽合理了,所以在男主上已经被江华的金蛇郎君所掩盖;尤其是在和阿九和青青的关系处理过程中,严格意义上说,整剧的演绎中,就少了很多经典的高光情节了——此刻,我想起《再生缘》里的皇甫少华吹笛,《倚天》里张无忌明教大战/绿柳庄等等画面——在这个问题上,原本小说里,对于袁承志这个角色的总体定位和描述本身,大约是有缺憾的吧?
青青在小说里如何,已经没有印象了。
看剧集,一开始我还拿不准这个到底最终是好是坏?
你说像黄蓉的古灵精怪?
青青依附五大恶人,令人讨厌;你说像赵敏那样先声夺人?
在剧集里显得横蛮有余,哪有赵敏公主身份那样的智慧大气?
自始自终,青青倒是对袁承志倾心有余,但是这种性格,与袁在剧中表现出来的拙朴/内秀/守正,是否对的上,正如有些剧评所述,我也是表示怀疑的。
对于后者而言,在阿九注定错过的情势下,这算不算也是一种可以接受的遗憾呢?
不得而知。
不过,青青作为金蛇郎君的女儿,和袁在一起是合理合适的。
可能剧中关于这一点的演绎还不够吧。
也许剧集就是要将这两段情感戏故意处理成这样:袁九情深动心而不得,袁青日常拌嘴而相伴?
明末的悲剧,也在义军入京之后。
剧集借李岩来展示了其中一面。
这段故事不知道和当年风靡一时的姚雪垠的《李自成》是否一致?
印象中,这部小说的后面结局似乎也没有结果,借古讽今,大概当时也是写不下去了。
阿九自然也是可以选择和袁在一起的,反正是小说,为何不能大团圆呢?
还是回到了这个故事的大时代,悲剧的遗憾。
她作为长平公主一直的身份延续,才有了皈依之后继续反清复明;另一方面,她能面对青青么?
以及袁?
(还是涉及小慧这个环节)所以,这样结局,这样遗憾,却是必须的遗憾这也是剧集本身定征吧佘诗曼从当时的类似剧集看,确实是一位极具潜力和魅力的演员。
难怪后来成为TVB当家花旦。
林家栋应该说担当类似角色不多。
这部剧是其一。
大约也因为上面我的印象那样,算是不太成功的出演,后来没见到什么类似古装剧集了。
不能不说也是一种遗憾。
配乐大赞!
中国民乐在剧集里很精妙,起到了画龙点睛的效果!
尤其是前面提到的袁九月下相会的笛子钢琴协奏曲李克勤的主题曲也很厉害。
虽然知道原著改编很大,但是好歹也是一个逻辑完整的故事,抛开原著,袁九恋的剧情和演员的演技比起现在的电视剧也值得一看,看了好几遍,袁承志与阿九,明明互相深爱,却因为国仇家恨不能在一起,比起赵敏,面对爱情,阿九选择了国家大义,其实到最后如果阿九自私一点,他们俩是完全可以在一起的,毕竟袁承志的真爱只有阿九一人,到最后女主出家也让袁承志心灰意冷继而选择出海避世,正如主题曲写的那样明明是爱的深,明明是伤的很,硬是要假装,扮作没缘份,道尽了两人的心情,表白主题曲真的超级好听,一个是初出江湖的少年英雄,一个是潜伏江湖的公主佳人,相爱相杀的戏码,有缘无份的结局看的好虐,纵观全剧情,袁承志对阿九是一见倾心,再见难忘,从始至终爱的只有阿九一个人,阿九杀了他三次,袁承志都让着阿九,简直是任打任杀不反抗,每次阿九一遇到危险,都是把她护在身后,即使两人决裂,他也是不忍心伤害她,得知小慧是阿九所杀,曾经发誓要杀死凶手替小慧报仇也因为是深爱的人不忍心下手,这与对待青青简直是天地之别,林家栋的演技简直太好了,尤其是他的眼神,对着阿九无时无刻都是一副深情痴汉脸,完全是爱到极致的表现,两人都很有默契,两次见面都是问对方没事吧,感觉简直是天造地设的一对啊,两人对手戏,眼神的交流细节超有爱,佘诗曼的演技也是超好,两人开始太甜了,看的在一边偷偷傻笑也是没谁了,以至于后面一路开虐到结局简直哭死。
看了很多次都执着既然编剧都把原著改了,为啥不直接让有情人终成眷属呢,袁九这对也是我这么多年的执念之一。
江华太帅了!
深深感叹一句。
特别喜欢他的独一份的温柔,其他时间都是冷酷的,冷漠的。
唯独对爱的人那么的温柔。
这部剧我在咪咕视频上看的。
江华这个演员我对他印象最深刻的就是演过唐僧,那时候觉得这个唐僧也太帅了吧,不得不提江华怎么跟刘德华长得有点像啊。
江华演出了那种味道。
或者他本人也是这个样子的性格。
应采儿说过每个演员出名的那部作品的那个角色一定有他本人的影子在。
感觉太对了!
她也很美!
这部剧一定要看!
很家族戏风
当年觉得金蛇郎君真是蜜汁帅气啊~
剧情还可以 演员太丑了
男主的造型真是风流倜傥狂放不羁。
这个夏雪宜的选角真是绝了
我tm的最恶心袁承志这样的男人,左右为难,烦人。我还是喜欢深情的江华~~那种风华,甩出袁承志十条街!!
江华真帅啊
江华把我讨厌的角色演了个遍
以前还是蛮喜欢的
挺一般的
江华的演技非常出彩。很好奇,林家栋和吴美珩后来干嘛去了?感觉很久不见出来拍戏了。我要是没记错的话,我是看了这部剧喜欢上的佘诗曼。
话说我真不喜欢佘诗曼的长相
喜欢演温倩的吴美珩
林家栋的古装扮相还不错,可惜后来演反派演的太多了!
这个改编我给2分,不知道为什么要给夏雪宜加戏,导致改变了此人的性格,而且里面袁承志变得更讨厌了。。。。整个故事节奏非常缓慢。
看过一点,记忆不是很深刻,江华演的很有感觉,何红药也太惨了吧?她其实也没那么过分好吧?没必要杀别人好吧?无法接受工具人设定。
其实碧血剑的故事我不太喜欢
好片子,经典。
剧情太差了
江华确实不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