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来惭愧,作为一个纯爷们,我一直很难接受所谓兄弟之情的鼓吹,也许是摩羯座天生的与人疏离感,在我心里能谈得来的好朋友算是朋友,其他的就算点头之交,而异性兄弟,我始终不感冒,因为同姓兄弟都会为了各种各样的利益大打出手,异姓的……还是算了吧……可能跟我喜欢独处不爱热闹讨厌招惹麻烦的性格有关。
兄弟之杀的故事不复杂,从河南来到石家庄打拼的同乡王志军和李学风是感情很好亲如兄弟的朋友,王志军靠着自己的勤劳和厨艺开了一家小饭馆,李学风到处瞎混梦想有朝一日能成为在社会上呼风唤雨的大哥,可他始终是别人的一颗棋子,他那些追随的社会大哥净是些耍无赖的地痞流氓,随时都会因为言语不合对他一顿爆锤,最后总是王志军给他出来解围,要么免单,要么陪人家喝酒。
服务员鲁玉兰看上了王志军,有家有室的王志军自然敬而远之,鲁玉兰转而向李学风示好,同样有家室但都在老家的李学风则像饿极的狼一样和她一拍即合。
王志军怕他毁了家庭,向李学风的妻子告知了他出轨的事情,李妻来大闹了一通,鲁玉兰被赶走,李学风记恨了王志军,决心离开王志军,离开之前他替王志军向保险公司的一个狗屁经理索要欠下的饭费,却因此被拘留。
王志军凑了五千块钱保释他和同伙金刚出来。
金刚设宴感谢王志军,酒席宴上金刚夸王志军的人品,损李学风不会办事,李学风就此翻脸,最终李学风拿起菜刀要和王志军拼命,情急之下的王志军拿到自卫却劈死了李学风,杀了人的王志军瘫坐在地上嚎啕大哭……就像题记一样,王志军的错误在于用拴牛的绳子试图拴住一只狼。
李学风总觉得自己能力很强,却始终混不出来,也不愿向王志军一样老老实实的却打拼,最终他的下场其实是必然的,要么横尸街头,要么无所事事,王志军总以李学风的大哥自居,却看不出李学风根本不拿他当大哥,这是一个现代真实版的宋江与李逵的故事。
可惜这个李逵并不是对宋江死心塌地,只是在缺钱的时候需要设宴请客的时候来找宋江大哥,其他时候他都对宋江大哥的为人处事嗤之以鼻。
可能水浒传的故事放到现在就是这个样子,又或者书中的宋江如果一辈子呆在牢城营的话,李逵也不会那么服他,成了梁山头领的大哥是大哥,而呆在江州的无非是有些银子的贼配军。
男人啊,总是做着从年幼时就在做着的英雄梦,小时候玩打仗游戏,青春期打架斗殴,上班了与竞争对手争斗,老了愤世嫉俗看什么都不顺眼。
是宿命,也是悲哀。
兄弟情义豪气干云,大多是酒桌上的妄语和丑态。
平平淡淡的过好日子才是人间正道。
没有谁对谁是必须负责的,除了生你的和你生的。
英雄大多是悲剧下场,不然哪来的英雄。
活下来的,都是卑微逢迎的人们,如果你还想要享受自主呼吸自由支配的日子的话。
当你想要充英雄或者教育兄弟的时候,不妨看看这部《兄弟之杀》,大哥不好当,要不是手快,太平间里的就是王志军了。
想起我的一个朋友说的话,打架是最愚蠢的解决问题方式,输的进医院,赢的进拘留所。
团结户这个概念,我还真的没有接触过,可能是我父母单位效益还可以吧,基本没有两户人安排进一套房子居住的情况。
这有点像今天的合租,不熟悉的人合住在一套房子里,肯定是摩擦隔阂难免的,更何况这两家的情况又是这么鲜明,一户是人到中年经历中年危机离了婚的老万,一户是年轻的技术员和妻子新婚燕尔的小刘。
故事并不复杂,离了婚的老万和小刘夫妻成了团结户,老万是厂子里的锅炉工,小刘是技术员,两户人住在一起总有摩擦,终于在老万母亲和外甥来了之后爆发,小刘两口子不让他们住进来,老万暴怒回击,双方打了起来,在挨了小刘一拳后,老万拿起水果刀捅向小刘……老万的出场让人觉得有些心疼,一脸怨气收拾东西的妻子,满脸无奈的女儿,让人看出这是一个家庭的破裂,老万对女儿说,孩子,给我留张照片吧,爸爸想你了好看看照片。
妻子自始至终没有跟老万说过一句话,即使老万要帮她拎行李,她也怒气冲冲的回绝了。
送着妻女到公交车站的老万,有很多话想说,却只是一句女儿常回来看看爸爸。
离婚的原因我们不知道,但也能看出个大概,人到中年,事业无成,房子也是和人共用一套,妻子肯定是有很多的抱怨埋怨,看看人家别人家做买卖挣钱了,别人家又怎么有门路了,无非也就是这些调调。
可惜老万这个人一看就不是能挣钱的脑子灵活的人。
没有交际,没有朋友,不去和别人喝酒聊天,闲暇的时间做什么呢?
看书学习,复习自学高考。
想不到吧?
这是一个文艺的老师傅,当他听到旁边卧室小刘夫妇过夫妻生活时的声音,他故意咳嗽,然后打开录音机,我以为要放段歌曲什么的,结果居然是鲁迅先生的《伤逝》的文章解析。
真是太妙了。
人总是会高看自己,总会觉得自己与众不同,不然就会失去生活的动力,尤其是过得不如意的时候,这种动力更加重要,可最终又会发现,我们本身的能力总是低于我们自以为有的能力。
平凡又普通的老万也许有着不甘平凡的心,可最终也无法逾越自己的局限,就像他对小刘说的,我年纪大了,学这些东西总是记不住。
所以青春年华的小刘,是老万所羡慕的,虽然也是没什么学历,但他有青春,有时间,有未来,有着无限可能,这无限的可能可以让他不惧怕知识的匮乏,也可以让他不害怕住团结户,更可以让他和爱人亲密无间相爱相知,因为他们有未来。
也许老万年轻时也是这样过来的,没房子怕什么,烧锅炉怕什么,我年轻,我爱学习,我有未来,可时间的流逝之后,未来成了妻离子散,成了人到中年孑然一身,成了母亲投奔自己却无法收留。
所以他这一刀,最终刺向了更年轻的人,那个自己羡慕嫉妒又经历过的青春。
小时候,我们总说要成为科学家、政治家、教育家……,长大了,我们成了平凡的不能再平凡的一个普通人,你能接受吗?
能吗?
比较晦涩,其实很多事情哪有那么严重。
要不是没有时间,真想再仔细地欣赏一遍。
这些情绪性的东西都很低级。
一般人在其中,我就是其中一个。
想想2010年的自己,和剧中人又是何其得相似!
人为财死,鸟为食亡。
斗气又有什么意义呢?
人家只会感觉你这个人不正常。
而且修养不够,家风不好,这是社会新常态的趋势,所以63不懂。
真为63担心啊!
这个人的心态有很大的问题。
但是我又不能明说。
或者说破,只能旁敲侧击,唉😔
碎碎念自己看。
5、6软弱。
一胎生女被打,二胎交罚款,男方一家打压说她出轨,女方家里劝和,女性更容易被流言束缚。
一群人看着被打拉架都没有,还被弟媳说快出去吧就是耍酒疯,被婆婆说快她藏在这,众叛亲离,就像被关起来的,不知道世界有多大,也被打压早已没有自己可以闯世界的力气。
女方家里要给撑腰,都到短兵相接,被女用酒火反,jc都没有出现,毕竟那时候电话也不多。
十三个杀人的故事讲完了。
十三个普通人杀了另外十三个与他们一样普通的人。
很多时候,死亡的莅临竟如此的简单和偶然,触目惊心的只是两败俱伤的结果。
在此之前的漫长过程,琐碎而平和。
危机的暗流,隐藏在平常生活的时间流逝之中。
痛苦是忧虑不断增加后的结果。
一个清醒而豁达的人,在面对各种生活变故时,应该保持一种自我解嘲的良好心态,化解痛苦,解放郁积的沉重。
在可能的范围内尽量让自己快乐。
善待每一个人,善待每一个与自己一样脆弱的生命。
在历时六个多月的采访和制作中,我们时时陷入某种不能自拔的忧虑和惋惜。
似乎我们正在目睹和亲历那些曾经有过的痛苦过程。
他们像我们的邻居,朋友,同事一样熟悉和亲近。
我们感受他们的幸福和不幸,都像我们自己一样真切。
这更增加了我们的忧虑,增加了我们对未来日子的担忧。
或许我们复述的生活往事已失去原来的清晰模样,某些细节已经重新创造和改变。
但我们要说明的是,无论如何改变,我们也无非是想把事情叙述的更准确,更深刻。
并无意于毁谤和歪曲某种已经变化了的事实。
就事情的本质而言,我们所叙述的一切都是真实的,是发生在我们普通人之间的真实故事。
在采访和制作中,我们时时扪心自问,假如我们的生活目前已出现了某种破坏时,我们将如何阻止和改变危机的逼近。
我们无意让每个人都变得敏感多疑,但就生活本质而言,变化是每时每刻都存在的,这不容置疑。
我们想每个人都应该清醒地善待自己的生活。
宽容和理智地面对生活中,可能出现和已经出现的危机,以理性和豁达的态度去处理各种刚刚萌芽的冲突,控制和释放自己已经积蓄的不良情绪。
那样我们的生活就会变得和谐一些,变得更幸福一些了。
珍惜生命,珍惜我们的美好。
(字幕:十三个杀人的故事讲完了 但生活仍在继续 悲剧每天仍在上演 我们真诚告诫 你再次冲动时 你一定要再次冷静……)
高群书听说过,中国拍犯罪、警匪类题材比较有名的导演。
《 命案十三宗》剧细心的观众计算,其实只有十二宗,而且也一直没有站出来说明。
到底是导演组的数学是体育老师教的,还是什么特殊原因如有一宗涉及敏感问题而没有过审,不得而知。
看完总体感觉,那时的影视剧的环境相对宽松,但法治环境恶劣。
有人说,要是像这样触及现实题材的影视剧是根本无法放出来的,深表同意。
改革开放后,我们的新闻、文艺的大环境呈越来越紧的趋势,把影视剧逼得只能去拍一下远离现实的无聊题材作品。
但是,我们的法治环境相对在进步发展,现在回头看,除了3、4集里的姜虹罪大恶极,判死刑没有异议之外,其他的案件放在现在都有可能最高死缓最低甚至可以缓刑。
法律有时像皮筋,时紧时松,对民紧对权贵松,这也是一直为许多法律界人士所诟病的。
有时明摆着就是为了震慑和恐吓老百姓,以达到减少犯罪,而不是追求公平正义。
这是很可怕的,而且河北也是其重灾区,聂树斌案,见识了河北司法的荒谬。
办成错案还不是罪荒谬的,而是在再审时,王书金已经承认了是聂案真凶,而且大部分也吻合。
但在法庭上,就是有法官纠缠细节,极力否认是王书金所为,为掩盖错案费尽心机。
镇觉得那就是中国法治的耻辱。
虽然后来为聂平反,但追责成为一句空话。
在电视剧的十多起案件中,觉得最冤的就是董俊会。
一位多次遭受家暴的妇女,逃回娘家也无法避免丈夫的上门骚扰,在愤怒之中烧死丈夫,结果当时被判处死刑,还连累了好几位家人也判了重刑。
不知当时他们依据的是什么法律条款,罔顾事实,践踏法律。
如果说在当时环境中,家暴不算违法,那按照电视剧中的情节(不知真实情况是否类似),丈夫带了汽油和刀子到她家,扬言要杀死她全家。
那么董俊会和家人的许多行为带有自卫性质。
即使最后造成了死亡的后果,也并非故意杀人。
还有就是点燃汽油,只要是烧断了捆绑的绳索,受害人也可以自救。
这些都具有减轻犯罪行为的情节,可惜都没有被采纳。
最后说说高中生杀人案。
电视剧中, 王博重 读高二,按一般读书年龄,再晚也不会超过18周岁,不知道为什么字幕打出的年龄是21岁。
如果不满18周岁,即使有两条人命也不应该判死刑,有从轻的因素。
即使满了18周岁,当时的情况属于激情杀人而非故意,何况还是学生,也应该有从轻因素。
唯一可以解释的,就是两名专横跋扈的学生后台太硬,迫于压力才被判处死刑的。
看罢电视剧,有同情,有叹息,有愤怒,有不解,也许这都是导演想表达的。
希望这样的影视作品,能够记录我们在法治进程中的每一步,照亮我们未来的法治之路。
这就是中国大陆上世纪末天空的普遍色彩,尘土飞扬的街头游走着稀疏的车辆,路边是斑斑驳驳的陈旧门店,昏昏沉沉的闹市里潜藏着诸多的不稳定与危险,小本生意的经营与倒闭,国企的下岗潮,游走在法制边缘的投机倒把,三角债主之间的关系,小老板与二奶的感情纠葛,城市体制的转型,农村僻土的愚昧,市井匹夫充斥街头,凡夫草兽喧嚷闹市,阴暗浓郁而写实,人性灰黑而苍凉,软弱贪婪暴戾魔幻,危机汹涌滚流,凡罪皆是起于所谓平和之琐碎,冲动之冲突,贪嗔痴恨,正路邪门,善恶是非,往往一瞬而如今这个内卷过一轮的相对信息平等时代,娱乐方式多元化,个人主义普及化,虽然遍地都是冷漠的工业与机械化,但好在社会秩序井然,人们也愿意循规蹈矩,人与人之间信任的缺失与隔阂,反而增加了彼此之间的安全感题记都点题的很,且有思辨性9那两个货的人工三轮车和电动三轮车在乡村土路上的前前后后左左右右大动干戈之争实实在在是笑到了,太秀了,哈哈哈哈哈哈11这两集的江湖痞气小菜馆故事还挺有血有肉的,三教九流界的打工人皆无易的,那货又简直是愣头青中的扛把子21 “反正我就想和你在一起,跟你在一起的时候我感觉特别好,有时候早晨醒来我就想到你”--暴雨阴云之下,倒也有青草地上如斯纯洁青春,人生不易,人与人之间的直接争竞从校园时代就莽莽然的袭来,生硬与否还要看你被推入并糅合在的是怎样的一个质素群体,若是剧里那般的暴戾风气阴沉氛围,人生第一轮则休矣,纵侥幸不死也能蜕层皮了
2000年左右,中国有很多经典的犯罪刑侦电视剧和纪录片。
比如《中国刑侦1号案》、《真相》、《黑白大搏斗》、《刑警本色》等等。
其实,回想当年这些写实的剧集能够在地方台播出,应该是一个奇迹。
如果放在今天这样的环境是绝对不能通过审核的,因为它们都有一个共性——尺度较大,过于写实,过于阴暗。
在许多优秀的作品中,有一部电视剧同样引起了很大的反响,那便是高群书导演的《命案十三宗》。
《命案十三宗》根据十三宗真实的刑事案件改编而成,起用的几乎全是不知名的演员来出演剧中主人公,这使全片带有了很强的真实感和纪实性。
剧组对这十三宗命案的凶犯做了三十多个小时的电视采访记录,并将这些采访放在片头片尾,与故事情节有机地结合成一个完整的影片。
豆瓣评分8.5分,尽管参与评分的人数只有635人,但是看过的影迷对它近乎是溢美之词。
另外,《命案十三宗》也成了导演高群书一生中最好的作品,受到了最有文化和最没有文化人的欢迎。
多年以后,陈丹青还专门对他说,自己最喜欢看的电视剧就是《命案十三宗》。
高群书可能是全中国采访死刑犯最多的导演,他的刑侦题材的作品大都是基于真实的事件,而且都会在剧中呈现出人文关怀和强烈的警世作用。
这也让他的作品有别于传统意义上的言情警匪片或是犯罪纪实片,几乎每部作品都能几种人心。
就如《命案十三宗》更像是一部心里探索剧,在它貌似直白的剧情背后,衍生出来的是一个简单而又深刻的现实道理:犯罪也许离我们只有一步之遥。
当然,更多人认识高群书还是2003年那部火到没朋友的《征服》。
这部电视剧同样也是改编自石家庄发生的真实枪杀案,电视剧还未在电视台播出,VCD就卖出了几万张,可见有多火爆。
言归正传,《命案十三宗》里的这些故事基本上都是“冲动杀人”的经典案例。
他们都说肯定不想杀人,但又承认自己后来确实杀了人,他们绝非成心作恶之人,使他们走到这一步的就是人类所共有的人性弱点,自私、嫉妒、无知、狭隘、愚昧……断送了他们原本平静幸福的生活。
被他们杀害的人痛苦地死去了,他们还活着,却没有了快乐。
关于电视剧有这么一段评价:我们可能也曾面临过困境、也曾受到过伤害和由此产生的反抗,那种维护尊严的欲望和这些杀人者都是相同的,甚至更强烈。
但有所不同的是,他们都采取了一种错误的方式。
企图摆脱那种困境,却不料将自己置身于一个根本无法挽回的绝境,剥夺了给自己造成困境的人的生命,成了一名杀人犯。
于是他们成了故事中的人。
第一宗命案,叫《外遇》。
一个男人因女友爱慕虚荣、贪图富贵而掐死对方的故事。
在建筑工地上班的王玉全与妻子分居两地,儿子在父亲那寄养。
他与妻子已经没有感情,两人会因为一点琐事就吵闹不止,用他的话来说,就是我们之间缺失了激情再也找不到爱情的那种感觉。
身心寂寞的他频繁流连于娱乐场所,结识了歌厅小姐小琴。
年轻漂亮的小琴满足了他所有的幻想,以为自己找到了真爱。
为了她拼命的打肿脸充胖子,慷慨付出,从不推脱。
在招待所里,半推半就的小琴用身体回报了王玉全,自此,两人在一方单纯的臆想下进入了热恋期。
他为她租了房子,为她做饭,买礼物。
但他不知道,像小琴这样的风尘女子还有一个曾抛弃她的相好——刘百顺。
一次,在王玉全和小琴吃饭的过程中偶遇了刘百顺,死心不改的他侮辱了懦弱的王玉全,同时又对小琴动了心思。
像他这种暴发户,明白一件事,钱可以解决一切问题。
刘百顺出价四万块钱让王玉全离开小琴,但他终究舍不得,犹豫一番后选择了拒绝。
他不是不缺钱,儿子学校打人要赔医药费,小琴的母亲住院也需要钱,只是他三十年来第一次感受到女人给的温暖让他暂时忘记了自己所处的艰难。
回到出租屋内,他将事情全盘告知了小琴,小琴深受感动但也对那四万块钱的出嫁怦然心动。
此后,她便再也离不开刘百顺给的钱财和房子。
尤其是在刘百顺带她去北京旅游回来后,小琴就决定与王玉全摊牌。
她回去收拾东西准备走,王玉全劝说不果,二人开始激烈的争吵,王玉全让她把自己在她身上花的钱全部还给他,小琴借机讽刺。
这时,惨剧发生,恼羞成怒的王玉全将其掐死并用刀狠刺。
终究还是价值观的不同才酿成了这样的悲剧发生。
原本就像生活在我们身边普普通通的人因为难以控制一时的冲动使用某种凶器杀了人。
价值观之间的碰撞,无论对错,最终都会两败俱伤。
第二宗命案,叫《软弱》。
一个软弱女人加落后的思想,在濒临崩溃的边缘,亲手烧死了自己的丈夫的故事。
童玲是个长相不错的女孩,在戏班唱戏,为了改换门庭嫁给了邻村的瓦匠赵长林。
因为重男轻女的关系,在第一胎生下女儿后,赵长林一家就对她百般嫌弃。
赵长林父母以分家为由,把他们俩轰到摇摇欲附的老房子里,赵长林心里有气迁怒于童玲,第一次动手打了她。
软弱的童玲却只会自怨自艾的宽慰自己。
这样的观念和思想注定了她悲惨的结局。
第二胎总算盼来了儿子,却也被巨额的罚款耗光了积蓄,日子过得相当拮据。
丈夫对她也是一言不合就开打,童玲要是有埋怨那便是又一顿的毒打,还以“我是你丈夫,打你怎么了”为由。
从此,酗酒、财博,打老婆成了赵长林的家常便饭。
为了维持日常用度,她不得不隔三岔五回娘家的戏班子唱戏挣钱。
盖房子成了童玲生活中唯一的希望。
她从娘家借了钱打下地基,从此省吃俭用,一门心思扑在盖房上。
不料这时风波又起:只因童玲挑剔瓷砖的颜色,赵长林狠狠地打了她,童玲一气之下逃回娘家。
好心的张武劝童玲离婚,童玲不肯,觉得唯有认命才是做女人的本份、直到公婆大闹娘家,童玲被迫回到婆家之后,她才发现自己的软弱铸成了大错。
赵父召开家族会议,逼迫长林与童玲离婚,童玲忍无可忍,为自己据理力争,长林父母从此越发嫌恶童玲。
一场大雨把老房彻底摧毁,童玲无奈,只得搬回婆家去住。
1999年春,新房即将封顶,童玲满心欢喜,以为苦日子熬到头了。
不料这事引起了赵父的嫉妒,他以自己也要盖房为由,向两个儿子各要一千块钱。
长林赌气把家里所有钱都给了父亲,童玲稍有微词就挨了丈夫的毒打,童玲吃打不过,深夜出逃,在荒凉的野外捱过了一个漫长的风雪之夜。
住回娘家的童玲终于打定了离婚的主意。
赵长林来了,他凶神恶煞地点着衣柜,威胁童家父母兄弟交出童玲。
童玲从此恶梦缠身,精神几近崩溃。
未过几天,赵长林带着汽油和刀子又来滋事,童家父兄忍无可忍,一起动手把他捆在树上,赵长林破口大骂,污言秽语不堪入耳。
童玲忍无可忍,把汽油浇在长林身上,掏出打火机将其点了天灯。
看着被熊熊烈火吞噬的丈夫,童玲一下子轻松了,她明白等待自己的将是什么,她只希望自己受尽磨难的灵魂将在这温暖明亮的火焰中得到永生。
这部剧的配乐也是特别出彩,可以说是八九十年代流行乐的集合。
王菲、张惠妹、动力火车、窦唯、崔健、罗绮、那英、迪克牛仔等歌手的金曲,配合剧中人物的心里,恰到好处。
但是另一方面,它的写实也令人倍感压抑和遗憾,压抑于这种真实的事件依旧在我们身边发生,遗憾是这样出色的电视剧很难再看到。
最后用《搏击俱乐部》里的一句台词作为结尾吧,我们曾经以为自己会成为科学家成为巨星,但最终我们发现自己什么都没成。
梦想应该是你即使得不到任何回报都应该去做的,即使现实的环境再残酷,你都可以在自己喜欢的事情上慢慢抚慰自己的创伤。
我们都会在生活的压力下感到迷惘和难过,咬咬牙会挺过去的。
愿我们不论多么冲动和暴怒,都能守住最底线。
像董俊会她丈夫那样的人属于家庭管教不好,就算活着也应该交给国家管教!
无法无天,没有王法了吗!
像董俊会她丈夫那样的人属于家庭管教不好,就算活着也应该交给国家管教!
无法无天,没有王法了吗!
像董俊会她丈夫那样的人属于家庭管教不好,就算活着也应该交给国家管教!
无法无天,没有王法了吗!
像董俊会她丈夫那样的人属于家庭管教不好,就算活着也应该交给国家管教!
无法无天,没有王法了吗!
董俊会她婆婆这种老不死的畜生!
-
這裡的影片中是記錄下一個二千年前後時期的歌手怎麽以一首歌紅遍全球在講她的生平因為歌首首歌聲動人,感人心弦,像是在講大家的生活中的點點滴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