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多总是问清显,除此之外你还想要什么。
而清显要的就是除此之外。
他一直在等待一样不可能的东西。
也许清显是关注聪子的,在聪子每一次的示爱时暗暗欢欣。
只是这情愫来的太容易,太顺理成章。
只有聪子变成一个不可能的人,她才是清显的所求。
一切成为定局的时候,清显才爱上了聪子。
明白两个人此生不会再相见的时刻,清显是微笑的。
那几乎是他一生中最开心的时候。
清显终于确信,这便是他此生的等待。
更好的是,他为它生,为它死。
只不过对于所有人,包括聪子,这样的结局都再悲哀不过了。
在那么多的言语里,清显从来没有说过后悔。
即使从前的他们青梅竹马,锦衣玉食。
即使他本能给聪子期盼的一切。
可是那样的话,他永远都找不到活着的意义了。
聪子是如此智慧的人。
她甚至比清显更了解他自己。
她只是爱着他。
无论清显的期盼是怎样的,她都会成就他。
不圆满的故事,最满意的结局。
冬雪融化,变成飘落的樱花。
还是和从前一样的春天。
卡片上写着,河流被大石阻隔,最终还会合而为一。
我没有看过原著,所以我不清楚这两个角色原本要怎么定位,就主观来说,我真的很喜欢看这种节奏慢到寂静无声的电影。
而且我都不忍心评3颗星,可想这部神奇的电影究竟可取之处在哪里?
首先,我是一个看字幕会落字眼的人,而故事从一开始竟然就嚷嚷了一大篇关于聪子以后要如何如何的复仇,于是我落掉了这个伏笔是一个什么描述。
松枝拒绝聪子的态度和行为虽倍感怪异,但告诉自己这是个日本电影,有些什么奇特的心理应该也是可以理解的。
可是每当看到松枝静静的站在某处,爱慕、生气、愤怒一言不发,又似乎被感染了。
也许是妻夫木聪的个人魅力吧...........在看的时候我就一直在想,这真是部神奇的古董电影!
高清高质的画面里竟然播放着七八十年代的电影内容。
于是又想起这是个日本电影,这样的电影在这个国度诞生也应该是可以理解的。
如果仅从改编的角度来看,这部《春之雪》显然是薄弱的。
三岛由纪夫作品中那种奇特的矛盾性没有被呈现,虽然在努力表达极致的美感,但缺乏将这种苦心孤诣制造的美打破的力量,也就缺少了三岛独特的残酷的唯美意识。
其实在《丰饶之海》中,仅看《春雪》一本难免会有一种耽于纯美的误区,这部作品的宏大的轮回思想和罪与美的斗争与融合,是在四部作品中整体表现的。
如果能将整部《丰饶之海》凝炼成一部长片,才有表现出这种伟大意识的可能性。
如果不想这是部三岛由纪夫的改编作品,而只想它是部行定勋的监督作品,确实能觉得行定勋在处理这种悲剧的纯爱题材的驾轻就熟。
每个镜头都有着仿佛雕砌的美感,色彩绚丽华贵,在形式美上再现了许久未见的精致和魂。
李屏宾的掌镜对光线的处理相当考究,制造出了一种朦胧如云雾中的梦幻色调。
人物在精细至极的庭院中穿行,经过半桥时如踏步云端,桥下水波粼粼,闪烁如繁星,轻舟漫过犹如幻境。
这种细节清晰而整体和谐的和式美感,对色彩的大胆运用,自黑泽明、敕使河原宏、森田芳光以来已许久未见。
从《北之零年》的苍茫壮阔雪国,《世界中心呼唤爱》的蓝天碧野,到《春之雪》的梦幻庭园,行定勋对精致的美感倒重新拾回了这种意味。
即日本文学中所追求的那种唯美,不计代价不计后果的单纯的对一种极致形式的追求,在三岛文字中精湛呈现的绚丽美感,行定勋透过深作欣二、岩井俊二重新回归了这种绚烂而最终走向自我消亡的耽美主义。
妻夫木聪的眼神很漂亮,仿佛渗透出一种淡淡的忧郁,竹内结子并非绝顶美女,但很符合日式传统审美,感觉自然亲切,有很强的包容力。
聪子应该比清显年龄稍大,倒是很贴切两人情况,竹内结子想来好与弟弟级的演员配合,本身便有一种淡雅的母性气质。
在《春之雪》这种精心炮制的古典美中,演员也仿佛如场景的一部分,为整体的刻意经营的形式作载体,演技反而退而居其次。
与剧情的淡化设置也有关系,清显对爱情的认识过程本应该是一个更深刻的过程,妻夫木聪的如此诠释便略显幼稚。
因此这部《春之雪》不过是一个壳,在唯美的形式下,如果仅仅只是叙述纯爱,未免有些单纯。
我一直认为聪子是极其冷酷理性的人,表面上看她为清显对禁忌爱的恣意妄为束缚,实际上她一直掌握着恋爱的主动权,以致至情至性之后彻底与世决绝,担当得起一个“聪”字。
即便轮回数十载,到达天人五衰终点的她,八十高龄如同隔世之人,依旧美丽动人,永葆青春芳华。
相反清显表面冷淡,其实是儿童心性,不愿意屈服于高高在上的聪子。
原作倾尽笔墨描绘清显超越凡人的美貌,他对学业家业漠不关心,对同学家仆甚至挚友本多故作清高,只对恋情怀有绝对的热情和执念,绝无二心追求极致的恋情正是清显神性的体现。
天神的纯粹心注定为世俗不容,年纪轻轻便告别人世进入轮回。
清显追求恋情,阿勋追求忠义,月光公主追求肉欲,阿透由于代表理性和世俗的本多的干涉,已洞悉世事,虚与委蛇,至此天人呈五衰之相,纵使肉身仍在,神性行将就木。
可惜电影里的清显非但不清秀俊逸,反而变成健康小麦肤色的好青年,聪子过于柔弱,一点都不像坚毅果敢的大家闺秀。
导演不过想拍个随随便便的大正贵族爱情物语,一旦抛去三岛定下的基调,也只剩下情节畸形、不明意味的知音肥皂剧了。
初春之原野,为君摘嫩菜漫天之白雪,轻沾湿衣带方生眷君意,世间皆明白分叉之细流,结局终汇合夏转身远走,空气中飘溢着的慵懒气息,却迟迟未能散去。
于是翻出《春之雪》来,从粗略的浏览中捕捉到如上的俳句,出自年少聪子稚嫩的嗓音,喜欢至极。
三岛由纪夫诡谲的文字,在李宾屏这位摄影大师的镜头掌控下,化作华丽而凝重的画面。
冗长的故事和大段的思索被压缩到影像语言和演员的表演中,无声得传达。
如若抛开三岛的原著,我可能会被影片所散发的中世纪的华丽气质所倾倒,并对聪子与清显的爱情产生沉溺与排斥共生的矛盾情愫。
但绝对不可能是今天这样的念念不忘,反复咀嚼。
影像所描述的故事本身并不错综复杂。
清显这个阴柔的男子,从小寄养在身为公卿之家的聪子小姐家。
这对青梅竹马的恋人,本该顺当得走到一起,拥有平静安宁的幸福。
然而,急于想获知“决定性”的清显,却偏偏喜欢在他们中间人为添加一点障碍和距离:故意编造自己寻花问柳的韵事;假意撮合聪子和自己的朋友本多;对聪子的示爱报以冷漠不屑的表情……直到天王特赦的婚姻横插在他们中间。
这种权力和金钱都无法改变的“不可能”,让清显迷醉不已,爱欲如火山喷发般势不可挡。
最终为了保全皇室名誉,聪子遁入空门,而清显则在春雪融化之际,含笑死去……我本该感性地看待这部影片,只是清显的古典式耽美(这里的耽美与今日的同性之爱无关)情结让人疑惑,他起先的冷漠与孩子气,与得知聪子和皇室联姻后的他喷薄而出的爱,两者间根本的、突然的情感扭转让人费解。
直到看到三岛的原著《春雪》,我才渐渐明白,在油画般质感的画面背后,在中世纪华丽的长袍背后,一些东西被永远的掩盖了,也许这也恰是影像孱弱之处。
有时,当它在表现某种争鸣的思想,一种迎向黑暗的审美取向之时,它比贫血的文字更显出乏力、无能的一面。
如若杨帆的《游园惊梦》穷尽所有唯美的影像技法,能带来近乎变态的效应,让人久久沉溺于颓靡不振的精神鸦片中的话。
那么,我更倾向于认为《春之雪》的浓妆艳抹恰恰掩盖了深邃的思想。
在华美的镜头下,《春之雪》沦为一部平庸而艳俗的情爱片,三岛天才式的演绎遭到了难以想象的破坏——而那本是一个关于性格悲剧、哥特式的死亡观,以及伦理叛变、灵魂挣扎的故事。
影片《春之雪》恰恰给人一种肤浅的不愉快,用一种正当的方式美化着本应左右摇摆、徘徊、踯躅的想往。
你会不理解清显的种种行为,蔑视他的自私、阴柔和伪善;同时责怪聪子毫无原则的爱与任性。
因为你期待的本是一部传统而彻底的纯爱片——“发乎情,止乎礼”。
你当然理解思嘉与白瑞德式的恋情,一种性格倨傲导致的冲突,使他们没有发现爱情的存在,或对爱的事实置若罔闻;你也能理解距离与障碍带给恋人某种确定性的东西,而这恰是清显一直在寻找的决定性的时刻,纯粹的爱情。
他无法亲自去感觉,交付自己的信任,他需要第三种媒介来提供确凿的明证。
这种媒介便是高不可攀的“禁忌”,本多所谓的“不可能”。
“不可能”横亘在中间才是真正爱的试金石。
突破禁忌的短暂快感比唾手可得的绵长幸福更令清显着迷。
而如果说道德伦理只是人为制造的禁忌,尚且可以越雷池一步的话。
那么聪子以身殉教之举则是根本无法超越的“禁忌”。
唯有死亡、来世、梦境、幻觉才可能改变。
于是,狗的尸体、干死的蝴蝶等不吉祥的遭遇,以及清显所做的死亡之梦可以透露,清显的潜意识对黑暗力量的渴望,对死亡华美绚烂的讴歌。
然而,影片中那个俊美、表情冷傲的青年,能表现这种性格悲剧和精神挣扎吗?
那些被省却的情节和独白恰恰承载着作者最绚烂的思想光华。
“和风煦日,染尽缤纷五彩”,聪子平躺在地板上,温软地唱道。
竹内结子的演绎让人惊叹。
她优雅、忧郁,却偏偏在转首回眸的瞬间,在尾声时分拖曳出一个清浅而柔媚的微笑,细辨却带着一丝凄楚,几分自嘲式的顽皮。
聪子让人更多地想到女性,第一次被动地面对“性”。
尽管是在爱人面前,那也是一种勇敢的冲破精神禁忌的举动,仿佛神圣的仪式一般严肃而生硬,无法当作自然而然的性情流露。
因为在古代(今之女子也一样),女子接受的教育,一直把“性”视作一种带着罪恶感的事件,女性对“性”的抗拒式的冷艳是让人近乎膜拜的隐忍之美。
聪子对清显的妥协,多少带着超脱世俗禁忌的绝然,更多的却是每一个女子都无法突破的软弱。
软弱令她们可以更勇敢而坚定地遵从自己的感觉,摒弃一切道貌岸然的世俗训诫,真诚地、甚至飞蛾扑火式地拥抱爱情。
“性”,本身就是她们需要逾越、冲破的“不平等”和禁锢。
也许回归文字,才可以回归理性,突破影像幻觉。
温暖的春天溶释了冰雪,清显临终前说,还会见面的。
这场“雪样爱情”就这样在春天得到了证明和延续……我宁愿相信:清显用极端的方式抓住只是幻觉中的幸福;执著一念的聪子则至始至终拥有爱情(殉教是至高境界的爱吧)。
而平庸的我们,小小的欢悦就足以撑满我们浅浅的灵魂,大抵可以安于细水长流的爱情。
似乎对那么神圣而不可亵渎的爱,采取精神实验的做法是错的,因为幸福,只有真诚不加怀疑的心灵才可以真实感受得到。
前面已经有非常专业的影评了,我就不再多说什么。
这部电影还是非常不错的。
日本的川端康成的小说给人也就是这样的一种感觉,余华也曾说过,川端就是他踏入文坛初期一直在模仿的风格。
伤痕文学的感觉,就是在细节上的处理,在一个不是很大的场景内,渲染一种细腻伤感的气氛。
春雪的故事情节相信也不是什么旷世奇爱,不过是一段很普通的感情。
但是经过了电影语言的叙述,表达出的那种日本民族独有的伤感细腻哀婉格调,很成功。
妻夫木聪演过不少日剧,感觉是那种唇红齿白的小生,这个角色还是比较适合他的气质的吧。
女的也还行。
片中有一段在坟墓中的清显的戏,看的不是很明白。
结尾收的很美,蝴蝶翻飞,是不是有化蝶的寓意在里面
基本上是无原则纵容这类型的片子了…… 觉得好像自己挑的大部分日影看完后都是这种感觉,没有心潮澎湃的大叫喜欢啊,也没有恶心得直反胃,只是安安静静地觉得,啊,还不错啊。
然后已经习惯这种慢悠悠的调子,宁静的氛围。
没看过原著,对三岛由纪夫唯一的印象是极端的军国主义分子,很执着于那种死亡的美感一样。
片子的大部分时间我都用来嘲笑清显是自找的,电影的前半部分觉得没有很明晰地让观众明白他拒绝聪子的原因,于是到中段我不能认同他对聪子忽然执着了了情感,但到最后也就释然了,反正也这样了。
想知道,去找小说看好了。
竹内结子很美很美,那样牵起嘴角来笑。
开始以为只是柔弱顺从的大家小姐,到后来在孩子问题上她的坚决让我很是喜欢这个女子,还有最后她求松枝侯爵要见清显最后一面时,外表波澜不惊,声调似没有感情,只是一遍一遍地请求,执拗地。
很喜欢的一个场景,聪子订婚后第一次同清显见面的第二天早晨,清显端坐在前方,聪子拿起衬衣要给他披上,就像一对夫妻那样,但是忽然她收了手,攥着衣领的地方在他身后抽泣,转而又恢复平常,强打笑容把衬衣披在清显身上……嗯,很喜欢这里竹内结子的大部分演出……音乐不错,岩代太郎啊原来……故事不新鲜有点病态的美,可以看
尽管打着改编自三岛由纪夫最后一部遗作《丰饶之海》第一部《春雪》的旗号,这部电影事实上与《春雪》并无太大关联,仅是截取了原著中诸多纵横交错的故事当中的一个进行了有创造性的改编。
行定勋显然没有把整部《丰饶之海》都改编成电影的打算,在这个剧情电影日渐萧条的年代,拍一部有文艺调调的商业片似乎成了导演们不二的圈钱选择。
毕竟,电影还是要给人看的;而如何将让三岛这部充满了宗教哲学思想的晦涩大部头改编成为既有三岛风格又通俗易懂引人入胜的影片?
大概弱化原作的“转世”主线和三岛对自己人生观的阐述与反思,并加强群众喜闻乐见的两个年轻人悲剧性的爱情故事,是唯一的一条路了。
行定勋用了偶像剧的套路,却拍出了一部与流俗的不一样的时代偶像剧。
很多朋友反映《丰饶之海》与三岛其他组合作风格截然不同,哲思晦涩难懂,让人无力卒读。
事实上,《丰饶之海》的前两部《春雪》与《奔马》是三岛对自己一生前半段和后半段的阐释,而后两部《晓寺》与《天人五衰》则是三岛对自己人生观与宇宙观的反省和总结。
《春雪》中的主人公松枝清显是三岛对自己幼年及青年时代的影射。
柔弱、美貌、寡断、幼稚、缺乏男性特征,三岛是讨厌这样的自己的,于是让清显在爱情与疾病的双重折磨中缓慢地死去。
但是,电影却不能这样表达。
电影就是电影,观众希望看到的是好故事,而不是某种充满哲思性的东西。
大部分观众更喜欢的,是在电影院中以镜头为双眼,看到画面上故事的变迁,而不需要动太多的脑筋。
让大部分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和三岛的读者一样边看边想,恐怕不是一个太好的选择。
电影需要成为一个独立的存在,不依托于原著,才能够取得更好的票房。
因此,电影砍掉了清显的学仆饭沼这个角色。
饭沼在原作中是一个充满男性肮脏特征的、却追寻纯粹无暇境界的角色。
尽管在整部《丰饶之海》当中饭沼并不算主要角色,却始终起到了反衬清显以及清显的各代转世的作用。
他始终以肮脏而猥亵的姿态出现,却也始终用其纯粹的思想示人。
但是,假如在电影里出现这样一个角色,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恐怕很难意识到他所起到的作用,其扮相与言行恐怕也只能引起广大观众的憎恶。
同时,很明显,行定勋希望拍的是一部拥有三岛一贯的“无上之美”的唯美影片,因此在这样一部以华丽舞美为买点的电影里,饭沼就会显得和一个洗不脱的污点一样让人膈应。
因此,在电影里砍去这一角色,是可以理解的。
其次,弱化了清显的挚友本多繁邦在剧情中的作用。
事实上,《丰饶之海》真正的主人公,应当是作为松枝清显四次转世旁观者的本多繁邦。
本多对清显的感情复杂而浓郁,应当是早已超脱挚友层面的一种灵魂结为一体的默契。
本多被塑造为一个充满哲学气质的理性主义者,不断帮助清显及其转世在达到生命璀璨顶点——之后他们便会猝然逝去,本多便孤独地等待数年甚至数十年的时间,直到再次与他灵魂上的伙伴在前世约定之地重会。
但是电影作为一个单纯存在的艺术形式,并没有必要将这个角色刻画得如此复杂。
本多作为一个配角,只需要起到烘托主角的作用就可以了。
因此,原作里睿智而深藏不露的本多在电影里成了一个略带点呆板的书生气的少年,有时候被清显当枪使。
但是导演仍然是注意刻画了本多与清显不一般的感情的,不知道各位看过电影的朋友有没有体会出来呢?
同理,对两个泰国王子的弱化,也是为了增加电影的单纯性,减轻原著晦涩的哲学思想和佛教色彩。
而且既然没有拍摄后续的打算,两名泰国王子也不是太重要的角色。
对聪子与清显的感情刻画,电影也与原著略有不同。
原著当中,清显是以一种近乎孩童游戏一样的方式与聪子恋爱的。
聪子一旦表现出热络,清显便避之不理;而聪子一旦杳无音信,清显便开始坐立不安。
而聪子在原著中,尽管是喜欢清显的,却也是碍于公卿家的矜持,保持着一定的距离。
但也正因如此,两个年轻人的爱情更显得纯净而令人心生爱怜。
电影中对“赏雪”一场戏的刻画,可谓是对原著的极大颠覆。
原著中的聪子只是试探性地提出了要求,为了尽可能让少的人知道,清显前往麻布绫仓府邸与聪子乘坐人力车去赏雪。
而电影中,聪子竟然大大方方地坐着马车到松枝府邸前等待清显一起赏雪,显得有那么点儿过于倒贴了,乍一看让人不能接受。
不过想想这部电影是以卖座为第一要务的,将两人的感情刻画的越浓烈,与最后的悲剧结局落差越大,也就越吸引人。
因此,这样的处理,想来导演也是有他的道理的。
就如很多看过三岛原著的朋友所指出的,电影当中将松枝清显刻画得过于残酷和冷漠,因为在原著中,松枝清显对聪子的拒绝,只是出于他自己的柔弱和寡断以及幼稚。
不过,作为一部以票房为目标的电影,虐恋情节显然是卖点之一;当然,也有可能是导演和演员对角色的理解有些偏差。
冷漠和残酷,也可以成为爱情悲剧有逻辑性的理由。
窃以为,原著和电影的差别主要体现在前半段,从天皇降下敕令开始,后半段的表现与原著的差别开始越来越小。
清显内心的寡断、聪子内心的绝望、两方家庭对名声的爱大过对孩子的爱、蓼科对聪子的爱和本多对清显的爱都从镜头和演员的表演中体现了出来。
电影后半段与原作最大的不同,应该是删去了昭披耶王子听闻爱人死去之后的一系列情节和添加了已决意出家的聪子在门扇后面的哭泣声。
删去泰国王子恋爱的情节是为了情节的纯粹与干净,而添加聪子并不露面的哭泣,应该是导演为了增加电影的戏剧性和表现力所做出的努力。
在书的最后,已出家的聪子再也没有出现在读者的视线中了,而电影为了更强的效果,尽管没让聪子出现在镜头里,却让她的哭泣声传出了屏幕,这种虐恋偶像剧赚眼泪的大杀器,估计能让好些没看过原著的观众晚上辗转反侧睡不着觉。
尽管我在看原著时认为聪子在到了大阪以后已然心如死灰,但是在电影的这个情节面前,还是无力招架啊……另外,电影删去了原著当中对大正时代日本人对西洋大规模冲击的迷惘。
在原著中,松枝家的管家山田是穿和氏服装的,而清显也常穿和服与裙裤,而电影中清显基本只穿制服和西装;清显为了“不经意地”介绍聪子给泰国王子们而带他们去看的戏是日本的传统戏剧,在电影中换成了西洋歌剧《浮士德》。
想必这种细节,电影观众不可能看的像我一样强迫症般地仔细,所以,倒也无伤大雅。
单从电影的艺术性上来看,《春雪》是能够给人留下深刻印象的片子。
尤其喜欢在表现清显和聪子的禁忌之爱时所采用的借助窗棂、竹子、门扇、镜子等物将镜头一分为二的长镜头,在浓郁的色彩和精妙的布景协助下,画面就好像龛上的偶人一样美丽到失去真实感。
这无疑是既能够满足偶像剧的情节又能够符合三岛极致美学的,也正是摄影让这部电影没有偏离三岛的风格太远。
尽管从情节上来讲,电影有较大的出入,但是看完之后,竟会感觉事实上二者还是有很多统一之处的。
==============最后还是夹带一点私货。
妻夫木聪真的不适合演清显啊,太黑了orz
1.由三岛由纪夫的小说改编的当代作品,没有读过原作,电影主要是以妻夫木聪饰演的少爷与竹内结子饰演的小姐的爱情故事为主线,以上流社会的权力斗争为背景,基于爱情与道德的冲突,最终完成少爷的成长,小姐则是通过遁入佛门来求得救赎。
“雪”和“樱花”是典型的日本文化的能指,象征着纯洁却短暂的美。
男主由于幼稚和清高错过了与小姐的姻缘,后不得不通过对于社会道德的反抗来追求爱情。
这样的爱恋在当时的社会环境里注定是一场悲剧,但那份对于纯粹性的执着追求甚至能超越时间。
2.流动的镜头,现实与超现实的交织,梦境与心理的视觉表达:影片从头至尾镜头始终保持运动状态,既暗合了永不停止流动的情感主题,又营造了诗意的美学风格。
除了主体叙事部分的现实推进之外,超现实段落主要用来表现男主角的梦境,即其内心世界的情感变化。
蝴蝶象征着性欲,多次出现在梦境与现实中的蝴蝶暗示着男主与女主后面肉体的结合。
男主第一次梦见女主躺在棺材里,按照精神分析理论,男主此时处于青春期叛逆阶段,而此阶段女主明显比男主更加沉稳和成熟,男主很有可能在潜意识里将女主当成自己的母亲,“俄狄浦斯情结”让他仍然对女主充满依恋,可是此时他的自我意识逐渐萌发,同时他又想脱离母体与他的联系,因此躺在棺材里的女主成了“弑母以此获得独立人格”的隐喻。
而在第二次梦境里,男主看见躺在棺材里的人变成了自己,这代表着他进入到下一个成长阶段。
他不断否认和压抑自己对于女主的感情,自己的生活似乎也总是处于麻木不仁的状态,于是这一次的“弑己”暗示着他对于过去那个幼年体状态的彻底抛弃,即将步入象征界正视自我的欲望,并逐渐学会为自己做出的选择承担责任。
《春之雪》——Be my last“这是个毫不出奇、闲静明朗的庭园。
像数念珠般的蝉鸣占领了整个庭院。
除此之外没有其他声音,寂寞到了极点。
这庭院什么都没有。
本多觉得,自己来到了既无记忆也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地方。
” ——《丰饶之海》的结局先看《丰饶之海》的结局,那个没有任何东西存在的庭院,再来看《春之雪》,寻找疑似转世几回的,一个也许不存在的人,那个发生过许多爱恨情仇的庭院。
幸亏我总是容易被瞬间打动,不够好看的电影,也总有心动的瞬间。
《丰饶之海》前后分四部曲——《春之雪》、《奔马》、《晓寺》、《天人五衰》。
《春之雪》,将三岛美学的浪漫、唯美与古典主义发挥到了尽美之境。
置之死地的爱如果痴恋而不禁忌,是否不能铭记一生?
像三岛由纪夫《春之雪》笔下的松枝清显和绫仓聪子。
做为《丰饶之海》第一部的《春之雪》,他们的爱情是后三部关于禅修和轮回的缘起,但是影片只截取的爱情的枝叶,凸显了禁忌绝恋的刻骨铭心。
松枝清显不是不知道青梅竹马的聪子的心意,却任由自己倔强的个性,那么可怜的逃避、误解、拒绝,他总是说:“我要的比这个更好。
”他说的并非聪子不够好,而是常态下自由生长的爱情不够好,至于他想像中更好的,该是如何形态的爱情,他自己也不知道。
结果,本来可以顺顺当当嫁给他的聪子,在他一再回避、误解、拒绝的态度中,被天皇特赦与洞院宫治典王子成婚。
这时候,清显才说,他必须和聪子在一起,于是,偷情开始了,禁忌之恋终于难分难舍如火如荼,同时“盲人骑瞎马,夜半临神池”般的茫然、纠结和危险。
清显说:“如果我们正大光明,就不会做出如此大胆的行径”。
聪子低下头欣然嗔到:“你真过分。
”此二人居然把世俗当成了飞蛾扑火的必须道具,走在绝路而沉溺其中。
所以,结局必须是彻骨的惨痛,这是他们禁忌而极致的爱情所要的圆寂。
因为清显坚信,这样的爱情是能置之死地而后生的。
假如松枝清显和聪子之间没有误解,而是顺利的完婚,或许也是夫妻一世恩爱的典范,也能郎情妾意如火如荼,但假如是没机会假如了。
若不是文学创作为这爱情故事续上的禅意和转世之类的梦幻色彩,在现实中,对清显这样的,我只能说一句:自作孽,不可活。
蝴蝶与俳句三岛由纪夫诞生在官僚家庭,自幼在日本贵族学校接受教育,有一个出身武士之家的祖母,这构成了他的贵族情结,这种贵族情结又深深影响了他的小说创作。
《春之雪》有着日本大正时期的贵族风貌。
但是影片中精致的和服女子、古色古香的日式建筑就像日本贵族情节的外衣,蝴蝶与俳句才是其精神内核。
对于痴迷俳句的三岛由纪夫来说,当然要用古典、高雅的俳句来做故事的点睛之语。
“急流遭遇岩石阻挠,一分为二,无论相隔多远,迟早会再重逢。
”影片几次响起年幼的聪子在吟唱她最喜欢的诗句,偈语般的预示她和清显多舛的情路。
在遥远和神秘感的俳句中,洁白轻盈的春雪飘洒而至,影片画面意境极美。
蝴蝶更是多次出现。
聪子在树林里摘花朵祭祀路上遇到的死去的狗,在花丛中捧起一只死去的蝴蝶。
清显梦到聪子躺在河边的棺木里,醒来发现手中握着一只断翅的蝴蝶。
清显病入膏肓的时候,梦到自己和聪子变成春天的瀑布边飞舞相随的两只蝴蝶。
蝴蝶美丽蹁跹的生与断翅之死,与俳句精髓的“风雅之寂”相契合,与三岛骨子里忧郁高雅的贵族情结相契合,也与影片暗指的禅修、转世相契合。
日本有个徘圣的名字真好玩:松尾芭蕉。
芭蕉崇尚中国老庄的风骨,在俳句诗作中学而实习之,而“庄周晓梦迷蝴蝶”是个无人不晓的佳话,看来,这只蝴蝶,在三岛由纪夫的助力下,飞到松枝清显的梦里去了。
小说《丰饶之海》的最后,聪子否认了世上曾有清显的存在。
那么留下一本《梦日记》的清显,究竟是一只蝴蝶,还是蝴蝶的一个梦?
Be my last个人以为《春之雪》中的竹内结子不够柔美,妻夫木聪不够高大英俊,纯爱故事有点乏味,而不打算记住导演行定勋的名字。
行定勋是《情书》、《四月物语》和《燕尾蝶》的副导演,而一直排在岩井俊二的后面。
这不是没道理的,单从《春之雪》来看,一样的纯爱电影,枉费三岛由纪夫那么强劲绮丽的《丰饶之海》,行定勋只拍出十之五六,远不如《情书》的婉约细腻。
但是在听到片尾曲的刹那,我还是被打动了,忽然在旋律里一再想起影片中如梦似幻的情景,引人遐思的俳句和蝴蝶,刹那间那些动人的画面融入到歌曲中,那歌声很熟悉,一看演唱者,原来是宇多田光。
尽管是日本流行天后的歌声,听上去就很流行,和影片古典优美的调调完全不沾边,可还是听到了许多的徘徊不定和莫可奈何,就像后人用自己的方式哀悼故事里春雪一样短暂飘逝的爱情。
Be my last!
Be my last!
Be my last!
清显和聪子从不会大声的表白心迹,可是他们的眼神、肢体语言,与所做的一切,都要死要活只说了这句话,请做我的唯一!
好吧,不论过去多少年,古典和流行多么谬以千里,其中人类情感的部分,喜乐怨怒离痴恨始终是相融的。
这改编实在糟糕.嘛,本来看的时候也没报什么希望.选角及其失败.竹内结子演不了少女的.有几个扮相简直丑哭,一个本来就显老的和一个本来就显小的,几度觉得像母子= =清显也不对,实在显得太蠢了.就算是小7我也得说...
三岛由纪夫。大正风。
三个致命弱点:1.对三岛原作的理解太浅浮; 2.竹内结子的气质和原结子等老一辈日本女星差距巨大; 3.妻夫木聪饰松枝清显,把清高忧郁解读为残忍冷漠了。 除了画面,本片一无是处。
没读过原著,大学第一次看时也不懂,后来每次看都有新的体会,加一颗星的感情分,人生就是这样,寻找到失去,希望到绝望。2021年来补记,我已经读过原著啦,竹内结子也已经离开了这个世界,电影也许就是人生寂灭之时的那么一点声响吧。
精致 唯美
妻夫木聪在里面典型的贝戈戈!
看睡着了。
男一死得真是大快人心。总结说来就是因为男青年太拧巴了惯了一身毛病,打一顿就好。一星给取景一星给色彩。
哎画面很美,还有啥呢,以及我居然看出了松枝X本多的CP,记得最后清显说我们定会再见是对本多君说的嘛,怎么感觉剧里是指聪子呢,结尾感觉好蛇足,不过那个庭院真好看呀
小说那种虐情,痛并快乐的东西电影都没有表现好,画面好美,可是拍成纯情片真是让人无语极了。。
春天了,却赶上那么大的一场雪......
爱就一定要伤害嘛
片尾曲是宇多田光的~惊喜啊!
女主角不是我的菜啊,没脖子穿和服不好看,不过,妻夫木聪演男一,女一确实不好找……情节就是男主角各种别扭各种虐,可是为什么啊?莫名其妙啊。原著交代了吗?有机会看原著吧。电影拍的倒是挺美,截了一堆图TvT。恩,还行。
结尾几分钟的些许感动也掩盖不了之前两个小时的平庸和无趣~~~
对原作的删减达到了令人发指的程度,彻底失去了原作应有的精神内核。私以为三岛的作品成功影视化是几乎不可能的,并且我认定这个几乎只是出于我本人的客套之言。抛开这点光论故事情节本身,清显,本多,聪子三大主要人物的情节均与自己的想象存在偏差。
三岛文学的精髓我也说不好,不过改编春雪的精髓大概是千万不能把松枝清显塑造得令人讨厌,清显的“美”颇具文学性,而电影语言把他的人性弱点具像化了,落入道德桎梏,美就淡了。
三岛由纪夫原作
竹内结子演聪子有点老了吧................
原著更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