未来与过去并存,潮流与传统同步 简单说下这部电影,很“有范儿”的。
《平原上的夏洛克》,很多人说是“土味”,但我并不觉得这个词是准确的。
什么是“土味”?
在如今的语境里,这个词早已变了味道。
在大众眼里,社会摇、各种尬聊语录、车祸癌症撩妹小短片、社会大哥叼烟茬架小视频,我们称之为土味文化、土味视频,说白了,就是看上去很潮人在很时髦的环境下,干着一些很low的事情,什么秀丑、炫富、尬聊、吃一些重口味的东西,这才是“土味”。
但《平原上的夏洛克》完全相反,一方面电影本身就是发生在农村的故事,“土”是自带属性,再强调什么“土味”,就跟脱裤子放屁一样;另一方面,电影的两位主角是如假包换的农民,但他们所经历的故事,以及任何和行动目的,他们一点也不“土”,反而很潮,不是吗。
所以我认为土味这个词,并不准确。
如果要一个词来形容这部电影,就是本文的标题——河北朋克。
电影的发生在河北,我也是河北人,虽然出生在城市,但老家是农村的,每逢年过节都回老家,我也有很长时间是在老家农村度过。
河北农村是什么样?
正如《平原上的夏洛克》中呈现的那样,一模一样,很有代表性也独具特色。
北方农村,确切的是华北地区、中原地区的农村,代表了我国千百年农耕文明的形态,就是这种平原式的农耕形态,从古至今都是如此。
这里有一个很矛盾的地方。
(要秀一下我毕业论文的课题了)因为在平原地区,聚落形态和特征趋于一致,都是集聚型,这种类型的聚落大体以中心城市为圆心,其经济、文化等向周围辐射,形成一种在经济、社会发展程度上的梯度分布。
而且平原地区,人口较密集,耕地较多,经济、文化等都较发达,社会比较开放,社会流动较频繁,居民容易接受新事物,这跟山区不一样。
加之这几年我国飞速发展,城市化进程加快,对农村生活的影响也很快,以我从小到大的经历和见闻,比起城市,北方平原的农村,更称得上是“天翻地覆的变化”。
但矛盾之处也出现了,因为北方农村,农耕文化根深蒂固。
以传统农业和手工业为主的自然经济基本贯穿始终,直到现在很难改变。
这是他们千百年来的生活方式,作为河北人的我深有体会。
我小时候回老家,那时候经济比较落后,睡土炕、掰玉米棒子、刨花生、挖地瓜什么都干过,典型的农村生活,但我并没有觉得受苦,因为农村要啥有啥。
游戏机、VCD、组合音响应有尽有,大彩电比我家的都大,而且家家大院子,院里有狗屋里有猫,农村的孩子也贼能玩,那时候作为城市孩子,一说回老家反而开心,唯一就是夏天蚊子多,还能邂逅各种蛇虫。
但就是这样,他们仍然是农民,就是种地和自家开小作坊,干完农活就老婆孩子热炕口,挣了钱第一件事就是盖房。
没错,就像片中超英那样,农村住户无论贫富家家盖房,尤其是我们这边,好像不盖房就在村里直不起腰板一样,都是独门独院的“一户建”,如今我们村很多小二楼了,过得甭提多舒服了,你让他们去城市还不愿意去呢,他们住不惯楼房。
PS,虽然近几年也有一部分人来城里务工并定居城里,但这种在我们河北地区,最起码我知道的不多。
pps,村民都在盖房,越盖占地面积越大,一直往村外延,导致老房子都没人住了,所谓的“空心村”就这么出来的,我读研的时候一个课题就是农村居民点整理,甭提多费劲了,不是课题难,而是几乎无法落实,新农村建设那几年,好几个开发商都碰了一鼻子灰,赔钱又赔人,最后都走了
对了,唯一就是牲口少,这跟大家想象的不一样。
我小时候牲口就很少了,因为耕地早已机械化,已经不再需要耕地的牲口了,养牛养羊的也有不少,就是为了卖钱而已。
《平原上的夏洛克》里超英养马的现象,如今已经不算多见了。
所以,正是这种根深蒂固的农村生活习惯,以及与中心城市接轨的经济环境,造就了一种很具特色的生活方式。
他们也有手机,也会上网、打游戏、刷社交网络,跟城市人一样追星,但在生活习惯下,这样分布呈现不均的现象。
在我们老家,你可以看到大奔与手扶拖拉机放在一个院子的情形,你可以看到一个个老汉在收麦子间隙,刷手机上网或者斗地主的样子,他们明明有了平衡车、无人机,却只用它来担菜、种地、做农活儿。
还有《平原上的夏洛克》中小卖部,前面是门脸儿,后面是院子,小卖铺里买什么的都有,连超英随口一说的电机都能买得到,这是交通发达之后,所衍生出来的融合了农业、手工业与资本经济于一体的新型经营形式。
PS,让我想起97年高秀敏和魏积安的小品《柳暗花明》,养牛大户魏亮亮说,他家头牛脖子上挂了BP机,躺在床上一呼,就能放牛。
电影中处处体现的这样的特色。
就拿超英和占义寻找肇事车辆的开端,他们去找了跳大神的,去占卜。
而随后转眼见,在小卖铺又调出来摄像头监控,去寻找肇事车影像,他们懂得用行车记录仪寻找线索,却不忘用最古老的侦查手段,乔装潜入。
这几乎是两种文明的对冲,原始文明和当代文明的交织,在同一时间,先后上演。
这是平原区北方农村的特色。
真实发生着“未来与过去同时存在的”现象。
作为河北人的我,格外亲切且有代入感。
《平原上的夏洛克》拥有着一个非常戏剧化且潮流化故事,这是一个侦探故事,或者说是“调查性质的作品”,这是在MYSTERY体系作品中,将谜依据体验的行动予以解决的故事。
这与隔壁的《利刃出鞘》给出线索注重观众观感体验完全不同,该片就不一定要给出线索,而是依据故事的进展和侦探的行动来顺次给出结论。
说的具体一点,就是谜的解决是由角色单方面来进行的。
这个故事就很潮,因为这是当代主流商业电影惯用的一种方式,我们看到的漫威电影,不正是这样的推进的吗?
当然这个故事也是很简单的,如果换一个语境的话,就相对索然无味了。
正因为本片发生在一个极具地域特色的北方农村,用大量生活化的细节和环境对这个故事进行包装。
所以这个峰回路转的剧情,与生活化环境和细节形成错位感,造成了荒诞搞笑与黑色幽默风格。
这一切的错位感,在最后集中体现,善良淳朴的北方农民,最终跨上了高头大马,配着莱昂内电影的音乐,像个西部英雄一样飞驰,但故事的场景可不是荒蛮的西部,而是未来与过去并存的平原农村。
我们可以称之为“朋克”内核,而电影里这样的“朋克”却是真实可信的。
两位主角,他们懂得用最潮流的侦探方式去追查线索,动用最铁汁的人际关系进行调查,用最真实的情感来对待他人,不要忘了,留给自己的,还有最硬核的发胶。
非职业演员质朴的表现并不是演出来,而是自然的代入感,他们淳朴真性情,有为了朋友一诺赔千金,比如超英这样的,也有为了利益而不顾一切,比如树河的侄子,但他们的表现和形象,都是来源于生活,真诚且倔强的北方农民众生相。
所以,当我们谈起潮流、科技等元素的时候,有些地区是被自动排除在外的。
在我们无知且傲慢的臆想里,农村,这些地方与潮流无缘,伴随他们的只有土味,这其实是错误的观点。
经济水平飞速发展,物质生活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但也有不均的地方,这里有生活方式,也是习俗,甚至文化。
《平原上的夏洛克》展示的就是新旧共存的地方,人们如何努力生活,以便适应这个飞速发展的时代,同时保留着最传统的生活理念。
其实看久了,就会发现它们并不土味,也不沙雕,因为里面有最鲜活、最真实的人间。
正如后半段树河的苏醒,前面都说了,在当下的医疗条件下,保不齐 能不能醒来。
但他做了一个梦,梦见了什么?
自己的瓜地,瓜熟了,人也醒了。
这意味着什么?
农民,最挂念的,还是自己的地啊!
当代医学都无法完成的,却被熟透的瓜“唤”醒了,这真是渗透在骨子里的农耕文化啊,最真实的农民形象。
公号:电影文酷dreamcrowflim微博:乌鸦·火堂
看到树河醒来的时候做的梦,我想起了我小时候的一段故事。
那是我和另一个大我一两岁的小姐姐一起去临潼的农村拜访一位父母辈的朋友老伯,在他们家住了一个晚上。
当天晚上老伯的女儿女婿要去开房因为住在家里有老人不方便,就带着我们俩当障眼法,领我们去了当地的一个网吧玩了一两个小时然后他们就趁那段时间去酒店。
那是我童年少有的去网吧玩游戏的经历,还是在一个乡下的小村庄里,破破烂烂的小房子里面是有点老旧的电脑,挤满了小孩儿。
那样的条件比起西安来说真是天差地别,而且由于机子少大多数时间都我和我和小姐姐都是在看别人玩儿,但是依然很开心。
第二天一大早老伯带我们俩上山,从家里拿了一个大西瓜和其他一些水果。
老伯精神矍铄,扛着个扁担一溜烟儿就上半山腰了,我和小姐姐在后面追也追不上,那天记得天气也挺好,一开始还有点毛毛细雨,后来雨水停歇了,青山绿水渐渐从雾气微风中冒出来,四周有清脆的鸟叫声。
快到山顶的时候有一条小溪,老伯就把西瓜和水果泡在小溪的潭水里面,还得随时看着以免流下去了。
泡着水果就逗我们俩聊天,过了一会儿就把西瓜拿出来打开吃。
溪水冰镇过后的西瓜,清凉无比,老伯伯说他现在退休了没什么事儿,每周末都会上山来溜达溜达,就这样闲着,挺好。
我们俩吃着西瓜,并听不懂他在说的是什么意思。
大概就是几年以后,我又见到了他的女儿,说她父亲已经去世了。
我听了非常震惊,几年前还那么利索,感觉都没怎么老呢。
说完我就想起了那个泡在溪水里的西瓜,那个周末下着细雨的清晨我们爬山的情景,老人的面貌在我的记忆中已经模糊了,但是那段体会我一直都记得。
有时候我就在想,所谓聪明的人们,聪明地安排自己的生活,聪明地躲过可能出现的麻烦和危机,聪明地争取自己的幸福,是不是有时候也会遗憾自己失去了些许浪漫呢?
那些轻烟弥漫,田野芳香,细雨落下,叶子油亮的,笨拙的浪漫。
来自幕味儿 “这不是第一部讲农民的电影,也不是第一部讲推理的电影。
但是我在这部电影里,头一次看到了一群恢复意识后还惦记着地里瓜果的可爱老头。
他们有着向空气挥舞拳头的轴,也有着想把三轮车开上高坡的木,然而所有这些带着尘土味的生活,就像那块塑料布里的水一样,不紧不慢地流淌着,滋润着那一尾尾金鱼,让一座略显破旧的老屋,变得五光十色。
或许,这才是农村和农民们,需要的光彩。
”以上评论来自谋杀电视机
值得鼓励,但无需过多褒奖的电影。
鼓励来自于这部片子是创作者自编自导的处女作,是农村题材,启用非职业演员且演得不错,故事节奏感很强,并且拍出了喜剧的味道。
影片获得了FIRST电影节的奖项,也无疑是对青年创作者的莫大肯定,但肯定归肯定,个人感觉影片的不足之处在于以下:整部片子的主基调是轻喜剧的,但结局我不喜欢,感觉创作者是想要升华主题,表现我农民兄弟的诚实善良和坚守,如果从弘扬主旋律的角度,好像也达到了目的,但不管怎么说最终还是老实人吃了亏,最需要钱的人不但遭受了金钱的损失,还白挨了一顿打,如果主旋律是要精神至上,那也并不非得贬低物质的获取,精神与物质完全可以双赢,电影本身要讲故事,既然又是个喜剧故事,创作者就不能编出个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生活中就不存在皆大欢喜的结局吗?
从这一点来看,该片落到了好多国产片的俗套当中去了,不够自然,逻辑牵强,总给人一种拧巴的感觉,为了升华而升华,试图追求笑中带泪,发人深省,但往往就在结局的点上与生活或逻辑直至观众的情感取向上脱离,没有让观众一笑或一爽到底,这不能不算是一种遗憾。
究其原因,是否跟我们还处于初级阶段有关系,苦难的些许记忆时不时的被动反刍,幸运的轻松快乐仿佛仍是不敢多得的奢侈品吧,这点应当多向欧美学习,他们往往没有这方面的包袱,如果看到类似这篇故事,我想他们会反问,主人公赔了钱还挨了打白忙活一场的喜剧能算是喜剧吗?
可能有人会说这部片子只是一部含有喜剧元素的正能量的电影,可我还是想说,还有比没有遗憾的笑更带劲的正能量吗?
最喜欢的片段是两次在田间小路上骑三轮摩托 一次是是两位夏洛克探案归来 那时是夕阳余晖 一次是结尾病愈出院三位老铁在一起 决定去看看自家种的地 那时是明媚阳光 带给我一种内心的平静与愉悦 就像超英为了老伙计垫看病钱不盖房子去老伴墓前谎称屋已翻盖好 确定范老板并不是肇事车辆不愿再收钱 的那种心安 还有超英骑马追赶时一种莫名的侠肝义胆的浪漫 以及梁上为遮雨的塑料布里的金鱼 让这部“土掉渣”的农村题材作品有了比东京巴黎土耳其还有实感的朴素而诗意的浪漫色彩 让人好笑又感动片段的是全片充满了当你有事的时候 你的朋友可以陪你分析陪你去找答案帮你忙 可以联系一个又一个亲友帮你调邻村商店的监控 可以在夜里赶来仅仅是帮你推一下上不去坡的车 没说什么的谢谢的话 没觉得欠了谁的情 因为大家都是这样互帮互助生活着的 我很羡慕这种靠朴实的人情世故维系着的生活状态 他们活着有最简单的快乐 最朴素的道理 最真挚的朋友
开篇的节奏还是可以的,对白也不啰嗦,而且很真实。
但这剧本非常平庸,主要有以下几点问题:1 男主家境并不富裕,而且手中的钱也不是闲钱。
但就这样,从一开始就为了要个公道而不用保险去支付医药费,一定要用自己的钱去支付。
这人物没有转变,拍个毛电影啊。
两个小时的电影是为了看到一个人物的性格转变,而不是单纯看故事的情节。
2 男主非要自己去当侦探,这逻辑都不通。
导演应该学习一下韩国电影的处理。
比如,天天跑派出所去催问抓真凶的进展,警察用敷衍的态度回答,宁可打牌也不出警。
有了这些情节的铺垫,这男主才能下定决心去自己调查真凶3 针对情节的发展,导演也不会用“果因”“果因”的方式去讲故事,看着太平。
估计导演观影量太低。
4 看了快一个小时,实在没兴趣了。
从目前看,导演不懂用一个新颖的结构去讲故事。
华北平原上的魔幻现实主义,与其说它是平原上的夏洛克不如说是平原上的唐吉诃德。
这是一个及其荒诞的故事,也是一个高度虚幻的寓言。
农民徐超英翻盖老家新房,好兄弟树河在帮他赶集买菜时出了车祸。
超英一边支付起树河的医药费,一边和占义一起踏上了寻找真凶的探案之旅。
超英无疑是讲述神话的人作为导演刻画的一个平原上的“骑士”,他固执非要帮兄弟要个说法,不会为了钱而服从于既有的非正义的规则,另一方面他又或许顺从,在规则面前服服帖帖,这样的一个矛盾的人物形象使超英褪去人性,成为一个散发神性的骑士。
这样理想化扁平化的人物让人脱离的荒诞的范畴变得难以接受。
从始至终看不到人物弧光的转变,这在一个类型片想要取得票房成绩的纬度是不及格的。
主角总是一味的善良,像地里一尘不变的黄土。
不知道是因为是导演父亲出演的夹带私货,还是导演想批评中国农民的劣根性。
所以当骑士骑上战马,驰骋在一个高度寓言的大远景空间时更突显了电影的魔幻现实。
电影承载的还有来自FIRST青年电影展最佳文本奖的争议,单单讨论剧作,他似乎有些不成熟和老套。
第一次当超英和占义确定凶手使用了案发现场不远有一个监控,在一处关键情节点还是超英盗走了范总车里行车记录仪。
一个悬疑的侦探类型片,每一次关键的破案情节点,都是使用同样监控套路,每一次当主角做出选择来推动情节的时候,剧作上重复的陈词滥调使得电影本文拿到FIRST的大奖显得不那么名副其实。
类型电影如果不产生变奏,而使用重复的窠臼,必定会造成商业上的反噬。
导演的剧作构思都放在如何让农村小人物在面对城市规则的不知所措,因此产生的喜剧效果。
以及用一些农村的封建习俗把农村景观化。
这或许就是FIRST影展的问题,他们推出的爆款都是题材的话题度很高。
毕竟农民的探案历程是多么好的宣发噱头。
《平原上的夏洛克》以“本片中所有触犯法律的人均受到了制裁”(大意)结束,小心翼翼的结尾反而加剧了本片的黑色幽默。
非专业演员奉献了一出好戏,河北农民版夏洛克与华生,用各种朴素又有些狡黠的智慧寻找撞伤朋友后肇事逃逸的嫌犯。
“有趣”的是,寻找肇事者如此艰难,正是因为事发路段没有监控,而“夏洛克”与“华生”来到城市寻找肇事者时,处处都有监控,小区里被保安追,一串镜头都是通过监控画面来展示的。
难得看到展现高楼大厦城市以外的中国生活的影片,影片展现了广袤农村生活中的一角,幽默不煽情。
观影中会感到城乡发展中的不平衡、城乡生活的巨大差异,另一方面,谁也不要去同情谁,人总会在一个社群内顽强生长,自得其乐,尊重、理解他人。
记得大一新生辩论赛决赛议题是“中国该不该继续城乡户口二元结构”,我是正方还是反方已经记不得了,但这个命题我一直记着,长大一些便多一些体会。
毛主席曾说过:农村是一个广阔的天地,在那里是可以大有作为的。
我们广大的农村一定有大量的电影题材可以发掘。
过往这样的题材要么拍得落后,要么拍得愚昧,要么拍得无知,要么拍得土气,让人没有看下去的兴趣。
而这部《平原上的夏洛克》可以说是一部突破型的农村土味电影,既朴实又可爱,既怪诞又自然,土得有盐有味,土得有爱有趣,是少有的让人回味的土味电影。
我想,这部片之所以能做到这些,应该是源自于:一、这是孕育了导演的土地。
导演徐磊生于农村,从小浸染在华北平原的一土一木一禾一苗里,拍摄地就是他从小生长的村子,他有着对这片土地的最深刻认识。
二、主演的三位农村大叔就是真正的村民。
他们身上那种原汁原味的气质,是专业演员比不了的。
这两点已经让这部电影成功了一半。
而整部电影的故事、细节、冲突,结局又让电影成功了另一半。
故事不复杂。
村民超英卖了牛要盖房子,请来了村民帮忙。
树河在帮忙采买材料的过程中被车撞了,肇事司机逃跑了。
树河的外甥和朝英商量是不是要报警,不报警可以走保险自己只用出医疗费的30%,报了警就不能走保险,如果找不到肇事司机,医药费得自己全出。
仗义的朝英坚持不能白撞,报了警之后开始和好兄弟占义一起自己查找元凶,充当起了平原上的夏洛克。
故事情节本身并非曲折跌宕,撑起整部电影的是充满了乡土风格的细节以及农村和城市的冲突。
费孝通在70多年前出版的《乡土中国》里曾说过,乡土社会是一个熟悉的社会,没有陌生人的社会。
电影里超英和占义在查找监控的过程中发现路边的一家店铺门口有监控,找到店主想要看监控,店主立刻拒绝了。
超英拿出手机给同村的二奎打了电话,二奎来了,店是二奎侄女开的,几个人顺利的查到了监控。
超英和占义查到了县城里,找到在城里澡堂打工的柱子,柱子便在打工的澡堂里给他们提供了方便。
有熟人的地方好办事,这是乡土中国的特色,也是中国人生活中绕不开的话题。
这个特色体现在影片里是充满了人情味,乡里乡亲的怎么都会帮忙的,这一套规则来到城里就不那么管用了。
占义在城里的车站外吐了口痰,罚款五十;城里的学校、高档小区,以超英和占义的身份都进不去。
于是,占义忍着痰,吐到手里抹到头发上;于是,两人翻墙进到学校,被保安发现,冒充了学生;于是,两人想办法装成美团饿了么骑手混进小区,这些城乡冲突,形成了影片里的一个一个让人忍俊不已的笑点,荒诞不经却又自然而然。
超英和占义这两个主要人物非常的鲜明突出。
超英为人仗义耿直,树河为他干活而被撞,超英没有半刻犹豫立即掏钱救人;发现他们以为的肇事者是误会后,“勒索”来的钱超英说什么也没要。
当他戴上草帽骑上马去追占义时,犹如武侠片里的大侠一般义气冲天。
而占义则有一种农村人朴实的狡黠和傲气,当他把痰吐手里抹头上和裤子上时,面对城管那叫一个得意,全然不顾旁人眼里的惊诧和鄙夷。
故事讲好了,人物树起来了,并不是大明星大成本大制作的电影也会一样的令人回味悠长。
平原上的夏洛克,名字就让人会心一笑,吸引喜欢悬疑片的人。
这是华北平原的夏天,片尾瓜田里的画面真的是非常打动我,我最爱的就是夏日阳关穿过树叶,斑斑点点洒落,透过树荫的缝隙能看到湛蓝的天空和金灿灿的阳光。
三个大伯的背影,让人看到情看到义。
故事不复杂,肇事逃逸,为了医疗费,在报警破案希望渺茫的情况下,他们决定自己调查。
这好像是导演的第一部长片,演员还是素人,但导演的拍摄没有露怯,不是一段一段拼接的剧情(很多新人会有这个问题,长片就是几段故事粘贴一起),平原上的夏洛克,剧情是层层递进的,内在逻辑很清晰,转场不是丝滑的那种而有顿挫感,但这种感觉又与角色的说话风格很搭,一顿一顿的。
这是部接地气的电影,但其实不土,是讲的农民的故事,但是真实,没有丑化也没有美化,所以让我们感觉就是此时此刻发生过的事。
电影里的幽默感,也不是挠胳肢窝那种,对角色来说他们是一本正经严肃的,但是,就是好笑,哈哈哈哈。
还有大家都喜欢的金鱼那段,很酷的浪漫。
已经很久没看到过这么真实的电影了,画面真实,语言真实,内容真实,但又特别美,就像是泥土里开出的花
总是会一度想起《平原上的摩西》。挺有趣的,原来是一个河北乡村的野生侦探故事呀,而且三个主演大叔用的还是本名。与其冠上「夏洛克」的 Title,可能包拯或者展昭更适合一些。河北的农夫超英正在翻盖新房,好友树河在帮忙的过程中却因为意外车祸昏迷入院。这部电影本身就不具备了悬疑电影应该有的元素,却还是硬生生的扣上了如此引人入胜的名字。不知道是超英叔叔演技有限还是故事本身就很弱,在找肇事司机的那一段显得很弱,没有显示「夏洛克」应有的风格,唯一比较「夏洛克」的可能就是跟了一个「华生」——一个乱吐口水被罚款、完全没有任何分析判断作用的占义叔叔。苏醒后的树河叔叔否认了唯一筛选出来的肇事司机,这出看似是喜剧的电影让我觉得它仿佛在拿我的偶像福尔摩斯逗我玩儿。
仁义 浪漫 耿直 又带点小聪明老村民去破一起警察都没有头绪的案子。用非职业演员的好处是导演给你的镜头语言和留白可以放手让观众去想象。这位导演了不起。
3.5
挺好的
有幸提前观影了,真有意思,推荐大家到时候去电影院好好感受一下,你会觉得生活中或烦恼或欢乐的小事,事后想起来都是幸福的。
农村的部分足够有趣,但后面城里的部分(尤其是在企业家出场后)陡然泄气,越往后便越觉索然了。不过那个素人演员张占义真有活气啊,简直有点寺岛进味,我又要大胆发言,他要是年轻个二三十岁……(没必要,真的没必要
无感。
是怎么把电影拍这么无聊的?
床上的金鱼太浪漫了
几个月前幸运抽中一个观影团的券,结果去了电影院被发错了一张电影票,就跟这部电影发生的黑色幽默一样,我漏看了前面的30分钟。直到现在电影上网了,才终于看了完整版。这是一部缺点和优点一样明显但瑕不掩瑜的导演处女作。虽然感觉对话和转场都有点笨拙、磕磕绊绊,且有些地方略显赘余,但我依旧记得那些让我印象深刻的情节:比如朝英占义冒充外卖小哥混进小区、占义吐痰被罚款怒斗城管、超英打马勇拒贿赂等。都是生活中不起眼的小人物和不起眼的小故事,但就是那么贴近生活,“土”得那么自然。更最幸运的是,在电影结束后,几位本色出演的几位大叔上台向观众致意,那一刻我觉得他们帅呆了。我眼中的一部好电影,就是当它被连根拔起时,能看到根上泥土的颜色。
事发地点没监控,也目击证人,一场大雨后案发现场也被破坏了。
讲着方言的国产小众电影,文艺片,类型片在云贵川西南地区大放异彩的时候,文艺终于回归一次华北平原,电影侠义而浪漫,让人想起唐诗里说的:燕赵悲歌士,相逢剧孟家。寸心言不尽,前路日将斜。也让人想起四体不勤,五谷不分,文不能测字,武不能防身,喜欢养狗,不爱洗头,不事劳作,一无所获,大梦一场的董二千先生
3.5 脚下生风,语焉不详。
对于一部处女作来说,五星绝不是夸张。年度华语前三
这个电影太有意思了,影片中对各种矛盾冲突的刻画都非常符合我们对乡土社会的认识:打几通电话就能看到监控,这是人情社会;农民进不了高档小区,这是城乡差距;刑警队的不敢惹资本家,这是权力等级;老实本分不乱讹钱,这是农民的淳朴善良。另外还有一些有趣的梗,“学校又不是看守所怎么不能进”,结果面对的是大铁门;“我这马仁义”“仁义有什么用,又不能换钱”…这片广袤的土地上每天都在发生这样的事,希望导演们能多发掘发掘。
有时候停顿的多了,不一定是幽默,而是词穷。
目光在这块荧幕上没有落脚点,因为没的看,视觉呈现狭隘到令我坐立难安。屋顶盛金鱼好感动,但这仅有的动人涟漪马上被毫无审美的树林镜头覆盖。严重过誉,笑不出来。
冠以土法炼钢式的破案模式,经典推理桥段无缝嵌入乡村现状,点到为止的社会问题透过表象的黑色幽默照进现实——城乡差距,青年流向城镇,乡村凋敝引发的空巢现象,个人关于道德伦理和法律秩序的天人交战。剧本写得相当缜密,在不乏戏剧化走向的情节中紧密箍扎细节注脚(如联系不上的离乡女儿,如对马的功能性利用和建构人物情感的功能),作为处女作即能编导如此实属不易。素人演员独有的稚拙反向彰显冷面幽默,土味双侦探简直太可爱,尤其占义一角太圈粉,契合文本的喜剧风格。导演映后说“喜欢一些失衡的东西”,非常认同,我最喜欢的三个片段正是这种略略失衡的宕开一笔——树河醒来前关于西瓜的梦,屋顶游动的金鱼,以及结尾三人走进明亮的翠绿的树林;生活的乐与苦,得与失,美和诗意,都在不动声色的罅隙闪现。
看了删减片段,肇事者确实找到了,就是送来医院的双子,一切就通了。老农身披红T,骑上仁义大马,赴约挨揍,魔幻现实主义跃然
【X】豆瓣er就是这样捧First新人导演的,这不是“平实”这是“平庸”,影像力度的全面匮乏,就别提「大佛普拉斯」了,看完甚至想把刚打的「巴克劳」改五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