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说幸福的家庭是男人和女人共同的梦想的话,男人还想要更多,他要证明自己,他有过人之处,他是孩子们的偶像,他需要有尊严的活着,成功也是男人吸引女人的地方。
在听证会中farmer的最后辨白是片子的灵魂,成功发射之时让人激动,然而,所有的成功之后,蓦然发现,最重要的梦想仍然是幸福的家庭。
又是一部典型的美国梦,一生立志于飞上太空的Charles Farmer,在自家后院兴建火箭发射基地,这种完全是扯淡的故事,也只有美国人能以这么理所当然的姿态拍成电影。
家庭对于Charles的支持来的太过坚定,毕竟这只是他一个人的梦想,家人毫无保留的付出多少有些缺乏说服力。
不过最后发射成功说明这已经变成了一部科幻片,因此也就不能用常理来推断。
我从来没见过一个既是火箭设计师,又是建造师,还是宇航员的人。
有些技能是不可能集于一人之身的,除非你是超人。
其次,建造火箭不是几百万美元就能搞定的,光买设备就不够,影片开头用银行的逼债来变现主角的窘迫,根本就是无稽之谈,几十万的贷款就能造火箭,那人们就都不买宝马了。
火箭发射失败,高速条件下连翻几圈,就受了这么点伤。
说实话,他只要比赛纳伤得轻,我就不信。
失败后的Charles本想放弃的,但在妻儿的鼓励下重新上路。
这就更加让人难以理解了,这不是加强身体锻炼,或是学习业务知识,这是赌命。
他可以被鼓励,但不应该是家人。
因为对于家人,什么都比不上你在我身边重要。
Audie用了父亲留下的几十万美元还清了银行的债务,然后对Charles说,我们有足够的钱,你想做什么都行。
美国政府真应该好好查查NASA,这么多的钱到底都去哪了。
但不管影片的剧情多么的不知所谓,在火箭升空的一瞬,还真有些许感动。
也许是因为我们看见了梦想在眼前升腾吧。
好的电影通常就是能让那些通常不可能发生的事情,通常就这么在电影里发生了,而且我们都很乐意它发生。
比如一个美国农民,放着几百英亩的土地不去打理,非要躲在自家的谷仓里一门心思造火箭。
一个人发疯也就算了,要命的是他居然能把全家人都忽悠过来帮忙。
他的老婆简直能跟沈复的芸娘媲美,林语堂赞芸娘是“中国文学中最可爱的女人”,那么完全可以认为法默尔夫人是“美国电影中最可爱的女人”,一个看上去既温柔又干练的女人把什么叫“嫁鸡随鸡,嫁狗随狗”诠释的淋漓尽致一咏三叹。
再加上那三个退学不亦乐乎,跟着老爸一起做太空梦的孩子,这个普通的美国德州牧场家庭,在被闻风而动的媒体盯上之后,几乎成了美国的“第一家庭”。
法默尔的老岳父对自己的贤婿充满了敬佩之情。
临死前的一次谈话,他说法默尔是个伟大的父亲,他自己连把一家人聚在一块吃顿饭都犹如登天,而疯子法默尔却能把全家人团聚在同一个梦想中。
当然,每个人的梦想都有一定的现实基础。
并不是每个人都梦想当宇航员。
他们在自觉和潜意识中会根据自身的情况,为自己编织一个梦想。
比如有的人梦想成为百万富翁,有的人梦想当明星,有的人梦想做总统,而法默尔则想当个神气活现的宇航员,而且他曾经离自己的梦想仅有一步之遥,当过空军的他,因为综合素质优异,被国家航空宇航局(NASA)吸收参加“太空人”培训计划。
可是上帝不愿意让这个美国小伙子就这么轻而易举的完成梦想,那样的话上帝就太没面子了。
于是上帝跟他开了个玩笑,用一场家庭变故将法默尔扣留并遣返回老家抢救农场去了。
法默尔处理完父亲的后事和农场的琐事,长舒了一口气后,又开始做他的太空梦,既然失去了国家的支持,何不自己造一枚火箭把自己送上太空?
农民造火箭的故事就这么发生了。
接下来的事情也就好办多了。
导演不断给主人公设置各种困难,试图想暗示观众,法默尔的梦想一触即破。
银行催债的来了,政府官员来了,警察来了……他们的目标就是让法默尔彻底死了造火箭的心。
不妨做下假设,如果换成德国人来拍,法默尔可能就放弃了宇航员的梦想,而转行成了一个思考宇宙问题的哲学家,换成法国人来拍,估计法默尔就可能成为一个艺术家,满世界的向人们讲解他的计划,当然他的计划书是用分行体写的,而如果换成我国那些大导演来拍,法默尔就注定只能郁郁寡欢的死在对自己梦想的渴望中了。
怎么拍其实不重要,重要的是怎么才能拍好。
在没看到其他拍法之前,我认为该片的导演是成功的。
在经过一系列考验之后,他慷慨的给了法默尔一个圆满的结局,虽然有迎合大众的嫌疑,但是不要忘了,这部片子的主旨是励志的,而这种励志,不同于我们常见的那种打着为国为民的旗号,其实是为某些利益集团奉献小我的励志,他提供给我们的观念是,我们应该坚持自己的梦想,哪怕梦想不堪一击,正如法默尔在听证会上对那些官员陈述的那样,“没有梦想,我们将一无所有。
” 就像一篇好的文章往往能在阅读之后给读者的内心带来一丝愉悦,一部好的电影也往往能让观众在看得过程中内心为之一振。
尤其在当下的时代,孤独和绝望几乎成了生活的代名词,人们处于一种莫明的惶恐之中,再读那些让人绝望的书是残忍的,看电影同样如此。
这不是对现实的回避,而是以更积极的心态来面对现实。
毕竟,人类生存的目的不是为了追求痛苦,而是为了追求喜悦和幸福。
最后谈谈该片的导演。
如果说这部片子的主人公有原型的话,那么原型无疑是导演迈克尔·波利什和他的同胞大哥马克·波利什。
这对兄弟就像片子中的法默尔夫妇,为该片付出的努力也正如法默尔夫妇为火箭的付出。
马克为了能帮助弟弟完成该片的拍摄甘愿为弟弟埋头写剧本,预算不够的时候,还要亲自出马以解燃眉之急。
这个场景在电影中也有所表现,当法默尔夫人接受父亲的遗产之后,打算以此了结债务的时候,全家人的太空梦想又一次将她催眠或者不如说是唤醒了她。
她最终决定拿这些钱继续支持已经遭受过几乎是致命打击的丈夫,他们将一起再造一枚火箭,直到把他们的梦想真正送上太空。
结果,上帝保佑了这个可爱的家庭。
同样,也保佑了波利什的电影《农民宇航员》,在这个炎热的季节给全世界带来了一股清凉的微风……
中国当年搞大跃进的时候中国的农民没少放卫星,不料这个美国农民真的把卫星放上去了。
早四五十年的话,这部片子一定会被引入中国,然后不停的放,作为洗脑的工具——“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或者“一切反动派都是纸老虎”。
我还是觉得这是一部意淫的片子。
没错,每个人都有梦想?
但梦想不等于梦遗。
如果把卫星发上天有那么容易,中国早就赶英超美了。
事实上即便真的有人把卫星发上了天,中国也不可能超过美国。
这是有中美两国人民的特点决定的。
就像这部片子所反映的一样,美国人都是乐观主义者,都是梦想家。
而这正符合这个科学时代的气质——一切皆有可能。
这种精神,也就是美国精神,是这个国家最宝贵的财富。
所有国家都在学习美国的体制,法律,政策;甚至生活方式,教育制度,社会文化;但是他们都成不了美国,因为他们缺少这种精神。
很遗憾,我们这个民族就是这种国家中的一个。
中国文化里向来是谨小慎微者多,敢为人先者少。
其实在共产党领导的这段历史里,我们确实曾经浪漫主义过。
毛泽东和他的战友执着的相信能够把日本鬼子赶出去,结果就真的赶出去了;执着的相信可以消灭国民党,结果国民党也被赶出去了;执着的相信十五年赶英超美,结果至少把原子弹发出去了……我们说中国是一个没有信仰的民族,其实不是说一定要树一个上帝顶礼膜拜。
那个上帝可以是你自己,你就是天选之人。
如果我们连自己都不相信,事实上是没法相信其他什么的。
你还在为马特-达蒙在火星种土豆而目瞪口呆?
你还在为马特-达蒙驾驶敞篷宇宙飞船冲出火星而瞠目结舌?
淡定一些,早在零六年,美国电影《农民宇航员》就已将好莱坞科幻片的上限刷新到极致。
一个曾经的预备宇航员在自家农场后院造出了火箭,而且还发射成功,顺利使自己完成太空旅行。
这已经不是一个科幻故事,这是一个如假包换的神话故事。
《农民宇航员》确实是一部很扯淡的电影,但更扯淡的是看完之后却让你动容。
因为除去科幻的外衣,这其实是一部讲述爱情、友情和亲情的电影,更是一个讲述普通人和家人一起实现梦想的故事。
这正是好莱坞电影经久不衰的原因——具有人类普世价值观的东西,永远不会过时。
很喜欢本片的三次对话。
在航天局召开的听证会上,男主角讲出了梦想的价值:“没有梦想我们将一事无成”。
当第一次发射失败伤愈回家,男主角准备放弃梦想的时候,他的妻子讲述了他们相爱的原因,以及他的梦想对家人的意义。
最后的发射即将到来,或许会是永别,男主角说出了自己如此坚持梦想的理由,他的父亲曾经放弃了,但他不会,因为作为一个男人一定要对自己的梦想负责,因为作为一个父亲一定要为自己的孩子做出榜样。
梦想是个非常可怕的东西,大部分时间它会让人发疯,至少在世人眼中,追梦人绝大多数都是疯子。
普通人造宇宙飞船,很天方夜谈?
但对于19世纪之前的人来说,电灯不也是《一千零一夜》里面的传说?
现如今,电影的拍摄手法越来越纪实,观众也越来越喜欢从纪录片的角度去看电影,这或许有些违背电影工业造梦的初衷。
艺术来源于生活,但高于生活。
就算电影只是一剂叫做梦幻的春药,那也可以让平淡的生活有所期待。
生活已如此现实,何不在电影世界中保留一块梦想的空间?
另外,这是一部很适合全家人一起看的电影,因为这是一个全家人一起实现梦想的故事。
其实到最后,男主角的火箭能否发射成功已不重要,重要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他用自己的梦想将全家人聚在一起。
家人是最好的羁绊,也是最好的陪伴,看完电影,请拉起身边家人的手,告诉他们:“我爱你们”。
这个片子太适合加入geekdady那个小组收藏了特别喜欢的端子farmer穿着宇航服走进教室,给孩子们介绍宇航知识,孩子们的反应,老师给与的真诚赞许,这可是在一个小镇上.farmer把游乐场的火箭转椅请到了自己的农场上,让自己的宝贝女儿在自己农场上坐着火箭飞翔.farmer在孩子们睡前,参观自己设计制作的飞船舱farmer把三个孩子拉回家,并且告诉母亲,这些孩子在学校里学不到真正的科学.farmer的15岁的长子负责火箭发射地面控制和状态监控.只有这样的家庭环境才能培养出真正的scientist(新东方老说说这个词应该翻译成科学工作者,而不是xx家),只有社会上有这样科学梦想的人,科技才能进步.我希望自己的孩子长大的那一天,有足够的自信和他一起分享技术的快感.想想神舟n号,真的也没什么骄傲和自豪的,做了该做的事情而已.http://notes.1pencil.cn/2008/07/geekdady.html
在电视上偶然看到了这部片子,一个立志要当宇航员的男主,为了圆梦,开始自己建造火箭, 除了他的家人,没有人相信他,FBI甚至想阻止他的建造计划。
他没有放弃,拉来媒体为自己造势,终于一切就绪,他按下发射键,火箭没有如预期那样向上飞去,而是呈水平状一路狂奔,以男主断了几根肋骨,一身伤告终。
伤养好了,男主提出再造火箭,这里,我真的佩服他的勇气和对梦想的坚持,在经历过惨败后,还能重燃斗志,一往无前地向自己的目标奋进,真的让人感动。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家人的理解和支持,有这样的勇气和理解,男主最后终于实现了梦想,看到他在太空看着地球,为他的坚持而感动。
或许绝大多数的普通人无法有这样的坚持和热爱,让男主的理想主义更显珍贵。
或许这也是这类励志片给人最大的启示吧。
从小就梦想成为一名宇航员的查尔斯·法默在得到航天工程学学位并加入空军成为飞行员之后,水到渠成的开始接受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的宇航员训练课程。
然而出乎意料的是,正当法默离自己的梦想越来越近之时,他的家庭突遭变故,家事所迫,法默不得不忍痛割爱,提前结束了宇航员的生涯。
不过,法默没有放弃梦想,在随后的10年间,他将自己赚来的每一分钱都用来建造自己的火箭,在德州斯托里的大农场的谷仓里,法默不知疲倦的致力于火箭工程,期待有朝一日能乘坐自己的火箭奔向太空。
和法默一起分享飞天梦想的还有他的妻子和两个女儿及儿子谢帕德,15岁的谢帕德已经出落成一名小工程师了,而且盼望在火箭发射之日能够担当控制员。
甚至他的岳父也给予了精神支持,他看到坚忍不拔的女婿用全家人共同的梦想激励整个家庭,这是作为父亲的哈尔从未曾做到的。
在发射前夕,意想不到的问题出现了。
法默为火箭准备的1万磅高等级燃料引起了联邦调查局的关注,随即是蜂拥而至、在他门口安营扎寨的媒体记者,推测和关注着这位太空牛仔和他的自制火箭。
法默发现自己的画面出现在全世界的电视荧屏上,他被描述成一个变节的英雄,更赢得了公众的人气和支持。
与此同时,联邦调查局、中央情报局、联邦宇航局和美国军方也在严格审查和监督着法默的一举一动,他们都认为法默是潜在的公众安全隐患,准备采取必要措施阻止法默的宇航计划。
法默知道这是唯一的机会了,他不仅要完成穿过大气层的梦想,还要让自己的孩子们鼓足勇气永不放弃对各自梦想的追求。
不管怎样,法默都要挣脱地球引力,飞向太空实现梦想!
看完《农民宇航员》,我不断警告自己,这是一部电影,而且不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电影。
但这又恰恰说明了这部电影的魅力。
故事可以用一句话解决:一个美国农民自己在家造了一架火箭飞上了太空并且回来。
当然,它不会就这么简单,所以我推荐你看一看。
这个事情听起来让人不知所措。
以前我看过新闻,在中国农村,有农民自己在家造出跑车的,也有农民在家里造出飞机的,还有农民在家造出机器人的。
但都比不上这个美国农民在家造火箭来得难以置信。
我们明明知道这是不可能的,可这部电影却用极其认真的态度讲述这个故事。
故事的结果是,他成功了。
这不是一部疯狂喜剧,也不是一部喜剧,而是一部充满忧伤的关于梦想的电影,我们很容易想到《世界上最快的印第安摩托》,他们同样温柔,而《农民宇航员》更疯狂和离奇。
这是一部很舒服的电影,导演和编剧是一对双胞胎兄弟波利西兄弟,他们联手拍过四部电影,都是低成本的独立制作,而这部涉及太空的电影也只花了1300万美圆和33天拍摄时间,吸引了四位奥斯卡得主参与,连布鲁斯·威利斯也来客串了一把,他们自己也在里面客串一对双胞胎FBI警员。
影片风格质朴清新充满忧伤,台词文学性很强洋溢着智慧和黑色幽默。
最后我要说一点,主人公制造的第一架火箭,他们经过投票,取名为“另一个女人号”,结果发射失败差点要了主人公的命。
这部片子是民科的最爱,因为他们会说,不要瞧不起农民,农民不一样把飞船搞上天了么!!!
但问题是,民科们有意无意的混淆了身份与知识结构的区别,或者说刻意误导。
不错,他是农民,但农民是他的职业而非他的思维方式和科学体系他能造飞船,是因为在激情之下他老老实实地按照正规科学体系的原理来设计制造,他的思维仍是经典学院派并不是说因为他是农民(其实说农场主可能更合适,因为国外的农场主的教育水平并没有那么低)所以他就一定是闭门造车式地自己发明了一套全新的理论并按照这套理论成功发射并最终颠覆主流科学系统……这是两回事
BJIFF2024 No.3柯达胶卷拍摄,好冷酷的影像,是否太过沉闷?风格想起《寒枝雀静》,后者都更富有生机些
胶片颜色好好看,女生好好看,到最后一幕猛地想起开头那句“这里的水不干净”…啊…是一个有头有尾的故事,话少,喜欢。
【C+】一脉相承的俄罗斯电影,这里有空落的地貌观察与萧瑟的寒意,有沉稳的全景镜头与推进节奏,也有在特写中近乎一言不发而渗透出的情感,像是新导演对大师衣钵的承继,虽不能称得上十分的“言之有物”,但依然饱含引而不发的“冲动”。
两种影像风格交织,一种是上个世纪的塔可夫-安哲-阿巴斯脉络,让人动容;另一种是极度烘托主观化的当代影像手法。与之匹配的是两种叙事脉络,失语且无力的男性、荒野与俄罗斯的外在象征性是给欧美电影人说的;另一条是父女公路片,无论什么时期的俄罗斯精神都会在女性身上得到彰显。很棒的片子,非常风格化且有标识度。当代青年导演的四百击。光非常讲究。
很难不睡着啊,这片子看着就觉得冷、不想说话。
车子来到海边停下,我在想,你最好不是来撒骨灰的
不是我的菜,太闷了……中间忍不住合上了眼醒过来还是风景定格orz
太喜欢了。用致敬大师的迷影场景编织出颇具作者性的故事,“海”的意象在荧幕-话语-现实中交错,宝丽来相纸又让现实重回画框。在群山之间,在群星之间,唯一得到宽慰的是消逝的灵魂。谢谢世界上有电影谢谢电影界有俄罗斯人——
C+/ 如此美丽的推拉摇移,把远处和近处的风景都收聚一体,自然形成了一种语境与物的关系。而面包车在蜿蜒的小路上穿行并逐渐成为镜头中心,就像是在一个传说里浮现一般。这种缓慢的“浮现”、逐渐被注目、被光照亮的过程成为一种灵韵的来源,让人物的目光透过拍立得、透过摄影机、透过电影放映变得坚实而致密。但局部的人物关系构建还是有些中空,导致结尾的几层转折都有些突兀。
11th@14th bjiff@北京坊。俄罗斯公路片。中间放电影认识骑摩托车男孩那段睡着了一会儿。颗粒度很高的真电影,像是我猜测的白内障患者眼中的世界,模模糊糊枯黄灰蓝的调子。风景美。海边气象观测站和退潮死鱼画面对我来说是种奇观了,盯着画面仔细地看想把它们深深印在脑中。出现的三个女人加摩托车男孩的背部都很美,薄薄的脂肪加标致的肩胛骨。中间看男主轮廓隐约跟普丁一个模子嘛,又走神想了一下欧亚大陆最标致的元长相在中心而中心是哪里这个问题,从中心往四周人们五官和轮廓脸型都开始逐渐变化。警察打人那段不喜欢,似乎在自我强化野蛮性和非文明性。男主好有魅力。为啥父女俩不多说点话呢。最后字幕出现了摩尔曼斯克,似乎是拍摄于那里。
BIFF14。感觉导演在安哲、塔可夫斯基和特吕弗里腌了七天七夜。虽然只呈现了一种凝滞的状态,但胜在动作完整情绪饱满,还是很好看的。
北影节英嘉
几个感悟:1、被夸奖像老塔、安哲等的片子要慎看,2、穿得太有时装杂志品味的人物大概率没有真实生活,3、剧本的孱弱并不是人物不说话、长镜头和胶片颗粒感能挽救的。4、没话说就请拍短点。#BJIFF2024
里面的俄罗斯真的很典啊,简直一个人口老龄化,乡村劳动力流失纪录片。俄罗斯本身多民族国家,能看到中间有几个小男孩在山上说想去巴黎用的阿语,并且难得的在俄罗斯电影里看到了蒙高丽亚血统的人(而且确实基本都是干餐饮的😂),小van里面的萨满教经幡元素,一路上语言风景的不同展现他们走过的路有多遥远。全程没有演员的名字,只有各种身份,讲的也是各个身份下的成长。但是说实话这个片子只能是及格的好看,不恰当的配乐很影响质量,能感到导演想通过持续对焦某个景观,把人们代入女儿视角或父亲视角,恍惚也好,愤怒也好,甚至于无奈的沉思,只是利用画幅的放大和聚焦来做这点就会生硬,少了逻辑和细节镜头的铺垫。
BJIFF 240425 党史馆
大师级别的摄影和留白,但长镜头过多,节奏过慢,配乐过少,我没睡着只是因为电影院太安静了很害怕全场只听见我打呼噜🥲
#BJIFF 2024#❌就算让我边看边睡我都不愿意……
BJIFF 240421 / 不懂,不喜欢,再也不看你们文艺逼深爱的电影了。
#北影节2#保利天安门中间的座位都有按摩垫哟,我以后tmd遇一次投诉一次哟,你们电影市场什么时候能管管事😊此外这电影的配乐真的很盯,前面盯得我困死,颈椎难受死,我以后一定会让每个强制按摩垫影院和我一起难受
MSPIFF 43 | 裸男正面镜头好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