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从1918年流感爆发席勒和妻子感染流感,妹妹格蒂照顾席勒生命中最后几天开始。
穿插了1910-1918年的倒叙回忆。
主要讲述了画家与四个女人(如果把妻子的姐姐也算上那就五个)的纠葛。
这种题材的电影应该受众很小,不了解席勒的人来看,估计也像是在看渣男情史一样。
特别了解席勒的人,可能又会觉得影片美化太多,不真实。
总体来说,这部影片应该是比较适合对席勒有一些了解与兴趣人观看。
《死神与少女》也是席勒一副代表画作的名字。
由于席勒画风的原因,除了他本人和他周围的人之外,没人能确定他究竟画的究竟是谁。
不过,多数研究席勒的人都认为画中的两人是席勒和沃利。
影片中,席勒原将此画取名为《男人与少女》,当沃利1917年死去之后,席勒将男人改为了死神。
应该是为了表现懊悔与思念吧。
画中描绘了一个少女与一个黑衣男子拥抱的场景。
从眼神来看,似乎是少女想要抱住男子而眼神空洞似乎是想将少女推开。
像是表现力席勒与沃利难舍难分的情感。
其实我觉得这部电影如果就讲席勒与沃利的故事会更好一些并且也与片名的画作更为贴切。
或者直接将前30分钟直接删去也可以。
话说,一开始看的是优酷正版,将所有裸露镜头都删去了,一个胸都不准露,显得非常违和,这样的话席勒那些画是怎么画出来的?
我不得不又下载了一版无删减的,发现整整删去了15分钟,真是佩服中国的审查制度。
最喜欢看席勒和沃利的感情纠葛片段,尤其是席勒送沃利去火车站穿过树林的那一段,一切都太过美好。
感觉影片对他本人感情状态的刻画还是宽容了些,但也很能理解他那种从小形成的敏感炽热而又孤离的心理状态,这也成就了他在绘画上的一生。
每个艺术家的诞生都是不同寻常的,一方面既给予了他超脱常人的敏锐,一方面又会剥夺他作为普通人的权利。
但拥有能沉浸并为之放弃一切的东西也是天选的宿命吧。
每次看欧洲电影总会为背景音乐动容,光影闪烁间,恰好的配乐最能戳中心弦。
哈哈,刚好自己的手机壳就是席勒画他的妻子《穿条纹衫的女人》,一直我还以为是沃利呢!
请不要站在道德的高度去评判艺术家。
我能充分理解一个艺术家获取灵感的方式,也许席勒就是一个通过欣赏女子luo体产生灵感的艺术家。
影片以倒叙的手法,表现出艺术家席勒的一生,他纠葛于很多痴迷他的才情,贪恋于他的样貌的女子之间,往往轻而易举地通过让女子成为他模特的方式,占有女子。
但是又不长情,常常这边还没有彻底离弃,那边新欢又至,让曾经深爱他的女子伤心欲绝。
他还很有占有欲,一旦成为他的女人,他虽然不再宠幸,但是又不愿意其他男人涉足,很怪异。
我只能理解为自私的爱意。
众多女子中,瓦利无疑是席勒的真爱,和她在一起的时光,特别自由,也是席勒作画的黄金期,他创作出了旷世奇作《死神与少女》,就是以瓦利为原型。
瓦利应该是特别理解和支持他的知己,不管他性格乖张,还是花心多情,她都无所谓,但是就是不能忍受她与她人成婚,因为这样的席勒就不属于她了。
但是最后爱情还是败给了生活和艺术的需求,富家小姐成为了席勒赖以继续追求艺术的救命稻草,而穷苦无依的瓦利只能在一隅偷偷哭泣……喜欢青春的激情散放在漫天雪地追逐打雪仗的欢愉,散放在浪漫舞曲肆意的狂舞,散放在宫殿般的长巷,一起坐着自行车飘逸地飞奔。
可惜所有的浪漫遇到了关乎生存和爱好的急需,就变得一文不值,只能在孤独里渴望不着边际的可能相遇,在寻找曾经相许中共同渴求的地方中寻找遥远的温存,可惜女子不能进入,愿望彻底的破灭,结局只能是死亡。
也许席勒就是瓦利的死神,毕竟没有了他,就只剩下虚空的躯壳,毫无生的意义了。
不明白在得知最爱的瓦利得了重症后,席勒为何会如此克制,难道所有的回忆对他来讲都不值一提,还是他对艺术的痴情胜过了他对瓦利得爱了呢……28岁就英年早逝,留给世人的是不朽的画作和手稿,里面写满了他的爱和痴情。
那些灵光闪现的一瞬,就是点亮他艺术创作的星火,不要问他是什么时候,是否不堪!
他的死蒙太奇的一段一段拼在整部电影,就好像在时刻提醒我,这样的人,终会以一种非常遗憾的方式死去。
他收获过多少爱,夹杂在其中几分钟的恨又有多少,电影里的那个不懂艺术的法官,燃烧的“不可描述”之像,导演只让它短暂停留,这不是他要讲的。
讲光与影,音乐与画,性与爱扑面涌来,高饱和的色彩,建筑的线条,褐色或黑色笔画的线条,全部相融于爱的墙里,画室的四壁,尽管有缝隙,不过没关系,那份最深沉的爱里,最深沉的画里,有位钟情爱的死神,画上自己与你,爱时的表情、肢体。
“可我不喜欢你这样画我。
”滚烫的血液,焚了自己。
我也不想把你当做死神,可你吃掉了多少爱,又吐出来了多少。
一个一个的走吧,也无妨,因为我留下了画,无数作品,漫天价格。
我是死神,但艺术永恒。
你带走多少爱,就加倍的带走多少遗憾,永恒的画,为电影打上底版。
一栋房子,三两女子,快乐的往事蒙上忧愁,死去的席勒,像他画的睁开双眼。
这部天才画家埃贡·席勒的传记电影,让我记住的却是他的缪斯——瓦莉。
电影中,男主帅到爆(演员:诺亚·萨维德拉 ),比片中任何一位女演员都好看。
但出彩和感动我的,却是女主之一模特瓦莉!
观景中,泪目三回,全是为她:1、两人吵架后,瓦莉归来:那踢打,那长椅思索,那默默趴地上刷画布……2、餐厅临别,她的不可置信和崩溃不舍:1915年6月16日,那彩裙,那眼泪,那去而复返,那痛哭与克制……3、画展之时,他默默改画作名字:那昏黄画面,那横长字条,那喧闹与落寞对比……我不觉得她美,但她在本片中代表了所有的理解、宽容和爱。
这个演员——瓦莱丽·帕赫纳,仅凭这一部电影,就值得被记往。
经典画面,就是扣题的这幅画作《死神与少女》之原版《男人与少女》产生过程,见电影1小时27分30秒。
那军队讣告(1917年12月25日,猩红热),见1小时39分。
这部电影再次证明:1、历史真相究竟如何,不重要!
看上去如何,才重要!
(这也是《翦商》给我的感悟)2、好的电影标准之一是:一定要触动你的情绪。
附注:埃贡·席勒(Egon Schiele,1890年6月12日——1918年10月31日),奥地利画家。
因流感逝世,年仅28岁,留下了300余幅油画,2000多幅素描。
感觉他真是典型的双子座人啊。
在他的忌日之后看他的传记电影,也是巧了。
算是纪念吗?
男性艺术家身边的女性总是被历史常规性遗忘,除非她自己拥有比肩的才华或者本身值得炫耀的私生活。
还好电影总是能将这些女性突出的展示。
虽然Noah Saavedra饰演的席勒帅出银幕,但Valerie Pachner用其成熟的表演成功塑造了Wally这一伟大的情人、那幅“男人与少女”更名为“死神与少女”名作中的女主人公。
无法理解为了黑人女冷落自己的妹妹……到最后死前照顾他的人不还是妹妹吗……可惜疯子的眼里只有画 。
爱上一个痴迷于绘画的男人是悲惨的……可是据说痴迷于某项事物的人有独特的魅力 ……难道哥哥和妹妹不能永远在一起吗……对红发女主没什么感觉……她对男主的爱很令我感动,但是总觉得他俩不配
《死神和少女》画家的传记。
偏纪录片的表现形式。
28岁的死神和一生遇到的四位少女。。
死神说等我老了wei了可以考虑画画别的。。
一直好奇画家们执着着自己描画的题材。
男主的颜可以撑全场,然而我却只在意图四里捕捉到的那一瞬间的火热。
沉浸在画画中的心流不得了。
之前看《透纳先生》略猥琐的鼹鼠先生描述云彩微妙色调认真的表情也是如此让我感动。
.。
(并不是只爱qing色片好么)最后,敬:瓦莉自由的灵魂。。
然而并不是,她在信里写着:我做了随军护士,盼望着可以在某个时刻和你相遇,我去了明信片里的咖啡馆,可惜那里不接纳女人。
画家知道她病死的一刻,把自己画作标题的的“男人”改成了“死神”。
感慨羁绊本身。
埃贡席勒--死神与少女现在眼前还浮现着男主在自己展览隔壁的小屋里默默地把每一张条目上的作品“男人和少女”改为“死神和少女”,桌角静静的躺着刚寄来的带有wally死讯的纸条。
影片显然是将两者的爱情美化了。
据真实记载,二人分手的场景十分不堪,schiele抛弃了对他不离不弃四年的wally,转身就娶了家庭条件优越的Edith。
他确实是势利,女性对他来说永远只有利用价值,用完了即抛弃。
在离别的咖啡店,wally穿着他亲自设计的裙衫,含着泪的深吻也未能留住这一放荡的游子,他只是生硬地别过肩膀毫无表情地疾步离开。
但影片仍然想让观者相信,离开wally的那几年,他也会时不时想起克利姆特家的初见、与她共度的纽伦巴赫阳光明媚的乡间和维也纳的大雪。
更无法忘记的,是紧抱她于胸口,“男人和少女”的灵光乍现。
女性在schiele的一生中扮演着无可替代的角色,他以充满情色意味的人物画著称,并坚称他对身体的一切描述都只是艺术。
缪思可以有很多,但真爱只能有一个。
我们都心知肚明,wally在他妹妹婚礼上的“没有爱上任何一个人”的证明是假的,她深爱这个如此执扭又忧郁的男人,也许是从第一天那目不转睛的眼神开始,也许是他让她把长袜拉高一些的时刻。
所以,一年后,当他拿着写着同样证明“一年会花几周的时间和wally一起度假”,而要娶Edith的时候,这仿佛是一场无情的儿戏。
艺术的圈子里,特别是那个大师辈出的年代,男女关系是说不清楚的。
wally和Edith形成鲜明的对比。
可能是出于身份的卑微,wally永远像百灵鸟样用无限带有浪漫生机的包容对待这位大艺术家,所以他们的爱情也好工作也罢才能维持数年之久。
在得知schiele和Edith的婚讯后的崩溃也在情理之中,她对他是海水般的爱,既可以有汹涌的激情为他提供艺术的灵感,又保留着日复一日平静却扎实的爱。
艺术家身边的女性是最伟大的。
而只有艺术家,往往是男性,被历史所记住。
女性,一定要像蒙马特情人苏珊娜瓦拉东一样,不仅要有过人的才华,还要有睡遍整个印象派,让无数男人梦寐以求的名声才行。
要不然只落得卡米耶克洛岱儿的下场:分明有着和罗丹不相上下的天才,却只以“罗丹的情人”被记住,在精神病院孤独的死去。
而Edith从新婚开始就在不满,“我不想让别人这样看到我”,这是看了schiele的素描后的冷漠话语。
要不然就一直在嫉妒他和别的女人,即使schiele在多活几年,这段婚姻也不会长久。
高傲怪诞如schiele,怎么会任人轻视他的艺术?
也许在世人看来无情,但他是把moua,wally和其他的一切视为艺术。
爱情、友情、亲情。。。。
所有的都和艺术所重叠,因为艺术既是生命,是他一生所追求,而不会左顾右盼地迷茫。。。。
ps:1.最近几年传记电影越来越多了呐,前段时间看了舞女,也非常棒。
欧洲的传记片画面都特别唯美文艺复古2.花痴福利:男主360度美颜,小哥实在是太帅了(屁股没有想象中的性感,总要有缺点。。。
)他是不是模特??
重点描绘了席勒的感情生活,作为传记电影内容有些单调,情节有点仓促,但画面很美,当作爱情电影还不错。
男主的刻画不够丰富,反倒是瓦莉更加出彩些。
也许严格来说除了绘画席勒没有爱过任何人,最为独特的瓦莉也是因为她曾是他绘画事业最重要的部分,是他最满意的缪斯。
他弥留之际重复的“我需要她”应该是指的瓦莉,也许直到死亡来临那一刻他才出自本心地想到她。
瓦莉却是真的爱席勒,她以为可以一直做那个与他灵魂相通的人,永远跟随他,顺从他,可是她没有钱,不能陪他去军队继续作画,她被抛弃了,却依旧去做战地护士渴望再次相遇。
1917年瓦莉在一战中死于猩红热,收到死讯的席勒将《男人与少女》改为《死神与少女》,少女爱上的男人是夺走她生命的死神,1918年席勒死于流感,一切就这么结束了。
凄美又现实的故事。
“你们什么时候结婚?
” “6月17日” “明天?
”
印象最深刻的一个场景,瓦莉那个反应真的令人心碎,女演员演技好棒!
另外,男主太帅了!
作为了解生平一些经历还不错,只是偏重在情感戏方面,对于画家的才华和特点的呈现好弱,而席勒的作品本身是非常有冲击力的。Wally这个角色诠释得很帅气,席勒则是长得过分好看😂Klimt家和Secession拍很美,期待去参观
就挺一般的 没什么亮点
2022.12.23他不爱任何人,他只爱艺术。
20210527。画比故事好太多。女主演得比男主好太多。男主的颜比席勒本尊好太多。看完又把席勤的速写集翻出来看。早夭的天才,总是令人唏嘘。
美术、摄影和音乐都和席勒画的风格很贴。但以真实人物为基础得有取舍吧,几个女性人物突如其来,又无痕消失,细微的东西看不到。也看不到席勒的内心世界,不就是一个会画画的天才渣渣吗,选角和表演不对吧,没有心没有灵魂,看不到一点情感流动和复杂情绪,就是一张秀美轻浮有余深邃不足的脸,好看在这里显得很滑稽苍白。好看和舒服是两回事啊,男演员没有味道。演出了自私,但这样的简单化拍成电影没意义。最出彩的还是被抛弃的瓦丽的部分,《死神与少女》中的女主角,他们两个有爱情,但他不会和她结婚,因为她没有钱,哭。最后她客死他乡,表演拿捏太好,揪心死了,女人真蠢真动人啊。
Wally那封信和最后一张死亡通知单,让我忍不住哭了起来。一个一生被一个男人牵绊住的muse女神,最后还是被这个男人用现实和懦弱的性格抛弃了。男主角真的太美了,颜狗又添新成员。
+0.5 故事太平了。Egon的自我审视明明更值得深挖,写故事的人懒得动脑子只会写风流和情欲,战争死亡篇幅明明很大但无比空洞。
艺术家的传记片不讨论他的艺术,只谈他的情事,而情事也只是流水账一样的铺开。一部电影拍得还没百度百科介绍得深刻。
「你知道我必須每天畫畫, 不然我會失去知覺.」
艺术家永远只需要;艺术,性和完美的真爱。这部影片平白直叙的手法到是没有多大新意但是完成度高的话也得以呈现,导演从一副有可能是他画作中较为情感意义重大的画入手,素描式的缓缓展开他和他的女人们的爱恨纠葛,最后一幕的改画名让人深刻,清晰可见。(伟大的艺术家可能都需要真爱和性的滋润啊?)
可以和让叔的藤田嗣治搭配食用……陈坤+刘烨的席勒漂亮得有点儿花瓶,看在少女很好的份儿上3星吧,比foujita的法国人靠谱多了……
无聊的文艺片
整个电影都是裸体霸屏。
こんなクズ見たことない
看看脸就算了
略微遗憾 没有看透席勒的内心世界 这片子的中文译名给了太多遐想 少女 死神 片里的元素 又是维也纳 又是雪 无尽的性 把期待值拔得太高了。额 男主很漂亮
真没想到他比毕加索更渣,刚好不是我能欣赏的作品了
妹妹长得跟古典。我多么希望他也能演一个这样沉迷艺术又英年早逝,追寻缪斯却不爱任何人的艺术家,最好还有点脆弱的气质
画面很棒。男主很帅……(喂),故事也算经营得很好,说起来其实都是些比较细碎的事(间或来几宗大点的重要事件),但可以一直看完。看完感受就是……那时代医药好落后啊……(不,其实还有:速写大神果然好有才……
男主又渣又帅。真的是第一眼就被海报吸引了,审美满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