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电视剧还是挺震惊的。
木兰在小时候被弄丢了,后来被曾家救了。
曾家算是木兰的救命恩人。
俗话说滴水之恩当涌泉相报,这没有错,但不能以道德捆绑吧。
你曾家是以前救了姚木兰,可看到自己的儿子生病不见起色,就动了冲喜的念头。
这也无可厚非,想要冲洗给自己的儿子讨些好彩头。
可当时平亚喜欢的那个人曼妮并没有回来,曾家的两位老人就把矛头指向了木兰,由头就是当初救了木兰一命,现在想要木兰偿还以前的恩情。
当初看的时候没有什么感觉,现在看到这个我是???
、你不说你要人家偿还的是什么恩请,让人家拿人家的幸福来给你家冲喜?
道德绑架的不要太明显了,人家不同意就是人家的不对,能起这种心思的人也是够阴暗的。
这只是我对曾家老人的一些事情的吐槽,剧情还是挺好看的。
突然想看这部剧了,就翻出来看看,后来又随手在B站搜了一下,看了看评论好像和原著差别挺大的,而且现有剧情里的故事发展的动力感觉有点狗血。
成亲这事,本来应当不会将木兰牵扯进来的,可是还是牵扯进来了。
刚开始还以为荪亚是喜欢木兰的(抓阄之后的表现有点误导)原来并不是,他甚至还怕她,可婚后倒也不怎么看得出来,或许是因为不情愿,也就没了那点畏惧。
荪亚也很无辜,成亲仿佛是一场凑合,本来应该是新娘的莫愁临时逃婚了,被蒙骗娶了不愿意娶的木兰,不冷不热倒也合理。
可是出轨这种事就不对了,只能愤愤骂一句,你出轨还欺骗女方,这是我想不到的,我以为的荪亚应该是虽然有些性子但也还是不错的人品的,可你出轨又欺骗,真的是很糟糕。
曹丽华的表现也是无语,木兰对你的好,就这样了?
莫愁一时之间也是让人头大。
严重吐槽蒋太医!!!
之前为什么不说不能喝酒!!!
人出事了才来了一句见酒必亡!!!
可怜曼妮就这么守了寡,刚办完喜事就办丧事,惨黄维德演的立夫,不知为何感觉一会儿演的好一会儿演的差的,生气时候瞪眼的感觉和最近看到的开封府的图里是一样的,不知该作何评价胡可演的牛素云发起疯来好招人烦啊,可是有的时候还是好可爱的,不过只是有的时候而已一个大错觉:刚开始以为桂姨会是好人,就该猜到这种宅门里怎么可能会有这么安分的姨太角色——————————————————————————————————————————即将二刷完毕啦~好吧,这个剧情其实是有那么点点狗血的吧,刚男主出轨完,又搞的一副女主出轨的感觉,真是不知道说什么好。。。
果然对潘老师有滤镜吧,荪亚一可怜巴巴的样子,我就又同情他了,只想他和木兰快快和好成为一对真正的恩爱夫妻,但凡有点甜甜的内容在都感觉自己露出了慈母的微笑_(°ω°」∠)_牛家太可恨了,简直是一群人渣,牛似道的死还勉强算合情合理,牛夫人的死虽然之前有伏笔但还是有那么点魔幻的(五毛特效哦( ̄▽ ̄)/)牛怀玉终究还是近墨者黑了……桂姨的结局倒是很令人意外
看着原著,突然想起高中舍友曾经推荐赵薇这版的京华烟云,便带着对木兰和荪亚的向往来看电视剧。
尽管不奢望电视剧能完全保留原著的味道,但是看着第一集,完全没有找到林语堂笔下各种人物的神采,木兰的走失和获救一笔带过,期待的曼妮和平亚年少的情节也没有展现,曾太太想要为平亚冲喜居然想让木兰嫁给他,我真是收到了惊吓。
荪亚的出现,像是书中迪人上身,不谙世事的纨绔子弟,着实让人失望。
而且各种情节都让人感觉转接得比较生硬。
赵薇本就不符合自己心目中木兰的形象,可能是她小燕子和依萍的形象太深入我心,总是觉得睿智、伶俐,有着新思想却又融合大家闺秀气质的木兰,不该是这般模样。
看了豆瓣上的其他影评,多多少少猜到了后面的情节,于是更加失望。
私心里,是希望看到木兰和孙亚幸福的婚姻生活的,木兰爱慕立夫,但她也是喜爱孙亚的。
还是固执地认为书中的木兰对立夫更多是一种遇见”知音“的动容,她至小便多少明白自己以后是要嫁给荪亚的,嫁给荪亚后也是会爱荪亚的。
而孙亚对木兰的心意,亦是明显至极,他们的婚姻不该是勉强的。
其实原著还只是看完上卷而已,但是这本确是自己为数不多的捧着就不想放下的书,对书中人物充满想象,恨不得自己跳入书中去感受他们的故事,也因此希望电视剧能让我找到那种动容,希望它能很好地展现出书中人物的音容笑貌。
现在发现,寄希望于电视剧,还是过于天真。
没办法再看下去,止步于第一集,还是让京华的烟云,永远留在书页,永远留在想象吧。
:)姚木兰::)就是因为这样,它们已经化为精神了,是别人用刺刀也逼不走的。
精神是偷不走、抢不掉的。
爸,您要是不肯走,就是玉石俱焚。
我已经失去莫愁妹妹了,我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不想失去您。
女儿需要一个活着的父亲守着、敬着、孝顺着,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连报答您的机会也没有,我求您跟我一起走吧 姚思安::-)爸是赶上乱世了,从八国联军来折腾到大清垮台,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到眼下的小鬼子来入侵,就没有消停过。
可越是乱世,越能彰显人情。
难道你今天让爸爸向他们,向东洋来的小鬼子弯一次腰吗?
听爸的话,你赶紧走,爸爸不想在一天之内失去两个女儿,咱们一家子,就靠你和荪亚照顾了。
如果这次爸爸大难不死,就会追你们去的。
好闺女,走,走!
姚木兰:当年辉煌一时的王府花园,只落个流水落花春去也。
人去园空了,留下了搬不起的园林,带不走的家具,甚至于一窖来不及喝的美酒佳酿;带走的只是不愿意做奴隶的灵魂以及对于故土家乡难解的思念 :D:D:D:D:D:D:D
恨铁不成高的姚木兰京华烟云之所能吸引我去观看的动机无非是那个“京城奇女子”——姚木兰。
但是看过电视剧后反而觉得这个姚木兰让我有点叹息,有点失望,她实在是太过于“大家闺秀”了,总是按照世俗所谓的好女人来生活,别人心中的好妻子来要求自己,真实的心愿不能声明,真实的欲望不能达成。
或许这就是的一个名门闺秀的责任,她不能任性,不能抛弃附在身上的枷锁,她只能隐忍,苦楚只能自己吞咽。
她怪不了别人,也无法去怪别人,总是想着法子去改变自己来适应眼前的局面与痛苦。
以现代的眼光去衡量,我认为姚木兰活得太累了,对自己不够诚实,即使她对得起天下人,那她对得起自己吗?
观众看得都着急,恨不能对她耳提面命“你要自私一点,你要为自己而活!!!
”但或许正是这样的姚木兰才是角色的魅力所在。
无疑,在这种历史大环境下,这个女人像一颗黑暗里的明珠微微发着属于自己的光辉,尽可能的照着别人。
敢爱敢恨的性情中人——牛素云对牛素云这个角色我倒是另眼相看了,起初觉得这个娘儿们真泼妇,能闹腾,势力,贪财,自私,冷酷,毒舌。。。
。。。
反正就是那种真想左右开弓抽丫两巴掌让她闭嘴的人物。
直到后来牛素云为了救自己的父亲而所作的一切才让我对这个臭女人别样看待。
虽然她做了许多令人不齿的事情,但是她起码活得很真,真实的面对自己的欲望,真实的表达自己的想法(木兰啊,你学学人家。。。
),不管旁人怎么说,只做自己认为对的事情,可以说她是小心眼、会算计钱财的直肠子,虽然嘴巴狠毒,人又自私,但是不阴险,城府没有那么深,对讨厌的人或事从来都不掩饰。
对是非有自己的原则,为了亲人也能委曲求全。
对于这样的牛素云更多的是同情。
补充:胡可演的真好最鄙视的男人——曾荪亚或许浪子回头那真是金不换,但是对于这个男人,我有一肚子的牢骚。
对于一个人的成长来说我理解他,对于一个人的爱情来说我鄙视他,彻底的鄙视他。
或许有人会说谁没年轻过,他只是按照自己的想法生活而已没什么,是呀,我同意,曾荪亚算是一个有主见有想法的男人,多次说过“想要活得像自己”,不受旁人的摆布左右,不受世俗的偏见眼光,活得自由(天呐,你比宝玉哥哥都梦幻),要是没有家族和一个好妻子谁为他那美妙的梦幻爱情买单?
要是让他和姓曹的脱离纯粹的爱情,体验下生活相伴的爱情,看你能撑多久。
或许这就是林先生给这位天真男人的一个美丽梦境,现实中毕竟不能至此,也只有在小说里了。
不管他是不是败家,是不是对不起木兰,是不是没有责任感,是不是顽固不孝,如果曾荪亚一直都坚持着喜欢曹丽华,那么我什么都不会说。
可最令我鄙视的是他在那女人死后竟然转而又向木兰示好!
你作为一个男人来说,我鄙视你,非常!!!
这就表示你之前所坚持的一切都是臭狗屁,自己推翻了自己所谓的“爱情”,否定了自己,简直就是对之前的自己扇了一大嘴巴。
不过呢,幸好他是在乱世突显了自己身为男人的才干与担当,最后也成熟了稳重了(亏得木兰守得云开见月明啊)PS:片中唯一的让我感动的细节,不是姚曾牛家的爱恨情仇,而是陈妈寻儿子的那段,既搞笑又感动。
在军中的伙头军里找到和自己儿子同名的陈原,随即抱头大哭,哭的那个悲天恸人,周围当兵的都抹泪儿,旁边一厨子说:“认啊,快叫。
”陈原手足无措,无奈回头:“可她不是我妈。。。
”那人对着他屁股一踹,“不是也得叫!
”。
“妈”
说说《京华烟云》中的女儿们。
木兰,聪慧大方,知书达理,识得甲骨文,持家能干,有大家闺秀的风范和气质,是个近乎完美的女子。
在婚姻大事上,出于作为女儿的孝心和知恩图报,宁愿把自己的心思藏起来,而步入了一桩错误的婚姻。
虽说这只是一本小说和电视剧中的人物,对于木兰这种好心的行为,心里还是颇有微词的。
再怎么想救场替父母解围,万不该拿自己的终身幸福开玩笑。
再说了,婚姻之事岂能随便找个替身顶了的吗?
木兰对于婚姻的态度太不够严肃。
总觉得木兰作为一个女儿家,太过于理性。
对于许多事情的处理,甚至是关系到自己切身利益的事,木兰依然表现得大度有涵养,做事有分寸,绝不会表现出过激的行为。
似乎自己的感受并不重要,别人的困难和处境无论如何都得帮一把。
之前顶替莫愁妹妹嫁给荪亚是好心帮过了头,让自己被冷落委屈了多少年。
对于曾经喜欢的孔立夫,却要好心促成他与莫愁。
从女人的角度,这样的行为让人觉得不合常理和费解。
或许可以这样理解,木兰是个习惯于把自己的苦水往心里咽的人,所以,木兰的表现才会让人感到她少了自己的心思和情感起伏,大度得不够真实。
莫愁,活泼开朗,敢爱敢恨,又有点儿大小姐脾气。
虽说在罢婚这件事上,太过任性,不顾及大局和后果,但相对于木兰姐,莫愁的心思直接明了,她为姐瞎起劲替她顶了婚而生气,她也不领姐的好意,不接受书生气过重、不够直白的孔立夫,而欣然接受牛家公子的殷勤。
在这些女儿们之中,莫愁是最敢爱敢恨,最懂得追求自己的幸福的。
然而,之后发生的事改变了莫愁的命运和性格,这是彻头彻尾的改变,其后的莫愁更多了作为女人的成熟、关爱和牺牲。
曼妮,心境平和,忠贞不愈,非常执着于死去的丈夫。
嫁到曾家只一天就死了丈夫,却是一辈子守着平亚哥,不肯改嫁。
最后在鬼子和汉奸的逼迫之下,为守住贞洁而自杀身亡。
素云,骄蛮凶悍,使坏心眼与木兰明着斗,只为分得曾家一份家产。
这样的女人是会被折腾得要命,却也是留着一份良心,让人心生怜悯。
曹丽华,温柔、情感丰富的美院女学生。
与木兰比起来,觉得在她身上更能体现出作为女儿家感性、丰富、让人怜香惜玉的一面。
深爱一个人本没有错,曹丽华的爱情就像一朵美丽绽放的花朵纯洁而清新。
她以她的温柔善良打动了曾家的三少年荪亚,让荪亚疼她顾着她。
在这一点上,她是胜出于太过完美的木兰的。
女人因可爱而美丽,曹丽华就是这样一个让人忍不住想亲近,想去怜爱的女子。
但曹丽华错在不该爱上别人的男人,无论她表现得多么的捍卫自己的尊严和爱情亦或是楚楚可怜委曲求全的一面,她的行为注定是要遭到鄙夷和驱逐的。
红玉,喜爱捧读《红楼梦》,多愁善感的林妹妹式的女子。
这样的女子太娇弱、敏感,注定了悲剧式的命运吧。
桂姨,曾家的的二姨太,懂得持家,里外张罗,照应得妥妥当当。
虽说是老爷点来的,但也知道不敢得罪主子,是下人的身份。
暗藏心思,在布娃娃身上扎针这样的事也只有尚还迷信封建传统的桂姨才能做得出来。
老爷死了,桂姨的心也空了。
以前以为自己活着的目的是为了掌握曾家的持家大权,其实这么多年来忙里忙外,都是为了老爷。
生是曾家的人,死是曾家的鬼。
本文并不想讨论林语堂先生的原著和电视剧改编有多大不同,单纯就电视剧的情节发表评论。
首先,曾荪亚有一个很厉害的妈妈,所以曾家三兄弟性格懦弱就很容易理解。
曾荪亚可能也是他们三兄弟我最能理解,也最欣赏的一个。
在那样的年代,他当然可以像徐志摩那样休了原配(本来那个年代这种现象也很时兴),娶曹丽华。
这样无论对姚木兰,还是对曹丽华或许都好。
但他没有徐志摩那样出名,能自食其力,有底气和自己的家族叫板。
他从香港回来后给曹丽华买的每件物品都得从柜上支钱。
因此他空有反抗之心,却总无法彻底和自己的家族决裂。
他或许认识到了这个现实,所以无论多么想和姚木兰离婚,现实面前总无决定权。
有一日拖一日是他唯一的选择。
后来曹丽华产子,向他要名分。
他能怎么做呢?
只好喝得酩酊大醉。
那么曹丽华意识到这一点了吗?
她或许意识到了,或许没有。
唯一确定的是她的骄傲和尊严全都一降再降。
她只剩下了爱情,理智究竟还剩下多少呢。
她就像飞蛾扑火一样,孤注一掷,绝望却仿佛又有希望。
面对姚木兰,她始终是自卑的。
后来仿佛因为知道荪亚只爱她,自卑之中又多了几分骄傲。
而这几分骄傲又带点儿病态性质。
姚木兰那样宽容她,可曹丽华由于那一大家子人对她的不公,也慢慢对姚木兰的帮助显得没那么在意。
曹丽华的世界小到只有曾荪亚。
而姚木兰始终知道,出了曾家,外面有更大的世界。
曹丽华起先是不在意名分的,起码从她嘴里说出来是这样。
后来在房东的“为你好”的撺掇下,向曾荪亚说自己缺个名分。
这里不得不批评一下那些口口声声为别人好的旁观者,有些时候他们也是杀人利器啊。
曹丽华始终没搞清楚自己究竟要什么,起先要曾荪亚和自己在一起就好了,后面为了儿子说可以放弃曾荪亚。
她一直神志那样不清楚,她说的话在我看来可信度为零。
她如果脑子清楚,不要受房东撺掇,确定自己要的就是儿子,那怀孕之初,就不应该抱任何幻想,回杭州。
鱼与熊掌不可兼得,欲望就是诅咒本身。
假如曾荪亚经济独立,结果或许没有那么惨吧。
假如曹丽华能认清现实,多靠自己,而不是一味靠男人,或许也不会那么惨吧。
这样的设置也暴露出编剧真是枚直男癌。
他眼中的女性跟样板戏一样生硬造作,完全意淫出了各种令人匪夷所思的巧合。
姚思安:只要你心中有路,何惧天涯海角 姚木兰:只要我们一大家人在一起,呼吸着新鲜空气,就处处是家 姚思安:不是什么身外之物都可以舍弃的,那是老祖宗在骨头上留下的字,又经过火炼和千百年的风雨 姚木兰:就是因为这样,它们已经化为精神了,是别人用刺刀也逼不走的。
精神是偷不走、抢不掉的。
爸,您要是不肯走,就是玉石俱焚。
我已经失去莫愁妹妹了,我不想再失去一个亲人,不想失去您。
女儿需要一个活着的父亲守着、敬着、孝顺着,从小到大,您为我费了那么多心血,我连报答您的机会也没有,我求您跟我一起走吧 姚思安:爸是赶上乱世了,从八国联军来折腾到大清垮台,从北洋政府到国民政府,到眼下的小鬼子来入侵,就没有消停过。
可越是乱世,越能彰显人情。
难道你今天让爸爸向他们,向东洋来的小鬼子弯一次腰吗?
听爸的话,你赶紧走,爸爸不想在一天之内失去两个女儿,咱们一家子,就靠你和荪亚照顾了。
如果这次爸爸大难不死,就会追你们去的。
好闺女,走,走!
姚木兰:当年辉煌一时的王府花园,只落个流水落花春去也。
人去园空了,留下了搬不起的园林,带不走的家具,甚至于一窖来不及喝的美酒佳酿;带走的只是不愿意做奴隶的灵魂以及对于故土家乡难解的思念
在京华烟云播出时就仔细了看了遍。
由于没有看过赵雅芝版本。
对于姚木兰这个角色便没有比较可言。
最近又与情绪使然,便又看了这个内陆的片子。
赵薇的姚木兰绝对不是木然。
一个女人的神情。
赵薇的大大的眼睛并没有将它诠释的空然。
在那样的社会与自身的性格所使。
她的那双美丽的大眼将一个女人的痛苦、隐忍的神情揣摩得入木三分。
女人。
不聪明,男人嫌弃。
聪明,男人害怕。
无论女人处于何种角色,拥有何种的才情或是品质。
都不能用一两个简单的词句就能表达得完的。
也许。
真如古人所说。
女人就是水做的。
而水所溶化的东西太多了,无人能分析透彻。
而无论透彻也好,不透彻也罢。
都似烟云。
编剧所理解的完美的女主角与林语堂试图阐述的完美女人是完全不一样的。
编剧的完美女主人设是琴棋书画、忍辱负重,这个“忍辱负重”是受得了天大的委屈还要以德报怨,为了成全女主的人设,原著里文雅阳光的世家公子就要变成剧中恋爱激进、婚后出轨的渣男——原著中木兰那个被母亲惯坏的哥哥直接附到了剧中的荪亚身上,婚前自由恋爱的对象也从丫鬟变成了木兰的妹妹。
可怜原著中颇有宝姐姐风范的莫愁妹妹变成了这么一个被自由恋爱荼毒、被编剧糟蹋了的作女。
中心人物的人设变成这个样子,整个人物关系都打碎了重排,故事情节变得翻天覆地。
没看过原著看剧会觉得刺激,刺激得总觉得哪里不对——每个人物好像都“突出”得不像话,每个人身上的戏点太多了,每个角色都在卯足劲往自己身上抢戏点!
看过原著再来看剧,简直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只能说新世纪的审美和世纪前的审美完全不同了。
我想起李安《推手》中那个不能适应美国、不能适应孩子们说话直截了当的父亲,他遇到了与他同样受旧北平大家族熏陶成长起来的陈太太,他感念故土,感怀属于他们画风婉转、富有兴味的交流方式和生活方式,他们老去了。
80年代拍红楼梦、90年代拍水浒的画像感也远去了。
现在的编剧大概率不会喜欢书中的荪亚,因为他好像没有性格,缺少个性,不像木兰的哥哥充满了冲突,不似立夫有棱角有才情——他很普通,普通得容易被人忽略。
与荪亚的两个哥哥比,他没有病人的标签,也没有爱作的老婆,作为幼子最受母亲与祖母疼爱,但身上并没有被宠坏了的纨绔气息,有的都是一个家境富足、在一个充满爱的环境里长大的孩子的温暖平和,站在光彩四溢的木兰身边,他看起来是那么的普通,就像一个没什么雕饰的绒盒软软的,盛着玉一样的木兰。
他是一个很普通的人,欣赏不来木兰粗布褐衣的禅意,会有精神出轨的时候,而木兰的解决之道也是温润含蓄,让谁都不尴尬。
那种老和尚打机锋、点到为止的味道大概拍起来太难,或者观众还要猜一猜,总不如直接的戏剧冲突来得爽利,所以编剧改成了现在这个样子。
我也不知道好不好,吃瓜嗑瓜子的时候看或许还是很好的吧。
姚木兰让我看的直生气= = 孔立夫对他多好
乱改一气
很可惜书没坚持看下去。。
很不错的
非常经典的剧,虽然男女感情线有点想吐槽,但真的很好看,演员演技都很好
贤妻良母的典范式人物赵薇居然演绎的不错,剧还是可以的,虽然并不喜欢这个故事!
对潘粤明的绅士手有深刻印象,很好。
3个版本中最好看的一版,所有演员都将各自的角色诠释的淋漓尽致
这翻拍的是什么东西?完全把原著的人物形象和情感脉络给扭曲了!一颗星给最后10分钟的姚先生,就感觉编剧强行加入这一段拉高整部电视剧的高度,呵呵.....
赵薇的演技其实不错的 把姚木兰刻画地丝丝入扣
当年看过,印象不深了,冲着赵陪着老婆看的。
特意去找来原著看~
虽然我只看了剧情简介 和几集 真是不明白编剧脑子瓦特了么 还好意思把林语堂的名字写上 有这么编的么~ 跟原著真是十万八千里 简直是另一个剧情
不喜欢不尊重原著的
相比林语堂笔下的那个姚木兰,这改编是让人失望的
1 不是同期声 难受2 这怎么也算“大制作”了吧 为什么布景那么丑 竟然还有采集露珠什么的外景是用绿拍的 用不用这么省啊= =看完补充3 狠多场景很粗糙4 诸如被雷劈死这种情节也太不符合整个故事的气质了吧 莫非原著也是如此?5 减一星
男主太渣了,女主牺牲太大。
那时看剧时最大的感受就是,讨厌荪亚了,心疼木兰
太他妈的难看了。
陈词滥调从难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