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师是太阳下最光辉的职业 而父母是孩子最好的老师人性本善还是人性本恶?
我一直都认为一个孩子来到这个世界上是来历练他们的父母的。
人生来就是不完整的。
如果我渴望能够努力教育的我的孩子,他是我的第一个也是唯一的孩子,当他哭的时候我想去尽我最大的能力去保护他、去给他他所有想要的,但是同时我也担心我一直说他是最好的、他会不会骄傲自大,我也担心他一哭我就去抱他,会不会强化他这种行为、教会他用哭泣和无助来控制我,我担心很多很多.......我要赚钱给他最好的生活,别人有的他也有,接受最好的教育,看到科技的前端。
我也要留出来时间给他陪伴他度过童年走过青春期看着他找到生命的另一半,这需要很多很多的时间。
这两者很难控制。
我该怎么办?
他越长越大,他会淘气,他会叛逆,他会不知对错黑白,我打还是不打,怎么打,打的重还是轻,有没有效果。
我没有办法,只能用一颗赤诚的心在他到来之前完整自己能够内心强大的接受他,爱他。
最近总是在看乱七八糟的滥情的书,电影,各种故事。
关于各种各样的爱,各种各样的情感。
考研的心境让自己没有办法平复,唯有抱着各种泛着爱的书籍安慰自己空虚的驱壳。
看到《相约星期二》,大学的老师快要去世了,用平和的心态面对死亡。
每周星期二给自己的孩子上课,讲述关于人生,关于爱,关于工作已经各种琐碎之事,从可以慢慢自己走动,到需要人搀扶,然后坐上轮椅,最后连大小便都要人的帮助才能完成。
他说──我已经连最根本的隐私权都没有了。
他说,我怎么能够想不开呢。
现在的我,一样享受自己的生活,就像刚出生的时候一样,有人喂我吃饭,有人帮我翻身,有人抱着我起床……面对死亡,有人这么抵抗着。
从容的笑着。
读到龙应台的《孩子你慢慢来》,接着看了她和自己的至亲的孩子之间的对话和通信。
工作让她和孩子相隔两地(他的孩子是中德混血,和父亲住在德国),几年之后的相见完全不是妈妈记忆中的样子,脸上身上圆滚滚的肉肉都匀称的分摊到身上每个位置,脸上的棱角也变得异常的分明,妈妈要扬起脸来看儿子。
不知道要说什么。
几年之前那个只会抱着妈妈,一刻见不到妈妈就哭的不成样子的小孩子不见了。
对面的那个高大的孩子吸着烟,用华语跟她说,妈妈。
陌生茫然。
一定是要去改变的。
为了拯救彼此的情感,龙应台说,孩子,我们写信吧。
妈妈想了解你多一点,不是关于你吃的好不好,钱够不够花,有没有女朋友这样的问题。
妈妈想走进你的生活。
慢慢走的孩子突然转生成了有自己思维方式,放肆的宣扬自己的个性的叛逆少年。
讲了那么多废话,终于要回到故事本身了。
看小孩子稚嫩的脸,无辜的双眼,纤细的手指,我们猜,他们肯定幼稚的可笑。
任他们吵闹,一切都是孩子的行为,怎么任性都可以被原谅。
这是孩子的特权,我们一辈子只能有一次──除非你一定要做洪七公,越活越年轻。
可是小孩子笨吗?
小时候我的爸妈总希望把我送去亲戚家住,各种原因,他们说是为了我好。
当时的我执拗的可怕,只要他们提起这个亲戚的名字,我就忍不住的要放肆的哭出来,哭的肝肠寸断直到我家人收声为止。
我的童年生活安逸且富足。
印象中我有兄弟姐妹们一起玩,有严父慈母的教导,也有各种朋友颠三倒四的过日子,心里暗恋着哪个男生,然后偶尔偷偷看看他。
也会发生各种小小的摩擦,但都不构成阴影。
毕竟我有个无比伟大的母亲,满足感特别容易溢出来,只要笑笑的赞扬,她就能笑的和花一样。
从来不会质疑我的不好,也没有听过她当着别人的面指责我的不是。
然后就这么羽翼丰满了。
故事里的孩子生长在两种家庭。
一个物质生活充裕,但是父母忙到没有时间陪你说话。
一个单亲家庭,父亲行为能力有问题,因为打架坐牢,又因为打架失去了正常人享有的行走的能力。
孩子得不到爱,得不到表扬,整日面对的除了无聊的课本和功课,乏味、带有色眼睛的老师们,再没有其他了。
家(family),不是father and mother i love u.反倒变成一个旅馆一样的住宿之地。
这样的结论,让我的心凉的很快。
不是孩子笨,是大人的眼里孩子总是笨的。
孩子眼里的大人总是各种滑稽可笑的样子,你去看余华的孩子的眼中塑造的形象。
你再去看看各种讲述孩子之间的故事的长辈们的形象。
惨不忍睹。
孩子需要的不是金钱,不是臭骂,不是被否定。
他们要爱。
温和的爱。
孩子要慢慢来。
父母更是。
1⃣️学校心理学课堂推荐影片2⃣️两部片子都是有笑有泪的家庭教育喜剧片。
在课堂上放映第二部时,班上女生的啜泣声此起彼伏3⃣️片子里的笑点细节非常贴近生活:父母冷战、讲大道理时左耳进右耳出、饭桌上永远在看手机的爸妈……但仔细一想,之所以会产生共鸣,是否因为我们都曾经历过?
4⃣️我常常觉得中国的亲子关系有些拧巴5⃣️父母多少有些自恋与自负。
永远认为孩子不知道自己要什么;永远认为自己给孩子做的选择是“最正确的”;永远认为孩子“长大后”一定会感激自己;永远有一种莫名的“悲壮感”与自我感动6⃣️子女多少有些无奈与孤独。
永远觉得父母不懂自己;永远被那些“被自愿”的选择所打压;永远认为自己的原生家庭不幸福;永远在做出叛逆行为时,首要目的并不是出于喜欢,而是可以伤害某人7⃣️我认为世界上最大的悲剧并非好人被坏人打败,而是好人倾尽一生所做的事,却被对方冠以“坏事”的名义8⃣️于是,父母一生都在等孩子的一句感谢,孩子一生都在等父母的一句抱歉
每个人都需要鼓励和称赞!
多给别人一点鼓励,多给别人一点赞扬,多看别人一点长处,这对我们来说其实并不难
不知道爲什麽其實很怕看這種電影 我怕想起我那時的生活來大概每個人在15`6嵗的時候都會遇到些許這種狀況 每個人都會有些同感家長一直不聼的在說你 你卻一耳朵進一耳朵出 他們問問題你只想要回答嗯啊哦有些時候你想跟他們解釋剛一張嘴他們卻説你還有理頂嘴有些時候你聼膩了他們的説辭 明知道你說什麽都是不對就再也不想説話了他們卻偏要你說還一直問你是不是啞巴了是啊明知道說什麽都不對 還不如不說 最後就全都變成啞巴了我曾經和tom有相同的感覺 就是覺得家裏就是一個只能睡覺的地方`那裏看起來什麽都有 其實什麽都沒有`跟爸媽不知道怎麽溝通 我們的語言他們聼不懂我們的思想他們不理解你一跟他們説話他們都沒有興趣 唯一有興趣的就是作業做完了沒有做完了就接著做題我想起jerry在他爸爸生日時送的那幅畫 是爸爸在黑夜裏的樣子那是怎樣的一種悲涼像tom跟成才都是因爲在家庭在學校找不到自己的世界 才會去在別的方面上凍心思他們被人教唆去偷東西就純粹爲了義氣 他們被人勒索他們搶老太婆的項鏈他們始終在一起 始終在一起 沒有了別處的溫暖兄弟會是永遠的吧我哭了好幾次 我開始以爲這部電影是純粹的喜劇呢可是我沒料到后半部分完全就是感情戯 那麽多的場景我仍然還記得成才被爸爸打喊的那些話的絕望 成才爸爸幫助他打架得依然jerry告訴爸爸偷錢是爲了想要買爸爸的一個小時去看兒子演出 那種單純tom`jerry爸媽看tom的blog的醒悟種種種種都是青少年這個年齡層所要面對的問題 我想這應該被冠以[青少年心理教育片]比較貼切看了後面的影片解説還要演員自述 便更加讚賞梁志強導演的才華其實説到底 小孩不笨2是說的`讚賞式教育` 就是對待孩子不能只是打罵家長縂覺得他說了 他罵了 他打了 孩子就會聼 不管怎麽樣反正我說了做不好就是你的原因每一個小孩心裏都有兩個小孩 一個好小孩一個坏小孩儅你打罵孩子的時候你就喚醒了他的坏小孩 他便永遠都忘坏小孩的方向走但是如果你學會讚賞 學會用技巧來告訴他還要努力 一切就都是很容易的了還有就是不能只看到小孩坏的一面 對於好的一面要注意多加讚賞就像學校老師也一樣 得30分就是比25分強 12分就是比10分高後來想想 我說這些的年齡已經過了 我早已不是那個處在青春期裏叛逆的我了初中的我 做過多少讓爸媽傷心透頂的事 僵過討厭過什麽都過去了我想如果這種片子應該在學校裏面放映的 它一定會教會小孩子很多事情現在的我 有時候仍舊覺得家裏難以溝通 但我不會採取直接衝突的方式現在我好像已經沒有那麽多的理由來説他們不理解我了我明白只是時代的問題 我早已不奢求什麽他們能夠懂我我只是開始明白他們對我的期望 只是明白他們的心這樣的話還有什麽可說的呢每一個經過青春期的孩子跟家長有過矛盾的孩子跟家長像朋友的孩子都應該來看看這部電影`小孩不笨2` 原來是06年的新片跟`小孩不笨`是原班人馬 tom`jerry`成才都長大了tom變得很帥很帥 喜歡他們穿白襯衫的樣子一起來過青春期的時光吧看看 你會流淚麽2007.2.13 淩晨http://daisymavis.spaces.live.com/blog/cns!8A0B9338C2B3F5AD!1635.entry?_c=BlogPart
作为一部有关儿童教育的温情喜剧片,电影《小孩不笨2》延续前作的风格,将目光聚焦于学校、家庭在儿童成长过程中,对于儿童教育所带来的影响。
电影开头由杰瑞的视角展开,作为一个8岁的孩子,杰瑞的成绩在中上等,却始终没有受到过表扬,反而被父母质问为什么不能考得再好一点。
他的哥哥汤姆,即使在博客比赛中拿到奖项,依然会被妈妈责问:“这有什么用?
”而汤姆的好朋友成才,拥有做武打明星的梦想,但在年轻时因为打架被打断一条腿的爸爸眼里,这是不务正业、没有前途的。
没有文化的爸爸坚信,只有读书,才能让成才像他的名字一样成才。
汤姆和成才有各自的梦想和优势,但在他们的老师眼中,却是不折不扣的差生,因为成绩不好的学生都是“烂苹果”。
在家长和老师眼里,成绩好不是好孩子的唯一标准,但却是称为好孩子必不可少的硬性条件。
因此,即使三位主人公处于不同的阶段与环境,却处于同样的困境:到底怎么做,才能成为一个家长和老师眼中的好孩子?
他们正处于心理发展的关键阶段,尤其是青春期,这一阶段的孩子自我意识逐渐增强,渴望得到他人的认可和尊重,同时面临着学业、人际关系等多方面的压力。
在这个阶段他们会经历生理和心理上的巨大变化。
他们开始更加关注自己的内心世界,对自我价值的认知也变得更加敏感。
因此,家长和教师在与孩子沟通时,需要更加关注他们的心理需求,给予更多的理解和支持。
父母们往往过于关注孩子的成绩,而忽视了他们的兴趣和特长,导致孩子感到被忽视和压抑。
教育心理学认为,有效的沟通是建立良好亲子关系的基础。
然而,在电影中,父母与孩子之间的沟通往往存在障碍,如缺乏倾听、过度指责等。
这种沟通方式不仅无法解决问题,还会加剧孩子的叛逆心理。
因此,这可能也是为什么汤姆和成才会从一开始只是成绩不好的状态,而演变到最后去抢劫的原因之一。
电影的最后,导演借由成才爸爸之口,说出:“没有教不会的小孩,只有不会教的家长。
”而他本人也因为从没有被爱过,不知道去怎么爱他的小孩。
学校教育也如同那句话一样:没有教不会的学生,只有不会教的老师。
电影的名称“小孩不笨”也向我们暗示了,儿童拥有自己独特的视角和想法,可能只是不善于表达,小小的力量无法对不合理的要求说“不”,或者被提出来,也会因为声量太小被忽略。
电影中,孩子们在面对学业压力和家庭矛盾时,往往感到无助和困惑。
这提醒我们,在关注孩子学业成绩的同时,也要关注他们的心理健康。
教育心理学认为,情绪管理是儿童心理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
家长和教师应该教会孩子如何识别、表达和调节自己的情绪,帮助他们建立积极的情绪应对策略。
当孩子面临困难或挫折时,家长和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心理支持。
这包括倾听孩子的烦恼、提供解决问题的建议、鼓励孩子积极面对困难等。
只有学校与家庭共同努力,发现孩子的天赋,发挥他们的创造力和优势,让“唯成绩论”成为过去,才能让儿童的身心得到健康发展 。
这部电影我已经看过无数次,应该说是从小学看到现在,每次想起我都会去看一遍。
每次看我都会感动到哭同时我也会很多的感受。
这部电影最主要讲的是两个孩子有不同的家庭,一个是爸妈每天都很忙根本没时间去管孩子;另一个的爸爸很普通,他不懂得怎么和他的孩子交流,所以很多时候不管孩子做什么他只会用骂或者打的形式来解决。
最终两个孩子都走上了歧途。
导演设计这些剧情我觉得是很不错,剧情简单明了却更加吸引人。
因为这是现在大部分家庭都有的问题,很多父母因为工作而忽略了孩子的成长,认为只有工作赚钱就是完全为了孩子好,然而不是这样。
又因为社会的变化父母给孩子施加压力,拼命让他们学习,没有站在孩子的角度去换位思考。
在最后,因为一些事他们父母才清醒过来,慢慢的去了解他们的孩子。
而在这其中他们也为之付出了很大的代价。
其实孩子的世界很简单,有时候我们的一句简单称赞的话,一个欣赏的表情就可以让孩子充满力量,变的自信。
所以请不要吝啬你的赞赏,让它为那些最需要赞赏的人们带去一股清泉,一缕阳光。
真心喜欢这部电影,很经典很感人。
希望更多的家长小孩都可以看看,让他们了解孩子了解怎么教育孩子,同时也能让孩子明白父母的苦心。
小孩不笨1&2是我看过唯一的新加坡电影.题材相当的贴近生活.每个细节,都好象在自己身边发生过.不应该说是看了这部电影,应该是经历了这部电影
其实早看过这部片子的介绍,知道它有教育的意图。
当你知道某个影片想要宣扬一些东西的时候,我们通常都不会去看的,除非为了宣泄而故意寻找某类题材的影音文字。
我们顽固地认为,我们明白道理,我们已不需要别人的说教了。
表姐过来,想起她曾述说小孩的令人头痛,就介绍她看,顺便自己也看了。
有些场面还是挺真实的,一些对白也很感人,虽然有些直白说教,却说出了我们以为自己也能说的话。
就在只以为是部告诉大人怎么教小孩的电影的时候,听到校长说了这么句:“You are no finished when you lose ,you're finished when you quit.”一部电影可能只为某个人群所创作和喜欢,可是一部现实的电影从来都不会是只对某个人群有用。
每个人都可以从任何一部电影中看到自己可以要的东西。
不是吗?
当电影里问“你最近一次表扬别人是在什么时候,你最近一次被人表扬是在什么时候”,当电影里说“每个人都有梦想,有梦想就有希望,有希望就有动力”,当电影里说“你爸爸太爱你,太不会爱你”,我们还只把它看成一部家教电影么?
小孩不笨,会在不知道的情形下自然地寻找表达爱的方式;那么自诩明白这么多道理的我们呢?
还没看第一部,先看了第二部,那个晚上,掉的眼泪超乎了自己的想像,很感动。
JERRY说要500块买爸爸的一个小时.......还记得那个关于烂苹果的说法,切的坏的部分,还是一个好苹果,丢掉了,就完了...每个人都要有梦想...每个小孩里都有一个好小孩和坏小孩,唤醒心中的好小孩,孩子会带给你最好的...也许都是亚洲圈子,那些教育问题,很相似,所以更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吧,试问我们其中的绝大多数人,没有像TOM和JERRY那样,和父母有过那些冲突呢?
前半段挺不错,后半段剧情有点弱,也有点硬煽情。
也许我的成长经历让我理解不了过分叛逆的小孩的心理,也或者是电影的艺术表现手法为了突出效果,夸大实际,整个电影更多的却让人感受到可怜天下父母心。当然,父母和孩子成为朋友是十分值得赞成和鼓励的事,称赞和表扬的方法也是值得推广和宣传。
虽然很抓马很夸张很做作,但是确很真诚,而且对教育的理解放之四海而皆准。期待第三部!
小男一号很有潜质 感觉简直像是小金世杰啊
孩子们长大了,父母戏份变多了,矛盾就变得不那么可爱了
还不错的亲情片
记得小男主还怪帅的。。。。。。
我们之间有道墙。
高中老师放的,矫情
通片的笑点满面的泪。主旋律也可以很好看,前提是得有人味儿。
多称赞别人,互相理解吧
哭得厉害 很有共鸣大部分时候 家长根本就是以他们的观点来看待我们的 他们其实根本不知道我们要的是什么
大赞…两个男主角也越来越帅…咳咳这不是重点啦重点是教育工作者很应该看这片!!!
太亚了太亚了,华人真是都一个样,在什么背景下都能面对同样的家庭问题,狠狠共情了;对华人家庭以及学校中出现的教育问题反思得很深刻,“万般皆下品,惟有读书高”的做题家基因真是刻进骨髓,而华人家长老师又恰好不善于表达自己,严厉有余鼓励不足,无法给到孩子足够的情感支持,社会单一的评价体系又倒逼学校和家长一味的督促孩子做题,导致孩子只能在一种狭窄而压抑的环境下成长;人物都挺可爱的,洋溢着一种九十年代港台校园剧的淳朴劲儿,但电影实在称不上是好电影,更像是一部公益宣传片,或者学校每年组织学生观看的青春电影,情节安排相当刻意,说教味太浓
作为一部电影,它当然有很多不足的地方,但作为一部教育片,它的优点多着了。
回看经典,牛逼
竟然能有人看的稀里哗啦,不得不看个老友记调节心情。
将比较俗的套路拍得挺吸引人的,让人投入,不错。父母都爱孩子,怎么表达爱,怎么教育孩子,这个问题太复杂了。
那句“你爸爸非常爱你,你爸爸不知道如何爱你”让我泪奔~~
很好的电影,最好和家人一起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