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不了解的波罗的海三国之一爱沙尼亚引入眼帘,原来校园枪击并非美国专利,第一感手持自然光的画面风格带去了dogma95的方向,这才发现爱沙尼亚在地缘上与丹麦隔海咫尺,片中种种升格凝音细节放大可谓是dogma95的继承发展,导演在叙事节奏上的把控创新出色,当然这更归功于真实改编的剧作张力,本片相较于gus的大象而言立场过于鲜明,反思的空间倾少,这是格局上的不足,真善美教育能否克制假恶丑环境对孩子的影响,才应着重聚焦
这不是影评,这只是读后感。。。
新闻联播里报道了很多美国的校园枪击事件偶尔也有中国的,不过我想中国发生的校园欺凌一定不比美国少如果有枪,那些仗势欺人内心极度怕死的人也许会有所收敛吧也许,更加放肆校园暴力从来不是校园造成的不过社会上的暴力一定是社会造成的每个人都事不关己高高挂起,每个人都在罪恶面前保持沉默我们都是平凡人,我们都害怕报复就像报纸新闻里的报道,伤害别人的人都有马赛克举报人都高清露脸坏人都他妈的高喊人权改善监狱待遇老实人遵纪守法的都活该被欺负??????
警察总是和稀泥碰瓷就是敲诈勒索,最后总是司机掏钱了事我只想知道,杨志卖刀,碰见泼皮无赖,逼上梁山如果换做是你,你怎么对付那个泼皮??
应该报警吧必须报警吧然后呢孩子们总觉得大人不理解他们为什么呢?
我们所谓的一些同学间的小事对他们来说,就是每天必须面对的,他们无法逃离的一生那样的漫长。。
国家加强了对校园欺凌的管理可是,如果正义得不到伸张人们无所敬畏一切,都是白扯如果道歉有用的话,还要警察干什么?
如果教育可以万能的话,暴力机关不是早就取消了吗?
人们天天抱怨,天天愤怒,天天破坏倒是他妈的从自己做起有所建设啊无辜的人在哪里?
等救世主吗?
2004年'马加爵'校园杀人事件.这也许是我们国内报光最多的一件校园暴力.所以当我看到这部电影的时候,我想起了他,那时我还在上学.如果说我上学的那几年学校教育产业化培育出我们这一代是半成品,那么现在的学校培育出的就是'次品'.正如网上一签名说的:自从知道这鸡是一大学生后,我都不好意思说我本科毕业.如果在网上找一下马加爵的自白书的话,你会为我们社会和教育产生一些担忧,感叹自己能承受的了,不是那个'弱者',也许只是我们太多人更"阿Q"罢了,有一天也许"阿Q会变成阿飞".故事按七天来讲,在圣经中第七天,上帝休息了,所以我来做个了结.从第一天到第六天,你如果是片中的Joosep的话,你会一天比一天更压抑的感觉,我们却更像Kaspar一样,有些无能为力.他们为什么都不喜欢Joosep,也许学习太无聊,总要有个人来让他们消遣一下吧,他又那么内向,好了就是你,这是做为Joosep性格的悲哀.做为Kaspar是第一个意识到什么的人,这也注定走的太超前的人,是会被大众排斥的,因为你显的很不'和谐'(抱歉,我用'和谐'这个词,好像与我们现在所提倡的什么社会不太'和谐).导演一点点的在压迫我们的神经,从身体到内心,从友情到爱情,从人格到性格,从学校到家庭,只为第七天的了结.1,我们打了你,你还要道歉,这是你每天都要做的.2,父亲说:做个男人要像个男人那样去反击,这样你才能赢得尊重.要是一帮人打你,你就去打那个带头的.(对不起,我还不够强大)3,你在做什么?事不关己,你究竟在做什么,我们完了.(你伤了我的心,对不起,奶奶.她是我爱的女孩,但当我最后看你那一眼,我不会开枪自杀,我还爱你,虽然已经很痛.这也说明,Kaspar多少有些无奈,在对待Joosep和女友之间,前者是无奈和同情与人性,后者只有爱心,爱情最大)4,你第一个去见校长,因为你是全班'学习'最好的.换个人是Kaspar,就是这样了:像你这样成绩差,品行不好的乡下孩子(很熟悉的话语,在学校,坏事都是'学习'不好的孩子做的.在学校,'成绩'是我们学校,学生的全部,去TMD的教育)5,我不要那些商标,当Joosep剪下那只'公鸡'时他说:至少现在是真正的自己.当Kaspar第二天也没有'商标'时,他们真正成了朋友.6,当我的生命受到威胁时,我只能做'基佬'.(这是我的极限,你打了人,你要还人家一支手,也许是一条命).如果说'撞车'那年能得奖的话.这部电影我看好,因为它好看又有思想.可比那年的'无主之地'.《班级》(The Class)为爱沙尼亚选送角逐第80届奥斯卡最佳外语片奖作品.行刑前的马加爵说:有信念的人才快乐.Joosep做了一回男人.你还是看一下他开枪前的眼睛吧.
第一次看爱沙尼亚的电影,即被震惊得无话可说。
据说《班级》这部电影是根据真实事件改编的,但随即在网上搜索,竟未查到原案件,倒是芬兰的一起校园枪击案,与此案还有些近似。
不管是否有真实背景,电影本身拍得还是挺有力度,也很好看。
与世界每个角落一样,人都会在自己的群体中寻找最弱一环,jossep不幸成为了目标,人性之恶在他的身上不断地暴发出来,对弱者的欺凌似乎更能显示出自己的强大。
jossep也是逆来顺受贯了,对于同学施加于已的暴力,总是默默地独自承受。
但群体之中总会有叛逆者,kaspar的良心发现,让他站在了jossep一边。
但这更激起了对方更大的恶,对jossep的欺凌也在升级,kaspar也备受欺辱。
当善无法解决问题之时,人性之中的恶也会爆发出来,为自己找个说法,为自己寻求公义。
他们两人联手拿枪血洗了校园,将欺压他们的同学枪杀,他们也吞枪自杀。
相当地震撼吧?
影片倒是拍得不动声色,不玩花招,将如此血腥的事拍得很吸引人。
其实最让人惊讶的倒不是那种血腥的以暴易暴,而在于那种恶的无处不在,在人性的枯井之中,源源不绝地流淌。
这种恶,是无关大小,无涉年老与年轻的,它充盈于人的内心,只要有合适的土壤就会喷涌而出。
这让人想到了一句话:人之初,性本恶。
人性中的动物性,让人充满了凶残;而人性中的社会性,则又为这种凶残披上了和善的外衣。
动物之恶,仅在于为已,为自己寻求更好的出路,为自己找寻更多的食物。
而人类之凶残,有时仅只是让自己显得强大,让自己从中找到乐子。
jossep的悲剧也说明,一味地忍让只能让自己显得更弱,让别人从中得到更多的快乐,让恶如小溪奔流不息。
耶酥式的“人打你左脸,你再将右脸献上”是行不通的,而以牙还牙才是正道。
呵呵,这部影片就告诉了人们这么一个道理,你看看,每个看此片的人,到最后都长长地舒了一口气,毕竟正义得以申张,而不管这种申张是以更大的恶来达成的。
心痛 校园暴力我见识过 实在是太可怕了 回想起曾经自己也被排挤过 所以片中主人公的遭遇我理解 那些欺负人的学生的行为表现的像小学生一样幼稚 他们口口声声骂别人是蠢猪 其实他们自己最像我本是憎恨暴力的人 但是当他们被打死的时候真爽 Joosep叩动扳机那一刻真帅 真像一个男子汉 他做了许多人想做却不敢做的事 在现实当中我们活的很无奈 强迫自己夹在一个并不适合自己的环境里 一天又一天的凑或着过 学校校长的势力与不明事理 居然认为那个人渣是班上最好的学生 人性的扭曲 正义与公平 似乎就从来没有存在过 唯一让那些我们憎恨的人不再凌辱我的办法就是杀了他们 这个想法很极端 但是这就是现实中唯一可以惩罚他们的办法不明白这世界为什么有那么多无知 邪恶 没有良知的坏孩子 Joosep和Klass在为民处害 被杀的人渣们跑到社会上去 只会让这个世界更加把丑陋一览无遗 其实社会上的恶棍早在娘胎里的时候他就是个恶魔 片中一个片断一群小鬼打一个小鬼 说明邪恶的人从小的时候他就坏 社会环境就是这样 如果你幸运遇上好人 发达的国家 优秀的家庭 善解人意的父母与老师同学 你或许会过的很好 可是在另一边 你出生在一个冷酷的 边缘的 人性麻木的社会中 那你如果是个善良的人就会被欺负 被排斥好人 懦弱的人 善良的人 就会被邪恶的人,坏心眼儿的人欺负,伤害 法律不会做出什么改变 没有人帮助我们这些受伤害的人 所以我们只能用极端的方式去惩罚那些上帝不会去惩罚的人
前面看了一点直接跳到了复仇上,坚持不下去了,有评论说这群人罪不至死,但死不足惜。
我不这样认为,我觉得应该是死有余辜才对,我也经历过类似的事情,我想只有拥有相同经历的人才会有那样深刻的恨吧——那种就算过了十年八年再见到也想要冲上去给对方几十个巴掌并破口大骂的恨意,精神上的凌辱有时比身体的摧残更可怕,更甚至比死更可怕,不然他们怎么会哪怕豁出性命也要报复呢,连命都可以不要,可见精神已经坍塌崩溃了。
而那些故意做坏事的人就应该受到惩罚,如果有人想把这归为教育不足等客观原因,那就把监护人拉出来判罪好了或者其他可以追溯其责任根源的人都拉出来判罪好了,因为总归要有人对那些遭受欺凌甚至虐待的孩子负责任的不是吗,总归要有人承担后果的,这样以后看看那些家长、学校、老师、社会等等与之关联的群体还会不会冷淡漠视。
只有当责罚具体到自己身上时,才会有人把这当个事来看,不然校园暴力永不停歇。
我不知道为什么有些人会以欺负弱者为乐趣 这哪里好笑了 几乎全班都在笑 一点同情心都没有那个女生仅凭他们那一句话就相信K和J是同性恋J因为内向 懦弱的性格遭受了那么多男生的欺负 他父亲叫他打回去 其实我觉得打回去也没有什么用 他们那么多人 而被孤立的两个人力量很小 根本打不过他们 还会遭受他们更大的记恨 说不定对他们实施更大的报复好人没有好报 K因为帮了J和他一样被孤立了 我明白为什么《我们的世界》里面李善被集体孤立 没有一个人主动和她交朋友 因为她被集体孤立他们和他交往可能也会和李善一样成为被孤立的对象 K还因为这样被那些人谣传是同性恋中了他们的圈套被迫口.... 旁边的女生居然看得下去 还有一个女生笑了在没有办法 没有人会真正的帮助到他们的时候 他们只能以暴制暴结束了那一切 那些人只有躯壳没有灵魂 被枪杀了也不会有人同情他们成人的恶是有目的的 小孩子的恶都就是纯粹的恶 好玩而已 没有什么理由 也许因为莫名其妙看一个人不顺眼就可以欺负他
那女的就是一SB愤怒,为什么导演不安排Kaspar或Joosep在最后杀了Kaspar的那个以前的女朋友Thea。
影片最后的那一记黑屏让人心里挺不是滋味的最后kaspar死没死?
最后那个表情是什么意思,是看见joosep自杀倒下时候的恐惧还是有一种对眼前事物的茫然?
也可能是kaspar和joosep同时扣下扳机而kaspar的枪卡壳了又或者是joosep本就没有给他装上子弹,所以最后joosep才自己数数数的那么用力。
无意间翻到这部电影,非常认真的看完。
看到有的人评论想到了马加爵,我还没第一时间想到,不过让我进一步了解到马加爵当时是感受。
这部片子实际上只是很简洁的直叙,没有多余的故事堆积,而是一步一步让你体会到事情最后发展的必然性,以至于任何一个曾经经受过侮辱的人都会认为这是一个理所当然的结果。
我甚至还想到当Joosep最后没有子弹的时候,还应该上去鞭尸。
在他们用枪对准自己的时候,我突然想到,为什么Kaspar也要被迫如此,他是在帮Joosep,而自己也被牵扯进去,我想对他太不公平。
直到Joosep说了一句谢谢,然后应声倒下,而Kaspar仍然站着,他不是没有扣动扳机,而是他的枪里根本没有子弹,这是Joosep唯一能够表示自己对他的感谢的方式,其实Joosep应该在这之前就已经想好,为自己留了一颗子弹自杀,但他们子弹都打完之后,Joosep问Kaspar还有没有子弹,然后帮Kaspar上好弹,其实Kaspar的枪并没有子弹。
Joosep死了,而Kaspar还活着,在这之后会是怎样,又观众自己去想。
我并不喜欢在看完这样的电影之后去想那些大道理,而是让自己从刚才的画面中冷静下来,胸腔里仍然还有枪声的共鸣。
这部电影我对死者没有同情之感,只有对两个开枪学生深深的悲哀。。。。。。。。。。。。。。。。。。。。。。。。。。。。。。。。。。。。。。。。。。。。。。。。。。。。。。。。。。。。。。
。。。。。。。。。。。。。。。。。。。。。。。。。。。。。。。。。。。。。。。。。
..................
对他们施以邪恶,他们就报以邪恶。
遗憾都有因果。十几年来类似校园霸凌题材的片子拍了一部又一部,除了不断刷新坏孩子的手段,似乎都找不到出口,只能用影相留存下残酷青春的成长现实。
note:是年輕的電影,但放在校園片系列裡也不會遜色太多,忠實地把憤怒的來龍去脈講得清楚,也就不會形成一種青少年恐怖主義的疑慮,而比較回到校園霸凌的主題。Kaspar名字好聽,人也好看。
简单明了又不乏力度,此片折射的青少年暴力问题,值得全世界各个国家重视。
真实事件改编,很遗憾只是一部小众校园霸凌电影,风格形似纪录片,强累希望能普及所有家长以及所有教育相关从业者观看。最后血洗校园的时候,只有一种很微弱的爽感,更多的是对校园欺凌这一无解难题的唏嘘。
最后的枪击场面看得很爽,但是为啥这片里面的人脑回路都那么奇怪...
结构还不错
霸凌者死不足惜
怎么也比大象好吧?
主角没大象帅,自PIA中...
非常保守的叙事和推进,枪击段落的拍摄手法增添了一点趣味。有关校园欺凌的题材总是压抑的。
觉得比大象好
似曾相识小马哥啊.
暴力必然引来暴力,力的作用是相互的,为什么总是有人不懂这个道理?你以为伤害了别人就可以若无其事?你以为弱者就永远沉默?一整个班都应该被消灭!
挺惨的
没有新意的重复是狗屎。另外,请看《大象》。
校園暴力始作俑者都該死!
不在沉默中爆发,就在沉默中灭亡,然而爆发以后呢,真的要选择以暴制暴嘛!终究人生不易,压迫,反抗,永远也不会停止!
最后一天变得无比好看
罪不至死但也死不足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