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八套的茶馆首播,一直看了很多天,看到快结束了,却似乎有点疲了。
王利发经营裕泰之艰辛,从一开始一直延续到最后,实在让人于心不忍。
我在想假如现实真的如此,恐怕掌柜早已改作他业,当然号称要实业救国的秦二爷也没有什么好下场,只能说万恶的旧社会,让人想做点事也未必得,反倒地痞流氓以及官府走狗们倒活得滋润异常。
要说咱们长在红旗下活在新社会自然没这些烦恼了,可是生活之烦忧似乎不完全由社会状况而决定。
人始终有大限,生老病死,要说茶馆尚有欠缺,就是似乎王利发整日忙碌,却没有多少生活乐趣可言。
在改编之后,对一些人物的看法也会有所不同。
像作威作福的庞太监,坑蒙拐骗的唐铁嘴刘麻子,结局都非常的悲惨落魄,要说恶有恶报吧,好人也未必有了好报。
借用某个纪录片里一个大学毕业生的话,这个世界,就是一个悲剧。
所以还是不看了,只因我承受不了这生活之重。
虽然诚如鲁迅所说,真的猛士,敢于直面惨淡的人生,我心脆弱,大概尚需修炼。
演员的演技都颇了得,只是还是有浓重的脸谱化倾向,可能也是因为话剧拖长导致的。
话剧这种形式,追求短时间内矛盾的冲突和升级,因此无法全面展现人物多方面的性格和社会环境。
在改编中,增加了王利发的家庭生活描写,增加了茶馆外街道上很多的社会形态,但还是略显单薄。
这部剧还不错。
人物都演的很好。
目前看到大清亡国。
这里头坏人可真多。
也是真的坏。
活着不如死呢。
无数的剧情荒唐无语。
无数的人啊可耻可笑。
就是茶馆子。
菜品有点少。。。
已经看完了。
从学生运动之后都是庞公公跟两个骗子和两个东北逃兵的事。
再之后就是两个骗子的儿子跟庞公公剩下的一家子人的事。
实在是有点跑题了。
后面又要跟茶馆扯上关系。
反正很不合理。
两个骗子强拐强买妇女儿童坑蒙拐骗都没让人给打死,活了这么多年。
还有宋二爷他们两父子,哪是个正常人啊!
一个比一个混。
后面我都是跳着看的,我觉得剧情太牵强了,故意制造悲剧。
没有合理性。
当然,演技都是挺好的。
学生运动之后的剧情跟大历史关系不大了,也就不精彩了。
另外,我觉得这剧情很像余华《活着》。
只不过一个是清末到新中国前夕。
一个是旧民国到改革开放前夕。
背景音乐声太大了,人声又小,有的台词压根听不清。
找了好几个视频都不带字幕,最后在优酷搜到的。
看了第一集,感觉宝国叔弯不下腰,嘴怎么感觉有点别扭呢,汉武大帝里还好啊。
常四爷说话的腔调像个太监,倒是会反思,但是不耽误躺平享受😂后面对这个角色肃然起敬,常四爷的结局是正面角色里最好的了,过早的经历了看透了,却没有被吃人的年代打垮精神,到老了依旧是具有反抗精神的。
王掌柜秦二爷看透的太晚了,土埋半截了没有必要再去重建自己的精神世界了,干脆就让它垮了。
宝国叔从留胡子开始演的好了,不出戏了,把底层百姓面对蝇营狗苟的窝囊劲演出来了。
我应该是爽文爽剧看多了,也没经历过那么痛苦的年代,所以那个年代的煎熬痛苦无奈我能明白,但我没办法设身处地的体会那种痛苦。
剧情太拖沓了,最后五集我磨蹭了好几天才看完,唐铁嘴刘麻子等等一群反派角色退场,小字辈出来,所有的故事又重来一遍,当然这只是告诉我们经历了大清到了民国,其实大清根本就没离开过,但是让观众觉得枯燥就还是处理的不行。
世道这个词剧里说的我耳朵都起茧了。
结局有点想哭,因为每一部剧的结局都会有些淡淡的感伤,再就是撒纸钱挺触动我的,也说不出个理由,就是觉得看着难受。
当今我也有很多的不满,但跟那时候比我们还是幸运了许多,这个世界哪里有真正的桃花源呢,我们不该指望有这样一个地方了,而是自己去创造,如果王掌柜能放过自己,放弃茶馆跟常四爷出城种地,他的脸也许不会越来越苦,但未来又是未知的,谁又能那么准确选到自己合适的呢,哎,把握时机争取和放手同样重要啊。
一部让你学会怎么和各种各样砸碎人大交道的电影,但是随着你看的集越多你才越发现真是先拿大嘴巴子招呼这帮孙子 从古到今这样的这些人这些官僚依旧存在
我们知道老舍先生的《茶馆》是根据多个场景来写在北京城的剧变。
看了原版的,再看这个电视剧,觉得很不错,剧本改编的很有功力,能够看出了原来的影子。
看茶馆,不就是看个世间的人事兴衰么?
清朝末期,民国开头再就是抗日结束的三个部分。
而平头老百姓看这些就是体会世事和人生么?
为什么想宋恩子,吴祥子是一代接一代的祸害百姓呢?
为什么想唐铁嘴,刘麻子之流是越来越光明正大的作奸犯科呢?
王利发只是一介小民,他只懂得保护自己的茶馆,让它继续开下去,让祖宗的产业别断在了自己手上了。
这么简单的目的在那个混乱的年代都满足不了。
真是应了一句话:好人不长命,坏人活千年。
看茶馆我感触最深的就是:一个国家如果从根烂了的话,上位者的一个小小的决策,对于老百姓都是天大的灾难。
在那个时代,政府,警察,巡警不过算是光明正大的强盗集团而已。
难道我说的不对么?
所以说,乱世人不如狗啊!
里面有个情节就是:老丫头宁可把两肉包子给狗吃,也不施舍点给大傻杨。
这世道,让人看了怎么不能心酸呢?
在看的时候,不禁想:为什么?
为什么可以群魔乱舞,天下大乱。
公正,平等在哪儿去了呢?
在茶馆里面,同样也透露了一股希望。
这就是以二栓,喜贵和大力他们代表的抗日分子和游击队分子。
在这个时候,他们是希望的象征。
但是最终还是没有摆脱茶馆没落的命运。
茶馆的没落是一个典型。
在那个时候是如此常见。
我们再来看看人物。
首先:王利发作为老掌柜,从上辈接下了茶馆,只想让茶馆兴旺起来,他用了多少方法啊:留声机,收音机,相声,评书,打鼓,和那个秀岑不成功的京戏。
但是不管他如何努力还是上不了座为什么呢?
这不是他的错,因为这是整个国家的衰败,老百姓都没钱了,大家还怎么去茶馆吃茶呢?
有钱的都是些妖魔鬼怪,他们来茶馆干嘛?
想刘麻子之流来了茶馆,王利发又不待见他们。
这里我觉得有点奇怪的事:王利发作为一个市侩之徒吧,他一心想赚钱,一心想茶馆好,但是他不是两个眼睛都看钱上的。
刘麻子,唐铁嘴他们在茶馆谈他们的勾当,不是买卖孩子就是下套骗人的活儿。
他是一个没有能力的人,只能冷眼对着这些人,仅有的一点良心就是在这里体现了出来,但是他只是一种被动的反抗,他没有能力,最后也没能阻止事情的发生对吧。
康顺子还不是一样被卖到了庞太监那儿啊!
就我个人的观点,王利发这个人没有这么大的正义感,他的功利性应该更强。
不然怎么可能在北京这个势力眼横行的地方生存下来呢!
大栓也是自己想努力帮着父亲把茶馆搞好,他是王利发的儿子,在他父母这对良民手下是怎么可能变恶呢?
所以他也是只能无力的反抗而已。
二栓则不同,他初打日本鬼子就说明自己有着强烈的爱国情怀和无畏之心。
这一点可以说收到了其他人的影响。
常四爷是个贯穿始终的人物,有骨气,能担当。
能够在众人慌乱的情况下做出正确的决定,能够支持自己的而且去干革命,能把自己的家变成个交通站,在这里他的身份就是半个革命者了。
他的正义让我们看到了中国人老百姓的脊梁。
他敢上宪兵司令部去找人评理,他能力排众议理解秦利民。
可以说,这几家人算是他最有主见吧!
松二爷是一个典型的好吃懒做。
平日里什么事情都不做,小事情不愿做,大事又做不了,在家里面只靠着二秀的工作和周围大家的接济。
做人是失败的,但是他还不自觉。
对现实没有一个清醒的认识,他的脑子还活在清朝呢?
而且他把思想又传给了自己的儿子秀岑。
头脑僵化,思想保守。
秀岑不想谈,我们知道这个人的思想是多么的丢人。
如果这个人在现在,应该活活饿死。
宋恩子,吴祥子,清朝是密探,民国了是特务,日占时期是汉奸,到了抗日结束又是政府的人了。
他们这种人,属于那真正能够管到老百姓欺压老百姓的人。
可以说风就是风说雨就是雨。
属于合法的强盗。
二德子只能算是一个打手而已。
有着几膀子力气。
但是还是骑在百姓头上。
唐铁嘴和刘麻子开始的时候只是单打独斗,也是属于下三滥而已。
但是到了抗战结束,成个转型,成了党的人了。
身价的上升找了棵大树,升级了。
现在对这些人没有什么恨了?
只是觉得他们的存在是可以理解的,是合理的。
我顿时想我们当代社会,正是我们看多了这种事情,才觉得刘麻子之类的算是小打小闹吧!
自闭了,之前发的影评是被毙了还是咋回事啊?
没了呢?
白打那么多字了。
后五集好几天才看完,前面看的时候还能吃下饭,因为知道茶馆还会好起来,要不就结局了。
越到后面心里也越沉重,吃饭也不看这个了,后几集也比较拖沓了,从唐铁嘴刘麻子没了之后,小字辈出场就没啥意思了,就是重复他们爹的行当,还是那些东西,但是不如他们爹的精彩。
有点水剧情了。
坏人太坏太多,显得庞太监都没那么可恶了,不过买女人还是挺恶心,想想他怎么折腾康顺子就恶心。
我没看过原著,有秀岑和常富贵这个角色吗?
如果是的话陈凯歌的霸王别姬就是从这来的灵感吧?
我看他俩第一个想到的就是这部电影。
松二爷演得好啊,这里的演员都不错,松二爷是出彩,人又好又蠢又窝囊气人的劲儿演的太到位了,玩物丧志四个字的完美体现。
最完美的角色常四爷,从最开始的看清,反抗到看透,但依旧相信,依旧反抗,精神不灭啊,他悲呼我爱国但谁爱我啊!
让人心碎啊,四爷是悲痛的但精神不灭,也许是他参加过义和团,知道这样的局面终被打破。
吴祥子宋恩子唐铁嘴刘麻子都是那个时代必然要有的,一个好的时代不会让他们消失,一个糟糕的时代则会让他们明目张胆的活蹦乱跳。
我看见弹幕都在说坏人过得好啊,都想做坏人,所以我们总是有什么反真善美的想法,真善美也许让好人痛苦,也许让坏人得到利益,但是这样的品德却不能不歌颂不传播,因为人需要被这样的思想束缚,社会才安全,如果杀人的人变成大多数,那么茶馆就是我们的生活,就算我们不做好人,还有弱肉强食等着呢,能保证不被更恶的人了欺压,杀死吗?
这是我给自己的反思,真善美到底该不该存在?
茶馆让我们认识到那个时代的残酷,同时我们该想的不只是这个时代有什么相似之处,努力去看见事物的多面性才能做一个明白通透的人。
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演的好!
剧情也好!
各个角色都很有特点,各个角色演的都很好,台词很有技术含量,剧情人物都很接地气,真是难得的好电视剧, 比电影版还强👍
老舍的作品《茶馆》已经播放了二十来集了,因为以前看过陈宝国的片,觉得挺好,所以一集不落的看了。
觉得真真的好,就好比纯正的老北京豆汁,回味悠长。
乱世动荡,大清完了,接着就是民国,民国完了接着就是军阀混战,永远没个尽头。
一个勤奋,心眼儿不坏的小生意人,从年轻到慢慢老去,他极力想改变命运,想买房子不受别人的威胁,想有钱活个心安,和一个老街坊(张秀英)产生了朦胧的爱情。
结果是什么呢?
娶老婆是他大舅妈做的主,辛苦经营的茶馆是越来越不好,官差,地痞流氓,假洋鬼子,谁都欺负他,欺骗他,他还谁都不能得罪。
我看到这样无奈的人,他每天最多的表情,就是哭笑不得。
最后相依为命的老伴还叫军队的车撞死了,最后他和两个老哥们一起在自己的茶馆里给自己撒纸钱,然后和茶馆一起付之一炬。
剧中也正面的描述了年轻一代,比如代表正义改良的北大学生,年轻的代表工人利益的资本家少爷。
但是,剧中的李三爷说的好,改良改良,越改越凉。
这个待人圆滑,处世干练的人,由踌躇满志,漫漫到灰心失望,最后只希望能平安死去。
这个人物穿越了上百年,在我们生活的每个角落生活着。
是你,是我,是他。
所以他是如此的真实,仔细咂摸,那彻骨的悲凉。
这个就是五千年来中国普通人的形象,我们少有欢笑,少有豪迈,甚至少有荒诞。
有的只是调侃下,给自己找点乐子,还有,就是最最原始的丛林法则,成者为王败者寇,很少去关注一个普通人。
并且这思维已经深入骨髓。
我们的人字永远是模糊的,灰色的。
有人说,是人民创造,或者说推动了历史,这个我还真没看出来。
老舍先生若是知道他的作品在百年后的中国原样儿重现了,不知道他是该哭还是该笑。
先说几个故事吧。
——1956年,为配合宣传人民代表大会制度,老舍写了个反映现代中国宪政史的话剧。
北京人艺的一干人等,却只看中其中写戊戌维新失败时候裕泰大茶馆的第一幕第二场,老舍因而放弃了前稿,写出了现在的《茶馆》。
——曾担任焦菊隐院长秘书的张定华回忆,《茶馆》第一稿,老舍写了王掌柜为掩护学生中弹而死,当然这个设计后来被人艺的导演、演员和老舍本人合力推翻了。
——舒乙先生回忆,《茶馆》彩排的时候,周恩来说,能不能选择“五四”、大革命、抗战、解放战争这样四个时期来写,想了想,又说,这个我还没有想好,你们先不要跟老舍先生说。
后来还是有人传话给老舍了,老舍一笑置之。
——《茶馆》上演后,遭到过来自剧评界的很多负面意见,最响亮的声音是《茶馆》没有“红线”。
老舍1958年发表了《答复有关〈茶馆〉的几个问题》,说:“有人认为此剧的故事性不强,并且建议:用康顺子的遭遇和康大力的参加革命为主,去发展剧情……我感谢这种建议,可是不能采用。
” ——1962年“广州会议”之后,《茶馆》复排上演,这次没有“红线”是万万不能了,人艺让于是之、童超、英若诚等帮老舍加“红线”,比如突显学生游行,突显常四爷的革命行为,老舍本人拒绝参与修改。
以上种种,指向同一个结论:正因为拒绝“红线”,才有了后来被称为“东方舞台的奇迹”的《茶馆》。
但是这个“十七年”话剧中唯一没有“红线”的奇迹之作,在被改编成39集大型电视连续剧之后,被强行植入了一条明晃晃的红线。
虽然这部改编剧集在去现代化上面花了很大的工夫,各路演艺精英演技卓越,加入的各种故事也大多顺情入理,但是最后十集,为加“红线”太下本儿,因而悬置了此前好不容易营造的悲剧气氛(姑且不论对《茶馆》原著喜剧元素的拆解)。
《茶馆》爱好者们眼睁睁地看着一部怀旧的、悲情的、无望的《茶馆》,那调调昂扬了起来,亢奋了起来。
这十集《茶馆》强调了两个人群,一个是以秦利民、王二拴、常喜贵为主力的中共北平地下党,他们甚至团结了松二秀、大傻杨帮助他们传递出了《北平城防兵力图》(如假包换的谍战故事啊)。
另一个是以沈处长、庞海顺、庞四奶奶为代表的恶势力,勾心斗角争风吃醋无恶不作。
首先是红蓝对抗善恶对垒,其次是为了铲除敌方势力,我方地下人员秘密开会、联络接头、将计就计、斗智斗勇,好不热闹。
就这样,《茶馆》,在“十七年”里小心翼翼地回避了“红线”的《茶馆》,赫然呈现出“三红一创”年代特有的红色气息。
“红线”就这样毫不费力地加上了,是耶非耶,成耶败耶,看过的人各凭良心吧。
不知是冥冥之中我就有自虐的倾向还是一个偶然,最近无论是看的电视剧《茶馆》,还是郎教授写的《中国人为什么活得这么无奈》都让我心理堵得慌,或许,无论是什么由头,这当今的世道也无外乎就是这一套,不堵也难。
从古到今都是有钱有权的才能说的上话,没钱没地位的就只能干受欺侮,即便是你有钱,但如果你还有良知,你没有被这黑暗的暗涌所冲垮,那你的下场依然是两手空空。
古有强取豪夺,如今也会是变着法儿的把你强取豪夺了,本质是相同的,只是看表面工作做的怎么样了。
本分老实的小老百姓,即使是一辈子点头哈腰的过日子,也不免要遭到政府的,外强的、流氓的、狗腿子的、汉奸等等的压迫和欺凌,各种苛捐杂税,各种无赖索要,让顺民们一忍再忍,不忍又能怎么办呢?
一家老小要活命不是?
等到年岁大了,哈不动腰了,那群丧尽天良的相关恶棍们终于等不及一天天来榨取钱财了,干脆来个一次性搞定,直接连屋子也给侵占掉,让年过七八旬的老爹爹上大马路上自生自灭去!
假如有会恶报,那该是什么时候的事呢?
我是不相信现世报一说的。
那两个在街面上当差的王八蛋不照样把缺德的本领统统传授给了自己的子嗣吗?
那两个鸡鸣狗盗的混子生出来的小混子不是越发把穷苦的老百姓欺负的无以容身吗?
报应不会来,反而会传宗接代呢。
是啊,一代代相传,自古至今,一直都有老百姓就是牺牲品,那些个有钱有势的大爷们从来都是安安稳稳的做着缺德事,一辈子荣华富贵。
人都是有尊严的,谁也不愿意窝窝囊囊的死去,那山东喝农药自杀的菜农,还有那一辈子吃苦受罪的老掌柜,有谁甘心这样结果自己的生命呢!
他们只是心寒了,生无可恋了,世道是不明所以的世道,未来是看不到希望的未来,活着只是受尽屈辱受尽坎坷,活着,还有意义吗?
当我看到剧终之前小宋恩子小吴祥子往白发苍苍的老掌柜身上狠命踢上一脚的时候,当我看到老丫头的老婆扑过去要扇他耳光的时候,当我看到小刘麻子光明正大想要侵吞老裕泰的时候,我只想祈祷最后的结局是老掌柜一把火烧掉这六十多年的心血!
苟且而活,已无意义了,不是么?
还好,作者成全了我这唯一的小心愿,让我在堵了39集的电视剧里平静了下来,当我看到老掌柜点燃火柴开始焚烧那些纸钱的时候,接下来那一幕,是他年轻时的模样,我知道,老掌柜他不愿做出这一步,这是他爸爸给他留下的祖业,是他半生的心血,是六十多年的老字号,然而,这些理由都不足以让它留下,因为留下的它,已然不会是它原本的模样了,到那个时候,亲眼见着自己双手铸造的生命之物被人蹂躏和践踏,那定是比死还难受的!
老掌柜安息不下,因为他的下一辈,还有下下一辈,他的世世辈辈都跟他一样,过着这种暗无天日的生活。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