诡异的气氛。
故事刚开始,倒置的镜头。
电影想要以主角阿川——一个精神病患者的角度叙事。
羽叔生硬的台词,面无表情,令人印象深刻。
阿川好友挣大的眼睛,微张的嘴唇,像是完成一种仪式似的念着台词,让人想起片头砧板上的鱼头。
阿川姐脸部表情特写等等气氛让人觉得诡异,甚至难受。
让我想起《狂人日记》,回乡养病,所有人都要害他,连狗都是舔着嘴角的,却看出个吃人的秘密。
也许生病的人脾气都不是很好,还带点被害妄想症。
与此相对的是片中出现的静谧的山林,让人感觉到一丝宁静。
与医生的谈话,将故事贯穿,回归现实。
阿川在山林里与送信人一起拾柴,又带来一丝轻松。
这也许是对父爱的诠释。
几个细节:变幻的风雨 不变的是山。
父亲把阿川移到了山上照顾 看完医生后阿川对父亲说要回到山上去。
最后父亲带着阿川和阿川的好友下山。
有人说羽叔是老了完全是在背台词。
换个角度来看羽叔的演绎也符合一个丧偶父子隔阂常年住在山里的父亲形象。
送信人不能不说送信人是阿川心中童年时那个父亲形象。
与童年好友一起埋藏的弹珠,阿川为制作弹弓偷拿剪刀又放回原位(还记得小时候偷拿遥控器又放回原位,影片给出一个长镜头),夜里与送信人一起拾柴,阿川确实回到了对童年的回忆当中。
在他最需要帮助的时候(阿川用手电发出SOS信号?
)时,送信人出现了。
送信人第二次出现,阿川和他一起拾取那象征心中疑惑和不安的木柴。
可是到最后送信人却把阿川引向一口井,这口井通向现实——童年时亲眼目睹父亲帮助母亲自杀,阿川惊醒。
送信人再也没出现。
遗憾最遗憾的是故事结局,变幻的烟圈,插入的一段歌曲,父亲和阿川的对话,阿川的梦境,完全看不懂了。
要不直接文艺到底:阿川梦到了故事最后所说的那个梦境,梦醒,眼里噙着泪花。
难忘阿川站在屋顶上补漏洞 下山后羽叔脸上露出的笑 羽叔问阿川山上的兰花开得怎么样
混搭不是这么玩的,炫技不成蚀把米,不过勇气可嘉。
导演的雄心壮志或野心,明显没有他的电影方面相关基础技术支持,成片只能成为空想的笑话。
本片中舞台剧、超现实、表现等等手法被导演用尽,估计导演自己都不明白在什么地方怎么施展这些魔法,只是想告诉世人:看,我多牛,我都知道。
这就像很多同样拥有雄心壮志的导演爱玩长镜头一样,他们不管此处有没需要,都会缓慢优雅的抡上一段长镜头,好像不这样,他对作品就没自信,B格就难以被塑造提升。
在电影中,所有一切都应是为了作品服务的。
这部电影基本的镜头语言都不成立,那些概念化的东西只能是空中楼阁,成了摆设。
更不要说演员的表演,依旧是各种风格看的人眼花缭乱,带上不靠谱的台词,演员之间的对手戏没有产生关系,每幕都成了各演各的独角戏。
至于什么机位,影调,bgm,节奏,剪辑等等说都懒得说了,差的太远。
以上等等不足,加上导演想当然的天马行空混搭,弄的此片文艺不文艺,惊悚不惊悚,人文不人文,恐怖不恐怖的四不像。
当然不过也许大概可能貌似并不是一无是处,轮番打酱油的综艺大哥们加上主流文艺片的调调,说上一口温婉有余阳气不足的台腔,再就着莫名奇妙的宝岛美景,妥妥的这是一部B格很高的喜剧片儿昂。
最后想问导演,片头是想致敬HBO曾经经典大戏《黑道家族》开篇嚒?
如出一辙昂!
不由得又想起邪恶的昆汀曾说的一句邪恶的话:所谓致敬,都是无耻的抄袭。
(当然此话对昆汀本人无效,哈)
两个同事荐此片给我看,正好最近刚看完日本NHK电视台所做的纪录片《无缘社会》的图书版,觉得此片在某种意义上符合《无缘社会》所描绘的生存状态以及“无缘社会”产生的根源。
《无缘社会》所讲的“无缘”,是指没有关联,各不相干的社会,记者广泛调查后发现现代日本社会变迁导致血缘、地缘、职场缘日益弱化,家庭这个社会最小单位也日趋孤立,家庭成员也不能彼此慰藉,最终很多人孤独死去,不为人知。
《失魂》当然并没有要表现《无缘社会》所揭示的社会原因,后者更像是前者的部分背景。
撇开哲学和心理学母题,本片在对家庭关系的表现上,一定程度上很像《无缘社会》里所探讨的“失联”和“关联”。
阿川得了重度抑郁症源于小时候目睹父亲杀死母亲,他不知道母亲患了绝症,父亲其实是在帮助母亲自杀。
我搞不明白的是,这么重要的一件事情,父亲为什么不跟阿川解释,当时阿川九岁了,虽然年纪小,但也是有理解能力的吧,况且虽然阿川成年后离家不回,也并非毫无联系,就找不到机会沟通下?
父亲也并非那种懵懂之人,根本没注意这件事对小孩的影响,从他见到阿川杀死姐姐,并镇定地掩藏尸体时就知道儿子什么都明白。
说得通的理由就是,父亲怕东窗事发,连累家人,另外父亲本人也是个性沉默感情深藏不露的人,不想让孩子知道母亲自杀的事实。
所以选择了“不麻烦家人”什么都自己扛。
这事实上是在逃避沟通,觉得自己什么事情都能解决。
母亲自杀后,这一家人在精神上已经分崩离析了。
姐姐过得不幸福,阿川更是成了“失魂”的人。
但是从姐姐被杀开始,阿川的家庭关系的“失联”开始慢慢转向“关联”。
姐姐就像母亲的化身,实际上阿川差不多也是姐姐带大的。
阿川杀了姐姐,就像重复他看到的父亲杀了母亲一样,是揭开伤疤的最残忍的一环,所有的创痛得以宣泄。
由此父亲开始用他笨拙单线的思维保护儿子。
杀掉女婿、埋车,过程简直震撼。
此时阿川已经拿到了后来杀掉警官的铁网,但是并没有对父亲下手,他宣泄暴力的方式是用弹珠打折兰花,并开始尝试寻找“阿川”。
父子两人下山看医生,阿川听到父亲讲述母亲生病经过,回去后又一次梦到到“送信人”,要找“阿川”,送信人说“你要帮他啊”,他说“我没办法”。
阿川见到母亲(姐姐)。
醒来后,父亲讲述他是帮助母亲自杀,阿川此时已经算是解开心结,慢慢回魂,回到小屋后修房顶。
杀掉杨警官后,并没有对发小小吴下手,真正的阿川差不多快回来了。
父亲担下所有罪名,并讲述了小吴如何在他中风时救他一命,这才是正常的父子关系该有的爱护。
但是本来与阿川普通的父子关系,没有走正常渠道维系,却要通过几番杀人事件才能恢复,实在令人感概。
明明是相互关爱的一家人,最后却要通过极端事件来恢复关联,不论是隐喻,还是实在发生,家庭隔膜都触目惊心。
最后阿川找回“阿川”。
父亲不会让三个猎人上车,这就是一切悲剧的开始。
B站看弹幕发现好多人都说看不懂 各个地方评论也说不明白 其实故事很简单啦 抛开中间 只需要看开头和结尾的对话 就能明白一切一个男人开车遇到事故 死后变成幽魂 遇到了伯伯的小时候的儿子阿川 于是附身在了阿川身上 而阿川的肉体无法承受两个灵魂 于是生病了 N年后 阿川(身体)长大了 而阿川的灵魂进入了轮回 离开了肉体 附身的男人于是占据了阿川的身体 于是便发生了这个故事总的来说 故事不错 只不过太过文艺 中间伯伯人性的纠结导致大家不知道究竟是谁疯了
本片是一个神神叨叨的电影,人物和情节都非常冷静,加入很多暗示性的镜头,有严重的个人主义风格,但也逃不出剧情过于拖沓的诟病。
电影一开始杀鱼的镜头暗示后来的杀戮,回闪的镜头只是为了渲染出诡异的氛围。
影片的真正开始不是男主倒在工作的餐厅,而是将姐姐杀害,也是这时老头发现男主六亲不认,像是换了一个人,从而导致后来的杀人事件。
男主被关在山上的小屋有一个窗口,和他工作餐厅的上餐窗口神似,这个通往外界的洞暗示人物内心的压力和寂寞。
让我感到惊奇的不是男主失了魂。
而是老头的冷静,当男主发小来他家时,老头快速将姐姐的尸体藏在床下,将地上的血擦干净,并快速地编出不开门的理由。
我觉得真正有病的不是男主,而是老头。
他经常失眠,并偷窥男主睡觉。
这可能源于男主小时候发生的一件事,其实男主早已知道是老头杀害母亲,因为当时男主已通过山上小屋的那个窗口看见老头给母亲下了药。
也许是老头内心愧疚,也许是害怕,他变得不同常人,他可是杀死来寻找女儿的女婿,他可以将杀死警察的罪按在自己头上,来保护一个不认识自己的儿子。
男主并不是被谁上了身,而是重新建立一个新的人格。
老头说过,男主常年不来看望他。
男主因愧对父亲,无法直面他;且男主看见父亲杀死母亲二造成的阴影也是他无法直视过去,所以他换了个面目回到家。
他唯一与原本那个人格交流的途径就是那个给他传话的老年人,这个老年人也指导他完善现有的人格。
男主现有人格与原有人格交流有三次,一次是第一次遇见传话人,第二次是传话人让他看见自己与母亲相拥的场景,第三次是梦中遇见小时候的自己,并在第三次找回原有的人格,重新回归。
男主虽变成新的人格,但终究是老头的儿子,他也在保护老头,所以他将来调查的警察杀死。
男主想老头提起自己做过的梦,问老头会不会让那三个人上车,老头说不会,而男主在梦中让他们上了车,并找回原有的人格。
如果那三个人真的代表姐姐,姐夫,警察的话,那么老头认为杀那三个人是为了保护这个所谓的儿子,而男主则认为那三个人的死是找回自我的必经途径。
老头的病越来越严重,后来进了疗养院。
找回人格的儿子来探望他,并告诉那个原先没有做完的梦,说在梦里遇见了一个小孩叫阿川,也是一种爱的回归。
《第四张画》让钟孟宏拿到了金马奖最佳导演奖,但好像对导演拍片环境的改善帮助并不大。
叫好不叫座的现实,让导演在为下一部电影筹措资金时依然困难重重。
导演在接受记者访问时也曾开玩笑地感叹:“为什么喜欢我电影的人,都不是有钱人?
”于是《第四张画》之后,钟孟宏拍了《失魂》,一部很特别的商业类型电影。
不过,艺术家哭穷的事也要分开来看:票房不佳投资少是真,而借着得奖的东风期待在商业上有所突破恐怕也是事实。
导演与投资方互惠也是好事,而对之前电影生涯颇顺遂且成功的钟孟宏来说进行这样的尝试也有一定的吸引力,当然最重要的还是导演“仍可以在包装的底下实践自己内心想要表达的纯粹的东西”。
《失魂》是带暴力元素的惊悚心理剧。
在台湾,惊悚恐怖类型的电影是有一定市场的,而且“失魂”的本土味也很浓。
青年阿川的身体里“住进”了别的人,并由此导致了一系列命案。
不过,导演显然没有要像通常类型片的处理方式那样简而化之——失魂是因为某种恶,杀人也是因为恶,恶被除掉一切就恢复正常了,而恶本身只是一个简单的概念或设定——不仅要说明失魂的来龙去脉,更重要的还要解释如何来“回魂”。
故事以父子关系为线索展开,“人”本身依然是被关注的核心。
人面临各种压力,有时候情况特殊,例如永恒又特殊的死亡的影响,人就可能失控。
至于如何被拯救,关键还是在“人”自己。
导演讲了一个“三个猎人”的寓言性质故事,局面就更复杂了一些。
在影片开始不久,生病的阿川被同事送回老家,途中有个有趣的细节。
纳豆扮演的同事在路途中抱怨。
他本不在护送之列,但因为觉得“台北很闷,要出来透透气”而搭上了便车。
结果却是:风景看一会就腻了,而原本期待的所谓“乡土风情”也没有看到。
又因为多了他一个,狭小的车内空间更加局促了,搞得大家都更难受。
充满幻想的城里人,到了城外后,失望了。
精神心理疾病常会被贴上时代性标签,和城市一起成为现代性的特征。
远离城市,是否能够远离烦恼呢?
回到家庭,是否就能找回失去的魂呢?
给出了“回归”设定的导演又给出了否定的答案,或者说事情没这么简单。
阿川是个厨师,干的是杀生的活,非常频繁地接触死亡,这是阿川发病的直接诱因。
因为关于死亡,阿川偏偏是个敏感者,他有童年时挥之不去的阴影:他看到父亲杀死了母亲。
他见证了死亡,不仅要承受失去母亲的不幸,他还要面对制造了死亡的父亲,太残酷了(阿川之后选择了或者说只能出走)。
按照父亲的说法,他是应身患绝症的母亲的请求而动手的。
不管父亲说的是不是真的,至少在那时无法化解阿川的压力与困扰。
阿川生病后被送回家回到父亲身边,有了重修“旧怨”的机会,但结未解之前,回到以前的环境对阿川反而是种刺激。
阿川更加失控了,他杀死了照顾他的姐姐。
而且失控的人也不只是阿川一人。
为了阿川,为了这个重新回到身边的儿子,父亲杀了来找女儿的女婿。
父亲陷入一种偏执,为了儿子做什么都在所不惜,不仅为过去,更为了将来。
但未来会怎样,他其实也不知道,但他能做的就是守着儿子。
带他看病;面对威胁也不会手软。
影片的核心——“三个猎人”的故事——本身并不难理解。
看着危险还带有死亡气息的带枪猎人,不仅于“我”无害,还在遇到困难阻碍的时候,帮“我”脱困。
要解决问题首先要克服恐惧面对问题。
对失魂者阿川来说,就是要直面让他失魂的根本原因:童年时目睹父亲杀母。
克服现在的恐惧,才可能拯救那个在那时候就压抑迷失堕入黑暗的小男孩。
不能再逃避了,黑暗的种子已经萌芽,再这样下去就只有毁灭了。
故事里的三个猎人,对应到阿川身上又是谁呢,帮助阿川的人在哪里?
因为“三个猎人”有明确的“三”这一数目,所以很明显,在电影中对应的就是被杀死的姐姐、姐夫以及警察三人。
杀死姐姐让阿川某种程度上处在了和父亲当年的一样的状态:杀死至亲但其实并没有来自本人(杀人者)的恶意(父亲是帮母亲解脱,而阿川则是“生病”了)。
之后父亲杀死来寻找女儿的女婿,就有明确的目的了,那就是要保护阿川。
来自父亲的爱,阿川显然也感受到了。
他主动要求继续“关”在小屋里,以免继续失控给父亲添麻烦。
最后阿川杀死闯入者警察,就不是失控了,而是一种自我保护,为自己也为父亲。
这时父子两人因为闯入者已完全处于同一阵线。
父子之间的误会消除了,阿川的病肯定将会好转,而父亲也终于得到了解脱。
三个死者,也是三个使者,引领着失魂者阿川,走过生命中最黑暗的一段路,回到正途。
“三个猎人”在心理逻辑上可以自洽,但在情节的具体体现上或许会有些问题。
被杀死的人都是无辜者,用别人的死亡来拯救自己,旁观者(观众)总会觉得变扭。
或许这也就是影片很凌厉深入,但却有点无法真实触人心弦的一个原因。
人物,不管是主角,还是那些牺牲者,多少都有些符号化,这或许也是“类型化”一个弊端。
除了父子二人,影片中还有一个比较特殊的人物值得一说。
那就是梁赫群扮演的在地警察。
他也是阿川的同学,在阿川离家之时他常看望照顾阿川父亲,代了阿川的子职。
阿川回归、一系列事件发生之后,他也没有要对付阿川(自己危险时也没杀他),最后还遵照阿川父亲的意愿处理后事。
梁赫群这个容易被忽视的人物,其实在整个电影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故事及主题提供了不可缺少的中介与补充。。
他身上有导演赋予的双重身份:他既是可以信赖的“家庭成员”,又是一名有公职在身的警察。
这样的特殊性,让他成为外界可以进入到失控父子世界的唯一人(女儿女婿是身份弱势,外来的警察是情感弱势,都是单一性的。
)。
他也不仅仅是一种联系而已,他进入其中,在这对父子其中一方缺失时,在一定程度上充当其角色,维持适度的生活秩序,使这个失控的世界不至于完全崩塌,并有了恢复“正常”的机会。
《失魂》是部有质量的又很特别的惊悚心理片,在表演、艺术性等方面也很有特色(本文主要就“失魂回魂”尝试解读,其他就不多展开了)。
而《失魂》跟钟孟宏导演之前的电影相比,对一般观众来说,会有不小的落差,口碑也有些呈两极化。
不过,导演似乎没有要停止在电影商业化类型化方面的尝试,下一部电影《一路顺风》将更加通俗化。
那会是怎样的一个新局面?
剧情阐述阿川晕倒回家疗养,将自己姐姐杀掉,父亲隐瞒,并得知阿川此时已经不认识他。
后女婿来寻怕被拆穿父亲将女婿杀掉。
期间两人一直居住在山上。
后警察注意到派人来寻,被阿川杀掉,发小最后本可以杀掉阿川但是念在他父亲的情谊上留手,并同意了阿川父亲的计划,拿阿川父亲顶罪。
阿川始终提及自己是另一个人的灵魂,这可能跟他小时候的经历有关,父亲将母亲杀死被他看到,后来外地工作很少与父亲联系,以至于父亲以为这个儿子不存在。
他时常做梦看见无关的人,跳入奇怪的井,看到母亲和“阿川”,以及三个搭车的猎人故事。
父亲应当也是拥有些心理疾病,从安眠药可以看出,儿子很少联系他,几乎不存在,妻子早逝甚至是自己帮助的。
通过影片我具体提出以下四点问题。
1.姐姐的死作何解释?
心理应激反应,可能受父亲影响,最亲的人也会持刀相向。
2.猎人的故事有没有隐喻?
小时候的阿川又做何解释?
梦里是他先帮助了三个猎人,三个猎人又反过来帮助他理清了山体滑坡避免了他被困,继而遇到小阿川。
可能隐喻为小阿川因为小时候的事情困惑混沌,犹如困在了山里。
而长大后的阿川帮助小阿川走出这一深山,因为有前面事的发生才会有结尾阿川的补述。
3.梦里出现的三个奇怪的猎人是否可以隐喻为父亲、警察、发小。
其实可以,三个奇怪的猎人对他本来就具有威胁,如果从“非阿川的灵魂”角度来看,这三个本就是陌生人。
如果从阿川角度来看,放在现实里,父亲具有疏远距离,警察定他罪,发小又许久未见。
但其实有些牵强。
4.父亲是否有心理疾病?
父亲同样介怀儿子看到他杀害妻子。
同时他看到儿子杀害亲姐姐的现实可以类比与之前他杀害妻子,两人的信任已经处于一种崩塌,所以他会做梦儿子埋他。
结,父子俩人已经形同陌路,牵连的唯有那身上的血脉和名义上的父亲。
最后父亲替罪是对儿子的一次补救,也是阿川最后走出雾霾的关键原因。
可能他已经认识到母亲的死的真相。
开篇阿川精神恍惚,一个生鱼片的特写镜头,可以看出,此片走的精分路线了,肉之不复,神智何归?
阿川在切完鱼之后昏倒,醒来变为另一个人,但是有不像另一个人,沉着冷静,没有一次惊讶。
其父王伯伯,更是淡定的出奇,好像早已知道阿川会这样。
里面印象最深的是警官小吴,我觉得他太适合演恐怖片,眼神有点类似那个被切的生鱼片。
正片都是诡异的气氛。
开篇有点沉闷,让人不知所以,可是往后看,可以看出端倪。
以下就是我个人的理解: 首先,姐姐死在阿川刀下,其父很淡定,问你干什么,他说她要害我。
说明阿川曾经在家中并不感受到亲情,在失魂之后,还是有本能的反应。
我觉得阿川依旧是阿川,最后他还是找回了自己。
再来,其父又杀了前来找阿姐的老公,之后再警官过来问话,阿川杀了警官之后的疑惑,可以看出,阿川还是没有感情。
但是到了追杀小吴的时候,他没有杀人,说明阿川已经开始有了意识。
其父道出曾经阿川的母亲患病自杀,阿川一直以为是父亲杀了母亲,怀恨在心,从此来往很少。
我才发现此片其实讲的是在现实生活中,阿川生无所恋,没有追求,也没有牵挂,一次昏迷,把他带到了山里,是梦境,浓雾,泥泞,兰花,水汽,飞蛾。。。。
他静观其变,不逃走也不做声。
其父问他:阿川呢,他回答:阿川还有过些日子回来。
于是阿川说道:我做了一个梦:在一条不能回转的路上 ,有3个猎人,要搭车,要你 你会让他们搭车吗?
在其父为了阿川坐牢之后,阿川并没有逃走,而是留在山上,照看兰花,实则他已经回来了,真正的阿川已经回来了。
他开始惦念王伯伯。
在他去看父亲时候,此片才真相大白,他有提起那个梦,他说他做完了。
3个猎人,他让他们搭车了,前面山崩,好多石块,是3个猎人帮他清理的道路,他才可以过去。
然后他遇到一个小孩,独自行走,他问小孩叫什么,小孩说我叫阿川。
其实3个猎人就是:姐姐,姐夫,还有警官。
3个人均被杀,但是当时父亲的替罪,让他感受到了亲情,也就是说,这3个猎人在他迷惘的时候,为他清理了道路,让他看到了现实:父亲无私的守护。
于是,他继续前行,找到了自我,那个孩子时期的自我。
全片很文艺,滤镜的效果太赞,不得不加分此片,青古铜色的山林,潮湿,水汽弥漫,很有feel。
张孝全演技不错,演出了一个疑惑不解可有杀人不扎眼的病人,他冷静有沉着,实则在观察这一切,出手麻利。
整片剧情稍有些弱,不过场景,那是一帧一帧都是美图啊!
完全可以做写真和海报。
画面精美不忍直视。
转自:http://zhidao.baidu.com/question/918485506198558299.html
一向都台湾电影没有特别的关注,这部,说实话,没有特别看懂,尝试,稍微说一下吧。
阿川从台北被送回了老家乡下,因为无缘由的昏倒。
疗养期间,他杀了姐姐。
父亲问为什么,他说,他不是阿川,这身体没有灵魂,他就住进来了...父亲埋了姐姐的尸体,杀了前来寻找妻子的女婿,把阿川锁在了山顶的小屋。
很多年前,阿川的母亲就死在山顶的小屋,是父亲杀的,因为母亲身患重病,想要解脱,所以,父亲杀了母亲,小时候的阿川应该是看到了...警察来查姐姐和女婿的失踪,阿川杀了警察,父亲最后帮他顶罪,关进了监狱,后来病重,进了疗养院,阿川去探望,跟他说做了个梦:他驾着车,在山路上遇到三个拿着枪的猎人,他们想让他捎他们一程。
你会让他们上车吗?
父亲说,他不会。
阿川说,我让他们上了车,后来山路遇上了塌方,三个猎人帮忙搬开了石头,我们顺利通过了山路,猎人下车后告诉他,他很快就到出口了,后来,有一个小男孩上了车,他说,他叫阿川...影片就此结束。
是灵魂互换?
还是双重人格?
影片没有给答案。
我觉得是这样的:阿川小时候看到父亲杀了母亲,后来长大了,他一直都疏远父亲,后来大概是工作压力之类的原因,产生了另外一个人格,阿川的主人格躲了起来,所以他回到乡下,不认识姐姐,不认识父亲。
这个人格,暴戾、多疑,所以杀了姐姐。
但父亲用尽所有的一切,藏了尸、杀了人、顶了罪,为了保护这一个已经不认识自己的儿子。
他开始找阿川的主人格,在警察来抓父亲的时候,他杀了警察,他想帮这个老人...对于父亲来说,由于儿子的一直疏远,他本来就不知道这个儿子的性格,无论这个儿子里面是不是自己真正的儿子,一点都不重要,他将多年的愧疚和父爱全部爆发出来,一个中过风走路都不稳的老人,艰难地用挖土机藏尸、藏车,最后用一生的积蓄和财富去贿赂,换取顶罪,他只想要一个儿子,无论是不是真的。
最后,阿川的主人格受到感动,回来了,应该说,和另外一个人格融合了,所以说,有一个小男孩上了车,他说,他叫阿川...
钟导在前三部作品里,深度探讨了父子关系。
在这个基础上,从《失魂》追寻到了人类深层本质的存在--灵魂。
btw,《失魂》的片名英文名就是《Soul》有个说法,人是灵魂和情感的躯壳。
那么,失魂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状态呢?
我想起了一个我的故事。
这故事发生在一个小县城。
我很小,大概十来岁,我表哥带我去录像厅看香港电影,看的什么忘记了。
只记得一些味道,比如汽水瓶里橙子汽水的味道,一瓶幸福汽水,只需五毛钱。
另外,还记得偷吸烟中学生老哥的二手烟味,他那时留着和电影里主人公一样的发型。
看完电影,已经很晚了。
我哥骑自行车,载着我过桥,桥很窄,疏忽就会掉下去的那种,周围阴森密布,桥的下面就是河,虽然是九十年代,可河水泛着绿光,被惨月亮趁着,又脏又臭。
写着写着,我依然能闻到那股怪味。
风里的表哥吓我说,“你!
背后!
落着!
一只!
水鬼!
别回头!!
”说罢,他就玩命蹬,我就紧命抱着他。
车速快极了,在风里飞也似的。
飞着飞着,就把我的什么给甩了下去,回到奶奶家,我就得了一场久退不去的高烧,烧到我不是我,烧到我什么都记不清了。
后来,爷爷奶奶趁我睡着,拿着我的衣服,走进了夜色里。
他们一边抖衣服,一边用声音捕捉着什么,“龙啊,龙,小龙啊,你快回来吧”他们在黑暗中消失了很久,等他们再次把衣服披在我身上时,我的病就好了。
一夜之间,就真的好了。
病愈后,我才知道,大概啊,那个在自行车上飞也式的后果是,我的魂儿丢了吧回到《第四张画》,它留给少年一个问题,你画你的自画像。
你会画成什么样子呢?
如果你的继父是个杀人犯的话,你,我说是你,会不会受到影响呢?
《失魂》给出了答案,用一个真实梦的故事的方式。
阿川在很小的时候,目睹父亲帮助母亲自杀。
他在成年的时候,魂丢了,他不再是以前的阿川,甚至,被人附了体。
可是,他总断断续续地做一个梦。
梦是这样的:失魂阿川梦见自己开车入山,迷路了,之后,便遇到了三个拿猎枪的人。
他们想要搭便车。
你会停下来吗?
大部分人都会说,不会啊。
毕竟对方有武器,太可怕了。
现实中的阿川,在得知爸爸说出杀人真相,并为了儿子背负起所有杀人罪名时,失魂的阿川又做了这个梦的延续:他梦见自己拉上了三个猎人,猎人并没有对他做什么。
而且在目的地下车时,还给他指了路。
他们告诉他,“沿着这条路,一直走,一直走,你就能找到出口了。
”失魂阿川很听话,他按照猎人的指引,继续开车。
他一直开,一直开,一直开啊,路很长,而且很黑,就像是窄桥上那条永远也骑不到尽头,回不到奶奶家的路。
他甚至想要放弃,恰此时,他遇到了一个小孩。
那个小孩,告诉他,他就是阿川。
他躲在黑暗里,躲了很久了。
当他遇到阿川小的时候,梦就醒了,路也到了劲头,阿川找到了魂。
合而为一。
那一刻,似乎是和童年的什么和解了,你也说不清啦。
Ps:这个梦的故事和《阳光普照》的司马光寻自己暗合,意味深长。
Pps:钟导电影里的父亲,总是一个爱子如海,或者父爱如山的存在。
也包括《失魂》里包庇儿子,为他杀人的父亲。
道德层面,无可指摘,毕竟,这也不是大陆院线电影,需要一个绳之以法的结果。
但是,看得出来,钟导在《失魂》里,已经开始探讨潜意识,梦境,以及人的构成这类问题了。
很多影迷无法抽象着去看这类问题,也没有前几部电影的铺垫连续性,就纷纷给一部不尴不尬,既不恐怖,神神叨叨,速度缓慢的恐怖类型片,一个大大的差评。
可看了钟导后面的《阳光普照》,《瀑布》就会发现,《失魂》铺垫,就是一个导演找到风格后的华丽转场。
太来之不易了。
这是个不正自明,不受主流待见的小“失败”。
人是什么,人的复杂性又是什么,这就是钟导,作为一个表达者的初心所在了。
Ppps:期待他的《一帆风顺》,这部让他从停滞状态里走出去的作品。
不过,这是三年后的事情了。
这是钟孟宏最好的电影之一 基本上完成了对“游魂电影”的定义 《医生》的温医师客串了一个角色 非常惊人 游魂始于儿子的魂魄 终于父亲的罪孽 一个完整的闭合
★看不懂的电影就是烂片,哪怕再文艺,而且剧情太平静。
台词和表演毁了这片子 还有无休止无原因的zoom in... 视觉方面有趣的实验
莫名其妙,故弄玄虚,画面是很好看的,现在是不是流行把电影话剧化?功力不够就老实点拍戏不行吗?导演搞这么多事就是想告诉别人其实是他失魂了吧。ps,也就是张孝全有神演技,换个人这片就会变垃圾。希望王羽留下点怀念不要再出现了。pps,湾湾观光宣传片。
Pre陽光普照(?女兒死後父親的表現真的是問號⋯⋯暴露出從以前到現在情節導向的毛病,陳湘琪是工具、庹宗華戴立忍也是工具,男主之一張孝全竟是一具皮囊,唯一有血有肉的角色王羽也演蠻差,到底怎麼入圍最佳男主角的?但還是蠻佩服幾個畫面的想像力,山林的光影確實蠻好看⋯⋯
这片讲的事父爱?可是老头对女儿的父爱在哪里?
3.5钟导的这几部电影,我都是带着关系之间的和解角度去看,所以我会对某些方面产生疑惑。虽然失魂里小儿子的杀人并不是他本人犯下的罪,但他的姐姐还有那个警察确实也是被占据他儿子身体的灵魂残忍杀害,他的父亲为了掩盖,把自己的女儿尸体掩埋,之后又杀了女儿丈夫(虽然这个丈夫可能对他的女儿也并不好)。就让我想到那些犯下罪过的人,他们的父母,难道给自己子女掩盖甚至伤害他人也在所不惜,这样的与儿女间和解就是好的吗?
有些鏡頭還是很喜歡的,但故事get不到
气质佳,故事不吸引人,评分略低,有想法的恐怖片应该鼓励,好护犊子的爸爸和朋友,我怀疑朋友喜欢男主角
4/10满满的学生习作质感。画面上字面意义上的好看。仅此而已。
游离在精神分裂与灵异之间的故事,感觉《阳光普照》借鉴了这个故事的主题,可是这个故事拍得太玄乎,叙事也不完整,看完有点懵。
3.5 阿比察邦和拉斯冯特里尔的混合
若这是一个小故事 就好了 很难想象它磨磨蹭蹭了两小时
影片就在看父子两个谁更不正常,最终把姐姐杀了的弟弟败给了把女婿杀了的父亲。台北,已经能拍这样的电影了,作为正统的大陆,什么时候把影片的质量提高一下下。
看瀑布前最後一部鍾孟宏補完,有點假鬼假怪,又有點裝神弄鬼,人在心不在,失魂的外皮下,其實是逃避多年的家庭失和引發的精神疾病,當然用鬼的視角來解讀其實也說的通,終究心病的療癒、心結的化解,終究需要父子當面互動才能逐漸化解。鍾導在這部片的攝影又更上一層樓了,雲霧繚繞、霧氣濃濃的山景,攝影上很大程度連想到了黑澤明的《蜘蛛巢城》,大濃霧、假鬼假怪,全片山上拍攝更塑造了種獨立出來的不祥氛圍,幾段長鏡頭的運鏡與構圖非常佳,室內小屋窗戶的侷限構圖,像極了被困在潛意識深處的阿川,然後真的很訝異鍾孟宏自第一部長片以來,都可以請到大咖演員主演,王羽演張孝全的父親,包庇到底的父愛,印象深刻。對比後面一路順風、陽光普照的飽滿,失魂和第四張畫真的是情感最為克制的鍾導電影,暴力美學上這部是巔峰,沒想到如此血腥哈哈。
「其實有時候你看到的,並不是你真正所看到的」路上碰到三個拿獵槍的人,你會不會讓他們上車。
幽閉的山林,封閉的木屋,密閉的人物空間,反射鏡面,暴力美學,視覺饗宴,路軌,象徵性地連結現實與其之間。買票時收到一張鍾孟宏怕觀眾看不懂而寫的小本事,上面提到跟隨阿川的角度看電影,可是觀眾怎能連結一個沒有靈魂的空殼?即使明暸、懂得如何審視卻無法留下滿足同情之意。
强
太阳下山明早依旧爬上来 整个片子像一块生肉有的部分硬邦邦有的地方软趴趴 跳动的鱼头 跳不动心 一样 明知道稍微处理就是一盘新鲜难得的精致料理 所以软硬都看着挺美 构图都很糟 故意的不平衡 极不舒适 极不完整 但没有OCD的来看 台湾风光片名导演实锤 亏欠的父亲 失魂的儿子 失婚的闺女 和戴立忍这样的女婿 原来导演是在关心社会问题哎 我看有些影评人说话很难听 不过我喜欢这种不装神弄鬼的表演 也开始喜欢这个最喜欢拍门拍窗拍方框的导演 感觉在阳光普照之上 赶上金马50也是命不好
釜山电影节看的。黑色幽默,带有惊悚色彩。王羽来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