顿巴斯
Донбас,疯狂的边境(港),着魔的国境(台),Donbass
导演:谢尔盖·洛兹尼察
主演:瓦列留·安德留察,鲍里斯·卡莫尔津,谢尔盖·科列索夫
类型:电影地区:德国,乌克兰,法国,荷兰,罗马尼亚,波兰语言:乌克兰语,俄语年份:2018
简介:一场战争在乌克兰东部的顿巴斯爆发,由此衍生出军事冲突、犯罪行动以及分裂主义者主导的大肆劫掠。在顿巴斯,战争已是常态,政府宣传自诩真相之源,仇恨变成了爱的方式。走入顿巴斯,就像踏上一场疯狂的旅行,悲剧和荒谬与生死相交织。这并不是一个关于某个地区、某个国家或某种政治体系的故 事,而是展示了一个迷失于谎言与真相,寻找自..详细 >
虽然都很散,但也可以让王兵看看学学
上次看到形式感这么强的乌克兰电影 还是七年前的《聋哑部落》 本片反应的是90年代乌克兰顿巴斯地区独立前后战争背景下的村庄与交界处城市的生活 导演集中表现了武装极权下的日常 伪造假新闻 传教者 示众的敌人 贫民窟 资本家 新婚 几乎社会阶级的各个切面都与这场战争发生了交集 在结构上 导演不但有意识的将开头结尾连接成环 最后的搬演新闻也是对影片本身伪纪录片形式的一种自反 其次在拍摄手段上 大量的长镜头与全景叙事 也可视为乌克兰电影的独特风格 在情绪上他们确实比俄罗斯电影更冷冽 更“亲欧” 不过 由于是上帝视角 全景叙事 本片实际上是一个一个短片构思构成的长片 故事整体缺乏主线贯穿 真实感的营造也是时断时续 影片本身也是在伪纪录与剧情片两种模式中切换 贵在情绪的传播与对极权的讽刺 但距离同类最佳的《格莫拉》还有不少差距
战乱。无语。
导演政治倾向太过强烈,超出批判的范畴,片子本身也不够出彩,杂乱无章,没点俄乌冲突的底子,肯定完全不知所云,再一看片尾赞助商,秒懂为啥不好看,大部分都是欧洲媒体,屁股歪得就正常了。【Eureka版】
坚定的反俄立场。用真假难辨的当下(哪怕背负编撰骂名)影射旧日苏联梦魇,唤起人类陌生又熟悉的恐惧感。穿着军装的半兽人,眼里泛着血光的民众,白茫茫的天地间投下黑色的炸弹。并置的段落总是度秒如年又戛然而止,似遗世独立的孤岛,被民族主义与分裂主义撕裂的创口,没有一处角落能够幸免,但人类已无力再挽起双手。
顿巴斯的混乱还将继续下去,目前卢甘斯克和顿涅茨克双方各自控制一部分。
伪纪录片的拍摄手法确实给人假的的感觉,尤其处于矛盾双方互相抹黑的背景下。
这个叫顿巴斯的城市,被战火,被剥夺的选择,被仇恨,被政权游戏,所扭曲所摧毁,在诊所、在市政厅、在检查站、在街头、在婚礼现场、在避难的地下室……一幕幕群戏,人们茫然若失的麻木表情,贪婪的官员,嬉笑打闹百无聊赖的士兵,无处为家的百姓,任意夺取他人生命的弹药……人们谈论着自家今天会被炸吗,就好像谈论今天吃什么。何等荒谬,何等恶劣。你以为挨过这个寒冬,解放的春天总会来,可在顿巴斯,寒冬却是永恒。
从纯技术角度来说,真实素材与设置情境之间已然几无痕迹可寻,然而用力过猛的结果反而削弱了真实的力量。难辨真伪的影像毕竟是伪,反而是大方承认的伪才有重抵真实的可能。不过无论如何,此时此刻的立场也许比艺术更加重要且紧迫吧……
啊如果这也算电影的话...
1.这是一部适合初学俄语的同学们练习听力的电影2.这是一部企图误导那些不了解沙俄、苏联、俄罗斯、乌克兰历史朋友们的伪纪录片,为了混淆视听,不择手段,跟电影里的人一样3.战争的恶,是没有见过、经历过战争的人所难以想象的恶心和残酷。真相是存在的,但是活着的人只能知道一部分,因为真正知道的人都死了。都拿着自己知道的部分指责观点相反的人是谎言。4.导演是一位出生在白俄罗斯的苏联人,2001年转籍移居德国。这部影片证明了赫鲁晓夫是苏联的第一任掘墓人,证明了苏联解体必然性和西方价值观输出的成功,证明了教员的伟大和中国的幸运。5.当我们见到苦难时,那是受苦人的自食其果,也是对其他人的警示。如果能吸取教训,可能可以避免那样的苦难,如果不能吸取教训,可能那就是未来要承受的苦难
看完反俄。另一部顿巴斯据说看完反乌
荒诞
不知所云。。。
空洞的陳詞濫調的堆砌就是諷刺劇?
能理解为何波米强烈推荐,努力远离本土意识形态的视角很难得。重点不是控诉法西斯,而是对占领区新zf的批判,拍摄避难所、“征用”货车两段已有明确指向,但不及爆炸式的结尾。导演在角色选择上花了心思,让影片开头的剧场演员再次出现引起观众亲切感,使得迅疾的屠杀更震撼,反衬作秀当局的暴虐残忍。但殴打示众者那场戏里我和波米有不太一样的观点,认为导演更多是表现仇恨在这座城市漫延的无奈和悲凉,冰冷的旁观视角中也蕴含了一份对民众的同情。
体验式戏剧向群众展示藏品。看病需要离开这个动物园。发现德人立刻陷入高潮。基督头像肩章圣乔治丝带飘扬。喧嚣横扫欧陆时爆炸袭来。呆滞坐着像居家办公的我们。假采访出卖灵魂银幕面前是出卖肉体换来的食品。冷漠对待赫尔松的善意。老年人炊事车唱跳狂欢。在一堆征用手机里找来电手机。筹赎金找关系电话群像。婚礼现场放批斗画面。前奏很像гимн。不断失守的道德,腐败病发之中个体悲惨,无尽的杀戮与死亡。
在今天看这部电影,极其魔幻,虽然不是很了解背景,但战乱就像一场闹剧,不可思议。
7分。说不出哪里有不对劲的地方,有可能是导演本身的立场和影片呈现出的“客观”视角之间的矛盾造成了这样别扭的观感。镜头语言试图让观众产生间离感,但是导演在银幕内外的表态和立场又不得不让观众向某种意识形态批判的视角去解读,这种矛盾的姿态何尝不是导演自己正在经历的问题。开头和结尾试图展现出真实的缺位,但这样的探讨在一部倾向明显的电影中真的必要吗?但不得不说,影片中许多处理十分精妙,也很犀利,这一点上到是很有水准
刚开始以为又一部神片,结果渐趋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