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较正常的一部国产片,开头几分钟的拍摄制作下功夫了,导致后面炮战部分预算吃紧,于是五毛钱特效习惯性登场,成为顶梁柱。
观影过程最让我揪心的是曹云金,念个告示都能念出惯口报菜名的节拍。
看来说相声的比演小品的更不适合演电影,小品好歹还出了个范伟,相声基本上无望了,岳云鹏算吗?
拉倒吧。
总有人不明白,小品与电影真的是两个世界,它们对喜剧的理解与诠释可谓相差甚远。
那些“触电”的小品演员全是一个模子刻出来的。
嘴碎,鸡肋般的顺口溜,强烈的段子意识,抖机灵的本能,个人表演的包袱情结,与镜头和实景格格不入的小剧场感,过于夸张的表情与肢体幅度。
全体触电已逾十年,非但一点长进没有,今已成恶俗的代名词。
可以休矣。
三颗星鼓励一下。
【巧妙的软广】https://site.douban.com/215175/ (我的小站)
从大的方面来说,电影起到一个引导的作用,大多人了解历史基于教科书所述,太过宏观,寡淡无感,电影可带人进入情境,近距离了解当时的社会人文。
这部电影让人感慨,老先生的气节谋略忠勇,清末的朝廷乱象,百姓的恐慌无助。
书上说这是中华民族屈辱的历史,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屈辱今天在这电影里感受到了。
《龙之战》是由电影频道节目中心出品,高峰执导,刘佩琦、曹云金、修庆、罗昱焜领衔主演的战争史诗电影。
据我所知,还有另外一部同名电影,韩国奇幻片《龙之战》。
两部《龙之战》是完全不同的故事,切勿张冠李戴。
电影取名是个技术活儿,好的取名既能画龙点睛,概括电影的故事内容、体现主题内涵,又能吸引观众看电影,读起来朗朗上口,利于口口传播。
很明显,"龙之战"这个名称并没有达到这些要求。
《龙之战》改编自中国近代史上的镇南关大捷战役,讲述了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萃帅冯子材率领广西狼兵顽强抗击法军,最终取得胜利的英雄故事。
依我愚见,这部电影叫《镇南关大捷》或者《冯子材传奇》比《龙之战》要好点。
电影名取成《镇南关大捷》、《冯子材传奇》也不是最优,因为了解"镇南关大捷"、"冯子材"的普通观众不多,"镇南关大捷"并非"赤壁之战"这样家喻户晓的战争,"冯子材"也不是岳飞、戚继光这样深入人心的名将。
我认为,这部电影取名为《龙之战》,是为了传达一种精神,中华民族是龙的传人,龙之精神当为血性刚强,无所畏惧。
谈完电影名我们再来看故事。
1885年,法军进攻越南凉山,驻守清军不战而退,清朝政府的统治地位遭到威胁。
慈禧召集群臣商讨派谁挂帅,最终启用了年近七旬的退隐老将冯子材。
但当时广西的军民已被法军打怕,有严重畏战情绪。
为了唤醒军民的血性和激励他们的信心,冯子材出奇兵成功伏击攻克龙临镇的北非雇佣军,生擒黑人上尉克拉克,并当众与其决斗,刀斩悍敌,振奋军心。
冯子材亲自勘察地形,修建关前隘,率领人马伏击尼格里的炮弹运输船,不料落入尼格里的陷阱,损失惨重。
依南也遭法军生擒,所幸法军驻地的越南女子阮月偷偷放走了她,还给她指引了去找黑旗军将领刘永福的道路。
被激怒的尼格里,不等炮弹和援军到来,就对关前隘发动了全面攻击。
冯子材身先士卒,持刀杀敌,全军振奋,猛烈出击,与法军进行一场惨烈的白刃格斗。
一个年近七十岁的老头子民族存亡之际奋勇当先,带兵打仗,还打赢了,故事题材本身可歌可泣,但是电影的票房不容乐观,6534.27万,相比同时段上映的《战狼2》,真乃云泥之别。
什么原因呢,我个人为,是电影的呈现有问题。
在我还在上高中的时候,《新三国》热播,放假回家看《新三国》看不下去,我伯伯说女孩子不喜欢看历史片子,我说,我不是不喜欢看历史片子,是没头没尾的没法看,这剧必须得从第一集开始看,而且一集不能漏,就算中间漏了一句话也看不懂。
在学校里,我的很多女同学也在讨论《新三国》的剧情。
由此可见,历史战争题材不符合90后观众的口味,这个观点是错误的。
实质性问题是电影的故事没讲好。
《龙之战》是"镇南关大捷"战役首次被搬上大银幕 ,编剧邢原平为了创作《龙之战》去冯子材的家乡收集素材,幸运的是当地史料保存得非常完整,从冯子材的家世,到战争打的步骤,有多少兵马,多少将领都记录得很清楚,他把这些资料文献,包括当年冯子材给朝廷的奏折,都找了出来,由此可见,影片的制作依托于坚实的历史基础。
邢原平按照大事不虚、小事不拘的创作原则,用两年多的时间打磨剧本。
编剧邢原平实地考察的严谨精神值得称赞,但是,电影是一门艺术,编剧得把史实编成观众爱看的故事。
一个小时四十七分钟的电影,根本就看不出哪里是高潮,叙事一马平川,缺乏起伏感。
我看很多外国片子,前面的情节平淡,但是到了后面半个小时就变得非常精彩,但是也不能只看后面半小时,因为没有前面的铺垫就看后面的精彩情节肯定是看不懂的。
只要功夫深,铁杵磨成针,编剧既然花了那么多精力收集史实,为什么不再继续把故事讲好呢。
编剧、导演为了吸引观众,莫名其妙在影片里增加法军头子和越南女人的激情戏,这种做法委实不明智。
我认为历史正剧要想拍好,一定要有厚重感。
没有厚重感,太过儿戏,观众不会把电影当历史看。
《龙之战》的画面呈现缺乏厚重感,电影整体的色调明亮鲜艳,没有清末中华民族被西方列强欺凌的末代苍凉之感。
《龙之战》中导演对于战争场面的刻画也不够,清军大刀拳脚,而敌人法军则是利炮枪支,这是一场冷兵器与热兵器的不公平战争。
关于战争画面,整部电影看下来没什么感觉,气氛渲染不够。
关于战争场面刻画,我觉得《新三国》里的呈现还是不错的,惨烈写实,还原度高,让人感觉身临其境。
《新三国》战争场面
《新三国》战争场面在这一点上,《龙之战》的导演高峰得向《新三国》的导演高希希学习。
真实地还原血腥的战场有什么意义呢,看打打杀杀有什么意思呢?
肯定有人问这个问题。
"镇南关大捷"战役最后打赢了要表达的不是冷兵器也可以打败热兵器,而是明知不可为而为之的大无畏精神,以此来激励中华儿女的血性反抗西方列强的侵略,启示现代人"落后就要挨打,要想有尊严地活着,就要奋发图强"。
电影的最后,冯子材属将麦老大自我牺牲点燃酒窖,巨大火势宛若巨龙猛扑法军,此处本是呼应电影名的点睛之笔,然而"火龙"的特效做得也不好,没有想象中的效果。
说了这么多都在说《龙之战》的缺点和不足,既然电影没拍好为什么还要推荐呢,这部电影就没有亮点吗?
亮点当然有,除了故事题材的可歌可泣,我认为《龙之战》最大的亮点是主演刘佩琦的演技。
无论是年龄、外貌、精神气质,老戏骨刘佩琦都与冯子材高度契合。
刘佩琦接演《龙之战》源自他对民族英雄的敬仰和对历史题材的热爱。
血性是他与冯子材骨子里相像的一面,曾经上过战场的刘佩琦对冯子材面临外敌入侵挺身而出的态度感同身受。
刘佩琦说,如果让他选择,他会像冯子材一样"为国捐躯"!
刘佩琦把演好民族英雄冯子材当成了自己的使命。
为了真实还原镇南关大捷的完整过程,刘佩琦曾在高水位的河里泡了一天,一天下来一口水都没喝上;隔天,他又要在46度高温的横店,身穿厚重的剑衣铠甲骑马开战。
刘佩琦说:《龙之战》的苦让我很惬意,只要我们的质量和故事能够让观众满意,那就值了!
通过辛勤付出,刘佩琦把一位血性刚毅、不慕荣利、智勇双全、救国救民的老将军演活!
在电影里,我对冯子材与黑人上尉决斗和大义灭亲两场戏深有感触。
黑人上尉年轻力壮、肌肉发达、如狼似虎,冯子材年近七旬、清瘦矫健,灵活机变;打架也要动脑子,冯子材置之死地而后生,让上尉先把所有气力使尽再反击,将上尉斩杀。
其实无论胜与不胜,对中华民族军民都是一种激励,冯子材才会决意与上尉单打独斗。
冯子材太懂中华民族的犬儒心理了,几千年来被封建统治者洗脑做良民,打不还手骂不还手。
在大义灭亲这场戏里,刘佩琦的表演更是催人落泪,不杀儿军令尊严扫地无人信服,杀儿于心何忍,冯子材颤抖着解开儿子的绳索, 欲举枪行刑,枪却掉落在地,众人苦苦求情,冯子材背对儿子而去,听到儿子自绝的一声枪响,刘佩琦一个踉跄跪倒在地,仰天闭目。
好的演技,不需要过分浮夸,却让观众泪目。
刘佩琦无心官场,自己的功劳算在别人身上也不在乎;身为将军,抬棺上阵,身先士卒,向军民表现出主帅赴死抗敌的钢铁意志。
这样的冯子材,岂能不让人心生敬佩、崇敬?
为了了解历史,为了冯子材老将军,《龙之战》值得一看。
图片来源:网络
看了半天实在想不起这个相贤是谁,查了演员表才知道是曹云金,被郭德纲赶出师门,知道他是看过吐槽大会,难怪那么眼熟,酒窖里面对主动的美铝,曹云金那句别说了,笑死,后边省略了两个字的台词,我干,然后听到美铝低微的喘息声,好狗血。
曹云金后来死得很突兀,为了放一个胆小怕死的人离开,连累自己被迫自杀谢罪。
死了之后还托梦给老爹冯子材告诉他烧毁酒窖可以获胜,这可就玄幻了。
法夷头目的女秘书真是凶大,勾深,后来不肯跟随法军撤退被打死,莫名其妙。
总评二星3分,说是人物传记吧,曹云金和冯子材戏份差不多,说是历史事件吧又没好好讲,人物刻画不深刻,事件发展不明晰,冯子材作为主帅在临战时没发过几个具体的命令,不去指挥去冲锋,一打仗全是一线阵地的镜头。
清军又是逃兵又是畏战不前的,靠的还是大量私藏的酒制造火龙来取胜,老冯的棺材板快压不住了。
冯将军,英名天下闻。
将军少小能杀贼,一出旌旗云变色 。
江南十载战功高,黄褂色映花翎飘 。
中原荡清更无事,每日摩挲腰下刀 。
何物岛夷横割地,更索黄金要岁币 。
北门管钥赖将军,虎节重臣亲拜疏 。
将军剑光方出匣,将军谤书忽盈箧 。
将军卤莽不好谋,小敌虽勇大敌怯 。
将军气涌高于山,看我长驱出玉关 。
平生蓄养敢死士,不斩楼兰今不还 。
手执蛇矛长丈八,谈笑欲吸匈奴血 。
左右横排断后刀,有进无退退则杀。
奋梃大呼从如云,同拼一死随将军 。
将军报 国期死 君,我辈忍孤将军恩 !
将军威严若天神,将军有令敢不遵 , 负将军者诛及身 。
将军一叱人马惊,从而往者五千人 。
五千人马排墙进,绵绵延延相击应 。
轰雷巨炮欲发声,既戟交胸刀在颈 。
敌军披靡鼓声死,万头窜窜纷如蚁 。
十荡十决无当前,一日横驰三百里 。
吁嗟乎!
马江一败军心慑,龙州拓地贼氛压 。
闪闪龙旗天上翻,道、咸以来无此捷 。
得如将军十数人,制梃能挞虎狼秦 ;能兴灭国柔强邻,呜呼安得如将军 !
阮月的酥胸挺拔,是裸露的。
隐喻着东方山河秀丽却不知四周群狼环顾,所以阮月被法国佬给日了。
阮,某国国姓之一,但更长的时间,某国也曾是我国的领土或附属国。
之后冯子材小胜,阮月的胸也知道稍加遮掩,这时表明东方人逐渐有了警惕。
清军得胜,阮月终于不漏沟了,她发现自己的路只有一条:自杀。
被强*时没有反抗,自己所受的侮辱更是因为清军的胜利而对比的无地自容,她只有死。
不然如何对得起父老乡亲,对的起后人?
阮月这个“婊子”,与英雄的区别,就是逆来顺受和拿起武器反抗罢!
后人时刻要警醒,面对侵略者唯有反抗才是唯一出路。
片子的战争戏和刘佩琦的表演其实还不错,但是自以为是的亮点恰恰是败笔所在。
1.冯子材单挑黑人军官。
冯子材是运筹帷幄的统帅,可能会亲临前线冲锋,但不会弱智到和一个黑人底层军官决斗吧。
2.冯子材阵前斩子。
如果说冯子材单挑黑人决斗侮辱了冯子材的智商,那么他的儿子私放逃兵就侮辱了他儿子的智商和人品。
3.酒窖烧出火龙。
哪怕这是龙之战片名的由来,这又侮辱了观众的智商。
多少酒什么酒才能和火山喷发的岩浆一样在山上流淌成河?
4.阮月为什么不愿陪法军将领回法国?
能不能给个令人信服的理由?
想看一部血战台儿庄这样写实凝重的战争片,看到的却是一部华而不实迎合市场的动作片,可惜了好题材!
比较有气势的爱国主义片子,刘佩琦饰演的冯子材老将军非常到位啊,只可惜让曹云金演他儿子太败笔了,四颗星上不去多半是因为他,这么严肃的题材,曹云金怎么说出来都显得不那么严肃,太不好了。
镇南关大捷,凉山取胜,在这么落后的条件下,在朝廷腐败无能勾心斗角的大背景下,由衷的非常敬佩像冯老将军这样的真正的爱国英雄。
,黑旗军曾大战于台湾抗击倭奴,黑旗军萃军挺近镇南关抗法,这一切证明他们是真正的大英雄真汉子,是我们中华民族的血性男儿。
所谓的靼子大清朝当然会辜负像冯老将军这样的爱国将领了,因为慈禧和其朝中重臣除了弄权,勾心斗角,腐败无能,割地赔款还他妈会什么,冯子材老将军在他们眼里就像根刺扎进他们眼里一样,属于另类啊,但对于中华民族来说,是人民、民族的榜样,历史会记住他的丰功伟绩,使其伟大,同时也会记录慈禧这狗逼会如何遗臭万年,不得好死。
再加一句:慈禧就是史上最大的狗逼艹出来的杂种串子,祸国殃民,蛮横专权,割地赔款,劳民伤财,把国家真正变成了地狱。
这样的狗卵子逼就该让万狗糟蹋致死,死了再让倭寇矮懶子奸尸,最后和倭寇矮懶子天皇一块烧成渣子做成屎盆子供人拉屎用,真是越说越气了。
要不是这逼,中国能这么屈辱么。
我常常想,我们中华民族为什么历经磨难,却依然在世界名族之林里熠熠生辉?
我常常想,中华民族的国魂到底是什么?
看过《龙之战》之后,心绪起伏强烈,情绪激昂慷慨,热血沸腾,心潮澎湃,但是,又说不清道不明,究竟让我惊憾与意难平的到底是什么?
后来,我知道了,是影片中中华民族生生不息,众志成城的军民一心,是剧情里中国人保家卫国,英勇杀敌的百折不挠,是故事里的儿女情长、家国大义……
看完电影之后,舍友问我看了些什么,给他讲讲。
我说,我看见年近古稀的将军,为了百姓家国,抬棺上阵;我看见一个喝过洋墨水的年轻人不惧生死,深入敌军;我看见一群女子巾帼不让须眉的气概;我看见与将军同生共死兄弟的义薄云天;我还看见中国军民坚守阵地的铁血丹心,百姓黎民的奋勇当先……
当然,除此之外,我还看到清王朝岌岌可危的专制统治;我还看到朝臣阴暗自私的丑态;我看到中国法国的军事悬殊;看到临阵脱逃的士兵;看到公报私仇的官员……
《龙之战》,是我们中国人与法国人的战争,是我们龙的传人与外来侵略者的战争。
我突然间想起之前在网上看到的一句话——“国难兴国”。
有人说,中国现在之所以会如此强大,是因为我们经历了一百多年的屈辱。
有人说,我们有感谢那个侵略者,他们虽然带来了杀戮,但是他们也带来了文明。
有人说,要客观地看到这百年屈辱的正面意义。
可是,我确实极其不认同这种说法,“国难兴国”,真正兴国到底的是什么?
不是战争,不是侵略,不是西方列强带来的所谓文明。
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生生不息,兴旺发达的,应该是那些国难当头,依然义无反顾,心怀家国的仁人志士;真正让中华民族强大独立的,应该是那些浴血奋战,舍身为国的英雄烈士;真正让我们中华民族繁荣昌盛的,应该是那些无私大公,百折不挠的义士军民。
而不是战争和侵略。
换句话说,如果我们家里进了强盗,在我们家里烧杀抢掠一番之后,我们难道要在修好防盗措施之后感谢强盗们提醒了我们维修防盗措施吗?
所以,我们的中国,能用现在的光辉灿烂,我们应该感谢的,我们需要记住的,是那些舍身求法的人,是那些一心为国的人;是那些奋不顾身的人……当然,我们也要记住战争,记住侵略,记住屈辱,记住仇恨,但不是为了感谢,是忘了铭记,为了吸取教训。
除了曹云金和罗云琦,其他演技全部在线,为数不多反应清朝战争的片子,不虚夸,不浮躁,这是罗云琦的角色让我觉得多余又无聊,满屏都是大胸大屁股,特意去搜索了下,居然没有一张图片和剧中的身材相仿,也是醉了,曹云金全程面无表情,还是请曹老师好好的去说相声,赞我刘佩琦老师,把一位爱国英勇,刚正不阿的老英雄演的惟妙惟肖,这是唯一让我能看下去的理由,为刘佩琦老师向大家推荐,尾声的火龙凸显五毛特效,请忽略
悲壮
清军、国军溃败就是内部派系林立,腐败无孔不入,经济跟不上,最后才是战术跟不上。
给刘佩琦加一颗星。故事讲得乱糟糟的。没有什么质感。剧本不太行。拍得也不好。
最近很喜欢看这种主旋律的片子,可能跟建军90周年有关系吧。刘佩琦老师不愧是老戏骨,演的很用心,电影本身的场面和效果都很震撼,具有历史意义的好电影希望以后越来越多,越来越好看。(真心不想评价曹)
制作上是很有水准的,就不知为何要起个这样的名字?
更像电视剧 画面不精致 剧情有点拖沓 火龙下山的情怀有加分 刘佩奇老师演技好
两颗星献给历史里的那些为了国家做出贡献的民族英雄,本片以前好像不叫这个名字,后来临时改了名字,对于这种靠特效击退敌军的抗法神剧,我真建议别再拍了。就是洗钱,完全没有把史实拍出来,同一个历史时期的赛德克巴莱的设计就远超他,赛德克巴莱还是个12年的电影。求求你们,放过中国历史电影吧。
冯子材将军老当益壮,女将依南英姿飒爽
第一个午夜场电影。中规中矩,央视历史演绎片的感觉。
可以的。爱国主义题材要建立在真实的事件之上,虽然有些过于矫情,但是总体来说很客观,刘佩琦老师可以的!
刘佩琦演很好,其他就。。。。。
三颗星都是刘老师的嘿嘿
中学为体 西学为用
过于强调“爱国”,将笔墨全放在人物心理抒发上,导致全片故事平淡如水,原本应该热血沸腾的题材却变得冗长而无聊
分明是电视剧
国产片怎么拍,都像一集电视剧…没救了。
又一部民族英雄战争大片,场面震撼血腥! 老戏骨刘佩琦把老将冯子材演绎得智勇双全,威风八面,正气凛然!英勇义士用血肉之躯抵抗外来侵略者,可歌可泣!
就不能换个名儿吗?这么好的内容和表演这么彪的电影名,迷醉
死棒子拍的辣鸡玩意
依然没有超出#洋人器物厉害 肉搏笨拙不堪##前线将士用命 奈何李二卖国#这类主旋律套路 不过矮子里拔高子 当中爆法军好歹黑黄夹杂 算是罕见部分还原历史 那个黑人上尉 给那么多烧杀劫掠特写 也可以讲是反政治正确叻 因此多加一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