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片给我只有一个词“震撼”,面对巨大危险的时候,他们没有背叛祖国,依然在竭尽全力的抢救潜艇,哪怕为此付出生命,当回到祖国,受到不公正待遇时,他们依然彼此忠诚,并没有卖友求荣。
其中最让我感动的是,在审判席上Captain Polein对这船长说:“It would be an honor to sail under his command again.”这是同生共死的情谊,这是军人之间的忠诚,尤其是结尾"To comrades"
第一次看电影留下眼泪,第一次心里告诉自己要写影评。
影片开始,技术型艇长尼森,失败了,被替换。
怀柔善良,有笑容。
换上了刚强冷静的福特艇长,冷静,敢冒险。
理性到冷血。
事故发生了,矛盾复杂了。
二人的性格也开始交织了。
当敢死队奄奄一息回舱时,我哭了,看了几十年电影感动过多次,流泪这是头一次。
故障无法修复,当福特要求所有人回舱,命令紧急下潜时,人性大爆发,因为所有人知道这是要全体牺牲时候了。
为了祖国,福特艇长要求所有人跟他一起牺牲。
兵变,尼森艇长被推上指挥的位置,他被希冀能够做出保全艇员生命的命令,但是它没有,他支持福特艇长,宁可全体牺牲。
为了祖国,二人的人格融合了。
当所有人都支持为祖国牺牲,淡然的声音里是慷慨赴死,太震撼了。
军人法庭上,依然是正直坦然,真正的军人作风。
为了祖国,甘愿牺牲。
人总是要有一点高尚的情怀,那一刻,生命并不重要。
可能是我已经老了,明知道梗会在哪里,会变成什么样子,依然会泪流满面。
这个片子里我的泪点主要集中在年轻的军校生独自进入核反应仓修复之后。
“别命令他们,艇长,请求他们”“我们的处境令人绝望,反应堆修复失败了,随时都可能发生爆炸,这样会引爆核弹头,摧毁距离北约基地只有几公里远的美军驱逐舰,给两个国家紧张的关系点燃导火线,这样会为我们的祖国招致恐怖的毁灭性打击,我,,我们将下潜,并修复核反应堆,我不能给你们什么保证,我准备行动了。
”“十号舱已隔离”“九号舱已无烟,人员到位”“八号舱效忠苏联,艇长同志”“七号舱准备好履行职责,艇长同志”“五号舱人员到位”“四号舱等候你的命令,艇长”“一号舱与你同在,艇长同志”“已准备好下潜,艇长”“下潜”这一段对话总共没有多长时间,但我连打字的时候,依然很难过。
这样生死关头展现的责任意识,跨越家国时空,依然有着震撼人心的力量。
我尊敬这些人们!
1、正好前两天纪实频道在回顾这个著名事件,估计配乐也借用的此片,煽情效果惊人,看得热泪盈眶,电影反倒不至于。
越年幼越哭虚构,上了年纪开始爱哭现实。
2、但从来只有虚构才有happy ending,你看杰克姐夫冒着辐射进舱修理,毁容加挂了;Kirk船长今年星际迷航里同样这么干,就啥事都没有。
好基友的呼唤力才是无穷滴,揣女友照片的异性恋只有死。
3、前半部好像《从海底出击》,潜艇界第一名片可惜当年浮躁看得好不耐烦,现在终于能稍加体会,压抑在海下喘不过气的感嚼居然与《月光奏鸣曲》神配。
反叛风波和下舰审判则是浓浓《凯恩舰叛变》感,但福特比鲍嘉一身正气。
4、在7人小组进舱之前,汉·索罗船长郑重其事地祝福说:May God be with you……绝对笑场跳台告诉我不是一个人……5、福爷气质真心好,无论是一意孤行还是热泪感动,都挡不住跨越国界的硬汉气。
很欣慰没有像德尼罗一样,老了自甘堕落演喜剧,不是那块料硬逗哏看着多心酸。
福爷作为曾经票房一哥,也不像Tom Hanks一样走行业大哥亲民路线,现实也一副永远懒得讨好状,把谁也不屌的气势保持成了传奇。
所以即使过于煽情和patriotic的戏份,他演也觉得不那么假。
6、连姆尼森的角色就有点莫名了,老好人,两头倒,莫名感激。
结尾也是辛德勒上身,总一定要搞一个仪式来呼唤大家感激英雄,是美式编剧cliche。
7、有必要一听是“comrades”就扯意识形态吗?
再关心兄弟手下安危也好,冷战毕竟也是战,向敌人求助我狭隘觉得就是叛国投降,不是人道主义,不让投更谈不上老共刻板无情的体现。
电影看到后来有点感动疲劳,就是反转得太多,一会求助一会不求反复无常。
8、揣测敌方故事,分寸总难拿捏,开始看军官们脸谱,以为毕格罗这次是米国五毛视角,后来看渲染原舰长人性化,又以为是公知上身,大国际人文情怀。
但最后看这个求助上反复表现的价值观,还是觉得透着民族优越感——表面是大舰长被打动决定救大家一命而准备投降,好像在赞美人性温暖,但是试想如果拍美国人自己,怎么可能求助?
9、单论执导实力,依然很硬。
男人拍ship沉没,小情侣抵死缠绵,女人却拍boat载核,人类生死存亡。
对比一次就让人想说一次,前妻man爆棚,前妻屌炸天。
看大家都在说美国人美化或者丑化苏联人。
其实我觉得并不是,这部电影归根结底讲的是人性。
为什么说是k19是widowmaker,因为苏联技术没达到啊,k19还没合格就开始出发,党内高层游玩,k19缺的东西却没补全,一切都很慌乱着急。
医生死了直接来了个晕船的赤脚医生,药还给错了。
细节没有检验准确,直接上路,这导致出现这么多的死亡。
而且核潜艇竟然连防护服都没有,这简直灾难。
一切细小的东西没有供应充足,导致大批遭遇核辐射以及死亡。
不相信什么迷信,都是人为因素导致的灾难。
最讽刺的是潜艇的官兵为了国家为了潜艇在拿命换,后面的官兵却不及时救他们,让等待货运船,让分发新鲜水果,那些当官的到底知不知道核泄漏啊,让他们去感受一下试试。
不慰问前线战士,却问罪是否叛国,领导人基本大法。
不过我觉得无论在哪个国家都会这样。
所以还是问一句党是什么,国是什么,你是为谁而效力。
poor normal people
这个片潜在的意识形态对立很重,毕竟是美国人的片子,选择站在一个人性的中立角度上去讲这个故事,但背后还是用很讨巧的方式去宣扬自己的意识形态。
不过总体来说还是很精彩的电影,一、这毕竟是有历史原型的,不是完全虚构的。
二、关于人性的描写关于全员之间的情义与对国家的责任所有人彼此之间的各种选择的刻画,这些方方面面的描写电影表现的还是很不错的。
这是一部讨巧的片子,只不过讲的很精彩,让很多人不那么容易看出或者说是自动忽略了片子背后的意识形态对立
剧情很紧凑,演员很到位,制作很大气.最重要的是,LIAM NEESON和PETER SARRSGARD同艇演出!我看的时候快幸福得疯掉啦!隔了好几年金赛才出来,之前这个便是我双重花痴的唯一对象了.LIAM大叔拍这个是很辛苦的,一米九几的人在狭小的艇仓内和一帮大汉跑来跑去.花絮里就提到了那个"一定会撞上"的仓灯.小P的角色有发挥空间.不过看惯他演LOSER,偶尔高大全一次我居然不爽起来:"小P你本来就是演烂人才有感觉的嘛!"其实看之前蛮期待他和福特叔对对戏的,不过都没有遂愿.LIAM大叔也是成天小媳妇一样跟在福特叔后面,同镜多斗戏少.我看导演失策之一,就是没有让这群男人们人性碰撞得更激烈一些.可能这个题材太多细节分散了笔墨吧.这个电影的切入角度好正统,叙述也一二三四规规矩矩,可见女导演功底扎实才气稍欠.多少要有点天外一笔的神思才能将一部电影提升到艺术的境界.
在美国有一个习惯,即使是在烽火连天的暑期档,也未必会一直上映新片,有时候会把一些经典的老片翻出来让人们反刍一下。
其中,不得不说到被反复拿出的K-19。
这是很多年前的片子了,和今天那些凭借华丽3D特效的影片相比,K-19毫无出彩之处,既无满天飞的导弹炮弹曳光弹,也无摇曳生姿的丰乳肥臀比基尼,场景也无非是压抑的几间钢铁舱室,就是一部这样的作品,几个纯爷们,创造了一个影史上的奇迹。
影片看起来如此不可思议,但剧情却严格按照事实翻拍而来,这一点,对于曾经造就冷战的政治家们来说,实在是天大的讽刺。
K-19,这根本不是所谓的政治恐怖片,而是一曲货真价实的悲壮史诗。
只可惜,这原本该由苏联人演出的史诗,却由冷战时期的敌人,美国人所演绎。
而且,演的如此催人泪下。
第一遍看的时候不禁觉得美国人的电影有些宣传色彩,在影片中极度鼓吹人性等等,党在其中成了一个小丑一类的角色。
不过后来想想好莱坞讽刺美国政府和美国意识形态的影片也不少了,我们不应该如此狭隘。
因此美国拍的这部片子反而具备了很多优点:我们传统上对苏联的美化令人无法真正了解苏联的真实情况。
事实上苏联体制的缺陷和军队中的混乱是出乎意料但又在情理之中的。
看看此片不仅有助于理解人性、爱国主义以及其他一系列美国意识形态中也包含的内容,还能够令人反思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
虽然最后说的,“the fall of communism”没有限定是苏联的社会主义令人有些不爽……
起初想看这部电影是一种对武器暴力美学的渴求。
想象着能一睹潜艇冷发射,或者ss-20的英姿。
可是导演把我们引向另一个方向;如何看待集体主义的爱国行为?
作为一名学生,一个有点偏科研的大学生,最深的感触可能就是自己工作沉重的责任感。
假如我们设计了一艘实战用的潜艇,是否敢像亚里克西一样,毫不犹豫的测试它的极限,相信它的坚实?
在冷战期间,苏联人在军事上有过很多这样那样的技术问题。
其原因无非是技术落后或者违反科学常规的盲目提高建设速度。
最典型的例子就是联盟一号的事故。
就是被写进小学课本的“感人”的小数点的故事,一个被大环境掩盖了的航天悲剧。
关于cccp暴风雪航天飞机,我们除了叹息还能做什么呢?
可能如今只有孤寂的“登月火箭王”才能能理解苏联科学家们无人理会的辛酸吧。
为了赶在美国之前的登月,强行提前发射时间牺牲了那么多优秀的宇航员。
但是谁想过他们是谁的丈夫,又是谁的儿子呢?
说到底,人类精英们成为了意识形态的棋子。
看完这部影片我们首先要问,为什么Polenin船长要忠实的执行Vostrikov船长的命令?
为什么政委剥夺了Vostrikov船长的职权,Polenin却逮捕了他们?
我想说,问题一旦提升到了国家利益的高度,都是不能谈的。
就像《霸王别姬》中的程蝶衣,不论他是否是被迫的,他就是叛国的。
人自然有权利说自己有权利“把枪口抬高10cm”来让自己能面对自己的良心。
不过那是对别人,对于军人,生命和祖国永远是祖国是第一位的。
而生命永远都是第二位的,无论是自己的还是部下的。
Vostrikov所考虑的永远是祖国,即使是向美军求助,也是在毁坏潜艇为前提的。
所以我们不难理解Polenin的自尊是什么;“随时为祖国牺牲自己和自己的同志们。
”所以Vostrikov和Polenin在最终的高度上都是一样的。
他们在某些必要性的争论虽然激烈,但是并不阻碍什么。
无论东西方在对待这个问题上是没有太多的疑问的。
我们的答案一定是相同的。
只是这部影片是美国人拍的,让苏联人回答。
如果让苏联人拍一部电影,美国人也只能像这部影片一样回答了。
矛盾只是战争与人性的矛盾,永远没法令所有人安心接受。
有关电影的另外的一个疑问就是;为什么新的反应堆长官最后牺牲自己去抢修反应堆?
没有什么比责任更好的解释了。
寡妇制造者,是一个深刻的名字。
在建造的时候死了很多人,在航行的时候死了很多人。
潜艇的目的是为了在敌人毁灭祖国的时候给敌人制造更多的寡妇。
但是所有人,无论苏联人还是美国人的努力却是尽力避免这种情况的发生。
那么我们为什么还要寡妇制造者呢?
只能说不是制造更多的寡妇,而是和平,才是对寡妇制造者最大的褒奖。
本来是成色一流的电影,但是从上校开始要寻求美国帮助,而舰长不同意开始,电影就彻底垮了。意识形态倾向性与历史虚无主义浓度严重超标。这部电影给我们的启示是:自己的英雄,需要自己拍摄。任何其他大国(大国加重点号)拍摄的其他大国的英雄,全都会是拍摄方意识形态的反映。
服装道具太烂了 看着一群美国人装俄国人 全程说俄国口音英语 真费劲
应该是改编自苏联第一艘核潜艇K3的故事 不能说苏联没有腐败 但看在上帝面子上 这片子黑得过分了 开场就说零件被偷工减料 那时美苏争霸 别的项目可能偷工减料 这关乎苏联颜面的重点工程 除非建造工厂的厂长脑子瓦特了 还有后面的船员感觉都是新兵可能吗 有政治意义的首航用没经验的艇员?…
只有让一群外国人来演俄国人,才能显得俄国人有人性吗?原来潜得太深真的会被压扁哦
2023.01.21重看
一波三折,灰暗的伏笔早已埋下,切实值得守护的红线,是身边一起欢笑,共度生死的人。
(7/10). 凯瑟琳毕格罗远没有日后纯熟犀利,但已然比太多嘻嘻哈哈的男导演有种的多。故事的意识形态视角很拧巴,既要歌颂老对手的英雄事迹,也要批判老对手的体制再踩一脚共产主义的遗体,导致影片末段的节奏出了比较大的问题,结尾拖的太长,高潮的劲已经泄了,余韵消失殆尽。但修核反应堆的片段仍然有一种重力,有切尔诺贝利式的圣愚和悲壮。哈里森福特前面让人恨的牙痒痒,后面又多少有点肃然起敬,算是挺成功的人物塑造。
影片应该结束于120分钟处,最后10分钟的抹黑和煽情纯属蛇足。
又臭又长,对比那时候拖拉煽情的毕罗格,现在的毕罗格可能还好一点。
这部电影使人看下去的动力一方面是关乎生死的紧张危机,另一方面是看一个美国导演如何去表现一群苏联战士。结果发现凯瑟琳·毕格罗的镜头之下没有或左或右的意识形态,只有真正的男人。
詹姆斯·卡梅隆前妻导的一部纯爷们的片子,向我们解释了“责任”这个字眼,和《拆弹部队》一样,看完心酸、无奈、愤慨又无力。同为喜欢工业和军事的人,我很欣赏凯瑟琳·毕格罗这样的女导演,最擅长执导的是充满阳刚之气的动作、战争电影,比起小情调的情情爱爱这样严肃的片子带给我的震撼是无法言喻的
不错的片子,可以看
电视剧?23分钟还没展开剧情。
..战争的残酷和军人的荣耀
美国人拍苏联潜艇灾难,总是有种隔山打墙的感觉。整体意识形态还算克制,但是立场不同,嘲讽不可避免。不过把牺牲完全归结于个人,个体生命的崇高与同舟共济的兄弟情,又未免太煽情。在当时年代,我相信国家意志在一定程度上还是信仰,把其完全剥离,不现实。
多好的一个题材,拍成这么个节奏可惜了。
喜欢男人的电影,核泄漏永远不是好玩的!最近日本的核泄漏让我想到这部电影里的镜头,太吓人了!人命总是最大的,只有有理智的选择才是尊重人权!但是我不明白为什么原来的船老大没有支持叛变?爱国还是其他?爱国和人命究竟什么为上?
人,总是要用自己的一些行动证明些什么,好像这样才是真的做了某件事。其实,真正发挥作用的人,那些有用的人,并非取决于他们做过什么,而在于他们在风浪之中是否依旧能够坚持到最后,坚持把自己的事情做好,尽自己的本分。
7/10。侧重两位主导人间的理念之争,题材控制上和[红潮风暴]很像。比起[猎杀本拉登]纪实性的优势弱化了剧情,以前KB还懂得要渲染气氛营造高潮,站在苏军角度仍刻画出了悍不畏死的民族气节,从舰长与下士的沟通问题到武装对抗的巨大争斗时刻威胁着整条船,最终绝望的密室内完成了一种叫妥协的英雄壮举。 @2015-09-14 01:07:09
改编得不错,虽然和历史有比较大的出入,而且这是美国人拍的前苏联电影,历史不正确也是意料之中,说回影片,峰回路转的剧情,各种情绪高低起伏,非常容易入戏,两大奥斯卡戏骨同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