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里自杀那里哭瞎,后面拿到书又哭了一波。
其实这个电影演得东西我们都知道,剧情也很平淡,而且过于美化。
但是监狱这个问题真的至少我现在是打死也想不明白。
阿里这样的人一定不是一个,但也一定没有很多。
所以其实很多事还是不要去了解,去接触,对于你所拥有的一定要知足。
我觉得这是一部好电影,演员演得还挺到位的,慢节奏。
而且很多细节处理的不错啊。
比如阿里把刀子给女主后,另一只手和女主从握住手到互相握住手腕,好像叫十字扣还是什么姿势,我记得之前在野外素拓教练教过,那是一种最结实的握手方式,就是在我们翻越高墙往上提人的时候都要这样互相握住才行,否则会很危险,这种手势也代表信任。
这块儿拍得很用心至少把我感动了。
还有女主和同伴一起吃饭头儿说还有十分钟抽烟的赶紧,女主朋友廖筷子去抽烟。
女主很疑惑的问:“You smoke now?” 翻译版本问题我可能碰到一个不走心版本,我看的时候字幕显示的是“你去抽烟?”但其实她想表达你以前不抽烟啊怎么现在开始抽烟了。
总之是挺符合我对于电影的喜好。
西部世界告诉我们是细节抓住人,而不是血腥暴力重口味,我觉得这部电影有一些细节还是不错的。
而且对题材把握的也算还好,又有点文艺又反映问题。
首先,我们需要先明确一个问题:阿里是不是恐怖分子?
因为这个问题的答案是与否,直接决定了这起事件是军人与敌军的交往事件还是军人与平民的交往事件。
虽然电影试图模糊这一问题,但是根据电影中的一些细节,很容易得出一个正确结论:阿里是一个恐怖分子。
理由如下:1、阿里有能力在关塔那摩活下来,他必定接受过“被俘后刑讯训练”。
要知道美国的情报部门拥有悠久的使用惨无人道的折磨手段来获取情报的历史,在这方面不能小看了美国。
媒体曝光了关塔那摩虐囚事件,证明了在关塔那摩,美国的情报部门确实对关塔那摩的囚犯实行了惨无人道的折磨。
很多接受过“被俘后刑讯训练”恐怖分子尚且被折磨到“坦白交代”,更不用说假如一介平民在没接受过此等训练的情况下,绝对是被折磨致死的后果。
阿里洗澡时露出的伤痕累累的后背很有可能就来自美国情报部门的严刑逼供。
阿里能活下来,一没死二没疯,说明阿里接受过“被俘后刑讯训练”。
平民是没有必要接受这种训练的,接受这种训练的只有恐怖分子、间谍、军人等职业。
2、美国的情报部门需要阿里活着被关押在关塔那摩。
上文说到,受过“被俘后刑讯训练”的人,不一定是恐怖分子,有可能阿里只是曾经服过军役。
要知道保持这些囚犯活着被关押是有很高的成本的。
可以看出来这些囚犯衣食住行、读书看报、洗澡健身,病了有医生,绝食必须强喂,加上整个营地的人员成本,付出这么多美元一定是有目的的。
目的就在于这些人还有可以挖掘的情报价值,没准哪天又能从哪个囚犯嘴里撬出有用的情报。
如果阿里确实是一介平民,那他绝对没有资格享受这么高的“饲养成本”。
就算考虑到释放他可能会曝光丑事,直接让情报部门杀了丢海里或者埋到沙漠里就完事了,杀害平民这事美军很擅长的。
美国花大价钱让阿里活着,说明阿里绝对知道美国想要的情报。
3、阿里在一众恐怖分子中颇有地位。
可儿刚来的时候,阿里在与可儿谈话的过程中,阿里让隔壁的恐怖分子背几句可兰经来听听看,隔壁就遵从命令背诵了几句。
要知道关塔那摩关押的都是恐怖分子中的中高层领导,如果阿里真是一介平民,不被恐怖分子当做“不愿意向西方世界圣战的叛徒”就不错了,还能对阿里的命令言听计从?
而且阿里也很愿意以绝食自虐的方式配合其他恐怖分子“讨要”健身器材的计划,说明他认可其他恐怖分子作为其“同志”,愿意为了其他同志的愿望伤害自己的身体健康。
这足以说明,阿里不但是恐怖分子,而且在一众恐怖分子之中,地位还颇高。
以上,我们得出结论,阿里的确是一名恐怖分子,而且,他是一名训练有素,文化及艺术修养很高的恐怖分子,并且能够得到很多恐怖分子的尊重。
那么,可儿与其的交往,就是美军人员与敌军人员的交往,毕竟,来的第一天,班长就吓唬他们了:这里就是战区。
那么,可儿在与敌军人员的交往过程中表现的如何呢?
可以看到,阿里完全掌握了与可儿交往过程中的主动权。
阿里想泼屎辱人就泼屎,阿里想讲话就完全无视可儿的闭嘴命令,逐步瓦解了可儿的心理防线,让可儿产生了“阿里是个好人”的错觉,甚至自愿为了阿里违反军纪(告知姓名,有自杀风险不进行无线电通报),严重挑拨离间了守军的同僚关系。
幸好在可儿还没有来得及犯下大错的情况下就遇见了工作关系调动,否则日后可儿指不定会犯下什么更大的错误,闯出弥天大祸来。
综合来看,给可儿一个“该名士兵在执行军事任务期间,在与敌军人员交往过程中受到敌人蛊惑,多次违反军纪,思想立场不坚定,使我军陷入巨大危险中”这样的评价并不过分。
另外,可儿的事例,再加上营地内其他一名士兵自杀的事件,充分说明整座军营的政治工作非常糟糕。
该营地担负的任务,使士兵普遍处于一种心理压力巨大的状态,但是营地主官自己就玩忽职守,消极怠工,忽视了在属下内部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使基层官兵立场不坚定,被敌军蛊惑利用;人员普遍不守军规,军纪涣散;部分士官霸凌新兵,军心涣散;部分人员男女交往关系不当,影响军队团结;部分人员的心理压力得不到有效疏解,导致自杀。
对此,军官不但没有有效应对,反而拉偏架助纣为虐,放纵部下酗酒成风,对在押敌军的绝食计划也没有什么斗争就妥协了。
实在是尸位素裹、治军无能、对敌软弱。
综上,忽视军队政治工作,导致该军营从士兵到军官,均无法胜任工作岗位,给美军造成巨大的损失。
建议该军营吸取教训,学习外军先进的军队政治工作经验,设置政委、政治指导员职位,切实加强军队政治工作,不负(民主共和两)党和人民的考验。
看题目以为是一部恐怖片,随着影片的进程才发现这部影片的话题是如此的沉重,让人不禁陷入沉思:同样有信仰,同样要忠诚,一个被定义为正义,一个却被定义为恐怖主义,虽然他什么都没有做,只是被怀疑而已。
一个在牢笼之外,却因为可悲的尊严和可笑的制度,敢怒没办法言,精神是受禁锢的;一个在牢笼之内,却可以肆意的宣泄,只是后果会被残忍的折磨,但他们的精神是自由的。
爱情就在这样的矛盾的统一体内不自觉的滋生,虽然我总觉得这样的爱情有点不可信,但是细想,两位主角的遭遇是那样的相似,都渴望自由,但又遥不可及,相互怜悯,又相互怜惜,爱情似乎也合情合理!
喜欢导演的蒙太奇手法运用的自如,喜欢那种带着淡淡哀伤的求之不得的爱恋,喜欢在简单的叙述中又有深深思索的感受,让我们一起感知吧!
在这犹如诗歌般咏颂的情节里[微笑]
很久没看过这么有品位的电影了上一次这么触动自己应该是《1942》很慢的节奏,没有《机械姬》虚构幻想,强制逻辑尽量让人物都很真实慢节奏,不知不觉随着剧情的发展,人物改变了捍卫自由不复杂,却看到了人性如果这是电影院里看,在看到哈利波特最后一本签名的时候不知多少人会为之动容还有就是整部电影配乐特别不错,真心的虽然歌曲很偏,但是味道很到位配乐就像香水一样,会让整个电影格调提升而且主题,更是表达了反战,民族和解的普世价值,唤起了人们心里的渴望活着,不要在一个不值得死去的地方死去很不错的小清新,真心的
先说说主角,克里斯汀斯图尔特,也就是暮光女,对她一直没什么好印象,除了几部暮光之城也看了她几部电影,可以说是毫无演技,面部表情僵硬,对白感染力不强,当然,长得好看那是另说了,所以一直都认为这就是个花瓶嘛。
不过这里真的不一样,饰演一个看管偏远重犯监狱的女警官,自然不必过多的细节刻画,那张脸在这里却又那么让人可怜,让人痛心。
看这个纯属偶然,记得是在pptv看得《末路狂花》,一下子打开一个播放列表,里面是什么女人必看系列电影,发现其他的像什么《傲慢与偏见》《风月俏佳人》都看过了,还有这么个《x射线营地》静静地躺在那里,恩,末路狂花以后再说看到名字,还以为会是个科幻片,这当然不会使它成为女人必看电影,开始剧情后果然,女主角可儿当了兵,没能上战场,被安排前往那个鸟不拉屎的监狱,面对的是一群亡命之徒,这里的军人也是全副武装,监狱全封闭管理,往牢房里边送点东西都是通过一个小门,哪个犯人如果需要转移得起码4个军人一起,绑腿的,抬胳膊的,都拿着防爆盾警棍,整个过程简直就是杀猪一样,犯人个个身强力壮,可儿第一次执行任务就被犯人强烈的挣扎弄伤了,说真的,女孩子嘛,不要做这个了,在一群壮汉中生存肯定会是很艰难的。
然后,男主角也出场了,是个穆斯林, 回到剧情,可儿第一次与穆斯林正面接触,穆斯林又百般刁难可儿,非要看有一本哈利波特而监狱那里没有,然后穆斯林就大说特说,讽刺这讽刺那,骂的可儿一无是处,可儿还是忍了,可儿值班的时候,那哥们让可儿倒水,可儿刚把小门打开,然后那哥们居然把一堆shit弄了可儿一身,好恶心的说,这是第一次,可儿觉得自己受不了这里,远离家乡,身边没有什么朋友,还要忍受这群犯人的侮辱,而后,狱警们集体出去玩,在沙滩上,可儿感觉不舒服去卫生间,在里边可儿还差点被一个哥们给xx了,那哥们是个班长貌似挺有权利,在这之后,可儿就被各种穿小鞋,也是从这开始,男女主角关系发生了变化,也许是可儿发现这些同行这些所谓的军人还不如那个穆斯林值得信任,虽然那个穆斯林做过很多恶心的事,但是和他的交谈,让可儿了解到这个人绝不是一个死刑犯那么简单,之后就是两人隔着牢门聊天或者叫调情,当然这是很严肃的,两个人逐渐成了朋友,剧情发展的很慢,一直是对白,两个人什么都聊,甚至聊到了男主是被冤枉抓进来的却永远无法得到公正的审判,之后,可儿为穆斯林争取到了户外活动的机会,虽然只是一个人关在一个小笼子里踢足球,两人继续聊天,可儿第一次对穆斯林笑了,两人的关系也越来越亲密,然后可儿就受到那个班长的欺负了,让穆斯林当着可儿的面脱裤子洗澡,这是第二次,可儿觉得受不了了,向上级反映自己受到的不公平待遇,却不了了之,看到这里,真的是很喜欢暮光女了,把那种受到不公正待遇却得自己默默忍受的痛苦表现了出来,只得倔强的噘着嘴,继续自己坚定的眼神,那张面无表情的脸成了可儿最好的写照,恩,也确实,本想说啥的算了这之后,穆斯林和可儿都受到了各种欺负,两个人只能默默承受,只能在可儿值班的时候一起聊天,共度美好时光最后,穆斯林忍不住了,想要自杀,因为自始至终他都是受到不公平的对待,然后就是俩人眼含热泪的对话,可儿都急哭了,这时候可儿才确定,自己真的爱上了这个囚犯,穆斯林也爱上了可儿,可是狱警和囚犯注定不能在一起,最后两人隔着牢门,互相拉着对方的手,流着泪,再之后,可儿服役期满,要离开这里了,最后,穆斯林收到了那本自己一直想看的哈利波特,上面写着我知道你是好人love,blondie.最后还是给了可儿那张倔强的脸,撅起的嘴,含着泪水的眼,慢慢的影片结束其实我真正喜欢这部电影的不仅是里面女主的形象,因为我最喜欢的就是这样的,缓慢流过的剧情,哈利波特出现过两次,一次让男女主角相识,最后为两人的别离画了圆满的句号,面对不公,有的人放弃了,有的人最后却能默默忍受,即使没法改变这个体制,也不能让体制打败你,成为体制下的奴隶,这也是我喜欢这里的女主的原因。
虽然看的人不多,豆瓣里看才1000多人,绝对的好电影。
第一观感,很压抑。
k作为新兵派遣到关塔那摩湾监狱,如孩童初入世,对一切事物感到新鲜、对既往所知深信不疑,带着“do something right、something good”的愿景,开启人生新篇章。
然而待的越久越觉得事情并不像想象中的那样。
牢房里关着的不叫囚犯,叫“拘留者”,看似注重人权,但又和真正牢狱的囚犯有什么区别。
镜头时不时在阿里的牢房和k的宿舍之间转换,两个四四方方的房间又有什么不同呢?
囚犯过着被控制被歧视被虐待的生活,士兵过着被欺压被洗脑被精神暴力的生活。
牢房里和牢房外,一样窒息。
最绝望的片段之一,是k和同期士兵在餐厅的那段对话,同事说有人自杀,k第一反应是囚犯,同事否认说是警卫,开玩笑的语气说自杀未遂被救,k沉默后说他真幸运,而同事突然情绪激动的说“很离谱吧,他居然自杀,只是个难搞的工作而已不是吗?
不至于吧!
”k说大概对有些人很困难吧,这里并没有那么黑白分明,所以会让人有愧疚感。
同事又激动地说什么愧疚感?
我怎么会有愧疚感,他们都是911的主谋啊!
但真的是吗?
大概同事心里也是有疑问的吧,明明心里并不认可平时工作的一切,却还要坚决的说服自己去接受这件事情是正确的。
大家都被折磨着,不论是囚室里的人,还是囚室外的人。
这场人性之间的角力,从来都没有胜利者。
也许有人说电影反映的问题还不及真实情况的冰山一角,但导演的温柔在k的转变过程、以及k和阿里那些“违反规定”的聊天中徐徐渗透。
两人隔着牢门把手紧紧挽在一起,那不是普通的牵手,是在这身不由己的残酷现实里,两个有血有肉的人在互相搀扶。
结局k背上行囊远行,眼神里满含无力的忧伤,阿里打开心念已久的书,抚摩着k留给他的那句话。
两人此生必然不会再见面,阿里也许在不久后会再次自杀,但这一刻的温情,在整个压抑残酷的情节中却显得弥足珍贵。
有人说两个人之间是爱情,我不认为。
两人身在两个无法冲破的对立阵营,同时承受着不同方式却相同本质的折磨和压迫,在困顿中互相倾诉彼此救赎,并非爱情,又比友情宽几分。
这大概就是所谓的第四种感情,此生中相遇相聚的时间不足万分之一,但关注之心早已渗入心灵深处。
我们长期生活在一个有秩序的国家和城市。
就会错误的以为这个世界就应该是有秩序的黑暗不会因为你看不到就不黑暗了 一直叫嚣自己注重人权的国家也没那么真的注重人权。
凡事都是相对论,要看从谁的角度去看世界。
风格色调:冷。
很压抑的冷。
青。
蓝。
橙色 明显的利用色调去暗示心里 剧情构图: 压抑和对称 小K永远是我心里的女神
只能说:女兵的信仰不坚实,否则她怎能轻易被阿拉伯人......这个女兵很容易就被改变,真心担心米国的政审啊!
关塔那摩的确像个活着的的地狱,就像宋代的坐井观天,这帮囚犯还真的苟活啊。
1991年11月,美军在关塔那摩湾建起收容所,专门接收由海地前往此处的难民,由于这些难民中大都是HIV病毒携带者,美军不允许他们进入其它地区。
20世纪90年代,关塔那摩湾接连出现数次难民暴动。
现在关塔那摩成为了美国法外之法的代表!
《X射线营地》(又名《代号X营》)——美帝把恐怖分子,极端组织成员关押在这个偏远的营地里,所有有关种族阶级政治信仰的矛盾冲突在这里滋养积压,气氛压抑。
犯人关久了会费解自己为什么被关押,看守者待久了会疑惑自己为什么在这里看守,自己究竟在为了什么看守。
接着所有人开始绝望,不是绝望看不着天光见不着外面的世界,是绝望避世这么久,若是有朝一日被释放了被调职了,怎么去面对这个熟悉又绝对陌生的世界。
五天前在美国上映的的电影竟然这么快流出了高清版,好久没看到K女神了,今天突然看到标题“暮光女新作《x射线营地》”于是就点进去了。
首先得吐槽一下片名,虽然关塔那摩的的代号虽然是xray,可能英文说出来要好一点毕竟美国人都知道CAMP XRAY是关塔那摩(我也是后来知道了),但是被硬生生的翻译成“X射线营地”,这个逼格更有逼格的时代翻译成这样简直让我以为女生又去拍什么烂片了,是不是小K受了x射线基因变异被送到某个研究所解剖去了…人说K女神的演技十年如一日,着实面瘫。
说的也是,女神只能演这类角色了,但不知道为什么我就喜欢女神的面瘫就喜欢女神的黑眼圈就喜欢女神被欺负傲娇的没有面部表情的表情…不过确实她的确适合出演这部影片,没有波澜壮阔跌宕起伏的剧情,没有从纽约海岸拉伸至自由女神再穿过高楼大厦的长镜头,故事发生在营地甚至没有一颗子弹的声音,影片一切的一切都靠男女主角丝毫不差的表现了出来,这个只有认真看了才知道。
关塔那摩就是那个奥巴马大大曾今叫嚣要关闭却一直没有关闭的地方,也是他目前被美利坚选民握着的一大把柄,911事件后塔利班和基地组织的“战犯”被关押在此,然而他们因为被定义为“嫌疑犯”而被称作“detainees(被拘留者)”,从而不享受日内瓦公约。
即使美国官方承认关塔那摩被关押者享受日内瓦公约,但由于不段报道虐待囚犯的丑闻,关闭关塔那摩的呼声越来越大。
这就是美国人,当年把他们家被恐怖袭击,现在却为这些被关押者的人权担心,毕竟人权和自由是他们的立国之本,他们呼吁敌人的人权其实也是在捍卫自己的人权因为大家同属人类。
先跑跑题,我不禁想到苏联解体在意识形态方面的引因,美国的自由主义与苏联的社会主义的抗衡,的确我很钦佩社会主义的提出,有点像当年商鞅变法和王安石变法,为农民说话。
现在看来社会主义的发展显然偏离了方向,因为找不到方向,实现共产主义最重要的“上层建筑”没有搭建起来或者发现很难甚至不太可能搭建。
换句话说,人类的文明发展说白了是渐渐摒弃人类的兽性,摒弃自私狂暴贪婪等兽性,但是人终究是动物,很难让每个人都在象牙塔里面老老实实待着,所以共产主义只是一个理想,只能无限接近却无法实现。
对于读书少,涵养低的人比如我就更接近动物,所以更喜欢美国的自由主义,即顺从自己的兽性。
所以从这种角度来说,美国冷战的胜利是意识形态的胜利。
所以说回影片,这部80%的镜头都固定在一个10小囚室对着的走道上,没有耐心品味的人口口骂烂片,然而忽略了影片本身更有深意更发人深省的价值。
它主要表达对detainees遭受不人道待遇的同情。
牢笼内和牢笼外形成对比,耐人寻味的是不知道这个对比是正比还是反比,因为隔着一层牢笼,镜头打向一边,无法知道究竟谁在牢笼内谁在牢笼外,而被关押者男主重复说的”我们都被关在了这里,哪里都去不了“也暗示了对究竟谁被监禁的深沉思考。
女主来自佛罗里达州的一个小镇,这是她第一次出远门,也是她被”监禁“至少18年第一次闯荡世界,她的身体看起来自由但是实际上心灵被封锁了将近二十年;而被关押者男主自称来自德国,读过大学,也读过很多书,现在身体被监禁在这里而心却反抗着不被监禁。
另外,在影片播了一个小时之后,出现了几个镜头频繁切换,虔诚的穆斯林被关押者拿着古兰经,他们跪着向真主祷告,而美国大兵集结在一起,面向着美国国旗敬礼,还一面叫着口号“fight for freedom”。
这让人不禁反思恐怖主义与霸权主义的区别,让人反思囚禁与被囚禁的区别,让人反思什么是真正的自由,让人反思什么是宗教。
过多的不再赘述,最后且不说这部电影是共和党拍来黑奥巴马的,还是又一次向世界宣扬美国自由主义人权至上的意识形态,我只说我很喜欢,因为我向往自由。
关塔那摩湾监狱
很不适合我,虽然这种片子比较考验演技,但节奏实在太平顺了,以至于看了1/3睡着了。
电影给人感觉好散
节奏比较慢,但后半段渐入佳境,尤其片尾进入高潮,有什么剧情漏洞不谈,故事本身以及演员尤其是男主的表演还是很打动人的。
太淡了三分之一处大概就能猜到整个走向 不过KS还是不错的 没啥面部表情和剧情一样平淡 不过她就那样= = 没了
很值得看的电影,很小的故事,完成度很高。细腻的描绘了一个女性的内心建立,关于阵营、个人归属感。
无聊
无聊
中二病不可取,这个世界圣母和小清新太多了
好嘛,一个关塔纳摩题材愣是给拍出了小清新范儿……
封闭小场景,想给全程不掉线的演技打五星,
美帝也是洗脑高手
故事很简单却很动人,尤其bgm太出彩了,如果斯图尔特能坚持这样拍电影能延续《锡尔斯玛利亚》《在路上》的选片子眼光我会成为她脑残粉的。
或许过于意识流
看守的工作都无聊难过到爆,笼子里的日子就真不是人过的了。结尾前的一段女主的镜头转而变成了铁窗外,暗示现实中的人又何尝不是活在无形的牢笼中呢?剧本和台词太水,选题不错,可惜编剧和导演发挥一般!
911后美国对穆斯林的关押
关塔那摩
很棒啊
好无聊。
影片的主题并不新鲜,节奏又很温吞,更令人崩溃的是,面瘫女在本片里格外的面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