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洋枪大炮有辱武士精神,绝不能接受。
”这是电影里新加入的新与旧的精神的对撞。
故事似乎是原作必死剑鸟刺的女佣生平和无形剑鬼爪中人物设定的结合,最后教给片桐的似乎又是游龙回尾…最后让狭间死于洋枪之下……影片时间长,一定是要插入更多主题的。
这里引入的就是幕末时期常常被讨论的,维新派和传统武士两派的矛盾吧。
小说里个人的小无力,在影片中被放大成了变革时代下的大无力,武士这个群体在他们生命的末期发出凄厉的叫喊,透出悲壮落寞的感觉。
结尾处片桐复仇毕,却在坟前说有一股空虚缠绕着他,我想这大概是时代的重压带来的。
他的顽抗带有传奇色彩,是绝技无形剑鬼爪的能力,然而他现下可以固执地贯彻旧有的观念,将来呢,更多更多的人呢。
很有意思的一点,从影片中能看出来,传统武士的练习是较为闲散较为个人的,和后来教官调教的洋枪队截然不同。
洋枪队要求整齐划一,命令-反应的循环迅速进行。
这不就和我们如今做广播操,办阅兵式一样吗?
总觉得这也是两种观念的碰撞。
前者是个人修行,倾向于内心,选拔出的是个别出类拔萃的高手;后者是集体力量,倾向于外形,用整齐划一弥补平庸个体的能力。
前者的对决是一对一的,你我有仇有怨,你我来决斗吧。
后者的对决是面对面的,我不知道你是谁,你也不知道我是谁,但我要听仇恨的命令杀死你。
新的时代是庞大的、迅捷的时代,不能再依靠前者取胜。
洋枪队的概念是现代的概念。
无形剑,就是隐剑吧,所以选了这则故事来改编。
很有意思,这则故事里剑法不是在对决中使用,而是用在事后复仇。
这也算是一个小小的隐喻吧。
电影中对无形剑手法的想象很有趣,刺死堀的片段节奏也很妙。
虽然个别台词和情节改编写得不如小说,但也属于影视化很用心的例子了。
在线观看:http://www.tudou.com/programs/view/O-Y4aWx8nrc/山田洋次的武士三部曲都是反映明治维新前的日本中下层武士的生活。
个人觉得尤以《隐剑鬼爪》一片最为深刻。
一场地震一样的大变革在武士和老百姓的日常琐事底下悄悄酝酿着。
乡下武士与时俱进学习西洋枪炮,首都江户请过来的教练的那句"(点火发炮的紧要关头)不要停下来鞠躬!
"让人忍俊不禁。
想到了鲁迅说的三秀才坐火车相互鞠躬让座,突然火车开动倒成一片。
在不三不四的日式吹奏小调伴随之下的"英伦方式"操兵跑步更是发噱。
还有那几位老古董叔伯“武士用洋枪洋炮成何体统,就应该拔出剑来决斗!
”的义和团精神,中国人民看了是会很有些触动的——毕竟还是比中国人早了几十年阿。
话说回来,一个民族的未来能差这几十年么?
整个片子的基调,照例是山田洋次招牌的美好宁静的田园风光,让人险些忘却了当时日本国饿殍遍地的历史真实——当然这是日韩古装片一贯的粉饰家底潮流,山田洋次还不算虚荣的。
在保皇vs反幕之白色恐怖中,身不由己追随各派的下级武士及其家人脑袋挂在裤腰带上朝不保夕的日子被诠释的略嫌浪漫了一点。
武士夫妇被逼切腹、自刎在亲友们轻描淡写的谈论中显得更为惨烈。
武士耻于被洋枪消灭而无法瞑目,忠义、清白的证明惟有靠血流成河;而如后来行刺时使出的杀人不见血的忍术反而是见不得光的旁门左道。
东洋人平和的表面下奔腾的鞑靼式血性令人叹为观止。
个人最最喜欢的部分,除了隐剑鬼爪行刺家老之利落清洁,还有最后将隐剑埋封在故友夫妇墓前那一幕让我想起了胡一刀和苗人凤——没法子,潜意识里还是在自动的比较中日侠客这档子事吧。
另外比较欣喜的是,虽然我那点三角猫日语基本都已还给老师,但还是敏感的看明白了各阶层人民语言举止上的差异。
当时日本的普罗大众还未启蒙,乡下小妹到主人家找帮佣的姐姐,其原生态语言及地方口音相信日语系的孩子都难以理解吧。
最后容我阿Q一下:日本当年就是没有发明鞋帮子嘛!
不是老娘舅说的没有需要因而想不到,而是大大的需要却就是没这个技术——在日本那样多雨潮湿的地方,而劳工作业、武士决斗也证明拖鞋之不靠谱——他们都是穿草鞋绑腿的!
还有下海钓鱼,当年要是有Crocs,他们肯定毅然抛弃木拖板了。
藤泽周平先生原作的两部短篇小说合二为一改编的作品。
首先令人惊异的当是永濑正敏臻于化境的绝佳演技,甚至盖住了堪称青年一代女演员魁首的松的锋芒。
由于是由两个故事合一而成,所以有约50分钟的剧情是完全没有松出场的,但却丝毫没有令人感到冷场。
永濑一人已化身为了整个物语。
这是一部真正的samurai的电影,武士的操守令今人仍可深为认同,而武士的操守也成就了这两个美轮美奂至极的如雪晶莹的故事。
如果从脚本来评价的话,就算给出满分也不足以表达心中敬仰感慨之情于万一。
而布景之美乃融雪国与春樱于一画,使人不禁向往幕末风光。
而西洋火器与东洋武士道文化的冲突至今仍以另一种东西文化冲突的形式存在,颇令人有认同感甚至产生代入感。
电影的结局令人欣喜,也是现代日本文化价值的体现:在武士的职位上,谨守武士的操守。
抛弃武士身份,则化身农商跟随时代的变化为社会奉献一己之力,并且成就爱情。
这是一个善意的童话,却也未必不是真实。
山田洋次先生用他一向平淡如水的镜头语言成就了这部影片,而他止水般的智慧也令浮躁的今人不由惭愧以谢。
这种对平淡故事呈现出的完美电影的不断追求令人由衷钦佩。
-どうだ。
考えてくれたか。
-それは旦那はんのご命令でがんすか。
-んだ。
俺の命令だ。
-ご命令だば、仕方ありましね。
看到这里让人忍不住会心微笑。
从这个剧开始迷上时代剧。
对于影评这里很多评论都说了很细致了。
只想提一点,鬼爪虽确是下三滥的阴招,但师傅传给宗藏,而没有传给剑术更高明的弥市郎,其实很耐人寻味。
宗藏心灵更纯净正直,没有太多世俗争强好胜之心,只有这样的人反而可以拥有这种招数而不至滥用。
师傅是更看中宗藏的,所谓心比技更重要,乃武士道的精神。
另一个让人印象深刻的角色是弥市郎的妻子。
她的言和行,或说愚蠢或说愚忠,不顾一切的精神也是极日本式,甚至也可以说是极武士的,你可以从《大奥》,从《武士的一分》中的女性角色看到很多相似的影子。
当然我还是喜欢宗藏,很有男子正直气概。
而他和KIE的对手戏都很温情很好看。
从黄昏清兵卫看过来的。
同样的武士命令与道义的冲突,以及爱情的慰籍。
无论是胜新太郎、北野武的座头市,还是山田洋次的清兵卫、片桐宗藏,这日本的剑侠们,总比国产的武侠多了浓浓的人情味儿,充满了情感感染力,相形之下,后者几乎完全成了幻想出来的怪力乱神。
侠之大者为国为民?
恐怕是大而无当、虚无缥缈。
把女儿比作田野中成熟的稻子、盛开的鲜花的清兵卫,面前铺着笔墨静静欣赏绢的吟唱诗歌、放弃武士身份握住心爱女人的手的片桐宗藏,才配得上他们腰间的宝剑。
而且他们是胜者。
清兵卫的胜利或许更多让人放下悬着的心,片桐的隐剑、鬼爪,则令人惊佩之余,少少释怀了对狭间弥市郎和他隐忍又可悲的妻子的叹惋。
无论世道变幻、刀光剑影,遇到、以及得以跟心上的人厮守,都可以了无缺憾的了。
这是人间的侠客。
我欣赏并沉浸这样的电影这样的平和细腻的氛围中。
四星保守了些,五星又太显浮夸,真是让人为难呢。
深更半夜,爪机评论,这话痨就点到为止吧。
晚安。
我先看了<鬼爪>,再看的<黄昏清兵卫>.更喜欢前者.鬼爪里的男主角(永瀬正敏饰 片桐宗蔵),演技很老道.在形神上,更加像那个时代的日本武士.宗藏的妹妹志乃,很可爱.她嫁给了岛田左门(吉冈秀隆 饰 ),剧中为他们安排的情节不多,但极出彩.为整个影片增加了温暖的亮色.松隆子扮演的宗藏所爱的女人菊江,也符合日本女人的形神,秀外慧中,贤淑婉致,演得非常到位.相比较,<黄昏清兵卫>中宫泽理惠扮演的女主角朋江,则太硬气了.太像女明星了:)<鬼爪>里面,有侠,有江湖,有智慧,有谋略,有乡情,有离愁,儿女情长一直被处理得非常艺术,有分寸.日本导演能把特定历史下的小英雄的人物剧,拍得如此深刻.值得中国电影好好学习.中国电影和电视剧导演,不要总是拍清宫戏,辫子戏了. 我们有春秋战国,我们有魏晋风骨,我们还有平疆定域,我们还有励精图治...担起道义吧,可怜的中国导演.都懒得提醒你们.......
成文于2022年5月“文学名著改编课”的结课作业,2024年10.24翻阅到,遂做记录。
《隐剑鬼爪》改编得失一. 原著与影片概要山田洋次导演拍摄于2004年的电影《隐剑鬼爪》是改编自20世纪70年代日本小说家藤泽周平的小说《隐剑孤影抄》。
原著和电影版本在剧情上主线完全重合,电影版则加入了一些旁的线索和对那个时代的一些“时代性”的刻画,突出了藤泽周平小说中颇受推崇的一部分,即对后江户时代底层武士价值观与时代变革之间的矛盾。
《隐剑鬼爪》主要讲述的是19世纪初,在黑船事件后,倒幕运动开始前,江户政权的末期发生的一名底层武士宗藏的故事。
故事的主角宗藏在从武馆毕业时受到了师父秘传绝技“隐剑鬼爪”,并在毕业时的比武中打败了同门的狭间。
狭间对此愤愤不平,认为是师父偏心才导致了自己的失败,于是离开了他们所在的一座小城前往首都江户谋求发展,而宗藏则留在了这座小城中当一名底层武士,和自己唯一的女仆希惠住在一座小宅子里。
故事开始于比武结束三年后,狭间在江户参与了“倒幕运动”,结果政变失败被逮捕,押送回原籍关押。
狭间逐渐疯狂,突然一日越狱,并传信给当地的城主,说自己也不想活了,让其派宗藏过来与他比武。
宗藏被上司通知,不得不领命。
在决斗的前夜,狭间的妻子深夜到访,表示愿意委身,以求丈夫平安。
宗藏拒绝了,但是心里的欲火难掩,当晚与自己同住的希惠头一次交欢了。
随后宗藏动身与狭间决斗,杀死了狭间。
事情过去几周后,宗藏在街上遇到了狭间的妻子,看其如行尸走肉一般,询问之后得知原来狭间的妻子在那天晚上又去找了宗藏的上司献身,上司答应了她不会让人伤害狭间的性命,结果狭间还是死了。
宗藏去与上司对峙,上司竟淫笑着说那样的美女不睡白不睡,所以骗了她。
越狱是死罪,又怎么可以赦免呢?
宗藏大怒,在第二晚潜入了上司出席的一个宴会中,用了一把极小的袖剑刺了上司的胸口一下。
此时方才揭露,原来“隐剑鬼爪”是一招暗杀术。
上司的死一点动静也没有,伤口只有心口上的一颗小洞,城中的人都以为是鬼怪所为。
宗藏回到家与女仆希惠结婚了。
二.原著与影片的异同影片加入了原著中不曾有的几个角色:首先是加入了宗藏的妹妹,宗藏的妹妹嫁给了一名和宗藏要好的武士朋友;加入了宗藏的母亲,原著中故事开始时宗藏的父母都已经故去了;还加入了希惠的前夫(原著中希惠未曾结婚),希惠的妹妹,以及宗藏的一个智力有缺陷的男仆。
而在剧情脉络上,电影基本把原著中的情节全部拍到了(原著本身也是一个约三万字的短篇小说),同时丰满了主角的和希惠的爱情线以及另一条用来表现“时代性”的线索。
我将会在下文中逐个试读这些增减的得失。
三.原著剧作分析原著的剧作结构异常清晰简约,近乎三幕剧。
原著自己也分了六个章节。
原著的开场是简单高明的。
开场是描写宗藏傍晚执勤结束回到家,在院子里赏花。
这段是客观叙事,透过环境交代了宗藏有些落魄的下级武士身份。
然后随着对花的描写,过渡进宗藏的主观视角,接着进入宗藏的“回忆”。
这段回忆交代了宗藏自如何认识希惠,以及两人平静单纯的主仆生活。
这段回忆交代了希惠的人物——大大咧咧的农村少女,有几分姿色,但是气质过于男性化,不讨喜。
随后回忆被宗藏的邻居打断。
邻居告诉宗藏,看到希惠下午和一个陌生男性出门了。
邻居又用下流的话调侃宗藏和希惠的关系,让宗藏把希惠看紧一点别让别人抢走了。
邻居的话让宗藏很生气,但是宗藏又不好事,并不与其争吵,只是憋着气点头答应。
邻居走后,宗藏本身对希惠本无男女之情,又好像被邻居的话勾起了似的,开始琢磨希惠到底和哪个男的出去了。
等到入夜了,希惠才自己一个人回到家。
这一段其实笔墨不多,用非常简单的场景交代出了宗藏的大部分故事背景和人物性格——宗藏是一名价值观非常正的下层武士,为人处事上带有一种大部分人都有的“妥协”。
同时也在结尾微微点出了宗藏对女仆希惠带有的那种隐约的情欲.正因为主角正直,所以“思考希惠去哪”这件事才带有某种戏剧动作的意味,意味着主角做出了一个不太符合人物“平常态”的动作。
毕竟一个正直的武士又怎么会因为自己女仆跟别的男人出门而不快甚至有点“吃醋”呢。
而小说的第二章则充当了大部分三幕剧中“激励事件”的作用——即打破主角原本生活的稳定态,引入外力迫使主角做出戏剧动作。
第二章的开头写的妙,是宗藏希惠对坐吃晚饭。
这场晚饭写成了一场对手戏,宗藏心里在琢磨希惠到底下午跟谁出去干了什么,但是希惠却只字不提。
于是基本就是宗藏通过问希惠“今天干了啥”,“在这呆的开心不开心”,“是否要嫁人”等问句想试探出自己关心的问题的答案。
结果希惠全部见招拆招给糊弄过去了,对下午和男人出去这事只字未提。
这段戏写的妙,有一种“愈演愈烈”的感觉,本身宗藏对这件事的关心只是一个念头,后来反而因为得不到答案愈来愈想知道,自然心中对希惠的欲火也慢慢升腾起来。
这段对话以希惠说自己吃完饭了去刷碗结束,宗藏看着希惠起身,忽然感觉她的小腿很细嫩。
第二章的后半部分写了宗藏的上司来见宗藏,告知了宗藏狭间越狱的事情,让宗藏与狭间去比武等等。
宗藏本觉得是师出同门不想去,但是上司指定他去,并告诉他狭间也点名让他去,宗藏只得领命。
至此第二章作为激励事件的部分结束,宗藏开始准备与狭间的决斗。
宗藏接受与狭间决斗是在全文大概前四分之一的位置。
基本上符合传统三幕剧中激励事件结束主角进入动态叙事的规范。
但是在电影中,宗藏接受决斗居然是在电影已经开始了77分钟的时候,约在整部电影已经放完了五分之三的时候。
这就非常反常规了,一般这时候按正常商业片的剧作逻辑应当快要进入高潮段落了,而主角却刚刚接受决斗。
那我们看看电影版的前77分钟到底都拍了什么。
我下面将把电影的前77分钟分成三个部分,并分析其分别的作用。
事实上整部电影的开场大约花了6分钟来讲述“三年前”的部分。
电影的开场是三年前宗藏给狭间送行的段落。
在我看来这场戏拍的相当失败。
这场戏的内容主要是宗藏以及他的妹夫为宗藏送行。
大约三分钟的戏份,大部分时候是拍摄三位武士同框的中景,作为主角的宗藏在画框中占面积最小,但又不小到足以引起人的注意,所以并没有被得到有效突出。
而且对话基本发生在狭间和其妹夫之间,内容也大多是一些无关痛痒的话。
妹夫夸狭间的妻子美丽,狭间说自己到江户肯定美人更多云云。
然后是狭间上船,三人惜别,又给了在一旁的狭间妻子一个全景。
随后是妹夫和宗藏的双人对话,交代了宗藏和妹夫之间的关系。
之所以说“三年前”这场戏失败,是因为大部分影片的开场,都有以下几个作用:交代故事发生背景,为后面的叙事留一个伏笔,凸显故事质感与影像风格,突出主角并交代主角性格,如果节奏够快的话还可以交代一下矛盾云云。
但是本片的开场既没有突出主角性格(主角几乎没说话也没有行动)也没有突出主角,甚至视觉上一行三人几乎都是一样的造型,分不清主次异同。
大部分人估计在这一场戏都会以为狭间或者妹夫是主角。
而且离别戏份,尤其是这种叙事感若视觉力度又差的段落。
不适合放在开场。
有一些电影的开头可能也没什么叙事性,但是可能视觉上有质感,能显出故事的风格,但该片的视觉风格同样平庸,算得上比较糟糕的开场戏。
这场戏是原著中没有的,在我看来,电影版要加这场戏,无非是为了早早的所谓“埋下伏笔”。
但是这个伏笔也毫无力度,首先是这个开场的叙事是完全稳定封闭的,并没有明确指向什么不确定的因素;其次狭间的戏份在影片进行到77分钟才真正登上叙事舞台,这么早的“埋下伏笔”在一部电影中过于奢侈。
这场戏结束后,叙事进入“三年后”。
“三年后”的开头,便是一个雪天,宗藏在大街上遇见了希惠,原来希惠已经嫁人了,但是宗藏发现希惠脖子上有伤,原来被家暴,过的并不大幸福。
而后15分钟的戏份居然是关于宗藏上班的内容。
基本是一个喜剧的拍法,讲的是城里买了几尊洋枪大炮,有一个外国留学回来的老师教武士们使用,各种武士就轮番出糗,戏弄老师。
但是这一段戏的部分调度我很喜欢,所以虽然剧作上与故事主线并无太大瓜葛,我还是觉得可以接受。
这一场戏的结尾是主角被长辈责骂不娶媳妇,妹夫帮他打掩护。
然后是宗藏听妹夫说起希惠好像在新家里被虐待,病的很重。
宗藏听了这话,居然立马起身,说要去解救希惠。
随后又有十五分钟的戏,讲的是宗藏如何不顾武士身份把别人家的媳妇抢走,带回自己家,然后给她养病云云。
这一段戏中,宗藏的弱智仆人和希惠的妹妹(娘家人派来看望希惠的)登场,一大帮子人忙前忙后照顾希惠好不热闹,又有大约十分钟的戏份是希惠病好了,希惠和她妹妹给这个家带来了活力,拍了五分钟的家常,什么抓鸡,种地,煮饭喝茶等等,拍的十分温馨。
至此其实可以发现,弱智仆人的加入主要是为了增加笑料,导演经常让其犯糗,用来打破希惠和主角的暧昧情景,其实算步妙棋,不然孤男寡女难免迅速地干柴烈火。
而希惠妹妹则是出于情境的考虑,人越多越热闹,显得温馨,尤其是有小孩子的情况下,有妹妹在更显出希惠来到宗藏家后宗藏家的温馨气氛。
至此,整个片子其实已经拍了45分钟了。
不难发现电影版的设置中,其实前45分钟完全可以构成一个独立短片(尽管无趣),因为这45分钟的叙事是完全封闭的,有非常完整的开头(主角大街上遇到希惠),发展(主角上班的时候被责备应该找人结婚,听说希惠被虐待),行动(去希惠嫁到的人家把希惠带走),结尾(两人幸福的生活在了一起)。
这个就完全不同于原著了。
事实上,这45分钟在剧作上是可悲的,对于后面还有90分钟的内容来讲,这45分钟的主题完全集中于主角和希惠懵懂的爱恋上,并且主角把希惠找回来,是一个大的叙事动作,找回来却又不结婚,仍当女仆,显得这个动作无意义,傻愣愣的。
在这方面上,远不如原著,原著仅用了吃饭一场戏,就把男主角希惠的朦胧情欲给写透了。
但是作为电影艺术,前45分钟展现了一些那个年代的风貌也不算完全无用。
而后45-77分钟,总算有点进入节奏的感觉了。
首先有一场戏切换到狭间视角,拍他犯了事,被押回大牢,听候发落。
这场戏拍的比较神秘,所以还算可取,如果拍的不神秘,其实会丧失原著里那种对于狭间癫狂吊诡,如同“刀鬼”一般的描写。
然后是男主角得知狭间的事情,然后穿插了一通男主角和希惠之间朦胧情欲的描写(俩人到现在还在互相暧昧,看着真的非常着急);又穿插了一段男主角上班时一行武士和留洋老师之间的笑料。
这一部分算是进入节奏了,开始引入狭间事件,并开始多线叙事。
但是仍有一大弊端,那就是过于“平淡如水”。
这一段落最大的问题在于没有什么矛盾,叙事没有因为狭间事件的引入相应的做出节奏上的改变。
最明显的就是当男主角接下与狭间决斗的任务后,下一场戏居然是男主角在家劈柴与希惠斗嘴,好似无事发生一般。
总结一下对于激励事件前这一部分的论述,其实原著与影片最大的异同在于影片加入了许多闲笔,并且将主角和希惠之间的感情列成了叙事中非常重要的一部分,浓墨重彩的刻画了这种有点朦胧却不符合当时社会规则的感情(武士是不会跟乡下女仆通婚的)。
四.关于狭间妻子夜访段落的分析事实上,藤泽周平原著中对于狭间妻子夜访这场戏的笔触非常多。
这场戏几乎可以说是原著中最为重要的一段戏码。
原著中刻画了一个神秘美艳的狭间妻子的形象,颇有“蛇蝎美人”的感觉。
狭间妻子深夜来访,成熟的肉体和谈吐气质吸引了主角,而且她非常露骨多情地勾引了主角,但是主角经过了一系列的思想斗争没有和她发生关系。
这段可以说是主角作为一个“武士道价值观”坚定的维护者所贯彻自己价值观的行动。
但是原著中主角在狭间妻子走后,却又按捺不住自己的情欲,与希惠发生了关系,其实是“泄欲”成分居多,而非“爱情”。
这直接导致了主角在第二天的决斗中内心其实非常复杂,他在质疑自己昨夜行为的正义性,接着他又跟着开始质疑自己今天决斗的正义性。
这场决斗在这种主角对自己正义性的思考下成了一场“丧失意义的决斗”,主角并没有因为自己胜过了狭间而感到高兴,反而陷入了一种更深层次的自我怀疑之中。
但是在电影版里,导演做出了一个重大的改变。
主角拒绝了狭间妻子的勾引,却并没有和希惠交欢,而是直接沉沉睡去了。
这直接导致了第二天决斗的行为变得无趣。
事实上影片对决斗一场戏视觉上的处理也非常简单,就是一个村子里,进行一通搏斗。
但是结局并不是主角杀死了狭间,而是主角打倒了狭间,正考虑是否要下杀手时,忽然自己同行来的治安队中有人用枪远远的打死了狭间。
这其实是在强化某种“时代性”的叙事矛盾,而非主角个人“内心情欲上”的,其实是用一个更为简单厚重的外部矛盾替代了一个复杂的内心矛盾。
后面的段落几乎相同,主角去质问自己的上司,上司淫笑着答复,然后主角用暗杀秘术杀死了上司。
五.结语在剧作上,主角作为男人本身的自私性没有体现出来,和希惠的关系从“泄欲”变为了“爱情”,并在结尾又花了大约十几分钟的戏份描述主角杀死上司后向希惠表达爱意的过程。
这导致主题从小说中某种“引情欲导致了对自我正义性的怀疑”塌缩为了“对传统阶级叙事下爱情观的反抗”。
而影片中其他部分,譬如时常穿插的武士们滑稽地练习着洋枪大炮等段落,与最后狭间被冷枪打死的段落,更强化了这种“时代性下反传统价值”的价值观。
导致其实小说和电影探讨的完全是两个事情。
但是这也并非某种指责,事实上另一部同样是山田洋次执导,改编自藤泽周平小说的电影《黄昏的清兵卫》也同样是类似的母题。
只不过《黄昏的清兵卫》原著其实是完全在刻画这种“反阶级的爱情叙事”,所以拍出来的电影,自然也顺畅。
而“隐剑鬼爪”的原著其实还不完全是这种类型的叙事,自然电影的有些部分就显得臃肿,乏味,其实是导演努力试图把原本的文本往导演自身想要表达的母题上纠正所致
故事梗概前面已有,在此不累述。
片名“隐剑鬼爪”的独门绝技,原来是将协差上的笈刀藏于手腕中,趁对方不备瞬间刺向对方心脏的暗杀刀法,被刺中的人表面几乎无疮口和血迹,但心脏出血充溢内体,不明就理的人以为这是鬼魅导致,故名隐剑鬼爪。
山田似乎对下层武士情有独钟,喜欢把故事背景设置在新旧交替的幕末时代,影片中的片桐具备武士的基本品质,剑术高强,忠于职守,重诺守信,尊重女性,他所代表的下层武士,体现的正好是武士精神中优秀朴实的一面,最具人情味;上层武士在山田的电影中则完全是最卑鄙最没人性的一群人,自然难逃被戕的厄运。
山田的片子,叙事如流水,节奏不紧不慢,大悲大苦融化于主人公的忍耐克制中,生活的片刻暗淡之后迎来的将是自由幸福的时刻,温情只有经历过苦难,才能变得真实可贵。
自由、生命、家庭、幸福是每个人理所当然应该去追求的,山田的武士片传达给我们的,是这样一个现代的,温情的,永恒的主题。
隐剑鬼爪的男主,是声音低沉的男子,前段时间看美剧疑犯追踪,男主李四亦是如此,而且面无表情,就像冰箱一样始终很冷静。
我也想做这样的男人啊!
于是压低了嗓子说话,努力让自己像冰箱一样冷静。
嗯,我把冰箱当成自己学习的目标实在是很聪明的,因为人们要往冰箱里放大量好吃的东西!
匡扶正义的英雄式电影。
《隐剑鬼爪》讲述了在武士逐渐没落的年代,身怀绝迹的下级武士宗臧被迫手刃同门,也用出隐剑鬼爪惩治了道貌岸然、辱人妻女的领主。
山田洋次的电影总是在人物的范畴中,故事反倒有几分为人物服务的意思。
爱情的元素也好,武士的精神也好,整个故事很难说哪条线最重。
从片头和结局看,和同门的宿命似乎是故事主线,但影片中却是大量笔墨在讲述武士和女仆的爱情。
导演一是把爱情处理成对人物的塑造,二来呢也行同门之战时,把爱情作为胜利的理由,整体性做了补足,所以整个故事还挺顺畅。
武士就是日本社会里的绅士吧,他们有体面和价值观需要维护,并愿意为之牺牲。里面的感情真含蓄美好,松隆子太美丽可爱。
三部曲中最喜欢的一部,剧情而言最为饱满精彩,为时几秒的秘技隐剑鬼爪杀人于无形戏码精彩绝伦。新旧时代更迭,主人公勇敢地抛弃过去,追求浪漫,目指虾夷商旅人生,充满气魄与气量。不同于因维新成为阶下囚的昔日同伴,他履行了自己的价值观,并在最后报得大仇,完成了自我超越,充满豪情侠气的作品
要不是松隆子的颜值很难看下去,国外古装片确实不是我的菜,基本所有的日本武士、韩国大臣、西部牛仔、英国庄园都没啥感觉,这部电影其实算是个比较现代又比较老套的爱情故事了,结局挺好
片桐宗藏这个武士形象塑造得近乎完美,在时代变革之中,依旧恪守武士精神,在阶级束缚之下,仍然选择情义两全。片中的松隆子实在美丽,难怪被男主心系至结局
一般
你跟上级讲情义,上级跟你讲玩人妻性欢愉。不要脸的武士,加上不要脸的上级,那就是天下无敌。要脸的武士,遇上不要脸的上级,那就送他归西!
末代正直武士的烦恼二三事,与农民姑娘的真情,不在意流言蜚语,却无法给到跨越阶级的名分;效忠无良家老、不得已与同门武士决战,导致别人家破人亡;自己奉行武士道,但统治阶层却荒淫无道,虚伪狡诈,反而拿武士道套牢下属。武士最终选择摆脱枷锁束缚,隐剑鬼爪的暗器设计异常精彩,象征着对武士道的离经叛道。山田洋次着重描绘了时代更迭之际,武士们的日薄西山,他们笨拙地学习火绳枪,武士道精神也早已被抛之脑后。松隆子符合山田洋次片中常见的那种完美无瑕的女性形象。
作为一个闷骚男我很理解男猪脚的心理活动。有松隆子这么萌的女仆难怪不推倒都难。
幕府普通武士的形象和精神:守规矩、正直、勇敢、善良。片桐救了侍女希慧却不娶她,还她自由回家。与同门越狱师弟狭间决斗,师傅教了他决斗招式隐剑鬼爪,越狱对手狭间妻子来求片桐无果。决斗前片桐让狭间为他妻子着想剖腹被拒,片桐杀了狭间。去见堀家老,确认狭间的妻子的确被家老糟蹋过,随后狭间的妻子自杀。片桐杀了家老,替狭间夫妻报了仇,辞去了武士一职成为庶民,准备去虾夷做生意,临走前向希慧求婚并邀请她一起去虾夷,最终有情人终成眷属。
穿和服的日本女人别有韵味,本以为男主会为了女主与人决斗,但讲述的确实幕府末期的现状。刀法第一和武士的骄傲终究是敌不过一发炮弹,幕府亦是病入膏肓。
隽永,深意,改革与保守,封建制度行将瓦解之前,值得反复观看。
从鬼爪到火枪,还能再卑鄙点么
黄昏清兵卫在前,就显得这部电影不是那么出众。武士题材过于消极和优柔了。
标题非常地武侠,像是九阴真经、六脉神剑一样的绝世武功,但其实内容和三田洋次“武士三部曲”的另一部《黄昏的清兵卫》比较类似。相同的点在于,都对大时代之下下级武士阶层那种宝贵细腻的情感进行的了关注,爱情被阶级阻挠的同时却又超越阶级。美满的家庭生活始终是乱世之下的避风港,不讲道理地为人类提供了某种链接和意义,与之相对的以“家老”为代表的微观power、长官意志,却无比下作,完全不值得个体为之付出。与《黄昏的清兵卫》一样,两片的女主角都好温柔好可爱。
2023/01/08 藤泽周平原作,他笔下的幕府武士和现代上班打工族无异呐
有一个很辛酸但又非常幸福的结尾!
故事感人,但角色口播故事的剧本写法太低级。黑泽明时代剧里的丑角扮丑与电影本身具有同样的仪式感,且不在换起观众同情心的桥段扮丑;本片本身形式过于日常,且扮丑总是伴随着观众同情心大发的时刻。丑戏是间离的,天然和感动的情绪不相容。
和《黄昏的清兵卫》一样,闷到死
和《黄昏清兵卫》的感觉真像,日本最近20年拍的古装片好像很少有特别经典的,背景复杂,元素多样,似乎很难就单一主题拍出传世佳作。山田洋次的这两部电影都很好,看着很舒服,但相比黑泽明和今村昌平,还是显得稍逊一点
山田洋次武士三部曲中最差的一部电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