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梅兰芳

梅兰芳,Forever Enthralled

主演:黎明,章子怡,孙红雷,陈红,王学圻,余少群,英达,安藤政信,潘粤明,吴刚,石小满,六平直政,钱波,毕彦君,张少华,李明臣,柳景溪,李滨,陈强,于小彤,尹治,李胜素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北京话,日语年份:2008

《梅兰芳》剧照

梅兰芳 剧照 NO.1梅兰芳 剧照 NO.2梅兰芳 剧照 NO.3梅兰芳 剧照 NO.4梅兰芳 剧照 NO.5梅兰芳 剧照 NO.6梅兰芳 剧照 NO.13梅兰芳 剧照 NO.14梅兰芳 剧照 NO.15梅兰芳 剧照 NO.16梅兰芳 剧照 NO.17梅兰芳 剧照 NO.18梅兰芳 剧照 NO.19梅兰芳 剧照 NO.20

《梅兰芳》剧情介绍

梅兰芳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京剧艺术大师梅兰芳先生的传记电影,但多处描写与史实不符。 唱了大半辈子戏的大伯因在西太后寿辰中顾及家中出殡未穿红被赐一纸枷锁后,少年梅兰芳将他临死留下的一封书信随身携带,开始跟随与梅家有世交的京剧老生名角十三燕(王学圻)学唱戏、做人。十年后,梅兰芳(余少群)在梨园崭露头角,想着能一辈子清清白白唱戏、做人。 对戏剧艺术有颇深研究的留洋司法局长邱如白(孙红雷)满腹牢骚于传统京剧,却在看过梅兰芳的演出后难抑激动,提笔给他写下鼓励、建议书信。梅兰芳也想创新表演,对邱如白十分感激。两人封封书信往来、见面促膝长谈中,梅兰芳对京剧的理解日渐加深、翻新,并收获“三哥”邱如白持续一辈子的单纯情谊。 但梅兰芳也因此与十三燕生出分歧。两人在好事者的怂恿下决定对打擂台,梅兰芳大获全胜,迎来自己的时代。梅兰芳能成功,除了自个有非一般的悟性、邱如白时刻在艺术上将他鼓励外,尚因大...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恋途未卜夜幕女王老爹特烦恼极寒风暴希德尼娅的骑士编织爱的行星美国暴力哭泣的男人焚城人肉农场甲虫王者森林居民的传说暗数杀人我的老板是小猪平行森林急诊室的故事第十四季刑柱之地2蜻蜓星尘谁?异能者第二季凯文怎么了蝉鸣抓鬼天狗帮我只在乎你救女心切真假情人爱美丽狂想曲八爪狂鲨大战梭鱼翼龙支离破碎危狱惊情你往何处去只为那一刻与你相见

《梅兰芳》长篇影评

 1 ) 我知足了。

买票的时候说出“梅兰芳”三个字,心里有点打颤。

想想我历来都是称“梅兰芳先生”的。

整场电影只有三个人。

周围很空旷。

前半段我一直在哭,只要演员一上戏台我就开始哭。

就像那次在音乐节看到大metal活生生地站在眼前时候的情景,止不住地往下掉眼泪。

后半段多是感情戏,基本没有煽动我。

只有美国剧院内观众站起来齐声鼓掌时,眼泪忽然流得一脸都是,甚至失控地哭出了声。

好在大片大片的背景音淹没了它。

对于《梅兰芳》的来龙去脉,我什么也不想点评。

只说几个事实吧:1.戏行里面的乾旦,也就是你们说的“男旦”,虽然有点女气,但没有这么gay的。

黎明的气质挺有代表性,挺对的。

2.章子怡的身段,乍一看是可以的,因为我突然想起她是跳舞出身,所以某种和谐与不和谐感都在情理之中。

她唯一外行的地方是眼神太过热烈,以及嘴张得太大。

须生行,不可有很夸张的喜感眼神。

而且因为要练习戴着髯口(就是胡子),唱戏时候上嘴唇是不能动的。

这是功夫。

3. 对比一下《亮剑》,你就知道剧中的日语说得有多标准。

日本演员都是日本人。

而且,所有的音响音效制作班底都是日本团队。

很保证质量。

4. 京剧配唱,很到位。

要说有什么稍微有点别扭,就是梅葆玖先生的声音与瑜老板、张克、李舒放在一起,能明显听出不是一个年代的感觉。

老梅派的感觉非常强烈。

5. 所有演出海报上的梅兰芳,都是梅先生本人的照片。

至此,至少我这个50%内行,挑不出什么毛病来。

很遗憾,我不是很熟梅派,畹华打动邱先生那场戏,太素了,我不知道是哪出;在美国上的那场戏,武打对戏,我也没认出是哪出。

我并非完全的内行,就像对于摇滚流派至今没法特别明晰地说得更深入一样。

我很惭愧。

不过仍旧可以非常肯定地说,这是2008年我看过的,最好的电影。

不是之一,是最好的。

今年没有电影再可以超越了。

如果它要去参赛,我衷心、衷心地希望它能拿一个好奖项。

想拍出一部打动人心的好电影,至少要知道你心中的“根”是什么。

任何形式的艺术都一样。

否则,不过是徐克对摇滚没有做足功课的笑话,空有个很棒的形式。

原谅我看电影的角度也许不对,我真的不是很在乎情节是什么,如果题材更能触动我的话。

当然,《梅兰芳》的情节我也给出五星。

尽管也许失实,但全当它是电影。

如果你对这部电影的感情表达和手法有任何批判,都无所谓。

如果你拿演员对京剧的诠释,与《霸王别姬》相比,我认为最好还是先了解一下什么是京剧,再来讲,比较好。

我没法挑出一个演得好或者演得不好的演员,他们全部都属于《梅兰芳》。

其实我很喜欢一个人做某些事。

一个人听音乐,一个人看电影,可以肆无忌惮、毫无顾忌地大哭或者大笑。

毫无保留的,那么真实。

电影里有很多醒世名言,很多很多。

它们不应该被拿来开玩笑一样,变成流行词汇。

这是亵渎。

这个冬天,我重新体会到了一些已埋没在记忆深处、几近忘却的非常私人的情感,我知足了。

 2 ) 善生,跟我来

善生,跟我来。

看到孟小冬晶亮流动的眼波时,我脑海只能够浮现出这样的一句话。

灵魂相近的人,有着属于他们彼此的对话空间。

旁人无法侵入,也不能够懂得。

《梅兰芳》大大美化了这段尘封在梨园里的情事。

缘于对逝者的尊重也好,缘于艺术创作也好。

你要知道,现实永远不可能是完美的,值得咀嚼回味的。

留在你脑海里的很多很多片段,其实都不自觉地经过了你自己的美化和再创作。

从这个角度而言,《梅兰芳》不过是一段往事以陈凯歌的方式借尸还魂。

寒风萧瑟的纽约街头,经济萧条的灰色布景,大雪纷飞。

奈何像极了当下的状况。

下一个镜头便来到有着柔和灯光色调的室内,穿着毛巾大睡袍的黎明看着手中的纽约时报。

真好,那个时候独立剧评人就已经有了举足轻重的地位。

在陈凯歌的眼里,梅兰芳不是梅畹华,梅兰芳是一群人的终极目标。

这正是梅畹华终其一生苦恼的地方:他始终不能跳脱自己的皮囊做一些自己真正想做的事情。

俯仰之间,就有了百人的生计维系,怎能不小心翼翼带好纸枷锁。

整部电影里,亲近的人从不叫他“梅兰芳”,他们都“畹华畹华”地叫他。

他们都知道,梅兰芳是外头人眼里的角儿,畹华才是他们真是看到的这个人。

少年时期和十三燕打擂台的时候,他躲到了角落里,他害怕。

成名之后,他又一次躲到了角落里,他还是害怕。

所以,孟小冬才说:“畹华,不怕。

”我不知道陈凯歌有没有看过《莲花》。

自始至终,他镜头里的梅兰芳像极了安妮宝贝笔下的善生。

而孟小冬,毫无疑问就是牵扯了善生灵魂的那个苏内河。

她比他强大,她比他倔强,她比他更执着也更清醒更明白生命的本质。

他们的开始,是她主动打开了门,叫了一声“梅大爷”。

邱如白劝她离开梅兰芳时,她说:"可我偏不,我偏要天天等他,等来他一个下午,一个钟头,一分钟,都行。

"再之后是福芝芳上门,干净的白开水和茶。

中景镜头里,种满植物的园子里,两个女人分而坐之的背影,静默了太久。

他们的离开,还是她主动拥抱了他。

她什么都不怕,于是只有她才能够对梅畹华说不怕。

她眼里没有梅兰芳只有梅畹华,于是只有她才能够对梅畹华说不怕。

邱如白不能够,因为他想要将梅畹华塑造成一个完人。

福芝芳不能够,因为她只能在孟小冬离开之后坐在梅畹华对面陪着他落泪。

孟小冬和梅畹华的对话空间。

旁人进不去。

整部电影里,梅畹华唯一一次高声说话是对着孟小冬,对着收拾行李的孟小冬。

除此之外,他一直是平和淡定的,拒绝也不曾一句高声。

就算是在日军的囚室里,也只是潇洒淡定地转过头说一句“不演”。

畹华,不怕。

善生,跟我来。

皮囊和灵魂不能分而治之,于是很多时候我们只能迁就我们臭皮囊生存的现实。

挑选一个不那么性灵契合的伴侣,浑噩地生活着。

是的,你可称之为幸福。

是的,梅畹华和福芝芳也携手白头。

但你我也清楚明白这份感情是岁月积淀出来的,而不是爱。

留不住最爱的人之后,还有什么可值得害怕的呢。

滚滚红尘里又有什么不能够泰然大度一笑置之呢。

现实里,孟小冬远嫁了杜月笙。

风烛之年的杜月笙依旧有勇气给孟小冬名分,或者说,孟小冬也有勇气担这个名分。

1950年她随着杜月笙移居香港。

一年后,杜月笙病逝香港。

1967年,孟小冬定居台湾,最终在台湾终此一生,葬在台湾。

墓碑是由杜月笙的大公子立的,上书:杜母孟太夫人墓 张大千敬题。

就是这样了。

所有的爱恨情仇都是在镜头下和光影幻觉里被放大的,现实中一切都可以轻描淡写地拂过。

 3 ) 《梅兰芳》十大经典台词

1,梅雨田(大伯):大伯不想让你再戴这纸枷锁,不想让你再遭演戏的罪。

点评:“纸枷锁”三字精妙,一笔写尽旧时戏子说不清的负担,道不完的委屈,又从情节中信手拈来,堪称神来之笔。

2,十三燕:你穿着戏服到这世上,小心把戏里的人物给弄脏了,下次不许,知道吗?

点评:梅兰芳与十三燕打对台,十三燕身败名裂,梅兰芳顾不得卸妆,急急赶来探望,十三燕开门见山的第一句话,一个老戏子纯净无暇的内心世界一览无遗。

他身在红尘,心在戏中,戏里世界不容玷污,正如他的心灵一样。

3,十三燕:我替唱戏的挣了一辈子的面子,没挣着。

点评:大悲凉,大孤单,半生狂傲只为戏,一世心血付东流。

4,邱如白:你一定能打败他,打败他的不是你,是时代,你的时代到了。

点评:笔落千钧,扫开了一个时代的阴霾;台词的力量可以复活历史,让我们感觉,风起云涌的变化,就在身边。

5,邱如白:谁毁了梅兰芳的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点评:懂戏懂到入骨三分,方能说出这般话语。

6,福芝芳:他不是你的,也不是我的,他是座儿的。

点评:心上人,留不住,抓不牢,万般苦楚,只能向情敌吐露,福芝芳苦,做女人苦!

7,孟小东:不许说谢谢,说了,我就不送了。

点评:只是对你好,什么也不麻烦你。

世间男子的梦中情人,有超过孟小冬的吗?

8,梅兰芳:你们想看一个弄脏了的梅兰芳吗?

点评:面对日本人的刺刀,梅兰芳面不改色的一句话。

再有人怀疑梅兰芳的血性,这话可以打他一个耳光。

9,梅兰芳:我有一个长辈,临终的时候对我说,以后你成名了,能不能把我们唱戏的地位,给提拔提拔啊,我说好啊。

点评:十三燕灵魂附体,两代戏王异口同声,前后勾连起半个世纪的荡气回肠。

原来向这个世界要一个公道,从来都是这般艰难!

10,梅兰芳:谢谢大家,都别跟着了,我要去扮戏了。

点评:繁花落尽,流云归天,这话好像把梅兰芳的一生都概括了。

有关梅氏生平,当然有多种概括的方式,但这一种无疑是最抽象,最有意味,也是最能让人落泪的一种。

 4 ) 再见,陈凯歌。

大幕徐徐拉开,一声呼喝可以穿越历史的过堂,少年瘦弱的身段儿在昏黄的灯下无比修长,大伯的京片子一串串喷涌而来,一瓣花落,三个字起——梅兰芳。

我深嘘一口气,当年看霸王别姬的兴奋又从每一寸肌肤跳跃出来,对于陈凯歌,我仍是期待的。

落幕,四围的笑声从未间断,情侣们讨论着午饭,女孩子们跳跃着到幕前拍照。

我整个人瘫在椅子上,久久无声。

这年月,没给你留下沧桑,却洗去了苦难。

章诒和先生在《伶人往事》中所描画的那个群体那个时代和那之后种种的惨绝人寰,曾让我在盛夏的夜晚难以平静难以入睡,尚小云的身段,言慧珠的愁肠,还有那间或提到的梅先生的隐忍梅太太的大气,都像一幅缓缓展开的画卷,提醒今日干涸的时代切莫忘了这土地上曾有过的笑语欢颜,那寻常巷陌间艺人们的悲欢和操守,和苦难。

陈凯歌,你呢。

一个纸枷锁的寓意从开篇就使人莫名的烦躁,一个戏郎到名伶的传奇被赋予了某种象征意味,大伯不断响起的话语在提醒看客畹华所经受的内心纠葛,于是篇末当黎明落寞的转身,那一句淡淡的话,就会使人顿生无奈之情,无助之感。

起承转合严丝合缝,名伶的传奇人生化作一部不存在任何悬念的悲喜交加正剧,他也终于以寂寞之身得到万人空巷,青史留名。

黎明从不是个合格的天才演员,却绝对认真的让人不忍批评,他顶着与《甜蜜蜜》中太过相似的默然的脸,操持着练习过后的优雅身段,一步步带领我们接近已经被美化和虚构过的梅兰芳的崛起和爱情,接近梅兰芳的价值观和人生观。

主人公天生内敛的个性也就不会因为欠火候的演技而受到太多曲解。

淡淡的,只是有些无味。

作为老北京人的陈凯歌所营造的梨园世界,还原历史,味道十足,这一点我从来不用怀疑。

但这一次,当历史在抗战后戛然而止,当阶级冲突民族冲突被刻意强化,当大师的一生最终只化为一封信的背景下无尽的纠葛,化为面对爱情事业的痛苦抉择,化为一人之身担万千重担的苦楚,我所看到的陈大导演,早已不是那当年使我整夜无眠泪流满面的人,他老了,他退缩了,他不再是斗士,而只是守墓人。

他不是忘本的人,所以他决定记录。

他不是不懂行的人,所以他可以在细节上丝丝入扣。

只是,他的庞大叙事使他陷于节奏的混乱,他对宏大主题的过分追求使他将梅老板不再当做一个人,而是当做一个神去刻画。

他的隐喻小心翼翼缺乏洞穿的决心而成为鸡肋,他对历史怀有敬畏却也仍然选择阉割。

他已经是一个孩子的爸爸,他的新妻子美丽,他的电影不再会成为禁片,他叫陈凯歌,却已经和当年无关。

大二,影视艺术欣赏课,孙懿华老师播放陈凯歌的短片作品《百花深处》,“十分钟年华老去”,我深嘘口气,我看着冯远征奔跑的背影,我看着老北京离我们而去。

今天中午,我站在中关村的人流里,我想起了程蝶衣。

这个北京早已不是那年的北京,这里的人们也早已不会疯狂的追捧伶人,梅老板在60年代初离开人世,他骨子里是个旧人,崭新的时代没有机会将他改造毁灭,他也终没有机会看到今日之梨园和今日之中国深刻的背叛。

有人问我,好看吗?

我笑笑,挺好看的,应该去看看。

是的,即使于我是失望的,那仍然是好的,从没有人这样为那个群体的生命轨迹给出过如此盛大的影像描述,从来没有人这样隐喻着给出旧时代的真实写照,从来没有人这样为伶人重塑往昔之辉煌,那些生动的京片子,那些飞袖唱念,为死去的魂灵正名,那告诉了被蒙蔽住眼的人,曾有过的时代,信义和道德,廉耻和操守,与曾经的书本无关。

所以,谢谢,陈凯歌。

你仍会是我心中综合排名前三的中国导演,我仍会记得你胸膛里怀抱着的宽厚,你在伪装年代里的石破天惊,你对旧时代的尊重,你对老北京的悼念。

只是,霸王别姬终须散,前朝烟雨只梦延。

再见,理想。

再见,陈凯歌。

 5 ) 高擎科学发展观大旗,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

然后发现这个片子应该叫“高擎科学发展观大旗,做与时俱进的艺术家”整个片子就是个RPG游戏,讲述梅兰芳同学如何不断刻苦修炼内功,超越牛人,最后达到内圣外王的境界。

开始是与做相公的封建陋习对抗——表兄拉他去陪酒坐大腿,他正义凛然地甩了表兄耳光飞奔而去——简直是琼瑶小说里的纯情少女对待见钱眼开卖女儿的大嫂/妈妈的态度。

不过,咦,他之前不是刚扎破了脚么?

就算在台上为了艺术咬牙坚持,但怎么下了台还健步如飞?

陈凯歌总算没有回避这一段岁月,但其实更是回避。

大概是怕有人会提出他的像姑生涯,干脆先发制人来个撇清。

说起来那个坐在某大爷腿上的某个正脸都没有的群众演员,留着汉奸头,怯生生地穿着出锋的马褂,那么瘦长单薄,觉得很有时代感。

潘粤明演的朱慧芳,因为有特色,所以给人深刻印象。

当然他也完成了自己的历史使命——说明一个沉溺于封建陋习的人,最后终于被时代抛弃,沦落到饭馆子唱戏。

接着是新与旧的大乱斗。

从西洋回来的邱如白同志高擎解放人性的大旗,而后却被男/女性别模糊的杜丽娘征服了。

导演为什么要拍了两次孙红雷咽口水呢?

显得十分之无比的猥琐。

明明带有色情的意味,他还要反复高喊:我们是干净的!

简直有反讽的味道。

难道这就是陈凯歌同志对家属的无声反抗?

十三燕大爷留着小辫子做遗老,供着慈禧赐的翡翠和黄马褂,成为不折不扣的『旧』的代言人,所以他要被时装戏《一缕麻》打败,说明新之战胜旧。

我一直很犹豫,想不太明白到底这编剧是一个线性历史观,以为新必战胜旧才能昂首前进(所以十三燕要死),还是仍带有温情地说明梅兰芳的新中也有旧,或者根本只是王学圻演得好,因此这旧人物才那么让人动容,有他的一份坚持和风骨。

都说王学圻好,其实有点儿公公相的,不过相比而言是真的不错了。

十三燕身边的那些人,戏霸流氓马三,费二爷,都因为显示了乱哄哄的世相,显得比梅兰芳同志真实多了。

邱如白说自己干净,我倒觉得费二爷和十三燕的关系非常纯粹。

青年梅兰芳的余少群老想作出一个天真样,但到处飞眼风。

他和邱如白站在一起就很暧昧,后来黎明就没这种感觉。

不过他扮相确实很好看,也许因为后来黎明没有扮相,推不得近景,所以陈凯歌补偿似的让他拼命带妆出现,扮成黛玉乱跑。

有一个特别大的硬伤(这片子里我看出两个),就是邱如白第一次见梅兰芳演戏(惊梦),英达演的冯六爷说“胡适和蔡元培来了,张季直也来了”,最后袁世凯也来了。

开始我只是觉得奇怪,虽然人家是新派人物,但也不作性这么直呼其名,“胡适之”与“蔡孑民”似乎更为妥当。

回来的路上一想更不对,胡博士1917年才回国,袁大总统1916年就死了;蔡元培根本是个倒袁派,怎么会笑吟吟一起看戏?

不应该觉得陈凯歌没文化,这种简单的史实google下就有,甚至不用出动年谱,可是他为了要表现“新旧人物都爱死他”来的这一出,在历史系学生看来就很wose,说不出的难过。

邱如白同志的一生就是跟他身边的女人PK。

和陈红演的福芝芳从头到尾不对盘,又设计赶走孟小冬。

虽然那是为了艺术,可是他分明带有一种吃醋的表情。

陈红在孟小冬部分演得像个退休妓女,不是泼辣,而是有一种鸨母神态。

那个部分的黎明一塌糊涂,本来就像只富强粉馒头了,又那么唯唯诺诺,所有人都当他儿子那么养,更显得呆不可忍。

尤其是对孟小冬的那一声“哎”——简直像智商不够的样子。

唯有喝汤滴下眼泪那场尚可,因为有点迟钝的,到了现在才噼里啪啦哭出来。

设计得也很好,陈红哭得比他都起劲,更像养儿子了。

这个故事分明是三个小三混战,福芝芳也不是大老婆,本来说好两头大的,结果屁股没坐正的东宫PK掉了屁股一样歪到天边的西宫。

哪里有这么纯情?

可惜西宫的第二春没出来,否则更好看,啧啧。

抗战部分的黎明感觉比北平部分好太多,可能因为没有了演戏的戏份,全是生活戏。

而且邱如白不在身边,整个人都慢慢活起来了。

邱如白同志坚持艺术高于生活,显然具有小资产阶级的软弱性和幻想性,于是这位曾经的领路人也终于被深明大义,具有民族气节的梅兰芳同志超越,成为了一个落后分子。

而福芝芳女士也凭着朴素的爱国心,一举成为了比他高尚的人……终于梅兰芳同志在爱国主义中完成了他内圣外王的修炼历程。

可是,哎,为什么日军刚刚进占南京,就马不停蹄地进入了租界呢?

明明要等1941年日本向美国宣战后,孤岛才沦陷的。

这个硬伤比胡适和袁世凯同时出现可严重得多,平白让我国土多沦于敌人铁蹄下四年之久,真是——不爱国啊!

 6 ) “没法唱梅陇镇了”

觉得最深刻的一幕“唱什么都行,就是不能唱梅陇镇”“怎么唱?

没法唱了”“永远都不唱了……”好像有类似的感触……

 7 ) 我会送你万世盛名,你别用一生寂寞相对

银幕上梅兰芳微肿的脸透着病态的苍白,他借着饮啜热汤的声音掩饰喉间的哽咽,但还是忍不住泪水滴滴坠落,他的妻子,福芝芳,放下手中的毛线活,慢慢坐在他对面,只说了一句“你别哭呀”,也在瞬间泪流满面。

那一刻,在我心目中,梅兰芳终于和黎明重合在了一起,而福芝芳也绽放出了她在全片中最诗意的寂寥。

那是在失去孟小冬之后,总是发乎情、止乎礼的梅畹华这次似乎比爱情更多走了一步。

一直以来,纠结于大伯的惨痛经历,爷爷的临终遗言,加上对戏的痴迷,对人生的迷茫,他已分不出功夫顾及现实中的情感关系。

我们看到台上喜怒哀乐的梅兰芳,却看不见台下七情六欲的梅畹华。

邱如白总说:人活得真,戏才演得真。

这话是对的。

只是为了造就这样一个出神入化的梅兰芳,不得不对一生中唯一真爱的女人放手,是真的心痛、真的不舍,知道今生今世再无相见之期,才能让一个男人流下抑制不住恸哭的泪水。

要怎么表述我看完电影的心情呢,走出灯光骤亮的剧场,我甚至没有办法在渐起的片尾音乐里待到最后,其实我们都是入戏太深的人,在漫长的生命里,不仅自己演出一幕幕好戏让旁人哭笑,也心甘情愿为不相干的人嘻笑怒骂、柔肠百结。

你不是你而我不是我,跳出孤单地球芸芸众生,我们都只是命运的小小棋子,凭什么为了那万世盛名,就要我用一生寂寞相对:什么一入梨园行,终身就得戴着纸枷锁,什么梅兰芳是属于座儿的,什么梅兰芳要做世界第一人。。。

作为一个女人,我只听见孟小冬在虚空中反复低语:“畹华,别怕。

畹华,别怕。

”我只看见,大雪纷飞的纽约街头,梅兰芳寂寞踟躇前行的背影。

繁华落尽到头来不过是一片虚空,似海深情结局却教人恨不相逢无名时,抛开名伶绚丽的外衣,梅兰芳也只是个孤独的红尘梦里人。

大伯懂他,所以大伯在有生之年从不应他的呼喊,就怕一旦人不在没了回应心里会更难过;十三爷爷也懂他,因为知道做戏子是卑贱又艰辛的路,所以要他想法子提拔一下戏子的地位;小冬懂他,所以她选择离开,留下那句让我一听见就心酸无比的话:“畹华,别怕。

”就连那个非我族类的日本军官最终也懂了他固执坚守的信念,他的心中并没有什么仇恨,他只是不想最爱的戏剧被卑劣的人性玷污。

孤独的人生孤独的戏剧,从这个男人出生起就注定他辉煌但浓重的宿命,老人用饱经世事的眼看见了未来,红颜与知己用各自的方式陪他走过一段人生成就他一瓣传奇,可惜他们余缕的温暖终不能翻天覆地、改沧海为桑田,梅兰芳是不朽的戏剧大师,但在个人的情感上,也许遗憾多于快乐。

“一抬腿,就算跨过了门槛;挥一下马鞭,就是在策马奔驰;佝偻了腰背,就代表时光流过了二十年。

在那方寸戏台之上,俗世的时间和空间都不存在,仅是一个人从出生演到死亡,时间与空间就同他一起诞生一起消亡。

”这是程抱一在《天一言》中的一段话。

小小少年的眼中,京剧既不优雅也不华丽,只让他感到深深的无奈和忧伤,从此认定不管结局是好是坏,京剧都是悲哀的艺术。

因戏成名,为戏所苦,纵然情深,奈何缘浅。

后记:《梅兰芳》这部片子看时也许没太多感受,但观后细细咀嚼,还是能品出许多味道来。

只是由于我毕竟是个女人,我哭的最多是为情,想的、写的最多也是为情,时代的洪流、人性的挣扎、思想的闪光之处。。。

那些就让旁人去写吧,我写不出来,也不想写。

另:《梅兰芳》和《霸王别姬》是完全不同类型的片子,没有任何可比性。

 8 ) 每个人心中的曲艺情节

本片的前一个小时是精华,或者说是王学圻这种老戏骨和余少群那种青涩的稚气,共同演活了一个少年的梅兰芳,一段尘封的梨园往事,一场浓墨重彩的老北京腔调,也许这些,才是陈凯歌所擅长的。

而台上惊鸿一瞥的黛玉,那天籁般的念白,宛若不愿醒来的梦一般的美好,不是现代任何一种新兴艺术可以替代的,这便是我们无可挑剔的传统戏剧。

想来,便有一种无比的自豪感。

曲艺之美,是老祖宗留给我们的不灭的遗产。

关于黎明的出演,多有争议。

在我看来,他的好处是干净,大方,眼神坦然而纯净。

但缺点便是他那张大脸,加之中年发福,怎么看,也不是旦角的料。

虽是北京人,普通话也算字正腔圆,但还是脱不了那一点点的港台腔。

所谓差之毫厘,谬之千里。

一点点的瑕疵,美玉虽美,也会蒙尘。

所以电影的后半段,实在是没有前半段来的惊艳。

说到这里,想起上次和肚皮吃饭,看到一个,实在是绝品,我看他看的发痴。

虽然人至中年,秃顶脱形,但一举一动,一笑一颦,都是旦角的好材料,细看五官,细致入微。

这种人,用电影里的话说,就应该是为座儿而生,可惜明珠入世,虽有光芒,也是微逝了。

最后,鄙视一下一如既往的广电审片团成员,他们一如既往的革命的眼光,一如既往的粗陋的剪片手段,让我看的每一部电影里都有前言不搭后语的事情发生。

强烈期待本片的DVD版本。

 9 ) 赠我北平冬日,一枝梅

推荐理由:评价一部电影值不值得一看,在我这里是很简单很武断的,就是看它有没有让我心中一凛的时刻,而这样的时刻,《梅兰芳》里头是有的。

片 名:梅兰芳导 演:陈凯歌编 剧:严歌苓、陈凯歌、陈国富主 演:黎明、陈红、章子怡、孙红雷联合出演:王学圻、英达、余少群、安藤政信、潘粤明出品时间:2008年读 家:石头花园的歌女《梅兰芳》这片子,从一入冬我就巴望着巴望着,鸣锣一开戏赶忙颠儿颠儿地跑去看,冲着谁呀我?

不冲黎明章子怡,甚至也不是冲着梅大爷,单单冲着编剧严歌苓。

谁叫我不是追星族不是票友,只是个没能耐又拧巴的女文青呢?

要书写气韵充沛的时代,明浪暗涌的传奇,元气淋漓的生命,在我看来,当代华人女作家中,除严歌苓不作第二人想。

后来我逛去电影的官方网站,只见上面稍嫌造作地写着《斗戏传》,《弃情记》,《秉义志》。

当然写得也没错,整部电影的结构正是这样一个工工整整的三段式。

其中最精彩的一出,当属斗戏。

对手是祖师级人物,十三燕。

其时梅兰芳尚年轻,已经成了角儿,但见了十三燕,也是要恭恭敬敬叫“爷爷”的。

据传,十三燕这个角色的原型是谭鑫培,哎哟真吓人,那年头的故事,随手拎出个人物来,都是久仰大名如雷贯耳。

没办法,那个时代,是比较精彩。

话说十三燕跟梅兰芳斗戏,赌上慈禧御赐翡翠帽正和黄马褂,还是败了。

扛鼎之作《定军山》那么样气吞万里如虎地唱下来,敌不过梅兰芳袅袅娜娜的葬花吟。

邱如白对梅兰芳预言,“你的时代来了”,是,但时代可不白来的,得有祭品,得有牺牲。

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这边厢十三燕身先士卒,做了炮灰。

当真是兵败如山倒呵,嗓子、扮相、身段、震天的名头,敌不过喜新厌旧,墙倒众人推的“座儿”们。

他输得那么惨烈,一不小心赔上全副身家,性命,以及伶人的尊严。

然而他的对手,他雌雄同在仙凡一体的对手梅兰芳,却当真是无心的呵。

揪心之处正在于此,——如此野蛮如此势不可挡的盛衰、兴亡和成败,到最后竟与人事无涉,而是天命,而是气数。

令我动容的是这一幕:十三燕颓然坐在椅中,一双精光四射的眼珠暗下来,竟变得温柔了。

他对未及卸妆就匆匆赶来的梅兰芳说,“畹华,你穿着戏衣来到这世上,仔细把戏里头干干净净的人物弄脏了”,停一停,又柔声道,“下回,不许了啊。

”到此,寡廉鲜耻的现代人真该放声一哭,这份儿自己对自己的敬重,这份儿敝帚自珍的矜持,这份儿宝相庄严的对待,如今鲜矣。

不错,正是从这里我开始一点一点地辨认出,严歌苓的笔触。

她的笔,使《梅兰芳》的每一个剧中人都带着点百折不挠勇撞南墙的“痴气”。

热爱,令人变得简练、超然、天真。

就好比电影里的邱如白,在日据时期竟置国仇家恨于不顾,冒了梅兰芳的名打去电台,宣布复出。

他又何尝是奸贼呢其实?

他不过是个戏痴罢了。

说到邱如白这个角色,孙红雷的表现真好得叫我吃惊。

他全然放弃了从前的血气跟邪性,简直如同脱胎换骨一样斯文起来,“痴”起来了。

而黎明,他一向是演惯温吞男人的,《甜蜜蜜》,《半生缘》,《玻璃之城》,一路看下来,哪一部他不是秉承着随遇而安的气质,不甚彻底的深情?

梅兰芳其人性情外圆内方,锋芒收敛在内,当真是个静水流深的人物,由黎天王演出来,表面看其实也算恰切的。

至于章子怡的孟小冬,佻达有余,威严不足。

“冬皇”的几张旧照我找来看过,容长脸悬胆鼻,美人而不怒自威,很罕见的。

想想看,戏里是苍劲的老者,戏外是冷傲的绝色,红颜白发呵,我现在单是隔了岁月这么想一想,都觉得实在太太太魅惑了。

所以说不必难为小章,这样的女人,谁也演不来。

评价一部电影值不值得一看,在我这里是很简单很武断的,就是看它有没有让我心中一凛的时刻。

这样的时刻,《梅兰芳》里头是有的。

我动容于国破山河在的关口,一个伶人的担当。

我也动容于邱如白对孟小冬说服,“谁要是毁了他这份儿孤单,谁就毁了梅兰芳。

”然而,到剧终起了字幕,影院灯光亮起的时候,我又是一凛,因为我亲眼看见,坐在我前排的那位大爷,老泪纵横。

2008-12-6

我的微信公号:逍遥兽

 10 ) 我是文盲 我是看黎明来的

关于陈大倒的《梅兰芳》,俺看了觉得好看,但俺这种文盲可不会说那么匪夷所思的形容词儿,不像人家“女文青”,人家觉得好看能“为之一凛”,俺们文盲都管那叫“打冷颤”。

看场电影还得没完没了的打冷颤,当“女文青”也不容易啊。。。

这就是层次,层次不同,也没共同语言,人家看剧本都不看文字的,都得看大明星们拍成活动的画片儿,然后评论起来也根本不屑提你们这些明星大腕,你们爱怎么演就怎么演,人家不在乎!

所以说,我是文盲,我就是来看黎明的。

黎明演得好,我就高兴;黎明演得不好,我也高兴;他老人家在这部好看的电影里来回晃悠而且没给好看的电影减色,我就特高兴!

关于黎明的部分,我会买正版DVD再品品(主要是搁电脑上放可以截图),品出味儿来再写。

除了黎明,我看的其他人也都是一闪一闪亮晶晶的星星们,编剧是谁,说实话咱还真没注意(当然这是不对滴~没有编剧,哪儿来的这么好滴故事捏?

),谁让咱是文盲呢!

小章姐姐的孟小东,不能说演绎得有多不好,但非要说“太棒了!!

”还情绪特激动的肯定是章姐姐粉丝儿里最脑残的那部分。

其实这里我倒同意“女文青”唯一的一句什么有余什么不足的形容,东皇再怎么爽快利落敢爱敢放弃,也首先还是那个时代的一个红颜。

暂不论章姐姐几乎没有一丝儿古典韵味儿,单就东哥调戏梅姐的一出儿《游龙戏凤》,实在显得太过轻佻,以至于让二人由此而生的情愫也显得轻佻。

当然这不能全怪小章,陈大倒的旨意作为演员也不好违背嘛~再说陈红阿姨,有日子不见,貌似憔悴了不少,或者那身儿逛荡逛荡的旗袍儿,原本不是给陈阿姨订做的?

基本上,陈阿姨中规中矩滴演出了一个黄脸婆应有的气质,其中最出彩儿的,是梅芝二人并坐床沿洗脚的一段,那个想起没拿毛巾就立刻起身提着裤脚轻点着脚尖自己动手去拿的女子,那一瞬间乍现的可爱,能打动世间每个男子。

顺便遥想一下阿娇的戏,不知年轻的梅芝二人,曾有怎样的纠缠却没机会展现在我们面前?

关于邱如白,王小峰同学的博客上有个标题可以很好的形容该角色的演员:这孙子红了之后很雷人。

居然还腆着脸说自己演的是个“知识分子”,咱怎么看您都比我这个文盲还流氓。

那股子邪气儿、赖劲儿,再搅合上拼命装出来却怎么也不像的知识分子的酸味儿,实在比酱菜坛子的气味还呛人!

要不说陈大倒是大倒呢,咱这种文盲是怎么也想不明白他老人家究竟要把邱如白表现成什么样的一个人。

愚以为,邱如白应该是又酸又痴、带着知识分子不明世事的执拗,是戏痴,而不是无赖。

从故事情节发展来看,貌似是照着我的浅显理解去的,但表现出来却远远不是那么回事,咱实在是看不懂人家陈大倒的深刻涵义啊。。。

《梅兰芳》短评

跟《霸王别姬》差的不只是四颗星

8分钟前
  • 兔纸
  • 很差

大....烂片.小梅兰芳和十三爷那段不错,章子怡实在不会演戏.整部电影吧,感觉很松散很没有主题,像流水帐,完全没有把人物精髓表现出来,剪辑很差!经常不明所以前后不连贯,可以填的空间太多了.好吧,最后的演出一点也没有起到效果,我甚至还可以看到美国观众一边丝毫没有激情得鼓掌一边尴尬得偷瞄摄象机..这样的镜头怎么都会放到电影里去???

13分钟前
  • HnC
  • 较差

纸枷锁

14分钟前
  • 薇啸
  • 推荐

实在是欣赏不了。

17分钟前
  • 蘑小菇°
  • 较差

两颗星献给王学圻的十三燕

18分钟前
  • 金懋叔相公
  • 较差

赵季平的音乐每每让我几乎落泪

22分钟前
  • Dale
  • 力荐

王学圻骨子里全是戏啊,前半部真好,后面全毁了

24分钟前
  • 章鱼小暖
  • 还行

之前的是京剧太多而不够商业化,看后却嫌京剧太少而不过瘾。前40分钟非常棒,十三燕那场戏唱得我忍不住拍掌叫好……总体来说,是部过得去的主旋律大片。

27分钟前
  • 荔枝超人
  • 还行

星星全给了安藤~

32分钟前
  • 沉山泥🐇
  • 推荐

三星半。余少群的前半部分好,后半部分感觉有些断裂不自然。黎明章子怡只能说演的很一般,如果是张国荣再搭个林青霞什么的是不是会更好?!【当然那是不可能的啦T T】倒是配角们演的不错!王学圻啊吴刚啊孙红雷啊

33分钟前
  • HsvEvnX
  • 还行

2008.1

37分钟前
  • 饲养幻想
  • 还行

大赞余少群和王学圻~~~~~~

42分钟前
  • 师诗尸
  • 推荐

前半部精彩,后半部拖沓

44分钟前
  • 晚安小姐
  • 还行

前面比后面精彩。

46分钟前
  • 梅林
  • 还行

时隔多年,陈凯歌拍这种电影还是游刃有余。

49分钟前
  • 张无情
  • 推荐

选的演员很蹩脚

53分钟前
  • 普鲁士蓝
  • 较差

有故事,但是没神~~

56分钟前
  • 陈小桃
  • 力荐

跟哥哥在不在无关,重要的是心境。就说说这片子里里外外的人,还有几个是能静下心来好好讲一个故事,琢磨一个细节的?这戏里,我看着不差事的就只有演十三燕的王学圻一个。

57分钟前
  • Ms.I
  • 较差

陈凯歌,谁毁了你的孤独?

58分钟前
  • 沃尔夫小鸟
  • 很差

2008.12.9@华星。陈凯歌当真老了,啥都舍不得剪,本来很有潜力的电影最后变成了3个小时的传记片+爱情片+爱国主义教育片的古怪东西。高潮不够激烈,没用的情节太多,对白也不够干练。章子怡戏份太少,孙红雷戏份太多,黎明演得毫无生气,梅兰芳可以肥胖,可以拘谨,可以文静,但万不能无神。倒是王学圻真是出彩儿,民国艺人的范儿拿了个十足十,一句“轻狂”,把所有人都盖下去了。

60分钟前
  • Di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