看波兰的电影,不能不联想到俄罗斯杀人狂——Andrei Chikatilo, 同样是体制的杀人,Andrei是在受伤后疯狂报复,而此片中真正的杀人狂,出于何因而杀害12名女子,并没有介绍,只是将目光集中在了如何制造杀人犯上面。
感觉本片立意很好,有想法也有表达,但对电影的把握不够,观影时不得不多次看看还剩下多少时间才结束,除了关于被告人最终会不会被执行死刑和男主角最终会不会良心苏醒,其他的剧情都可以逐步猜到,剧情仍显脸谱化,从一开始就限定了每个人的角色,注定了某些人堕落,某些人帮凶,某些人无辜受害。
被告人的欲语还休,看得我直到最后都没明白,他究竟是不是真正的killer,他一直没有强烈否认,好像在与男主的相处还十分愉快,于是将自身生命托付给他,给警方一个假的线索说自己在酒吧喝酒,就为了掩饰和保护女友不受丈夫的虐待?
在生与死的面前,这太牵强了。
此时的假线索更加重了自身的嫌疑;然后似乎与男主达成一致,我招供,但要证明自己是精神病,所以免死被关进精神病院,可是连搏都还没搏,就放手认命了?
还有波兰的被告都没有律师吗?
被告一直被警察诱供,也无人深究,或许这正体现了1990年前,那个苏维埃联合各国的文化吧。
与俄罗斯的杀人狂破案中的体制要求不得承认社会主义国家会出现此次杀人狂事件不同的是此次波兰是承认了杀人狂,但是进一步的是社会主义国家可以很快找到杀人狂是谁,解决了大众的担惊受怕,同样是体制,不知道哪个更可恶一点。
所有的线索都是可有可无,无足轻重的:在烧自己的鞋子,42码,连一个南瓜都很难打烂的“凶器”,彪悍的妻子说他有一天想打我,结果被我打出了门;然后再是诱供子女,这些都显得编剧的捉襟见肘,为了剧情而剧情。
再说到男主的自身矛盾,也表现得哆哆嗦嗦,在制造伪证得时候,他似乎很明白自己想要什么,妻子带了爱子离开,也豪不手软,可是所谓得家庭幸福就此离弃,这一切是为了什么呢?
为了朋友对自己的不再信任,而报警酒驾,更加无厘头,一次酒驾就与朋友分崩离析,简直是突破了我对本剧的理解底线,我多次重回想看清楚是不是我理解错了,结果发现编剧并没有让我多想;恐吓被告的女友,他也做得很到位,然后被告得女友似乎也实实在在完完全全就被唬住了,再也不想为自己得情人做什么呼声了;说“笑话”的那一次是唯一一次让我觉得合理的地方,体制也接受了既定事实,此时的翻供,等于告诉所有人,并不是你一人作弊,而是所有人帮凶,戏必须演下去;可是接着被告试图自杀,男主那仿佛的真情告别,又不了了之,他眼看车库里,被告被送上绞索,可能他此时已明白自己所做的已被体制推上了镁光灯的台前,他已经来不及改台词了。
只有被告的模像瞪着他的时候,他还是满眼热泪,可是, it's too late to apologize!1990年臭名昭著的罪案展示厅被拆毁,1991年苏联解体,波兰将这个现象直接控诉给了前苏联,似乎有理,又似乎有避重就轻之嫌!
立意5分,剧情3分,人物塑造2分,总体推荐观看后再去看看《大卫·戈尔的一生》如何在好莱坞的完美电影体制下拍出的步步惊心!
原以为片名是嫌疑人的内心独白,直至整部影片结束,才真正理解片名的含义,才知道这个“我”究竟指的是谁,太具迷惑性了,太妙了。
原以为男主是正义的黑猫警长,影片的前半段一直将他的人设定为一个正直的警察,一心想找出凶手。
影片的后半段,我也一直在期待他良心发现,能够帮助被抓错的卡利基脱罪,最终换他清白,不知道这是不是一个典型中国影迷的观影习惯,我们习惯了happy ending。
不过,这终究不是一部中国的电影,影片的最后,男主竟然还升官了。
意料之外但情理之中,这是现实的,不过我依然相信邪不压正,不是不报,只是时候未到。
这是这部影片的全球首映,导演、制片人、男主都到了现场,制片人在影片放映前说男主在电影中面临着很多艰难的选择,看完电影明白了——权力VS良心。
他发现警察手中的证据不足以将抓到的嫌疑人卡利基定罪后,有过帮他翻案的想法,但是当他的boss(有点记不清这个角色了)会错意以为男主是想要一台彩色电视,竟然还答应了的时候,男主妥协了,要了电视。
当人们以为他抓住了“吸血鬼”,尊他为英雄时,他膨胀了,权力、诱惑接踵而至,他沦陷了,并且越陷越深。
但是他也有过挣扎,原本想敲诈勒索法官判卡利基有罪,但在这一局中良心获胜,不过他有个好队友,他的上级帮他搞定了,于是剧情没有反转,男主成功的成为了一个杀人犯。
人都有恻隐之心,不可能彻底冷血,自己良心的拷问是对自己的道德约束,可惜在这里对男主没有作用,虽有挣扎,但邪恶占了上风。
但是我很想知道的是,如果又有一个女性死于同样的手法会怎么样呢?
这不就等于将警察抓错人的事实公之于众了吗?
我猜这大概就是男主的形象与仕途开始毁灭的时候吧!
至于他内化的毁灭大概在他动手打了他老婆的那一刻便开始了。
影片的后半段让我想到了一部美国纪录片,叫《制造杀人犯》,这个还要吓人,因为司法机关诬陷了Avery两次,为了掩盖自己的错误。
比杀人犯本身更可怕的是,我们一直以为在保护我们的人其实是邪恶的源头,我们的安全失去了最后屏障。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
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
“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
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
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
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
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
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
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
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
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
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马切伊·佩普日察,一个不那么熟悉又拗口的名字,一位在今年上海国际电影节主竞赛单元影片获得了最佳导演奖的波兰导演,而帮助他将这项大奖收入囊中的正是这部影片——《我是杀人犯》
豆瓣评分7.4,IMDB7.1,不算太高。
片名乍一听让人以为是杀人犯的自白,但实际上,不如说是一个“制造杀人犯”的前因后果。
影片灵感来源于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
故事围绕一个年轻的警官雅努什被任命为调查组主管,追查一个残害女性的连环凶手展开。
但千万别以为这是一部紧张刺激的破案悬疑片。
看过影片的通常会提起《杀人回忆》,与之不同的是,《杀人回忆》的着重点在于侦破和寻找真凶,而《我是杀人犯》则把精力放在了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嫌疑犯变为杀人犯的过程,这其实是一部“制造杀人犯”的电影。
影片一开始就交代了这是一场连环杀人案,警察发现了一具被害的女尸,在任命男主前已经发现了十具尸体。
死者是波兰工人统一党第一书记的侄女这一身份,带给办案人员莫大的压力,急于破案的警方高层把这块烫手山芋丢给了男主——中尉雅努什。
我们的男主,被上司称为有雄心工作很努力、房子紧挨着铁道,火车每次经过屋内都很不得震出高潮、妻子不明说却总是期望他升职加薪、拿着上司丢给的烫手山芋却毫无线索,说白了就是:一个在家庭和工作泥潭中挣扎扑腾的中年男子。
为了尽快破案,雅努什动用了科研机构的计算机进行数据比对,向上级提出邀请英国专家对案件进行犯罪心理分析,然而犯罪还在继续。
案件毫无进展又面对高层的施压,雅努什提出百万悬赏以获得有用线索,
然而这一举动得到的是成堆的虚假举报信。
媒体与上级的不断施压,雅努什面临崩溃的边缘,于是他下令采用最简单粗暴的方法——让手下男扮女装充当诱饵。
讽刺的是,第12条人命竟然在警察眼皮底下遇害。
故事再这样发展下去就要陷入死胡同,于是终于出现了一个人给雅努什带来了希望——沃尔克·卡拉斯基。
卡拉斯基,一个寡言的警卫,有一个放荡的妻子,疼爱的孩子。
案发时卡拉斯基就在公园现场,邻居称他有“暴力倾向”。
雅努什在和卡拉斯基第一次见面后,就迫不及待的抓捕了他。
卡拉斯基否认自己是凶手,但是那又这么样呢,谁让他的鞋子是42码,谁让他在家中曾焚烧过鞋子,巧的是他还是个球迷,也曾对放荡的妻子试图动用暴力,所有人都认定了你是凶手,如果你不是,那就制造伪证让你成为凶手。
卡拉斯基入狱,雅努什仿佛走上人生巅峰,成为了抓住“吸血鬼”的英雄。
得到警局的嘉奖,全家搬进了大房子,
儿子特地给他写了篇作文,
开始接触上流社会,参加聚会,甚至还和漂亮的理发师发生了不正当关系。
权力、金钱、地位、美色,这些从卡拉斯基身上敲诈来的东西总归不是那么安稳,一封寄来的挑衅信打破了这份表面的平静,
此时的雅努什面对是比之前更艰难的困境:是遵从自己的良知为其翻案,得罪上司失去现有的一切,还是隐藏信件听从内心的欲望,伪造证据让卡拉斯基冤死。
男主在良知与欲望之间挣扎,最后用良知换了彩色电视机。
法院最终判卡拉斯基绞刑,不悲壮不激烈,也没有大场面,只是在简陋的警局车库中死在男主角的面前。
片尾已经升为少校的雅努什独自和卡拉斯基的脸模做成的塑像对视,所谓“吸血鬼”的眼神中恐怕有的只是冤屈。
身为男主,雅努什的行为让很多人都觉得自私卑鄙,但是这也恰恰是这个人物真实的地方。
他并非从始至终就是一副自私卑鄙、懦弱逐利的嘴脸,他有人性,但这人性柔软且脆弱;他想破案,但他也是利益的仆人,甚至禁不起一台电视机的诱惑。
他有良知,所以在警局高层面前坦露抓错了人,但雅努什需要升职,上司需要政绩,工党第一书记需要安抚民心,大家都要各自保全自己,原本就处于劣势的人性终于在重重压力下被打垮。
于是谁是真正凶手并不重要,也没有人在乎真相到底是什么,结案需要一个凶手,那就得有一个凶手,没有,就造一个。
聂树斌,1994年因涉嫌强奸杀人被捕,1995年被执行死刑。
2005年警察通缉到一名身上被有多条命案的王书金,他向警方供述当年奸杀案是他所犯,聂树斌在他离去的21年后得到清白。
但当时聂树斌案的多名办案人员因此立功升迁。
呼格吉勒图,1996年因被定为一起奸杀案的嫌犯而被处于死刑,2005年真正案犯赵志红落网,而去世时年仅18岁的呼格吉勒图却在2014年才得以清白。
佘祥林,1994年因妻子失踪,成为杀害妻子的嫌犯被抓捕,直到2005年被佘祥林“杀害”11年之久的妻子突然现身,他才结束了自己长达11年的冤狱。
......这一桩桩一件件,如此骇人却又真实存在,面对诸如此类沉痛的事实,我们该怪罪于什么呢?
影片中,卡拉斯基是众人心中的杀人犯,而雅努什却是将无辜的卡拉斯基送向死亡的凶手。
可是,凶手又岂止一个,那些宁愿放过连环杀手也要选择政绩的人民守护者不都是凶手吗。
导演高明在,影片并未将事件的沉痛完全归于时代和体制,也未将雅努什的挣扎全权归于他所受的来自权力的压迫,而是指向身为一个人,他内心的私欲和懦弱。
怨了时代,怪了体制,却终究不过是因为人性罢了。
愿每一个案件都清清白白,不再有冤案。
愿人性和良知不再如此脆弱。
本文首发于:公众号「李小军的电影日常」欢迎来撩
看到评论里很多提到聂树斌案觉得很可笑,在司法建立的路上,聂树斌案能翻案已经是一个进步,你们拿着这一个冤假错案整天挂在嘴上说不觉得很无聊吗?
真正的冤假错案你看到过吗?
当初严打,我一个同学拿刀抢劫了七块钱被枪毙,现如今可能吗?
一个贪污犯贪污50块钱被枪毙,现如今几百亿都死不了,你觉得这是司法进步还是倒退呢?
有时候恨的牙痒痒,说这样的人应该株连全家,凌迟处死!
简单一枪崩了太便宜他了!
结果后来听说取得受害者家属的谅解,崩不了了,呵呵(CNM)!
有时候说多杀几个社会就安定了,乱世用重典!
朋友,这可是你说的我可没说,我觉得我已经在盛世了!
这是一部很深沉的电影,根据上世纪七十年代初发生在波兰的真实事件改编。
有关连环杀人案的电影总让我欲罢不能,十分喜欢,或许我内心深处埋藏着成为一名出色优秀的连环杀人犯的渴望。
电影的节奏稍微有点慢,但从艺术角度来看,那每个镜头都是很有必要的存在。
为了侦破此案的警官最终成为了整个波兰的民族英雄,而他却杀了一个无辜的人。
这个故事大纲在影片中间部分导演就告诉你了,但影片的精髓都在其后,让人领略什么才是人间黑暗,即便人性的最后一丝良知会在关键的时候柔弱的爆发,却最终无非改变世间本恶。
这部电影,让我想起了韩国2012上映的那部同名电影《我是杀人犯》,同样是连环杀人案的题材,豆瓣评分同样是7.4。
但剧情、内含以及表现手法截然相反,相比之下,我更喜欢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中男主警察与真凶的斗智斗勇,节奏明快。
为了不太多剧透,简单介绍一下剧吧。
韩国发生了一件影响极其恶劣的女子连环凶杀案,狡猾的凶手巧妙的躲过了正义的天罗地网,当过了15年的诉讼期之后,一本名为《我是杀人犯》的自传书问世,作者自称就是凶手。
今年,日本再次将韩国这部《我是杀人犯》翻拍,名为《22年后的自白:我是杀人犯》,男主是主演过《大逃杀》和《死亡笔记》的藤原龙也。
目前这部电影豆瓣评分7.5分,口碑比韩国的原版还要好一点,感兴趣的朋友也可以看看。
不过我不喜欢看有字幕的日本电影,所以还没看。
影片的最大看点是高难度的动作戏。
尤其,挂着李斗锡奔跑的赛车竞赛场面,让人记忆深刻。
牵引整个故事发展的脉络,却有些不足且粗糙。
虽然也有反转的关键性剧情,却未能达到给电影带来画龙点睛的作用。
主人公展开报复的方式,并没有深入人心,俩人大打出手的动作戏也未能让观众体会到快感。
而这可能就是导致与津津有味的中后半部相比,前半部分牵引故事情节让人乏味的原因,结局也让人觉得是在画蛇添足。
以重现为前提开始的影片再次回到原点的结局,是电影《我是杀人犯》和《杀人回忆》之间,脱离轨道的决定性因素。
被认为是制作费用和时间上的问题,导致的不自然CG特效也是美中不足的一点。
这一黑一红两幅海报都属于一部波兰电影《我是杀人犯》。
影片是根据1977年发生在波兰的连环杀人事件改编而成。
“我是杀人犯”并不是罪犯最后认罪伏法的供词,以影片故事内容来说,片名也许叫《泡制杀人犯》反倒更贴切。
某市发生了十二名妇女被杀的恶性案件,警局指派了一位年富力强的少尉,组成了特别调查小组来侦破此案。
通过摸排,抓到了一名疑似嫌疑人,然后就开始了收集证据的工作。
搜了半天,拿的出手的证据不但稀少而且苍白。
但此时,嗅到政绩味道的上司和急需利用此事稳定民心的工党第一书记用荣誉别墅甚至稀缺的彩电购物券,迫使男主角尽快结案并移交法官定罪宣判。
最后那个人被含冤绞死。
片中有个小情节设计的很有喻义。
电影开头,男主角早餐时候跟儿子掰手腕儿,当然儿子掰不过父亲,妻子在旁边嗔怪道,你就不能让让孩子,父亲说这是我们男子汉之间的事情你别管。
此时的男主,哪怕在跟儿子共享天伦之乐时也不忘记做事要本着正值思想的正面形象。
到了影片后半段,男主迷失在真相正义和政治正确之间时,骨瘦如柴的小儿子很轻松地就掰倒了父亲。
欧洲电影描写人性深层,不像美国电影那么荷尔蒙式个人英雄主义。
男主人公的挣扎和困顿,并不完全来自于权力和体制的压迫,内心的软弱和想借此机会往上爬的野心与欲望也起了推波助澜甚至助纣为虐的作用。
还有一节,嫌疑人被长时间的审讯,神情已经恍惚,喃喃自语自语道,难道真的是我杀了那些妇女吗?
不知道这个是不是《我是杀人犯》片名的由来。
影片的结尾镜头特别震撼。
多年后,已经身体发福升为少校的主人公,带领众人参观专为表彰侦破这个案件而建立的展览馆。
当他离开众人独自和用冤死犯人脸模做成的栩栩如生的塑像对视时,字幕徐徐升起:‘’波兰政府已于1990年拆除了这个臭名昭著的展览馆‘’。
这件事虽然发生在四十年前的波兰,但你有没有似曾相识的感觉呢?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
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
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
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
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风格冷峻,剪辑凌厉,关键几场戏的声音处理让人印象深刻。
很成熟的作品,拿最佳导演奖实至名归。
其实男主演得也不错,当然剧本也衬他。
结束电影有些观众鼓掌,很喜欢波兰影片。
冬季肃穆而活力的感觉。
但是剧情漏洞有点蒙,被告人的性格难以理解,没有为自己辩解却又想为自己辩解,故作沉重和潇洒,难舍子女却无以辩白,并没有放弃希望却没有发声。
这样被杀,成全了主角的杀人犯心理,有点牵强。
先说句题外话,怎么感觉这波兰人名跟俄罗斯高度相似呢啊?
求助度娘后发现,同源斯拉夫民族哦,啧啧。
言归正传,谈观感。
用题为“如果我是”来通稿吧。
1、男主。
良心VS欲望,良心可能会胜出。
但是,当良心VS体制时,那就只能完败了。
2、男副(屈死鬼/嫌疑人)。
当整个世界都认为我是罪犯,我自己也疑惑了。
3、精神病人(比屈死鬼更接近嫌疑人)。
这个世界太黑暗了,咱们(家小)一起上路吧。
4、上司。
什么真凶假凶我都不care,确保我的乌纱帽才是王道。
5、大人物。
我的人民需要安定祥和嘛,能否麻利一点结案。
6、好基友。
天呢,你竟然在不义的道路上越走越远啊,永别了我的友谊。
7、前妻。
道不同不相为谋,从此咱们自求多福吧。
8、儿子。
老妈走我也走,因为我还木有选择权。
9、发廊妹。
为了那张通行证,我拼了。
不惜代价,包括色相。
10、下属。
我不认同你这样,但是,换了我,大约也如此这般。
总之,喜欢这个片子。
不动声色间,把人物一个个白描般展示给观者。
于我等而言,无声处闻惊雷啊,啧啧。
最大看点/亮点,就是男主和男副那似有万语千言的***眼神,尤其是片尾那个神对视,绝对是本片高光时刻无疑。
给好评,9/10分。
故事不错,但是节奏拖沓,部分甚至显得莫名其妙,不符合国人(至少我)的观影体验。剧情发展有些莫名其妙,比如:1)嫌疑犯对于被诬陷一直很淡定,很超然,基本没有剧烈反抗,开始以为要袒护谁,到最后也没发现淡定的原因。2)男主开始爱护家庭,抓到嫌犯一激动没有一点点防备就出轨了?3)男主一个好朋友,对于男主诬陷嫌疑犯很愤恨,打了男主一拳,然后...就和男主一条战线了?4)男主一直骗嫌犯说精神病人可免死,最后宣判死刑的时候。嫌犯也就是淡定。地望着男主。5)男主临门一脚良心发现要翻案?被上司压下来了,然后又心安理得地看着嫌犯处决....太多莫名其妙的起承转合了,完全不知道波兰人内心tmd在想什么
#2017SIFF# 其实剧作真心不错(除了“真凶”自焚那段),男主的困境,软弱写得都很足,比较狠的地方是面对体制或者权力个人并不无辜也并不英雄(就这点比美国片好太多了),可惜配角都太……超验了,比如妻子搭档下属都好正直。剪辑和声音设计都很用心,搁今年一种关注里也是靠前的。
从电影来说是很优秀,但从内容来看尤其基于是来源真实事件来看就是胡说八道了,那一份事实说明了当年是冤案?波兰政府?撤消纪念馆不代表此案是冤案,况且,没有相同手法的犯罪就是最有力的证言。
所有的错误根本上都源于体制的弊端或人性的弱点。
题材挺好的,开头结尾两小段也挺好的,中间节奏真的不行…
第3889-原来片名是这个意思。影片聚焦于制造冤案的警察,使观众跟随警察的心态转变,体会到了他受到良心的考验和折磨。至于嫌疑人被抓后甚至宣判死刑时却依然保持冷静,看过一篇文章说波兰确实A型血偏多的国家。
深度这种东西,难道不披个制度反思之皮,批个制度之殇,就聊不到深层次的人性么?人性的恶和善,欲与克就是法律与道德。法律在于划清底线,道德是为了提高上限。本质都是为了维护大部分人类可以已正常秩序的生活与发展。我们不可否认的是无论任何制度都有社会的蛆虫存在。但是我们更应该全面的,客观的看待问题,资本大厦虽不至将倾,那也是如日中天后的必将日暮西山,因为其自身的纠错机制囿于资本的窠臼之中,资本在自身欲望的驱使下愚弄着底层人民,甚至使用资本温床养出一个个低智巨婴。或者换言之,你在那片资本的土地上打出了完美的资本主义国家,如何炮制出杀妻的辛普森时您还会好么?或者说您不会这么想?
谁才是真正的杀人犯???
并不是传统的犯罪悬疑片,导演抛开了侦破和寻找真凶的过程,而是转向让警察如何用伪证将一个无辜的陌生人送上绞刑架,是一部“制造杀人犯”,通过警察为了步步高升,慢慢的泯灭人性背弃良知,也是对官僚体制的讽刺。虽然片子还属于类型片,其实导演从主题诉求上已经有对类型电影的探索尝试了。
细思极恐的政治隐喻片。最可怕的并非凶手杀人,而是权力杀人,体制杀人。
看着男主一步步走向堕落,阴暗异常
貌似冤假错案。
波兰这片承载了太多历史苦难的土地好像不经意间就呈现出愁云密布的样子,恰巧这种郁郁契合了片中连环凶杀案的主题,然而跨过类型片的结构,真凶是谁退居次席,为了己欲造一个所谓真凶才是创作者真正想说的问题,通过这样的个案所折射出的社会不公显而易见,被推上绞刑架的可能是你也是我。
very depressed..
很精彩!一个认真办案的警察抓住凶手名利双收,后来发现可能抓错人但又不想失去现有的一切而伪造证据。最终看着自己冤枉的人被吊死,内心复杂。话说咱们这几年翻案的冤案,好好拍也能拍成这样。
节奏推进什么的都还好没想象中闷。为了凸显主角的堕落,别的同僚都好义愤填膺,冤假错案只有利诱没有威逼,这些都有点…挺不可思议的。另外那个长的比较帅的小警察一会特别正义一会跟着主角跑一会又正义回去了是什么情况……不太合理的地方让拷问灵魂之类的目标都没啥力度了。。。
和我想象的制造杀人犯不一样……
片名双重隐喻的意义,我们都在直接或间接地变成扼杀生命的杀人犯,男主角良心沉沦滑落入深渊的同时,人生轨迹却扶摇直上。这个沉重到如鲠在喉的故事,在快节奏的剧情推进,喜剧元素融入以及晃动不安的镜头下被部分消解分绝望和痛苦,在情绪上更接近于醉酒中的癫狂与忏悔。真实故事改编
看过《心灵猎手》后觉得还是差了些,前后有些分裂,其间的转折也非常突然,类型片因素介入太多以致最后那个堪比《杀人回忆》的结尾都显得有些浪费了。
这间犯罪博物馆的最后一件藏品,是一个精致脸模,主人是那12个女性连环凶案的杀手。每位游客经过,都会对这臭名昭著的杀人犯吐口唾沫,唯独他披挂着晋升的警衔,百味杂陈。他仿佛看见了镜子,镜中的自己也是亲手杀害无辜的刽子手。他明白以后的日日夜夜,这无辜的幽魂将带着他捏造的事实,缠绕他一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