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比温馨感人的一部法语片,看到结尾的逆转有点责怪自己怎么那么粗心没留意细节。
虽然看到中间隐隐有些猜测,但是剧情流畅,并没有留下太多痕迹抓取,念头只是一闪而过,并没有细寻思,以至于看到结尾之后忍不住又掉过头重新看了一遍。
父亲这一角色演绎得真好,细腻自然,没有瑕疵。
机场送别一幕忍不住潸然泪下,无比感动!
其实在场的每个人都已经明白,但是谁也不说破,就让一切自然而然的流动,已然是一家人的亲情温暖着彼此的内心,也温暖着观影的观众。
父与子之间,也许是人类最复杂和难以理解的情感表达,片中的父子虽30年未曾见面,但是血脉之间的善良和执着却刻在了基因里。
儿子执意要见两个哥哥~~父亲执意坚持中医治疗~~这些点滴细节需要第二遍的咀嚼才能品出导演的深长意味。
这是一个温暖善良品味相投的家庭,每一个成员都是那么美好,一切都是自然而然,真实隐忍。
特别想说说父亲的妻子,这位女性的刻画虽然着墨不多,但是在一些言谈举止的细节中就能感受到这位女性身上具有的温柔善良、贤惠大气的品质,特别是后来她隐约感到面前的这个可爱的青年就是自己心爱丈夫的私生子,想来她的内心在剧烈地震荡,但是她并没有和丈夫说破,而且希望这个私生子能够有力量能够挽留自己的丈夫多一些时日留在自己和女儿们身边,这些也正是父亲即使与儿子的母亲在巴黎发生了一生中最美好炙热的爱情,而且有了自己最想要的儿子之后,也最终没有勇气去伤害身边没有任何过错的妻子的原因。
仔细重温,片中的每一处细节每一个对白最终都圆满地完成了一整个事情的勾画,一切都是美好而自然而然的发生,没有过错,只有爱与无奈!
法语片有不少佳作,有一种浑然一体的自我气质,总是那么自然无痕,咋看琐碎日常,往往看到后面就能品味出导演的功底和人性的真实。
本文有剧透,请在观影后阅读。
不管是东方人,还是西方人,都是芸芸众生,都有凡人的喜怒和烦恼,所以这种类型的影片直面人生的种种不堪和烦忧,面上平淡如水,内里暗流汹涌。
《约翰之子》中的皮埃尔是一个充满矛盾的角色。
他出差巴黎时与一位当地女子发生感情,这个法国女人生下了一个男孩,但是皮埃尔无法舍弃自己的家庭;他因此满怀愧疚,在与女儿参观画廊时看到了一副昂贵的油画,这幅画很可能让他想起了自己的儿子,他买下来小心的收藏起来,在约翰去世后,他觉得生命无常,自己去日无多,想把画邮寄给自己的儿子马修,还要借口这个孩子是约翰的非婚生子;当马修出乎意料的来到蒙特利尔的时候,他看起来从容,实际对儿子的种种举动非常紧张,不停的劝告马修“不要搞事”。
基本上,我对皮埃尔的印象就像他对自己前列腺癌的诊疗方式一样,看起来智慧老成,有自己的理解和主张,实则幼稚,有点理想主义。
一个很值得回味的地方是,皮埃尔以为把马修和他母亲的事情瞒得很好,其实他的妻子很快(或者很早)就知道了马修的来历,并且知道马修对皮埃尔的意义。
多么大的讽刺。
卖狗粮的马修是片中最为平和的一个人物。
一开始,他就是想弄清楚“我从哪儿来”这个人生命题,所以想从皮埃尔那里了解父母的过往,以及见见他的哥哥。
饰演马修的德隆尚表现出主人公与生俱来的孤独感。
即便他和一群女孩子在一起,也会显示出一种若即若离的状态。
同样,孤独感也是皮埃尔当初遇到他母亲的感受吧。
人海茫茫,异国的两人相遇,情投意合,如果能够早点相遇,或许能够相守终生,可惜只是假设。
很多人拿《约翰之子》与《海边的曼彻斯特》作比较,两部影片确实很像,《海边的曼彻斯特》中的李的孤独感更甚,而且从李和前妻两人泪流满面对话这一段可以看出,李的孤独和自我放逐已经到了自我放弃的地步,让整部影片的色调堕入更深的灰暗。
好在《约翰之子》比较克制,马修用“看到孙子”来鼓励皮埃尔采用化疗战胜癌症,皮埃尔用看到马修的下一部作品做了回应。
面对孤独,父子俩选择了和解和希望。
根据影片原名,因为Jean更多的翻译成耳熟能详的“让”,因此翻译成《让之子》更合适。
另外一个我觉得特别有意思的梗是,马修和皮埃尔的女儿玛蒂娜似乎擦出了火花,两人的紧紧拥抱绝对是影片中的暖色。
不过想象下,两人如果更加热情一点,做了一些难以描述的事情,隔天马修知道两人原来是兄妹,这就太狗血了。
好在玛蒂娜看到了油画,让一切戛然而止。
好吧,如果真是发生了不该发生的事情,皮埃尔会不会后悔,“早知今日,不如直接告诉你算了”,让理想主义人设彻底崩塌呢。
以下内容【严重剧透】,观影后再来食用口感更佳!
剧透分割线假如某天,已经年过30,娶妻生子的我接到一个陌生来电说,在我还没出生就离开了我母亲的,而我至今从未见过的,我的亲生父亲,意外去世了。
电话里那头的人自称是我亲生父亲的朋友,苦苦寻求才联系到我,是要寄给我一些东西。
而这位自称我亲生父亲的好友,在我决定去参加我父亲的葬礼,并见见两位从未谋面的哥哥期间,还接待我见其家人并被热情款待。
到这里,比起知道我亲生父亲意外去世的消息,我可能更想知道这位我父亲的朋友的事!
而这种会存在于现实里的好奇感,在电影里,也同样成为我们男主角,马修,好奇的一个问题。
最后,他终于发现,皮埃尔,这位口中是他父亲的好友,其实,才是他真正的亲生父亲!
马修大概是在什么时候怀疑皮埃尔的身份的?
影片里,皮埃尔的女儿,贝蒂娜,无意间看见之前皮埃尔给马修的一幅画,问他在哪里得到的,马修说这算是他死去父亲的遗物。
马修问贝蒂娜是在他死去的父亲哪里看到的么?
贝蒂娜说不是,自己是和父亲皮埃尔去一个画廊里看见的,当时皮埃尔还伫立着看了好久。
马修开始疑惑,之后找皮埃尔的妻子,安琪,要有死去的父亲的相册一看。
结果发现,一张照片上,皮埃尔先前给自己的,称是自己父亲遗物的听诊器,却戴在皮埃尔身上。
真相昭然若揭。
与此同时,皮埃尔看马修神情恍惚,询问其是不是不舒服。
马修说不舒服,现在呼吸困难。
皮埃尔便说给他看看,测量血压,还将耳朵贴在男主背上听其呼吸。
这时马修将听诊器递了过去,证实听诊器为皮埃尔所有,真相大白。
也正是在这一刻,电影的核心内容可以展现为,一位父亲以朋友突然去世的消息为由,给男主马修寄去所谓他去世父亲所谓的遗物,没想到男主前来探望,自己又心生念想的美丽谎言故事。
这么一说电影内容好像很俗套,可是看到结尾会发现,这是一部哪怕俗套却又俗套的适可而止的电影。
有影评人说这是电影《海边的曼彻斯特》的番外篇,取名叫《湖边的蒙特利尔》。
两部电影都表达着人生的不美好,细腻,克制,却又暗潮汹涌。
但相比《海边的曼彻斯特》的一丧到底,《约翰之子》,或者说这部《湖边的蒙特利尔》,却丧中带暖,仍有温情。
在第七届北京国际电影节上,演员加布里埃尔凭借在《约翰之子》中饰演皮埃尔这一角色获得了最佳男配角奖,虽然相比获得了奥斯卡最佳原创剧本和最佳男主角等多项大奖的《海边的曼彻斯特》而言,《约翰之子》要逊色许多,但如果说同样对于人生不美好的诠释,《约翰之子》里那带有温暖的部分,我相信它会是一种更加美好的表达。
电影里,马修曾对皮埃尔抱怨说,自己是去世的父亲一夜情的产物。
皮埃尔说,你不是一夜情的产物,你父亲也许浪得一生,但对你母亲,是真心喜欢爱过的。
真相之前,我曾以为这不过是皮埃尔对马修的一句安抚,对自己朋友的一句解释罢了。
后来明白,这其实是皮埃尔自己的心声啊!
我曾经抛弃了你和你母亲,而如今时隔多年面对你,那句对不起,我依然无法诉说。
电影里,皮埃尔的妻子安琪,知道了男主角是皮埃尔的孩子。
也许是皮埃尔告诉她的吧,也许是自己偶然的看出。
一家人送别男主角时,两人独自坐在车上,看着后视镜里的马修,再看看正在加油的皮埃尔,安琪次次眼神漂移,似乎明白什么却又欲言又止。
后来明白,恐怕安琪是早已知道真相,才鼓励男主角去劝说得癌症的皮埃尔去接受化疗吧。
因为她相信,如果是自己孩子的话,皮埃尔一定会听的!
没有知道真相后的愤怒,而是用爱去保持沉默。
电影里,在知道马修做卖狗粮没什么前途的工作后,皮埃尔一度建议他,把去世父亲给他留的,价值过万的画卖了,以支持他的作家梦想,让他能在现在这种生活里解脱出来。
但马修也次次推脱,并一度不接受这样一份意外的遗产。
后来知道这幅画其实是皮埃尔所有,而当初马修眼里的这份意外之财,实际却是皮埃尔作为亲生父亲,能给自己孩子目前生活里最大的帮助和希望!
这一个个后知后觉,这一份份暗潮汹涌,带着冲击泪点的力量在电影最后的结尾里爆发出来。
在机场分别,马修或以拥抱,或以吻别的方式,和皮埃尔一家告别,却唯独没有和自己的亲生父亲,和这位自己那所谓意外去世的父亲的好友拥抱。
而这期间皮埃尔表示,期望马修能继续创作,期待他的下一部作品。
马修安检后,皮埃尔要走却又转过身来,眼睛注视着同样回望的马修,再次招手说再见。
我曾想,影片里皮埃尔在给马修看病的时候,是不是故意不用听诊器。
也许真相即将揭晓,但此刻只想能够用耳朵贴着自己孩子的背,第一次认真的倾听他的呼吸声。
只是想以这么奇怪的方式,去靠近和抚摸自己的孩子。
我也曾想,马修在和皮埃尔分别那一刻,都没有上前拥抱,是不是内心一直在说,你一定要听我的话,去化疗努力去把自己的病治好,好到你可以来你曾错过的,一直期盼的巴黎,也见见你的孙子好不好!
只是到最后,我们都未曾拥抱,我们都未曾说出,很久以前我们就开始不停想念,如今彼此都还深爱着对方这件事。
第6届#法罗岛电影节#无人知晓单元第5个放映日为大家带来《约翰之子》,下面为大家带来前线父子们细腻丰富的温柔评价了!
果树:充满敌意的暗流涌动,细腻沉稳的追索之旅,看下来舒服有余,野心不足。
汤达人:德隆尚好适合演这种温柔的电影,电影细节很巧妙,男主对老头的几次态度变化就可看出。
我们敏熙:在怀有零星希望和失望之间不断来回,这是比较微妙又有趣的一点。
Sylvia.Y:越是深情,越是无言。
言语可以骗人,但爱从不作假。
法罗岛岛主:本该是仇敌,却倾谈如知己,沉默,是我给你最好的答案,此时无声胜有声啊,结尾疯狂slay。
血腥爱情故事:影片细腻且情感丰富,人物血肉丰满。
无论是镜头还是配乐,导演都将其作为服务情感的工具,让人如临其境。
演员表演方面皮埃尔尚且不提,男二表演的太好了。
剧本构造也没有特意创造悬疑感,而是让一切如此自然,如细水长流慢慢地把一切故事向观众叙述。
我略知她一二:“你知道吗?
你并不是一夜情的产物。
若他们能早一点遇到彼此,一定会相伴终生。
他看她时的眼神,就好像发现了新大陆。
”这是父亲的馈赠,亦是他的救赎,他看着你时眼角眉梢间流露出来的温柔是他最细腻而温馨的情感,错过了彼此的岁月静好,唯剩下相处时的细水长流。
真相不是发聋振聩的呼喊,而是心知肚明的提及。
走了这么多年的单行道,我们都知道“世间孤独者绝非你一人。
” #FIFF6#DAY5的无人知晓单元场刊评分稍后会在广播中为大家释出,请大家拭目以待了。
总有人因为责任因为...因为...作出以为是对的选择和决定。
其实只要不是以爱为基础的所谓的责任多少都是对自己的自欺和对身边人的欺骗。
只是,所有的一切都会在生命即将终结的时候有些言行才会显得那么的美好与温情。
人生苦短,终究爱是温暖的有力的!
剧本在细节和冲突上处理的极好。
有几场戏很有意外的精彩!
皮埃尔处心积虑地过着自己设计和选择的人生。
好在他心里一直有爱。
片子悠悠的道出一个父与子的故事,不过度煽情,不渲染氛围,看着舒服容易被带入。
正片看下来的感觉让我想起李健,尤其是他翻唱的那首《父亲写的散文诗》,也是中年人式的淡然叙述,不刻意制造氛围,不炒情绪,就讲给你听,是那种经历过后,浮浮沉沉,几年甚至几十年沉淀,宽广的爱。
一对复刻版父与子。
最后一家人挤在一辆车上,各种承担着各自的角色责任,特别好。
女儿的婚姻和父亲的那段婚外情也是恰如其分的相似……
生命隐秘,我们不要追究。
时光匆匆,唯有或浅或深的爱和陪伴,值得一再珍惜。
其它,我们无需细思。
故事简单,情节平淡。
马蒂厄35岁,没见过生父,直至一个电话打来。
一个名叫皮埃尔的人,声称是马蒂厄父亲的朋友,皮埃尔告诉马蒂厄,他的父亲刚刚过世。
于是马蒂厄从巴黎前往加拿大,参加其父的葬礼,并执意去见见自己未曾谋面两个兄弟。
最终,马蒂厄发现,皮埃尔才是自己的父亲,电话里的说辞,是他为了见儿子一面而编织谎言。
但是我爱这部电影,爱它的浪漫,爱它的细微。
机场送别,爱是转身离开,又回头眺望、望眼欲穿的目光。
呼吸之间,爱是抚摸儿子后背的肌肤,用听诊器聆听他生命的声音。
宁静的湖畔,爱蜷在干燥的木椅上,欲言又止,沉默不语,最终停留在一声短促的叹息里。
《约翰之子》把细节发挥到了极致,它不动声色,无以言表,只是把一个又一个细腻的镜头衔接,让你轻轻推门走进去。
一瞬间,熟悉的味道扑面而来。
这是停留在表面的艺术,审慎、犹疑、踮着脚尖。
人生有太多的遗憾和缺失,无法弥补,只是,我们把事儿看透,人,就不要看得那么深。
皮埃尔当年为什么要抛弃马蒂厄的母亲,又为什么三十三年间,始终不去看自己的亲生儿子一眼?
他悔恨吗?
他羞愧吗?
当真相了然于胸,马蒂厄似乎依然平静,他内心深处激动吗?
怨恨吗?
明月下的山与河,洁白、透亮,又黯淡、晦涩。
水光粼粼,生命波澜起伏、暗流涌动。
空山寂寂,原谅,是无言,也是淡去。
当最后离别钢琴曲再次响起,此刻才是全篇平淡的故事完美的意义,当我们了解了真相,体会了每个人物的特性后,那音乐带给观众的是情不自禁的感动,是瞬间迸发出来的。
平淡不惊的故事,是含蓄的不动声色,是温柔之人但并非寡情,老头小心翼翼的尝试着用了另一故事来和35年都没有见过面的儿子重逢,陌生的要去了解一下才会带到家中,这无不体现了内敛和有些顾及,的确约翰的两个儿子都表现得很差劲。
马修是个性格非常好的人,似乎老头很欣慰的,在车里说到也想有个儿子,看到老头的眼神是喜欢马修的,也更加想去爱这个儿子的时候,马修却即将离开,原以为情感应该爆发了,但是依然这么井井有条,每个人都可以看透不说透,这不仅仅是在表达西方家庭观念和我们的不同,更是一种修养,对彼此的尊重和整个家庭的热爱。
内心汹涌的人物情绪并不会影响观众的对家庭和亲情的理解,反而更加温暖了,即使不一样的生活环境却想象可以看到老头一家真的会去巴黎看看孙子的未来生活,而老头会听马修的话去治疗的,因为老头爱这个儿子, 结尾说希望读到他的新书,这是在那样场合唯一可以表达多么爱儿子的话了,没有拥抱的遗憾,有一些伤感,老头留恋不舍的目送马修,表情充满爱和满足,这就足够了,这时候所有人都已经原谅这发生的一切,在平静中开始,也平静的结束,但只有自己知道会多了一个想念的人。
片中使用肖邦圆舞曲第十首b小调,优雅,华丽,含蓄,符合电影的主题风格。
本片的两处情节让我感受到父亲皮埃尔对孩子的爱是非常自由的,没有压力的。
情节一:
父亲得知儿子因工作繁忙暂停写作之后建议其把他所送的一幅名画卖掉后辞掉工作专心写作,努力做自己喜欢的事。
这样鼓励孩子做自己的父亲真是让人羡慕的。
这位父亲不但对儿子这样对女儿也是如此,来看下边的情节二:
女儿回忆起小时候和妹妹外出晚归时总是从房间的窗户悄悄的溜进家里,弟弟问他难道爸妈们没发现过吗,姐姐说没有,但其实他们是知道的,只是他们什么也没说,他们不太干涉我们,父亲最常挂在嘴边的座右铭就是:“你们是自由的”。
这样的自由在我看来是那么的难得,我周围的亲戚朋友在成长过程中大多数都会感受到父母各种要求的压力,小时候无疑是学习成绩上的要求,大学选专业时更是他们替你把关的重要环节,毕业工作了父母也会为你张罗一番,工作稳定后就开始催婚催子了。
这些通通都是带有压迫性的爱和关心,常常压迫得子女在父母面前越来越寡言少语。
父母的这些以爱为名的理所当然的替你选择的人生常常遭到叛逆孩子的拒绝,孩子们真正渴望的是得到尊重的自由之爱。
这样的渴望在下面这首《I Wanna Be Free》被很好的表露了出来:分享The Monkees的单曲《I Wanna Be Free》http://music.163.com/song/26935106?userid=559877101 (@网易云音乐)I wanna be freeLike the bluebirds flying by meLike the waves out on the blue seaIf your love has to tie me, don't try meSay good-byeI wanna be freeDon't say you love me say you like meBut when I need you beside meStay close enough to guide me, confide inMeOh-oh-ohI wanna hold your handWalk along the sandLaughing in the sunAlways having funDoing all those thingsWithout any stringsTo tie me downI wanna be freeLike the warm September wind, babeSay you'll always be my friend, babeWe can make it to the end, babeAgain, babe, I gotta say:I wanna be freeI wanna be freeI wanna be free大意: 我想要自由 像天空中的鸟儿般 像海中的浪涛般的自由 如果你的爱必将牵绊着我 那请别试探我 和我说再见吧 ·llll 我想要自由 请别说你爱我 说你喜欢我 但当我需要你时 请守候在我身旁、指引我、开解我 ·llll 我想要握着你的手 沿着海滩一直走 在阳光下大笑 总是充满欢乐 和你一块玩耍 但没有任何绳索 将我牵绊 ·llll 我想要自由 像风那样的自由 宝贝 请永远做我的朋友 宝贝 想信我们能做到的 宝贝 噢 我想再一次告诉你 宝贝 我想要自由 我想要自由 我想要自由 虽然这歌里描述的应该是情侣之爱,但在情侣之爱中对自由的渴望也是这么的强烈,因为爱的本质是相通的,弗洛姆在《爱的艺术》里说 “所有的爱,本质上都是弟兄之爱。
”。
这里的弟兄说的是朋友兄弟的意思。
不难理解,若是亲子之间剔除掉抚养和赡养的责任之后,两个人能否融洽相处,就得看他们之间能不能发展出和友谊一样的情感了。
而情侣之间也是一样,情侣双方之间若若是剔除掉性满足的关系和生活当中的帮扶关系,两个人在其余的时间是否能和谐共处,就得看他们能不能像朋友一样互相玩得来。
而朋友之情向来是建立在自由平等之上的。
因此给大家的建议是,无论对家人或配偶,在责任和义务之外,像朋友一样和他们相处,给他们自由和尊重,告诉他们:“我爱你,你是自由的”。
一通来自加拿大的电话,在巴黎工作的主人公马修飞到了多伦多——参加父亲葬礼,见见从未见过的哥哥们。
在他父亲生前好友皮埃尔的帮助下,马修去了哥哥开的摩托车店,住在皮埃尔家中,见了两位哥哥,去了父亲失踪的湖寻找父亲遗体。
他尽可能的想从父亲好友、哥哥口中,去猜测、去了解那位素未谋面的父亲。
马修的“寻找”总带着些悲凉感,他好像始终是个外人,只不过是一个一夜情后,一位固执的母亲的产物。
在找父亲遗体未果,对两位哥哥失望之后,我以为这部淡淡的电影,会像日本电影那样,带着点点的失望与遗憾,马修就这样回到巴黎。
马修回到皮埃尔家中,在皮埃尔的钢琴声中,母女相视一笑,马修看着皮埃尔的背影看入了神,在这一刻,我觉得,比起那个素未谋面的好色父亲,眼前这位才是父亲该有多好。
果然。
画是皮埃尔的、听诊器也是皮埃尔的。
马修心里有了答案。
皮埃尔越来越明显的情感,镜中两人的几番对比。
索菲亚心里也有了答案。
听诊时,马修的不解、愤怒。
汽车加油时,索菲亚的那一句“他欠你的”。
送别时,皮埃尔沉默的驻足停留与哽咽。
三人心中其实早有了答案,但却看透不说透,着实给人一种点到为止的东方美。
但在这美之下,是各自无奈。
同样是对家庭人物关系之间的拿捏,《约翰之子》少了点日式碎碎念,也不像《一一》充满着生活气。
但导演将每个人物内心的涌动,埋藏在了时间推动着的生活之下,如温热的风静静吹过。
无聊
很一般啊
九分。故事不复杂,讲得特别好。常见的法国片的闷和琐碎,一点儿都没有。
如果不能和你好好相遇,那就真心与你道别。
片子有些自说自话,无聊的可以当催眠药,每天连续看不同的剧情,剂量可维持至少一周;最精彩的就是快结尾在机场便利店中他们的对话,然而由于过于克制,真正的台词似乎都隐藏在没说出口的话中,而前面的铺垫都如同隔靴搔痒,整个片子不深情也没爆发力
对情绪的把控很准确,第一次见面的父子没有任何情绪的爆发,只是相拥而泣,只有朋友间的闲谈和发自内心的闲谈,知道彼此过的很好是最大的慰藉。
整部电影的安排很巧妙,前面的情感跌宕起伏,而到后面突然变得细腻而深邃,情绪上的铺垫与积累在最后倾泻而出,足以动人。用一种别样的方式相见,而在不言而喻的氛围下告别。
有些冗长
菲利普·里奥雷的电影一向冷静、细腻,他总是能在现代社会错综复杂的人际关系里揪住最敏感的那一条线,注重本我的真实情感。平缓的节奏蕴藏人物翻江倒海般的情绪,导演极力克制表达欲,反而逼真还原了生活的戏剧性。淡淡的忧伤后回味的是无限柔情,男人间对爱的表达往往就是这样,沉默着,不多说。
个在主流观点里并不光彩的故事,一次等待了35年的相见,一次拥抱和一次别离…找不到特别出彩的部分,每个元素就像电影中的人物一样,都在尽着自己的本份做好当下,细腻温和的表达,含蓄而克制的气质,看完后无比喜欢!
一般
最后的反转真是意味深长,说不出的父爱
相逢岂无言,默默默;曾经已惘然,错错错。
细腻动人,情节铺程十分有耐心,结局出乎意料又合情合理,没有小角色,每个人物都丰满。
人人存善念,并能日行一善,则个人、家庭、社会一定安乐祥和。这世上,有时笑笑人家,有时给别人笑笑自己,放轻松,给自己快乐,也给别人快乐。同学丢一张纸屑,那是制造恶业;我们捡起一张纸屑,这是累积善业。
看了个无字幕版的,懵懂,好在影评区竟然有剧本,牛!
法语片仿佛总是带着一种浑然一体的自我气质,琐碎日常中反应出人性的真实
我有一个朋友系列之私生子,半个小时就扛不下去了,豆瓣误我!
豆瓣分虚高,拍得挺流畅的,就是有点厌女(出轨男行为浪漫化、"犯了男人都会犯的错"之类的台词)
喜欢。太细腻,很多眼神交流,有些事大家意会到就好,没必要说破。湖畔陌生人男主真的越看越好看啊,又很会演。这部又有湖,而且这个湖真的好美,和姐姐阳台抽烟戏也美(也是差点骨科了,从眼神看内心是有火花的。 ),摄影漂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