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热血沸腾,篮球冠军 中国版,Lose to Win,Champion

主演:魏翔,王智,岳亮,艾伦,王子异,周大勇,韩笑,建康,刘沐琪,刘斯博,刘雪涛,于白水,张恒瑞,于洋,马旭东,大力,张芝华

类型:电影地区:中国大陆语言:汉语普通话年份:2023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剧照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2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3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4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5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6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3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4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5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6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7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8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19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 剧照 NO.20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剧情介绍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前职业篮球运动员魏国铮(魏翔 饰)退役之后,在一所高校担任篮球教练。从小争强好胜的他一直将正在另一所学校球队执教的同期马教练(艾伦 饰)视为最大竞争对手。结果在一场关键比赛中,两位教练由于场外互殴而双双被取消执教资格。在此之后,魏教练被校长下放到一所特殊学校担任教练。这所名为仁爱之家的学校聚集了一群智力方面存在障碍的大孩子和小孩子,如母如姊的乐光(王智 饰)全心打理他们的一切。魏教练的到来如同一场及时雨,因为这群孩子即将走上赛场参加属于他们的特运会。 从来将胜利放在第一位的魏国铮,这一次将体会到不一样的人生……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夹缬之恋蓝色太阳宫与卿行第七座墓志铭失控的尺度鲁本·格斯瑞星河战队3:掠夺者女孩画像复制魔失踪攻壳机动队第一季行规我们仍未知道那天所看见的花的名字鼠疫屠城真爱有谱不速星客屌丝男士第二季夜之女王战国之无艳大器晚成第三季另一半的我和你一团乱麻午夜凶铃3:贞相大白临阵脱逃那座山荒废青春我的死亡纪事纵情四海激浪青春红翼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长篇影评

 1 ) 另类的热血沸腾,一部特别的喜剧电影!

这绝对是一部被片名耽误了的电影,因为看的时候有几场比赛还是很热血沸腾的;当然也有可能是之前麻花团队日益不堪的口碑所拖累,但本片确实值得7分以上的评价。

本片属于一部运动喜剧题材,只是影片描写的是一群有智力障碍的福利院篮球“运动员”,但呈现的方式更似之前的老港片与麻花电影的结合;主题略显大胆,表演看似浮夸,话术式搞笑则纵贯全片;这种看似矛盾化的展现却在魏翔看着有点过火的表演中被融合了起来,使得本片一直能停留在超想现实世界中而不出戏。

剧情线对于球场上的“逆袭”以及魏国铮人生心结,描绘的也还算细腻,魏国铮对于队员的态度的转变;以及最后三分球换成二分球的“放下”,这都可以被视作本片的高光之处,这不光代表了魏国铮对待“赢”的放下,更可视作那些“孩子们”的欢乐从此来自于更纯粹的篮球!

只是对于本片来说,喜剧的爆笑与情感的输出都不算突出,更缺乏了社会话题性,或许这才是本片国庆档票房失利的最大问题了!

 2 ) “喜感”不强,不止喜剧

在近年来的大部分喜剧电影中,我们似乎总能看到诸如“这不只是一部喜剧电影“的文案,结果却往往有所偏差。

但这一次的《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确实完美地匹配上了这样的评语。

它并非除了欢脱闹腾之外再无它求,甚至对搞笑环节也有着特别的处理。

而从成片来看,喜剧甚至是它最弱的一环。

首先,在搞笑环节,它比较好地拿捏了尺度。

导演更多地使用了魏国铮和王子异等“健全人”去进行肢体和行为上的搞笑,重头戏是“健全人对障碍者世界融入时的尴尬”,而减少了心智障碍者自身的搞笑部分。

这就避免了同类型电影经常遇到的问题:或有意或无心之下,对于相应群体的审丑式娱乐消费。

进一步地说,电影在主题上更是表现出了一定的野心。

它是关于“拥有与找回运动初心“的故事,让之分别划分给“心智障碍者”与“健全人”,又将之超脱了体育层面,上升到了生活的高度,且同样具有“障碍者”与“健全人”的双重性,落为了前者的“融入社会”与后者的“挽救生活”,又合并成了交互作用下的“障碍者被当作健全人看待的真正尊重”。

障碍者与非障碍者在当今社会中的融入与自处方式,才是本片的最终落点。

因此,它甚至不是一部单纯的体育电影。

在开场第一幕中,我们就看到了对于传统体育电影类型的活用。

很多同类题材都会以激烈的比赛画面作为开场,但本片的运用则别有意义。

他用了标准的比赛呈现方式,强调流畅的动作与激烈的对抗,并聚焦到场边的魏翔身上,这就带来了对此后主要剧情的铺垫此刻的球队拥有更好的身体,与此后魏翔带领的缺陷者们有着天壤之别,但他的关注点却集中在了胜负之上,不惜以进入对方更衣室的方式获得优势,也会对自己的队员怒吼发火,到了最后要输的时候则用打架斗殴的方式挽回败局。

他处在“胜负就是一切”的环境之中,因此也必然受到相应的反噬:对方在学校比赛中派上没有合法身份的外援,他自己为了“七年不败”的所谓容誉不择手段,也被学校“弃卒保车”地做了切割。

在魏翔被开除的一场戏中,电影给出了比较明确的主题表达。

校长与他果断切割,随后说出了影片的主题“体育比赛不仅仅是胜负”,随后却自己投了一个三不沾,对此做出了推翻。

而魏翔接下来找到的球队,才是真正的主题践行者:心智障碍者队伍。

在魏国铮和球队初次接触的两个段落中,电影明确地展现了双方的磨合过程:球员击打了魏国铮,随后将魏国铮介绍篮球运动的开场白和第一次训练搅的一塌糊涂,显然对篮球运动一无所知;而在另一方面,魏国铮对球队的看法也依然延续了此前的惯有印象,“最讨厌这种裙带关系的队员”。

在篮球的层面,魏国铮和心智障碍者之间存在着巨大的认知鸿沟,前者带着“健全人”的篮球行业理念进入了心智障碍者的环境,认知差异需要用后者的纯朴心灵感化---即使身体有缺陷,也对生活满怀希望和热情,这无疑是超越了世俗意义上“胜负”的东西。

在魏国铮第一次带队比赛的时候,他就意识到了“世俗”在此环境中的不可行:以作弊用人的方式试图获得胜利,却被王子异饰演的不和队员反算计,真正的胜利需要对心智障碍者的真正尊重,以他们面对篮球的热情和纯朴去带领队伍。

更重要的是,电影实际上以“篮球”为出发点,将表达上升到了“生活”的高度。

导演希望赞扬的不仅仅是心智障碍者在篮球层面的能力,更是他们面对人生的态度。

“身体”成为了连接二者的桥梁,它是心智障碍者在刻板印象中的所谓“残缺部分”,让他们最开始被魏国铮认定“打不了篮球” 也在生活中面临种种困难,实际上却也是他们拥有的天赋,各自展现了打好篮球的潜力,也对应了“过好生活”的能力。

电影的最终落点,其实是对“心智障碍者”之于社会歧视的纠正。

这也有着非常明确的表达部分,魏国铮第一次被告知“带队”的时候,就下意识地做出了健全人对他们的固有印象式称呼,“弱智”,并延伸到了他对他们“不能打篮球”的篮球层面认知中。

他对队员们篮球能力与热情的逐步认知,也代表了“健全人群体”对“心智障碍者群体”在更广义范围内的转变纠偏,就像他被纠正“是心智障碍者,不是弱智”一样。

而在展开之中,心智障碍者也直接进入了健全人的世界,引导出了更直观的相关表达:队员们去买麦当劳,店员始终保持着耐心,而年轻女孩则纠正了男朋友的歧视和嘲弄行为。

到了最后一场比赛的前夕,电影给出了魏国铮与流浪者、孤独者等各种“被社会排斥者”共处的闪回镜头,更是将表达对象做了进一步的扩展。

同时,这种认知的转变也反过来作用到了魏国铮的身上,他了解到了心智障碍者的篮球和人生闪光点,也由此改变了自己面对健全人生活时的人生观。

在他与医生第一次聚会的段落中,对方指责了他对生活中胜负的欲望过度,这干扰了他的人生幸福度,始终难以放下自己对曾经校园时代的不如意。

这也对应上了他对篮球的态度 虽然拥有了很多mvp奖杯,却执着于自己失败的部分,因此始终是自我认知中的“失败者”,不能成为内心中的mvp。

魏国铮与队员们的发展曲线得到了交互而同步的发展,围绕着“胜负“而展开,这也是主题表达上的升级进阶。

第二场比赛中,魏国铮给队员们灌输了“一切为了赢”的理念,却被队员们以纯朴的正向方式进行了“调整”。

受困于经费的魏国铮希望让队员们故意输给校长的老年队以换取赞助。

这是世俗意义上的胜负心,对应着“不惜一切手段”,就像魏国铮在序幕中指挥的那场比赛中发生的一切。

而队员们则以自己的方式获得了赞助,他们不管比赛是否可以获得冠军,只秉持着纯朴的胜负之心---由此,这种心智障碍者范畴里的胜欲便与魏国铮的欲望形成了明显的差异,无关于物质层面的因素,只是出于对生活和比赛的热情,“关注现在,做好当下”。

这也确切地引领了魏国铮对自身生活的修补:他为了自己的球队而邀请了王子异等人,却无视了对对方的尊重,就像他曾经为了胜负而对他们不惜一切的打压,而当他这次给到了尊重,也就修补了曾经的缺憾。

心智障碍者与王子异等人的比赛,还将主题进行了一次重要的升级:心智障碍者对健全人生活的进入,这也是“社会对心智障碍者固有印象“的又一次修正,以及相反地,心智障碍者对社会中真正地位的确立,即是群体的“出路“。

在前半部中,魏国铮进入了心智障碍者的世界,以自己的篮球和生活态度被对方所感染、改变,他也正是“健全人世界”的凝结象征。

在后半部中,“健全人”从魏国铮个人升级到了群体层面。

在篮球角度上,心智障碍者球队第一次进入了健全人的球场,并以“对篮球的热情”获得了对方的尊重。

这也正是电影对心智障碍者的最终定位:他们与健全人其实并无区别,对篮球的热爱与付出都是一样的,也就可以融入球场,这也自然扩展到了生活层面。

在电影的前半部中,这个高度的信息已经有了展示。

魏国铮从一开始就希望帮助队员们进入健全人的世界,从麦当劳点餐到鼓励大个战胜不敢洗澡的缺陷,最后落到了带队到健全人的球场上。

同时,王智也是为此表达而设置的角色,她始终保护着心智障碍者们,认为他们与健全人不一样,从篮球层面的“不让魏国铮拍球员脸”到生活层面的“不让买麦当劳“,最终归结到了篮球与生活的结合点上:拒绝队员们去健全人的篮球场上比赛。

这便带来了“歧视心智障碍者”的又一个形式,它不同于魏国铮最初的单纯“恶意”,而是以善意之名的“承认其能力缺陷“。

这种潜在的歧视其实广泛地存在于现实社会中:我们给予特殊人群以额外的待遇,在行为上当然并无不妥,却不应该延伸到思想层面,而是应该与他们平等相处。

这也与电影作为类型化的需求实现了比较好的结合,王智的态度转变不仅给出了主题表达,也促成了他和魏国铮在爱情线索上的推进。

电影从魏国铮个人出发,他融入心智障碍者世界,也平等地和他们成为了朋友,随后则扩展到“群体”之上,凝集在了最后一场决赛之中。

这也是电影设计最用心的一场球。

它让正常篮球比赛中的战术配合落实到了心智障碍者的比赛中,以魏国铮符合心智障碍者心理的方式进行指挥灌输:“老鹰捉小鸡”的描述方式对应了挡拆和电梯门的强侧战术。

这种出于“心智障碍者方式”而对“健全人世界”的融入,正是主题的最终落点--他们确实需要用自己的方式做出努力,但并不意味着自己与健全人的本质差异,对日常社会的完全无法进入。

它在篮球层面的展现也有进一步的外沿。

心智障碍者的双方队员激烈交锋,镜头下的身体对抗程度与开头健全人比赛的画面高度对应,意味着双方的本质等同。

但双方又有所区别,队员之间会相互鼓励而非敌视。

这种出于热情的胜负欲是健全人始终拥有,却在物质化的生活中逐渐掩盖下去的本质闪光点。

它构成了心智障碍者对魏国铮等人的生活启示作用,也反过来形成了双方的相互融入可能性。

在转播摄像机的特写镜头之中,“融入”也延伸到了生活的部分:心智障碍者们已经真正走进了健全人的舞台之中,登上了他们的电视媒体,而亮亮在比赛最后的“单打”更是带来了篮球打法与“独立生活”的双重意义,这处的callback也给予了魏国铮其人的“表达强化”---从第一场比赛开始,他就并非如观众和王智以为的那样“歧视障碍者”,而是真情实感地鼓励了亮亮。

此处的“单打”成功,由得分的成功而引导出了队员们的“人生独立”。

在最后,魏国铮也完成了自己的开解。

他让亮亮去完成无法追回比分的单打,不再追求篮球层面的胜负,也走出了自己生活中的执念,不再追求比赛初期与人生长期的“微观胜利”,这也是他与王智的争吵中未能得到解决的问题,在他的顿挫中一直延续到最后一场决赛的前三节。

值得注意的是,“假肢佩戴者”的设定让他具有了对思想上健全人和身体上“缺陷者“的双重象征性,既代表健全人融入心智障碍者世界并被反向影响,也以自己的“扣篮完成“实现了“缺陷者”本身的表达---当他不能如队员们所说的扣篮时,这种自我认知上的生活与篮球之双重挫败感得到了最具有象征性的表达,并在最后借由队员们的助力而完成扣篮,实现了思想上作为健全人的“修正生活不足”,以及身体上作为“缺陷者”的“战胜障碍,对等健全人”。

这部电影无疑是超出了预期的,它不仅仅是一部搞笑的喜剧电影,其中的搞笑部分甚至是相对最弱的一环。

在主题上,导演给到了足够的现实社会关注,并构成了比较完整的表达。

当然,它的优点更多在于文本环节,在电影语言上则相对平淡,如果进一步优化,肯定能带来氛围上的更直观感动。

但重要的是,就像它的片名一样,这甚至不是一部最传统的体育电影,因为它“似乎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热血的不是比赛,而是更加严肃的生活热情。

 3 ) 非正常新喜剧,魏翔和他的“心青年”们

中秋国庆档唯一喜剧,却也带着无尽的人文关照。

奉行“打球就是为了赢”的自负教练,遇上“非正常”孤独症球员,共同完成一场冒险式的篮球比赛和人生体验。

魏翔这个名字这次观众已经不陌生了。

上次大火是《这个杀手不太冷静》映后,马丽把话筒递给了43岁的演员魏翔,他不停推托。

因为这是魏翔人生第一次出演大男主戏。

那时的他太过名不见经传。

翻看履历,入行20年演过1300多场话剧。

央视元宵晚会表演小品《闹元宵》,《西虹市首富》中饰演“三口吃掉一头猪”的足球队教练,《我和我的家乡》中饰演村长,参演《你好,李焕英》。

春节档作为黑马出现,杀手斩获了26亿元票房。

这次魏翔扮演的教练角色,延续了上一部里“南柯长梦梦去不知所踪,醉翁他朝醒觉是否跨凤乘龙……” 的主题,陪伴球员们完成一次又一次体能和心智训练,实现最终的篮球梦想。

从刚开始因违规受罚被迫进特殊学校支教的烦闷,到自信满满遭遇学生对牛弹琴般反馈的不耐烦,再到最后嬉笑怒骂中共情理解情谊升华,魏翔教练和“心青年”群体共同完成了一次心灵“蜕变”。

和特殊人群共事8个月,拍摄时间长达6个月,最多NG四五十次。

魏翔和演员们一起完成了不可思议的任务。

热血改编自西班牙电影《篮球教练》,原作里犯了错的教练马尔科成为“Los Amigos”球队教练,球队里的选手全部都是精神残障者,而帮助他训练的是老人。

热血编剧将主体聚焦心智患者,搭档也变成了更温和的女性。

24岁青年演员岳亮,他扮演的“乐亮”是电影主角,而《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是他的表演处女作。

成为一名热血励志的“心青年”群体之一,他付出的艰辛和努力让人无法想象,电影只刻画出了万分之一。

岳亮妈妈杨君在采访中曾说,学画画的机构让岳亮参与电影海选,还展示了弹吉他,天生的呆呆憨态正符合影片孤独症主题形象。

作为非专业运动员加上基础疾病,岳亮并不能十分适应长期的体能和篮球训练,说台词是由母亲或者工作人员带头讲述,他再跟着重复,身体依靠牵引的绳子摆动方向。

魏翔谈及篮球馆里边的一场“事故戏”,乐亮说“我想单打”,教练过去问他:“你知道什么叫单打吗?

你为什么要单打?

”剧本里他本来没有词儿,直接就走了。

结果乐亮演的时候把剧本上的动作提示当台词说了,他说“亮亮转身离开”,魏翔也就接着他说,“那就离开吧。

”这种正反打非正常对话在影片里并不少见,倒也成就了特殊人群真实表演的一部分,拥有了奇妙的化学反应。

其中刚开始乐亮与魏翔扮演的教练魏国铮初次相逢的场景,因为表演极不顺利,最后被删掉了。

为此监制、编剧邢文雄还根据他的人物特点更改了台词和剧本。

经过不停的台词走位训练,他展现了最后的高光亮相,作为球队惊喜武器完成最重要的一次进球。

电影里的角色照耀进了这些素人演员的日程生活,跟随角色一起成长经历,给予鼓舞,这是电影最有社会价值意义的部分。

“亮亮这次拍电影也启发了我,让我知道不能总用单一的角度去看待他”。

恰如其分点到为止,对小人物内心描写的细致入微、“心青年”真实可贵的表演都佐证了该片的认真,并不只是哗众取宠或低俗无脑,而是深耕于足够打动人心的内容,呈现了高级艺术趣味。

影片中三位篮球队员是真正的患者——饰演乐亮的岳亮、饰演对对的刘沐琪、饰演建国的刘斯博,患有孤独症和唐氏综合征的他们,和电影里其他专业演员相比毫不逊色,反而增添了一股平凡的真实色彩,让观众看到他们的真实体态性格和日常,用纪录片方式的记录演绎,让观众不再对这个群体产生猎奇,更加动容。

扮演“建国”的刘斯博,关注独立电影的观众并不陌生,他在蒋能杰导演公益纪录片里,作为“特殊弱势”群体 ——“心智障碍者”本色出演。

蒋导团队用两年时间直面追踪拍摄。

影片真实记录了一群“心智障碍者”“无法自控”的“日常生活”,让心智障碍享有基本“人权”和努力自主生活的故事。

《一切都会有的》记录了“心智障碍者”刘斯博先生吃喝住行和喜怒哀乐:误会、生气、砸玻璃、炒菜、买可乐、拖地、荡秋千、听音乐、乘车回家......《一切都会有的》 里刘斯博是纪录片的主人公,《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里他是本色出演的“心青年”,在教练的特殊训练之下,和团队共奋进,抵达灌篮之梦。

张恒瑞扮演的“大白”也有一场令人印象深刻的戏份,因为童年阴影怕水的他,终年不爱洗澡,全身臭烘烘。

教练魏翔阴差阳错故意把他的玩具小熊扔到了水洒下,用情景模拟的方式,让他冲进去拯救心爱的小熊。

最后大白克服心理畏惧,冲进水池,和小熊一起享受清水的沐浴。

身高近两米的张恒瑞其实是一名毕业于体校的专业演员,这一幕场景他将不服输且勇敢的心智角色演得入木三分。

评判喜剧的标准可能并不是电影让观众笑了多少次,而是幽默搞笑的细节背后,挖掘了人和人之间最真挚朴实的情感,可能没有那么热血沸腾,可能捎带一丝苍凉。

就像演员魏翔经过无数沉淀之后,表演时候的举重若轻。

魏国铮与马教练相爱相杀互使绊子、与“仁爱之家”队员们鸡飞狗跳的日常都充满喜剧包袱,与乐光不同的教育观念碰撞出火花。

周大勇、于洋等喜剧人的加盟也为电影增添不少笑料。

主角魏国铮教练从小到大渴望别人发自内心的认可,虽然作为一个身体健全人,但是他恃才傲物的偏执呈现出他内心的孤独小宇宙。

而在这群“心青年”之中,他首次被别人承认了自己的价值。

结尾大哭的那一刻,他放过了自己。

有时换个视角看世界会带来更多的快乐,自己终其一生追求的目标,在别人看来也许不值一提,他意识到了更宝贵的东西,是身边真实的个体。

尽管影片里的“心青年”并不一定能看懂他们自己出演的这部电影,岳亮妈妈杨君说爱看广告是孤独症孩子的特征,因为比较短,画面鲜艳,音乐也刺激。

社会交往严重障碍是他们难以跨越的核心障碍,无法沉浸电影。

但是拍电影这件事对于“心青年”来说,就像是一堂很重要的康复课。

影片里魏翔教练对于队员们的训练极为严厉的,而王智扮演的姐姐乐光是柔和的。

她直言经过良好的剧组氛围相处,岳亮的表达理解和反应能力都有提高。

想起我以前教过的一个学生,因为患有脑瘫,无法跟进任何课程。

但是她妈妈还是想让她和其他健全孩子一样,上普通学校,完成义务教育。

所以她的妈妈或者外婆轮流“陪读”,有一次他对着一个听障学生耳边大叫几声,造成助听器掉落短暂失聪。

家长怪罪学校为什么要接纳这样的学生,投诉要求把这个“脑瘫”女孩赶出学校。

最后不得已,妈妈被迫带着女儿转学。

其实这些心智孩子,踏入社会,最可怕的不是他们能否与健全人相处,而是其他人对他们的看法和偏见,会致使新一轮刺激,投射在他们的家人身上。

他们自己也许并不知晓,但是越发狭小的生存环境,只会让他们越发躲避社会的“正常规则”。

所以电影让这帮孤独症“心青年”走上银幕,不是分裂他们的痛苦,而是展现有血有肉有欢笑有泪水的真实日常,给他们塑造一个“目标”并努力完成,不仅是电影里的篮球比赛,还有完成拍摄整场历险,这都会给他们的人生道路开拓一条新的路径。

让人物和电影共同成长,让观众和人物产生对话。

国庆档大片云集,但是关注底层小人物的热血很难得,值得走进影院,给他们一个掌声。

 4 ) 影评《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

我是一名5岁孤独症孩子的家长,今天刚刚去看了《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看完了以后感触特别深所以写了这篇给魏翔老师的留言。

看得出来团队制作这部电影特别用心,片子的题材涉及到了心灵障碍人士,其实如果不贴近实际或者给人一种高高在上的施舍和怜悯的感觉的话,一定会引起相关人士的反感,但看得出来你们在很多细节上做了特别多的功课,很多搞笑的点都是那么自然的融入到了实际可能发生场景中,让我这个家长看起来真的是感觉像在家里装了监控一样,一边笑一边心中生出万千感慨,普通人看到那些笑点可能只是觉得好笑,到作为家长真的是除了觉得好笑以外同时也会感觉到这就是我们的孩子,他们就是会这样的与众不同但是却也很可爱呀!

另外,这部电影传递出来的观念也很让人感动,尤其是不管一个人是不是残疾人他首先就是一个人,他们需要走出社会需要适应社会而不是被保护起来等待别人的施舍和怜悯,他们也可以找到自己的长处和兴趣所在从而快乐的的享受生活,他们也应该有权利在社会中生活并且受到平等的待遇和尊重,电影所传递出来的这种观念非常的切合实际并且也是需要被社会大众理解和接纳的,我觉得一部影视作品能传达出这样的观念是一件非常可贵的事情!

我想感谢所有主创人员的良苦用心!

还有另一个点同样也让我觉得你们为了做这部电影是真的下功夫去研究很多残障人士支援理论,就体现在虽然魏教练一条腿用了假肢,但是他一样可以在孩子们搭的支援下进行扣篮呀,我们的孩子也一样,虽然他们心灵或者身体上有残疾,但是只要外界给予恰到好处的支援他们也一样可以做到很多常人能做的事情也能感受到成就感啊!

而我们要做的就是为他们创建一个更加便捷的无障碍环境,让他们能够走出来而不是被关起来,我认为这也是现下残障人士支援工作最核心的理论,所以很感谢主创团队认真做了研究,传递正确的理论和价值观!

最后,我是因为《这个杀手不太冷静》这部电影而关注到魏翔老师的话当时就觉得您的表演非常有趣,是那种搞笑但是不做作,煽情但是不矫情的感觉,尤其当时《这个杀手不太冷静》片尾的部分有您在感谢工作人员大概意思是说终于有一部自己演男一号的电影,看到这里当时我就觉得特别辛酸和欣慰,辛酸的是这么多年您该是多么不容易呀,欣慰的是努力和坚持的人终于还是会得到回报的,当时就觉得以后您的电影我会走进电影院去看!

这次《好像也没有那么热血沸腾》也是一样,因为是您主演并且题材与我的生活和亲人息息相关,所以和家人一起走进电影院去看,过程中有欢笑有泪水有感慨有辛酸,感谢您带给我们这样一部作品!

因为您的用心和坚持,我会为您接下来的作品继续走进电影院!

—— 一个喜欢看魏翔老师演电影的孤独症孩子家长

 5 ) 观众作为强者的心态回归之路

我不知道,没查资料,纯根据感受真实瞎写的。

本来只想看30分钟,一下看到底,中间数度默默落泪,在和林栋校队打比赛时,任真停下来、听着观众的大喊“用球说话”而产生新奇的眼神,直接泪崩,之后眼泪就几乎没停下来。

第二天早上去图书馆的路上,想到电影中的几个片段,坐在车上默默落泪,又想到几个搞笑情节,又笑了起来,自己都觉得自己好像哪里不对劲。

晚上到住处,忍不住,又重新看了一遍电影。

直到第三天,此刻,这部电影还横在我的心头,好像不用文字梳理一下,就盘桓着,下不去一样。

问gpt, 为什么这个电影会这么打动我?

答:它引起了你的共鸣。

就这样?

能引起我共鸣的东西像大海一样多,除此之外,就没有点什么别的东西?

1. 观众代入强者心态在看之前,知道这是关于intellectual impacted people的故事,所以在心底会自动认为自己是强者,俯视角度在潜意识中非常明显,因此也会变得更加平和包容,允许一切的发生。

2. 体验只能拥有一个事物后的纯粹刻板印象中的弱势群体出现了,他们果然都披挂着这些印象中的标签,眼神过于坚定,笑容过于直接。

在很快的小转折后,导演开始展示他们每一个人的技能:李渔可以抛转,因为他记不住东西只好在工地搬砖。

任真出手快,因为他在帮爸爸卖打糕。

建国擅长阻挡,他在做会场保安。

乐亮什么也不会,他姐姐也没有让他工作。

大白、韩笑未表。

有工作的人,都在从事底层工作,这反而就让人觉得他们已经一无所有,一旦拥有了什么,这一点点所有就会被高高抬起,成为人生中的闪耀之处。

而普通人的我们,拥有生活、工作中的众多事项,反而会惯性认为,一切都应该被拥有,哪怕缺失一个角落也无法接受。

3. 尊重与善意魏教练与他们交融在了一起,他没有呵护他们,而是以对待平常人的心态对待他们,他们一起场内练习动作、场外奔跑,这种尊重,让这些小细节都很热血沸腾。

顺路说一嘴,乐光这条线是为了完成作为ii人群的亲属,如何去懂得真正的尊重。

魏教练那条线,达人达己,你以为是你在帮助弱者,实则最后你却被他们而改变。

两个人物身上都出现了弧光。

有豆瓣评论说,这部电影对魏教练刻画地过多,失去了重点。

我不这样想,他是一个穿线人物,也是提供电影轻松率的最大帮手,不把他对篮球的挚爱拍明白了,就无法显出对仁爱之家成员的殷切。

这是一个以篮球为主线的故事,顺路看到里面每个人获得尊重与爱的故事,要比直拍对人物的赞扬,顺路讲讲篮球这个路子高级地多。

前者一心一意要把事情做好,人物之光顺路被你发现;后者对准人物,硬要你喜欢这个人物,有点像是前者是讲消防故事,后者拍杨洋穿消防服画面,高下立现。

魏教练随着仁爱之家成员的成长而成长,虽然要花去一定镜头时间,可是却让角色们贴合地更近,一个外围的人融入到一个集体中,整体有血有肉程度变高。

岳亮和雪涛去买KFC, 他们遇到了一个善良的女性和本性也很善良的她的男朋友。

本来以捉弄开头的插曲,最后在岳雪二人的歌声中安静结尾,没有引起恶性围观,也没有对岳雪造成心理伤害。

导演对这个细节处理地恰到好处,镜头下,公众并没有热情到刻意去保护ii人群,但是也展现出了很真实的包容感,一种远距离但跟随式的集体善意。

好像每个人都在想,这两个人好像傻傻的,可是他们多不容易,还积极地面对着这一切,我也要回馈以积极,回馈以温暖。

4. 奋斗感球场竞技画面也不少,且拍的很好。

球员们拼尽全力去赢,但好像也不是真的要赢,比如任真看到对方哭了,就停下来把球还给他,他们好像就是想要尽兴尽力地去拼,不问结果,只求拼搏二字荡然胸间,无愧于心。

普通的我们,也知道,这样的态度是对的。

可是现实中总是太多成败,让人没办法割舍。

未来的不确定,只能促生此刻的焦虑和对结果的势在必得。

是的,是的,过程很重要,我们看重过程,可是没有结果就是不行。

但是仁爱之家篮球队,他们的结果就是过程本身,他们因为喜欢,因为有人在成全他们的喜欢从而不想辜负帮助他们的人,迸发出来的汗水都是纯纯粹粹在奋斗的感觉。

纯正的奋斗感,可能在你相信这个人除了要做好此事之外再无他想之后,才能出现。

所以这也是一种单一的奋斗感,all in的奋斗感,做喜欢的事时的奋斗感。

5. 击碎同情心魏教练喊林栋过来对练,乐光忍不住跑到场上大喊,他们可是残疾人。

一个年轻人反驳:拿球说话。

观影中如影随形的同情心在此刻被击碎,本来只有魏教练产生的尊重感,变成了一起看球的人的集体尊重,血又沸腾起来。

普通人在竞技体育中也会跌倒、经受碰撞,为什么ii人群就不可以?

过度保护与适当放手之间的距离,真的就是那么遥远而不可触及?

本来在观影者眼中是弱者的李渔、雪涛、任真、大白、帅哥、韩笑、乐亮,通过对篮球的喜爱与努力,获得了场内篮球观众的尊重,在那一刻,韩笑感受着风,任真倾听着人群的躁动,他们成为了强者,没有人可以小觑他们的力量,场上的每个人都值得且收获到了尊重。

外人看他在被欺负,可是他在感受着少有的竞技体育的乐趣。

第一个人开始喊:拿球说话。

尊重开始冒芽与蔓延。

雪涛被情绪感染,一切都很纯粹。

她一喊完,反而显得同情心变得无比渺小,场上的都是真正的球员。

用搞笑的反转化解了成绩可能带来的矛盾。

You have my respect, bro.6. 我为你而活在最后的比赛中,揭秘为什么乐亮想要单打篮球,完全是受到了姐姐的影响,而姐姐就是他生命中至高无上的存在。

好像剖开了伤残人士的生活,他们孤独,不被社会普遍接纳,他们的生活中只有与自己同样标签的群体和家人。

小小的圈子,圈子中的每个人都占据巨大的比例,几乎成为他们生命中的全部。

在一个普通人的生活中,可能会出现多种圈子,每天脑海中会滑过上百张脸,自己就是世界的中心,忘记自己为父母、挚爱的人而活简直不敢想象。

可是乐亮,可能仁爱之家中的每一人,都是这样,那些撑起他们生命中的人反而构成了他们的生命中心。

看到最后,他们每一个人可能还是常规意义中的弱者,可是在球赛中,在试图为兴趣而活的过程中,他们成为了强者。

观影者从强者心态作为电影的起点,在过程中看着自己的同情心越来越少,而尊重感越来越多,到了最后从心底里佩服这些篮球队员强大的品性和纯粹的快乐,进而反思自己生活中那些弱小脆弱的一面,实现了强弱对调,而且异常温馨和谐。

在电影中,体会到多种交杂在一起的感受,有悲伤也有快乐,有无奈也有振奋。

好电影。

 6 ) 魏翔缺张主角脸,王智用力过猛

国庆档鸣锣开战,作为唯一一部喜剧电影,除了主演魏翔、艾伦和王智略有知名度,无论从题材、明星咖位还是导演影响力,都完全无法跟张艺谋和陈凯歌的作品抗衡。

开心麻花估计也有些底气不足,于是赶紧抢跑,提前一天开启“点映”,其实就是利用这个时间差,让更多不明真相的观众买票入场。

然而,开心麻花终究未能停止颓败态势,从立意、故事、角色一路垮塌下去,甚至比《超能一家人》还垮得更彻底。

破梗与同情混杂一体,让人很难笑得出来;剧情拖沓空洞,只靠插曲硬撑,燃也燃不起来;更有魏翔一张油腻正派难成主角的脸,以及他和王智全都用力过猛的表演,导致了整部作品一直处于别扭尴尬的状态,然后持续至片尾。

魏翔,放弃做个主角的梦想吧,安安心心做个配角多好?

还有开心麻花,别总觉得是对手请来的水军,没有这回事。

看看下面这几点,是不是对你们真实理性的批评?

01. 笑不出来:别把揭短当有趣魏国铮(魏翔饰)是一个学校篮球队教练,但因为总被艾伦带领的校队击败,于是被贬到一个福利院,负责带领一群残障青年打篮球。

这群残疾人有唐氏综合征、孤独症、自闭症等等,其中三位由真实残障者扮演。

全片充盈着开心麻花招牌式的密集台词梗,除开一开始同艾伦对阵时的正常笑料,全片大部分笑料和励志段落,都建立在魏翔与这群残障青年的互动之上。

笑不出来的尴尬气氛由此而来。

因为每当想开怀大笑时,要么发现是魏翔那张油腻而正派的脸,要么就是这群残疾人的种种缺陷。

这让我瞬间联想起了赵本山的一些小品。

在小品中,赵本山嘲讽瘸子、哑巴、盲人、智障和寡妇,当年也为全国观众带来了无数笑声。

可是,随着整个社会文明程度的提升,我们越发察觉到,在公共场合随意取笑他人的缺陷,是不礼貌,甚至不道德的行为。

当赵本山说出有关寡妇的笑料,哄堂大笑之中,真正的寡妇也只能跟着自嘲。

这份联想被台词所证实,魏翔亲口说出赵本山的原话:走两步,别怕,走两步。

魏翔一到福利院,张口就是一句“智障”。

被王智质疑后,还以“平等对待”作为理由。

这怎么都无法说服我。

无论别人是不是智力缺陷,“智障”两个字怎么都不像礼貌合理的表达。

于是,在这份模糊含混的态度之上,很多笑梗都成为了压力。

为了赢得比赛,魏翔找来专业队员冒充残障人士,输了球,却赢了比赛,原因是对方找了更多的专业球员冒充。

对方一位形同姚明的强悍球员,魏翔略施计策将其击败。

什么计策呢?

就是我方队员不断发问诸如“三加二等于几”“爸爸的爸爸叫什么”等简单问题,趁那位球员思考的空档,抢走篮球然后投篮。

扪心自问,你笑不笑得出来?

为了获取经费,请来老年校长队打友谊赛,而且还要“战术性输球”。

结果这群青年不懂。

于是魏翔一会儿吹黑哨,一会儿瞎指挥,甚至直接上场搞破坏。

弄得人啼笑皆非,最后还是输了球,却成功让校长体会到“落败的味道”。

这值不值得笑出来?

该片可以对标周星驰的《少林足球》,以及在《唐伯虎点秋香》等片中的残障。

可是《少林足球》的师兄弟们都是成年人,各种夸张戏谑,可以让人完全放下道德压力。

而其他一些残障(比如华府里的两兄弟),都是富贵阶层,可以毫无压力地嘲笑。

而眼前这群残障青年,他们善良质朴,身处底层,也没有任何夸张戏谑的成分,但凡有丝毫恻隐之心,怎么笑得出来?

为了填补空洞段落,把时间拖够,导演还在影片中间强行插入了五六首插曲,其中一首来自于麻园诗人,苦果的憋屈唱腔,倒是非常贴近当下观众无比尴尬和压抑的情绪。

02. 燃不起来:空洞剧情难煽情好吧,也许导演可以拿出“这不是一部纯粹的喜剧”作为托词。

毕竟影片选择了体育题材,必然还承担着励志热血的预期。

然而,片如其名,根本很难热血沸腾起来。

整个主线的核心是魏翔与艾伦的竞争,其中有魏翔带领残障球队的成果,有教练和球员的和解,也有魏翔接纳现实,与自己和解的成长。

如果专注于其中任何一条情感线索,其实都是可以成功做出“热血沸腾”的高潮段落。

可是整个故事显得松散破碎,就连最重要的几场球赛,也根本看不出层次递进的关系,而是各种随机安排。

在此基础上,导演零零散散地选择了一些段落,偶尔表现魏翔的犹豫,偶尔又是残障球员们的努力练习,偶尔又是魏翔同球员们的接纳与理解。

穿插其中的,则是教英文、练球技、打比赛出现的种种糗态笑料。

观众的情绪,就在这样散乱的情节中支离破碎。

该欢笑?

该同情?

该激动?

该振奋?

似乎连编剧和导演自己,到最后都没搞懂故事的真实情绪。

当剧情到了某个段落,他们按照惯常的套路感觉需要煽情了。

于是马上拿出一首插曲,开始背景音乐、慢动作加表情特写的程式化煽情。

没有情感铺垫,没有故事张力,没有人物共情,观众情绪从何而来?

就立马被音乐牵引着走向情绪深处?

你们当台下坐着的都是智障吗?

03. 立不起来:魏翔缺张主角脸让人出戏的还有魏翔那张脸。

没办法,娱乐圈就是一个“老天爷赏饭吃”的行业。

魏翔就是缺乏一张主角脸。

从《这个杀手不太冷静》到《热血沸腾》,魏翔一直在呈现着这份不适应。

可以拿几位喜剧主角做个对比。

比如星爷,他的表情和动作无比夸张轻佻,就算是身处底层,却总是充盈着一股“混不吝”的劲头,于是可以让观众放松嘲笑。

比如王宝强,他在喜剧中总是充满着盲目的自信,对自己的行为毫无质疑与反思,同徐峥一正一邪,强烈对比令人忍俊不禁。

比如黄渤,他的底层角色另有一种不达目的不罢休的韧劲,尽管啼笑皆非,最终也总能抵达目标。

比如沈腾,光是凭那个小表情和阴阳怪气,便活生生写出了一个“贱”字,观众无论怎么欢乐嘲笑,也不带有丝毫心理负担。

可是魏翔就总是缺乏一点“土气”,也少了“贱气”,有的只是中年男人再正常不过的“油腻”。

每当上面的喜剧明星被打击,被折磨,经历种种惨状,或是摆出搞怪表情,总能引发哄堂大笑。

可是魏翔经历同样的桥段,做出同样的表情。

我们会笑几秒,然后心生怜悯,这位大叔究竟有怎样的隐情,需要在我们面前这样扮丑装怪?

行业不缺喜剧演员,魏大叔,你其实可以不必这么努力。

魏翔演喜剧的不适感,是一种很难言说,但又能瞬间察觉的一种感觉。

正是这种感觉,让魏翔注定无法成为喜剧的主角。

无论他怎么努力和拼搏。

就像体育运动也绝不是加油鼓劲就可以赢得比赛,实力和天赋的差距,有时候就是注定无法逾越的鸿沟。

04. 核心议题:如何对待残障同胞?

撇开技术层面的种种模糊、缺陷和争议。

其实看得出来《热血沸腾》还是有意在探讨一个主题,那就是如何才算正确地对待残障同胞。

魏翔和王智采用了截然相反的方式。

王智是母亲一般细致入微的关怀、体谅和照顾,从言语到行动都给与残疾人最大的温暖包容。

但是魏教练觉得这并非正确方式,他觉得真正的尊重,是要平等且真实地对待残疾人。

于是在看到专业球员们故意放水时,他大为光火,要求对手必须全力投入,以真正实力碾压自己的残障球队,他觉得这才是公平合理的方式。

他俩的分歧,就像父亲和母亲的区别,很难分出对错。

导演似乎也并未表达出他所理解的正确。

而是用了一个皆大欢喜的结局,草率地为电影做出收尾。

但其实,也许传统智慧的“中庸”是最佳的解决方式。

客观认识缺陷,尊重彼此生活;拒绝伪善和掩饰,但是保持平和与礼节;顺便施以援手,但又不刻意呵护。

既然要提出这个议题,也有传统智慧可以借鉴,为什么又半途而废,让一切都在模糊含混中结束呢?

毕竟对一部公开上映的电影,品质和观赏性理应放在第一位。

这些技术及价值判断的缺失,不能因为请了几位残障演员,并且耗费了心力,就视而不见,放任不管了吧?

 7 ) 能不能只谈技术

不管这个电影是否消费了残障人士,他请超人来演还是请个假人来演都没关系。

电影的叙事是平的,很多镜头都是平的。

说的直白一点,就是无聊,是拍的不好。

搞这些不好笑的无聊笑料,实在称不上是一个认真的作品。

什么跟校长打球要钱的尬聊,什么可以去广州当助教了,这些几乎都是废戏。

删掉这样的不好笑的无用情节对电影几乎没有影响。

足可见这个剧本跟所有开心麻花的烂喜剧剧本是一样的质量。

只是因为有了残障人士参演的加成,硬刷了一波而已。

如果去除掉这一点,这个电影还真的值得看吗?

正因为是有真的残障人士参演,多给一星吧。

 8 ) 残疾人也是人,他们不能总被对待成身体残疾之人

整部电影充满了各种各样的笑点,能够让观众从头笑到尾,而且能笑得很真实,也就是几乎没有让观众尬笑的地方。

后来才得知这是一部翻拍电影,可以说本片在本土化改编方面做得相当不错的,使故事更贴合本国的特色。

此外影片当中的泪点也有不少,且都不是强行煽情,是真能被魏教练对残障篮球队员们真挚的关怀所打动。

但是作为一部体育题材电影,还是没能脱离体育片惯有的经典套路,剧情的大致走向很容易被猜出。

不过结尾却是个令观众比较出乎意料的结尾,算是一定程度的反套路吧。

另外全片的叙事节奏没有把握得太好,感觉很多地方的叙事过于紧凑,详略不当,该表达详细的都一笔带过了。

片中魏翔一如既往地带来了无数的笑点,演技也时刻在线,相比之下,王智的演技就比较一般了。

总体上可以说是一部合格的体育喜剧电影吧。

 9 ) 管他沸不沸腾,重点是:残疾人与社会,健全人与残疾人,体育竞技与日常生活

消费还是包容?

融入还是区隔?

请别再消费残障群体了!

“消费弱者”已经成了指责“少数派电影”的万能句式。

女性主义电影是对女性的消费吗?

性少数电影是对LGBT人群的消费吗?

这里其实存在一个二律背反:如果你同意这两个判断,那么推而广之你只承认“主旋律”电影的合法性,换而言之,只有叙事多数人的电影是合法的,问题是每个人对自己来说都是他者,而如果你拍一部自传,又会被指责是“自恋”;反过来,如果你不同意,那么你同样应该不同意“残疾人士电影是对残疾人的消费”。

我是持这个观点的,我认为紧要的压根不是它有没有“消费”(这是一个主观性的动词),而是它的影片质量本身,及其反映的社会境遇。

问题意识及其呈现《热血沸腾》是一部好片子,它很好回答了至少三个问题:残疾人怎样融入社会?

健全人怎样与残疾人相处?

什么是体育竞技精神?

本片用数个蒙太奇展现了日常生活的群像,最有代表性的应该就是麦当劳那里:服务员看到一群“智障”本来想偷偷少放几个汉堡,但最后被发现;普通情侣出于同情把冰激凌给他们吃,换来一曲《听我说谢谢你》。

这群“特殊群体”试图参与正常生活,但因为自己的神态、表达等被轻易地发现,进而或善意或恶意地被特殊对待。

这其实就是许多失败的电影做不到的:用大标题告诉所有观众,“我们要讲普通人的普通生活!

”上来的却还是王侯将相、才子佳人式的武侠小说。

但日常生活毕竟只是插曲,对大多数人来说,运动才是日常生活的例外状态。

主角魏国铮的特殊之处就在于,大家的特殊生活(运动健身)是他的日常生活;相反地,对残疾队员们来说,他们的日常就是做玩偶拿去买等和普通人完全不同的生活状态,而“篮球”是另一种例外状态,是以乐光为代表的多数人认为的,“他们绝对做不到”的事情。

这里顺带提一句,我尽量避免用“正常”这个词形容人,好像大家自然而然地认为我们都是正常人,与之对立的有两种“不正常人”,一种是身体障碍,一种是精神障碍(精神病等)。

福柯在《疯癫与文明》就已经揭露:口口声声自己“理性”的我们,一步步地把那些“疯子”塑造成了可笑的、不可理解的“非人”。

而对本片来说,稍微能宽慰的是,对这些“智障”“脑瘫”(尽管已经成为詈语)我们还不用“囚禁”“关押”“精神病院”,而是人道地用“保护”“照顾”,并声称这种区隔是善意的不可避免。

残疾人与社会;“消费弱者”因此,本片成功地回答了第一个问题:残疾人可能可以融入社会——既然他们都能打篮球,更容易一点的过日子又为什么不可以呢?

无论你认不认为(已经在名义上成了西方专属的)政治正确“正不正确”,最起码这些片子告诉大家:有这样一群人,他们在日常生活中不在场(就像《哆啦A梦》的石头帽),甚至他们自己为了融入,不得不委曲求全,有的被接纳,有的被排斥,还有的处于两者之间,或者其他。

所以我断言,“消费弱者”本身就是一个伪命题。

字面意义上说,它指的是利用观众的同情心,打着公益的旗号行商业之实。

我们先不说“这本身就是一部商业片”这个显而易见的事实,重复一遍前面的话,“消费弱者”这个道德判断扼杀了电影的一切本质:剧情表现、角色塑造、配乐音效、社会价值……(我个人认为本片在节奏和垫乐上存在一定问题)把他者的境遇放到荧幕上来,让大家看到,不管走出影院后你我怎么看,最起码记得“他们这样活过”,这就够了——与其讨论有没有“消费弱者”,不如讨论“有没有成功地艺术化再现弱者”。

残疾人与健全人;“自恋主角”把真正该关照的核心弱化,完全集中在了教练身上,即便给教练设定做了很多加法,但目的依旧是自恋。

见仁见智地说,将实际意义上的健全人魏国铮作为主角的确削弱了“残疾人电影”的纪实性。

但如果把本片的观众本身就定位为健全人呢?

从叙事表面来看,魏国铮是一个“伪装”成健全人的残疾人,这就是“假肢”这条明线;但作为暗线的心理层面,魏国铮始终是一个社会意义上的健全人——他当篮球教练,融入主流社会,却仍然是一名别人眼中的“loser”,因为他有自己的心结(赢比赛、世俗成功),一直走不出来。

但他以乐亮为代表的大多数健全人不同之处就在于对待残疾人的态度——同情抑或共情。

残疾人要参加篮球比赛,一方态度是“你在欺负残疾人”,另一方态度是“我把他们当朋友,所以同样产生身体接触、擦碰甚至受伤”。

这样一来,“自恋”这个词当然没用错。

本片的主线就是一个健全人是如何接触残疾人,无奈—共情—退出—同一,它的服务群体是我们这些“正常人”,代入感就很好了。

但我并不认为这种“自恋”不好,因为这不是纪录片,电影该做的并不是《火山挚恋》那种展现“特殊人群”的特殊际遇,而是“正常人在每个人都可能遇到的非常时刻,应该如何应对”。

——毕竟我们看了《火山挚恋》也只能为这对情侣的爱情感到叹惋,鲜有人看了真的去爬火山;同样道理,难道展现普通人的心态变化不比展现残疾人的拼搏精神更普适吗?

——毕竟拼搏精神的电影太多太多了,但讨论这种主体间性的电影还很少啊。

体育精神:“热烈”得热血沸腾《热烈》过后的拙劣复刻。

我看体育片并不多,猛然一想也只有《绝杀慕尼黑》印象比较深刻。

《热烈》的确是我看过最烂的体育片,无论是进取式的“更高更快更强”还是交互式的“友谊第一,比赛第二”它都没做到,纯纯一写了剧本胡乱演的流水线电影。

不可否认的是,本片一样,在两个多小时内未能完成对残疾球队的立体塑造,而且他们的训练也只有寥寥几笔跑步、团建,让人心生嘀咕“他们怎么能打到总决赛的?

”但在主旨发挥上,《热血沸腾》成功地回应了“更强”与“友谊”、成功与失败等等的关系。

非得用一句话总结,我想应该是片尾女孩对对那句“不应该说我们不是输了,而应该说我们是第二强的”。

推而广之,这种超越自我并接纳他者(队友、敌手、陌生人……)的精神正是体育精神的精髓。

在看的时候,我一直在思考乐亮反复的“我想单打”到底是什么意思。

以下为拙见:第一,“单打”是对自己主体性的确证,对一个智力障碍人士来说,这是非常了不起的;第二,“单打”与“配合”本身就是团队竞技的一组矛盾,有一句台词(大概意思是“你这么努力”,具体忘了)的英文翻译我注意到是“Kobe Bryant”。

抛开玩梗不谈,科比、乔丹、詹姆斯、哈登……这些巨星在团队中脱颖而出,本就是对这组矛盾的回应。

而当教练同意乐亮单打,教练自己也被球员们支撑着失败地成功扣篮(片名Lose to Win)。

结尾的处理采取了最为温柔的方式:既没有鸡汤但科幻般的扳平,也没有现实主义地落空,而是“向输而赢”——海德格尔说“向死而生”,《我不是药神》将其改写成“Dying to Survive”,有趣的是这在本片中也以“To Be or Not to Be”的方式形成呼应(虽然似乎这里的原意只是抖包袱)。

我们总是喜欢追问“娜拉出走之后”,魏教练终究是要离开这支短短一个月的篮球队。

但就像《献给阿尔吉侬的花束》一样,乔治短暂的智力恢复并不意味着这一切是徒劳的,最起码的起码,他留下了一本日记。

本片一样,摄影机用两个多小时的时间记录了一个故事,那就必定在这群角色的生命中留下一点涟漪。

 10 ) 有些比赛输赢没那么重要,享受过程、感觉快乐更加重要!

作为国庆档强类型喜剧,笑料很足,而且贴着人物设定抛梗,经常出其不意。

魏翔跟魏国铮的适配度太高了,一生要强的篮球教练,无论如何都不能容忍球队输球,跟艾伦饰演的老马堪称一生之敌!

他俩先铺垫了个好笑的底,后面被迫去特殊学校支教,带“仁爱之家”的队员们练习、打球、比赛更是鸡飞狗跳,引发了一连串的故事。

我觉得给魏教练埋的一个伏笔也很不错,让后续他跟仁爱之家大家长乐光因为一场篮球赛爆发争吵的时候,他的立场够坚定够有一定的说服力。

有时候保护不是把心智障碍者完全纳入羽翼之下,而是要寻找机会锻炼他们,让他们在摔打中接触外面的世界,哪怕某一天失去了保护,自己也有独立活下去的能力。

这是最最最戳我的一点。

也是前面老魏自负又傲娇,所作所为都是为了赢,也不让人反感的核心点。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的好笑就在于人物碰撞上,极具戏剧张力,老魏那么想赢的人,偏偏碰上了一群根本不会打球的队员,跟健全人相比,应该是一群负分选手。

他第一次见识到李渔、乐亮等人的水平后,无异于瞳孔地震,从身体到内心通通是拒绝的。

魏翔刚好演出了这种抗拒感,笑点自然,非常容易理解。

当然,这群热爱篮球但“能力值为负”的球员,并不是一无是处,他们在某些方面甚至能称得上有天赋,比如,在搬家公司锻炼出超强弹跳能力的大白,在工地最擅长搬砖、核心能力远超众人的李渔,还有手速快如闪电的圆脸小个子……这下子魏国铮看到了赢的希望,又精神百倍地投入了训练,但是鸡同鸭讲的训练日常,捉襟见肘的训练经费,让故事走向了一个超出预期好笑的道路!

电影中有几场比较比较关键的篮球赛,让我笑到肚子疼的是仁爱之家队小试牛刀,凭智力碾压对手的那场,“爸爸的爸爸叫什么”“锄禾日当午的下半句是”,这样听起来平平无奇,但是在那个场景下炸裂级别的好笑,荒诞又合理,真正的知识就是力量。

而老魏拉来之前的队员,让仁爱之家队跟健全人在篮球公园打的那场比赛,有了胜负以外的意义,说实话那是一场实力悬殊的比赛,李渔他们在技术、实力、体能等方面被全方位地碾压。

某种程度上它让观众直观看到或感受到了残疾人与健全人正面对抗的时候,前者根本毫无优势。

如果不是一场可以喊停的篮球比赛,而是日复一日的现实生活呢?

忽然意识到了导演在用这种方式,探讨心智障碍者的生存现状与困境。

能称之为关键和高潮的那场比赛,又是老魏与老马的宿敌之战,一个初次参赛就杀入决赛的仁爱之家队与保持不败战绩的好朋友队。

过去,老魏总是以失败者的心态活着,觉得优秀的老马针对自己,实际上是让一直跟老马比较,在针对老马。

现在,他终于在跟乐光、乐亮等人的相处中学会了纯粹、快乐,懂得了松弛地生活。

其实,篮筐之下的每个人都是享受比赛的,对手进了一个漂亮的球,也会发自内心地称赞一句“好球”,这种氛围是能感染人的。

所以,老魏后来能自然地说出“我们不在乎你是不是赢得胜利,但我们关心你是否过得开心。

”他已经不是那个只想赢不愿输的“无情”教练了,而是肯把内心的柔软与温暖袒露出来,让大家知道他也是一个很温柔的人。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是喜剧,有欢乐的氛围,但实实在在关注到了智障人士,乐亮坚持“教练,我想单打”的时候,我想到了三井寿,但他们的出发点不一样,三井是出于对篮球的热爱,而乐亮是想要支持一直单打的姐姐。

那种从心底透出来的感动实在难以抑制,瞬间理解了导演的真诚。

还有片尾拍摄花絮播完,以及看到乐亮一个人买了冰淇淋,默默跟在弟弟身后的乐光收到了一条“我买到了冰淇淋”的语音信息,鼻头酸涩,浓浓的人情味。

又哭又笑,真的值得一看。

《好像也没那么热血沸腾》短评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2分钟前
  • 还行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3分钟前
  • 你都如何回忆我
  • 较差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8分钟前
  • 大时代
  • 还行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11分钟前
  • 发条橙
  • 较差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

12分钟前
  • 北京秀才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