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直期待也一直希望《听风者》能够超越《风声》,至少达到《风声》的水准,现在看来已经不需要用“比肩”这个词了,因为它和《风声》完全没有可比性。
我都不知道该怎样表达我的失望了,因为电影实在是差到超出了我的接受范围,在电影院甚至一度只能靠看迅哥把丝巾当领带系的造型,来缓解一下内心的失落。
“听”的表达《听风者》从电影名和海报出来的时候就摆着一副很吸引人的样子,一直喜欢比较特别一点的片子,之前也以为《听风者》可以对听觉做一个比较细致的视听刻画,就像我一直喜欢的德国影片《香水》对于“嗅觉”的神来之笔一样。
当然,我也没期待它能达到《香水》的极致,事实证明幸好没有这样的痴心妄想,否则失望更大。
对于何兵前前后后的描写的确有几次很出彩的听觉刻画,繁复声音的冲击力能给观众不同一般电影的特别观影感受。
但是,那几次直接的听觉刻画(包括何兵第一次出场听周围发生的事情、按声音找路,找120个电台,张学宁第一次离开回来后上楼的脚步声,听5个高级电台),罗列出来就会觉得这些只是为了描写何兵异于凡人的听力而制作出来的声音,这些声音缺乏一个有侧重点的串联,或者说缺乏轻重缓急和情感表达。
我一直认为这个片子从何兵的视角去拍会更好,首先听觉上面会从何兵的角度去构造背景音乐,本来就是一个很特别的角度,可以挖掘出很多不一样的更吸引人的东西。
其次何兵视角和其他人视角转换的时候能够在听觉上形成强烈对比,让影片更有张力。
现在这种只在偶尔几段突出描写何兵听力这种渲染方式,让人有一种看中国男篮打球“没有绝对核心,打哪哪不进”的感觉。
剧情剧情明显硬伤的地方太多,比如最后张学宁毫无还手之力的被“重庆”们轮捅,还能想到比这更脑残的死法吗?
当时全电影院的反应都是:这就死了?
太突然了吧?
我没看过麦家的原作,不知道这个情节是原作带下来的还是编剧加进去的,不管怎么样,这种草率的态度还是令人感受不到这个片子的诚意。
观众的反应也许不能概括全部,但至少可以说明一些问题,为什么观众会觉得张学宁死得很突然,因为导演在前面的铺陈不够,从危机四伏的牌局来看,观众是有一个“张学宁很危险”之类的心理建设的,问题是危险不代表她就要那样非常突然甚至有些荒谬的挂掉啊,身为701最高领导人居然在毫无还手之力的情况下被捅死。
这种死法观众不能接受,而且有些莫名其妙。
除此剧情逻辑性太弱外,本片最大的问题就是节奏太乱,没有一个清晰的脉络。
感觉就是东抓一把西抓一把,最终主线也不晓得是张学宁还是何兵了,可能导演剪片子的时候也有很多犹豫吧,也可能是迅哥演的太出彩,让人舍不得下刀子。
不过既然叫《听风者》就该纯粹的先勾画出一个以何兵为主的脉络,再往里面填充其他人。
从现在呈现出来的剧情而言,大家都有一种“张学宁都死了电影该结束了吧”的感觉。
尤其追悼会和杀“重庆”交织的结尾,怎么就有了一种《火影忍者》里面先挂一个主角后剩下的人突然爆发小宇宙的感觉呢?
明显草草收场,主旋律得让人无法直视。
人物张学宁。
本片唯一称得上有层次的人物,必须得说是周迅仅凭一己之力丰富了这个人物。
开场一袭红裙的交际花姿态总让我想起顾晓梦,但张学宁有一个明显区别的地方——张学宁的眼神里没有纯真,因为相对于只是潜伏窃取信息的顾晓梦而言,张学宁更偏向一个能够轻易杀人的冷酷间谍,这样的身份背后的情绪只能复杂再复杂,不会有小女孩的眼神。
几乎整个片子里迅哥都很少用到“顾晓梦式突然亮起的眸子”这类的表演,从这个细微的眼神差异,可以感受到迅哥这次真的是脱胎换骨了。
一直记得张学宁接到带回罗三耳任务退出房门后的那一声叹息,张学宁升级成老鬼后跟局长的一段谈话前前后后几次说“再见”时候不同的态度,张学宁去执行刺杀“重庆”任务离开前何兵追出房门说平安归来她含泪说的那句“成交”。
如果说再让我看一遍《听风者》,必然只有一个原因:周迅表演的层次感和对于细节准确的处理。
何兵。
首先可以肯定这是梁朝伟跟内地演员合作最接地气的一次表演,虽然配音给他减了不少分,但即使已经是最接地气的表演了仍然不够本土化,甚至有些不够和谐。
我一直在想为什么梁朝伟脱离了王家卫系的电影总会有不咸不淡的感觉?
最后终于找到原因:我不喜欢他的搞笑,虽然那种搞笑在他早期的电影里一直是不可或缺的元素,但我不喜欢。
何兵这个人物的喜感应该是天生的,那种因不被污染的单纯而散发出的傻气。
梁朝伟的诠释还算可圈可点,但他表达出的幽默还是港式的幽默,这也是庄文强麦兆辉挑战年代谍战戏不成功的主要原因,可以说是文化差异,也可以说是这么多年来中西方教育所带来的思维方式差别。
其实我也不明白为什么谢霆锋可以演出《十月围城》里面很本土化的伙计,梁朝伟却把何兵演的还是那么香港。
作为目前华语影坛演技最好的男女演员,他和周迅的两次合作各种遗憾,《大魔术师》周迅的柳荫像是玩票处理得比较平淡,《听风者》他的何兵港味稍重融入不进革命的大背景。
看来他们只有去拍一部王家卫中和一下才能同时发力。
沈静。
这个人的存在只是为了充当保姆和摩斯码字典吗?
跟我同去看电影的朋友一直问我:会不会最后沈静才是“重庆”?
事实证明,她真的想多了。
沈静,人如其名,从头到尾只是个安安静静毫无波澜的少妇。
这个人物存在的意义到底是什么呢?
给何兵一个归宿?
让范晓萱又打一次酱油?
年代戏?
谍战片?
不知道如何定义《听风者》的类型,姑且称之为年代谍战片。
解放前后是一个特别有意思的时代,各种思潮汇入,政局动荡,金融战争,间谍、特务、地下组织暗藏杀机,还有穿旗袍的女人们和穿中山装的男人们。
但那个年代因为太有特点了所以很难把握准确,尤其对于两个香港导演而言。
也正因为如此,《听风者》没有同类型影片对于那个年代诠释的自然,台词、造型、人物塑造等方方面面一看就是香港人拍出来的,说白了就是不接地气。
至于谍战片,《听风者》能算是谍战片吗?
这真得打好几个问号。
你见过没有悬疑的谍战片吗?
《听风者》有包袱吗?
如果说张学宁的突然死亡算是一个包袱的话,那姑且还是有,对。
你见过没有明显反派的谍战片吗?
如果说以主要反派的人数来算的话,五个大boss的确赢了,对。
你见过没有前因后果的谍战片吗?
如果说701存在的目的就是找到“重庆”并歼灭之,张学宁找来何兵听电台,并混入敌方企图暗杀,自己却莫名其妙的先挂掉这也能算前因后果的话,对。
《风声》之后,再无传奇。
不要对一部电影太有期望,因为看完多半让你很失望。
(尽管如此,还是要HC一下迅哥的衬衫风衣造型,要不要帅成辣样!
还有舞会的小红裙造型,要不要妖娆成辣样!
><)
以下剧透甚多,读前请自重,不过本片即使你看到剧透,对观片情绪也无甚影响,不信可以试试。
这部电影的剧本问题实在很多,不完全统计如下:1、开头。
作为占士邦式的垫场戏,展示一下我们的女一号多么牛逼确实很有必要,但为了显示她的杀伐决断,就贸然捅局长一刀有必要吗?
虽然可以用单线联系,不知其他同志存在来解释,但敢布这个局,就只能以“色诱”这种严重不靠谱的招式来下唯一的赌注,这像是情报人员计划周密的表现吗?
唯一可以说叨的解释是为之后张学宁和局长那条若有若无的情感副线作铺垫,但这条线无论对故事主线还是对情感主线都无甚影响,只是添上几分小资情调而已。
所以,这个开头设计,虎虎吓人,但手段不高。
2、张学宁接镖去找罗三耳。
虽然后文对她为什么截走何兵放弃罗三耳有补述,但作为一个情报员肆意违背上级指示不说,在自身某种程度上已经暴露的情况下不把现场清理干净是很危险的。
不过,这个点姑且可以当成类型片情节的自洽,马马虎虎通过吧。
3、何兵与沈静的情感戏。
沈静作为张学宁的替代品出现,她和张学宁的对手戏倒还可以,对张学宁的角色塑造是有帮助的。
但是她跟何兵的感情戏,实在是拖沓不堪,特别是抒情段落,她与何兵的树林漫步甚至让我想起了范晓萱早年的深呼吸mv……而且后面沈静的作用完全沦为何兵的道具,起到的功能还不及何兵戳眼那晚床头的眼镜……4、“重庆”出现后,张学宁的麻将牌局,一大段对台词看起来热热闹闹,还暗含机窍,但都是关于“伪装身份”这个面上的,实际什么都没套出来,但为此浪费了大段笔墨,不值啊不值。
特别是当她发现罗三耳就是程刚,作为一名职业特工,此事的危险性不言而喻,张学宁不知道,局长也不知道?
而且还是个对她有点情愫的局长!
5、何兵何时开始真正投入于这份工作的?
在被局长教训一番后,就是常用的“训练蒙太奇”,快剪加激昂的配乐,展示他如何进步,接着更是越发投入其中舍身忘死。
前面还是个“亚飞和亚基”,什么时候就成了个革命战士?
唯一的解释是,他所有的一切都是基于对张学宁的感情。
即便如此,还是缺乏一个稍显明确的转折点。
6、张学宁牺牲一场戏,堪称全片最糟糕的段落。
就单戏而言,当六人涌入时,已经有恐怖氛围,可张力尚未形成,事情就已结束:当张学宁将钱袋甩开时,我还以为她有什么设计,后来才知道只是虚张声势。
张学宁迅速牺牲后,本以为会留有什么线索,谁知道还是没有。
单从功能上讲,这场戏只是告诉你张学宁死了,重庆的身份揭示重要吗?
一点都不重要,后文不是根据张学宁的任何临终提示找到重庆,还是靠的查电台位置。
关键这场戏不仅单场糟糕,而是提前废掉张学宁,整个结构中最重要的联络支柱倒了,后面的戏根本无法支撑。
从这时起,后面的段落已经完全可称得上是草草收场。
7、结尾平行剪辑的两场戏。
完全是形式感,只是提升情绪,在情节上非常弱。
张学宁的追悼会不说了,完全是营造崇高感。
追凶的戏从逻辑上就说不通,既然已经知道凶手是如下几人,为什么不早点进行抓捕,偏偏选择最危险的时刻,置首长和无辜群众性命于不顾?
难道是为了让领导把话说完吗?
而从抓捕过程来说,也只是四个字“顺理成章”,看起来枪火横飞,实际上淡如白水。
这时候哪怕小小地设计一个张学宁的临终设局,也起码使戏能更好看一点,张的牺牲能更有价值一点,同时与另一场戏的勾连也更紧密一点,所谓的升华也显得更实在。
但是,什么都没有,就是平铺直叙、顺理成章。
这几条里,至少有一半是比较致命的。
按说,看到这样一个谍战戏的剧本,我是肯定得边看边骂娘了,但这电影还是可以让人心态平和地看下去了,为什么?
它的谍战情节虽然弱,但是它的情绪做得不差。
其实,这就是一部披着谍战戏外衣的言情戏。
本来国共内战的政治背景就被一再虚化,只是留下极模糊的敌我对垒框架——这个架子照搬到任何背景中,适应度都会很高。
接着把谍战内容也虚化掉——当然,我不认为这是它刻意的,而是实在没做好——留下的其实是一个简单但有一定层次感的言情故事。
从利用与被利用到含蓄而克制的感情,这些情绪如上文所示,受到薄弱情节的影响,但好歹支撑起整个故事。
所以,当张学宁颓然倒下,前面尚可忍耐的薄弱情节一下子失去了外衣,如同得知噩耗的何兵一样,在阴暗角落里哭得瑟瑟发抖。
谍战片做成言情片,不是不可以。
比如那部执着的园丁,其实也是个悬疑外衣下的情感故事。
但这个外套一定要足够厚实,并且对情感推进起到实在的作用,如果反而要靠情感支撑,那就本末倒置了。
这部作品其实很可惜。
整体制作水准在国内电影中属于上乘水平。
单从此作来看,麦、庄的导演手艺,比起风声的高群书,更是直甩几条大街。
市场追击一节,音画切换极富有节奏感,把角色的特性展现得很充分。
后面监听、破码这种戏,视觉表现的难度非常大,但试看何兵单挑五大高级电台一场,虽然武侠化过分(连发报人的信息都能听出来,这不是监听这是摸骨……只是电视版更扯,听婴儿哭声即知非己所出,实在强过dna检测),但几个重影表现,让观众看得很明白。
结尾的“圣洁女神”,姑且当成一个mv来看的话,表现力还是很不错的。
不过最牛的是,这么多bug的情节,它转场几乎都不让人觉得太突兀,可见漏船遇到好船长,补补还是能开的,但指望它做环球航行,就不大现实了。
从开篇来看,麦庄还是颇具野心,但技术上的美轮美奂,实在挽救不了本子的薄弱。
按说这两位都是编剧成绩相当好的电影人,怎么这回反而在剧本层面失分?
剧本剧本,一剧之本,这个基础没打好,就像“圣洁女神”一段似的吗,形式美感做得越足,越觉得虚空,下盘不稳。
硬扯的剧情太多了。。。
安排“老鬼和重庆”摩斯密码上相像,就是为了玩死周迅,弄残伟哥吗?
那周迅之前临阵接班当领导的剧情安排就实在太刻意了你见过解放后哪个领导还亲自卧底抓特务?
何况是七三一的头子,算得上师级干部了。。
推一万步说,就算罗三耳认出了周迅,特务们顶多就晓得周迅是个共产党,怎么就知道周迅接了班变成了领导老鬼,还特意在电报里指明让伟哥犯错误。
哪里像谍战片啊,两位导演对整个影片历史背景刻画的笑死人早就锁定了几个特务,还让他们大摇大摆的参加大会,让领导和国家重要财产飞机身处险境,这是伟大的中国共产党会干的事情吗????
万一那狙击手没打中?
万一炸的是领导?
完全有可能啊。。。
还有周迅的死安排太简单,太廉价了抓个大特务,就三人行就ok了??
何况周迅已经做了领导啊那三个特务也是搞笑,杀了周迅露了馅,而且明明都是有名的资产家,一抓一个准,结果还嚣张的跑去开共产党的会。
是对党国太忠诚了,还是编剧少跟筋啊,
在影院看到一般的烂片,我会看在票价的份上忍着看完;碰到实在不能忍的,比如周杰伦的《苏乞儿》,会中途退场;万一碰到极品的情况,我会先退场,然后再回去,认真的看完,把导演、编剧、主演的名字都记在心里:麦兆辉/庄文强/梁朝伟/周迅,认真检讨自己为什么会选了这片看,以后怎样避免类似的错误。
又一次满怀期待,又一次被深深的伤害。
从这个角度来讲,中国电影尤其是大片堪与国足相提并论。
是,老百姓需要提高精神生活,需要娱乐放松,但不是需要一群TMD混蛋搞一些侮辱人智商的东西来消遣吧。
听风者,名字不错,让我想起马语者,风语者......直接往大片上靠了,看了点儿前期宣传,三个关键词让我有了很多期待:1、麦庄;这两个人尽管从无间道第一部之后就一直在透支我对他们的好感,但毕竟尚未绝望,二位仁兄还年轻,我想还不至于现在急着挣养老金;2、伟仔;我不是粉丝,但确实相当喜欢和欣赏,而且剧照也不错;3、谍战悬疑的类型定位;感觉应该是部构思精巧,悬念迭生,考验人智商的东西,有挑战,有期待。
期待的我几乎五年来第一次买了正价票,还赶了午夜首映场。
期待到我都暴露出不是我这个年龄段应有的天真和幻想,激情与冲动,冲动的都要射了。
好了,宣泄了一同怒火和牢骚,说两句电影吧。
还真他妈的不想说,说了就生气!!!
几乎没有什么完整紧凑的故事架构,一盘散沙,对白傻逼无聊,关键是无聊,仅仅傻逼的话像《赤壁》中的“别闹”“你已经过时了”之类的还不至于让人昏昏睡去,还能笑个场,骂几句。
不说了,想看自己看吧,看完我上面骂过的话可以免费转载拷贝,如果有骂的更出色的鼓励创新。
我早发誓不看中国足球了,男足女足俱乐部都TMD不看了,也确实做到了。
但暂时还真难从此发不看国产电影的毒誓,反思之后突然明白,作为屌丝的我确实能承受的娱乐消费也不多,还真不能把自己往绝路上逼,但同时也求求诸位电影工作者,能给条活路吗?
哥们儿可以发誓以后都买正价票,只要你们认真点儿,好吗!!
诸多无力吐槽的地方大家都写了,想看的人先看差评再做决定,我就是上了水军们的当,才去看的神马迅哥的眼神,伟哥的戏,在弱智编剧下这就是扯淡好么?
越看越扯淡,啥叫谍战片,好歹也搞个像《风声》一样的杀人游戏智商级别的,不要求你像《黎明之前》那么深刻,那也不能太狗血是吧伟哥神一样的听觉就不说了,这个可以忍,从树上摔下来会得白内障?
这又是唱的哪一出?
白内障换角膜49年就能成功我也接受了,你刺瞎双眼又是何必呢?
天天那个绷带把眼睛扎起来不就结了?
白内障失明和刺瞎失明能一样么?
迅哥就更加搞笑了,你丫都认出之前的那个调音师了,你觉得人家不认识你?
你救伟哥的时候,人家在场好么?
这你还不做掉他留着干嘛?
更搞笑的是,迅哥被升为局座还要亲自公干,五个人都有问题,还不抓?
不是间谍也是反党反国的资本家,公然贿赂党的干部,那个年代游行枪毙是主流好么?
五个重庆是全剧最大亮点,他们的陨落是不是也是像薄都督致敬呢?
编剧啊,编剧,让我说你神马好呢?!
吐槽无力啊!
你居然让五个重庆安然的去参加神马工商联合会,看灰机,然后出来一个司机再搞个狙击手,天哪,有必要么?
迅哥一死这些人绝对是全部抓起来,先杀后审都没问题,相关人士更加是要连坐。
这要是再往后设定一年,居委会都有了好么?
全员学习社会主义跟党走好么?
哪里还有这些敌特分子,不要说敌特分子,知识分子都活不了!
太贬低我党在反特务方面的能力和水平了!
实在太烂了,真是对不起我半价的电影票钱!
整个故事是神秘的:隐藏在密林深处,破译电台密码,周旋敌人中间,人物只有代号。
整个片子都是暗色调:深色的衣服,灰色的水泥,枯草,雨季……唯一的色彩是开场时红色的礼服裙。
所有的情绪都是压抑着不能明示的:当看到敌人是上司时,她惊异地打量+挑眉,不能多问;当那件毛衣送到心里去时,他露出一个能看懂的笑容,没有多说;当听到上司要去娶别的女人时, 她的反对只是一个问号和另一个反问;当烧掉那张美丽的相片,他埋头无声地抽泣不让别人听到;当看着妻子忙碌地做饭时,他安静的看着;当墓上的只有数字,他抚摸着200三个数字;结婚、治眼睛、到墓地,妻子总是心知肚明的陪伴着,从不多语……听风者,似乎一切都是听。
耳朵听着电波,嘀嘀答答,解决一个个难题而那些不曾言明的、听不到的声音,却是整个剧情,听,并看。
风吹过,说着一切,听者有心,听者无声爱着学宁的老鬼,爱着学宁的阿丁,爱着老鬼的学宁,爱着阿丁的妻。
好好一个谍战片,怎么被我看成了文艺片呢 ?
深刻地自我批评一下先号称电眼的梁朝伟,这回就算是个瞎子,一样细致入微地刻画了那个阿丁。
这个故事用我们熟悉的话语系统表述如下:“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安全机关与伺机进行破坏的国民党特务斗智斗勇,最终将他们一举歼灭。
”如果让长在红旗下的导演来拍,指不定会如何主旋律。
但身为香港导演的麦庄,意图再明显不过:对于这个故事,他们感兴趣的是它的壳——谍战的类型,而不是它内在的意识。
所以《听风者》呈现出一种时代的疏离感。
片头字幕“1949年”就是聪明的一棋,虽然这一年在历史上笼统地作为一个节点,但前后半年城头的大王旗变换,政治、文化、民生、语言系统都被一道分水岭划过,避而不谈确切的时间界限,便可以让随后的故事背景蒙上一层“不知有汉”的暧昧性。
同样模糊时代的还有美术和服装,无论是繁华的大上海,还是秘密的701机关,无论是街头的民众,还是党组织的工作人员,从布景、道具到服装,都没有明确的符号指认这是“解放后”,完全不是我们在过去影视作品里熟悉的对“新中国”的表现习惯。
大上海的十里洋场宛如民国繁盛时,701机关除了神秘一点看不到任何政治色彩,街头并无列宁装、中山装的踪影,几个主角更是爱穿啥穿啥。
它既非民国,也不像“新中国”,说它是一个抽离的时代并不为过。
语言也是避重就轻。
用略带亲昵的“老蒋”代替敌我分明的“国民党”;不说贬义的“国民党特务”,而称“蒋家的特工”;不用立场明确的“新中国”,而用更加中性的“国家”。
一整套革命话语体系在不知不觉间淡化。
通篇没有看到周迅、王学兵等“共产党人”表过姿态,喊过口号,他们干间谍就好像打份工。
周迅跟“重庆”一帮人打牌一场,你是国我是共,她轻描淡写地说,“大家都是找口饭吃”。
这真是只有香港人才写得出来的台词,也折射香港人特有的打工仔心态——连特首也是“我会做好呢份工”,谁不是混口饭吃呢。
国与共斗啊斗,香港人站在中间,“大家各为其主,不过打份工罢了。
”多妙。
这一切的去时代化、去政治化,都服务于人物的暧昧性,以致在很长一段时间,都很难肯定主角到底是哪一边的人。
他们的政治立场此时并不重要,重要的是任务的完成,以及这过程中你来我往兵来将挡产生的戏剧性。
所谓两大阵营对垒,麦庄根本就是当警匪片来拍。
谍战的新瓶里,装的还是他们最爱的老酒类型。
我因此欣赏麦庄的努力。
将一个先天受到限制的故事最大程度地为己所用。
但越是努力,越在高潮段落证明这些努力始终还是徒劳。
对“重庆”的大反击,交叉剪辑中,由会场的五星红旗开始——这也是片中第一次出现明确的意识形态符号,暗示了这一场戏将会主旋律到触目惊心。
接着“解放军”首长的讲话,也是片中第一次用到“正统”的习惯性表述:“新中国”。
所有之前的避免、淡化这一刻都颇具反讽意味地“晚节不保”了,在对“重庆”一帮人的追剿中,个中爆发的旗帜鲜明的政治意识,我无力赘述。
这是我有限的观影经验中,第一次看到非左派的香港导演拍出围杀国民党的场面。
而现在,已经是2012年。
有“意思”的是,这帮“反动派”由香港演员出演:方平、吴家丽、林威,另一边的“红色派”则是王学兵领军的大陆演员。
细细解读其中的意识,便会知道Casting上并不是巧合。
这场戏晚节不保的原因,也许是大家都“理解”的意识形态审查。
身为革命历史题材,一路语焉不详,到最后要求必须敌我分明。
但正因为如此,才更感觉悲哀。
我不愿意用“投诚”来形容这场戏给我的观感,因为了解中间有多少创作的无奈。
但那一刻瞠目结舌时不禁想,这会是香港导演们的一个转折点吗?
这种转变,正值《无间道》十年,不妨来做个对比。
两部片里,梁朝伟的重要“道具”都是摩斯密码。
《无间道》中,摩斯密码传递的是香港黑社会犯罪信息,《听风者》中,摩斯密码用于共产党获取敌方机密。
同样是梁朝伟的敬礼,陈永仁在黑暗的小巷里向叶警司(香港警察)敬礼,何兵在光天化日下向张学宁(共产党烈士)敬礼。
前者独自一个人,后者被包围在集体中;前者身份模糊,后者政治正确。
从这个角度来看,何兵就像被招安了的陈永仁。
十年间,一个敬礼的面目全非,不管出自创作者的自觉还是不自觉,都令人唏嘘。
说到底,制度下的电影人何尝不是“听风者”。
听的是电影局的风,听的是意识形态的风。
跟《画皮2》一样,男主角都戳目明志(爱),背后的比喻,是不是对中国电影的现状冇眼睇?
麦庄组合自从离开了刘伟强,就开始了自己的创作探索。
重要心思都用到了对前戏的探索上。
各种手法层出不穷,各种G点把握极准,把观众调戏的欲仙欲死,等观众真被推倒,闭眼准备从了。
嘿这俩老哥痿了。
《窃听风云》就是这样,前面一直在铺垫刘青云、古天乐、吴彦祖,三个被生活,家庭,职业被逼到尽头的人。
将观众的情绪调动到极点,观众期待三人如何绝地大反攻的时候,仨人自尽了。
《关云长》更屌了,调戏了观众80分钟,一直是两个老男人的各种纠葛各种羁绊。
到了最后,蹭,蹦出来一龙套汉献帝,关羽就领盒饭了。
《听风者》从一开始就在铺垫,梁朝伟的能力,《遇见未来》中凯奇般的躲避跟踪,人群中听出每个人的不同,能听出一个人的心跳呼吸频率甚至肌肉是否紧张。
几乎达到了《超胆侠》般super hero的程度。
紧接着又开始铺垫梁朝伟和周迅的感情:携手逃命、一起做任务、学习密码、生病照顾、相亲、吃醋、治疗眼睛等等等。
铺垫了三分之二,终于将观众调动到了高潮,周迅因为梁朝伟的失误被杀了。
连续几场情绪段落可谓渲染到了极致,周迅倒下,血慢慢流出。
梁朝伟大雨终自戮双目,在那汹涌而悲壮的音乐衬托下,我们看到了一个男人的决心,他的悔恨,他的愤怒,他必须要做些什么!
观众嗨爆了,愤怒了,激昂了,汹涌澎湃了,他们是多么想看超人梁朝伟为爱复仇, 匹夫一怒血溅五步。
结果,五个被描绘的强大而神秘的反派,被英勇的解放军战士迅速击毙。
几声枪响,甚至连特写镜头都没舍得多给,就赢了。
然后,就没然后了。
某年陪着爸爸去电影院看风声,出乎意料的精彩,于是今年听风者一上映,立马定了电影票。
电影甫一开始,故作神秘激昂的音乐扫过一排排的电报工作者时,我就隐隐有了不妙的预感,感觉这音乐这氛围这镜头推进从底子里透出一股假大空的气味。
后来的两个小时,证明了电影的基调果然从此开始,就如同歌一样,前奏好听,后面不一定好听。
前奏不好听,后面一定不好听。
周迅找到梁朝伟那一段戏还不错。
但当梁来到山中的神秘训练基地,镜头的切换,配合众人的探究惶恐的表情,迅哥儿脸上一直流露的“我就知道此君不凡”的微笑和梁故作深沉的严肃表情,五天的培训一晃而过。
作为外行的我,是没有看明白看透彻这培训的高尖端性质,反而觉得有些儿戏,特别是后面为了表示梁的听力如何之好,让他一个人发现了120个电台更让我觉得梁俨然成为了小学作文中的那个别人家的孩子小明。
我耐不住要吼一句,那一排排的电报工作者都是吃干饭的?
感情国家的钱就这么浪费在这些废物身上?当梁的技能学会以后,故事开始转向文艺片的模式,长长的野草,漂亮的姑娘,邂逅以及心底的红玫瑰和身边的白玫瑰。
梁结婚的时候,坐在我不远处的一个男人低声说,那时候国家真好啊,房子不愁,老婆不愁,他妈的一个瞎子还是公务员编制咧。
迅哥儿死的时候,观众们倒很是震动了一把。
五把尖刀插在身上想想都疼。
但是梁把自己眼睛毁掉了以后,雨水中的血虽然让人不忍视,但却有些对其疯狂的不解:首先他其实是个小流氓,能从思想上为国家牺牲的这么彻底?
其次,他对周迅的感情来的莫名其妙,仅仅是因为她发现了他的才华然后把他的一辈子葬送在这个神秘的基地?
当然,作为一个小学作文,主人公小明的牺牲是必须的。
就如同片子的最后,梁对他的老婆说:“听,风的声音……”这当儿,坐我边上的小姑娘起身收拾东西:我靠,还点题。
点题……题……这个题,让我想起了风声。
哎,好片儿果然可遇不可求啊。
本来就是情感片嘛,给两星一星的孩儿们甭太较真儿。有BUG啊 剧情不饱满啊 没有抖足包袱啊 BLABLABLABLA…… 至少情绪来得很真实感人。机密工作者不容易啊……
太差了,电影院出来之后叨念一路,还好不是70块的电影票,要不然亏大发了。王学兵是亮点啊,除了烧照片哭的那场基本是个演技派啊!编剧太烂,烂到一定境界了,麦兆辉把麦家的东西给改成这样,你好意思麽,亏你们还同姓...
真心不想再看这些香港导演加大陆演员的圈钱片了,情节松散又拖沓,毫无新意,浪费了周迅这么个好演员。
国民党方面来看这5个重庆也是英雄啊~ 打的是内战~都是中国人~何必如此向一边谄媚呢~
开头好看。。后面有点乱了。。
扯靶子!!!
周公子真心好看
麦庄是在睡着的情况下导了这部戏么?请问高潮在哪儿?谍战在哪?某角色难道不是因为自己犯了低级错误挂掉的么。。煽情在哪儿。。后半部都在哭丧,节奏又在哪儿。。?每俩角色之间都毫无火花。。一直对梁无感,这种需要真演技的屌丝他还是不适合,还不如王宝强利索呢,柳云龙看了后一定默默哭泣。
60185 有些夸张 做作
“重庆”亮了。
继风声的老鬼之后,周迅又演了一次老鬼,作为老鬼专业户的周迅确实是功力非凡,对于女特工角色的把握让人影响深刻。电影情节并非亮点,却也十分的引人,可以给四星
好演员 烂编剧
想当年,先帝那是谈笑《风声》啊,这电影简直差到不知道哪里去了。。。这哪里是谍战片,完全是特异功能加三角恋爱情杯具好么。。。
这部电影整体水平的平庸说明了没有好剧本光靠演员的表演是撑不起一台戏的
为了还没上映就开始乱扯的哥们也必须给满分~
不推荐,只能给两星,全剧平平,全无亮点
年度最佳华语电影!国共谍战首次香港制造,主旋律的声音降到最低;解放初依然洋场做派的上海,让斗争少了黑白分明的乏味。第一次觉得周迅好看,再一次惊叹梁朝伟的演技。不需华丽的动作和诡谲的剧情,让整个影院窒息的魔力,尽在眼角眉间
浅有致淡有味
周公子的造型很抢眼。范晓萱惊艳到我,剧情嘛凑合看,明明是个谍战片,愣是拍成了爱情片啊摔!
。。。。这个剧情也未免太简单了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