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五个不同的故事叠加,或悲伤,或温情,娓娓道来“时间”的概念,这一主题并不好讲,又被很多人以不同的方式表达,但五个故事都有共同点——希望:泥石流之后,被摧毁的民众的无奈和对新生活的向往;爱情似砒霜,又似蜜糖,那一句“我就是你的时间”,恋人之间的互爱互掐,但在生命将失面前的对生的渴望,让人生敬;印度篇章,是亲情的完美演绎;南非——《重生》,但让人心生敬畏,让人想起来《美丽新世界》,挑战权威和重获新生的力量,是人性的本能;最后中国贾樟柯导的《逢春》,讲述最小单位的家庭夫妇之间的相守,虽然不常看贾导的电影,但他影片表现出来的“真”,却是最朴实而不失希望的。
给人留下一点希望,是人性最大的善意吧。
金砖五国合拍的这部命题电影,可惜了几个不错的设定。
第一个故事,巴西《颤抖的大地》:每个人都希望失去的亲人再次回来,等待成为支撑他们活下去的动力。
第二个故事,俄罗斯《呼吸》:即使你讨厌的人,也有可能会变成你生命的脉搏。
第三个故事,印度《孟买迷雾》:现代都市缺失的是亲情和快乐,没有血缘关系的一老一少给予了对方最美好的时光。
第四个故事,南非《重生》:生命最本质的意义,就在出生那一刻。
第五个故事,中国《逢春》:时间像个小偷,它会把你最留恋的东西偷走,在时间的磨砺下,就算恩爱的夫妻也早已没有了当年的激情。
五个故事,彼此独立,都是关于时间,巴西太平淡,俄罗斯时间最短,却最有创意,印度很俗套,南非很有想象力, 无奈时间和经费都有限,中国是标准的贾樟柯风格,贾科长依然处理的无惊无喜,但中国风的配乐我很喜欢。
其实如果每个故事都加长成为一部独立的影片,质量会比现在这个短篇合集好很多。
有幸提前观看了金砖五国合拍影片《时间去哪儿了》,和以往不同的是,这是五国导演首次合作拍摄同一影片。
影片包括五个短片:《颤抖的大地》(巴西)、《呼吸》(俄罗斯)、《孟买谜雾》(印度)、《重生》(南非)、《逢春》(中国)。
《颤抖的大地》讲述了小镇被泥石流冲毁并重建的故事。
影片中,一位父亲在灾难中失踪,儿子坚信父亲没有死亡,并始终等待着父亲的归来。
导演用静止图片来刻画灾区的断壁残垣,挣扎的牛马、卷起的轿车、坍塌的房租、倒下的树干……灾难破坏的瞬间长时间定格于画面中,正如失去家园、流离失所的人们一直遭受着戕害一样。
《呼吸》则是讲述了一对夫妻藏居在深山中,妻子很少在家,因此疑心的丈夫以为妻子与铁路驾驶员有染,心由生恨,开始破坏掉妻子的衣物。
丈夫在一次追打妻子的过程中不慎跌倒,伤情严重,呼吸困难。
在大雪封山、银装素裹的偏远山林,妻子无法向外界求助,只能将丈夫的气管外接到手风琴出风口处,通过拉动手风琴来帮助丈夫呼吸。
面对丈夫的疑问:“我还有多长时间(能存活)?
”妻子回答道:“从此,我便是你的时间。
”相较而言,这部《呼吸》是几部短篇中我最喜欢的一部。
它的创意、摄影、剪辑、构图无疑都是完美的。
最后的手风琴,原本是铁道驾驶员送给女主练习的乐器,同时也是丈夫猜疑女主出轨的证据,最终却成为了维持丈夫生命延续的转接。
在粗涩古怪的琴声与艰难困阻的呼吸声中,我们感受到爱情的宽容与猜忌,生命的脆弱与顽强,人性的救赎与罪恶等多织的复杂情感。
《孟买迷雾》讲述了一位退休老人钱多面对着家人的隔阂与疏远,无所消遣,穷极无聊。
在一次外出散步过程中,遇到了无父无母的孩童查理,自此二人便如影随形,发展为一老一少的“忘年交”。
查理生日的当晚突然发生了意外,自此失去了踪迹,钱多在多次寻找无果后留下遗嘱也随之死去。
这部电影的“时间”主题表现的不是特别强烈,钱多的死亡也无明显的行动逻辑。
配乐和剪辑还算不错。
《重生》讲述了生活在未来世界的女主,在一次偶然的机会看到了人类生活的照片,心存向往,于是冒着生命危险逃脱现实的束缚,并穿越回了人类生活的年代。
这是一部未来主义色彩的科幻片,片中古老破旧的手表重复出现,是一种隐含的时间隐喻。
最终停止的指针重新走动,女主也成功穿越回人类,未来时间与现实时间合茬。
最后一部影片是贾樟柯导演的《逢春》,讲述了在山西平遥景区内,夫妻二人是娱乐表演项目的底层演员,因为二胎政策的放开,二人考虑是否再生一儿子。
一方面,二人年龄已近四十,经济能力又相对薄弱,二胎计划带来了很多困难和疑虑;另一方面,(从二人对话可以得知)二人在多年前的春分时节,因为违反了计划生育的规定意外怀孕,被强制将孩子“打掉”了。
出于后者,原本反对二胎的丈夫同意了妻子的要求,并决心补偿对妻子的亏欠。
时间在影片中也就有了两层涵义:女主赵涛对于过去事件的创伤性回忆(春分)和逝去情感的惋惜、追忆。
总体来说,贾导的这部短篇中规中矩,二胎政策的外衣下是现代社会情感淡化的内核。
赵涛和梁景东的表演给影片加分。
1父亲教了儿子古托一种独特的口哨,是他的父亲从前教他的,为了是呼叫他回家~然而在灾难发生后,古托的父亲就这么没了,但古托却不愿意去接受吧还是会回到房子的废墟那里,算是祭奠父亲,还是会跑到河边、各个地方吹着口哨找父亲。
慢慢的,也只能接受父亲早已不在了的事实吧
美
雪地 人显得那么渺小
爱人吗?
却突然间的争吵,一个人倒下了,气管插进去,氧气瓶没了,再接的是手风琴,靠它了鼓风,所以才会是“你还能活多少时间,在于我”很短的片段,却让我看得有点怕~可能是割开气管的那段吧。
也可能是两个都不太正常的人,总觉得会发生什么可怕的事。
老人家与一个孤儿成了很好的朋友,老头帮他买冰棍、鞋子、生日蛋糕,孤儿也用自己辛苦钱给老头买了一本书~这样子的情谊真的很感动,突然想有个忘年交哈哈哈然而,这个小孩子有一天却不知所踪了,老人家花尽力气也还是没找到他,就这么离世了。
他希望儿女能找到那个小孩,说是自己欠了他“很多有爱的时间”。
南非的这一段,或许更多说的是人生的主宰权吧,谁才是真正的玩家?
不太看得懂…最后贾樟柯的这一段,也没太get到…
本来看到监制有贾樟柯,导演也有贾樟柯以及其他四个国家的导演。
这种分别拍摄短片合成一部长片的形式,按理说应该有看头。
毕竟能看到不同导演对同一个概念的理解,以及他们用什么样的手法去表现。
简单说说5部短片的印象,第一部巴西导演的《颤抖的大地》,我看到的是人类在面对自然灾害时的无助,所以这部短片更像是在呼吁人们保护环境。
第二部短片,俄罗斯导演的《呼吸》,讲述一对年轻夫妇,相爱相杀的故事,不知道导演是不是在告诉我们,内心不成熟的年纪结婚,是不能处理好生活的。
第三部印度导演的《孟买迷雾》,主题选的挺好的,关注老年人的生活,但是剧情太过印度,煽情部分太过于设计。
第四部南非导演的《重生》,导演想法还是不错,用科幻片的形式讲述未来的故事,其中涉及了穿越以及轮回。
第五部是贾樟柯的《逢春》,讲述普通老百姓在面对二胎政策的种种困惑,生还是不生,是很多独生子女家庭考虑的,电影还是保留了贾樟柯一贯反应社会现实的风格——《时间去哪儿了》首发于微信公众号“看世界电影”,欢迎喜欢电影的朋友关注,我们一起讨论电影
时节如流,故乡击撞时代所不能承受之轻 ——以电影《时间去哪儿了》为基点追溯贾导的前世今生 作为首部金砖五国合作影片,电影《时间去哪儿了》在十月十九号在银屏上与广大观众见了面。
这是一部文化交流意义大于经济效益的影片,由贾樟柯监制完成,尽管票房惨淡一般,但仍然不抵柯粉们对此片的关注与期待。
贾樟柯在中国影史的地位被众人所熟知,他不仅代表着中国现第六代导演,从他的影像里,更展现着中国社会时代与平民生活图景,极具现实意义和价值。
从故乡三部曲、三峡好人,又到近年上映的山河故人以及最近的这部作品逢春,在长达22年的导演生涯中,贾樟柯始终坚持对故乡的深切追求,在他的作品中,我们常看到大时代背景于之小人物冲击的主题塑造。
作为一个时代的记录者,贾樟柯一直秉持纪实的影像风格,对当代中国电影产生持续深远的影响。
关于时间,每个人根据自己不同的亲历经历,都会作出不同的解读。
在巴西导演眼中,颤抖的大地是承载时间的载体,他通过写灾后小男孩找爸爸的故事,向观众传达了一种土地仍在,斯人已逝的遗憾情感;而对于俄罗斯导演来说,他选择用雪山这样能封锁时间的地方,以一段简单依存的恋人表达爱使时间延续的情感;印度导演则着手于孟买的快节奏发展对人情感的不重视,通过一位老父亲与陌生男孩的情谊传输了期许真情不在快时代中被流逝、人们因珍惜身边人的美好愿望;而南非导演则巧妙地利用了软科幻的表达方式,从未来到过去,从重视生命本体的角度强调了时间的流逝与源起。
不同于大地、雪山、城市、飞船,贾樟柯导演的逢春是一个在现都市化的平遥古城发生的一对临近中年的夫妻面临现实节点重拾逝去情感的故事。
平遥古城作为一个高仿古时建筑还原历史的旅游景点,与现代高速发展的都市生活形成一种微妙的契合,在里头的人们身着古装,却在思索着在现二胎政策出台下的现实问题。
片中,赵涛无奈的对丈夫梁景东说,我感觉时间快把我仅有的一点东西拿走了,对于她来说,丈夫对自己的那一点点在乎,正是她对自己这份终身托付情感的信任与延续,这是她存活的价值。
因为只有爱,才能让时间留下来,在爱面前,再年老的赵涛也焉然是18岁的羞涩姑娘,她无需担心岁月带走她美丽容颜,一份相濡以沫的爱情不会随时光似水而飞逝,而是带着深厚的情感积淀所保留与温存下来。
东隅已逝,桑榆非晚,片中两人的爱情最终没有被现世的生活所抛弃,他们相拥在乡间大道骑行摩托的姿态,正如片中爱大爷时间相对论那句话,他们好像真的在把时间带走他们的东西一点点追回来。
38岁也仍然算年轻导演,而那对于爱情来说,83岁也不足为迟到吧。
其实对于贾樟柯来说,正式以时间作为创作课题,在逢春里大概还是头一遭。
很多观众诟病逢春拍的像是一部政策宣传片,甚至还带有重男轻女的意思,而且台词还显得极其造作,某些场面给人非常僵硬直白,相比起贾樟柯先前的其他作品来说,柯粉们一定是有落差感的失望情绪在。
也许大家更欣赏山河故人三段式情节的自然与真诚,三角恋、母子距离,父亲离世,故乡遗落,忘年之恋等各种元素的交杂,向我们呈现了一幅现实生活的图景,既撕扯也无奈感伤。
在更长片幅的作品创作中,生活的原貌与真实在导演精心设计的框架中得以更好的呈现,这大概是观众更爱山河故人的原因,相比起逢春,它所建构的时代变迁与羁旅情怀将更加强烈广阔与深切。
但在逢春里,我们依旧看到了一些贾樟柯早年固有插入新鲜事物的发展运用,从而呈现时代发展对现代小人物的影响。
在片中,我们不仅看到了手机自拍杆,游客一日合照,facetime,网络直播等极具现代化的元素,赵涛女儿发出的村里的孩子都走光去城里上学的感慨也是极具引人深思的,传统与之现代的冲撞依旧很强烈的在贾樟柯的电影中体现出来。
先前贾樟柯在刻画小武这样一个边缘人物的时候,同样运用以留声机、大哥大、音乐打火机等现代化元素,用平凡的视角向我们呈现小武因社会现实的变迁接二连三的失去了友情、爱情、亲情,最后沦为一个无自由的囚虏的故事。
电影世界里,贾樟柯更是重塑了一个迷你世界王国,主人公小桃想要和男友成太生去看看外面的世界,殊不知成太生早已心许他人,但最后两人都不得不回归现实生活。
而在三峡好人中,这种变迁感则更为强烈,作为一部获得过威尼斯金狮节电影奖的影片,它以建坝搬迁作为时代背景,以寻找为主题,甚至有运用到超现实的元素,刻画了时代变迁下被抛弃和遗忘的芸芸边缘底层形象。
快速时代发展在情感上给人带来的巨大改变,一直是贾樟柯电影里不可缺失的主题创作,他的电影有着一系列递进式的情感传情,每一部都比上一部有更深更层累意义上的新东西出现。
他从未停止记录时代,关注小人物,因此他的电影更接底气,更直戳人内心深处善良的柔软。
谈及贾樟柯,真的很难令其与他的故乡山西汾阳分开而论,故乡对于导演本人的影响是持久甚至是永恒的,在一次访谈中,他甚至对镜头羞涩的说着故乡就是他的一切这样煽情的话。
这部在平遥发生的故事,先排除宣传平遥电影展的嫌疑,算是他对先前故乡情结的又一次象征性的延续,只是和早年影片的意味或许发生了一些变化。
对于导演本人来说,汾阳已经不在是一个具体的存在的地方,它更多承载了导演的美学意图,我更愿意称其为贾樟柯的心灵密码。
比如在山河故人中,汾阳其实早已是一个虚构出来的导演心里的故乡,黄河其实距离汾阳仍有三百多公里的距离,但对于作者导演贾樟柯来说,她就存在于自己故乡的面前,像一个母亲一样,见证着人世的离别凄切与哀伤,这是一种山河仍在,故人已逝的怀念与祷告,总归是让人觉得温暖但是抹泪的。
故乡是贾樟柯不断创作的源泉,本片巴西篇导演沃尔特塞勒斯甚至历时三年为贾樟柯拍了一部纪录片《汾阳小子贾樟柯》,可见故乡对导演本人的深远影响。
故乡于之贾樟柯正犹如水与之鱼,两者相生相系,不可脱离,如他自己所说,离开故乡是为了看世界,看了世界后才能更好地理解故乡。
在时间去哪儿了的发布会上,曾有记者这样嬉戏般问贾樟柯,您的时间都去哪儿了?
这让我想到的一点是,也许我们喜欢贾樟柯,不单单是因为他的影像作品,更多或许是他本人作为导演的一种自我坚持,时间改变了很多东西,当老一辈艺术家如陈凯歌、张艺谋等人已经朝着商业模式发展的如鱼得水的时候,贾樟柯仍旧“固执”地坚持自己早年的影响风格,作一个忠诚的时代记录者,替一些底层人民说着他们所不能传达的辛酸与无奈,力图还原现当代中国社会最真实的图景。
在这件事情上,贾樟柯的不可替代性是异常突出的,中国也再也找不出第二个像贾樟柯真正记录时代的导演,这是可喜的,但也是悲哀的。
贾樟柯票房最高的电影山河故人在国内也不过三千万,然而在欧洲艺术国家的一些放映却异常火爆,现当代中国艺术电影的生存状态将怎样发展?
中国的艺术影院将如何普及?
贾樟柯从很早之前就提到有关独立电影的概念,那中国独立电影的现状又如何呢?
这些接二连三的问题,都值得我们反思与探索。
贾樟柯本人并没有让时间带走他作为一个电影人的赤诚与坚持,相反他一直在助力中国艺术电影的发展,从创建柯首映的短片平台,到开办学校,举行影展,他一直在为其贡献着自己的一份力量,时间将见证着这一切。
“当这个时代匆匆往前赶路的时候,不能因为自己要往前走,就忽视了那个被你撞到的人。
在缓慢的时光流程中,感受每个生命的喜悦或沉重。
”我想无论是逢春,亦或是贾樟柯此前的艺术作品或是将来即将被创作出来的作品,他一直仅以时代记录者的身份关注变迁下的芸芸众生,极具现实的影像风格也将在他的作品中持续产生深远影响。
我们很难想象中国电影里没有贾樟柯的存在会怎么样,他的不可复制性正印证了他所做的一切存在的价值和意义。
时间都去哪儿了?
贾樟柯当时对于这个问题顽皮的回答道,我回汾阳老家养生啦。
时间没能让他忘记小时候生长的地方,相反,他身上带着故乡的烙印,在自己的创作生涯中,持续留下浓墨重彩的一章。
“时间”是一个抽象的概念,但它也是具象的,时间一分一秒的流逝,一天一天的过去,人也随着时间的变化,皮肤渐渐的松弛,就连眼角的皱纹都多了几条。
但是我们却永远无法抓住时间的脚步,来不及陪伴,还没有说一句我爱你,甚至在毫无防备的情况下时间带走了身边的一切。
该片是由“金砖五国”的五位导演分别以“时间去哪儿了”为主题拍摄的一部电影短片,五位导演用自己不同的理解诠释了他们对于时间的理解。
《颤抖的大地》时间永远定格在十一月五日这一天,因为一场意外,他们失去了家园,失去了亲人。
导演用定格的画面,像是一张张的照片一样把灾后惨烈的情景“血淋淋”的展示在我们面前,死马这些曾经活生生的生命,却因这场意外永远定格。
小男孩一直无法相信父亲离开他的事实,每天都会回到已经被破坏的家里放上一点食物,等待父亲回来,可是事实却是一日复一日。
母亲是一个坚强的象征,她虽然承受着丧偶的痛苦,但是依旧坚强的面对自己的孩子。
短片的最后写了一句话:时间会揭示一切。
但是这是残酷的,家园被摧毁,亲人永远也回不来了。
《呼吸》导演首先用远景交代了环境,厚厚的积雪,恶劣的天气。
多次出现的大远景和远景都在向我们展示一个在极端条件下仍坚持的女人形象。
其次是女主人公出场,饱受男友折磨的女主人公,终于在多番凌辱后选择反抗,但是男友却在追逐自己的过程中不慎受伤。
善良和责任让女主选择去挽救男主的生命,而作为贯穿全片的手风琴却成了拯救男主生命的利器。
他们之间是有爱情的,只是随着时间的流逝,爱情中掺杂了怀疑的种子,令他们之间难以呼吸。
《孟买迷雾》“空巢老人”一直是我们社会所关注的人群,虽然有子女的赡养,但是却得不到子女的关心,他们孤独、无奈。
导演将人物设置成年龄差距巨大的两代人,向我们展示了两个人之间爱与被爱的快乐,孤独的老人和流浪的小孩,这种人物的设置在性格和人生方面都有很多的不同,也正是因为这种不同,成就了他们之间的友谊。
老人用爱的时间赋予了流浪男孩保护,男孩用爱的时间给予了老人关心。
他们彼此成了对方的保护伞,在爱的时间中带给对方快乐和感动。
导演最后将老人设置成去世,小男孩也失踪了,给观众留下了无尽的猜想。
《重生》该片用超现实的手法向我们叙述了一个重生的故事,女主人公通过一块手表、一张照片探寻过去的记忆,在受人限制与禁锢的环境中,她选择跳出“牢笼”,找寻前世的回忆。
在时间的轮回中选择自己的人生,创造了一个新的生命,这个生命不再受人监视,他是自由的,随着一声啼哭,他获得了重生。
在时间的洪流中她选择了重生,重生意味着新生命的开始,意味着抛弃过去,面向未来。
《逢春》人到中年的困惑,面临着家庭、工作、金钱等等的困扰,时间的流逝带走了爱情当初的激情,留下的只有平淡的粗茶淡饭。
导演将大环境设置在春天,万物复苏的时节。
一日之计在于晨,一年之际在于春,春天意味着所有的事情都重新开始,重新进行选择。
男主和女主的感情也在春天的时节中重新开花结果,两个人在桃花盛开的树下相拥,好久没有的拥抱,女主也说到:“你有多久没抱我了?
”激情过后的平淡,时间带走了爱情中最为美好的部分。
电影中也反映了生二胎和在社会底层人物的辛酸与苦楚,这也是贾科长电影中一贯反映的现实社会。
该电影由五个国家不同生活,不同信仰,不同环境的导演拍摄而成。
但是他们都用一个共同的主题“时间去哪儿了”为题,向我们展示了在时间中人的渺小和无能为力,我们都无法改变时间,那是选择安于现状?
还是选择在时间的狂流中抓住“尾巴”?
不要总是感慨时间去哪儿了,而应反省自己到底有没有珍惜时间。
#电光幻影# 《时间去哪儿了》,一场游戏,一场梦。
巴西《颤抖的大地》生命的故事,到底是脆弱,还是顽强,总有他们自己的解释。
任何事情的两面性都充满着对立的气氛,带着所有的尖锐,刺痛在尽力者的脉搏之上。
跳动的声响在节奏里狂舞,奔腾的热情在黄昏之时消磨殆尽,可见曾经的美好都一一散去,只留下生活本质里的枯燥,守着旧有的生命气息,等待死亡的召唤。
地球的风格从来不是人类可以把控的命运,安然生活在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自然而然,都是大自然留下的怜悯,赏下一次次呼吸的机会,就停留在别人的土壤上悄然的过着自己的生活。
当大地带去博怒般的躁动,被掩埋的一切把昔日的痕迹都化成了废墟。
生命不过是随捏随逝的笑话,再顽强的生存力靠的都是运气。
少年的眼神里,从慈爱的希望,到混沌的暮色。
被失去的父亲的踪影,带走了生活里安定和轻盈的风标,一切如同遗迹一般,凌乱不堪,遍地皆是,心也乱成一滩一滩,再寻不到最初整齐温柔的样子。
被改变的何止是少年,还有少年身边的一切,一切的一切。
那些失去的种种,往往再也找不回。
可是低头可见的伤痛,却把痕迹留了满身。
残活,不过是苟延残喘最温柔的一种解释。
“时间会揭示一切”。
俄罗斯《呼吸》爱情的故事是源于生命,还是源于社会,已经很难去寻觅定义,但是爱情和婚姻已经成了人们的家常便饭,说要或者不要,他们都流动在我们的生活里。
是的,生活里,而不是生命里。
所以为什么要跟一个人在一起,有多爱,还是无法改变破除的结果而已,是习惯了这样的习惯,还是爱得不愿意放手,有那么一刻,我们谁都不知道真实的答案。
一方辛勤的劳作,努力的赚钱,维持生活所需要的一切,把故事的草稿写得越来越美丽,明明在创造的是两个人的生活,可是有的时候往往只有一个人在奋力挣扎,另一个可能坐享其成,并且感到非常的不愉快。
这就是现实的爱情,也许是现实的婚姻。
不能用理智、逻辑与任何其他的因素做解释,就只是一种必然,没有谁可以阻拦,只能任其发展。
或许可以选择,可是世人其实做了一辈子人也许都并不会选择,这就是真相的样子。
彼此的伤害,伤害之前也曾经有过山盟海誓,恋恋不舍,相依相偎,心潮澎湃,可是有那么一天,都抵不过我眼里对你的厌恶与憎恨,哪怕只是不满,都可以叫嚣成灰色的雾霾,结束美好。
那只最自由奔放的手风琴,成为憎恨的理由,又成为了救命的稻草。
最悲伤的神色,不是爱的消失,而是我们厮守在对方的身边,却再也不愿意扭头,看同一道风景。
天际线的两边,隔着我们的心。
“时光犹如水,爱情似波涛,既能载舟,亦能覆舟”。
印度《孟买迷雾》被挥霍的灵魂,都是因为不明晰自己的拥有,放任了幸福的流逝,以为在撰写务实的篇章。
寂寞的心都在寻找,不是理解,而是陪伴。
我们以为能够洞悉一切才是最温柔的选择,殊不知愿意付出的时间和精力,就是最好的爱的证明。
暮色对接朝阳,富裕遇见贫穷,憨直冲撞机灵,生命的歌被色彩染成五颜六色,欢快的心终于在某一刻得到了停歇。
年长的老人拥有幸福的家庭,却缺少子女们的陪伴,现代化的生活进程抛弃了传统的故事,让长辈们的世界快得跟不上生活的节奏,就是那么一点点的慢生活,又为什么不可以被满足呢。
有的时候不是不想去满足,而是不懂得去满足。
遇见陪伴,是对长者最好的孝顺,能够感染的快乐,可以燃烧许久的生活,老人的笑脸在那段日子里是最真诚的满足,愿意花的金钱、时间,都代表着他的幸福,而幸福,总是那么的短暂。
流浪少年的陪伴给了老人无穷的力量和极大的快乐。
而当有一天厄运来临,流浪少年默默消失,再也无法寻找到的时候,老人的快乐和生命也都临近了终点。
没有人知道少年的去向,最后成了一道迷的风景。
但是想到孟买贩卖人口的恐怖性,少年的命运其实有一种隐隐的不安。
但故事中再没有出现的他,让老人含着遗憾离去,而对这个世界来说,一切都没有结果。
没有人再去寻找一个原本的流浪少年的去向,也没有人会真的明白一名寂寞老人伤心的离去。
世界依旧是本来的样子,他,他们,不在乎。
“无人知晓什么时候时间会改变他的态度”。
南非《重生》地球是圆的。
地球真的是圆的嘛。
世界本来的样子,我们看到了,可是我们真的看到的就是真的嘛。
我们想明白的,也许我们从来就不明白。
科幻故事的设置,把时间的意义用在了生死的轮回之上。
有些故事,把生命消耗在时间之上,有些故事,期待用时间构造生命的花朵,绽放的色彩都是血色的浪漫,一滴染红,悬念满满。
当生的时候,我们惧怕死亡,以为完结可以阻挡一切,让消失变的特别贴切,拥有的都成过眼烟云,握在手里的种种,一松拳,滚了满地。
当死的时候,我们轮后生的困惑,是不是来到了世间,遇见了人世,就是最好的选择,可以看到更多的快乐,享受更多的幸福,殊不知人各有命,憧憬就是憧憬,从来不代表承诺。
你以为的荣华富贵,也许是饥寒交迫,你期望的繁花似锦或者真相是满目苍凉,人间与地狱的一线之隔比想象要来得临近,不必迈腿,只是一个眼神,已经千里之外。
有人在一个世界里消失,在另一个世界里重生。
就好像庄生梦蝶的故事,到底哪一面才是真实,哪一次才算回归,没有人说得清。
是旋转,是轮回,是生生不息的故事,铺满生命线的宇宙,处处都有你。
并不算非常动人的故事里,特色感却很好,丰富的发散想象力,把整个世界连接起来,有无边的想象力,才是生命探索的动力。
而命运的故事,复杂又简单。
“每个开始注定了结局”。
中国《逢春》有那么一瞬间,我以为自己遇见了《山河故人》的片场,被时间拉回了过往,一阵迷茫。
后来我想,时间也许对大家的意义都差不多,同一个人,反复运转的相似故事,一次次的探索,一次次的突破,一次次的重复,一次次的挣扎,就像极了有些人的梦,一直碎在那里,捡起了千万块碎片,那么多可以成功的机会,却偏偏没有一次圆满的结果。
这不是执念,这是真实。
不止一次的感慨,岁月对于女人的苛刻其实是生理上本质的内容,而社会给予的宽容度往往又很低,尤其是在中国的社会里,女性的年龄寿命的短,多数时候是必然的。
虽然宣传上也有一些所谓的案例,但是少之又少,观念是根深蒂固的,没有百年的风雨很难得见迅速的变更,人们的心底在文化的酝酿上总有自己固执的一套,对于女性和女性的年龄,很多时候都非常的不友好。
二胎政策的开放,对正常生育和孩子的期待,生活的苦是必然的,生活的希望是自己创造的,很多选择都不是一定的,可是不选择、不行动,就不会知道未来将要获得什么。
爱过的人,在时间里渐渐模糊,温暖的手,在时间里淡去余温,做过的梦,在时间里恍然若失,珍惜的你,在时间里剩下回忆。
早就被生活磨去了太多,爱情变成了亲情,激情褪成了温情,忘记了当年想要的那种小日子是怎样的温馨,摸爬滚打的故事里都是苦涩的快乐,抬抬头,日子又是一天过去了。
没有多少人输给了感情,多数人都是输给了时间里的现实。
磨碎一生。
但一丝的希望,就可以看见蠢蠢欲动的火苗,准备燃烧,余热已起,期待再生,那,就够了。
“东隅已逝,桑榆未晚”。
一晃,都是时间,从来就不公平,也不要期待公平。
没有公平的获得,只有公平的失去。
而失去之后,不可逆。
作者:小佛搞特
昨天看电影时没有看明白,五个国家讲了五个互相没有关联的小故事,看的有些乏味,到底在说啥,不知道。
今天突然觉得好像看明白了一点儿。
五个不同的国家讲述着自己的故事,理想与现实,时间到底去哪儿了。
想表达的可能就是金砖五国的合作精神吧,每个国家有自己的国情,相互很难理解,但我们努力去相互理解,这是世界的合作。
标签:Home/2018-3-21我的评分:7.0五个导演,五个国家,五种文化,五种风格。
大杂烩也许并不美味,但尝到了文化的多样性和题材的丰富性。
巴西《颤抖的大地》:一场泥石流,带来几乎毁灭性的打击。
灾难之后,如何在绝望和希望中找回亲人和时光?
俄罗斯《呼吸》:一个远离尘嚣的冰雪世界,你以为这是个童话,却不想那是一头暴力的男人。
不知道他们为何远离人群居于此,不知道女主为什么要忍受暴虐的男主。
而当男人突发生命危机时,女人却沉着冷静地挽救他。
被男人摔坏的手风琴在女人的手中一张一翕之间维系着男人的一呼一吸,她可以不救,她可以要了他的命,然而她并没有。
印度《孟买迷雾》:一个中产阶级家庭的印度老人,摆弄不来现代的日常科技,喜欢那些老式的东西。
与捡垃圾的孤儿男孩相遇,度过几日欢乐的美好时光。
意外间,男孩消失了,不知是凶是吉,寻不到找不见,像一团迷雾。
老人过世,交代儿子务必找到男孩。
南非《重生》:末世科幻的场景,如果宇宙中的一切只是一个程序,每片雪花都有标码,每滴雨滴都会说话,每个人的生命都被设定,这程序跟时间一样久远,没人能追溯到起源,那人生的意义在哪里?
一个体内还有冒险精神的人冲破重重危险,穿越时空,只为寻找一条不同的生命之路。
结束亦是开始,终点也是起点,轮回、循环,时间是什么?
中国《逢春》:一如贾樟柯其他的作品气质,御用女主刘涛。
貌似说的是生与不生二胎的事儿,但想告诉你我的是:当夫妻间的温情随时光慢慢消失,该如何找回昨日时光,该如何寻回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也仅仅只是需要你对我的一点点在意就已足够。
2017.10.14宁波百老汇印象城店
俄罗斯最佳 手风琴是肺部的外化 视觉冲击力强;巴西导演多次提示时间的字幕太多余了;印度尚可;南非什么鬼;中国平遥二胎宣传片简直没法看
三分很generous了。俄罗斯那个故事挺有意思,从今以后,我就是你的时间了。印度那个挺温情,但是过于煽情了。巴西那个纪录片感觉,结束得太突然。南非那个……我完全没看懂。贾导自己的……宣传二胎?对了,买票的时候看到一大半都被买了,结果大概就十个人吧。票房出来了也是假的
家庭作业水平。。
看的点映,很诧异,不少人觉得俄罗斯拍的最好…或许是本人才疏学浅感受不到任何寓意……只有谈不上黑色幽默的恐怖情节……根本就没有爱,哪来的揭示爱的残酷面……贾樟柯执导的中国短片从现实层面体现时间带来的:制度改变以及生活和思维方式上的改变。印度短片最佳。
可怕
每一篇都有惊喜,尤其是俄罗斯的
每一帧画面,都可以当做桌面每一句台词,都有着时间的痕迹每一个故事,都有它传递的思想每一个地方,都有它专属的特色
南非拍的有些让人无语,导演想讲的东西很大,无奈时间有限,一味地压缩反而让影片杂乱无章。外太空和舰船做的很好,但内部却用什么五毛钱道具,彻底把辛苦搭建起来的科幻场景毁得一塌糊涂,南非导演,,你真的炸了
花了一部电影的钱,看了5部不错的电影,很值呀!PS.说印度篇《孟买迷雾》不好的,是因为没看懂印度导演要说的是什么,以为导演说的是老年人的孤独,其实导演真正想说的隐藏在老年人孤独的背后,而在背后的是印度泛滥成灾的儿童拐卖,更甚的是儿童虐杀以及整个印度社会的无视……
俄罗斯用手风琴当呼吸机最文艺,音乐取代了呼吸。印度忘年交拍得最通俗。巴西灾后重建,中国二胎政策,南非迷之科幻。
只有第一个含有一点纪录片,其他并不是了,还有科幻片、魔幻现实呢。五个故事是五个国家的导演作品,全都与时间有关,合起来最好看,单独看第一个第二个有点犯困。最喜欢第五个中国的故事。昨天科长来深圳了,但我隔一天才看到这条新闻。
1.五个故事都挺喜欢巴-南-印-中-俄。2.赵涛演技精湛。3.山西挺好的,有时间要去平遥看看。
计划经济,计划生育;市场经济,计算生育。那么时间去哪了?答:给网络主播了。
少年心事重,夫妻花样多。非亲胜至亲,游戏即人生。但选最逗逼,还得看樟柯。春分要播种,逢春就发春。最喜欢印度部分,五星;最讨厌贾樟柯部分,一星。
给俄罗斯加一颗星
其他国家都拍的不错,特别是俄罗斯和南非的,贾樟柯拍的逢春大写的尴尬。
《颤抖的大地》《呼吸》《孟买迷雾》《重生》《逢春》...金砖五国在文化领域的深度合作,五位大师各抒己见,用迥异的风格和观点探讨了人与时间的关系,精练而饱满,海报美翻!
全剧印象最深的就是有一个摇镜头特别准确 以及南非那个看不太懂似乎很高大上的设定 还有调皮的科长:我们组贾导演说了 38岁还是年轻导演 要不是科长的短片在最后一个 开场不到十分钟就想走人 但是在屏幕上看着涛姐 看着岁月在她脸上留下的痕迹 以及字幕打出“导演 贾樟柯” 还是很感慨阿
文艺不一定就能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