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可以铿锵有力,但不要仗势叫嚣。
滋润鲜花的是雨露,不是那滚滚雷鸣。
” 这部电影讲述了苦难,生活在阿富汗地区的人的苦难,主要通过一位女孩的苦难来表达。
在影片里,我看到了无数次逼迫与无数次妥协。
感谢编剧给了妥协到无路可退的一家人圆满结局,但我知道,实际生活的逼迫远不止于此。
故事发生在阿富汗,这一地区在塔利班的统治下,女人地位低下不被允许单独抛头露面。
女孩帕瓦娜一家失去了唯一的成年男人——瘸腿的父亲,他被非法逮捕,因此帕瓦娜一家面临绝境:失去经济来源,失去外出采买的资格。
为了照顾体弱的妈妈,成年的姐姐,还有尚且年幼的弟弟,帕瓦娜剪去长发,被迫女扮男装。
她遇见了昔日的好友,同样被迫女扮男装,浮萍二人互相取暖。
帕瓦娜一边养家糊口,一边想办法解救父亲。
帕瓦娜的故事是电影的主线,期间还穿插着零碎的故事片段,这些片段是帕瓦娜讲述的一个男孩打败怪兽解救村庄的故事。
两个故事一虚一实相互呼应,我认为这很妙。
故事中的男孩其实是帕瓦娜本人的缩影,男孩勇敢面对传说中战无不胜的怪兽,就像帕瓦娜,因此她赋予他美好的结局,就像导演赋予帕瓦娜美好的结局。
真希望现实生活也能如此美好。
另外故事中的故事还妙在,男孩的名字叫做苏莱曼——帕瓦娜死去的哥哥。
“我叫苏莱曼,有一天我在街上看到一个玩具,我把它捡了起来,之后的事我就不知道了。
”苏莱曼死的如此仓促,生命如此脆弱,更突出了生活在阿富汗的人们根本无力掌控自己的命运的无奈。
电影中还有很对片段侧面烘托了人们生活的举步维艰:爸爸被带走,甚至没有反抗,眼神木然;去参加妹妹的婚礼,可是车子在路上踩到了地雷,因此死亡。
就像妈妈说的:在我们这片土地上,人是最宝贵的财富。
两个女扮男装的女孩告别时约定,二十年后,在月亮拉起潮水的地方见。
多美好的愿望,可是多苍白呢。
人间世事无常,帕瓦娜,我知道。
世界上的掌权者呀,何不善良一点呢?
宁为盛世犬,不当乱世人, 如果没有没有经历过战乱,相信没有人会说出这句话。
这部带有穆斯林元素的动画片,把镜头对准了战火纷飞的阿富汗。
塔利班统治下的阿富汗,女性不准上街,不准购买任何商品,不准与外人交流。
电影就在这个氛围中开始。
本片导演托梅在此前接受采访时说过:"阿富汗孩子对家人和朋友的责任感,完全与我们基于个人主义的文化不同。
这个故事对我来说很新鲜,在那个环境下却很常见。
我的任务或者说最大的挑战,就是在电影里,把这个特别的故事,让它变得普通。
" 就是这个特别而又普通的故事却让我们很多人看完之后大哭。
急脾气的亲戚抱着帕尔瓦娜的小弟弟就上车,妈妈和姐姐被逼无奈只好跟着走,而镜头的另一边却是帕尔瓦娜在监狱外面苦苦哀求监狱的人释放自己的父亲。
如果没有这样一部片子,我们很难想象,在这个美丽的星球上还有这样让人泪目的地方。
人人都在说生命宝贵,但在阿富汗,有很多人却像草芥一般死去。
这部动画片是以一个开放式的结尾结束的,妈妈用自己毕生的力气摆脱了亲戚,因为还有帕尔瓦娜留在城里,我们不能丢下她。
而帕尔瓦娜也终于打动了一位塔利班份子,救出了父亲。
在茫茫的戈壁滩上,一家人终于团聚了。
但在战火无情的阿富汗,我们不知道等待他们一家的是什么!
在故事中,一个不知天高地厚的男孩,决定拯救村子而选择孤身去打偷走粮食的大象怪。
虽然在路上有男孩遇到了神秘婆婆的帮助,可他还是惧怕跟在他身后的东西。
在现实生活中,帕尔瓦娜女扮男装,在随时可能被人发现抓走的情况下,内心的慌张与恐惧可想而知。
所以,故事里小男孩的恐惧,就是帕瓦娜内心的恐惧。
这样的表现手法真的很高级。
在影片的最后,有一段帕尔瓦娜的独白:在我们家乡,人才是最无价的珍宝。
话要说的更有道理,而不是提高音量,毕竟是雨水滋润花朵生长,而不是雷鸣。
相比于动画提名里的其他大制作来说,「养家之人」属于一部小众的艺术电影。
推荐观看。
这部动画电影描述了一个生活在阿富汗塔利班控制之下的家庭,父亲原本是一位老师,因为战乱失去了一条腿,迫于一家人的生计,父亲带着二女儿(14.5岁左右)去街上代人读信,代人写信,间或还要变卖一点家当。
父亲因为无端的缘由被塔利班投入了监狱,家里剩下母亲、大女儿(18岁以上)、二女儿和小儿子(2岁左右)。
母亲试图去为父亲申诉,却被毒打,被塔利班控制的地区,妇女,女孩上街需要被家里的男人带领,否则不允许单独出门。
家里快断粮了,二女儿第一次去街上买点吃的,却差点被打,无奈的她只好选择了扮装成男孩出门。
采购很成功,为了贴补家用,二女儿继续做着代人读信、代人写信的营生,还把自己心爱的连衣裙卖掉,为了攒钱去贿赂监狱的看守,甚至是对救出父亲怀有希望。
在街上打工的日子里,二女儿认识了和自己一样女扮男装的同学,她们一起打工,一起去制糖厂捡糖块,一起遭遇危险,一起逃亡。
女同学告诉二女儿,她最喜欢大海,希望有朝一日可以挣到足够的钱,离开这里。
她的父亲并不重视她,只会在成年后给她找个人家随便嫁了。
二女儿在街上读信的时候认识了一个监狱的看守,他不识字,在读信的过程中他与二女儿建立了深厚的友谊,二女儿央求他搭救自己的父亲,看守同意了,让她周三再去看守所。
二女儿的母亲写信给亲戚,寻求帮助,对方说不日会来接大女儿和她们一家,因为亲戚已经给大女儿找了个人家结婚。
周三到了,二女儿拜别了女同学,独自往监狱走去。
亲戚给大女儿介绍结婚的人也来接她们,战争一触即发。
在监狱里,大家都忙着撤离,读信的看守趁人不备想要把二女儿的父亲带出监狱,却被另一个看守发现并打伤了他,最后看守还是救出了父亲,自己又回到了监狱中去。
二女儿带着父亲在茫茫的夜色中行走,并最终在荒芜残破的旷野中遇到了反抗婚事的母亲、姐姐和弟弟。
故事终。
故事并不复杂曲折,这部电影的制作团队是动画电影《海洋之歌》的原班人马,曾经我惊叹于那部电影的美轮美奂,精致细腻,有着独特的审美情趣和温情画面。
而《养家之人》,这部电影取材于战乱的中东国家阿富汗,一个被极端组织统治地区的寻常人家故事。
画面依旧精致,却有着深深的晦涩,看过未免产生深刻的悲伤。
男孩女孩不能正常上学,女人不能自由的出门,男人们无缘无故的被捕,男孩子也避免不了被拉上战场。
这朵曾经绽放的沙漠之花却被推入了万丈深渊。
说说与电影无关的话题。
由于地处欧亚连接的特殊地理位置,历史上的阿富汗长期受到欧洲强国的蹂躏,占领,掠夺。
而被塔利班(伊斯兰语“学生”)统治之后,这个国家也没有走出悲惨的命运,在不断的战乱与暴政之中,愈加贫困。
这不由得使我联想到伊拉克、叙利亚,同样的地缘政治,同样的大国博弈的牺牲品,同样不顾及贫民死活,同样的难民潮。
在当下这个地球越来越小,人们信息越老越同步的时代,一只蝴蝶扇起的季风也许就会演变成加州无穷无尽的山火。
当其他国家的人们欢乐的庆祝节假日时候,全球难民危机,种族主义仇恨却在悄悄席卷欧洲。
当美国筑起了高高的隔离墙,拒绝难民入境,当许多欧洲国家的平民越来越多的fuck穆斯林时候,我们有100个理由去相信未来战火再起的一天越来越近。
中东问题的复杂性是很多人所不了解的,犹太人和穆斯林曾经同气连枝,拥有相同的宗教和神明。
却在其后的几千年里因为土地归属,信仰归属,大国博弈,不断将圣城耶路撒冷变为人间地狱,将战火越烧越广,将仇恨的种子一代又一代的传播下去,伴随着2个种族的信仰散落到世界的各个角落。
当巴米扬大佛崩塌的一瞬间,人类失去的不仅仅是几千年的文历史文化,更是对彼此信仰和文明的完全摧毁,不尊重甚至是诋毁。
当一群人最基本的风俗习惯,个人信仰被冒犯,甚至被暴力摧毁,必然会引起一场抗争。
有战争就会有流血死亡,而人对于生命的不敬畏是人类最终走向消亡的必然结局。
我在看这部动画的时候,几次哽咽。
个体的生存需求,个体的差别对待都让生活幸福的我感慨,其实现在的我们过的并不差。
想想战乱国家的平民,我们还有什么好懊丧。
当我们纸醉金迷之时,还有多少人只是想要简单的活下去。
我们都不是强大的政治家,但我却有很微小的心愿,希望战火能早点停息,流离失所的人们回到故土,建设和追求自己的幸福。
电影结束后由制片人和导演的一点电影背景介绍,2人都是女性,其中一个是安吉丽娜朱莉,她是联合国难民署高级专员特使,她曾经亲赴许多贫困战乱地区慰问,为了给那里的人们一点点安慰,也为这个浮华的世界做最后一点努力。
我们也许不能要求每个名人、富人都抛弃私欲为慈善事业做点事情,但我依然为那些努力去做的人鼓掌,因为每一次的微小的善意,也许就会成为他人头顶的一束追光,为拨云见日有一丝希望。
看完《养家之人》,心情复杂。
竞逐奥斯卡最佳动画长片奖项时,惜败《寻梦环游记》,但在立意上,却远比后者更加影响深远。
一如当年的《茉莉人生》,相比迪士尼、皮克斯,主题、形式都更为小众、冷门,却让人耳目一新。
“故事”本身是软弱的、不现实的,但它有着强大的力量,召唤着,引领着,激励着。
电影里穿插的神话故事,轻描淡写讲述主角哥哥的死因:在路上玩耍时,他捡起“玩具”,突然它爆炸了、于是故事结束了。
这几句重复了一遍又一遍,犹如一次次重锤,狠狠敲击神经。
一瞬间,新闻网站上,冷冰冰的数字,凄惨的战争场面,求知渴望的眼神,瞬间鲜活。
然而,看完后又是无力的,就像故事里的母亲和姐姐所说,我们什么都坐不了。
我们什么也改变不了。
战争带来的轰鸣由远及近,阴云蔽日。
个体和小家庭的命运,飘摇不定。
这个国家也曾无比辉煌过,极力寻求过变革,却还是没能摆脱各方利益钳制,在战火中艰难度日。
《时代周刊》曾刊登过一期封面:一位阿富汗少女,因为逃跑被丈夫割下了鼻子和耳朵。
可怖,压抑。
我想起《灿烂千阳》里那段话。
“每个布满灰尘的面孔背后都有一个灵魂。
2003年,重返喀布尔。
我看到穿着传统蒙面服装的女性三三两两走在街头,后面尾随着她们穿着破烂的孩子,乞求着路人施舍零钱。
那一刻,我很想知道,生命已将她们带往何处?
她们会有怎样的梦想、希望与渴望?
她们谈过恋爱吗?
丈夫是怎样的人?
在蔓延阿富汗二十年的战争岁月中,她们究竟失去了什么?
我与许多在喀布尔的女性谈过,她们的故事真实且让人心碎。
”一个有能力、能发声的人,应当努力了解世界、倾听世界,为弱者说话。
否则,他/她将不配这份能力与影响力,只是一个寻求利益、渴望物质的平庸之辈。
从这个角度上说,本片的监制,安吉丽娜·朱莉,如此值得尊敬。
我们心中都曾有一个故事,陪我们度过成长的时光。
小时候是王子公主的童话故事,是《公牛历险记》中小公牛冲破束缚追寻理想生活的故事,少年时是仗剑走天涯的探险故事,青春期是你侬我侬的浪漫爱情故事,是拯救人类的英雄故事。
11岁的阿富汗小姑娘帕瓦娜心中也有一个故事,一个关于冒险与成长的故事。
帕瓦娜出生在喀布尔,虽然家中贫穷房屋破旧,但是她有一个幸福的家。
爸爸是个老师,即使在战争中失去了一条腿,依然乐观坚韧,每天教她和姐姐学习知识,妈妈是个作家,弟弟天真可爱。
这是动画电影《养家之人》开篇呈现给大家的故事。
电影改编自加拿大作家黛博拉·艾丽斯的畅销小说《帕瓦娜的守候》,故事发生在2001年的阿富汗。
在塔利班的残酷统治下,普通百姓的生活水深火热、胆战心惊。
尤其是女性受到了各种限制,不准上学,不准学文化,没有男性家属陪同不许出门,即使出门也必须遮住全身只能露出眼睛。
一日,祸从天降,帕瓦娜的父亲被塔利班的人抓走了,为了生计,帕瓦娜剪去长发,伪装成男孩走出家门,将养活全家的重担扛上她稚嫩的肩膀。
她一边做苦力维持家用,一遍苦苦寻找机会搭救父亲。
(原本幸福的一家人)在第45届动画安妮奖的颁奖仪式中,《养家之人》获得最佳独立动画长片,这是第一次由女性导演独立执导的作品拿到了安妮奖最佳独立动画长片。
导演诺拉·托梅说,“我们这一代的女性导演应该为青年一代的女性从业人员做出榜样,我们的女性执行制片人安吉丽娜·朱莉和米米·波尔克·吉特林亦是如此。
我们希望能够在电影界做到性别平等,每一位女性导演都有责任让自己的存在被感知,唯有如此,才能更好地鼓励下一代。
”安吉丽娜·朱莉也是被剧本故事打动,决定加盟《养家之人》,她希望这部电影能够让人们意识到这些女孩的牺牲和付出,让更多人明白,滋润花朵生长的是雨水,不是雷鸣。
这如此黑暗绝望的环境下,故事是帕瓦娜的希望和种子。
电影刚开始的时候,帕瓦娜和父亲摆地摊卖东西,父亲就给她讲丝绸之路的故事,讲述他们生活的土地上曾经发生的美好,讲述那些璀璨文明和悠久历史。
父亲被抓走后,帕瓦娜给弟弟讲故事,讲一个勇敢少年,独自一人踏上未知的旅途,历尽艰险从邪恶的大象王那里,寻回村落赖以生存的珍贵种子。
这个故事充满奇幻的色彩,是帕瓦娜心中希望的颜色。
在最害怕最无助的时候,她从这个故事中汲取力量。
就像电影里父亲曾对帕瓦娜说的那样,即使我们一无所有,故事也总能记在心间。
(为了生计,帕瓦娜忍痛卖掉心爱的裙子)电影从一个孩子的视角出发,把战争中一个普通家庭的悲欢离合,用动画的方式展现了出来,没有直截了当的控诉,却比直截了当更有力量,更打动人心。
帕瓦娜被迫长大,被迫经历诸多苦难,她没有评判自己的遭遇,我们只看到她的勇气和执着,坚韧和恐惧,以及在绝望中的成长。
大众日报评论说,“在第90届奥斯卡提名的动画长片中,该片虽非最优秀的一部,但是它勇敢而独特地用动画的肩膀,担起人间大义。
”
(装扮成男孩的两个小姑娘)小时候,我有一本《一千零一夜》,我喜欢阿拉丁神灯、航海家辛巴达、阿里巴巴和四十大盗的故事,但最让我惊叹的,是讲述这些故事的人,宰相的女儿山鲁佐德。
她用众多精彩纷呈的故事,疗愈了惨遭王后背叛的国王,也让更多的少女免于被杀的命运。
当时我就想,我要做一个像山鲁佐德一样会讲故事的人,用我的故事疗愈别人。
电影《走出非洲》种梅姨饰演的女主凯伦,也是一个很会讲故事的人,在讲故事的时候,她内在自由的精神、开阔的胸襟、智慧的头脑和渊博的知识,展露无遗。
男主邓尼斯被这样的她深深吸引。
作家麦成辉说,讲故事的人与故事本身的神秘魅力,便是用独特的人物事理关系,触动人们内心一些难以描述又真实存在的生活感觉。
电影《养家之人》的故事,以及帕瓦娜讲给弟弟的故事,都有着这样的力量。
我们的心绪随着帕瓦娜和勇敢少年的遭遇起伏,电影的开放式结局,也让我们对这一家人的命运牵念挂怀。
在今后的生活中,看到阿富汗,看到塔利班,看到战争,我们都会想起这一家人,想起那个叫帕瓦娜的小女孩,和她讲的故事,想起战争带来的伤害,想起炮火下的花朵。
总觉得跟小时候看的阿凡提画风很像emmm…画面很干净看着简单又有特别逗的地方,故事线小男孩帮老奶奶挤羊奶,直接一个空摔,看得我措手不及。
现实线是在一个女性毫无地位的环境中小女孩勇敢的站了出来,即使是这样的环境,人们心中仍然充满爱,卖水果的大叔偷偷告诉她可以试试晚点来、让她帮着读信的壮汉问她where is says “Hala”手指轻轻抚摸信上的名字,细腻的感情跟这个身材看起来有点格格不入、还有她的小伙伴偷偷攒钱为了能以后在海边卖点小东西…… 但最让我意外的其实是最后小男孩一直重复的那段话:“My name is SulaymanMy mother is a writerMy father is a teacherAnd my sisters always fight each otherOne day I found a toy on the streetI picked it upIt explodedI don’t remember what happened after that Because it was the end.”没想到故事里的小男孩是她的哥哥,而他离开的方式……所以那些说自己的愿望是世界和平的人也许是看到了更多的不幸、更多的苦难吧…“Raise your words,not your voice.It is rain that makes the flowers grow,not thunder.”
非常令人有感触直击内心深处的影片。
这么好看的影片居然排片这么少!
而且看的人也非常非常的少,今天整个电影院加上我就两个人看,为什么这么具有教育意义的故事影片没人看呢?!
难道都爱看那些毫无营养的爆米花电影吗?!
在我们此时此刻正在享受美好生活的同时可曾想到在地球的另一端还有很多的妇女儿童正在经历战争暴乱呢?!
在塔利班的统治下那里的妇女儿童毫无任何一点作为人类所享有的权利!
她们只不过是男人的附属品而已!
出门必须要有男人陪,出门必须带面罩面纱,如果家里没有男人,商店不会卖给你任何的东西,没有人会给你任何赚钱养家的机会,只有等死!
等死!
多么的可悲!
在那里如果对那些塔利班的恐怖分子顶一句嘴,等待你就是被抓起来关进监狱!
不需要经过任何的审判!
那里没有法律!
他们即法律!
那里的天犹如影片里呈现出来的那样天始终被迷雾深深所覆盖,阳光穿透不进来,那里的人们始终过着永无阳光之日。
影片中帕尔瓦娜是勇敢坚强的小女生,在父亲被抓进监狱里剪去了自己的头发把自己打扮成男孩赚钱养活家人,她契而不舍心中始终有个信念就是要见到父亲的最后一面,她也一直为这个目标在努力着,帕尔瓦娜是幸运的,遇到了监狱里的一个好人,冒着生命危险把自己的父亲救了出来,主创人员给了影片一个圆满的结局,给了帕尔瓦娜一家重新开始生活的希望。
希望帕尔瓦娜和德利瓦20年后的约定能实现,希望她们可以看到那片蓝蓝的海水沙滩。
最后故事告诉我们一个道理,不要随便捡地上的玩具,因为那有可能是夺走生命的炸弹。
战争是残酷的,是我们不能想象到的,珍惜现在,珍惜眼前,在面对生活困境的时候一定要勇敢坚强的去面对,因为你再苦再难也没有帕尔瓦娜难,跟她比,我们是幸运的,是幸福的。
愿这个世界和平起来,不再有战争。
愿那些与帕尔瓦娜有相同经历的人们能过上幸福的生活。
女孩打扮成男孩子出行的女扮男装故事在很多古代背景的小说、影视剧中都很常见,在太多古装剧里女性的女扮男装好像只是为才子佳人相遇的增加一点浪漫情趣(可能《花木兰》除外)但是它们却从来没有描绘故事的另一面:不女扮男装的时候,女性独自出行会遭遇什么,也就是为什么这么女性会女扮男装?
我第一次感受到它的必要性是在《南茜情史》的短短一幕:在维多利亚时期的伦敦街头,南茜穿着女装独自出行时,任何男的都可以对她骚扰、吹口哨甚至拦住去路,她都走不了多远就受到挫败不得不回去,换上男装之后,她再出门就畅通无阻了;
而在《养家之人》里,2001-2014年战争中的阿富汗,被塔利班控制的地方,女扮男装出行都不仅是规避性骚扰的必要,而是生存的必要,没有男性陪同的女性出门会被暴打,没有商店会卖东西给女性,即使和男性家长一起出行也会受到骚扰,这时候你都想不出帕瓦娜除了“女扮男装”还可以怎么买到粮食活下去,可是即使这样也只有年纪小的女孩能扮作男孩子,而她的姐姐、妈妈就扮不了,我不得不一直担心,如果帕瓦娜也长大了再也装扮不了男孩子,她是不是也和妈妈、姐姐一样再也出不了门,也许对他们家庭来说,弟弟那时可以长大了出门买粮食,可是对于没有男孩的家庭呢?
对于每一个单独的女性个人呢?
比如只能自己靠自己的女同学肖希亚?
看过阿富汗和维多利亚时期的女性出行困难,再回过头来看《新白娘子传奇》的宋朝,虽然白素贞、小青和胡媚娘都是身怀绝技的超级女英雄,可以随时教训对女性骚扰的坏人,但是撇开她们虚构的超能力之后,可以看到她们遇到的环境对独自出行和工作的女性并不友好:小青在出行和工作中经常遇到陌生男性的骚扰(醉汉、路人、蛤蟆精等),还遇到许仙的熟人想对她包办婚姻;而胡媚娘自己开了店,和邻居谈恋爱,就被街坊说她长得好看抛头露面就是狐媚,集结了一大群人围堵她,找道士在她家门口做法,这里胡媚娘真的是兔子精才能把道士吓走,如果这是一个独自在外创业工作的普通女性,她遇到的就是群体霸凌。
也许在以前的故事、影视剧里,浪漫、神话、孝道的光环太过强大,遮蔽了女性生存环境的恶劣,以至于女扮男装变得像一个普通的服饰爱好或是浪漫的点缀,以至于我们忘记这些出行工作的女性曾经是少数中的少数,普通女性自由出行工作的权利是多少女权先辈抗争和争取到的,它在今天依然珍贵。
是偶然间陪着其他人去电影院看的,开场半个小时看着很不忍心很压抑很难受,虽然结局小女孩见到了他爸爸,但这确确实实是发生在世界上的另一个国家。
要反抗吗?
她的力量太弱;要顺从吗?
她伪装成他,绝处逢生;要改变吗?
相信那颗种子在她的心里已然生根发芽🌱—————————————————————————(以下内容为水字数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啊)
01.《养家之人》是那种极少能在国内院线看到的,既有着深沉的现实主义背景,又具有浪漫的美学价值的动画电影。
阿富汗,塔利班,这样的剧情关键词,可能会让很多人会觉得:“一定是那种又沉重又催泪的电影吧。
”其实,原著小说《养家之人》本就是青少年向的文学读物,文本层面已然带上了一层柔光滤镜。
而电影又是以动画的形式改编呈现,清新的画风小心翼翼地包裹着战争和极端宗教所带来的痛感,温柔却也不失力量。
02.2000年前后的阿富汗,塔利班政府已经掌控了全部政治宗教大权,高压推行极端的伊斯兰原教旨主义政策,女性的行动自由受到了极大的限制。
阿富汗小女孩帕瓦娜因为父亲被塔利班强行拘押,不得不假扮成男孩,承担起一家生活责任。
最终还依靠好心人的帮助,从塔利班监狱里救出了父亲。
可以说,在面对这个剧本的时候,制作团队几乎保持了最大程度的冷静。
并没有为了赢得某些奖项而急于赋予故事更多的政治正确内涵,只是从细节中见真章,于无声处听惊雷。
在影片最开始的时候,找上帕瓦娜一家的是两个塔利班。
瘦小而嚣张的那个叫伊德里斯,曾经是帕瓦娜父亲的学生。
师生反目,一个简单的设定,便勾勒出了过去的几年间阿富汗社会的剧变。
后来,假小子帕瓦娜和她的好朋友——同样假扮成男孩子的肖希娅,一起在伊德里斯叔叔的矿上打工,却不巧被伊德里斯识破了身份。
当被气疯了的伊德里斯试图朝着躲进山洞的帕瓦娜开枪时,他愣住了,惊魂未定地向洞内看去,似乎是在查看两个女孩是否真的受伤。
而当他坐上真正前往战场的卡车时,依然是恐慌地喘着粗气。
这时候我们似乎才想起,即便面目可憎,他也只是一个涉世未深的年轻人,也许他自己都还不明白这场战争的意义是什么,就因自己对于权力的盲从和无知,被推向了未知的深渊。
两个塔利班中的另一个,叫拉扎克。
当伊德里斯刁难帕瓦娜父亲的时候,他是极力劝阻、避免事情恶化的一方。
更有意思的是,尽管拉扎克高大魁梧,但从形象上来看,他与帕瓦娜的父亲着实有些相似,甚至一度还坐在了帕瓦娜身边——原本父亲所坐的位置上。
最终,也是依靠着他的帮助,帕瓦娜一家才得以团聚。
当坏人也会迷茫和和不安,甚至流露出心底的一丝温情时,那么,把人们逼迫到生活的边缘的幕后真凶究竟是谁,已经不言而喻。
在这个主线故事中,还有一个我非常喜欢的小细节:当父亲被抓走,当帕瓦娜决定剪去长发假扮成男孩之时,夜空中高悬的是一弯残月。
帕瓦娜逐渐成长,担当起家庭的重任之时,残月已经变成新月。
最后,当帕瓦娜救出父亲,一家人团圆之时,她的身后,是一轮明亮无比的满月。
伊斯兰文明中的月,本就是光明的象征,从残月到月圆,便是从黑暗走向圆满。
03.相比于处处克制的主线,《养家之人》的副线剧情则是充满了想象力。
不仅采用了色彩和形式上都更为夸张的剪纸动画,甚至还插入了一些令人捧腹的小桥段。
但是,编剧们总是喜欢在观众精神最放松的时候,偷袭观众的笑穴和泪腺——《养家之人》中最沉痛的一刻,也是副线故事的结局。
在这个故事里,勇敢的少年苏莱曼为了战胜邪恶的大象王,替村民们讨回来年播种的种子,一路闯关打怪,最终站在了大象王的面前,得到了珍贵的种子。
然而,这不是一般的童话故事。
苏莱曼并没有打败邪恶的怪兽,而是在绝望中讲述了一则故事:“我叫苏莱曼,我的母亲是一个作家,我的父亲是一个老师,我的姐妹们总是在争吵。
有天我在大街上看到一个玩具,就把它捡了起来。
它爆炸了。
我不记得后面发生了什么,因为,那就是故事的结局。
”
后来,我们知道,苏莱曼,就是帕瓦娜死去的哥哥的名字。
帕瓦娜一家,就生活在这样与死神相伴的国度。
一个孩子看到路边的玩具,仅仅是想把它捡起来把玩,便面临着失去生命的危险。
所幸的是,帕瓦娜没有成为苏莱曼,却变得像故事中的苏莱曼一样勇敢,一样不惧险恶,去承担起她这个年纪本不应该承受的责任和重量。
04.肖希娅的男孩名字是“特力华”,她曾骄傲地说,这个名字的意思是勇敢。
帕瓦娜给自己取的男孩名叫“阿狄什”,意思是火。
你看,故事中最关键的两个词,勇气和希望,早就写在两个女孩的姓名之中了。
趁着现在还能在电影院看到,快去吧。
战乱与极端宗教下妇女与儿童的力量,童话与现实的相互交替,反战主题。中东画风浓郁,阿爷无大儿,木兰无长兄,木兰是代表着女性的胸怀与力量,而片中八岁的小姑娘为了生存不得不女扮男装养活一个家庭实在是比木兰还艰难,真的是太勇敢了。其实结尾一家人虽然逃出来了,但战争也来了,以后的境况依然是不可想象,唯愿能有更多的人类放弃极端,和平生存。
最明显的,也是最容易遮蔽的。对于这个动画而言,恶到底是什么呢?就是单纯的落后宗教?就是那些暴虐的村民吗?难道,就是所谓的“男权”?这些恶只是后果,而它之所以会发生,原因恰恰是那些文明的享有者!是那些秩序的享有者!现实是残酷的,当以为追求文明就好的时候,却掩耳盗铃了。
不如我在伊朗長大好看
不小心买到了导演访谈场_(:3」∠)_|| 木兰无长兄 stories are all the same
那样朴实地去讲一个故事,又是那样地惊心动魄,发人深省,让人痛心。
流于表面
对我这个年纪来说当然是幼稚俗套了点。一旦明文规定了不平等的人权,世界上的恶人比你想象的更多更过分,那些曾经没有任何权力的底层,自卑的人,突然以为自己拥有了比别人高尚的权力,要把新的弱势群体逼到比曾经的自己惨一百倍。
#保利影院世博源店# #即刻赠票# 4.0 分。温和小知识分子家庭的生活被塔利班碾碎的故事,是女性的也是所有人的悲歌,有温情却没有希望的沉重。故事与主角讲的民间故事之间,主角与民间故事的主角之间,彼此关照。总觉得差一口气,但民俗与生活细节运用的蛮感人的。
很《奇异人生》
画面处理的非常好,美术品质可以给80分。但故事过于淡薄,人物扁平缺少细节。这个水平的故事,如果不是符合漂亮国和北约的宣传需要,我看很难有这么好的制作和商业运作。你会发现塔利班是毫无来由的坏,充满恶意,对于这种坏的塑造缺乏耐心,粗暴的告诉你恨他们就可以了。你看看现在的喀布尔,被美军抛弃后,还是塔利班回来统治,如果不是人心所向那是为什么呢?还有你会发现电影刻意淡化美军飞机大炮对普通阿富汗人造成的灾难。这是一部煽动人仇恨的电影,是部意图让人忽略美军罪行的电影,我没有办法不给一星。
帕瓦娜的故事不辱使命地成了为全片添彩的华章,现实部分无论是剧情还是动画都很平庸,但好在很小心地把握住了同理心的尺度,没有出现一些模板化时常见的问题。说到底,这样的故事还是需要尽一切可能让亲历者来讲述。
西方的洗脑宣传片,为什么不问问阿富汗为何要开始走向封闭,没有西方国家的压迫,哪里会有借助宗教自保的意识形态选择。
阿富汗女性一辈子都是悲惨而苦痛的,战争可以摧毁一切,塔利班的极端宗教主义它是阿富汗女性一生的伤疤,她们的脸上永远都被蒙上了灰尘
大银幕重看。
白左真可悲
電影是美好的 也是殘酷的 它可以讓我們在吃飽喝足之後 跟著影像裡的主角們狂喜狂悲 抑或是在電影院門口抽菸的那一刻 想想此刻的安穩和煩惱對於世界上某一些人來說都是遙不可及的夢
2018.6.26 被海报的凯尔经的秘密风吸引,结果发现题材是唯一的噱头,哦,还有几句圈出中心思想的台词。画得也没海洋之歌们好看,故事也讲得很牵强。
这样的好片子我不敢看第二遍😢
看这电影总会想起《灿烂千阳》。女性地位低下,战争频发,极端宗教主义,整个国家没有一处安宁的地方。唯有假扮成男性才能获得本来就应该拥有的权利,对女孩而言是幸运的,但是对整个国家而言,实在是过于讽刺。
想象力贫乏,不仅无法将心灵的创伤较好地投射,甚至连叙事本身都处于尴尬的割裂状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