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关于生老病死的话题上,似乎只有老人和小孩才是哲学家。
“所以有坏石头也有好石头?
”“对,就像真实的生活。
”用小孩的视角来看世界,对成人来说,是有趣而荒谬的。
记得《天才在左疯子在右》里有一位幼儿园老师(或许是其他职业?
),她经常蹲下身,用与孩童等高的视线来观察周围的环境。
天更高了,地却更近了。
云更缥缈了,草却更清晰了。
所有理所当然的事情到小孩这里,都开始解释不清。
而小孩子们所笃信不移的,大人们只觉得荒谬怪诞。
片中三个小孩的塑造非常成功,清新自然不做作,浑然天成的萌。
Jess收集的每一块石头都有自己的名字,执拗起来可以憋气到晕厥;Mickey坚定地相信着奥丁的存在,挥舞着长剑四处奔跑;Lottie把爸妈的谎言记录在随身携带的笔记本上,故作老成地劝阻爸妈无休止的争吵 。
他们用自己的方式观察这个世界,他们的生活自有一番规则。
他们会思考,在鸵鸟下蛋到一半的时候,可以像推排球那样把蛋塞回去吗?
鸵鸟如果在非洲下蛋会不会变成煎蛋呢?
Lesbian是来自勒斯比亚(Lesbia)王国的人吗?
“我挠他痒,他就会说不要,我不挠了,他就会说还要。
这正是我对活着的感觉。
”Gordi这样的爷爷,大概是每个人都希望拥有的吧。
他历尽沧桑,每一条皱纹都藏着一个故事,有他的足球运动员生涯,有他那在二战殉身的兄长,有他少年时与同伴无伤大雅的玩笑,有他和交警的斗智斗勇;他满心赤诚,顽童一般和孙子孙女嬉笑打闹,他会倾听孩子的想法,了解他们的内心,他会告诉孩子们,少用脑袋想,多用心去感受。
他在自己75岁生日那天带着孙子们去海滩疯玩,让10岁的Lottie把着方向盘将车开下海滩,告诉Mickey维京人的热血和浪漫,轻松解决Jess的石头收集癖。
他讨厌身患癌症后等死的无力感,他讨厌仪式化的葬礼,讨厌无谓的争吵纠纷,他希望自己能以维京人的方式被埋葬——乘着燃烧的木筏飘向大海深处,他甚至顽皮地在孙辈面前装死…… 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笑的地方,我们不应评断,不应争吵,因为到最后,一切都不重要了。
午后的阳光映照在澄澈的海面上,远处Mickey逆光的身影逐渐与早逝的哥哥融为一体。
然后哥哥笑着说,快来游泳啊。
Gordi也笑着回答,好啊。
“当女同性恋很好吗?
我觉得应该很好,不然她们不会想当。
对吗?
”孩童的想法总是最直接最简单的。
这种思维经常可以把囿于世俗的成年人解救出来,但同时,这种任性经常是忽略“伦理”无视“礼法”的。
比如孩子们在认定爷爷去世后,Lottie回家寻求大人们的意见却发现他们正如爷爷所预料的一般在不断地争吵,于是回到海滩与弟弟妹妹一同给爷爷举行了一场维京式葬礼。
且不论孩子们超强的执行力正是本片最难以令人信服的地方。
不管导演设定如何,观影过程中我不止一次心惊肉跳,仅凭Lottie在童子军学到的“经验”,误判的可能性很大吧…… 那么,如果这微末的可能性成真,孩子们纯粹地“想以爷爷希望的方式”为他送葬这种行为,到底该被怎么看待?
就算确实在火葬之前便已去世,那么这一种不能被完全否决的可能性也会成为这一家人心里永远拔不出的刺。
何况还有媒体看热闹不嫌事大的推波助澜。
我不敢细想。
不知道这一段戏,导演是有心栽花,还是无心插柳。
总之,我心里仿佛刮起了一场海啸。
葬礼之后,本片很有往暗黑之路一路狂奔的潜力。
媒体似乎在百分之八九十的电影里都是极度不讨喜的存在,如果在现实世界中,我丝毫不怀疑,这一家人会被逼疯的。
如果可以这样发展下去,在我心里就是可以媲美黑镜第一季的存在。
然而,温馨励志的家庭小品似乎才是导演的本意。
虽然这种转折未免太顺利了一下,但并不算突兀。
这样也好,毕竟温暖是最鼓舞人心的力量。
总要留有希望。
“如果你注意听,我会告诉你的。
但你会听吗?
”Jess对妈妈说的这句话,也算是对所有教育工作者的一个警醒。
倾听,似乎已经是人类逐渐丧失的能力之一了。
多少次,所谓的“你说吧我听着”成为一种极度敷衍的过场。
倾诉者多半声情并重,而倾听者总是漠不关心,抑或不以为然。
也许刚听了开头,就否定了全部。
耐心一些,投入一些,请静静听完,然后再做评论。
这几分钟的宽裕,也许从此开启了一座暖阳花园。
我会时刻记住这个片段。
我会认真倾听。
最后。
苏格兰高地真是美!
如!
画!
有其他在苏格兰取景的好看的电影么,迫不及待想去舔屏了!
死亡给我们当头一棒,它提醒着还活着的人,让我们继续爱我们身边的人。
这个星球上的每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有些荒谬,所以我们不该评头论足,更不应该争吵不休。
因为到最后,除了爱,什么都不重要。
如何活着,如何死去,面对这原本高深复杂的问题,影片却用一个轻快简单的小故事给了我们答案。
三个懵懂的孩子。
一个身患癌症的老人。
一场浪漫至极的海上葬礼。
一切看起来都荒谬的让人没法接受。
但影片浅浅的色调,和幽默轻快的节奏,以及温暖的主旨内核,令观者回味无穷。
Gordie在75年生日这天带着三个孙子孙女到海滩上玩耍,然后满足的,在自己心爱的沙滩上离开人世。
三个孩子因为厌烦大人的争吵,担心他们不会给爷爷举行他想要的葬礼,于是三个孩子想尽办法,满足了爷爷最后的心愿。
多么美好的事。
然而媒体外界却说这件事映射了一个破碎的社会,把这件事看作是丢人的事。
原本争吵不休的一大家人,因为Gordie的离世,明白了爱的真谛,停止了对彼此的攻击,团结友爱。
影片从一开始的混乱,不可开交,到最后大家一同欢乐的在海边玩耍。
使大家和解的元素,是爱。
而爱的本质,是理解,是放手。
所以影片在阐述“爱”的同时,还透着一股反抗的精神。
它鼓励我们冲破所谓的“爱”带来的枷锁和束缚。
活自己,任何因素都不应该浇灭我们的热情,哪怕它被冠以崇高的“爱”的名字。
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影片中,孩子们和爷爷是反抗的勇士。
Kenneth Kenneth在最开始就是被世俗绑架了的孩子。
因为爸爸让他多练习考试的曲目,所以他就不去演奏别的音乐。
哪怕他真的很擅长小提琴,家人们在看他演奏时也是觉得乏味。
到影片的最后,他因为一个女孩的出现,他摆脱了束缚和枷锁。
人们在粉色的天空下伴着他的曲子欢快的起舞。
浪漫又自由。
Kenneth从逆来顺受,到后来学会追寻自己的想要。
Jess Jess也是一名出色的反抗者。
她虽然年龄最小,但她的个性最鲜明,内心也最坚定。
哪怕她在大人眼里没有什么话语权。
但她却用自己的武器捍卫着自己的表达。
她能够极端憋气直到昏厥,这是她作为反抗者所持有的武器。
Mickey Mickey沉迷挪威神Odin。
他漫步在世界上,测试着人们的热情。
Mickey是Odin一样的存在。
他直爽鲜活。
就像影片开始时,他坐在沙发靠背上看着电视里燃烧的大船。
有一个特写镜头,Mickey的眼睛里充盈着烈火。
Mickey眼中有火,心中有火。
Lottie Lottie作为家里的大姐,显得成熟很多,然而她却在成为“大人”的边缘徘徊。
她看到了世界的虚伪和谎言,她陷在内心纠葛中痛苦。
学会像大多数成年人一样用谎言包装自己,还是听从内心做个单纯真诚的人。
仅仅一步之遥,但这一步迈与不迈,将是血肉模糊的转变。
随身携带的笔记本是她内心急躁焦虑向外物化的产物。
幸而她遇到了Gordie,最后不在依赖笔记本。
以独立的人格活着。
Gordie Gordie是个开朗的老爷爷,他用自己的经历和死亡告诫后辈,一定要活成自己想要的样子。
他说“我们终会发现我们是什么的,然后世界就得接受。
”而不是我们被迫的向世界妥协,按照大多数人的活法,不出错的碌碌一生。
当他说想带孩子们去海滩时。
儿子和儿媳说到不应该这样过生日。
Gordie坚定的说,这就是我想要的过生日的方式。
最后,他如愿拥有了一个维京人式的葬礼。
躺在燃烧的船上,飘到海上,没有愚蠢的家庭争端,没有愚蠢的关于谁得到什么或者谁做了什么的争吵。
这是一个勇士最后的告别。
NO FIRES ON THE BEACH 海滩上,爷孙四人燃起了火。
写着“海边不许燃火”的告示牌被当作柴火熊熊燃烧着。
倔强而热烈。
爱一个人,就要尊重他,哪怕他荒谬,哪怕他可能有些奇怪,但那是他自己选择的,他自己想要的活法。
我们不能要求每个人都和自己一样。
尊重个性,尊重别人内心的表达和追求的生活,谓之大爱。
用充满爱的眼睛去看这个荒谬的世界,爱人,爱自己。
观影走世界之英伦篇。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
答:我们一家五口从伦敦出发驾车到苏格兰高地给75周岁爷爷庆生。
说几点吧。
1、苏格兰高地。
像公路片,航拍苏格兰高地那段,明信片一般美得不像话。
种草UK,尤其苏格兰高地。
2、苏格兰短裙。
男主哥哥Gavin身着褶裥短裙,竟然是苏格兰“正装”,婚礼或其他正式场合穿。
完全颠覆我的认知,啧啧。
3、英式英语。
对于非英语国家人而言,听起来英式比美式英语更正宗(字正腔圆,咬字清晰不吞音)。
打个不那么恰当的比方,英式英语可类比汉语普通话(美式英语类比北京土语)。
4、智者爷爷金句。
亲人之间的龃龉,那都不叫事儿。
活到最后你会明白,这些都不重要,爱才是最重要的。
5、沙滩海葬&夫妻嬉戏。
实话实说,这俩幕有点扯。
不过呢,也理解编导。
前者是为了剧情跌宕,后者是为了迎合观者对happy end的心理需求。
当然了,瑕不掩瑜。
整体观感不错,喜欢片中老老小小所有人(个个性格鲜明,各有其好。
比如爷爷的通达/伯伯的聪明/大娘的识大体/堂哥的小才情/爸爸的装/妈妈的爱/仨宝的熊与萌/鸵鸟庄园奶奶的率真)。
给好评,7.8/10分。
这电影不应该有喜剧的标签吧,一部充满哲学的剧情片,我喜欢这部片子的色调,苏格兰高地的风景非常美,海景看得心旷神怡,每段配乐都恰到好处。
剧情其实挺简单的,尽管除了爷爷外,这个家族的每个成员都有一点荒谬,都有一点小问题。
本片三个小主角各有萌点,姐弟妹三个看似天真,童言无忌每每抖落出一个个浅而易见的人生道理,被大人们忽视或不愿意提及的道理,对剧情神助攻。
三个小朋友动手能力与行动能力一流,这个送给爷爷的葬礼可能会充满争议,但镜头给足了理由,在沙滩上爷爷跟孩子们开的玩笑,爷爷在最后见到了心里一直爱着的人,眼前镜像的模糊到黑暗。
看的过程一直担心这个爷爷会领便当,心一直揪着,基本从爷孙四个到沙滩开始就一直哭。
孩子们很勇敢,他们成全了爷爷,大姐学会了判断也学会了抉择,学会了说善意的对别人好的谎言。
这个假期他们做了什么呢?
就是被爷爷所开导,爷爷于无形中治好了家族里所有人的毛病。
对于爱,对于你在乎的人,不用权衡不用计较,因为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爱才是最重要的。
Mikey:人们怎么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Gordie:这个嘛,他们慢慢就会知道了 ————每个人都会找到自我,然后这个世界还得将就着我们。
一部值得反复回味、思考的好影片。
影片只是用轻松而真实的调子展现着平凡的家庭生活,大人们与三个天真可爱的孩子的相处和对话,却也恰是在这样的平凡里,蕴藏着不易察觉的对人性、人生的思考课题。
观看过程中想要记录的信息太多,引起思考的台词、片段太多,忍住没有暂停,一口气看完后尝试重头梳理,竟也发现很多前因后果。
以下,对片子的剧情及对话安排作简单分析,涉及剧透,请豆友们观看过片子后再行阅读(本人心理学专业,会偏向从人物塑造和剧情安排的缘由层面分析): 片子开头,一家人准备从伦敦驱车到苏格兰的爷爷家,为其庆祝75岁的生日。
可爱的Jess想要把自己收藏的石头和煤块带上,爸爸道格不同意,Jess就作势要憋气,以此反抗爸爸的权威。
孩子还小,却也有了很多自己独特的、自主的想法,但面对绝对的权威,可能能做的只是大声喊叫用力哭喊,就像所有的孩子会用的,想要达到目的的方式一样,而小杰西憋气,表明自己的立场:我要这么做!
我们在后面的影片中也能得知,如果不认可小杰西的思想,不接受她的要求,她是会坚决憋气直到自己昏过去,失去知觉。
这是个倔强并有强烈表达自己独立思想欲望的小女孩,而这是否也意味着,在日常生活中,爸爸妈妈可能会忽略、不重视孩子们的表达,才让孩子有这样的举动以示不满。
画面转向Mikey,他正盯着电视上的战争画面看。
Mikey是个爱看电视,聪明的小男生,他对世界充满好奇,也有着自己各种稀奇古怪的想法。
准备出门时,妈妈Abi找不到家里钥匙了,而这时镜头转向Jess,从后面剧情发展我们能猜测小杰西常常藏起爸爸妈妈的钥匙,为的是什么呢?
也许是想引起爸妈的注意,表明自己的存在,亦或是不想爸妈离开家,想要他们多陪陪自己,而如果找不到钥匙,他们就不会走了。
所以孩子的心思,你别猜。
孩子任何的言语和行为,父母在其中的责任都无法推脱。
爸妈因为一些事情吵起来了,这时洛蒂出现了,一个打扮一丝不苟,正义感十足的小女孩,她向爸妈提议,准备一个小册子,记录下所有的谎言用,这样大家就不能否认说过什么了。
可见爸爸和妈妈常常对大女儿洛蒂说些“善意”的谎言来敷衍她对事情真相的执着,但是善于察言观色的洛蒂可能早早就就洞悉真相了,只是想要从爸妈那得到肯定的回答。
妈妈还是找不到家里的钥匙,于是爸爸走到对街邻居家,说明缘由想要借用备用钥匙,而此时邻居却显露出怀疑、愤怒的表情,妈妈在车旁边向邻居确认爸爸说的话后,邻居才表示去取钥匙。
这里我们可以得到判断,爸妈已经分开住了(此前爸爸说自己的钥匙交还给妈妈了),并且爸爸有过欺骗邻居拿备用钥匙的“前科”。
镜头转到苏格兰爷爷家,爷爷在河中心钓鱼,这时他的电话响了,但爷爷微怒地将它关掉。
后来加文叔叔和玛格丽特阿姨驱车将药取来要爷爷吃。
可见爷爷的病很严重,误了点吃药会有危险。
这也为后面爷爷在生日那天突然的离开做铺垫。
加文叔叔和玛格丽特阿姨在厨房安排宾客座位,加文叔叔正准备打电话给一位爵士邀请他来爷爷的生日宴会,玛格丽特阿姨和他说话,但他没等她的话语说完就转身离开和爵士唠了起来。
我们可以看出他们的相处的模式,这是经常会发生的场景。
加文叔叔是个严厉而自我的人,对玛格丽特阿姨和儿子要求很高很严苛。
长期在高压环境下生活,玛格丽特阿姨有了情绪问题甚至是抑郁症,才会在影片中有多次击打蜜蜂的场景,以及那段在超市情绪失控打人的视频的存在。
爷爷生日到了,而他执意要开车带三姐弟到海边玩。
到了目的地后洛蒂对爷爷说,爷爷你的电话关机了,爷爷回答道,我是故意让他关机的,本来电池也没电了,就是为了关得彻底(just to make sure)。
这里一语双关了,是为了手机关得更彻底呢,还是为了让自己的计划进行得更顺利? 旅程中,爷爷和三姐弟频繁对话,有关为人处事,有关死亡,有关回忆。
他对洛蒂说:可能你的父母骗你,只是想保护你。
如果你的初衷是好的,那么有时候可以说谎。
当米奇问他:人们怎样才能知道自己是什么样的人?(How do people know what they are?)他回答:这个嘛,他们慢慢就知道了,每个人都会找到自我,然后这个世界还得将就着我们。
(Well,they just kind of find out.We all find out eventually what we are.Then the world has to lump it.)(但其实当时米奇问的是女同话题,爷爷并没有正面回答,这里不论述:-P)爷爷的教育理念体现在与孩子的对话中,当米奇提出想要去海里捞鱼烤着吃的时候,爷爷毫无禁忌地随他去,并对洛蒂提出的“车里不是有三明治吗”,用“但是我们不能狩猎三明治”来回答她。
当小杰西问爷爷,海水会冷吗,爷爷没有像别的家长一样直接告诉孩子,海水可冷了,你不能去玩。
爷爷说海水并不冷,而孩子们自己体验到清冷的海水后,刺激得大叫而归。
一件事情的经过是如何,感受是如何,我不能提前告诉你,因为那都是我的经历,我的感受,它绝不能变成你的,而属于你自己的想法,你需要亲身经历过后,才能得到答案。
影片细节分析到这,接下来想谈谈教育问题,影片中有两个完整的家庭(三个小鬼和艾比、道格-A家庭;加文叔叔、玛格丽特阿姨和肯尼思-B家庭),这两个家庭中父母的个性以及与孩子的相处方式都很鲜明、突出。
A家庭中,父母喜欢与孩子对话,同时也尊重孩子们的思想,更重要的是,他们常常会向孩子们表达自己深切的爱意。
在休息站的洗手间里,夫妻两尝试告诉儿女们两人的夫妻关系遇到问题而选择离婚的决定,并告诉孩子爸妈会永远爱他们。
在孩子们可能做了把爷爷尸体烧了的疯狂举动时,他们也是选择耐心地与孩子沟通,想要从孩子嘴里得到事情的发展,而不是自己假定事实逼问孩子。
相反,B家庭里,加文叔叔不会聆听妻子和孩子的心声,遇到事情专断蛮横。
当妻子想要就自己在超市情绪失控的事情和其交谈时,他毫不客气的打断了她类似的,当玛格丽特被儿子肯尼思发现在洗手间里大声哭泣时,也被肯阻止了她的言语。
可想在这个家庭里,没有建立起良好的沟通桥梁,彼此的感情不能互通,情感的需要得不到回应,在此环境成长的孩子感情淡漠,对周遭发生的事情习惯性选择忽略。
影片中肯两次询问大家“发生了什么事情吗?
”就是最好的证明。
他人的悲与喜与我无关,只因我的悲与喜从来得不到父母(我的重要他人)的关注。
所幸影片最后,加文叔叔在海边为爷爷举办了一个简陋而轻松的追悼会。
没有众多的媒体,没有闲杂的社会名流,没有排场的套话。
大家在肯和新女友疯狂的小提琴乐里开心舞蹈。
就像爷爷所希望的一样。
附上电影截图,如果只看了一遍电影又看了这篇评后,有不一样的思考和想法,不妨再次回味影片,留言。
谢谢阅读 : )
洛蒂要记下爷爷有癌症的事情
到了最后,这些小事都不再重要了
加文叔叔为爷爷致告别词最后贴上米奇在爷爷离开后说得一段话,十分欣赏这个勇敢、有想法、爱学习爱冒险的男孩,他像他崇敬的北欧的神:奥丁,手执宝剑,因为心里有向往,像风一样 自由。
本着温馨的方向找的电影却没想到哭的稀里哗啦非常温馨 但又足够刺人一个大家庭 1+3+5的相聚 很多人总说 人老了会变得像小孩 小孩不懂事可电影看下来 最通透的却是老人和小孩弹幕和评论总有些人在争论对错 喜欢谁讨厌谁我觉得没有人错只是大家都在做自己觉得正确的事情 出发点总是好的我们慢慢长大 从不懂事到用尽全力的生活陪伴最久的 是家人 无论什么时候都不要忘记爱彼此每个人都有这样那样的缺点 我们要互相包容 因为是家人啊
很值得和亲人一起看的电影,主要讲述了三个孩子和75岁的爷爷一起去海边玩,却目睹了爷爷的去世,本想去找大人来帮忙,但看到大人只会无休止的争吵,于是三个孩子一起为爷爷办了一个他生前希望的葬礼,以及后面大人慢慢被孩子感化,开始珍惜眼前人……看完了电影我主要有一下几个感悟:一、父母经常吵架,家庭不和谐,真的会影响孩子的心理健康,会让孩子心理产生阴影,所以为了下一代,一定要控制好自己的情绪。
二、之前听说人在去世那一刻,会看到自己已故最亲的一个人,带他的灵魂去一个极乐世界,联想到已故的亲人,希望他们能在那里能过得很好吧,泪奔!
三、珍惜身边爱你的人,不要总是把工作生活上的烦恼发泄给你的亲人,他们不是你的垃圾桶,对他们好一点,爱会让所有的烦恼都消失。
四、做别人想要的,而不是做自己想做的,爷爷想要的是自由,不想要花那么多钱办的生日宴会,花了很大精力,别人还不喜欢,双方都不开心。
五、孩子是世界上最可爱的生物(女朋友也是孩子)要对他们有耐心,要好好呵护他们。
该片讲述了道格和他的妻子艾比濒临离婚,然而为了他们的三个孩子,这对夫妇同意远赴苏格兰高地为道格的父亲庆祝生日道格(大卫·田纳特饰)与艾比(裴淳华饰)是一对夫妻,他们领着三个孩子到苏格兰高地为道格的父亲戈蒂(比利·康诺利饰)庆祝生日。
然而道格与艾比有一个秘密需要保守,不能让家里的其他人知道,而三个不懂事的孩子成为了他们保守秘密的最大障碍
《我们假期做了什么》 电影讲授三个有着不同性格不同思想的孩子,跟自己爱吵架的父母在去参加75岁爷爷的生日所发生的一系列惊奇的故事。
非常喜欢三个小孩子,他们是带着自己的真实来演这部电影,让人看到是非常舒服。
Jess喜欢收集石头每一块石头的样子名字都能记得非常清楚,最搞笑的点是当不开心生气的时候憋气来吓唬父母,看到时你可以说Jess太小了不懂事,但是她却是什么都清楚有自己的想法。
Mickey是一个喜欢看书懂得小知识非常多,在别人说错话指出别人,并且坚信世界上有奥丁的存在,时常带着他的长剑。
Littie是这三个孩子里边是一个领导的作用,在她的心里什么都懂,她时常带着一个笔记本记录谎言,并且她知道爸妈的状况尝试着让他们不要吵架,劝说他们说实话,让他们和好,littie也是为最后的故事情节起到推动作用,这样一个明事理的孩子在现实当中是每个父母都喜欢的孩子。
三个孩子他们都有自己的思想用自己独特的想法方式来感受这个世界的美好与不好,他们时常会想一些奇怪的问题。
一对父母时一对次吵架的父母,这也是生活中的常态,三个孩子在父母的面前他们总是说着:别吵了。
孩子的举动总会很暴躁,还有小女儿的憋气,可能都是因为父母平时的举动所以在孩子身上产生了影响。
当三个孩子见到了爷爷Gordi后他们脸上的笑容是美好的,更像是放开了自己。
Gordi是一个与大人不同,追求简单平淡,并与孩子有着共同的特点,他愿意倾听孩子的内心,愿意与孩子沟通,尽管他人看来孩子那些问题是可笑的。
在他75岁生日那天带着孩子如沙滩玩耍,可能是一个75岁老人最好的生日礼物吧!
在大人眼里认为生日一定是体面的一定是盛大的,在老人心里他只希望是淳朴自然没有纷争的。
老人在沙滩上组孩子们的对话,以及littie撞倒路牌时老人说棒极了,老人内心是想破限制的。
老人希望自己的可以以维京人的方式被埋葬,老人说出了自己的幻想,可是在孩子的眼里这是老人的真实愿望他们记住了,老人不会想到孩子们完成了他的希望。
在爷爷死后,所有的孩子都会告诉大人,little回家后正如爷爷所说他们只会争吵,他们不能以爷爷想要的方式埋葬他。
在孩子埋葬爷爷的过程是非常荒诞的,汽油、造船、再到点火这个过程是违背现实的。
但是孩子们的纯真以及电影效果让这一切看起来都是正常的,故事的结尾是美好的,每个人都通透了,看下来的感受非常舒服愉快。
爷爷说过:“世界上每个人都有自己可笑的地方,我们不应评断,不应争吵,因为到最后,一切都不重要了。
”
“作业”这个词,有多种意思,众意思中有两类最让人头疼:一类是学生的噩梦,如暑假作业、寒假作业。
一类是成年人的噩梦,如写完数学作业的一年级小孩玩老爸的枪形打火机,高高兴兴地把卧室给点了。
前一种“作业”是成年人鼓励小孩去完成的,后一种“作业”是成年人千千万万要看住禁止的。
这部电影,就是成年人没有看住,一群小孩“作”下了大“业”的故事——他们没有高高兴兴地点着卧室床单,而是把刚去世的爷爷推上小船,一把火给点了。
这当然是一部喜剧,喜剧的主角是孩子们。
在与成人世界的纠缠中,他们所制造出的幽默,无与伦比。
小孩子的幽默,是成长时拧巴而成的幽默。
一个小孩不知道什么叫孤独,一个小桶、两堆沙子、几块石头,就能玩的不亦乐乎。
他们可以跟自己聊天,给眼前的每个东西起名字、编故事。
总之,他们有自己完整的世界,他们懂他们世界的规则,没有别人的参与,完全可以把自己的世界运转的很好。
但是,他们的世界早晚是要土崩瓦解的,因为成年人要把他们营造的世界塞给他们。
两个世界相接触,总的趋势是从童年世界向成人世界过渡。
这个过程很显然不是短时间一步可以完成的。
先要接触成人世界的诸事,例如:争吵、谎言、婚姻、死亡。
再来接受处理成人世界诸事的规则、方法、态度。
在将自己所理解的世界规则调整,逐步接受成人世界的规则的时候。
他们是拧巴的,拧巴的他们辨不清“对错”,分不明“轻重”。
拧巴时期的他们与成人世界存在着无数个需要调和的矛盾。
对石头的看法,有矛盾。
对头盔的看法,有矛盾。
对智能的看法,有矛盾。
对葬礼的看法,有矛盾。
在矛盾的时候,尚未被成人规则同化的他们,选择按照自己的理解来做事,由此,“作”下了成人眼中的大“业”。
可是,这个“业”“作”的让人叫好!
其实,这三个小孩还好,他们还主要处在自己的世界中。
最最拧巴的小孩,是拉提琴的男孩,在“听成人的话”的状态中,拧巴的不知所措,节奏错乱。
踢球的时候,不知道该用小孩轻松玩的态度,还是用成人玩命争的态度。
拉小提琴的时候,不知道该按照自己的喜好自由发挥,还是练习规定曲目。
小孩与成人争论的时候,不知道该站在哪边,只是沉默地呆坐一边。
他,已经基本丧失了“作业”的能力了。
他的世界中,塞下的是新鲜的成人价值观。
他已经培养出了“听成人的话”的习惯,所以面对成人世界的诸事时,不可能做出成人眼中出格的行动来。
可是,这个安全状态让人叹息,哎!
《一代宗师》中说,人如果没有遗憾,那该多么无趣。
很有道理。
趁着尚处在能自然地制造遗憾的时光中,不如就尽情地制造遗憾吧。
每一个遗憾都是珍贵无双的,是缩手缩脚的成人无法复制的。
它们蕴含着无穷的原创趣味,能成为一生不会忘记的标志性记忆,彻底覆盖成人平淡无趣的循环性日常生活痕迹。
那么,全世界充满幻想的小孩联合起来吧,作——起——来!
第二幕后半段和第三幕之潦草,就像大家都觉得party很无聊,打算赶紧说几句客套话,道声BYE,抓紧时间撤一样。所有的冲突,都莫名其妙化解了,片中死掉的老爷子在天堂可能都想说what the fuck?!
我们假期把爷爷飘到海上烧了、、、小男孩叙述灵魂那段演的是真棒、、对家庭矛盾什么的无爱
爷爷:再见了孩子 今晚我就要远航~直面媒体其实是一个很好的解决戏剧冲突的手段,但是没把握住重点无异于隔靴搔痒,甚至略显刻意。将出轨或独裁作为切入点可能会更好点,结果整部电影都将笔墨着重在了争吵🤣
看得我超级郁闷……
一场山寨复刻版的维京式葬礼,海滩上的memorial service太赞。If oblivion is inevitable, why do most of us always stick to formalism?裴淳华女士还是说英音迷人。
没笑点 没剧情 不知为何豆瓣评分这么高。。20分钟弃。
有时孩子比大人更懂事。死亡的意义是让我们更加珍惜生命,也会多一些宽容。
7.8
这个假期他们做了什么呢?就是被爷爷所开导,爷爷于无形中治好了家族里所有人的毛病。对于爱,对于你在乎的人,不用权衡不用计较,因为到最后,这些都不重要,爱才是最重要的。
唯一的亮点是小屁孩
演员很棒不错,剧本太抱歉。童言无忌妙语连珠,却痕迹明显。全片风格不一致。开始貌似就等着睿智的老头能解决问题。中间突然撒手,然后小孩们自发送他上船,这部分气氛诡异凝重。接下来全家人居然百口莫辩,各方人马纷纷凑热闹,貌似有点批判讽刺的意思,最后来一个毫无悬念的大团圆回到开始风格。可惜
前面还好,后面乱糟糟的又想讲些道理,处理无能。
爷爷挂掉之后的剧情完全可以删掉
有新意
我們假期把爺爺燒了
一个俗头俗脑的家庭情节剧可以上7.5就说明豆瓣土炮有多多🙄
尽管有些荒谬,但故事的主体很好。想表达的东西很清晰。老头的声音很好听,裴淳华很带劲。最后,把老头的感悟奉上:The truth is,every being human on this planet is ridiculous in their own way.So we shouldn't judge and we shouldn't fight,because in the end...In the end,none of it matters, none of this stuff.事实上,在这个星球上的每一个人,都在某些方面有些荒谬。所以我们不应该评头论足,也不应该去争吵。因为到最后……到最后,所有的都不再重要。
怪异的一家。
治愈!!!!DTT和gone girl点赞
英式喜剧,总是不止于喜剧而已。许多台词都有深意可以挖掘,沙滩上爷爷的维京海葬是我最喜欢的部分,三个孩子的演技天然无雕饰,却是全片最让人感动又欢乐的部分。两个女儿尤其突出,好想有两个这样古灵精怪的女儿!就是结尾。。实在有点突然,不知是否有导演的特殊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