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你没法阻止战争,那你就把战争的真相告诉世界”,这就是战地记者永远的格言。
这是部讲诉战地摄影师的电影,哪里有战争,哪里有危险,哪里就有他们的身影。
危险如影随形,主人公们也无一例外,或死或伤,或留下永久心理创伤。
面对犯罪,摄影师应当上前制止,还是仅仅作一名旁观者忠实记录,永远是社会对他们的质疑。
好比那张著名的照片,一苏丹女童即将饿毙跪倒在地,而兀鹰正在后方虎视眈眈地等待着她的死亡,骨瘦如柴的小孩即将成为它的食物。
凯文•卡特的这张《饥饿的苏丹》,1994年4月获普利策“特写性新闻摄影”奖,面对荣誉,拍摄者却陷入记录者与拯救者的道德困境,更糟的是媒介放大该照片内容,并指责其踩在小女孩尸体上获奖。
无法自拔的他,3个月后选择了自杀。
这是优秀的电影,不仅是令人思考的争议,紧张激烈的剧情,和那些伟大的作品,还有那些人遭遇,人性的关怀。
我喜欢这些人,无论坚强或是脆弱,这些举着相机穿梭在危险世界的男人是最帅的,因为他们不单是把拍照看成是工作,那是他们的事业,是他们的理想。
而做一名战地摄影师,曾是我诸多梦想中的一个。
我也曾希望自己能够游走在危险的世界之中,拍下的照片能够牛逼地记录历史。
结果我没能让时间定格,时间却把我打磨的面目全非,如今梦想不在,仅仅留下了摄影及旅行的爱好。
“一张照片,也许可以改变世界”,《枪声俱乐部》根据故事中的两位主角Greg Marinovich和Joao Silva的回忆录改编,讲述图片编辑Silva与她的四位战地摄影师,包括主角Greg ,他们组成枪声俱乐部,深入南非镜头记录和揭示了这里的秘密和罪恶。
这活在天朝那是干不了。
影片背景设置在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后的第一次自由选举时期,电影精彩故事沉重,看电影时无端地揣测那张秃鹫盯女孩的照片,查资料,没想到凯文就是作者。
愿帝哥保佑善良的人。
真相太沉重了。
现在习惯电影后查查资料,不充一下不无裨益,但时而被震撼。
天朝记者被全面保护,于专业那是一种去势,但人生是平坦的,所以其眼里老百姓“情绪稳定”到能压倒一切。
饥饿的苏丹很早以前我就看到过这张大名鼎鼎的照片,是还在上学的时候。
十多年过去了,我已经忘了是在哪里看到的这张照片,是在课本上,还是什么别的地方,对于当时的我来说,除了觉得这个小女孩可怜以外,没有其他的感觉了。
在这十几年间,这张照片早早被我抛之脑后,直到这次豆瓣春日影展,直到看到这部电影,直到看到电影中的那个场景,我才想起来这个照片。
随着年纪的增长,我渐渐懂的东西越来越多,对于我而已,照片也好,电影也好,拍的漂亮的不在少数,像《请你呼唤我的名字》,电影里的场景很好,甜茶也很帅,可是我不喜欢。
因为它说了一个我不喜欢的故事。
对我而已,我定义的好照片,好电影,是让我一眼看去有震撼感,让我产生共情,让我情不自禁能落下泪来的,才算是好照片、好电影。
很多人都在讨论摄影师凯文的事。
我是一个非常讨厌圣母的人,因为有些圣母,他们有可能自己做不到自己所提的要求,反而要求别人做到。
我一直觉得,道德这种事,只能要求自己做到,不能要求别人做到。
要求别人做别人不想做的事,那是否也是一种不道德呢?
在生活中,大部分的人都有不道德的时候,就像公交车上让座而言,别人可以给你让座,但你仗着自己年纪大、有孩子就叫别人让座,这合适吗?
我们从小到大被教育要做一个道德的人,是因为如果人人都是道德的,我们可以构建更美好的社会,但是这个世界上不可能所有人都是有道德的人,还有一种人,就是我们现在所谓的站在道德制高点上指责别人的人。
言语是可以杀人的,当我们面对不道德的行为,和善的疑问是否会比尖锐的质问更让人能够反省呢?
还有一种人,是丝毫没有道德心的,那么你再如何质问他,攻击他,谴责他。
他对不会为自己不道德的行为而感到羞愧、抱歉。
道德应该是一种自主行为,而不是强加给别人以达到让别人认同你的工具,更不是拿来引人注目攻击别人的手段。
1⃣️摄影究竟是什么 我从有手机开始就喜欢拍照 对于我而言就是一种生活记录 什么都拍 小时候集中在我身边的事物和人上 到后来大了 就喜欢拍人 有趣的人 奇怪的人 普通的人 每次拍的时候 我都会有种冒犯之感 甚至觉得是不是该给对方说一声问一下能不能拍之后 再拍 但是有时抓的就是那瞬间的迷茫 等你问过了 那瞬间的她就没了 对于我来说拍别人我心里一直有股歉意 所以很多时候强迫自己不能去拍 多拍风景 但对我而言 人比风景有趣 人比风景百变 这种好奇促使我去观察人 也促使我想拍人 忍不住拍的时候偷偷拍 害怕打扰到对方 害怕我的镜头让她尴尬 最怕对方看到我 她的眼睛和我的摄像头相撞 那种心虚感 一直折磨着我2⃣️在摄影时 你的状态和行为到底该如何定义?
战地摄影师比普通摄影师好有很大不同 但本质又没什么不同 都是在传达信息 只是战地摄影师把更加尖锐更加人性的一面展现出来了 暴露出许多普通摄影看不到的问题 普通世界感受不到的人间摄影作为职业而言 他们的行为就是单纯的 尽职尽责的 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好作品 在那一瞬间他就是一部记录人间百态的相机 其实你有什么资格去指责一个对自己职业认真负责的人呢?
如果是单纯的将摄影师当作一个相机 一个机器 大家大概不会对凯的照片有任何指责 但正因为不是 相机无法自己拍照 无法选择拍什么 是人赋予了它生命和意义 是人的情感与经历 做出选择 拍什么怎么拍 在这个意义上 旁人无法理解 一个人面对这些苦难能够冷酷的按下相机 其实挺讽刺的 获奖的偏偏是这两张照片 因为足够绝望 足够震撼 所以获奖两个人虽得了奖 但两个人都面临同样的冲击 外界无法理解的心灵上 人性上的冲击 火人没有被大规模的议论 是那张照片传递的信息没有直观的面临选择 感觉摄影师只是个旁观者 他只是记录了 (电影很有意思的是让他看到了事件发生的整个过程 倒酒 火柴 但是他没有做任何事 后面警察来找证据也挺有意思的 说是他拍到了罪犯 如果你在现场目睹一切 你会做什么选择?
去救那个人?
)而小女孩那张照片 传达的信息里有选择 凯在旁边一直等着拍 他有选择去救助 却没有 “你当时就想着拍照???
什么都没做???
”于是引起众议 两个人照片表达的都是苦难 一个人传达的是战争的混乱悲剧 另一个人传达的是饥饿的惨剧 一个是“无能为力”一个是“可供救助”两人做的事是一样的 都是拍摄 获的奖也一样 只是人性上的选择与容忍不同 他们都保持了一个摄影师的态度 只是记录 不去改变 他们只是旁观者 而不是可怜这些苦难人的神父 也不是救人性命的医生 他们什么都不是 只是一部相机 摄影作为记录者 反馈者 传达者 是否该尽职尽责的单纯记录 那个被火烧的人 他能做什么?
那个被秃鹫虎视眈眈的女孩 他能做什么?
救得了一个 救得了所有吗?
你唯一能做的就是用自己的职业发声 传达他们的苦难 但我又忍不住想 起码能救一个是一个 这样反复拉扯 我没有答案 我甚至在想是不是摄影本身就难以定义 所以这样的模糊导致了摄影的议论声 我自己一直没想明白 摄影到底该如何定义 大多数情况也没有这些两难境地的出现 所以一直忽略了这个问题 但是我不想无故的去批判他 就好像 乔在肯中枪时 慌忙之中 还拍了张照 然后将肯抬上车 你说他这个时候了还想着拍照???
是不是太冷血了点???
在我看来 他在为肯的受伤愤怒的同时 不忘了自己是谁 肯是谁 能为肯留下什么 传达什么 他在下意识就拍下了那张照片 影片中 她不愿意举灯靠近那个小孩 但是他却毫无动容的拉着她的手“你走近一点”推搡着她往前 你说他没有感情吗??
你说他冷血吗???
如果每个战地摄影师都像是她这般 估计没有一张能够传达给外面世界的照片 因为太可怜了 太可悲了 我心生怜悯 从他拍了那张火人 整个人的精神状态 到后续拍那个孩子 其实他的历程就很明显 从开始的情绪化 到后续的癫狂与冷静 她说他越来越像凯 另一层面 我觉得他反而是从一个普通人 成长到了 战地摄影师 凯在拍那个躺在地上的男人时 对方抽搐了一下 他惊慌的样子 凯说他脑海里全是那些死亡 那一瞬我觉得很心酸😢我不能说 我如果在那个年代 是站在议论的一员里 还是沉默的一员里 因为我至今没有明白 摄影 摄影本身就是 难以找到答案的事 但不妨碍我 致敬战地记者 我永远只能成为那个不敢举灯靠近的那个女人 为他们哭泣 为他们心碎 但我永远无法成为那个勇敢为他们发声 为他们表达的人你说他们没有人性 他们直面最深刻的人性 将自己搅得一团乱 拌进这场苦难里 记录下人间百态 他们的人性早就留在了他们的照片里
《枪声俱乐部》里讲述了几位战摄影记者的故事,其中2 个得了普利策奖,一张秃鹫与小女孩的照片让全球人都知道了非洲苦难。
最终这个记者自杀了,其中对他没有拯救小女孩提出了疑义。
这就是记者的责任问题,是救人第一,还是抢镜头第一,我们只感受了他们成功的滋味,却体会不到他们要抢一个镜头要付出怎样的艰辛,甚至是生命的代价。
与那些专业记者不同,他们以此为生,现在这个自媒体时代,更让人要探讨这个问题,面对身边发生的突发事件,你是去帮忙,还是拿个手机拍下来,放到微信圈里,从而放弃了自己拯救别人的机会和责任。
我希望更多人除了晒美食、美景、美人等,能多拍点社会的阴暗面,虽然不好看,但可以让人知道在我们过得还不错的时候,有人还吃不饱穿不暖。
如果能像区伯一样,来监督当政者、抨击社会的丑恶势力,那就善莫大焉。
电影《枪声俱乐部》里,年轻的摄影记者格雷格(Greg)的内心面临着严酷的折磨。
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奖之后,却被黑人组织Incarta强烈指责,“这是帮助白人政府攻击黑人无法自我管理”。
随后,在为一名被杀死的儿童拍照后,Greg对现场崩溃的女友Roberts说,“我除了拍下一张照片之外,什么也为他们做不了。
”这种无助感和道义矛盾,在另一名普利策奖记者凯文(Kevin)身上更是一座大山。
在作品《饥饿的苏丹》获奖后,Kevin被严重地“网暴”:“小女孩后来怎么样了?
你给她钱了吗?
你拥抱她了吗?
为什么没有?
”也正因为这样的灵魂拷问的残酷和痛苦,Greg才会时不时情绪崩溃,让他深爱的Roberts 走开,Kevin才会陷入长期的吸毒和酗酒,终于在诸事不顺的窘境中结束了自己的生命。
或许正因为这样的拷问和悲剧,才让Jones、Greg和Kevin这样的记者真正伟大起来,虽然“伟大”可能并非他们的追求。
或许,只有在他们承受了如此的痛苦、甚至付出生命的代价之后,他们的报道才被赋予了更震撼人心的意义。
忠实的记录,不需要评判,就有巨大的意义。
我们每个“观众”都有评判的权利和责任。
如Kevin说的,“一张伟大的(新闻)照片的责任就是让看的人思考、问出问题。
”
真实的历史要比影片本身好看且震撼的多。
根据当年凭借《沙巴拉拉之死》获得普利策新闻奖的年轻的战地摄影师的回忆录改编。
上世纪90年代初,4名战地记者勇敢地深入暴虐的南非,用手中的镜头记录特殊的历史时期。
曾轰动世界的《纽约时报》著名新闻图片《饥饿的苏丹(The Starving Sudan)》正是出自其中一人凯文之手。
帅帅的泰勒·克奇赋予了传奇摄影师凯文·卡特以鲜活盛放的生命力,尽管最终凯文的信念和心跳一同熄灭,能留给世人伟大的传世之作就是他在人间骄傲地游走一遭的巨大价值。
“这就是我们的工作。
看着他们死去。
”是按动快门还是放下相机。
凯文因没能救助濒死女孩而被舆论裹挟,凯文用心酸和无奈的诘问令世人想通了这个残忍的逻辑了吗。
他们拥有上帝之眼,却无法拥有上帝之手。
1994年7月27日夜里,凯文卡特在车内自杀身亡。
人们在他的座位上找到一张纸条:“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电影拍的真实残忍又冷静孤寂,结尾原型和演员的对比,滚动着摄影师们用生命拍摄的新闻图片,感动和心痛交织,灵魂俱裂。
5星好片!
永远致敬英勇无畏的战地记者!
1990-1994年实行种族隔离的南非政府蓄意在曼德拉领导的非国大与以祖鲁族为主的黑人民族政党因卡塔自由党之间挑起腥风血雨,The Bang Bang Club(枪声俱乐部)的四位摄影记者深入火线,将战争的真相揭示给世界。
他们中的两位死于南非战场或职业带来的次生灾害,电影根据另外两位幸存者的回忆录改编,他们分别在战地中失去双脚,以及中弹4次。
又回到了战地摄影记者的伦理老问题——他们为什么要去拍摄别人的苦难和受难,他们是不是在剥削受害者,他们是不是在以别人的苦难谋生并获得荣誉,他们除了拍照什么也没有改变。
电影还原了传主之一的葛雷格拍摄他那张获得普利策奖的照片《沙巴拉拉之死》的“名场面”,看着葛雷格追拍受害人被点燃并补刀的瞬间,愤怒得全身紧绷,心中对葛雷格充满怨怼——毕竟是他“拉”我目击了暴力。
事后明白,如果不是摄影师,我一定不会有这种刻骨铭心的折磨,受害者变得历历在目,而不只是新闻中的一个数字。
当灾难降临时,人会下意识地闭上眼睛,在我看来,战地摄影记者就是在这一时刻替人类睁大眼睛的那个人(017)。
在看到《枪声俱乐部》中,战地摄影师肯(Ken Oosterbroek)遇袭身亡的那组镜头时,总有些似曾相识之感,后来翻找了之前看过的以詹姆斯•纳切威(James Natchwey)为主角拍摄的纪录片《战地摄影师》,原来肯遇袭身亡时,詹姆斯纳切威也在现场,而且有现场的影像资料保存下来。
对比两部影片的影像,《枪声俱乐部》对于事发现场的还原已经做得相当逼真。
除了这段影像,《枪声俱乐部》对于当年“The Bang Bang Club”成员的很多著名摄影都做了现场影像还原,为那些伟大的摄影作品做了生动的,准确的,更加完整的扩展和延伸。
单从这一点来评价《枪声俱乐部》,它已经是一部不错的电影了。
枪声俱乐部即“The Bang Bang Club”,一个活跃于上世纪90年代初南非种族隔离制度末期的战地摄影师团体,团体的名字“The Bang Bang Club”最早来自于南非当地一家杂志《Living》对这群战地摄影师做的专题,当时杂志用到的名称是“The Bang Bang Paparazzi”,但是“paparazzo”这个词本身有些“狗仔队”的意味,这也代表了一部分所谓的人道主义者对于战地摄影师的误解,关于这种误解,最突出的例子就是枪声俱乐部成员凯文•卡特(Kevin Carter)和他那张举世闻名的《饥饿的苏丹》的摄影。
枪声俱乐部主要成员有四个人:肯、凯文•卡特、格雷格(Greg Marinovich)以及吉奥•席尔瓦(João Silva),同时还有一些跟随他们一起拍摄的战地摄影师,比如上文提到的詹姆斯•纳切威,以及加里•伯纳德(Gary Bernard)等。
俱乐部成员的摄影作品主要供南非当地报纸《星报》使用,很多摄影作品也会被高价卖给路透社等世界知名通讯社,成员格雷格一张反应南非种族暴力的照片获得了1991年的普利策摄影奖,凯文•卡特依靠那只虎视眈眈的秃鹫和蜷缩在地上的小女孩获得了1994年的普利策奖。
凯文获奖后不久,4月18日,在团体中发挥领袖作用的肯遇袭身亡,时年31岁。
7月27日,凯文在自己的车中自杀,时年33岁。
对于凯文卡特的死,流传着各种各样的臆测,对于凯文卡特其人,也存在着很大的误解。
凯文卡特出生于中产家庭,父母均是赞成种族隔离的虔诚的罗马天主教徒,早年的从军经历也让他目睹了过多的种族迫害,这都让反对种族隔离的凯文饱受内心折磨。
凯文•卡特骨子里的自由主义也让他的生活一团糟,嗜酒,吸毒,易怒。
在一次藏毒被抓后,凯文被《星报》解雇,后来潦倒窘迫的凯文被迫去苏丹“试试运气”,和凯文同去的还有吉奥•席尔瓦,吉奥也拍下了秃鹫和小女孩的照片,只不过他没有获奖。
在凯文获奖后,新闻媒体片面的带有倾向性的报到为凯文带来了诸多莫须有的责难,在凯文死后这种责难也没有停止,更有变本加厉者认为凯文卡特就是死于愧疚。
肯去世以后,凯文非常伤心,同时由于无规律的生活,凯文与教师女友也分手了,凯文还独自抚养着一个私生女,加上当时凯文所签约图片社里存在的官僚作风以及他遗失的一卷有关莫桑比克的胶卷,潦倒苦闷郁郁寡欢的凯文最终选择了自杀。
在凯文的遗书中,不只是那句著名的被广泛断章取义的“真的,真的对不起大家,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快乐的程度。
”还包括了“绝望……没有电话……没有付房租的钱……没有供养孩子的钱……没有还债的钱…钱!!!
我被鲜明的杀人、尸体、愤怒、痛苦、饥饿、受伤的孩子、快乐的疯子的记忆纠缠不休, 总是警察、总是屠夫……”然后是:“ 如果运气好, 我去找肯了。
”根据与凯文同去苏丹的吉奥•席尔瓦的描述,他和凯文是随同联合国分发粮食的直升机着陆苏丹的,当时他们有三十分钟时间进行拍摄,他们拍摄了很多饥饿儿童的照片,那个著名的《饥饿的苏丹》中的小女孩只是其中之一,小女孩的妈妈就在不远处领取救济,只是暂时无法照顾小女孩,而就在这时,一只秃鹫降落在小女孩身后。
当时的普利策奖评委约翰•卡普兰也表示,照片有注释:小女孩会得到救助。
而且照片中小女孩的手上也配带着圆环,表示她正受着人道保护。
但是以上这些细节问题全部被媒体有意无意的忽略掉。
民众、学者在媒体倾向性报道的引导下,展开了对战地摄影师们的幼稚的道德伦理攻击,认为战地摄影师们把成就建立在了人的痛苦之上。
这种片面性的肤浅的裹挟着所谓大爱,所谓人道主义的捧杀是最最可怕的,因为没有经历过战争的人,根本不了解什么是和平。
在当时南非的新闻摄影界有一个被广泛接受的白人法则,在种族隔离制度末期的南非,斗争最激烈的是当权政府煽动的祖鲁族战士同曼德拉所领导的非洲国民大会党的斗争,两个种族一直在打打杀杀,而这种族之间的暴力与杀戮,只能通过南非的一些白人摄影师拍摄记录下来,传达给世界,告诉世界这里正经历着怎样的灾难。
之所以是白人,因为杀戮的两个种族都是黑人,白人摄影师的先天优势就是,他们可以保持中立,不支持任何一方,这样他们可以同时深入到两个阵营斗争冲突中,如果你失去中立,后果不堪设想。
格雷格是枪声俱乐部里最勇猛的摄影师,既拍到过祖鲁族对非洲国民大会党的杀戮,也拍到过祖鲁族人遭到的杀戮,他根本没办法去搭救那些在他镜头下被杀戮的个体,如果他强行出手,不但于事无补,自己也会因为失去中立立场而遭遇不测,而明天、后天,这些种族间的杀戮依然还会继续。
当人们安逸的生栖在和平环境里,是不是也应该学会设身处地?
战地摄影师最大的痛苦在于,他们亲历着人类最丑恶最野蛮的行径却无能为力。
而我们更多的人,都像电影里格雷格的女友一样,直到自己亲手举起蜡烛照亮那具被摧残过的死尸时才痛彻心扉,才发觉这些摄影师们,每天都经历着这种痛彻心扉。
在电影里角色最轻的吉奥席尔瓦2000年签约《纽约时报》,足迹遍布卢旺达、克罗地亚、以色列、巴基斯坦、索马里、苏丹、伊拉克、阿富汗。
2010年10月23日,在阿富汗踩到地雷,受伤严重,炸掉了双脚。
电影里的主角格雷格之后工作中又有过三次中枪,现在已经不再从事战地摄影工作。
我突然又想起了在利比亚去世的纪录片《雷斯特雷波》导演蒂姆•海瑟林顿。
还有很多很多默默奉献的战地摄影师,致敬!
一“我可以管,也可以不管,这是我的事。
”如果是我,我就这么回答那些提问的人。
电影是为了告诉大家,战地记者也是人。
当人做一件很不寻常的事,处于一个很不寻常的处境,我们就不好用自己常规的生活经验去评价了。
他已经去了那个常人不愿去的地方,他要做很多事才能保证自己还活着,他看到一个场景,正好能够完成自己的工作,工作完成了,他还要想是否提供额外的帮助?
这也太难为了他了,须知彼处不是他属所的国度,他孤身一人不可能有任何作为。
他今天帮了这个,明天呢?
后天呢?
今天的帮助解决问题吗?
明天的帮助解决问题?
后天呢?
假如一经看到人类的疾病、痛苦就停下来帮助,我们就都成了耶稣基督。
要时刻提醒自己,即便是耶稣基督也对非犹太人疏远的。
耶稣竟然说“你不是犹太人”,耶稣啊,这可是耶稣!
他竟然对可怜的母子拒--绝--提--供--帮--助!!
所以电影的核心信息就是他说的那句感悟“我们的工作就是来到一个地方,在一旁看着,除了看什么都不做。
”这个角色才是电影的主角。
至于名义上的男主角其实是个反面角色,他是个野蛮人,他不愿意思考,他经常用暴躁的举动释放焦虑以求平衡,所以女朋友一开始离开了他。
他不承认嗑药的家伙的这句至理名言,他坚持自己的“赤子之心”。
他很乐于参与。
不过也只是从他自己单方面看来。
因为他根本什么都改变不了。
他好像故意忽视这一点。
反倒是这个嗑药的家伙,看起来更像个思考的人,他的观察是客观的,是对大量事实的客观总结。
无论大家愿意面对还是不愿意面对,战地记者的工作就是这么一种状况,除了拍照,最后什么都别做。
所以他一定是电影的主角。
所以那些质问他是否救助被秃鹫盯上的小孩的人们很蠢。
生活中总是充满了这样的蠢人。
我以为确定愚蠢的比例应该在80%以上,你也可以想一想,肯定会发现这个二八开是人们使用聪明和愚蠢这两词时的默契。
“你为什么不去帮助?
”这句话让我想起来那些歇斯底里的爱宠人士。
哈哈哈哈!
十足的蠢货。
二其实电影还有另一个很值得探讨的事情,就是什么可以拍照,什么不可以拍照。
名义上的男主角拍刚刚被砍死的人,旁边的人告诉他不要再拍了。
我以为对于世界上任何一个地方的人,无论生产力水平、文化习俗,对于人的死亡,总是赋予一种特殊的敬畏和尊严。
死亡不可亵渎。
想起前些天看到一个爱猫人士把自己猫临终前的样子用手机拍了下来,发到网上,还配了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煽情。
我看着看着忽然极其愤怒。
她亵渎了死亡。
所以事情变得很讽刺,她以爱她宠物猫的名义,将这猫的弥留之际拍了下来让我看到,我以最鄙夷她这类人的初衷,却因发现她亵渎了一只动物的死亡而感到愤怒。
我感受到的是她对死亡件事这的不尊重。
这里面有一种处境的对调。
最后被刺激得最厉害的反倒是我。
我想了很多,而且发现我远远比她有良知。
(首先,有一点技术性的问题。
她说她的猫在注射药物之后躺在自己的怀里不停滴哭泣,眼泪代表它悲伤。
我不相信动物的眼泪和人的一样,和人一样有表达心理的功能。
猫在临死前的眼泪很可能是某种生理反应,就像人在窒息而死时会大小便失禁一样。
鳄鱼的眼泪是该吃饭了。
她只是把事情往自己希望的地方想罢了。
)我想了很多。
我为什么被极大地刺激到了?
因为我看到的不光是一只宠物的死去,而是看到了一个人对待另一个个体死亡的态度。
我不认为将一个个体的死亡拍摄下来让别人看是对的。
我认为这样的行为亵渎了死亡,让死亡成了一次表演。
那俗不可耐的流行歌曲简直让我发疯。
既然她可以让她宣布她爱的个体用最后的死亡作为一次表演,一次表达她宣布的对它的爱,那她的这种爱,谁能忍受?
为什么似乎所有地方的人都本能地反对围观一个人的死亡(拍摄等于围观)?
因为以隐蔽、沉默的方式对待死亡是人类的本能,人类似乎要尽量的让死亡事件在安静中、尽量不打扰周围环境地远去。
因为死亡仅仅意味着危险,各种危险,甚至是传染的,所以我们的祖先不可能不把已经死亡的人隔离,只不过加上了很多文化仪式,但核心总是隔离。
这个爱猫的女人触犯了这一条人类最根本的禁忌。
所以,她要么是一个变态,要么是一个极端冷漠的人,只是想让自己看起来有人情味罢了。
所以电影里名义上的男主角是个有问题的人,他什么都要拍,对死人也要拍。
他就是以上拍摄自己宠物死去的人。
他为了一个狭隘的目的不择手段,他心里只想着要拍出照片。
他践踏了很多很多人的尊严。
电影是用他这个角色在对比中诠释嗑药男的思索的。
他是电影中最疯狂、变态的人。
所以,电影是在以嗑药男的良知针砭他的疯狂忘本。
所以我说嘛,歇斯底里的爱宠人士都有很大的问题。
可他们就是不承认。
是什么让一个人疯了一样放下自己手上的工作奔去高速路拦截狗肉厂的送货卡车?
是什么让一个有家有业的中年人在自己家里养十几只猫,假如亲人反对还痛斥他们无权干涉?
这都是正常人的行为吗?
假如网瘾可以定为某种心理问题,以上爱宠行为更应该去看心理医生。
每个摄影师都标配了一马子... 为了钱命都不要了 不过这种挣钱方式也是很过瘾
1.看着那些人死去。2.还原经典照片拍摄场景。
生活的痛苦远远超过了欢乐的程度。
镜头有写实的感觉。
音乐不错
#豆瓣春日影展# 第十四部:铁肩担道义,记者永远是一个伟大的职业,可惜眼下他们只能选择被收编,或接受没有用武之地的事实。就像如今得以用来记录现实的工具更多元便捷了,可我们却离真相更远了。
摄影师颂歌
战争记者是战争的一个组成元素,和战士一样同为政治牺牲品。新闻工作者受到的正义、真相教育和士兵受到的教育一样是一种洗脑。另外电影的拍摄手法不是太喜欢
凯文凯利 新闻 普利策奖 饥饿的女孩
尼康广告.........
电影本体拖了故事的后腿,纪录感不够。以及原型人物太帅
比较牵强。1,摄影记者的稿酬很高?2,现场的记者眼睛和是非判断问题。。。
给五星的电影有不同种,有一种给镜头,有一种给意境,有一种给故事,还有一种给精神。这部电影的五星给镜头里面那些为战争而死却为战争贡献了凝固瞬间的战地摄影记者。我们总是试着用自己的价值观来判断一些我们视野以外的东西。对凯文的死,我深表敬意。
垃圾 滥俗 一部电影看透导演系列 油腻
把这世界的罪恶一面揭示给人们看的人,自己也陷入黑暗之中
再看一次
太TM写实了
这种战地记者是特别有人格魅力的人,演员十个有九个在形象上都盖不住他们的,看最后演员跟原型对比就很明显了。
情节松散、全片事情的发展,时间的过渡极不自然。 摄影师是伟大的,故事也很好,但是拍得很烂。
很无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