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为去年颇受瞩目的压轴之作,中岛哲也执导的《来了》无疑与他以往的作品序列有着紧密的关联。
这不仅意味着我们能够看到向来熟知的《下妻物语》和《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等代表作中呈现的视觉风格,也意味着我们或许可以获得此前从未有过的观影体验:《来了》是中岛哲也导演首次尝试恐怖片这一类型电影的制作。
《下妻物语》
《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这部影片改编自日本作家泽村伊智的获奖之作《邪临》,经过长达一年多的剧本编写,中岛哲也在这个故事中填充了很多内容,使影片本身的叙事结构呈现出一种网式交织的形态。
如果说,恐怖片作为一种电影类型,往往会先验地预设并迂回地满足观众的观影期待,那么《来了》则通过类型杂糅制造出意料之外的效果,甚至完满了导演本人的作者性表述,从而成为当今日式恐怖片“J-HORROR”中颇为特别的存在。
电影的开篇便极力渲染了浓郁的超自然灵异氛围。
时间线在过往与现时之间跳跃,勾勒出两幅基调截然不同的图景:其一是不祥的自然景观与鬼魅般的孩童,其二是准备盛大的迎邪与驱邪仪式——不妨说是继承自先人的遗产吧。
这两幅图景都在以往的恐怖电影中有迹可循,并在(或许是观众自身先入为主的)东方神鬼观念的作用下呈现出更为“本土化”的惊悚特质;这一序幕结束于极具中岛个人风格的广告式快速剪辑和拼贴中。
正如歌剧会在开场序曲中浓缩华彩乐章一般,将整部电影中视觉风格最为典型或是叙事脉络中最为重要的部分放置于影片开始,是中岛导演惯常的手法。
想必大家都还记得《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开篇暗示整体浮夸风格的视效夸张的MV,或者是《告白》开场松隆子冷静犀利的自陈。
而在此之后,影片通过两次视点切换与移置,从三种不同的角度还原了整个事件的前因后果。
由此,一种类似于三幕剧式的结构成功地为影片营造了丰富的立体感,并赋予影片本身一种更为宏大的延拓。
前两“幕”随着事件的当事人秀树和他的妻子香奈互相矛盾的视角展开。
在第一幕中,秀树的视角看见的是一个相当美满的现代家庭:温柔贤惠的妻子与惹人怜爱的女儿,当然还有拼命努力守护家庭的自己。
然而秀树没想到,童年时期的诅咒不仅导致家庭始终被超自然力量的阴影笼罩,求神问卜的失败最终也导致他本人的惨死。
第二幕画风一转,妻子香奈的视角下的家庭生活截然不同,育儿过程中夫妻角色与责任承担的种种问题,使得整个家庭都处在岌岌可危的崩溃边缘。
以相对无形的恐怖意象暗喻个人心魔,借助家庭解体这一日本电影中广为使用的“陈词滥调”,甚至有心无意地呼应当下日本颇为关注的育儿问题,来达成一种“家庭病灶也是社会症结”的效果——啊,是熟悉的日本电影手法。
联想到此前热播的日剧《坂道上的家》,这种“丧偶式育儿”的模式在《来了》中被拓展了更多,两个视角的对比则使得影片对于这一问题的探讨更加充分。
《坂道上的家》不仅如此,家族葬礼、结婚仪式 、朋友聚会,镜头跟随着秀树和香奈,却也时常从两人身上移开,不动声色地观察着人群——此类场景日常化表面下的暗流涌动尽收眼底:人际关系的浮夸表演,家庭责任的自我感动,社交网络的光鲜虚假,原生家庭的梦魇困扰,甚至于对生命的淡漠与不尊敬……
被置于背景的场景勾画和人物群像是叙事衍生的枝节,使得这面以家庭崩坏为中心的社会结构病变之网更加错综复杂。
而此类“冗余”场景的增加,事实上也是一种叙事策略:相较于追逐鲜明的平铺直叙,这样偶尔的“侧目而视”更能模拟一种颇为宏观的心理感受,或者说,一种“集体无意识”。
近年来,提起日式恐怖片“J-HORROR”,观众们或许更多会想起的是黑泽清老师那般依靠心理悬疑和影像氛围取胜的、致力于捕捉生活异质的影片。
然而,同样是解构现代家庭、解构当代生活,中岛哲也导演采取的几乎是与之截然对立的方式。
这不仅仅体现在前两幕生动的视听表现上——中岛标志性的快速剪辑与多种影像介质的拼贴、迷幻的霓虹灯式打光、间歇性点缀其中的尺度露骨的血腥暴力场景、布满风格化音乐拼接的音轨,都极尽张扬之势,处处留下导演风格的标签;也体现在第三幕对于好莱坞式类型手法的化用之中。
这一手法为最后的高潮,也即那场J-HORROR中少见的盛典般的驱邪仪式进行了铺垫。
回想在《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中对于《公民凯恩》式倒叙法的借鉴,观众们可以发现的是中岛导演在尽皆“癫狂”的视听效果之下对于叙事的追求。
第三幕化用了当下商业电影中常见的“英雄集结”式的手法,以较长的篇幅详细描绘了驱魔仪式之前的准备工作;所采用的视点则是原本秀树夫妇求助的对象、现在同样被卷入其中的自由创作者野崎。
而在这个人物身上,观众能看到的是又一个常见的叙事模式嵌套:人物所面对的原有平衡被破坏(内心的愧疚感出现,以及所爱的遇险),人物被迫重新寻求新的平衡。
结合相较于前两幕更加阴郁的影像气质,更加幻想式的视听手法,第三幕制造了可以说是J-HORROR史上最为华丽也最为诡谲的仪式展演。
说回到内容本身,不论是家庭崩坏的生活异质,还是驱邪盛典的奇观呈现,影片都将“生育”作为一种观念的容器将其进行装载——被忽视与被遗弃,甚至被迫为成人“牺牲”的小孩子们的怨恨导致了“异”和“邪”,而最终的救赎方法,是完全地放弃孩子或者是完全地深爱孩子。
联系当下日本社会的少子化现象,不得不说“社会责任”依然是影片对观众进行询唤的重要意识形态的出发点。
而与这一观念本身相关的另外一则有趣的互文是,影片有心无意提及的地名“冲绳”作为一个当代日本电影中非常边缘性的存在,一个日本电影中的“他者”形象,也在文本之外与影片论述的“弃养”问题形成了隐晦的指代关系。
作为一部不仅是2018年,甚至是平成时代最后的J-HORROR狂欢,影片的卡司和制作同样大手笔。
此前与中岛导演有过合作的妻夫木聪和松隆子,保留了部分前作《渴望》与《告白》中角色的性格特质,小松菜奈则在中岛导演的镜头下成为某种意义上“母性”与“爱”的化身。
此前未曾与中岛导演合作过的冈田准一和黑木华,也都在这部影片中塑造了相当恰如其分的角色,足以让他们各自推动整部影片的行进。
由此,得益于影片内外的努力,作为一部初期宣传口号剑指“创造日本式《驱魔人》”的影片,《来了》因其叙事体量带来的丰富社会指涉和作者特性造就的视效风格,某种程度上或多或少地成为了J-HORROR史上的一次大突破。
作者| 松原;公号| 看电影看到死编辑| 骑屋顶少年;转载请注明
前半部分印象更深刻,香奈的现实生活比什么鬼怪都恐怖。
开篇香奈和未婚夫一起去参加亲人的葬礼,第一次见到未来的公婆,单亲家庭出身的香奈心情忐忑,不知道公婆会怎样看待她。
婆婆热情地迎上来,把她从头夸到脚。
宴席上香奈想要帮忙招待客人,婆婆拒绝她的好意,等她回到座位上,却被未婚夫推着去帮婆婆的忙,“不然待会她要怪罪你的”,于是香奈再次起身,又被婆婆赶了回来,开玩笑似的说被她妨碍到了。
等香奈终于不安地坐下来,未婚夫像是什么都没察觉到,好像“提醒香奈帮忙”就是他为香奈融入这个家族做出的最大帮助,并为此感到洋洋得意。
整个晚上香奈努力去讨好婆婆,小心翼翼地试图帮忙,结果换来的是婆婆对儿子仿佛不经意的抱怨,“香奈的性格很阴沉呢。
” 所幸未婚夫坚持要和香奈结婚,于是镜头转到婚礼现场。
有一个环节是演出他们恋爱的情节,男方一次又一次提出和女方约会,都被女方拒绝。
然而男方决不放弃,以“跟踪狂”的气势死死地纠缠女方,直到女方无奈地答应和他约会。
主持人升华主题,表示就要以这种气势打动女生,坚持到最后。
这段情节可能不是他们恋爱的真实经过,而是婚礼上为了愉悦观众进行的夸张化表演。
但从中透露出的观念却足够让人窒息,完全以男性的角度,不去考虑鼓吹的“坚持”对女性是怎样的骚扰。
不得不说中岛哲也很厉害,仿佛钻进生活最龌龊的缝隙里面,讽刺得和风细雨。
婚后香奈怀孕生子,丈夫沉浸在喜悦里,建立了一个部落格记录孩子的点点滴滴。
看上去一切都很美好,他是一个完美的丈夫,理想的奶爸,人人都羡慕他们有个温馨美满的家。
现实里,香奈一天天消沉下去,既不做家务,也不照顾孩子,天天把自己锁在房间里。
直到后半部分才能揭开美满家庭假面下的千疮百孔,传说中的完美奶爸除了拍照发博文,实际什么忙都不帮,一片尿布也没换过,孩子摔伤了也不抱,不去想办法处理,还夸耀说自己很冷静,没有像香奈那样慌了手脚。
当香奈既要看顾厨房的炉灶,又要给哭嚎的孩子换尿片,手忙脚乱说话口吻稍微不够温柔,就要被丈夫指责,“像你这样可不行”“会对孩子的人格造成影响”,毕竟,他可是看了超多部育儿书,在网上的部落格有很多粉丝回复的贴心奶爸,要像他这样,无论何时说话态度都很温柔,轻声细语地哄孩子才可以哦。
满口谎言的骗子,除了口口声声家庭很重要,要保护老婆和孩子,实际什么也没做到,死后还有人替他说话,说他已经做得很好了,潜台词就是指责香奈没珍惜。
鬼怪来得早吗?
再早一些会更好。
后半部分有些散乱,但我依然很喜欢这部电影,豆瓣的评分未免太低了一点,瞧不起恐怖片的优良传统。
电影都是商品,同样是消费行为,分什么高低贵贱。
【全篇剧透】看到预告的时候以为是一部更典型的恐怖片,类似于《咒怨》或者《残秽——不能入住的房间》或者《鸡皮疙瘩》那种将恐怖融入都市日常,让人从头到尾看得身上发冷的片子。
但是全篇看完以后,记住了小松菜奈的粉色头发,记住了松隆子一拳把冈田打倒(笑),记住了重版重来,喔不对黑木华忧愁地吸烟过肺,就是没记住影片中大boss的名字...这是一部质问人性、讽刺社会现象多过描写灵异现象的影片,硬要归类的话不如放在剧情片里——在超自然现象的影响下,看似平和却裂缝重重的田原一家、因为堕胎而与前女友分手的野崎、心有灵犀却无法坦诚相对的灵媒师姐妹的命运纠缠在一起,最终他们是否能抵抗恶灵的袭击,找回灵魂中缺失的温度,用爱让世界重获新生?
(瞎说的)
松隆子:一拳走你咳咳,重新梳理一下剧情:影片分为三段:1、丈夫秀树视角的虚假和平生活;2、妻子香奈视角的悲惨单身母亲生活; 3、第三视角:大决斗。
第一段用大量的细节刻画了丈夫田原秀树可悲的性格。
懦弱、虚荣,作为一名普通社员,与公司女同事有染,而他心智还没成熟到足以圆满地处理现实生活的问题,所以沉溺网络世界,致力于打造自己的完美爸爸人设。
女儿受伤流血时只会呆站在一边干看着,灵媒手断时也可以看到他吓得六魂无主,连报警电话都不懂得打。
第二段用妻子田原香奈的视角补充和推翻了第一段里的部分情节,我们才知道原来第一段里那些隐约令人不爽的铺垫到底是什么意思,比如秀树用冠冕堂皇的言语敷衍妻子,逃避作为父亲的职责,对家务不闻不问;比如香奈出轨,发泄后剪掉护身符假称「ぼぎわん」来过,比如香奈的母亲是陪酒女,而母亲的一句“都怪你,要不是生了你...”成了她一生的阴影。
丈夫死后香奈逐渐被生活压垮,甚至想要抛弃自己的女儿。
第三段重点在退治「ぼぎわん」的过程上,灵媒姐妹中的姐姐开始有些轻敌,直到秀树死去妹妹真琴受伤才抵达现场,但是由于知纱与「ぼぎわん」纠缠过深,她只能连同小女孩一起将「ぼぎわん」送回灵界。
如果说是否推荐,我还是会毫不犹疑地把这部电影推荐给别人的。
影片开头介绍casting的充满幻想与隐喻的镜头特别美。
略过琴子作法的海滩那里非常的上帝视角。
(虽然还是想说这种颜色翻涌手法似乎在某苹果的pv里见过)强烈到不容忽视的环境描写与好友喝酒倾诉时,俯拍、滑动的镜头不断扫过居酒屋的其他客人,手舞足蹈的,口沫横飞的,同处一室的人却是完全分割的存在,似乎在检视人究竟能有多孤独。
另外,灵媒断手的一幕也发生在热闹的中华餐厅,似乎是有意避开恐怖片爱用的人少寂静的环境,故意把异常带入日常。
有些恐怖片会把路人作为完全的背景,但是这部电影里我们看到了过分负责的幼儿园老师、愤怒的家长、无奈的超市负责人、别有用心的第三者、四面八方赶来的灵能力者。
他们不断与主要角色发生联系,进一步强化了现实感。
最喜欢的是全片接近高潮处的铺陈,犹如暴风雨到来前空气中的土腥气一样让人兴奋,即使外行如我也觉得这一部分实在是妙。
以往影片里如果出现多阵营联动的情节,往往会看到镜头贴近每一个组成部分给一个详细的描写,例如黑客手指快速敲击键盘,屏幕上快速破译着敌方密码;狙击手调整枪口,狙击镜里已经能看到远处大楼窗口内部的一举一动;地面部队进入救生通道迅速向顶楼移动,往往还得给指挥者一个手势特写:“快!
”我们可以暂时把这种视角称作“自己人视角”,观众跟着镜头仿佛进入现场,激动又紧张,这种镜头用法可以说是讨巧又保险。
但是这部电影里, 日本的神道教、佛教、朝鲜的巫堂、操纵着仪器的学者等等驱魔阵营联手时,大量的远景将人物摆在画面中心,造成一种心理上的距离感。
他们完成着各自的使命,不仅彼此互相独立,与观影者的我们也毫无联系。
这种“他人视角”带来了真实和庄重,比起激动,相信观看时更多的是对这些人直面生死却无所畏惧的敬意。
在公寓前的公园,大家理所应当地准备着驱邪仪式。
头盔上的符印着琴子之印也许是职业使然,知道了冲绳巫女遇难,来自关西的神官大叔们只是淡淡地彼此通气:“还是分开行动吧吧”“总有一个能平安到达的吧。
”
巫女们还是高中生,上场前打打闹闹,对着镜子描绘眼线。
朝鲜的阿姨们摆开阵仗围在一起吃紫菜包饭。
学者们校对着仪器调整数据。
一切都平静有序,像是纪录片一样不带任何感情色彩的推进,这种无情的素描太打动人了。
说回四星的理由。
由于全片运用了不少倒叙和插叙手法,故事主线显得略微凌乱。
个人看来,这部电影最大的问题是「ぼぎわん」这个恶灵的本体到底是什么,以及出现理由阐释不足。
这两点没说清楚,让后面的情节很难有足够说服力。
关于恶灵本体:在丈夫秀树的记忆里,他和玩伴曾经一起看过窗户上飘忽的人影,玩伴说“我被叫名字了,逃不掉了”,这样看来,「ぼぎわん」是来自故乡的山里的恶灵?
女儿知纱曾经在香奈买鞋给她时说“这样就和姐姐一样了”,困扰秀树的始终是童年玩伴小女孩的身影,那么「ぼぎわん」的正体是童年那个被家暴的小女孩?
最后,出现在医院和除灵现场的孩童群体,是把「ぼぎわん」解释为那些被杀死的孩子的灵魂形成的恶灵?
也许只能在原作里找找答案了。
关于出现理由:根据影片来看,男主幼年很有可能是伙同玩伴小女孩做了什么坏事(除了虐杀蝴蝶之外,有豆友提到他说不定拔了祖父的氧气管,此处存疑)但是对家里人撒谎,因此小女孩将“被呼唤名字并被带走”的诅咒传给了他。
但是男主无事平安成年,直到结婚后的某天突然接到下属通知说楼下有客人来找他,至此恐怖情节的幕布才被拉开。
电影结局也是让人有些无语,已经明白了知纱驯服恶灵杀人,还能因为她“太寂寞了”而原谅并拯救她的男女主啊,请你们空降被嫌弃的松子的一生,去拯救真正需要被拯救的人吧!
琴子姐姐:带不动,真的带不动。
最后,搜原作的时候看到了这个PR动画 (油管需翻)
午夜凶铃作者本人带着贞子来宣传,也是喜感hhh
有恐怖片上贞子总要被cue,出场费麻烦结一下喂!
版权归作者所有,任何形式转载请联系作者。
作者:Lizard(来自豆瓣)来源:https://www.douban.com/note/711532535/
影院好读版如果要用一道菜形容《來了》,我會說是無敵海景佛跳牆,只是裡頭還加了棉花糖、肉桂、以及各種果醬還有小熊軟糖,你可以吃糖果也可以吃海參,只要不要喝湯就好,因為只要你把湯喝下去,你的眼皮會亂跳、嘴角會抽搐、耳朵會陣痛、然後肚子會咕嚕嚕的亂叫像小鳥在唱歌,是的,這是不該喝湯的火鍋,一喝肚子就要蹦迪。
《來了》的預告是湯的氣味,它就像是濃妝豔抹的阻街女郎(當然只是看起來像,也可能是阻街男郎,沒打開禮物盒誰知道裡頭裝什麼呢?
),全身被夜與霧氣包裹,你只能看到她的雙眼,還有她撩撥霧氣的手指,你知道這個人很危險,你知道這個人百分百有病,你也知道你跟著走進去可能會走不出來,但是你的身體卻不聽使喚的做死,他們無視各種可能會讓身體腐敗的性病活動了起來,蓬勃的對要來的死亡冒險分泌賀爾蒙。
「來了」你的身體說。
正片則是湯本身,這是一碗不計成本的湯,說的不是技術也不是預算,更不是卡司,而是影像還有音樂,他們不斷被丟到湯裡頭,但因為沒有摻水,只能越攪越湖,最後杓子插在裡頭,卡住,所有的東西不斷的濃縮在裡頭,幾乎是要讓人腦無法處理的程度,從一個一個男孩到一個家庭,從一個家庭到一個地區,從一個地區到一個國家,這與《來了》換了三個敘事者的方式是對應的,所有不一樣的人都說著一樣的故事,那是關於痛苦的故事,關於那些與生俱來我們拋棄不了的家世的外部因素以及內在性格的種種軟弱,那些建立出我們的事物充滿著錯誤與缺失,從而註定在我們由身體所滋生的靈魂身上打出一道道裂痕,那些裂痕在我們的有生之年會不斷的修補、或者擴大,而生命就在這一張一弛中或者偉大,或者消亡。
「祂會挑脆弱的人下手。
」我喜歡《來了》全片充斥的奢侈與浪費,一個人體長了一顆瘤,那是一種病,一種醜態,然而當人體佈滿瘤,還一張一合的噴發著綠氣,那是一種藝術,一種美態,普通的疾病不是被人輕視,就是被人敵視,然而無可救藥的可怕疾病卻可以扭曲人體到讓人不看不行的地步,「人心」不是抽象的思維,而是居住身體的鬼怪的處所,「能夠感受到痛苦」意味著能夠感受,而感受使人偉大,或者消亡,本片中沒有上帝,只有成千上萬的鬼怪,這些鬼怪又共享一個身體,那是種種令人不安的影像,種種令人不安的音樂,以及種種令人不安的旁枝末節,他們是多也是一,他們是作為複數的人類也是也是單數的人類。
「他們是我們。
」(拿隔壁棚的話來說)來了是關於鬼怪來臨的故事,這個鬼怪纏上了一個男孩,然後是男孩長大後組建的家庭,然後是一個地區,甚至意圖染指全日本,然而至始至終電影都沒有確定的告訴我們這個鬼怪的名稱,鄉野傳說的提及的三個名字不過是虛晃一招,正如電影中最強大的靈媒,真琴的姐姐,琴子,使用的不是單一儀式,而是「把能用的都用上。
」似乎是因為根本無法確認鬼怪本體,鬼怪也從未露出本體,而只是直接施加影響,或者反過來說,影響本身即是鬼怪,而重點便成了「為什麼那個人會以這樣的形式被凌虐?
」因為這個鬼怪不只是借用他人的形象達成誘騙的效果,祂似乎還非這樣不可,隨著電影進行,我們發現祂越來越強大,而且每個人都恐懼著祂,因為祂知道每個人的弱點,知道每個人的慾望,這兩者是同一的。
祂是欲,祂是被召換而來的,是我們否定卻又渴求的一切,是來自不同人身上,在被趕到陰影下後滋長黏合在一起的龐大力量。
人類是有身體的鬼怪,鬼怪是無身體的人類,這就是為什麼人類對於成立家庭、擁有居所如此執著,同時又對家庭保持恐懼、對居所保持恐懼,《來了》裡充斥著大量的「囤積」無論是男主角秀樹與女主角香奈新家逐漸「囤積」成髒亂的房間,還有香奈母親那「囤積」是女性用品的房間、秀樹家鄉那寬闊又「囤積」著親戚,無私人性的房間、津田教授那「囤積」古物與文件的研究室、還有靈異酒店女真琴那「囤積」各種毛茸茸與色彩斑斕的物品的房間,我們可以從房間看出主人的性格,因為房間記錄了主人生活的樣態少數沒有房間的是誰?
是作為靈異作家的昆還有只有電影後段才現身的強大靈媒琴子,昆的房間是自己的車子還有真琴的房間,琴子則是行李箱不離手,他們兩個都不願久居一處,昆什麼工作都接,只要能賺錢就行,他不在乎對象是什麼樣的人,也不願與對象有更深刻的連結,因為他害怕產生的連結會讓他失望、落空,讓他想起自己過去的軟弱,而他喜愛的女孩真琴的姐姐琴子則是將工作塞滿,她不願意正視自己的妹妹因為正是自己的天賦異禀讓妹妹羨慕進而傷害自己希望與姊姊有一樣的傷痕,希望像姊姊一樣。
「你跟我其實很像,因為害怕失去,所以不去擁有自己愛的事物。
」她在空蕩蕩的醫院對昆說。
存在就是佔有,正如我們存在,因為我們首先佔有我們自己的身體,而我們感到不存在,因為我們的身體被他人佔有,或者被自己的慾望給佔有,這時候就會發生可怕的事,然而只有愛能讓我們與他人共存,背負他人並讓他人不被佔有,而欲則是完全的佔有,進入穿上他人的身體跳舞,然而愛與欲的時常混淆在一起,因為有時連我們自己都不清楚自己需要的是愛還是欲,畢竟我們的愛可能會隨時間變質,到時候連結就成了鎖鏈,而我們會感到過去的鬼怪追上了自己,這令人沮喪,因為在本片裡,所以要成立新家庭,除了與相愛的人連結在一起外,同時也是對於新開端的信仰,相信自己能夠擺脫那令人喘不過氣卻又不可斬斷的原生家庭,相信自己擺脫了「血的呼喚」。
「它也會呼喚你的呦。
」小女孩對還是男孩的秀樹說。
在那裡我們處處感到窒息,而當我們建造家庭時,我們相信那不只是建造,而是「創造」,建造是把原本可能存在的東西給製造出來,但「創造」不是,「創造」一詞聽來具有宗教色彩,因為創造具有超越性,那是把過去從未被想過可能實現也沒被實現過的東西給實現出來的瞬間,即便在他人眼裡可能不但不是這樣也十分的渺小,但那本來就是屬於父母的創世紀,是一種「我能做的更好」的渴望。
而欲卻沒有這樣的負擔,因為欲本身即是否定,欲否定了主體性而訴求物質,欲把人變回物,欲是一種為了創造的毀滅,欲渴望著重新再來一次,把陳舊的一切還原成簡單的物質,好進行重整,再造,欲沒有極限,欲的力量既能使身體製造靈魂,也能讓靈魂徹底扭曲,藉由身體的可能性。
「如果知紗這麼麻煩,那就擺脫她就好。
」這不只是情夫的床邊耳語,也是對每個操勞的母親最誘惑的話語,拋棄母親的身分,重新作為一個女人生活,也只作為一個女人生活,香奈一邊憎恨著母親,一邊害怕自己踏上與母親一樣的道路,即便一度接受誘惑,然而到了最後她仍舊選擇了自己的女兒,秀樹虛榮且軟弱,並時常否定自己壓抑的慾望,但他仍然選擇手無寸鐵的去面對鬼怪。
儘管《來了》裡頭出現的與提及的淨是日本的鬼怪,進行儀式的是神道教祭司與和尚,背後仍然有一點基督教色彩,因為電影強烈的肯定受苦與真實的關連還有在不自由狀況下藉由選擇得自由的必要,藉由這種選擇,人可以墮落,也可以上升,而考驗是永恆的存在每個人的有生之年,因為祂內在於我們的身體裡面,卻又不只屬於我們的身體,在這座身體存在以前,祂已經存在於其他的身體,並藉由其他的身體增強自己,人類的社會越是繁榮,祂越是強大,正如光線越強,影子越明顯一樣。
於是當我們不顧勸阻的要喝下這碗黑暗火鍋的湯,讓祂進入我們的身體,我們最好有心理準備,因為當我們凝視著祂,祂也將凝視著我們,召喚根本上是將召喚者與被召喚物同步的行為,是將不存在者與存在者重疊的行動。
人是會思考的蘆葦,同時也是搖曳的蘆葦,有時候很難分清楚思考與搖曳的區別,或許他們是同時的。
这电影不止讽刺了虚伪、不负责任的父母。
甚至讽刺了总是用“她还是个孩子”替恶魔开脱的成年人。
孩子也许不懂对错,但肯定知道疼懂,所以能将疼痛施加到别人的念头,无疑是最纯粹的恶。
而这小女孩却拥有这样最纯粹的恶意。
而讽刺的是周围的成年人会自动用“她还是个孩子”替她开脱。
通常情况下我们都会觉得孩子总是天真无邪的,不会存在什么坏心思,而实际上孩子的恶才往往是最纯粹的,单纯的就是想伤害对方。
这篇简评偏个人向,不试图解释,大概就是这种语气:“听不懂,你当我是傻瓜就好了,哈哈哈哈。
”只为以后来验证自己的想法。
看完《电影史话》后,一直消化不良,每每这种情况,就会找部有力量的日本电影,其实我更愿意是国产电影。
整部电影的情绪和逻辑,即便有强烈转换,仍然是高度统一的,在邪典电影中这种纯熟的手法并不多见。
镜头表达时而生涩时而大胆,我以为是某位新人鬼才导演了,高兴着可以期待他以后的作品,看完发现竟然是中岛哲也,回味一下,难怪本片中关于空间的转换、强硬的冷幽默、冷漠面对善良和邪恶的感觉如此熟悉。
我疑惑的是,本片中他为什么会较多地放弃学院派那种表达方式,试图搞出一点生涩感?
主题竟然是在讨论家庭关系中男女付出均衡的问题,进而意外正能量地呼吁少子化的日本要生孩子,哈哈哈哈。
民俗、邪典结合现代化的社会,准确地说,应该用当代,因为以后,现在的“现代”也会成为过去。
这种手法刺激又招摇,但用于正能量中,能驾驭之人寥寥无几,看看我们以前写志怪的文人,广为流传的也就蒲松龄一个。
几乎所有的邪典电影,就是单纯打斗的累积到高潮,而本片不仅做到了打斗的累积,同时做到了情绪的累积到高潮,美学形式的不断升级,到最后波澜壮阔。
中间剧情的不确定性(服务于人物的剧情),而人物又是不确定的,看得好爽,有最初看电影的感觉。
善于空间转换的导演东方西方都有,但强硬的冷幽默明显区别于好莱坞那种调侃式的抖机灵幽默。
这就是所谓的风格。
这次演员也很有意思,黑木华和小松菜奈分别挑战不同类型的角色;而冈田准一放弃了硬汉坚忍的形象,要懦弱一次;妻夫木聪要渣男无情虚伪一次;当然最惊艳的还是松隆子的灵媒师,太有范儿了。
一位学院派的优秀导演,和一位尚未达到纯熟、能自成一派鬼才(差一步)的导演,我还是更欣赏后者,即便后者那一步永远都不能突破。
想想我们那么多神话志怪故事,这十几年间,被劣质的学院派搞得不堪入目,鬼才导演(未成形状态)是真没有,不要自欺欺人,甩锅广电了。
老老实实把现实主义题材做好吧。
这方面敢于玩的也就只有徐克了,我挺他。
豆瓣的群体(群体非个人),还真是会为小情小爱小感动小惆怅小叛逆的电影打高分,但这种群体注定是软绵绵没有力量的,当然也有另一个暴躁的群体加入进来,与任何人都势不两立。
而我,就和我的群体,戴上面具,跳着邪魅的舞,加入这鱼龙混杂的晚会中吧,不扫任何人的兴,也绝不允许任何人扫我们的兴,日子还长着哩。
本片,我打7.9分。
但那个疑问还是没有解决,导演为什么会较多放弃一些学院派的表达?
或许在他下一部作品中才能找打答案吧。
一个字,屌,比我预期的好看5倍以上,中岛又进化了。
剧情、人设、叙事节奏、画面和深度都无可挑剔,多线叙事做得清楚无比,区区两小时展现出的信息量堪比7卷漫画的容量,还拥有在电影这种形式中极难表现好的漫画式人物设定,想做个「来了宇宙」都做得出来的程度……这次的中岛也没有放弃少年A叙事(即,一位和《告白》中的少年A有相似心路历程的角色,比如《下妻物语》中的momoko、《松子》的龙洋一等。
他们的特征是:用错误甚至是伤害人的方式获取关注,伤害真心爱自己的人;或是单纯地屏蔽他人,不与任何人发生联系),只不过这次的少年A(个人以为是驱鬼姐姐琴子和野崎)感觉上要更加不「少年」,尤其是野崎,完全是一个「度过了害人害己的阶段,但还没能进入下一阶段」的中年油腻少年A.后期,他完成了对chisa的理解,跨越了讨厌小孩的阶段以后,完成了自己的成长。
(没错,我认为这次的故事,是关于少年A们的父母。
)懒得详细把理解表达出来,直接写关键字吧。
chisa的原生母亲→来自上一代(原生家庭)的诅咒,以及女性地位问题;父亲→虽然有心营造出良好的家庭,但自己还只是个孩子,根本无法承担父亲的责任。
在这样的家庭中诞生长大的chisa,正如真琴所说,「一直都是一个人,一直在伤害自己。
」为了引起关注而试图捉弄大人,甚至造成了他人死亡,恰如《告白》中的少年A.如果没有爱的话,长大后的chisa何尝不会是一个新的少年A呢?
以及中岛到底是多喜欢太妹啊……又出现了一个比较可爱的太妹,笑。
说实话,一直到最后,我都是懵逼的状态,这到底讲了个什么故事,想表达什么道理?
似乎都没有,只是给人以视觉上的冲击,让观众体验一下什么叫血流成河,血肉横飞。
如果说是一部亲情片,但是小女孩父母无视她的情感需求,小女孩因孤独和来无影去无踪的杀人妖怪成为了玩伴,最后勾结妖怪把父母和父母身边的朋友杀死,这也太冷血,何谈亲情?
最后的驱魔让她成为了野崎和通灵女友的孩子,似乎想表达的是只有关心孩子愿意和孩子玩耍的人才配做父母吗?
好像也不对,野崎和女友两人因为女孩也是被妖怪夺走了半条命。
如果说是剧情片,似乎又有些三观不正,女孩已然勾结妖怪把父母害死,野崎和其女友却因为她是个孩子不愿意让驱魔师姐姐把孩子送回地狱,孩子已然被妖怪附体,野崎和女友却要让全场最佳的驱魔师姐姐和她的宏大驱魔团队代替女孩被地狱收走,为了一个女孩放弃成百上千的生命,为了素不相识的女孩放弃自己姐姐的身家性命,这传导出来的算是什么扭曲的价值观?
再则全片出现了很多和剧情的发展并没有半毛钱关系的延伸,比如女孩父亲良田秀树的同事为何会被妖怪抓伤直至死亡?
这和后续秀树家发生的事情有什么联系?
为何秀树小时候会和小女孩发生关于妖怪吃小孩的对话?
小女孩是谁?
又是怎么死的?
对话中为何小女孩称妖怪会去找秀树,会把他抓回山里?
这和秀树长大成家后遭遇的一切联系是什么?
期待有看懂本片的大神解答一二。
从松子到告白,从告白再到渴望,从渴望再到来了,这个巅峰冲破云霄,冲破地心!
有人在说《渴望》短评里说,《渴望》是中岛哲也继《告白》之后的又一巅峰。
那同样是四年后的《来了》算不算继《渴望》之后的巅峰?
怎么不算呢?
毕竟没人规定只有向上的巅峰才算巅峰,反向巅峰那也算巅峰。
当然,这部比支离破碎的渴望还是要好一点的,但也就好一点。
三星水平,再扣一星是因为结尾出现了我最讨厌的圣母人设。
三个视角,对剧情进行层层递进,顺便强行说教,老生常谈的家庭、孩子,属于是披着驱魔人外衣的说教片。
其实第一段视角里已经不少情节都明示了秀树的烂,对家庭的不关心,第二视角更是直接表现出来,由此带出“邪恶的小孩”,第三视角开始驱魔。
驱魔场景还是非常震撼的!
然后就没了。
恐怖片里常见元素小孩,魔鬼与天使的化身。
镜子,里面有脏东西,通往异世界的媒介。
没啥可说的了,一般。
最后表白松隆子和小松菜奈。
一个酷毙了,一个是突破自己。
本来是因为黑木华看的片子,没想到有松隆子,而且带来了最大的惊喜,导演中岛哲也也是《告白》的导演,事前知道的少些,的确能获得更好的观影体验,如果这些信息都在看片前知道,就有太多可预测的部分,少了太多惊喜了。
妻夫木聪 秀树,一个小镇青年,家族的骄傲,来到东京成家立业站稳了脚跟。
和黑木华 香奈结婚,生了个女儿,开了个博客,树立完美丈夫的形象,实际在外出轨、在家甩手掌柜、唯一的好友心怀鬼胎、同事也都是泛泛之交。
黑木华,出生在一个破碎的家庭,渴望完美家庭却与一个只在乎包装自己的人结了婚有了孩子。
知纱,秀树给孩子起的名字来自自己已经不记得的童年玩伴,可能死于亲生父母之手,成为恶魔的一部分。
借由名字,恶魔被孤独的知纱召唤而来,为这个家庭带来灭顶之灾。
秀树的好友,民俗学教授津田以掠夺秀树为乐,最终淹死会水的,吓死胆大的,死在了自己的研究对象手下。
通过津田结识了自由作家野崎和她的女友真琴,野崎恐惧于任何亲密关系,曾让女友堕胎,这也成了他的梦魇,真琴活在姐姐的阴影下,又对姐姐无比憧憬,没有生育能力使得她对知纱充满爱意,也拼命保护知纱。
最后比嘉琴子出场,局面急转直下,原来这个世界的最高层对于妖魔的存在是一清二楚的,并且有着一整套成熟的应对体系,琴子就是个中高手,最后集结中日韩驱魔精英,进行了一场大战,把整部电影推向高潮。
毛毛虫的意象指向孩子,蝴蝶应为成人,而蝴蝶在秀树的记忆中死在儿童知纱手中,父母与子女成了互相吞噬的环。
无法愈合的伤口,满布全身的疤痕。
结尾的蛋包饭,也许就是儿童的残忍与天真吧。
也许二刷时能看到更多细节。
现代驱魔,氛围感还算不错
挺好玩的,虽然搞不懂中岛哲也到底想讲啥或者说想讲的太多了,每段都引出新的命题和视角所以让整个主题显得有点大和散,但是由于群戏做足,空间感和好几处的形式感都营造得很好,而且将民俗与都市景观的结合都让人看得非常爽,甚至很多人物都表现出了一种漫感,有种充分满足导演恶趣的意思。总觉得有些大导演拍到一定水平,就会萌生我要拍一个让我自己爽的电影这样的压制不住的念头,所以从配乐到画面到人物感觉导演都玩得很飞很高兴。所以作为一个很喜欢他和很喜欢大多数演员的我也看得很飞很高兴。
以为是神乎其神的驱魔片,后来才发现是现代婚姻家庭育儿伦理片。华丽的驱魔场景、血腥的场面、阴魂不散的魄魕魔、神秘的灵媒姐妹最终透出的却是婚姻、家庭关系、育儿的现实问题,是责任、担当虚荣与现实的问题,也是现代人越来越凸显的某些方面导致婚姻破裂的根本问题,是人与人之间的问题。在秀树夫妻婚恋过程演绎之间,很多细节为之后的生活埋下了伏笔,一如现实中绝大多数家庭。有些东西是越来越不可期、不可信和无解。
真的是只有预告片能看
诶?なにこれ?意味わかんない
这是个反育的恐怖片。一切都是因为那个生来即是恶的小孩子。不是每一个孩子都值得爱和祝福,有些小孩生来就带着恐怖和恶意。那个孩子召唤了恶魔,杀了那么多人。而最后俩猪队友就用“她还是个孩子,她做这一切都是为了获得关注”让驱魔师全员减灭了。呵。多么熟悉的台词啊,寂寞的孩子多了去了,哪个能召唤出极恶之魔鬼还用来杀人呢?说这样的孩子无辜我不信。这样的孩子,死了才最好。
親情變質、家庭破碎、墮胎、失去所愛。所有的一切都因為魄魕魔而顯現出來後面的驅魔非常精采,中島哲也又再一次證明他是個敘事鬼才
前面拍得节奏有点慢,但是坚持到后边就越来越好看了,结尾驱魔直接爆炸
恐怖气氛营造的不错,有点被吓到了,故事叙述的的比较一般。
黑木华一旦做起家务,就会有事情发生
这么难看的电影还有1万多条看过也的确不容易,恰好说明现在恐怖电影的受众非常大,但佳片太少。影片《来了》的问题在故事节奏实在太差,本来以为秀树是主角,秀树挂了,然后认为香奈是主角,结果香奈也挂了,然后出现真琴,真琴驱魔失败,最后出现琴子,一个驱魔大咖要与魔怪决战,一波三折换了这么多角色之后,我到底在看个啥子呦。。。
表现形式上倒是和《告白》一脉相承,多人物分段式叙事,但这把想表达的太多驾驭不了的感觉,明显越到后面越潦草,主题变了又变了,混乱不清了!鬼怪因人而来,又因人而去,一场堪称宏大的驱魔仪式比不过人类的关怀与爱?说教性质太浓了
没想到差到这个地步,剧本、导技、甚至服化道都差到极点了。谁能告诉我男主角是谁?女主角又是谁?一群神婆屁用都没有就被团灭,松隆子为什么要扮丑到这样的地步?而且也没有见得特别厉害啊?中岛哲也看上去完全没有消化原著,一股脑儿把原著所有的情节揉在一起拍成电影了,问题是小说可以混沌的表现一个含糊的主题,但电影绝对不能这样干,没有看过原著的观众有几个能看清楚这部电影到底想讲什么来着?
前一个小时挺好,如果一直沿着妻夫木聪那条线走下去就好了,他这个人物也最有深度可挖。可惜接下来影片就好像是4x1主角接力赛,很难相信导演如此地乱花钱:D 。片子反思了男性传统的社会角色、讽刺了3种不负责任的男人:生了孩子不养的、完全不想要的、让女人流产的。另一个角度,同情了丧偶式养娃的母亲的不幸。可惜,塞进来的素材太多了,主题没有发挥好。孩子真的是广大直男的梦魇啊……奔涌的血浆,让中岛哲也几乎变成了三池崇史。音效很用心,戴耳机看,空间感十足!
宗教文化交流活动圆满结束。
20_117。这真是我看过驱魔阵容最大的日本电影了,主要角色少有的挂得多,血也是非常豪迈地洒,7夫妻两人各自挂的画面效果真的做得不错,从这些方面来讲我还挺满意的。松隆子也好久不见了(胖了),但角色很御我喜,小松菜奈也是少有的突破吧。就是主题关于孩子这点,对着这么大架势有点,搞笑(dbq)。3.5
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好难看我日
3.5 形太散了也 神还算有趣~| 难得看他演得轻 不愧是十代时候自宅闹了五年鬼被鬼盯烦自己把鬼吓跑的人..| 好鬼片都是哲学片 | 「いらないし 要らないっす あんな不気味で厄介な生き物」~(被揍那拳看着好爽...
好久没去电影院看恐怖片了,结果没想到也就剩突然的“bang”“dong”这种招数。一看番位表就牙白预感。前前后后大概是换了四个主演,四十个编剧,四百个导演的感觉,到最后也没讲清楚个啥。最后的除灵scene还蛮酷的。
依然是充满邪气和狂气的先锋作品,极尽夸张的表演,鬼魅丛生的配乐,中岛哲也试水了两部推理小说后,这次改用恐怖小说作为底本,感觉气质上果然更加契合。可最好看的还是比较完整,也最有故事性的妻夫木聪和黑木华的第一趴假面家庭剧。后来松隆子登场,神道佛教萨满恶魔大乱斗就显得有些散乱了,虽然我喜欢仪式感,但也不能过于影像先行啊,有些残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