虽然是史上第一部获得戛纳金棕榈的同性恋电影,但是《阿黛尔的生活》多年来一直饱受部分女同性恋的厌恶,她们的厌恶主要集中在两方面:第一点:长达10分钟多角度全裸露的性爱场面,女同性恋为什么对女女激情戏感到厌恶,尴尬,无法直视?
这又是需要大书特书的冗长的分析。
如果你坐在电影院,周围有其他陌生的观众,大荧幕上出现两具肉体,互相缠绕,活色生香的场面令人感到无地自容,这很容易理解。
但是大多数人观看这部影片的途径是在个人的私密空间,你偷偷的打开它,带上耳机,当情节进入到面红耳赤的那段时,仍然抬头环顾四周小心翼翼的确认周围真的没有其他人,只有你自己,然后你仍旧看不下去,感到恶心,坐立难安,为什么?
这个问题可以在自己的脑海里自问自答,而非必要拿出来讨伐电影,自己的问题自己解决。
在此主要讨论下面第二点争议:坊间一直有传言主演之一蕾雅杜赛公开吐槽导演拍摄性爱场面时折磨演员的行为,并以此为证据得出结论:阿黛尔的生活是男性视角下对女性极其不尊重的电影,对该电影的喜爱是缺乏女权意识的表现。
以上说法这些年来颇具规模,并不是单独某个网友的行为,我已经见过很多次女同性恋网友乐此不疲的传播该观点,今天必须提出来,来看看到底怎么一回事。
1. 蕾雅赛杜说过很多大胆的言论,她在最近一次的采访中,说她其实是个男人,她感觉和男朋友谈恋爱是在搞基。
如果把她的话奉为金科律例,阿黛尔的生活就不是女同性恋电影了,可能需要被划分到性倒错或者异性恋去。
2. 梁朝伟和汤唯在电影宣传中不止一次表示拍摄色戒的时候,心理被大胆激烈复杂的性爱戏份击垮,梁朝伟直言产生心理阴影,这是王家卫都无法让他做到的事,汤唯说她每次拍摄之后都会痛哭,我没见过有人因此批判导演,或者去指导他电影该怎么拍,这些镜头有没有必要。
3. 关于演员对导演的吐槽,被吐槽最多的其实是王家卫,所有参演过他电影的大牌演员都吐槽过他变态的非人道的拍摄方式,因为太多了,传送门: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210030637/一个镜头拍几百条,把演员折磨的死去活来最后删了这种事,你看春光乍泄,说天啊太不人道了,根本不是人,差评?
色戒让演员拍的太痛苦,差评?
他们不仅没有受到批判,还为人津津乐道。
说到春光乍泄,王家卫和张国荣之间的互相喊话和蕾雅杜赛事件还真的有点像,传送门:https://www.douban.com/group/topic/182593738/总之春光乍泄,没有受到影响,依然是华语男同电影第一名。
4. 前面都是旁证,再来看看本片的另外一位主演 Adèle Exarchopoulos对导演的看法和电影的理解:
导演对女主阿黛尔的看法:
对蕾雅赛杜的看法:
导演阐述他的拍摄理念,要求演员没有表演痕迹的体现真情实感,在摄影机前面全身心的投入去创作角色,而不是一比一的指导,这给演员带来相当大的压力,也许是蕾雅赛杜感到备受折磨的原因。
戛纳获奖上台领奖时,三个人拥抱在一起
戛纳首映记者会上,导演赞美蕾雅赛杜的表演,她哭了
采访视频1:柯西胥——《阿黛尔的生活》访谈合集【中字】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采访视频2,两位女主,值得一看【蕾老师&阿呆】阿黛尔的生活 主演采访 @TIFF ‘13_哔哩哔哩 (゜-゜)つロ 干杯-bilibili最后阿黛尔的生活是世界级的伟大的电影,也许不能让每个人都爱她,但是有很多很多爱过伤过的年轻人在电影里看见曾经的自己,这种类似纪录片的拍摄方式,对于观众来说就像一场VR沉浸式的恋爱体验,绝无仅有,弥足珍贵,看电影的同时也是把自己剥开,和主角互相渗透的过程,也许有人害怕这样真实的接触,不喜欢侵略性的窥探,但是作为电影,她真的不是另一个巴黎的探戈。
两个女人的肉欲交欢是为男人提供视觉服务的这种观念应该更新了。
以导演解读电影的结局作为结尾吧
...但这缺陷定义了我,抹杀这缺陷就是抹杀我自己。
《阿黛尔的生活》是2013年的法国片,获得当年度的戛纳影展金棕榈奖,尤为可贵的是,该部影片获得评审、影评人和观众这三个不同群体的一致好评。
《阿黛尔的生活》是一部拍摄和叙事技巧都极为细腻的作品,原本是两个女孩相爱的同性恋议题,经过简单平实的故事化历程后,悄然地被解构、重组、并移焦为发生在两个背景与性格差异悬殊的人之间的平凡爱情故事。
而一个注定索然无味的平凡爱情故事,经过文学与哲学论述的框架构建,以及写实与浪漫手法的风格混搭,又有条理且不着痕迹地被转变为一个具有典型性与必然性的动人悲剧,触发观影者的理解与认同情感。
影片女主角阿黛尔是个高一的女孩,始终顶着一头乱发,穿着土气,喜欢文学但不擅长分析与思考,脸上经常挂着懵懂、茫然与惶惑的神情。
一天,阿黛尔在路上与一个人擦肩而过,那是个顶着蓝色俏丽短发、眼神犀利、举止狂放而自信的女孩。
这女孩叫艾玛,读大学四年级,美术专业,热爱哲学,永远知道自己要什么和为什么。
就在两人错身的那匆匆一瞥间,出现了3小时片长里的唯一一个慢镜头,任谁都看出来,这是一见钟情,重逢并相恋的命运注定要随之而来。
当这预示在前的命运果然降临时,冲突的种子却也随即被埋下,激情与甜蜜的爱情主旋律里出现了些许现实的杂音。
阿黛尔家中父母谈的是金钱,吃的是以大锅装盛的意大利面,中下阶层的家庭背景清晰透彻。
艾玛家中父母谈的是绘画,吃的是生蚝佐美酒,无疑居于上层社会。
而在此之间,阿黛尔不时的手足无措与茫然笨拙,以及艾玛几次不经意间的蹙眉,在在暗示着主旋律即将转调,导演阿布戴拉提夫-柯西胥将用这冲突的种子,萌发出一株属于阿黛尔的悲剧树。
《阿黛尔的生活》有着与古希腊悲剧相仿的叙事架构,故事命题提示于情节之前,“命运-冲突-无奈”的基本元素依序铺陈。
影片三次呈现阿黛尔在文学课上的状态,第一次课堂上讨论的是法国剧作家Pierre de Marivaux的小说《玛丽安的故事》,讨论主题是一见钟情后的内心感受,随之而来的剧情是阿黛尔第一次邂逅艾玛并产生绮念。
第二次课堂上讨论的是著名希腊悲剧《安提戈涅》,文学老师说道,悲剧是无从避免的,不管怎么做,悲剧就是永恒的存在,是超脱时间性的概念,而这与人世的规则和人类内在的本质有关。
在这之后,阿黛尔便陷入情感倾向的困扰,她与艾玛重逢、往来,并因同性恋倾向遭到同侪的指责。
阿黛尔为此痛苦挣扎不已,而此时第三次的文学课恰好谈到法国诗人Francis Ponge的作品《水》,内容阐述重力使得水总是垂落向下,重力是水的缺陷,然而重力是种自然法则。
如果将重力视为一种缺陷,则所有自然都是缺陷,反之亦然。
由此开始,阿黛尔便义无反顾地陷入对艾玛的爱恋与激情中。
这种有条理、章节似的架构安排能有效促进观影者的观影节奏感和作品质感,但也不免产生匠气,凸显煽情和引导理解的明显意图。
然而,导演绝佳的拍摄手法却很好地修饰了这些潜在的问题。
影片中大量出现特写和手持跟拍镜头,亦步亦趋地跟随着阿黛尔的生活步伐,画面经常聚焦在阿黛尔的面部,毫无修饰地呈现出她脸上不时挂着的茫然、单纯、甚至是无知表情。
这样的拍摄手法将观影者的注意力高度集中在阿黛尔身上,对她的遭遇和感受产生强烈的认同与共鸣,并营造出压倒性的写实风格。
因此,当那些刻意为之的提示或阐述以背景形式划过阿黛尔身后时,观影者的注意力因为被转移到阿黛尔身上,而阿黛尔脸上挂着与背景事件脱钩的表情,矫造刻意之感便大为淡化。
与此同时,当划过阿黛尔身后的是令人尴尬、引人担忧的负面事情时,阿黛尔那无知无措的状态反倒是对比出潜藏的悲剧性。
虽说影片的主要风格是写实的,但呈现艾玛时的手法却是浪漫的,唯美的景致、澄黄的落日,这样的处理方式一方面凸显出影片以阿黛尔的视角为主线,一方面则是调和了写实风格特有的沉闷气息。
猛烈的爱情领着阿黛尔跟随艾玛一路向前,转眼间,阿黛尔便已成为一个幼稚园老师,并与艾玛建立起共同的生活。
只是在最初的激情消退后,两人之间的差异便独占所有的养分而疯狂滋长。
阿黛尔仍旧顶着一头乱发,艾玛却已洗去发上那张扬的蓝。
阿黛尔满足于简单的两人生活,艾玛却急于为自己的绘画作品打开整个世界。
阿黛尔始终无法融入艾玛的生活中,她不懂艾玛的艺术,不懂艾玛对艺术的理念。
置身于艾玛的朋友圈里,每个人于她都像贵族般高不可攀,每个话题都像哲学般深不可测。
尽管阿黛尔用尽全力奉献自己、打点生活,艾玛不也断试着提升阿黛尔的思想层次,但阿黛尔脸上的神情仍旧越发茫然无措,艾玛的心也越发疏远。
阿黛尔与艾玛最终分手的导火线是阿黛尔因为寂寞而出轨。
但即使不是这样,分手也是迟早的事情。
这一切无关两人的性别,只关乎彼此的背景与性格差异。
初初相遇之际,艾玛曾在无意间向阿黛尔说及萨特的“存在先于本质”,她说每个人存在的方式没有对错好坏可言,还说萨特的伟大之处在于让每个人可以作自己。
金色阳光下,说着这话的艾玛是如此潇洒帅气,让阿黛尔沉醉痴迷、奋不顾身。
阿黛尔在学生时代时就想当一个老师,也渴望能待在艾玛的身边,如今理想实现了,阿黛尔成为自己希望成为的自己,艾玛却说她要的不是这个。
艾玛想要一个有高深思想和写作追求的阿黛尔。
但这样的阿黛尔可还是阿黛尔?
阿黛尔努力过,但她做不到,就是做不到。
爱情、成长、每个人,竟如此相似。
故事在阿黛尔和艾玛分手后并未就此结束。
两人在三年后再次相见。
此前的三年间,阿黛尔过得不好,她还是一个教师,还是孑然一人,总是孤单寂寞,总是思念艾玛。
时间没有改变阿黛尔很多,她还是一张孩子似的脸,一颗孩子似的心。
面对面坐在咖啡厅里,阿黛尔哭着诉说自己对艾玛的感情,哭求着艾玛回到自己的身边。
此情此景让艾玛无限感伤,但生活不是儿戏,输了可以耍赖重来。
现在的艾玛已经是个小有知名度的画家,即将在知名的画廊举办画展。
她还有了新的伴侣、新的家庭。
新伴侣在背景和精神层次上都与艾玛相仿,虽然两人在性方面有些缺憾,但生活总要有取有舍。
一个人可以什么都要,但决不可能什么都得到。
艾玛说过,她高中就着迷于萨特的哲学理论,包括“存在先于本质”里的选择自由,也包括选择后的责任。
阿黛尔最后一次见到艾玛,是在艾玛的画展上,虽然精心打扮了一番,阿黛尔在那里仍旧像一个来自不同阶层的局外人,脸上挂着的仍旧是那副走错地方的茫然无措神情。
画廊远处是艾玛与她伴侣的欢笑,围绕身边的是香槟、美食和各式华服,墙面展示的全是艾玛为新伴侣所画的各式作品。
唯一留有阿黛尔身影的一幅画作挂在角落。
艾玛的新伴侣跟阿黛尔打招呼时,就是笑著指着那幅画说:你还在这里。
在来画廊之前的课堂上,阿黛尔为小朋友读了一首法国童诗《没必要》,“大象的长鼻是用来拣开心果的,没必要弯下腰;长颈鹿的长颈是为了摘星星的,没必要飞翔;变色龙的皮肤绿色、蓝色、粉色、白色,是用来躲避动物,没必要逃跑;诗人的诗歌是为了吟诵所有他所说的,还有其他成千上万的东西,没必要理解。
”阿黛尔的生活是当一个老师,是热爱文学却不懂艺术与哲学,没必要改变。
只是,这样的阿黛尔以前不属于这里,现在不属于这里,以后也不会属于这里。
阿黛尔默默地转身离去,没有向任何人道别,也没有任何人向她道别。
画面中再没看到那让人心疼的茫然无措神情,剩下的仅仅是一个身穿蓝色洋装、手上夹着香烟、坚定离去的背影。
画廊中一个男子追了出来,这是多年前就认识阿黛尔的人,对阿黛尔一直抱有好感,一再建议她展开旅行。
不过男子跑没几步就往相反的错误方向追去。
这样也好,追上了又能如何?
毕竟这男子属于艾玛的阶层,除非阿黛尔不再满足于当老师这个小小梦想而开始旅行,不再做一个始终只爱着艾玛的人而开始爱上男人,除非阿黛尔委屈自己、改变自己、甚至放弃做自己,她与这男子之间注定也只能重演同样的悲剧故事。
相爱容易,相处难。
《阿黛尔的生活》将一段发生在同性之间的爱情拓展为一个多数人都遭遇过的痛苦经历,又将这个痛苦经历提升为一个人人都难以挣脱的生命困局。
人生在世,每个人都应该有做自己的自由,谁都不该被勉强去改变,但人人都拒绝改变,又注定要影响到别人做自己的自由,这便是萨特“存在先于本质”与“他人即地狱”之间的困局,也是《安提戈涅》里头的困局。
黑格尔曾以《安提戈涅》为例阐述冲突的悲剧性,认为勇敢的人必然坚持自己的伦理价值观念,但两方勇敢的人都各自坚持自己的伦理价值观念时,不免产生冲突,而坚持自己的信念又不得不否定或是破坏对方的信念,这便注定了冲突的悲剧性。
阿黛尔拒绝否定自己,她不幸福,但她是个勇敢的女人。
只是,人与人之间,真的是一场零和游戏吗?
当阿黛尔在影片最后被一条鲜艳的蓝色连衣裙包裹着走出了画廊时,她也彻底走出了因蓝而结缘的艾玛的生活。
我一边应付着猝然出现的宣告电影结束的字幕,一边目送她渐行渐远充满未知的背影。
第一感触是相当同情阿黛尔这个角色,这个哭哭笑笑了三个小时,前后折腾了六年的女孩儿居然在最后什么都没得到,我对她的徒劳无功既感到委屈又充满了小小愤怒,似乎是对导演和编剧的残酷有些不满。
然而法国人最喜欢说的一句话就是C'est la vie,这就是生活嘛。
《阿黛尔的生活》这个大白话的片名似乎也是在安抚你的心绪:任何结局都是有它存在的合理性,任何遗憾的事物都能得到原谅。
第一遍看《阿黛尔》的时候在想,为什么说艺术片绝大部分是大闷片,无非是因为它们无限接近于生活,没有夸张的情节和表演,没有特殊音效特技,没有高潮起范儿的宏大场面,更没有刻意修饰的演员脸庞,这样的电影几乎就是处在和观影者的现实生活平行的轨道。
好的艺术片就是让你感觉不到这是电影。
所以喜欢艺术片的人首先得对生活充满好奇心才行。
如果要说这部电影里最美的是什么,首当其冲当然是两位女演员阿黛尔和蕾雅赛杜的脸。
戏里的艾玛有着白得近乎透明的皮肤,宛如精心雕刻的深深双眼皮,她的头发是阿黛尔最喜欢的蓝色,她甚至连眸子都是一眼望得到底的湛蓝;阿黛尔凌乱的长发下有一张青涩纯净的脸,特写镜头里最瞩目的就是她时时微启的双唇,两颗兔牙让她像极了一只可爱的啮齿类动物。
目前大部分评论给阿黛尔定的标签都是:茫然无所知的、迷迷糊糊的、没有确定目标的、甚至连个双性恋都算不上的,跟着感觉走的姑娘。
而反过来,对艾玛的一系列评价几乎就是以存在于阿黛尔对立面的形式:明确自己的性取向、理性的、有目标、坚持对梦想的追求、有强烈的个人特色与品位、不会被同为艺术圈好友的观点所同化,有着独立的思想和见解。
艾玛的一系列优点我们都在影片中后段那场聚会戏中她和几个绘画同学的对话中体会到了。
我认为导演的初衷并不是要塑造两个截然对立的人让我们去分析为什么他们的爱情会失败。
阿黛尔和艾玛就是万千不同类型中的两种人,只是艾玛这个形象会更完美、理想化一些,标题人物阿黛尔则完完全全是个“素人”。
这个“素人”的概念是她身上可以折射出很多我们自己的影子。
看完这部电影你或许在身边找不出一个类似艾玛的完人,但一定有那么几个神似阿黛尔一丁半点儿的朋友。
这是这部电影最虐人残酷的地方,电影结束了,但是阿黛尔那张对生活还参悟不透的脸具有倾倒性地朝我们碾压而来。
蓝发的艾玛无疑是具备了强烈的女同性恋吸引力,艾玛第一次和阿黛尔说话的时候是硬从一个LESBIAN手里截获了正被搭讪的阿黛尔。
阿黛尔说自己是无意中走到了女同志酒吧,艾玛笑笑说这种事儿可没有偶然性一说。
这世上真是没有莫名其妙的相遇,都是有情感在驱动的。
“素人”气质的阿黛尔让女神般完美的艾玛动了心。
我从根本上也是喜欢阿黛尔这个角色的,也是因为她的“素”——她的原始的混沌的,可以让人放松喜悦的气质。
有意思的是阿黛尔和艾玛的三场激烈情欲戏都是发生在故事的前半段,即艾玛还是蓝发的时候;那时候她的一颦一笑足够魅惑也的确可以暖人心,面对阿黛尔的无知她的蓝色表现出无限的包容和浓烈的兴趣。
而当艾玛的发色毫无征兆地染回褐色后,我们隐隐中知道哦,时间过去了几年。
她们的关系也以此为分界线开始显露出危机。
在一场众人聚会吃意大利面的时候有过这样一个有意思的集体对话,我认为也是剧情微妙的转折点。
画廊老板说:分享这些意面真快乐,这是我们的快乐。
艾玛问:快乐这件事情是可以分享的么?
另一个女同学回答道:我们每个人都体验不同的快乐,我的快乐和你并不相同,我便不会收获和你一样的快乐。
不同的快乐会收获不同的现实。
当天聚会结束后,艾玛在床上便向阿黛尔提出了让她去寻找自己的快乐这个要求,性情原始的阿黛尔像颗忠厚的兔丝一样依靠在艾玛肩头:我的快乐就是你呀。
古话说:越是独立的姑娘越是招人爱。
诚然阿黛尔很可爱,但是在步入成年人世界的三年后她依旧原地逗留没有进步,她唯一为之奋斗的一件事是对艾玛的爱情,除了爱情她就什么都不剩了。
在篇幅不小的幼儿园教学戏中,身为老师的阿黛尔和三年前那个坐在讲台下面听课的阿黛尔神情没有任何区别:游离的、漠不关心的眼神;失去艾玛后,和孩子们一起跳舞的阿黛尔更是一副随时要晕厥,目光涣散的样子。
没有长进已是艾玛内心诟病她的缘由,没耐住寂寞出轨更是罪加一等,在完美主义者艾玛眼里是不可饶恕的错。
艾玛的完美一直持续到分手三年后的咖啡馆见面,面对依然欲望如火的阿黛尔,她克制了自己的余情未了,告诉阿黛尔她有家庭有责任,却会把无尽的温柔留给她。
看到这里,我相信她们依然是相爱的。
很多人都说,如果电影里的主角换成一男一女故事也能成立,我同意这个看法。
因为这并不是一部跟社会压力和自我矛盾有关的同志电影,而完全是关于爱和性格的故事。
但若换成异性恋在主题的表达上就不如同性来得深厚。
它很适合每一个生活中的素人观看。
看完之后会拷问自己到底想要的是什么,明不明白自己到底是谁,剥掉自己的性取向和家庭阶级后自己又是谁。
而启用男同性恋又不如启用女同性恋来得好。
因为女人是表现性格脆弱的最佳诠释物。
阿黛尔身上有着很浓的女性特色:善良、脆弱、敏感、生活里的晕头转向。
她总是莫名其妙地就哭了,影片前半部分明明是自己甩了男同学,自己却在床上哭红了眼。
她是个对伤害他人感到罪恶的女孩儿。
在分析两人分手原因的时候,我很不恰当地想到自己的父辈甚至祖辈,来自两个世界,性格不登对,一辈子都没有相互了解的夫妇实在是多如牛毛,可是哪一对都没有那么决绝地徒劳无功。
可见阿黛尔和艾玛的故事也只可能发生在法国。
虽然最终是个分手的感伤结尾,神奇的是这部让心情破碎的电影叫我又重新相信了爱。
一个朋友说,我们总以为是那些跨越了种族、跨越了性别、跨越了阶级身份的标签,才能使得爱伟大,其实真正让一样事物伟大的都是那些平凡的细节,好比土地的肥沃是因为缓流而不是湍流。
一直冷静自持的艾玛在离开咖啡馆前终于也和阿黛尔一样掩面哭泣了,这是她除了分手之外唯一一次显得那么任由自己的情绪外露;而阿黛尔则仍然流连在那颗艾玛为她画过素描,亲吻过她的树下打着盹,做着梦。
爱,一直就在那里。
身边无数朋友,看完《阿黛尔的生活》的第一个问题是:性爱场面有必要拍满二十分钟?
还真刀真枪的样式,足可以收录进教学指南当活教材(真实度另说)。
更有人好奇揣测,身为戛纳评委的李安,该不会是因为几场角力般的床戏,令他想起了《色,戒》,因此也加入了点赞的行列吧。
我看完电影的第一个问题则是,如果艾玛换个异性恋的性别,那么,她必然是千夫所指、万人唾弃的文艺渣男。
无论她怎么以愤怒的受害者出现,她的表现似乎太过夸张了。
感情本来就是两人的事,刚饰演过中年基佬的任贤齐老师就这么唱过:相爱总是简单,相处太难。
《阿黛尔的生活》所想展示的,其实也是一对拉的日常生活。
这部火爆2013年的同片,它把故事架构在极其流俗的一见钟情上面,此外还有相当稀松的日常起居,娱乐出行,夹带导演喜欢表现的特色食物,令观众头疼、令剧中人崩溃的吵架决裂,在大特写的频繁冲击下,两位女主演的迷人身体似乎一览无遗。
导演仿佛也想借此说明,他费尽心思去展示这对恋人的状态,不留死角,并且,抓住了她们最完美的部位,一种味道以及一个瞬间。
在导演个人酷爱的跳舞场面上,阿黛尔更是能抛开一切,进入绝对放松、完全自由的情境。
对好色之徒来说,《阿黛尔的生活》似乎太过冗长,时不时来上一段素面朝天,镜头还晃个不停。
对饮食男女而言,电影又把情感的事情说得太简单了,简单到不像一部常见的、穿越千难万阻并且汹涌猛烈的同片。
她们分手的原因并不是爱情的魅力褪去,而是阶级落差带来的隔阂——无法被克服和消除。
这也是双方家庭为何要先后出场的原因,以及几年以后她们组成了一个新家庭,那不过是一种尝试与努力。
艾玛是艺术工作者,思想复杂。
阿黛尔拥有的却是普通人生,简简单单,这种天然的差异,必然导致生活出现裂缝。
出身的不同带来了教育的不同,进而变成了思维认知方式的差异。
艾玛想让阿黛尔靠近自己一些,令思想的土地变得肥沃,但阿黛尔更满足生活本身的丰饶,她热爱工作,擅长制作美食,跟周围人关系融洽,可是,她却无法真正进入阿黛尔的生活(尤其是核心的艺术创作),而只能充当了一个尴尬的旁观者和被画的模特对象。
虽然有外人的辱骂和不解,但实际上,相比其他同片里的洪水猛兽,《阿黛尔的生活》的相遇相爱几乎没有遭到太多阻力跟折磨。
艾玛的才华得到社会认可,她也有艺术领域的朋友圈。
相比之下,阿黛尔的地位就让她倍感失落,茕茕孑立。
她从事自己喜欢的工作,可是,她无法完全面对自己的身份,更无法真正跟艾玛身心交融。
这大概也是说明,在阿黛尔所处的阶级环境里面,同性恋仍是一种禁忌,至少是无法被公开宣扬的。
可在艾玛的交际圈,同性恋仿佛是拥有着激发创作激情的源泉,大大方方,汹涌不断。
爱情因为强烈的第一印象而萌发,被食物所催化,借助性事而升华。
身体的亲密,会带来生活的能量和热度,并且,两个人的渐行渐远,其实也是被身体所控制。
后来在餐厅,两人一度在光天化日之下,做出了激烈举动,阿黛尔试图用身体来唤醒艾玛的爱意,正如她的情感启蒙、人生一切,完全是被艾玛所唤醒。
或许,导演也是想借此说明,只有在鱼水之欢的时候,她们才可以做到真正的平等。
不需要言语,就能找到神秘的平衡点,互相满足到对方。
因此,戏剧性不是这部电影所感兴趣的,实际上故事本身还有些俗气,缺乏吸引力。
可是,导演把重心放在了其他东西上面,她的青春期困惑,她无可避免地陷入恋爱,她的人生彷徨,两个人的冲突交恶,试图挽回以及无能为力,这分明就是一份感情从萌生到死亡的完整记录。
导演想要把握的是不同阶段的基调,以及两个人的情感特征。
另外还有蓝色带来的甜蜜和忧郁,对阶层差异无法被消除的冷意和悲观。
所以说到底,阿黛尔只是一个平凡不过的底层女孩。
不知道爱为何物,又渴望爱,无法放弃。
她被蓝头发吸引,被开发,变成了爱人和被爱的对象,可是,她却无法真正在生活中与爱人平起平坐。
她无法抽离出一段揪心的情感,又不得不转身离开。
【名牌】参见:http://www.douban.com/note/328784991/ 影之味:生蚝、臭肠以及菜尾汤
两人之间的爱情没走到最后,但走到了极致,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有温度,有色彩。
我很少看剧情片,更不要说一部长达3个小时的爱情电影,《阿黛尔的生活》一直在豆瓣的“想看”里面闲置着,决定看这部电影是因为那几天重温了《断背山》,想着反正题材差不多,一起看了吧。
结果出乎意料的好看。
先说说对法国电影的看法。
对于大多数国家而言,电影是商品;但是对于法国而言,电影是民族性的表现。
作为发明电影的国家,法国电影有自己的独特气质,说好听一点是“细致入微”和“不厌其烦”,说不好听一点是“桀骜不驯”和“恃才傲物”。
他们不把电影过度商业化,而是作为一种表达自由意志的途径。
对于这种风格,我说不上喜欢,但很佩服,这是一种文化底气,是不被资本奴化的艺术气节。
西奥朗说 :“法国有两次实现了自身的伟大,一是修建大教堂时代,一是拿破仑时代。
但这两个伟大时代都与法国独有的才华无关……除了这两个时代,法国只满足于自己,外国语言、别国文化、对世界的好奇都不能吸引她。
这是一种完美文化的光荣缺陷,她在自己的规律中找到了自己的生活方式。
”这种艺术优越感在法国的反战过程中代代相传,看法国电影是感受不到这个国家的危机感的,也看不到导演对于票房和利润的渴望,导演的潜台词是:“爱看不看,不看拉倒。
要我迎合市场,门都没有。
”
说回《阿黛尔的生活》,回想整部电影,满脑子都是女主角的乱头发、嘴唇、鼻涕,诸如此类的种种,还有那场仿佛比“地久天长”还长的**镜头。
说它无聊吧,这就是生活;说它唯美吧,好像过于真实了。
这种“放荡不羁”的拍摄方法真的致敬了法式电影风格。
先说这部电影的镜头语言和主创演技。
西奥朗说 :“法国的弊病和功绩全体现在社交性上,似乎人的存在只是为了相遇和交谈,交谈的需求是这个奇异世界的特征,法国人是为说话而生,为争论而活。
”《阿黛尔的生活》完美地印证了这句话,因为它太絮叨了。
从人物语言到镜头语言,可以说是非常“啰嗦”,啰嗦地可可爱爱,让人讨厌不起来。
我用电脑看的,但这部电影金棕榈水准的镜头语言大概只有用大荧幕才能表现得淋漓尽致。
诸多小细节配上频繁的镜头切换,从眼睛到大脑,把观众触动得头脑发晕。
那些镜头好像没用,但又通通洋溢着人物饱满的情绪和制作者追求精致的态度。
面对女主角不停地吃东西、抽烟、睡觉、吸鼻涕,然后又是吸鼻涕、睡觉、抽烟、吃东西,大量的特写镜头把生活细节不加掩饰地呈现出来。
不禁要问,多强大的自信心才敢这样处理一部电影?
当然,两个女主角也没有辜负导演对自己的信任,长相扛得住特写镜头的考验,演技扛得住长镜头的考验。
女主角阿黛尔是圆乎乎的娃娃脸,青春洋溢的长相之下透着超过年龄的成熟感,艾玛一头蓝发,棱角分明的五官之下有着像阳光一样明媚的温柔。
两人之间天然的矛盾感抓人眼球。
面对镜头,她们可以做到彻底“坦诚”。
大口大口地咀嚼、无所顾忌地做梦、对朋友破口大骂、放肆地亲吻,这是没有尺度,这也是演员对镜头完全的信任和交付。
阿黛尔不是镜头塑造出来的角色,而是众多走在大街上的平凡女孩中的一个。
什么梨花带雨,什么如泣如诉,哭起来就是一把鼻涕一把泪,一点也不含糊。
超长的**镜头没有所谓的拉拉扯扯、欲拒还迎,连宽衣解带的环节都可以跳过,上来就可以让人脸红心跳。
坦白说,最开始我有点看不下去,感觉……不自在。
但是看到后面,镜头带来的直观快感被弱化,大脑自动把被刺激过后袭来的麻痹感美化为爱情的真实感。
这就是生活,这就是谈恋爱要做的事。
不管他们结局如何,当下,这一刻,这8分钟,他们真心相爱。
然后说电影主题。
一方面关于分手。
分手是不是不爱了?
有可能,但不完全是这样。
艾玛、艾玛的家庭以及艾玛的社交圈子对于性取向没有芥蒂,他们活得包容且多彩;而阿黛尔的家庭普普通通,身边不乏恐同的朋友。
生活环境和成长经历的差异导致了她们关系发展受阻的必然性。
可以说阿黛尔是个纯粹的、热烈的爱人,但是她不是一个完美爱人,尤其是对于艾玛这种处于社会上流阶层的年轻艺术家而言。
短暂的恋爱也许单纯且浓烈,但长此以往,艾玛一定会发现阿黛尔不是自己要的那种配偶。
这一点从影片里面也有直接提现:艾玛不止一次鼓励阿黛尔去升华自己的爱好,阿黛尔喜欢文学,艾玛鼓励她当作家。
这种鼓励仅仅出于爱?
不是的。
艾玛在朋友聚会上介绍阿黛尔时说:“她写点东西。
”言外之意,她还算是个作家。
因为艾玛需要一个作家来匹配她的职业,需要一个艺术圈的爱人来为自己的人生添彩,而不是一个只知道吃肉酱和思春的幼儿园老师。
从这个角度看,艾玛是自私的。
当她需要爱的时候,她找到阿黛尔给她最火热的爱;当她需要事业和社交的时候,她嫌弃那张因为做爱而洋溢幸福的脸。
可能这部电影给出的两人分手的最直接原因是阿黛尔的变心、出轨、不忠。
但阿黛尔没有那样做,两个就可以长长久久吗?
再说,变心的人真的是阿黛尔吗?
两个问题都是否定回答。
阿黛尔每天顶着乱蓬蓬的头发,呲着可爱的兔牙傻笑,大脑要么在放空,要么全部都是食色性这类事,她太接地气了,艾玛爱不上了;艾玛每天流转于上流圈子,痴迷于艺术事业,她需要的不仅仅是爱情,她太高贵了,阿黛尔爱不起了。
发展到后半段,两个人的关系已经出现了难以弥合的裂缝,裂缝之深犹如不同阶级之间的巨大鸿沟。
阿黛尔出轨但是没有变心,甚至可以说她对艾玛是越来越爱的,不然她不会在分手之后还在蓝色中寻找安全感。
真正变心的人是艾玛。
而这个“变心”不是从“爱”到“不爱”,而是随着成长成熟,艾玛对配偶的要求发生改变,或者说她更清楚自己要的是什么。
另一方面关于恋爱爱情不是放肆,而是为了对方节制欲望。
阿黛尔和艾玛如果可以重来,改变结局的一个关键点就是阿黛尔不出轨。
阿黛尔在爱情里非常自我。
她好奇性爱这一类的事情,所以找了学校的男孩子直接体验;她去了les酒吧,被蓝头发的艾玛吸引,所以她马上分手投入另一段恋爱;她忍受不了寂寞,所以她背着艾玛偷腥。
阿黛尔被艾玛赶出家门的那场戏是这部电影的一个高潮,作为观众,我对阿黛尔的同情和恨铁不成钢都在那段戏被激发出来。
你怎么就没有控制住自己?
你怎么就跨出了那一步?
但是我们又怎么能怪她呢?
没有人教过阿黛尔如何谈恋爱,如何保持忠诚,阿黛尔也不知道维持跨越阶级的恋爱就是意味着一方放弃自我。
阿黛尔的爱情空有一腔热情,少了关键时刻的态度。
反观艾玛,简直是阿黛尔的对立面。
其实,艾玛早就原谅了阿黛尔,并且依旧爱她,最后的那次见面,艾玛痛哭流涕、伤心欲绝。
阿黛尔近在咫尺,艾玛克制自己没有犯下阿黛尔当初的错。
有些可惜,但也是给阿黛尔以及观众上的最好的一课。
说起两人之间的爱情,没有走到最后,但是走到了极致。
不论是最初激情碰撞的时候,还是分手破口大骂的时候,在一起的每分每秒都有温度,有色彩。
很多人的恋爱从始至终都做不到这一点。
以上文字为原创内容,图片源自网络,感谢阅读
11.9 @ Chicago AMC River East 21. 21岁生日后的第一部电影之旅献给了今年备受争议的金棕榈神片 Blue Is the Warmest Color. 戛纳场刊评分历史最高, 评委席全票通过, 金棕榈第一次被一并授予给两位演员. 有这么多的荣誉在前, 也就不得不承认在此之前本片就已经超越了任何备受瞩目的好莱坞大作, 成为了我本年度的第一期待, 所以当得知本片会在Chicago的三家影院上映后, 便早早的订好了行程.最后45分钟的戏是本片的精华所在, 而且本人的最爱, 最出彩的两场戏也出自于此: Adele和Emma的争吵和多年后咖啡馆重逢. 这两场戏已我看来已经完全不是在表演了, 因为我看不到任何fake的成分在里面. 出轨一场戏从Adele一进门被Emma质问,撒谎,被揭穿,解释,懊悔,到最后被Emma赶出家门, 两位演员奉献了本年度现象级的表演, 大量的特写镜头要求对每一丝情绪的刻画都必须接近完美. 尤其是当Emma愤怒地把Adele的东西从柜子里往外扔的时候, Adele哭得就像个在愤怒的妈妈面前犯了错误的小孩一样, 被Emma推到跪在地上, 那种绝望完全写在她的脸上. “I don’t love him, it’s you who I love!” 这里的Adele哭得真是让人心碎, 如果我是Emma的话是完全不可能狠到说出whore和slut这样的词来骂她. 有的时候我也在想,如果Adele真的是跟另外一个女生出轨的话,Emma是不是还会这样骂她. 当然,两场戏的拍摄过程也很是辛苦. 吵架的戏拍到Adele的手被门夹伤, 更有意思的是, 据说咖啡馆重逢的戏份是Adele和Lea在一起拍的最后一场戏, 导演有意为之, 让她们把片场最后一天即将要分别的情绪带入到这场戏中, 可以想象这场戏的成功和震撼完全来自于她们真情实感. 二人在咖啡馆里控制不住互相亲吻时,两人几乎都是睁开眼睛,Adele甚至在一瞬间露出了一种惊讶的表情,惊讶于Emma如此激烈的回应,以至于随后Emma所说的I don't love u等催人泪下的话简直令人难以置信。
这场戏同样是靠演员的即兴发挥,所以从某种程度上来说,演员Adele在拍摄时可能有一种被Lea的表现所惊讶到的感觉。
Lea如此热烈的亲吻Adele也算是一种告别co-star的方式吧。
就好像这场戏的成功掺杂着一半的表演成分,另一半来自于埋藏于Lea和Adele心底的真实。
关于graphic sex scenes: 检票的时候没有让我出示ID着实令我惊讶。
对三大段explicit床戏略有耳闻,但这绝对不是吸引我去看的重点. 任何抱着去电影院看A片心理的人都是对电影艺术的不尊重. 这里真的要赞一下我那场里观众的素质, 从头到尾影厅里都出奇的安静, 就连在graphic sex scene的时候也没有出现别人所说的笑场的情况, 更何况除了音响声音略大之外我完全没有觉得有多尴尬.....(或许是我一个人去看的缘故= =). 另外, 来看此片的观众以老年人居多,除此之外要么是女生一个人, 要么是两个女生一起来看, 可见如果对此片的受众人群进行一下研究的话应该会得到一些很有意思的发现.关于ending scene: 很明显,所有理解为阿拉伯男最后会成为Adele的下一个对象的人都犯了一个很大的错误. 导演在结尾有意地暗示了观众,即阿拉伯男追出去后与Adele走的是完全相反的方向. 我完全相信导演在这里有意否定了部分观众认为阿拉伯男将带给Adele新希望的想法. 至于真正的Adele未来人生轨迹是什么样子,我想导演也不确定,所以才会设置这样一个open to all possibilities的结尾. 而我更愿相信Adele最终确定了自己的sexuality, 寻找新的人生伴侣.One final thought: An open mind is a must to appreciate this mind-blowing masterpiece.
看过这电影之后,包括我在内的一些人,也像阿黛尔一样恍惚和不快乐了。
大概因为我们心里也有和阿黛尔一样的问题,却也像阿黛尔一样不知问题所在,所以先弄明白阿黛尔为什么恍惚、为什么寂寞、为什么爱流泪,为什么不快乐,才能真正对这部电影释然。
其实想要解释阿黛尔的各种为什么,首先要从艾玛说起,为什么她不恍惚,为什么她不那么寂寞,为什么她不常流泪,为什么在阿黛尔流着泪问她是否快乐时,艾玛流着泪却也坚定地回答“快乐”?
作为共有同性取向的人,阿黛尔和艾玛有一些共同之处。
她们同样知道自己想要什么,比如女人,碰到喜欢的女人,她们也毫不犹豫去猎取。
但阿黛尔和艾玛也有不同之处。
就是阿黛尔从未承认过真正的自己,这也决定着为什么阿黛尔为什么从未爽朗地笑过,决定着很多人为什么一边看电影一边痛哭流涕。
当高中生阿黛尔知道自己喜欢女人,只是抑郁地流了一次又一次眼泪,然后跟随身体去享受欢娱,她拒绝不了欲望,就像她拒绝不了食物和男人一样,她不在乎食物是不是会让自己发胖,也不在乎男人是不是在音乐和文学上有同样的喜好。
促使阿黛尔行动的都是本能的饥饿和本能的欲望。
可是就像她和高中时的男友上床,和艾玛生活和做爱,无论她怎样在行为上心安理得,心理上的却从未对自己的做法有过认同,也从未在面对自己的爱情和爱人时真正快乐。
阿黛尔明明得到了不寻常的情感和不寻常的人,却还是要骗自己,认定自己是一个普通人,要过中规中矩的生活。
明明已经证明了自己和男人做爱毫无快感,明明已经亲吻了女孩儿,明明已经确定了自己渴望蓝头发的艾玛,却还尖叫着对同学说自己不是拉拉,明明在艾玛家的餐桌上已经吞下了一个又一个从不尝试的牡蛎,可她还是催眠似地对别人讲述自己“进入教育”的职业规划。
阿黛尔的生活明明已经发生了改变,她却不去正视它,就只能接受内伤一般承受之后的恶果。
比如在第一次艾玛在家中举办的画展上,当阿黛尔面对画廊老板对她觊觎般的鼓励,面对艾玛迫切地对她进行文学创作的怂恿。
阿黛尔也选择了忽略,忽略那个曾经在文学课上的沉浸在一段文字中的自己。
阿黛尔还是觉得自己应该像嫁了一个普通男人的家庭主妇那样生活,不该去进行文学创作,而是更应该受用客人夸奖自己做的意大利肉酱面特别好吃。
这也注定了当事过境迁后两人再次见面,艾玛在咖啡馆决绝地说已经不爱她,而更爱的新欢是个画家,即便性生活不如往昔又怎样?
因为对蓝头发的艾玛来说,那个学文学的女孩,从学校的朋友身边走开,和她一起躺在公园长椅和草坪上的女孩,一起聊到有共同喜欢的文学作品的女孩,她画作中的缪斯女孩,只有这样的女孩才是让艾玛有欲望的阿黛尔。
第一次在家中举办的画展聚会令艾玛看清楚阿黛尔失去了这种光华,看清了这个女孩原来是一个只会做美味的意大利肉酱面,只会刷盘子,对文学创作和艺术丝毫不感兴趣的女孩。
当天晚上,艾玛就拒绝了与阿黛尔做爱,是因为阿黛尔的魔力已经消失了。
不过她在聚会上与她调情的孕妇画家身上重新发现了这种光华。
当然阿黛尔也发现了这种私情,但阿黛尔仍旧没有正视这个问题,而是逃避了,甚至向往常一样,在艾玛留宿在孕妇画家的夜晚,被寂寞和抑郁胁迫,被欲望推着和男同事上了床,最后东窗事发,却还是本能的选择了撒谎。
艾玛问她何时学会了撒谎?
其实她一直都在对自己撒谎,告诉自己什么事也没发生,自己没有喜欢女人,艾玛没有跟别人调情,艾玛没有对自己冷淡,自己也没有和男人上床。
其实在电影里,阿黛尔也的确真正的快乐过一次,在她还是高中生时,参加同学们的游行,阿黛尔大声喊了出来,唱了出来,开心并且自在。
相信这也是故意与之后她和艾玛参加同性恋大游行所进行的对比。
即便她早就可以和艾玛在同性恋游行上拘谨地跳舞,也可以在艾玛的朋友面前和艾玛貌似坦然地亲吻,但她还是不能彻底的快乐。
同样还有一次她与男同事跳舞,看似也很开心,肢体语言能够完全告诉大观众,可是黑暗的环境和看不到的表情似乎都在预示,这不过也是一种因为看不清自己而仅仅满足了欲望的行为。
蓝头发的艾玛为什么不恍惚?
因为她显然提早就挣扎过,而且做过更深入的挣扎,形式上的挣扎。
她读萨特,见面之初她就对阿黛尔诉说,萨特曾经给予她存在的理由,令她在某个年龄段就已经对自己进行了认同。
如此一来,她之后追求和得到的每一样东西,都十分光明正大,所以无法根深蒂固地不快乐。
刚看完电影,心里总是觉得蓝头发的艾玛无情,阿黛尔可怜,可是艾玛才是那个真正真正爱过的人,她和阿黛尔在一起的时候,明白自己爱着对方的肉体和精神,而分开的时候,也大喊着让阿黛尔完完全全地离开了自己。
阿黛尔呢?
她真的爱着艾玛么?
艾玛只是她的最爱的那种食物,她的欲望,她的不能缺少,少了艾玛,她仍旧能靠其他食物存活着,但却总是欲求不满,空虚恍惚。
因为她没有真正爱过,也没有真正不爱过。
还有,你有没有觉得主角阿黛尔很熟悉?
假如你看过的样很“法国”的电影《斯黛拉上学去》,那你琢磨一会儿,就会怀疑阿黛尔也许就是斯黛拉长大以后的样子。
两部电影里的女主角名字中不仅都有一个黛字,更重要的是她们身体里都有触角,这些不知哪里生出来的触角,竟然肆无忌惮到处抓取寂寞。
她们以为自己只是在安安静静地观察生活,以为自己不动声色,却不知道自己已经比别人更加深入和激烈地投入了生活。
在《斯黛拉上学去》里面 ,有个拿救济金的男人就发现了这样的斯黛拉,发现了她与众不同的地方。
在《阿黛尔的生活》里也有一个人发现了阿黛尔的不同,就是那个在第一次聚会上怂恿阿黛尔去纽约,在片尾追着阿黛尔出画廊的演员。
他说对阿黛尔说,现实里你更美。
但阿黛尔却永远发现不了真实的自己,因为从艾玛画了她的第一幅素描后,阿黛尔就一直躲在她艾玛的画里,早已看不清自己了。
电影感情部分的处理,又和拉德克利夫·霍尔的小说《孤寂深渊》十分相似。
一对恋人中,一个是有才华的艺术家,另外一个却陷入了无法言说的孤寂。
应该还有相似之处,但是那书我忘得差不多了。
应该已经不流行这样的影评,但是下午看完心里很难受,所以去看影评找找安慰,但是排名靠前的影评们更让我难受(什么caocaofuckcaolesleslesbian),只好自我排解。
————————————————————————————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08623/answer/21041518刚刚在知乎看到了一个问题。
《阿黛尔的生活》深层含义是什么 ?
为什么会有那么高的评价?
我就忍不住又回答了次发泄一下。
———————————————————————————— 首先这是一部直弯共赏,甚至雅俗共赏的电影。
其实,同性恋题材并不重要。
也根本不是电影火起来的原因。
假如这部电影是一块榛子味儿的loacker威化饼,那同性恋题材就是威化饼中作为噱头和卖点的“榛子”。
吃过的人都知道,吃这种超好吃的威化的时候,榛子的口味完全融入其中,舌头根本分辨不出它的位置所在,但还是好吃,美味地晕乎乎的。
而当你开始考虑,这威化为什么好吃,榛子究竟被藏在哪里,说明这威化的好吃已经进入你心里。
同样的,当你开始考虑《阿黛尔的生活》的深层含义,其实就说明它已经被植入你心底了。
很多人看过之后心里不是滋味,虽然关上了电脑,离开了影院,但口袋里仍藏着阿黛尔的恍惚和不快乐。
我们有些羡慕阿黛尔与艾玛的际遇(说是艳遇不太准确),但也害怕在自己(任何性别)的爱恋中有和她一般的遭遇。
然而,爱情也不是这部电影的主题,因为无论是同性爱,还是爱情,都无法让如此之多的人有如此之大的共鸣。
个人认为《阿黛尔的生活》主题在于自我认识和自我认同,也就是在你和自己的关系,以及你和这个宇宙所有人事物的关系。
其实这是所有人都在思考的问题,无论你承认与否,无论你是哲学家还是个无知又善妒的情妇。
阿黛尔便是一个没有去进行自我认同的一个人,也是一个从来没有真正面对和剖析自己的一个人。
电影中有无数她吃尝食物的镜头,她睡觉异常香甜的镜头,她嘴唇的镜头,这些都是她追随欲望的体现。
爱上女人,开始接受牡蛎,这些都不是正常的变化,而她却因为深究之后可能到来的痛苦,选择忽略了自身的种种变化,这和许许多多现实生活中的人一样,他们被欲望催使行动,觉得异样时,却因怕痛不愿给自己一刀,看清肚子里面真实的自己。
明明肚子里有一个真实的自己,却不承认它的存在,这是无法认同自己。
但同时,行为却被真实的自己所支配,她也就间接地不能认同自己所做的任何事情。
这样如何会快乐?
其实不只是阿黛尔常常莫名其妙的流泪,生活在这世上的人也大多恍惚落寞却不知所以。
而蓝头发的爱玛在第一次约会中,就对阿黛尔透露,自己早已进行了身份认同,她说萨特认为这个世界并不存在更高的准则,每个人都是每个人存在的理由。
当一个人如蓝头发的艾玛一样,承认了自己的存在是完全合理的,那么也就间接认可了自己做的事情都是正确的。
那这个人在生活上也少了彷徨,在爱情上也如艾玛一样敢爱敢恨敢撒手,就连宇宙在她眼中也变得简单多了。
阿黛尔的生活看似是爱情同性电影,但真正让它火起来的那些人,大概都将它看成了一部述说自我认同之路的电影,也只有这样的电影,才能够敲响大部分人在潜意识里寻找真实自己的那份共鸣。
看过一些影评,认为艾玛和阿黛尔原本就有“阶级”上的差别,这也是她们注定分手的原因。
没错,电影有很多细节都在欲语还休,都在明着暗着说些什么,但我始终认为,人生的终极奥义不过是我妈妈说过的那句话,“自己觉得是什么样的人,就做什么样的事。
” 无论是什么原因,能导致结果的,都是极其个人选择,而个人的选择,又完全建立在,此人现阶段对自己的认知之上。
————————————————————————其实不论在豆瓣还是知乎,大家在评论里的观点都很多,而且深入又独到,但只是说这部电影的话,我觉得阿黛尔为什么恍惚的最终原因,还是她遇到问题的时候没有去思考,更没有对自己的疑惑进行解答,而是放任这种如氤氲一般的蓝色雾气把自己染到恍惚和忧伤。
我为什么这么说?
因为后来我偶尔受邀回答知乎一个关于这部电影里一首诗歌的问题,突然又想到电影里还有几节课,仔细扒了一下,才发现这两条线索被导演安排在其中,也是别有用意的。
刚好说明了阿黛尔对自己的不认同和不自知。
关于那首诗歌和几节文学课的个人解析在这里:http://www.zhihu.com/question/22385506/answer/21203728
在微雨的傍晚看完《阿黛尔的生活》,感觉一如片中如影随形的「蓝」,既温暖且忧伤,直至最后的清朗。
然后明白了所有刻骨铭心的爱情其实都一样:带着不可思议的魔力不顾一切朝你飞奔而来,在你还来不及思考应不应该接受之际,已然开始。
相爱的过程,有无与伦比的甜,也有难以预料之苦,说分离很容易,道尽其中的自我挣扎却难上加难。
这世上总有那么一个人让你觉得爱着时候彷佛瞬间拥有了全世界,但那个人也可能让你在剎那之间彻底失去一切,甚至自己,成为最孤独的人。
在我看来,《阿黛尔的生活》,讲的不仅是拉拉的爱情,也是许多人在爱情里的倒影。
它之所以成为一部闪耀的电影,除了因为爱情,也因为它让你看见了你看不见的自己。
【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阳光」也是「暗影」】阿黛尔第一次在阳光下见到和女生勾肩搭背的蓝发艾玛,立刻被其鲜明的个人特质所吸引,艾玛不仅头发是蓝色,眼睛也是清澈的蓝,眼角余光有一种漫不经心却能直视灵魂的锐利之感。
短暂交会,她们便记住了彼此。
有人说:爱情不是找到,而是遇见。
电影中,阿黛尔一开始对自己的性向是困惑的,她和许多同龄人一样,不想跟别人不同,但内心深处又无法控制自己被与众不同的艾玛吸引。
什么是爱情?
到底爱异性还是同性?
这些都无法预先设想,遇见了,眼神交会了,就会明白。
特别喜欢导演在阳光下让两人的爱苗逐步滋长。
公园大树下,艾玛第一次为阿黛尔素描,阿黛尔有些不安,凌乱盘起的发像她的心情,一直乱着,却仍不由自主的往前,既踌躇又渴望的神情,让她显得特别迷人。
艾玛带笑的脸庞一派自在写意,一如她想画出阿黛尔眼里散落的情绪,而非完美无瑕的阿黛尔。
或者,两人在人烟稀少的绿地随处躺下,随兴谈天,自然靠近、亲吻,阳光洒在艾玛的发上,那接近无限透明的蓝,是爱情的颜色。
可惜,这样的蓝,终究只是恋爱过程中的某一段时光。
人本就复杂,爱情里的人更是难以言喻。
有时候,你会爱上的人未必与你身处同一世界。
彼此的差异,一开始是对方身上的光亮,然而,一旦进入稳定的关系,却反而会变成对方身上的暗影。
艾玛的梦想是成为知名的画家,认为每个人都应该做自己喜欢做的事,她希望阿黛尔能发挥所长成为作家;而阿黛尔却只想当一个平凡的幼儿园老师,想有一份稳定的工作,能跟艾玛在一起就好。
其实,每个人的人生追求本就不同,但如果你进不了所爱的人的世界,曾经光芒万仗的爱情终究会渐趋黯淡。
矛盾的是,这与爱不爱无关,与人生价值有关;但这与爱不爱又有关,如果你真的非常爱一个人,或许就能在绝对自我中心之余,考虑一下对方的处境与感受。
【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仍有「孤独」的空隙】本片最引人注目的,莫过于长达十多分钟的全裸性爱镜头。
两个女演员Adele Exarchopoulos和Lea Seydoux实在演得太好!
逼真到让人不太敢直视!
性关系的百分百契合,是两人爱情如此深刻的关键。
对大部分的女生而言,性与爱很难分开,对阿黛尔也是。
她其实是个表面挺压抑的女孩,爱看长篇小说,喜欢大量描述给予的想象空间,喜欢吃不昂贵却美味的意大利面,她有自己的想法,却老觉得自己在学艺术的艾玛面前矮一截,以至于连见艾玛的家人和朋友都战战兢兢,一点都无法放松。
唯一能让她彻底放松的就是与艾玛之间的性爱,在两人的空间里,她们用身体深度交谈,到达从来不曾有人抵达的深处。
身体不说谎,能让压抑的阿黛尔完全敞开自己,她对艾玛的爱不言而喻。
然而,身体的百分百契合依然弥补不了灵魂的距离。
阿黛尔明明深爱艾玛,身体却还是出轨伤害了对方。
她哭着说:『我只是很孤独。
』那场分手戏的情绪极为暴烈,可观看的我感觉平静又悲伤,因为完全理解阿黛尔的恐惧,她很想更靠近艾玛一些,却发现自己再怎么努力也进不了艾玛的世界,她的孤独其实是恐惧,不知如何是好?
于是只能以自暴自弃的方式填满两人之间的空白。
我相信看到这场戏大家都会相信阿黛尔深爱艾玛,但为什么明明很爱一个人,还是会无法控制地去伤害对方?
我想,有时候性与爱确实无关,而与自信有关。
在艾玛面前毫无自信的阿黛尔,她伤害的不仅是艾玛,更是她自己。
阿黛尔的迷乱无措,不就像是年轻时的爱情,未必是以出轨的形式,但内心的自我厌弃常会导致自己做出伤害对方的事,只因为当时的你还不明白「孤独」是人生的常态,不是一个人或两个人的问题。
这样的阿黛尔让我想起《挪威的森林》中,深爱过世男友却一直无法与其发生关系的直子,解不开的心结注定了直子的悲剧。
阿黛尔是灵魂无法靠近艾玛,直子是身体靠近不了男友,这让我体会到,再怎么契合的身体与灵魂都有「孤独」的空隙。
这世上能真正达到百分百灵肉合一的恋人毕竟仍是少数,如果没法与自己的孤独共处,分离是迟早的事。
【爱一个人,也是认识自己的过程】电影故事并不复杂,若以简单的言语叙述便是年轻的阿黛尔爱上与她截然不同的拉拉艾玛。
两人有美妙至极的性关系,也介绍彼此的家人朋友给对方认识。
两人同居后,阿黛尔渐渐感觉到彼此的差异,艾玛忙于自己的世界,孤独的阿黛尔出轨,艾玛发现后,怒而与其分手。
分手三年后,两人再见恍如隔世,但艾玛已有另外的生活,最终两人仍没有再在一起。
结局一如许多分手的爱情在意料之内,但我想说的是,那场久别重逢的戏实在动人至极!
结果已经不再是关键,而是两人眼里的挣扎,艾玛的眼里仍有爱意,阿黛尔抱着一线希望想再续前缘,但仍被拒绝。
有爱却无法再爱的感伤,让人不胜唏嘘。
事实上,艾玛确实已原谅阿黛尔,也仍被阿黛尔深深吸引,但她就是无法再与阿黛尔在一起。
不见,不是不想见,是不能见;不在一起,不是不爱,而是爱。
我认为这就是她对阿黛尔的爱,知道两人不适合,也无法抹去阿黛尔背叛她的阴影,即使排除万难重新在一起,已蒙上阴影的爱情也不会只剩阳光。
真正的爱,其实是节制。
又或许,因为曾经深爱过,也曾经刻骨铭心疼痛过,才明白保护这段爱最好的方式是保持距离,将爱留在内心深处。
我非常理解这样的艾玛,也喜欢这样节制的艾玛。
一直觉得经历过背叛还能重来的爱情,也许是还未到伤心处,还能给自己退路,或许是还未走到极致。
以前觉得即便此生不再亦难再续,很是伤感,现如今却发现生命中的挚爱也许唯有留给回忆,才能永远保有最温暖的色泽。
后来的阿黛尔总是穿蓝色,后来的艾玛却不再有蓝色的头发。
蓝色,曾是最温暖的颜色,最后却成为伤感的印证。
但换个角度看,能爱到迷失自己,遗憾悔恨,不也是更认识自己的过程。
爱情是光也是影,每一段失去的爱情都是为了让后来的自己更珍惜所爱,并学习与孤独同在。
可能这是我这么多年最期待的一部电影,在知道它得了金棕榈之后,几乎日日盼着预告片,在预告片出了之后几乎每天看一遍。
而之前也买了漫画来看。
居然是来法国第一本在一个小时内看完的书。
而电影呢,很好的吧,漫画没有描绘的细节,全部用一种非常写实,又那么符合生活逻辑地把故事圆满的填充了。
故事很简单,一个女孩在青春期,对性的感知与迷茫。
再到遇到一个人海中,轻撇一眼就无法忘掉的女子,何况头发还是蓝色,这么扎眼的颜色。
于是,邂逅,熟知,相爱,生活在一起,不可避免的产生问题,出轨,分手,失恋的痛楚,尝试着复合,最后再见面,发现其实她已经不在她的世界里,虽然画廊里展出的画上,画的都是她。
电影改编自法国同名漫画,和漫画的出入,大致在于,漫画的叙述主角应该是Emma,而电影是Adele;漫画用很多的篇幅去表现Emma如何和Adele在一起,两个人之间关系未明的纠缠,而电影则更着重与Adele在分手之后的种种;结尾的变化,还有Adele的职业的确定为老师而非公司职员。
很佩服Abdellatif Kechiche的大胆尝试,很少有一部电影,在一部三个小时的长度里,前两个小时居然几乎用的都是大特写的镜头,拍主角上课,吃饭,睡觉,自慰,做爱,洗澡,调情,但是却不让观影者对此手法心生厌烦,没有任何的被侵略感。
这种手法的运用,另一方面带入感极强,特别是在面对电影巨幕观影时,整个屏幕上充满着女主角的影像,她对Emma的眉目传情,她吃饭时候的愉悦,她的困惑与迷茫,甚至做爱的时候,还在用大特写。
给人的感觉 -- 震撼。
还有长达十几分钟的性爱场面,非常的让人震撼,倒不是说内容,而是完全没有任何配乐,最直观的方法去呈现。
想来阿黛尔的生活,其实也就是把她人生中这段经历,用最直接明了的方式呈现,当然它也在呈现两个人的爱情故事。
“爱情发生的可能性,有千种,万种,是擦身而过的一瞬,是阳光下的回眸,是某种气味或一句聪明的调皮话,但是分手的理由,总是单调的一致,无非即是不爱了。
”几个眼神的对视,几段暧昧的调情,交待了两人的相爱,而常规的爱情电影总是更喜欢表达--“成为爱情的过程”,往往对情侣之后,生活之下的情景较少如此事无巨细的展现。
想必导演很清楚,负面情绪的感染力远胜简单轻松的快乐。
蓝色是第一章里爱情的主色调,而第二章里它的功能就转为分手的写照。
Abdellatif Kechiche从电影第一篇章就做了伏线,两个家庭聚餐的场景与布置上的不同,对话和氛围上的差异。
虽然没有把“Emma在Adele家半夜裸身去厨房拿牛奶喝,以致于被Adele的妈妈发现两人的关系”,这段在漫画里算是有张力的情节放入到电影里。
但是他还是很好的选取了转折点。
整个电影的转折点,被导演很巧妙地安排在阿黛尔辛苦帮Emma筹备朋友的聚会。
而这个聚会上,艺术家的朋友,不是圈子里的人,自然也跑不远。
在聚会里,身为幼儿园老师的Adele发现自己是个局外人。
这种残酷的发现,不仅仅表现在Adele时不时的瞧着Emma在聚会里的一举一动,同时也被镜头适时虚焦人物,对焦在背景里的默片 -- 用那黑白默片里夸张的表情去映衬Adele的焦虑心情。
逃避,是对问题所能采取的最快措施。
在聚会里她只能靠自己不停的忙东忙西,去照顾Emma朋友是否enjoy party,来证明自己也在参与这个party。
而对于法国人或者艺术家来说,一个风趣幽默的对话或辩论,远比美食来的更重要。
他们爱美食,但是他们更爱咖啡。
这是伏线一。
而伏线二是后来在Emma工作方面出现问题,她在一旁吃早餐,却也提不出半点建议为Emma分忧解难。
距离的开始,意味着冷漠入侵在两者的关系间。
Emma忙于事业,无暇分心Adele, 从情感上合理的构建了阿黛尔肉体出轨的理由。
于是,他们也如一般情侣一样,最终走向了分手。
分手那段性,确是是张力十足,Emma的爆发也是Lea终于在整部电影里,有了属于自己的关键一幕。
之后便是很长的篇幅去描述,Adele失恋后的各种场景。
想必,爱过一次,分过手的人,是能从中感受到那种挥之不去,又突然袭来的痛。
可以说是年度里最好的,表现失恋中受伤一方的种种的体验片。
她们相遇是因为蓝色擦身的一瞬,而分手后的那场再见戏,两人同样穿着各自蓝色系的衣服,坐在一个蓝色点缀的咖啡馆里,而一切早就不可挽回,-- 一个人不爱了,那两个人的缘分也就到头了。
电影结尾,阿黛尔去Emma的新画展,看到了Emma和她的现任。
现任以一种女主的身份置身与画廊里 -- 与Emma的关系是平等的,能权衡宾客之间的关系,能给Emma事业一臂之力。
也许在阿黛尔转身的那一刻,她明白了,自己自始至终都未曾在这段关系里找到过平衡。
记得有次看导演的采访,他说,阿黛尔和Emma的分手,其实是阶层之间的差异所造成的。
Emma代表的艺术圈,也即上层社会,话题总是关于艺术,哲学,连带Emma的家庭,非常的开放与轻松,对同性恋的态度亦是宽容。
而阿黛尔来源于中下层,她的家庭对艺术完全没有兴趣与不了解,对同性恋的态度也是反对。
这点导演用阿黛尔家庭的聚餐,emma来阿黛尔家的聚餐之间的对话,以及阿黛尔父母为她过生日的聚会(内容也是极其简单的小家庭),甚至阿黛尔所处高中,那些同学对同性恋的反感,都可以窥视出来自两个阶层之间的不同。
但是,这部电影妙在,导演完全是在展示一个人的生活,始终是一种中立的姿态。
(突然想到le monde这个报纸,在法国算是最中立的,虽然稍微偏左。
)当然,也是看的出,他对阿黛尔的爱,对一个迷茫女孩到坚强女人的转变的用心刻画。
-给五星,是因为从来没有一部电影,可以在我过分期待的前提下,能给我超出更多的。
当我走出电影院,到街上,面对着巴黎的街道都不知道该往哪里走。
曾经遗忘掉的感觉,瞬间就把自己找回来。
每个人的故事都是不同的,但生活里总有那么些个线索,可以把一种情绪串联起来。
而这部电影所给的启示就,一部好电影,它做只是最具还原度的呈现了生活,但是,它把观影的人,带进了电影里,主角的世界。
她的世界,她的故事,只是一个入口,而把观影的人最终打动的,其实是“我的世界”,或者“我们曾经或即将经历的生活”,是那一部分把我彻底打动了。
或者,我在阿黛尔身上看到过自己。
-这篇影评其实写完已经有几个月的时间,中间也重新再把电影再看了几遍。
以及也看了周围些友邻的影评。
好多都是关于Emma与Adèle之间出轨的讨论。
1.一段关系里,没有一个直接完全的责任人,就正如两人会在一起,绝不是一个人单恋的结果,而分手,也不全然是另外一个人的错。
2.为什么会把她们的分手怪责于阶层的不同?
举个自己的例子吧,到了巴黎才学的艺术史,刚刚开始到了卢浮宫参观,是到无数的艺术珍品在眼前,除了那一声的wow之后,是铺面而来的羞耻感,而同学在讨论,Poussin 和Rubens , 我连两个人是谁都不认识的尴尬,又有谁可以了解。
即便如何努力想加入,但起码得先学了艺术史,懂得他们到底是谁,做过什么。
而在我学了一年之后,身体力行看了无数展之后,是变了,值得不是价值观或者人生观有什么变化,而是注意力点。
自己的生活里,是围绕着艺术,电影,音乐,看展是为了更好的学习与拓展生活,而这一年所交到的朋友也是这个圈子里的。
然后呢,我的以前的朋友,一年后来到这里,我们从曾经非常好的朋友,变成,见面也不知道聊什么。
是人变了的结果。
回到故事吧。
两个人在一起的时候,一个高中,一个大学,世界对青年来说是很小的,学习,爱情,就是一切。
而工作后或者更成熟之后,一个是幼儿园老师,世界依旧是如此,没有得到拓展,而另外一个是艺术家。
一个艺术家如果停止拓展她的世界,她的一生也就完了。
拓展,就注定她的一生要无限的膨胀,去接触不同的人,不同的知识,艺术理念和哲学。
如果一段关系,两者达不到同步,如何可以平稳同行直到人生尽头。
这段关系,可以说,阿黛尔没有变,一直是如此爱着Emma,变的是Emma.但是,谁能怪她呢?
两人的感情始终是无关道德层面,不论是精神出轨也好,还是肉体出轨,如果不是感情早已有了裂缝,也不会得到这样的果实。
说到阶层,艺术,从来不是属于大众的,它从诞生开始,一直是社会金字塔最顶尖的玩物,而艺术家说白了也是为那一阶层人服务而已。
而老师,是为所有人,没有贵贱之分,很伟大的一个职业。
正如电影里的Emma,她的爱与不爱是忠于自己,不会顾虑他人。
而Adele,就像老师这个职业的设定,从家庭,从自我,去是牺牲自己。
这个电影设定本来就是有阶层性的,这也是它高于原著漫画的地方,为什么她们不是来自两个相同层次的家庭和专业?
当然,爱情是可以发生在任何的情景里。
Adele舔着嘴唇说自己喜欢吃,什么都吃但不爱吃海鲜,甚至吃饱了还要再吃。
与男友分手躺在床上痛哭的时候,也不忘从床下掏出一包零食边哭边吃。
身体本能的基本欲望占据了她的大部分,她不知道自己真正想要的是什么。
朋友们谈论某个男生喜欢她,这个男生很好很有型,Adele就觉得也没什么不好,还能迎合自己的小伙伴。
他们做爱的时候并没有亲吻,只是为了破了自己的处,为了解开对自己性向的迷惑。
第一次在街上瞥见的一头蓝发的Emma,Adele就被她深深的吸引。
Adele最喜欢蓝色,大部分衣服是蓝色,被子枕套也都是蓝色。
晚上在床上脑袋里满满的Emma,边想着她边自慰。
令Adele困惑的不是自己的性取向,她的爱无关性别。
真正令她困惑的应该是无论她怎样都无法融入Emma的生活。
Adele能够感受到Emma的时刻只有在做爱的时候,别无其他。
Adele帮忙筹办了Emma的party,所有的食物都是来自Adele一人之手。
所有的人都夸食物好吃,但她却怎么也开心不起来,她根本无法插入他们谈论的话题,只有一人和她说番茄酱很好吃在哪买的的时候她才能侃侃而谈,因为这是她所熟悉的领域。
感觉Adele就只是个厨娘而已,不停的问朋友们需不需要加面,像个局外人一样,整个party都在梦游。
Emma头发的颜色由蓝色变成了后来的金色,预示着Adele所迷恋的终将离她远去。
分手的导火索是Emma发现Adele的男同事送她回家,逼问他们一共上了几次床。
Adele一味的掩饰最终崩溃,Adele太孤独了,除了Emma,她一无所有,除了爱,她一无所有。
可是思想上她们根本不能交流,她们就不是一类人。
而真正的爱情,是两个丰富、且频率相同的灵魂之间实现的共振。
重逢的咖啡馆里,Adele不能自控的吞食吮吸着Emma的手指,以及疯狂的亲吻和摸索。
说我想念你,我想念我们不能触碰对方、不能看到对方、不能呼吸对方,我想要你,无时无刻,没有别人,我想念我们的一切。
相对于Adele的失控,Emma虽然有眼泪但还是显得泰然自若。
Emma终究还是起身走了。
三年后Emma举办了画展邀请了Adele,Adele穿着心爱的蓝裙子。
她依旧还是像梦游一样的在画廊里游荡,看着Emma的女友像女主人一样的接待客人并给客人讲解。
最后默默的转身离开,消失在街上。
她是否知道自己不管怎么样加快步伐,始终都赶不上Emma的脚步。
你以为是自己太笨哪里做错了或者是没有好好把握,其实都不是的,感情都会走。
还记得那个最美的时刻吗,在公园的长椅上,逆光下你们亲吻。
光在你们的唇齿间忽明忽灭,整个世界都为你们停止。
刹那即永恒,多希望永远停留在那一秒,你爱我的那一秒。
对不起,我也不知道自己怎么了。我只是感到孤独。
阿黛尔太可惜了
阿黛尔就是一个碧池好不好,我觉得很无病呻吟呢
许多年以后,阿黛尔会回想起她与艾玛在咖啡馆分手的那个遥远的傍晚,她们的爱曾越过性别身份的鸿沟,却穿不透哲学卷册的薄页。
不同的灵魂也许可以相爱,却难以相伴一生。
又臭又长。无用的对白,无用的特写,无用的各种。
被短评里“阿黛尔的性生活”这条笑到......
真的很难看。。。
诚然,剧作之完整,人物之生动,形象之生活,情感之丰沛都令人叫绝。但三个小时的片场实在太长,不得不令人瞌睡。虽然这种真正意义上的生活还原之难,之准都彰显了本片的高品质和情感的饱满程度,但是取舍有度在我看来也一向是好电影的重要标准。
完全不知道这片子好在哪里。。。。
不要考虑同性还是异性,首先是一部爱情电影。初恋的心动、冲动、性的快感、爱的疯狂,渐渐平淡、背叛、失去的痛苦,像个完整的圆,如很多人经历过的爱。影片突破了性别,仅是一个单纯的爱情故事。改编得非常成功,尤其后面的处理,提升了全片。阿黛尔的表演真实且让人感动,好像这一切是真实发生的
扮演Adèle的Adèle这个月才满20岁!在我心目中可以和蓝茉莉里的凯特女王一较高下。片尾画展上的她,正如当初酒吧中的她一样痴缠无他顾、寻梦千百度,却再也寻不见那盏阑珊灯火。
本身就比较平庸的故事被过多不必要的性场面弄得庸俗,不愧是顺直白男导演拍出来的女同片😅那些doi的情节完全是不必要的,时间过长,把电影的节奏打乱弄怪
故事是写实唏嘘的,但镜头也是极其剥削的
有些人是长颈鹿,不需学会飞行就能摘到星星;有些人是变色龙,不需要走动便能隐藏自己,但阿黛尔只是阿黛尔,想吃就吃,想亲吻就要一个真心实意的吻。最残忍的不是结尾,甚至不是阿黛尔流着泪说出你已经不爱我了的时候,而是艾玛微笑着推门走入咖啡厅的瞬间,爱过的人最怕的是彼此终于能够相视微笑。
断断续续看了一个月终于看完了
爱情 青春 不需要性别 只有离别
说好了的 艺术来源于生活 要高于生活 怎么拍成了现实生活呢
真的有那么好看么……真的没有那么好看吧,这大概是第一部我因为床戏太多不断快进的电影了,你们知道在火车上看这部片子要忍受多大的眼神杀伤力么!你们不知道!
Get physica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