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儿子已经升上学院,离家到外自己生活。
有时候我会设身处地,想象他有没有想家;毕竟这是他第一次独立生活(虽然金钱上还是脱不了脐带!
)。
家,对他此刻的心情,是什么概念呢?
不仅是永远准备好的饭菜而已吧?
幸好他叔叔住得近,婶婶时常在周末邀他过去吃顿家常菜,一解思乡之愁。
这种血缘关系的关心,支撑起的安全网,让一个人稳稳地抓住土地,安心地拔高,开枝散叶,另长成一株覆盖宽广的大树,继续呵护树荫下脆弱的幼苗,让他们也有机会慢慢茁壮长大。
对那些不幸的,没有大树遮阳挡雨的弱苗,家又是什么概念?
生病的大树,自顾不暇,甚至有可能把病菌传染给幼苗,一起败坏。
昨天一口气看了两部日本电影,《海街diary》和《欺诈计划》。
日本的某些电影,细腻得近乎沉闷,节奏缓慢,你一直在等,该发生高潮了吧?
结果只是轻轻的交代而已,叫人泄气。
日本民族,真是个太会隐忍的种族啊!
从前看过跟据真实新闻改编的电影《无人知晓》,一个激烈的故事,拍得徐徐缓缓,不需抢地呼天来控诉社会的残酷。
日本的style就是不跟你来凶的,轻轻刺你一下,却直中死穴叫你血流不停。
三部都是围绕在‘家’的故事,不完整的家,怎么尽力过着小确幸的日子。
没有家长的孩子,自力更生。
《海街日记》的女生们还好,奶奶陪着,长大了之后,爱屋及鸟,慷慨地把同父异母又丧父丧母的小妹接过来住,即使小妹的妈妈是破坏她们家庭的第三者。
《无人知晓》里的四个孩子,招母亲遗弃后,无电无水无收入无上学无户籍的日子里,在一间小屋里互相依靠,挨着活下去,特别心酸的故事。
他们匿藏在小镇云云众生里,谁也不知道。
若不是小妹意外死亡,哥哥偷偷把小妹塞在旅行箱,带到飞机场挖洞掩埋,否则也不会曝露他们的踪迹。
《欺诈计划》开始,男童在课堂上发表作文“家庭介绍”,爸爸站在课室后面紧张聆听。
叙述的画面是一个普普通通的中产阶级,收拾得整整齐齐的小房子,女主人愉快地煮饭,女儿放学回家,顺道买到很划算的鸡肉,占到便宜,两个女的特别激动开心。
儿子们坐到餐桌等开饭,爸爸下班回家了,加入饭局。
妈妈女儿端上晚餐,大伙要验收爸爸一天的收入,当爸爸把一些现金和信用卡摊在桌上,气氛不对了。
戏里还是若无其事的,是观者觉得被耍了。
因为,爸爸的所得,原来是偷来的。
他白天穿好西装皮鞋,带着公事包开车出去,到处去寻找空置的房子,破窗行窃。
他的职业是小偷,他的妻子也有工作,是爱情骗子,大儿子到一间小印刷厂上班,制作假护照。
这一个离经叛道的家庭,像最普通的日本家庭,有着他们日常的快乐和忧心的事,如女儿儿子上高中大学的经费。
撇开他们的职业,活脱脱就是你我一样的家庭。
大人在外干的事,小的什么都知道,家人之间没有隐瞒,每个人都知道本分和禁忌,知道要互相保护。
互相保护,导演用迂回的叙事手法,交代为什么孩子们死心塌地,维护这个家,即使根本不是亲生家长。
坦白说来,是一个乌合之众的凑合,爸爸把两个被亲父母虐待的男孩偷走,妈妈自己是家暴的受害者,想自杀的当儿,却救回被亲父性侵,也要自杀的女孩。
他们之间,没一人是之前认识的。
即使如此,凑合的一家子,日子过得满足和谐,各自找到归属,平安快乐。
小弟在课堂里用他那个年纪的童语,天衣无缝地创造美好生活的描写。
要不是妈妈工作的时候出了事,他们那家或者就无忧无虑地长长久久生活下去。
“我的家庭真可爱, 整洁美满又安康。。。
”小时候老师教导的儿歌,我们都记得。
家的意义是什么呢?
家是传宗接代养儿防老?
有人替你送终?
生几个孩子让你差使?
或家是互相取暖,唇齿相依?
也想起某个家庭,某日摸上我家偷窃的空空儿。
或许我们的估计是对的,哈比人自圆其说,认为他手头正紧需要钱。
现实中,有没有如电影故事一样平和婉约呢?
我无法设想太多,身为受害者,我们才该悲愤填膺。
在澳洲看的这部片,这组合够诡异吧。
一张宣传单上二十多部电影,看到这部介绍不知怎么挺感兴趣,当然闭幕片百元之恋很不错,虽然看过,毕竟A站B站很好用……这次又重看了一遍。
忘了说,正好是一个日本电影节的志愿者,所以没有工作安排的时候就是看电影了。
听起来貌似很牛的样子,电影节……其实就是三天排片,没有明星没有媒体,只有电影,同时也有个中澳国际电影节在举办,黄教主以及很多明星都来了,各种接机各种见面会各种捧场,唯独不见人们说起电影,觉得挺可惜的,希望有更多能在影院里看到更多的中国电影。
真心不觉得中国电影怎么差了,这部电影没什么名导没什么宣传观影人数可比当时看盖里奇新片多得多,毕竟还是有很多影迷不介意那些虚的只看故事来的……不废话,说回电影。
前半部基本就是安安静静的一个长镜头展开,传统的日式房屋,五口之家,父母为了小朋友的教育很是头疼,因为没有合法身份,父亲为了支付学费以盗窃为生,母亲从事的是差不多的婚骗行业,这个不平凡的组合平凡地过着小日子,小朋友们都很清楚家庭处境父母工作但是理所当然,偶尔还拿母亲行骗时装嫩的尖声细语开玩笑,我的心声是……你大爷的……这家人到底经历了什么……转折在母亲一不小心遇到了个不省心的主,婚没骗成把自己搭进去了,那男人绑架虐待了母亲并开口一千万赎金不然就撕票。
好在长子对印刷很精通,印了足量的假钞去和绑匪会面。
本来事情可以顺利结束了,但是小儿子takashi看到母亲满身是血的样子,掏出偷偷带着的手枪打中了绑匪,此处只听见bang的一声,黑屏,继而掌声,屏幕慢慢一片光亮,切到小儿子的家长会上,他正在读他的作文介绍他的一家。
对于家里五人的介绍是从这里开始的……背景的稚嫩童声描述着生活幸福的家人们,屏幕上的画面却是相反的残酷……小儿子口中的父亲是家庭支柱,他的作文水平也仅限于一系列缺乏细节的大词描述,同时镜头对准的是有犯罪前科的父亲,正在工作正在行窃的父亲,说到父亲总是帮助我时,镜头里出现了生母把这小孩当狗一样囚禁在浴室并久出不归,父亲在行窃时发现了他于是犹豫过后还是把他带回家,这里有个细节,父亲说你好臭啊,那小孩打开了旁边的淋浴龙头并不停地抱歉对不起对不起对不起……不救这小孩才怪哩……小孩在龙头还只能出泥水的新家里发出了成为一家人的邀请,父亲送给了他一个水晶球,虽然也是偷来的……漂亮吧,父亲扬起了眉毛……然后说到姐姐,小儿子说姐姐学习成绩很好,镜头里姐姐的生父对正在做作业的姐姐说你妈妈不会知道的然后一直在后面用腰顶她的椅背捏她的脸和耳朵……之后的镜头姐姐失魂落魄地在站台向一辆疾驰而来的火车走去,一只手拽住了她,这就是后来的母亲……小儿子继续读着作文,开始介绍母亲,画面上的母亲因为味增汤做得咸被丈夫拳打脚踢,下一秒丈夫接起领导打来的电话嘻嘻笑笑:嗨,是是是。
母亲也是来自尽的,然而……遇到了同样要找死的姑娘,竟然有人要和我抢着死?!
如此缘分,都别死了吧……小儿子继续读到哥哥的部分,哥哥喜欢讲笑话,有时候拥有超能力,讽刺的是,哥哥原本成长在一个冷漠虚伪的拜金家族,父母很宠弟弟却当他空气,于是离家出走,给刚行窃完的父亲指了逃路,于是一起上路了……父亲和母亲在宠物店遇到了,然后就直接在家约会了,这里缺乏细节诶,可能编剧也觉得有点难圆吧……总之事成……回到小儿子开枪,我觉得这里长子立马去抱小儿子太好评了,话说上午看了一部女主失格男二也是坂口不过无感,这部里很棒感觉是演艺界新星在冉冉升起,目测要火哈哈。
爸爸让他们都走,骗小儿子说只是打中腿没事的,僵持了一会儿,终于决定回家,长子折返要做出长子的样子来,和父亲共进退,于是打中了父亲的腿假装正当防卫,长子找回了做大哥的感觉撒腿就跑,感觉这里处理得仓促了点……然后回忆到开始为这个家取名字的时候,说说笑笑,突然醒悟为什么开头的长镜头会定在家门口的名牌上了,有点心酸。
话说看竹野内丰最早是在悠长假期了同样无感,这部里很有味道啊。
最后父亲刑满释放,大儿子来接他,大家都在原来的家里等他,此时配乐雄壮浮夸过度,但是大叔都哭了,算应景吧。
这么说可能很变态,但是从某种程度上说,我很羡慕他们,他们可以选择父母选择家人,彼此无话不说,小日子过得非常温馨。
个人也一直很反感老拿血缘说事儿,孝是应该的,但顺……很多时候做不到也没必要勉强。
故事很温情,坏蛋的出现很突兀!
日本人的电影一向的细腻,尤其擅于描写人,擅于刻画细节。
日本人喜欢拍有关人性挣扎灰色地带等等题材,但也的确非常擅长这一类题材,看的很压抑也很温馨,日本电影好的地方在于它至少一直有新的概念!
最后影片告诉我们:有的家庭基本就是地狱,逃离就是自救。
不过这个家庭其实也是畸形的,至少完全像一个福利院不是吗?
这是一部看过以后很难说是舒服还是不舒服的电影,你甚至都不怎么好定义它究竟是哪一种类型。
虽然整体可以算是温情小清新,表达了家庭的爱给人带来的无限美好。
但因为设定是一个非正常组成的家庭,虽然这个家庭很有爱,但不可否认的是他们做的事却会伤害到别的家庭。
用盗亦有道似乎也不合适,因为里面的主人公并不全是小偷。
我没有去查阅资料,不知道编剧和导演的创作意图。
就我的理解来说,影片似乎在表达一种脱离了现实社会的家庭观。
凝固家庭成员的纽带,让每一个家庭成员都相亲相爱的不是血缘,也不是物质,而是彼此的真心关爱和发自内心的互相依靠和信任。
社会是丑恶的,它能让人不知该怎样面对自己每天的人生,但如果有了真正的家,过去再悲惨的人生都磨灭不了一家人在一起奔向幸福生活的动力。
可能是日本这个国家人民都比较内敛吧,剧情缓慢展开,没有太多对白,全靠眼神,表情,肢体语言表达情绪,开始看得云里雾里,但是耐下性子,倒进入了故事节奏,被一群看上去三观不正人的另类家庭成员深深打动了。
所有的犯罪核心居然都是为了爱,为了维护每个千疮百孔家人内心,为了这个重组家庭的温暖。
表白竹野内丰,眼神比年轻时更深邃,忧郁的气质,落寞的身形,一个充满故事的角色。
这个完整的家庭就是由五个支离破碎的家庭组成的,小偷,诈骗,造假在我们看来是罪大恶极的事情。
我看到弹幕很多人再说他们三观不正,其实我在想,三观正是一个怎样的概念,每一个人都觉得自己做的事是正确的,变态从小受到更变态的对待所以他憎恨这个世界,对于他来说他的世界都是黑暗的,所以他也黑暗这才是正确的三观,真的光明又是什么,难道你看的三观又有多值得被人赞扬?
当男主面对着前妻的离婚,自己坐牢的无奈,自己失去了所有前进的方向,开头有几个镜头就是男主观察哪一户人家比较有钱,他选择去最豪华的那一家偷钱,因为他知道,那些钱对于这个大户人家来说并不能算什么。
我不能说我的三观是有多正确,只是我认为,他只是在做自己该做的事,他的压力,他的责任,和已经破碎的理想与前进的方向。
他一直把他自己都认为错的事情当做了事业去完成他的责任,各种的不被录用让他不得不为了生活去当一个小偷,这是一个冒险但是能够赚钱的机会。
去实现他自己无法实现,但是孩子们可以实现的追求。
这才是真的现实,这样的他更能让自己活下去,每个人都有让自己活下去的理由。
只有两个都无助的人才能相互看得出他们眼里的无助。
正像小天使和男主father相遇的那个夜晚,他们都在走投无路的时候选择相信对方。
不管对于谁,男主就像是救世主一样的存在,不善言辞,但都一直付诸实践于真情。
很长一篇都是在回忆,用练作文的方式。
从文中看得出那都是在这个大家庭中的特点,与之相反的性格是他们以前的生活,可以看得出,他们现在的生活是幸福的,他们真实的自己才能够体现,这些都是以前无法触及到的。
这个题材体现出长存的温情和现实的无奈。
有的职业不值得被赞扬,但是任何一个职业都值得被尊重。
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只有大家在一起开心,这一生才会幸福。
原以为是悬疑片,看过才发现似乎《偷来的家》这个译名更适合这支离破碎的一家人。
其实,这明明是一个打着欺诈旗号的温情片。
被家暴折磨痛不欲生的少妇,在站台上救下了一样想轻生的少女;靠偷窃为生的男人,偷回两个被失窃人家抛弃的孩子;名不正言不顺的五个人凑在一起,过着好似正常人家的日常生活。
我们并不知道他们真的叫什么名字,只是水干涸了,剩下的鱼吐沫互相润湿对方。
庄子这么卑微悲情的生存方式,放到现在却也不突兀。
五个人极其认真地尽职尽责地扮演者家里的每一个角色,表面上他们是辛苦工作的爸爸、温婉娴淑的妈妈、懂事风趣的哥哥、品学优良的姐姐,还有顽皮的弟弟,看似温情实而病态。
实际上人生如戏,他们投入于自己的剧本,还不是因为这个剧本比自己原有的生活美好太多么?
因为没有,才异乎寻常的珍贵。
好梦终不能长久,所有的梦总会有醒的那天。
作为婚姻欺诈师的妈妈被男人发现,反被绑架勒索。
电影里妈妈坚定不移地对绑架者说,你不要小看他,因为他是爸爸。
习惯了“爸爸”这个词总作为一个称呼存在,反而忽略了其中包含的庞大意义,他该是这个家的顶梁柱,应该是保护家的存在。
兔子急了还咬人呢,更何况一群难得尝及温情的孩子,你要如何对一个内心创伤孩子分析现实与道理,面对一无所有的恐惧,任何人都能变成一个斗士。
梦醒未必是坏事,夜晚占用白天时间越长,美梦成真的希望就越渺茫。
片尾的时候,爸爸第二次从监狱里走出来,行盗必穿的那件灰色西装已然破旧,哥哥已变身职男,妈妈也剪掉了不能再蒙骗男人的长发。
尽管卑微,相濡以沫的鱼总还是活了下来。
我等了100分钟,全家出动行骗的大阴谋剧情终是没有等到。
现实生活就是这样啊,难不成真的有罗汉系列和欺诈游戏么。
如果爸爸是超人,那早该带着罗宾去手撕了那些没责任心的父母和家暴的渣男,这样的爽文网上看看就罢了。
生活艰难,下水道的老鼠从未想过报复谁,他们用特别的生存方式去逃避危难,为的也只是一餐一宿。
不圣母的人做圣母的事,日本小说和电影似乎总逃不过这个情结,这种剑走偏锋的打法与习惯的名门正派不同,可谁又能定义对错呢?
算是部披着一层犯罪故事外皮的情感片,啧啧啧,还是忍不住跳着看完的,日本片儿要么节奏太快(嘿),要么节奏太慢。
此片不用说了必须属于后者,当然了,这种闪回的拍摄手法还是满足了导演交代故事的需要的。
竹野内丰依旧帅,依旧帅,依旧帅。
其实没啥好说的,无非就是现代社会人性负面因素而产生出的几个流浪者凑在一起拥抱着取暖的温馨故事,仿佛在告诉我们亲爹亲妈有时候不如碰上的/捡来的蜀黍阿姨。
片中涉及到的家暴、虐儿、猥亵其实在天朝也一样存在,只是太少人敢于脱离自己已经适应的环境了吧。
光看这个中文翻译,大家就已经可以闻到重重的好莱坞模式的商业片了吧。
《欺诈计划》……那也许是讲一个犯罪的诈骗计划吗?
简介:故事讲述了一个五口之家,父亲是小偷,母亲是结婚欺诈师,另外还有收养的3个孩子。
某天,母亲在与目标男外出吃饭准备欺诈之时,不料被对方识破“欺诈计划”,随即将母亲绑架索要赎金,为了救出母亲,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想尽了各种办法……在没看这部电影之前,我们脑子里大概可以出现这样的故事了。
没有血缘关系的一家人为了救出“婚姻诈骗师”妈妈,会各种大显神通,因为妈妈的“欺诈计划”来设计一个更大的“欺诈计划”来拯救家人。
各种好莱坞枪战和特工画面出现,再不然就像香港片里的犯罪喜剧一般,出现很夸张的喜剧效果。
最后片子肯定就是一本家庭犯罪电影吧,就像《怪盗夫妇》那样?
然而并没有。
日本电影之所以可以和好莱坞影片区分开来,成为一个独立的电影类型,就是因为它不同于好莱坞式的叙事方式。
就像大家以为《百元之恋》和《百万宝贝》一样,都应该是讲一个女子从拳击里赢得人生的故事。
但其实《百元之恋》的女主角一塌糊涂,并没有赢得比赛,生活还是一样糟糕,可是在这个生无可恋的人生里,却找到了看似廉价的,却又无比珍贵的情感。
这才是真实的生活,它已经脱离了商业电影的范畴。
所以我们应该撇开这个撇脚的中文片名和简介,重新给这部《at home》来定义。
这是一部,讲诉了几个没有血缘关系、各自拥有苦难过去的人组成一个家庭的故事。
/这是一部,以“坏人”为主角的日本家庭伦理剧。
/这是一部,反社会反道德底线的社会类讽刺电影。
虽然影片利用了插叙倒叙等叙事方式把电影弄得很“复杂”,但我们仍可以把这个电影分三幕来解析。
引子:爸爸在一个浴室里发现了被家人虐待囚禁如狗的小男孩。
这个引子不仅让观众对爸爸这个小偷的身份开始不讨厌,而且奠定了整部片子的基调。
第一幕:片子一开始是很普通的家人出场。
晚上了,妈妈在准备晚饭,妹妹穿着校服放学回来还顺带买了鸡肉,爸爸下班回来了坐在桌子上看小儿子玩电子游戏,哥哥在玩电脑。
看似很普通的出场其实却不普通,没错,他们过于和睦了。
第二幕:通过小儿子写自己家人的一篇作文做为全篇线索把散落的故事情节串在一起。
小儿子在作文中介绍自己的家人,把第一幕营造的“普通幸福的一家人”拆散重装,让观众认识到原来这并不是普通的一家人。
爸爸的工作是小偷,妈妈是婚姻欺诈师到处骗男人钱,哥哥造假证(妹妹和弟弟虽然还没干什么坏事,但后面会有机会的科科)。
他们虽然看起来都不算什么好人,家庭中也存在金钱问题,但对彼此十分关系爱护(不禁让我想起现实中为了钱吵得不可开交的夫妇,很讽刺吧)。
进一步推进,妈妈诈骗失败,对方是个社会上很体面、但其实很变态的房地产商,为了惩罚欺骗自己的妈妈,对“坏人”家庭进行了反勒索。
妈妈陷入危险。
再插叙,进一步深入人物内心。
我们发现了,爸爸原来之前也是做小偷并且因此失去了一个原本可以幸福的家庭,坐牢出来以后几度求职却无法找到工作(有时候不是我们选择生活,在社会底层的人,永远只能被生活选择);妈妈遭受家暴,对上司表现得很体面的丈夫却是一个暴力狂。
这不禁让我们思考,什么样的婚姻,才算是欺诈呢;哥哥出生在上流社会的家庭,但是家人却毫无家人的感情,对于内向不会表达自己的儿子给予冷暴力,最后促使了哥哥企图杀掉父母最后离家出走;妹妹遭受父亲的猥亵却开不了口,一度想自杀解脱被同样想死的妈妈救下了;而弟弟,回到开场的引子那里,他就是一个父母虐待的孩子。
就这样,几个没有一个“好”的家庭却向往一个好家庭的人,聚在了一起,组成了一个“好”的家庭。
电影在这里已经很清楚地表达出要告诉观众的东西了:一个幸福的家庭,是自我选择,我选择你做我的父母,我选择你做我的儿子,我选择留在这个家;一个幸福的家庭,不是只有钱就可以,不是在外人看来又稳定的收入就可以,不是闭上窗帘看不到污秽的一面就可以,不是没有爱能成的;一个幸福的家庭,是我们各自有苦难,却相互理解,是我们总是惹麻烦却不会抛弃放弃,是我们爱彼此。
这里又重复了一下第一幕的镜头,一家子在晚上回到家里,妈妈在做咖喱,妹妹放学回家带了很便宜的鸡肉,爸爸也下班回家了……然而我们再次看到这一幕的时候,已经用了心里的眼睛。
第二幕的结尾,为了深化主题,在这里设置了一个“难以逾越”的难题。
弟弟拿着枪跑来杀了房地产商,而爸爸只是告诉大家说,只是打中了腿而已,这么容易戳破的谎言,只是为了保护家人。
也有人在这里问说爸爸为什么要留下来担罪,让小儿子来担也没事,反正有少年犯保护,很快就出来了,但是爸爸不够聪明,大家好像都不够聪明,对于犯罪现场的处理和反应都过于迟钝和愚蠢,却显得真实。
是的,现实生活中没有人在面对这种情况还能把自己想象成特工进行反侦察处理的。
而没有血缘关系的爸爸,作为顶梁柱,出于本能上保护了小儿子,担了罪,坐了牢。
深化主题的第三幕。
那个孤独话少的小偷——爸爸出狱了,他默默地坐在公交车站的椅子上,看着公交车上下的人,却没有要上车的意思,却也没有离开的意思,他默默等着。
然后看到马路面对穿着西装略显成熟的“大儿子”,没有多少表情,波澜不惊,没有其他人(好像在问观众,这个本来就是相互没关系的组合家庭,是否不堪一击?
)。
儿子告诉爸爸说自己找到了一份在印刷厂的正经工作,儿子带爸爸回到之前他们的家,家里的房子很破,没有人住的痕迹。
好像是他坐牢以后,家人都散了,他再一抬头,发现妈妈、妹妹和长大不少的小儿子(他怎么变丑的!
)在楼上阳台。
“欢迎回家,爸爸。
”家人说。
“我回来了。
”爸爸说。
一句日本生活里最常见的问候语,成了最打动人心的美好语句。
内心相似的人,总能找到彼此,作为此生的依靠。
那么这是一部什么样的电影,你可以重新定义了没?
《at home》
以一个小孩(小儿子)的作文,展开一个坑蒙拐骗家族的故事。
爸爸(服完刑后靠闯空门偷东西的小偷)在闯空门时碰上浴室里的小儿子(被原生家庭拴在浴室挨饿),心生怜悯带走了他;打算自杀的妈妈(被丈夫家暴,决定撞电车自杀的家庭主妇)救下同样打算撞电车自杀的女儿(被家庭教师性侵),并互认母女关系;大儿子(因能力比不上哥哥,被原来的家人冷落、讽刺)杀家人未遂后离家出走,偶遇跑路的爸爸,并为他指路;爸爸带小儿子去宠物店时偶遇了妈妈。
这5个陌生人通过这神奇的缘分而结识,最终组成家庭——爸爸继续闯空门,妈妈扮嫩与有钱大叔交往骗钱,大儿子制作假证、假钞,女儿和小儿子上学。
为了给女儿筹学费,妈妈又勾搭了一个大叔,却被大叔发现底细。
大叔暴揍她,并要求她的家人们支付赎金。
家人们用大儿子印制的一堆假钞赎回妈妈后,因看到伤痕累累的妈妈而愤怒的小儿子朝大叔开枪,打死了他。
爸爸决定由自己承担一切责任,赶家人们走。
大儿子捡起枪,打伤爸爸的腿,伪造成爸爸是正当防卫误伤大叔,以减少量刑。
这就是所谓的欺诈计划。
爸爸再度出狱后,家人们都没有离去,依旧欢迎他。
欺诈计划部分的剧情很弱,也经不起推敲,但影片的重点其实是介绍这个家形成的原因、历程,家中的日常,以及对家人们的影响。
这个家族还挺像《小偷家族》里的小偷家族的,同样靠偷盗欺诈获得生活物资,同样极具凝聚力,同样收留了一个被原生家庭虐待的孩子。
剧情有点狗血,全程看黑岛
一种幸福
看上去很温馨,但是三观不正啊,为什么要做这些骗人的勾当。
开水
故事四星,牵强的地方虽然有,但是卡司都太喜欢了所以感情五星……虽然在枪出现的那一刻就猜到后面怎么样了……结局好就好啦……
演员那么自然到位。要是无人知晓遇上森山该多好。
这么好的题材能拍这么烂,也是挺难得的
奔着本多孝好原作去的,看完实在是爱不起来。所以就是讲竹野内丰到处捡人,然后被捡来的人害得自己又进了牢子,所以当初就不该捡啊。就算曾经有过去也可以正经工作的吧,听到儿子说“我以后也要像父亲一样当个小偷。”是什么心情,难道还会感动说“儿子你真的好棒好棒喔”?。我坚信原作没这么渣!
听到小弟弟读作文“真庆幸自己生活在这样幸福的家庭…”时 那种难受心酸涌上心头 明明是几个人生不幸者组成的家庭啊 怎么就能让一孩子那样感慨呢 我知道做违法的事不好 但这就恰好说明了 其实幸福不幸福 真的只和对家庭成员付出与否有关。后半段略拖沓矫情 但是不妨碍结尾感人 表白松雪泰子
和日本人比惨,连韩国人都要甘拜下风。
ಥ_ಥ
共同犯罪吧
假期看的第三张DVD碟片,有点离谱的人物和情节设计,也许是为了说明恶人也有大善之处吧。日本气质的男女主演表现合格
剧本平庸得很,不过温情恰到好处。重点是卡司太抢眼了,竹野内丰越上年纪眼神越深邃啊~
一家人,就是要相互支撑啊。(看哭了呜呜呜呜呜呜呜呜呜)
这节奏有点浪费这个构架
三观有问题
比想象的要好看很多!煽情的部分很自然!
煽情處還挺多的,但新組合式家庭的想像, 也是未來世代的社會構圖之一吧 。
故事应该还不错,但是日本片不和我口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