英国人的喜剧有种举重若轻的范儿,不徐不疾,不轻不重,无论是什么样的包袱,也能泰然处之。
甚至讲起下三路的笑话来,也跟喝下午茶差不多。
这方面跟好莱坞的喜剧片差别巨大,好莱坞们控制不好自己的包袱,包袱稍微大一点就high得比观众还来劲。
这口味是因人而异的,就我来说,英式喜剧正好是我的菜。
《Mrs Henderson Presents》根据真事改编,讲述在三、四十年代英国有巨大影响的Windmill剧场的故事。
电影的两个主角,富有而倔强的寡妇是Windmill的老板,独断而才华横溢的犹太人是Windmill的经理。
两个人都个性鲜明,彼此欣赏又格格不入,碰撞之下大溅火花。
再加上这个剧院的特殊表演形式,在歌舞剧中加入裸体表演,又因为社会风气保守,最后拿到的许可是裸体演员站在台上不能动,所以演员们犹如艺术模特一般站在舞台上一丝不挂纹丝不动。
有趣的人物加上有趣的故事,就奠下了喜剧的框架。
难得的是,电影中有涉及到裸体的部分,甚至出现多人正面全裸的场景,可是却处理得不愠不火。
也能用裸体制造喜剧元素,却没有被人胁迫发笑的感觉。
对这样一部喜剧片来说,更难处理的是如何深化主题。
稍有不慎就落入说教的泥潭。
不少喜剧片干脆选择无厘头到底,也好过牵强说教。
《Mrs Henderson Presents》在这方面处理得很好,虽然也是一部主旋律电影,可是她把战争和国家大义放在较低的位置,更突出人性的力量,还用裸体舞台的形式来讲述。
连绵的轰炸机还在上空扔下炸弹,地下剧院中却挤满了观众观看裸体美女的演出,无论再大的困难也不能阻止他们在这里享受生命的欢愉。
或许流于浅薄,却让人动容,让人随之欢笑。
http://likeyesterday.spaces.live.com
Starring Judi Dench and Bob Hoskins, like the latter's performance in "who framed Roger rabbit" BTW. A typical English movie with wit and humour even in the most depressing situation. It made me smile.
活得有滋有味的老妇人,很多姑娘心中的理想。
即使寡居,即使孤人,也能让日子风生水起生龙活虎悠哉游哉。
他大概是想过要试试看正统的寡居夫人是怎么生活的,不过大概刺绣和资助穷人都不是他的菜,于是没人能阻止他买下一间剧院。
这个老太太连同他做的很多事儿都讨人喜欢的厉害,吵架的时候全情投入忘我陶醉,年轻时候一定是迷人的热情姑娘。
不过那个和他吵架的小老头也迷人的厉害。
如果不是战争,他大概会过的更好。
偶尔扮扮玩具熊或者中国贵妇被举到柜子上好像炸毛的小猫也是一种情趣。
如果不是战争,我们大概都忘了他其实是刚刚没有了丈夫再更早之前就没有了儿子的女人。
影片中的蒙太奇是他划着船在无边的寂寞与无助中哭泣。
不过强悍的老太太就是强悍的老太太,有漂亮裸女姐姐的剧院就是有漂亮裸女姐姐的剧院。
剧院里那些宽衣解带的姑娘也是动人的好像娇花一样,甫一上场,那唯美得如同油画的意境就傲人的惊艳了一把。
不过他们也是在台下叽叽喳喳敢于叫强悍的小老头也脱光了平等对待的强悍的姐姐们。
到最后我们终于知道了这个故事的名字的含义,强悍的小老太太从来没有忘记过自己的儿子,当然还有更多可爱的帅小伙子。
小老太太和小老头子在夕阳下跳着舞,即使背景里隐隐听得到战火的声音。
很美。
英伦的影片和美式影片总是有着很大的不同,他们往往缓慢而柔和的叙述着故事,笑料也是小块小块的逗弄着,不会堆砌或者引爆。
这片子的主题大概是艺术与情色,战争与和平,我倒觉得还有信念与信心。
小老头在战争中的剧院里给美丽姐姐们讲的话,姑娘们在轰炸过后捡起道具镇定的继续完成演出,以及最后一次演出时举起的“never”的字牌,那时候大家都还不知道小老太太心里的小算盘,只是更坚定的信念在支持着每个人,不再是之前大萧条时期为了填饱肚子的目的,每个人都在坚持着什么,慢慢的透过忙碌却井井有条的后台传到出来。
这个小小的剧场就让我错觉的想起某人来(当然这是我个人穿越而已)SHOW MUST GO ON。
——送给每一个拥有坚定内心的强者。
为什么国内的字幕组总是在没有看片子的时候就给片子起译名呢?
估计所有看过片子的人都知道片名是什么意思。
是 Mrs.Henderson Presents而不是 Mrs.Henderson's Presents真是莫名其妙的弱智错误。
对于这部优秀的电影来讲,这是一种侮辱!
这部电影的背景是二战前夕,刚刚经过一战洗礼的欧洲,人们的心灵受到巨大创伤。
影片中多次出现亨德逊夫人在墓前悼念年仅21岁儿子,表情镇定,内心痛苦。
刚失去丈夫的亨德逊夫人感觉生活百无聊赖总想找些事情做,在一个街角,她偶然发现了一家倒闭的剧院。
在把这个剧院买了重新装修以后,开始招维维安.范达姆打理剧院,毕竟她除了钱,对剧院打理一窍不通。
她是一位有趣有活力有激情的老太太,经常因为意见不合,和维维安.范达姆争吵。
争吵中可以看出她对生活的激情和不安与常态的态度。
在生意做的如火如荼之时,因为其他商家的模仿,而导致她的生意一天不如一天。
亨德逊夫人不安于现状,不听取维维安.范达姆关闭剧院的想法,而是大胆提出让剧院的舞女裸体表演。
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在法律上对女性穿裙子的长度都有明文规定,更何况裸体表演,这几乎是不可能的。
她通过自己巧妙的谈判技巧与自己特有的身份做到,舞女可以裸体表演。
男性似乎对与性总是抱有渴望,纵使只是满足视觉享受。
风车剧院的生意也渐渐好转,不幸的是战争再一次来临。
战争中的官兵,保卫国家,冲在前线。
他们在空闲的时候来到风车剧院获得精神上的满足。
亨德逊夫人身上刚毅、果断、乐观、积极向上、勇于表达自我、不“安分” 、热情的生活态度,值得赞赏。
延續精彩人生她富裕、聰明、高貴,自信又出眾,愛挑戰又經得起風浪。
她就是要告訴世人,有甚麼叫不行?
要愛,就去愛。
要做,就要去做。
她受不了刺繡、慈善團體那種平凡沉悶。
於是,她買起歌劇院。
立要開拓新式寡婦消閒,全天候式夜夜筀歌。
於是,她遇上伯樂。
此時此刻,人生彷彿隨歌劇院一起變。
她和他所拼湊的火花,是曖昧又硬朗的。
她不介意和他吵一場有意義的架,暢快又快樂。
在這個舞台上,哭過怕過,結果她們都找到自己的角色。
裸體也好,都明白何謂敬業樂業。
天崩地裂,只要一日在台上,她們都會做到最好。
她們了解自己的角色,盡力展現自己最美的一面。
“Who have think that stand on the stage will be the most safe place.”在這兒,她們找回自己,重獲新生。
外頭戰火連綿,風大雨大,有甚麼比起地底更安全、更滿足?
然而,當她鼓勵她去愛時,或許也是一份寄託,一種轉化。
可惜,卻撲空了。
究竟,錯在哪裡?
應該內疚,怪她太多事,她根本不懂現世的愛情?
還是,提醒她現在的愛情早已變了質,應跳來那個框框,來得實際?
“You don’t know anything in the real world, did you?”“You living your own world”我們總愛保護自己,困於一己的世界中。
然後,我們總以為事情只有單一的角度。
其實,新的人,新的事,才會帶我們走出框框。
她踏出了這一步,惜未力穩。
然而,當全場觀眾都為這份成功拍掌慶賀時,這種成功,這份滿足,並不是物質所能填補的。
終於,她放開過去,變得抒懷。
或者,無論七十歲好,二十歲也好……在這個舞台上,我們總會有所得著。
或者,這是一個中轉站;或者,這就是終站。
但人生,何不是活到老,學到老?
然而,誰又會沒有遺憾,只是你選擇用那一種方式去悼念。
勇敢去承認,去面對,才可真正走前。
兩星期前看了影碟, 是一直都很想看的一齣2005年英國電影. 故事講述1937年的英國, Mrs. Henderson在英國名流丈夫的葬禮後, 決心要好好生活下去, 一天經過Windwill Street上的Windmill Theatre殘破不堪, 於是把劇院買了下來, 希望找到一個歌舞劇攪手, 把劇院攪得有聲有色.二次大戰時期, 歌舞劇不但是上流社會的娛樂, 亦充當勞軍的角色. 為了標奇立異及有別於其他劇院, Mrs. Henderson(Judi Dench)找來的製作人Vivian Van Damm(Bob Hoskins)要劇院天天都有表演, 還要廿四小時不停的演, 初時十分成功, 收穫豐厚, 但其他劇院相繼模仿, 競爭激烈, 他們的Windmill Theatre開始走入經濟困境. Henderson想到更激的對策, 就是要演員赤裸上身演出, 不過要通過負責審批戲劇上映的宮務大臣一關, 他們又想到聰明的取巧方法.電影故事感人, 音樂很不錯, 歌舞表演精彩, 演員的演出都十分好, 兩位主角Judi Dench及Bob Hoskins當然不在話下. 雖然一把年紀, 卻沒有令人感到乏味. 喜歡飾演年輕貌美女演員Maureen的Kelly Reilly, 沒有驚豔的面孔, 但就是很耐看, 有一種懾人的魅力, 是電影中的舞台靈魂.導演是Stephen Frears, 亦是即將在香港上映的電影"The Queen"(英女皇)的導演("The Queen"獲今屆奧斯卡多項提名: 最佳電影, 最佳導演, 最佳女主角, 最佳原創劇本, 最佳音樂, 最佳服裝等等), "Mrs. Henderson Presents"也是Frears近年的佳作.
前几天还讲中国的禁片是外国的主旋律来着,今天就逮着个例子。
《亨德森夫人的礼物》,一部很清淡轻巧的小品式电影。
主题可以用亨德森夫人最后的一句话概括:“既然国家要他们时刻准备付出生命,那也应该允许他们享乐。
”很多人看文艺片时觉得拉拉杂杂的就问主题是什么,其实很多时候这个问题是不需要答案的。
这部片子在中国绝对通不过,因为有很多场彻底的裸体场面。
但是这些场面都是那么纯净,以至于在亨德森夫人的渲染下都有些神圣起来了。
主角是一个老太太,所有有些闷,但是这个老太太很生猛,开化,任性,所以还看得过去;背景是二战,一个老太太和战争之间奇妙的化学反应。
一个任性的老太太与一个顽固的老头又是奇妙的化学反应。
这个片子虽然让我看得有点不耐烦,格局小,情节简单,但是至少是舒服的,如果不耐烦和舒服可以并置的话。
而这是一部歌舞片,就不止是舒服了。
这半年接连看了几部歌舞片,《如果爱》,《与歌同行》,和这部。
启示就是,歌舞总是可以挽救平淡或混乱的情节;还有就是中国的歌舞片是个怪胎。
我是指《如果爱》,和另两部比起来,它的音乐真难听,我是指:别扭。
根据真实事件改编1937年 英国老爷车失去丈夫的亨德逊夫人自己去划船,这时候旁边划过一对情侣的船🚢。
吉尼斯黑啤酒英国战争公墓在法国北部风车大街You found yourself a continental.Nonsense.He's as English as you or I.英国人不承认自己是欧洲人?
还是不承认自己像欧洲大陆那样保守或者怎样?
红磨坊裸体表演I'll throw a fly at him.That's a fisherman's term. It has to do with hooking a trout.亨德逊夫人还看上那个人了哈哈哈,人家还有太太。
青春期女孩和80岁的老太太没什么两样。
劳拉*亨德逊死于1944年,她在遗嘱中说明,将风车剧院送给维维安*范*达姆
“如果国家需要这些年轻人在战争中献出生命,那就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乐的需求。
”——亨德逊夫人一个女人的史诗——亨德逊夫人敬献(Mrs Henderson Presents) (2005)笔记一部歌舞片,轻喜剧,中间看哭几次,只好承认自己的泪点有点古怪,只怪导演和演员将人性中的爱与欲望、安全与危险处理得太巧妙。
像《荷马史诗》一样,电影选取了亨德逊夫人晚年一段,讲述这位传奇女人史诗一般的人生。
一、never closed经理人范安先生(超固执的职业经理人)老头定下剧场全年无休,正合亨德逊夫人的意思,当她从亨德逊先生的庇荫下走出来后,她的生命力一下子爆发出来,第一次作寡妇,亨德逊夫人有些手足无措,她的老闺密(另一个超有个性超有爱的老太,真是人以群分啊)告诉她作有钱的寡妇就是为所欲为,果断抛弃无聊、常规的刺绣、假仁假义的募款活动后,亨德逊夫人买下一座剧院,她开始马不停蹄地工作,虽然总是被范安先生排斥到剧场经营之外,但关键时刻都是亨德逊夫人出面搞定难题。
她就像那架加满油的飞机,能飞到她想去的地方,只要生命在,不管有多少困难,她要做的事情就不能停下来。
当然,亨德逊夫人足够好命,有大笔遗产,她能将这份运气发挥至极致,这位看起来有些无厘头的老太其实很精明,她选人的眼光、决策时的果断、多样的社交手腕,让她和她的剧院可以实现never closed。
人性幽暗,亨德逊夫人身在上层社会,熟稔英式教养,多少人在教养中迷失自己,成为类型化的“马列老太”,亨德逊夫人则是一位人本主义者(她这一面直到电影最后才揭开,导演真沉得住气,包袱一直捂着),她在年轻人的需要和审查官的标准之间取得平衡,裸体表演配上世界名画,古典在年轻的女性的身体中重生!
英国以保守著称,对演出的要求很严格,但只要是艺术的,就能网开一面。
古典艺术是人性的,西方绘画中有许多裸体画,亨德逊夫人和她的团队很快开发了静止的背景(美丽的裸女)与动感音乐相结合的节目,战时成为年轻士兵们舒解紧张神经的唯一乐趣。
走上战场,有今天没明天,每个人都在恐惧与绝望中挣扎,亨德逊夫人的剧场给他们希望。
范安先生忽悠表演的少女们时说:你们的身体是上帝给你们最好的祝福,少女们将这份祝福带给即将走向死地的青年男子。
二、丘吉尔上身范安先生是一位非常能干、有个性的经理人,还有幽默感。
幽默感是英式喜剧的法宝,没有范安先生,女主就失去了势均力敌的对手,电影便不好看了。
亨德逊夫人一直是强势的一方,而对范安先生,她却总是一再谦让,甚至被拒绝出现在自己的剧院!
当然亨德逊夫人可不是省油的灯,她穿着熊外套参加面世,化装成中国女学生溜进剧场,哪像老妇人做的事?
别人对老太没办法,范安却有,他知道怎么刺伤亨德逊夫人,他带着妻子参加聚会,这一场亨德逊夫人被打败了,她败给自己的玫瑰梦。
她跟闺蜜倾诉的时候,我们完全可以忽略她们的年龄。
岁月将美貌带走后,你一定得把自信牢牢抓住,否则就不能娇嗔、发嗲、追求、勇敢,从而失去魅力,变成黯然无光的鱼眼珠。
亨德逊夫人最欣赏范安的应该是他丘吉尔上身时的激情、机智、感染力、坚决,这些特质加起来就是男人吸引女人的武器。
剧场的具体运作都是范安先生在做,他总能说服亨德逊夫人,他也是亨德逊夫人理念最坚定的执行者,观众对“静止的油画”有审美疲劳时,他雇人放老鼠让油画动起来,活跃剧场气氛;为了说服演员克服心理障碍,脱光衣服……表面上看,范安先生是俗世世界的成功经理人,战争到来,人物身上最高贵的东西被激发出来,范安先生让剧场成为最好的宣传机构,他没有笨到唱红歌什么的,他还是用“静止的油画”战斗,在一轮一轮的轰炸中,风车剧场是丘吉尔作战部的一部分!
轰炸下,人人自危,最先从恐惧中站起来的是那位冷静的女郎,她那胜利的手势胜过多少支鸡血针,剧场里的“丘吉尔”平时的功课见到成效。
三、巴黎巴黎故事发生在伦敦,剧场里却弥漫着浓浓的巴黎氛围:脱衣女郎是巴黎红磨坊的招牌;巴黎的艺术家最懂人性,“油画”有很多欧洲大陆的内容(也有美国的),亨德逊夫人最想要的是法国歌舞坊中百无禁忌的表演,展示青春、线条、热情的那种,早在1915年代,巴黎的女郎启蒙了欧洲少年,她们的形象在卡片上,亨德逊夫人的独子悄悄收藏,像他这样的少年有很多,还好有温软的巴黎,抚慰少年躁动的青春。
亨德逊夫人说:“如果国家需要这些年轻人在战争中献出生命,那就没有权利剥夺他们享乐的需求。
”享乐是公民的基本权力,她觉得自己的儿子没看到真正的女性裸体,真是太可惜了。
幼吾幼以及人之幼,那一张张即将走上战场的年轻人,她都看成是她的孩子,她要让他们享受青春,享受爱情,享受上帝的祝福。
她也羡慕年轻的姑娘们,她的老闺密说她曾经和朋友互相欣赏身体。
当一切都堂堂正正的,哪有三俗、淫秽?
亨德逊夫人的裸体表演秀,有艺术的根基,紧贴现实,禁忌之美开出的花朵——恶之花,却有着纯美善良的内涵,当暴风骤雨要来摧毁它时,爱花的人士纷纷出来护卫,英国的文化检查官居然就从了,居然又一次放了绿灯。
这是发生在上世纪40年代的故事,进入21世纪,巴黎女郎早已成为历史,苍井空等及时递补,直到公元3000年,只要人类还存在,总需要花儿催熟男人。
不过有一个地方情况不太一样,前不久我朝出台新规定,不许地方电视台多播娱乐节目,我不知道究竟是什么样的道貌岸然,才看不惯别人寻开心,非要让人们不过日常生活,接受没完没了的洗脑活动。
限娱令下,羡慕20世纪初的巴黎人、向往拥有自由娱乐权力的地方,莫名其妙哭了之外,内里五味杂陈。
老太太真不愧是国宝级的
每一个故事后面,都有另一个不为人知的故事。亨德森大胆决定将“裸体喜剧”搬上舞台,如果她不说,谁也不会知道她是为在战场上牺牲的儿子一样的年轻军人着想,一个年纪轻轻就走上战场却没有看过裸体女人的事“简直太悲惨了”。所以,可以轻易相信表象吗?
什么叫飚戏,看这部片子就知道了
有钱寡妇开剧院,裸体表演风光旖旎,纳粹阴影下的艺术存亡,删减版简直无语,把精华全部去掉还看个锤子。
一段不为人知的故事,温馨动容。
--Are you American?--Yes.--Strange people, lovely manners.
喜欢Judi Dench!
影片其实还有第二层的意思,这个其实影片在后半部分借亨德逊夫人自己之口已经说出,就是既然国家要拿去年轻人最宝贵的生命去做炮灰,那么就不能够再剥夺他们享受快乐的权利,亨德逊夫人以自己的舞台剧中的裸体雕塑作为给所有孩子的礼物,所以从这个意义上说,恐怕《亨德逊夫人的礼物》还是一部洋溢着爱国乐观主义精神的反战影片。其中所包含的西方人文主义思想也许对中国传统的爱国主义题材是一种叛逆,毕竟我们这么多年来都提倡为了国家应该放弃一切,那些银幕上的英雄现在看来也是“假大全”的厉害。
不是每个人都能当个有钱的遗孀
本来很沉闷的电影,因为亨德森太太最后在剧院前说的那番话而感人起来
劳拉移魂至裸女躯壳的那刻,莫可奈何地神伤。光鲜外衣下的喧嚣嬉闹过后,未曾触及的也就此匆匆溜走。
特别英国范儿,感人又好看的典范~~
刚要把这个片子加入“70+”的豆列发现整个豆列没了。这种心情,也是很值得纪念的。
举重若轻!
母爱让裸体剧院成为了战火泥沼中的一片乐土,看看光芒四射的仿佛圣母降临的凯利·蕾莉……二十世纪三十年代的欧洲,也够惊世骇俗
英伦情调
本片获第78届奥斯卡最佳女主角和服装设计提名。俗话说,有钱人能通天,真是一点都没错。什么“剧院”,其实就是脱衣舞夜总会的鼻祖。影片结尾那段冠冕堂皇的说辞,更是玷污了她战死的儿子的灵魂。明明是在二战前就开始的脱衣舞表演,还假托什么为随时面临死亡的年轻人送福利?!
samuel宝宝你的酱油打得真可爱~如光猪六壮士一般,裸体有时类似于一种态度表示。宾格利小姐绝美啊
这是一部好电影。在于哼德逊夫人这个角色虽然是上层遗孀。但是她没有沉寂于富贵的养老生活,也没有退居故地,跑去印度。而是在战争期间,把自己的悲痛过往当做一项事业的目标与希冀。让在战火纷飞的城市里开出一朵明艳的娇媚的风车花!老女人也需要爱情的滋润,但不如一个知心的却合得来的朋友相伴更妙
很喜欢那个年代的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