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真实魔鬼游戏》是我看的园子温的第一部电影,当时并不知道园子温是何许人也,只因对同类型电影的兴趣,才让我得知这部电影的存在。
当时是2020年的7月份,对电影完全不了解的我自然没办法在其中看到什么深刻的奥秘,于是只有短短的一句评论,将其定性为“高中无脑屠杀血腥电影“。
包括后来当我大规模重看园子温作品的时候,也没有将该片纳入重看计划,毕竟第一印象便十分糟糕。
这次重看必然抱着与当年不一样的思想,能够看到的东西自然也会更多。
该片在名义上改编自山田悠介的同名小说,不过实际上园子温改动了大量的剧情,到最后已经可以说是挂了别人的名字的原创作品了,以至于当年这部电影在日本上映的时候,原作粉丝十分惊讶,因为完全就不是同一个东西。
这部小说早在2008年就已经被翻拍过同名电影,总共一直拍了五六部,那个系列可能会更加忠实于原作。
影片开头就是一场修学旅行,女生们在公交车上进行枕头战,女主角光子的笔掉落地面,蹲下拾起。
这时一股妖风经过,将除光子外的所有人全部腰斩。
据说这段剧情是名场面,很多人就是冲着它看完的整部电影。
这个场面在园子温的电影当中已不算新奇,它就是靠血腥暴力而闻名的导演。
这段已经给全片定下了基调,而这个基调很大程度上都是在群演身上找到的。
我们可以发现,所有的群演演技都很浮夸,主要表现在过度的热情,包括在后来她们遇到死亡时尽管惧怕却完全不躲不还手。
光子虽然是因为捡笔才躲过一劫,但是她的这个动作也很不自然,因为她其实蹲了很长时间,深情地注视着自己的笔,就像从来没见过这支笔似的。
并且,所有的角色都是女性,这些伏笔都会在最后得到解答。
光子被妖风追击,进入到第一个副本。
她成为了一所女校的学生,过度的和平以及舒服的春天,让她以为今天早上的经历是一场梦。
在这一幕中,提出了平行时空的概念,这也是全片的主题。
从本质上来说,命运无法改变,也就是沿着宿命论的方向前进,但是只要在意识到达之前,做一些平时绝对不会做的事,就能够摆脱命运的控制。
人生就是超现实的(シュール),不能输给人生。
回到教室后,老师们不由分说地拿出加特林等重兵器,对同学进行了一场追逐战。
(这个场面挺搞笑的)
光子继续逃,逃到了一个小镇,成为了别人的新娘,改模换面,成为了新角色启子。
这一关,她要面对的是猪头新郎官。
不过此时的她已经学会了功夫,在神秘女子追击之下,还是成功逃亡,进入到下一个副本。
在下一个副本中,她又成为了另外一个新角色泉,此时的她是马拉松选手,就这么跑,跑到了进入现实世界的入口,变回光子。
穿过一个奇怪的厨房后,正式进入了现实世界。
现实世界是被男性统治的世界,所有的角色,以及目之所及的看板,上面都布满了男性的痕迹。
原来,她早已去世多年,而因DNA技术的发展,使得她能够在游戏当中永远存活。
游戏设计者将她召唤出来,只是为了让她与年轻时候的自己上床。
若要改变命运,需要在意识到达之前做一些平时绝对不会做的事。
在园子温的眼中,这种想要逃离命运控制的想法,最后指向的便是,自杀。
从表面上看,这部电影充满了很多恶趣味。
不过,千万不要忘记,园子温最喜欢的事情,就是通过剥削女性这一极致的方式,来谈论他所想谈论的性别议题。
杀害同学的妖风是什么?
就是在现实或作品当中频频掀起女性裙摆的、永远会被人忽视杀伤力的那缕来自春天的清风。
老师拿起加特林,也是在将《大逃杀》所诠释过的主题进一步具像化。
教育固化了女性的观念,最明显的表现就在于衣着。
据我在日本的这些日子以来,发现女学生无论何时都只会穿裙子,包括在暴雪的寒冬,因为学校是没有给女生设计裤子的,光腿神器这类东西的使用也相当于是禁忌。
其实这些女生从小就开始练就这项技能,父母在小时候就会刻意地让她们把腿暴露在外面,长此以来双腿便能够抵御严寒。
限制衣着,就是在限制思想。
下一幕的婚礼更近似于盲婚哑嫁,因为此时已经成为启子的光子,是对新郎官没有任何概念的。
从这个地方也能够稍微看出来为什么所有的群演都如此浮夸。
热情的外表之下隐藏的就是一种暴力,这是一种由群众施压而成的,逼迫中心人物就范的暴力。
很多时候女性做出选择,不是因为自己想做,而是这个社会规定女性必须有这样的成长阶段。
女性可以是领路人和同伴,有时也会成为其她女性的加害者,让女性陷入更深一层的命运循环,所以这一关的BOSS就像前一幕的学校一样,安排了两名神秘女子。
在这条充满不幸的婚姻之路,拿起武器与他者对抗,这一幕能够联想起2019年的《准备好了没》,不知道这位导演有没有从这部电影当中得到创作的灵感。
马拉松的部分更像是给主角来到现实世界提供一条路径,却也可以理解成女性的生命就像一场场马拉松,方向全部都是被固定好的,后来她试图打破道路,沿着跳台一跃而下,发现下面也围满了围观群众,这样的选择也是命运的安排。
在身旁给自己打气加油的伙伴,在后面追击的袭击者,都是主角被命运裹挟的象征。
“跑”这个动作贯穿全片,从第一幕躲避妖风开始,主角就在不停地跑,或许可以这么说,“跑”本身就携带着极强的游戏感。
当我们操控游戏角色的时候,玩家不会有太多耐心,所以很少会有角色在慢悠悠地走路,因此多以跑为主。
这也是《罗拉快跑》这部电影为什么能够成为影游融合的经典案例之一。
当主角变回光子来到现实世界,知晓原来自己的命运就是一场游戏,而所有的女性都由男性设计。
这个地方确实会出现很多自相矛盾的地方,原来先前自以为的所有的反抗,都是男性玩家在背后操控的结果。
自己找到了现实世界的入口,也是因为男性刻意如此安排。
日语原标题当中包含着一层“躲猫猫”的意思,而“鬼”的指向性则是多元的,不仅只有表面所能够看到的风、教、嫁,背后的运作逻辑更需要引起每个人的关注。
经历了教育、婚姻,此时也进入了女性生命当中的第三个阶段。
当表达情欲的时候,女性还是需要符合男性的想象,用非本我的姿态去为男性服务。
那自杀是否又真的是逃离命运的唯一方式,当她在选择自杀的时候,意识难道没有更先于行动到达吗,这个落脚点还是值得存疑的。
影片中四次出现过枕头,除却最后的这一次,前三次分别是在公交车、湖边与教室。
在女性空间中,枕头一直都只是玩具,而在男性空间,枕头转换成了释放色欲的工具。
不过这样的设计对于园子温来说还是太过于浅显直白,并没有起到什么很出彩的效果。
若结合现实层面来看,在园子温的作品当中,演员在戏里会被男性角色纠缠,在戏外又会被园子温本人纠缠,这又怎么不能算是里应外合呢?
《真实魔鬼游戏》 园子温 2015年虽然晚上是在欢声笑语中看完了这部电影,但是我知道癫狂的风格,妖魔鬼怪的剧情背后远远没那么简单。
电影演绎了一个少女去春游,无缘无故同学全被切了,她就跑阿跑~然后去学校,同学全被老师枪杀了,她就跑阿跑~莫名其妙结婚了,新郎是头[猪头] ,她就跑阿跑~又乱入去跑马拉松,可算跑到终点。
才发现这一切只是一场游戏,她早在2034年就死了,她生前是个演员,2015年拍了一部电影叫《真实魔鬼游戏》。
有一个猥琐大叔在未来的世界修复了她的DNA,制造了2015年的所有演员一样的人工智能,操控着光子的一生。
简直就是一场意淫大戏,不过可以看到园子温的良苦用心,因为背后呼吁的却是女性意识的觉醒。
你在认真看看这部电影的内容:光子拿起了笔,就告别了童年;穿上了校服就成了学生,接受教育赋予的压力,于是拼命的跟同学赛跑;穿上婚纱就成为别人新娘,并未看清对面站着那个人的真面目,就因为别人的唆使,匆匆嫁人;跌跌撞撞跑上了马拉松的赛道上,你不知道为什么要跑,要往哪里跑,别人告诉你跟着大部队就对了,于是你就慢慢跑向那笔直的人生终点了。
这像不像一场人生,你到了该读书时就读书,你到了该结婚就结婚,你到了该工作就工作。
你没来的急反应就接受了这样的游戏规则,因为后面有很多人追着你,大家都是这样跑的。
你一路跑一路丢失自己,没变换一种人生角色就认识一些新的朋友,失去一些老朋友。
你成为别人的朋友,别人的妻子,别人的同事,但是终究没有成为内心像成为的那个自己。
那如何摆脱这个游戏世界的操控呢?
超现实告诉你:去做出平常自己不会做出的行为。
凭心而论,给两星的原因是期待太高了。
谷阿莫先生吐槽了满世界的好片坏片居然在说这一部的时候一本正经地掰了一下内涵,撩拨的我心痒痒于是就跑去看了全片。
片子最大的问题是编剧不严谨。
没看过原著,对于女主角最后如何进去了男人的社会,又如何跑到了游戏操控者的空间,影片给出了一团浆糊的答案。
如果说这些女孩都是物理存在的克隆人,那么所有的场景也是物理存在的?
这就应该是个真人秀节目?
然而不是,我们看到影片最后的老宅男是用遥控器操控游戏的(顺便吐槽他玩的过程也是很生硬的切场景,根本不清楚这个游戏到底怎么玩的,可见导演自己都怕自己的故事讲不圆,急着解释),也就是说女主,女配和所有的场景应该都是虚拟数字的存在,那么这又无法解释为什么她可以出现在操控者那个空间。
你跟我说这是手法,野草莓不是也有不同时空的人在同一个画框里,但是一部影片的试听语言应该有一个从一而终的规则吧。
故事上的不严谨也成了最后寓言提升的硬伤。
我们不了解为什么杀死最好的朋友可以帮助你看清世界的真相,不了解最后主角的自杀到底在哪个层面上解放了自己(确实解放了其他人物),为什么她又在雪地里奔跑了,简直没头没尾。
如果真的想没头没尾你倒是拍成“聂隐娘”那样啊。
如果抛开影片最后,老宅男对情节背景的解释。
这部电影绝对可以成为可以媲美楚门的世界的一部电影。
我很庆幸还有那么多人看懂了导演想要表达的内容给五星。
这部电影是我近来看的电影中为数不多的可以让我完全投入进去的电影,没有一丝分神。
唯美小清新的画面和血腥的场景之间的转换产生的巨大落差让人有种别样的体验,配乐也堪称完美。
影片唯一的败笔就是结尾对背景的交代,瞬间让电影掉了一个档次。
有种国产三流恐怖片的即时感,虚拟现实的游戏让人不禁有种网游小说改编的错觉,而结尾总结的模式又让人感觉在看小学生的作文。
恐怕导演也是害怕观众看得莫名其妙,而强行加入的吧。
即便如此这部电影依然可以称得上是一部佳作,导演的野心很大。
表达的东西也很有深度。
粗看下来影片是想表达出日本女权主义的呐喊。
在结尾之前影片中除了猪头男没有其他的男性登场。
而女主逃离之后的世界则是男人的世界,而自己则是一款游戏的主角,自己的所有悲伤痛苦友情无助,都不过是男人的一场游戏,自己不过是男人操控的玩物罢了。
看到这里女权主义的内核已经呼之欲出。
我们已经从荒谬怪诞的情节看到了女权主义的内核。
如果导演是个女权主义者,那么影片所要表达的东西到这里也就结束了。
可导演偏偏是个男性。
这样我们就应该解读更深层的东西了。
把女权主义的主体女性和男性抛开,女权主义的核心是什么?
是不自由者追求自由,是被压迫者反抗压迫。
再把我们自己套进去,你发现了什么?
对,我们是不自由者,我们是被压迫者,女主是我也是所有人。
这时影片的整个脉络就清晰了,这不就是我们从出生到成人不同阶段的角色转换么,每一段情节女主都会换个面孔换个身份。
而我们不也是在人生的每个阶段就好像换了一个人一样。
第一个场景女主是在写诗的毕业生,第二个场景女主是个高三的女生,第三个场景女主是个待嫁的人妻,第四个场景女主成为了一个马拉松运动员。
这四个场景暗合了我们从孩童到学生到步入婚姻再到马拉松般的下半生。
孩童的梦(诗)还没做完我们就成为了学生(女主角问秋,我一直都在这个学校吗,之后秋对她说,这是你的教室,这是你的座位是对她身份的确认)刚适应这个身份又莫名其妙的成为了别人的新娘,昔日的恋人还记忆尤新就要与莫名的人成为夫妻(亲人朋友都觉得她老公很帅,可事实上就是一个猪头,而秋对她说魔鬼的仪式就要开始)到最后一个场景,我们发现之前角色转换时女主都是嚎啕着,而到了这个场景并没有嚎啕,而这次女主发出了疑问也得到了回答(我为什么要跑?
同伴回答她你从小就这样跑,现在也要像小时候一样跑。
快到终点时女主转换了方向而得以进一步接近真相)电影中的超现实也一直在提醒主角,人生就是超现实,受不了超现实就输了。
只有做出打破常规的事才能改变命运。
在女主走出虚拟世界前,秋让它反复确认自己的身份才能到达另外的世界,她是光子不是启,泉或者其他人。
你看,这与我们的一生多么相似。
拿起笔就告别了童年,穿上校服就成为了学生,离开老师我们就告别了教室,穿上婚纱就成为了别人的新娘,然后在人生的道路上一直往前奔跑直到终点,你也不知道为什么一直向前跑,别人告诉你向小时那样一直向前跑就好,人生多么像魔鬼的仪式,到了读书的时候你就去读书,到了结婚的时候你就结婚,到了工作的时候你就工作。
不管你愿不愿意,不管你要死要活,后面自会有东西追着你前行,你一路跑一路失去,每一次转变身份都会惊慌失措都会失去一些朋友认识一些新朋友,你成了xx的朋友,成了xx的恋人,成了xx的学生,成了xx的妻子,成了xx(职业)。
你是别人口中的我的朋友、我的爱人、我的学生、我的员工。
这些都是你,可这些都不是真正的你,抛开别人赋予你的身份,你是谁?
谁才是真正的你。
只有确认了真实的自己才能摆脱魔鬼的仪式,否则,游戏还会继续重复,我们都是生活的傀儡。
看完上面的东西再回想一下剧中除了第一次场景转换之后的场景转换中反复出现的镜子,还有除了第一次场景转换主角没换样子名字,之后的都换了这个细节。
体会一下这句话:我在我眼里看到了我自己。
死去的中学女生就好像在表达另一句话:很多人活到七八十岁,却在20岁的年纪死了。
起先是这样的,一群青春美丽的女高中生在春游的大巴上,春日阳光和煦,漫无目的的青春,这已然是岩井俊二的《四月物语》了,然而R君被骗了。
然后突然画风就变了,突然大家都死了,血脉喷张,那么美好的青春,那么美好的春日阳光,说好的幸福呢。
剧情到此,必须给五颗星了。
然后光子一直在奔跑,没错,就像阿甘一样,在奔跑。
妈蛋机关枪老师,有没有让你想起来你的某位初中或者高中的数学老师,突突突突,让你们逃课,都得死。
这该死的羽毛飘过全程,人生呢就像一块巧克力,谁也不知道下一块的味道怎样。
然后光子跑进了马拉松比赛,向前跑,追着赤子的骄傲。
女主跑到一个小镇然后突然就变成了另外一个人启子,好了,她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其实我也搞不明白是怎么回事,明明那个混血妹妹很漂亮的嘛。
然后女主二号被和一只猪头举行婚礼,虽然我们都是朋克,行为怪诞可以理解,可是导演你也是真不厚道,说好的帅哥新郎怎么就变成猪头了,缩水太多了吧。
当然二号女主角当然不会嫁给猪头兄,二号女主角也不是一号那样的无公害萌妹子,于是二号女主突然变身乌玛瑟曼打开杀戒。
向着夕阳的方向奔跑吧,启子。
奔跑是整部电影的主题,在奔跑中从一个空间到另一个空间,从一个季节到另外一个季节,看了电影发现日本女孩普遍大腿较为结实,大概都是跑出来的。
等等有什么奇怪的东西出现了画面,猪头刚刚不是被ko了吗。
(这时候的音乐是大段的后摇,也颇为诡异)此次画面较为不适,女二号就这么被撕裂了,为了通往新世界的大门,为了全世界社会主义萌妹子的解放,女二号就这么牺牲了自己。
以下是大段是后摇mv,慢镜头,雪地,自醒,静止的远方。
想要改变自己的命运,就做自己想不到的事情,这样命运就改变了。
比起小清新女主,朋克少女自醒意识要开始早的多了五十分钟。
故事的结尾,奇怪老头说这是未来世界,你是个古代人,这一切都是dna复制出来的虚拟世界,看到此处,让R君想起了著名的《月球》,同样的克隆人,同样的以为这是个真实的世界,搞不清楚自己个复制品,一直被人操控着,到了年限就得死去,被接下来的复制品替代。
让我们来粗略的总结下正时间轴剧情:女主是一个演员,她与另两位女演员一起主演了一个叫《真实魔鬼游戏》的电影,大概在2015年上映(不确定),而这部电影,让无数宅男趋之若鹜,甚至可以看着海报穿着内裤在光天化日之下做一些小动作,而女主本人则在203X年的时候去世了。
那么从这里开始,女主并没有因为时间的推移而被遗忘,一个宅男将她深深的记在了心中,直到死去。
时间从女主去世后继续推移,过了大概50年(不确定,从女主上映电影时的年龄到死亡到宅男老去时间的大概推测),人类的高科技发展超出了所有人的想象,DNA再现活体技术,已经诞生,游戏画面从CG级别变为了电影级别,NPC也拥有了属于自己的人工智能。
而唯一不变的,是宅男那颗炽热的心,他一直有一个愿望:玩女主。
他制作了一个游戏,不知道还原了多少2015年上映的那个电影的戏份,我们知道的是他在游戏中肆意地操控着女主,将她的电影人生当做现实,让她经历一波又一波痛苦,去满足他内心的变态欲,直到游戏结束宅男让女主来到了现实世界并告诉她一切,然后要求她跟同样是DNA克隆的年轻的自己上床,来满足他最后的“欲望”,当然,也有可能继续满足他更多的“欲望”。
女主明白了一切,本来躺在床上准备被动接受,却因为回忆起超现实的一句话“做意想不到的事,才能改变人生”而选择死亡,最后在宅男痛苦的尖叫声中回到独属于自己的那一个天堂。
=========================================================================上面的,只是一个电影的剧情,从现在开始,将是真实的写照,你,做好了准备吗?
有一个游戏,特别火,即使发售了多年。
在这个游戏里,你可以为所欲为,你可以安装由无数人日日夜夜为其制作的各种模组,来打造一个独属于自己的性感女孩,你可以让她做任何事,让她穿任何你想让她穿的衣服。
许多人会问,这有什么?
可如果我告诉你,你可以让她做任何事,任何事,任何事,我说了三遍,你能明白我的意思吗?
即使是电影中的断手断脚和机关枪扫射。
现在是2015年,高科技飞速发展也就近20年,那么再有50年、100年,真实的魔鬼世界会不会出现?
而你,会不会成为那个宅男?
不,你只需要思考一下,“你想成为吗?
”就够了。
这几天被微博转发的片段吸引过来,但看了一会后,不禁说到,真是一部操蛋的电影啊,老师开机关枪杀死全班同学。
但看到结尾,之前的一切似乎说得通了。
尽管超现实说到平行世界,但这部电影却和平行世界关联不是很大。
(另一部真实魔鬼游戏系列电影讲述的是平行世界)魔鬼,魔鬼到底是什么?
我觉得应该是心中的软弱。
很多人提到女权这个词,那我们就姑且把这个叫做女性的软弱好了。
超现实说过,要想改变命运,就要做自己意想不到的事。
片中出现过很多羽毛落地的镜头,这都说明了女主在可以改变命运的时候没有做出选择,羽毛仍然落到了它应有的位置。
性,在这部电影中也有体现,白色的枕头便是一个意象。
白色,纯洁的颜色,却是男性淫念的象征。
超现实说湖边枕头旁的席子一定有人躺过,这应该是操控游戏男主YY野战的暗示,其余从被风刮起裙子露出内裤和最后一幕在床上ML都可以显示出。
在女主每次身份切换的时候,枕头这一线索都出现了。
然而最后一次出现,女主改变了自己的命运,杀死了自己,其实也是杀死了心中的软弱。
最后吐槽下那个变态宅男主角,看年轻时的自己和妹子XXOO有意思么,圆梦你妹啊,而且他怎么还不死,这么老了还这么淫荡,日本人脑洞真是无穷大。
虽然我觉得园子温拍裙底就是因为他想拍裙底,虐妹子就是因为他想虐妹子,换句话说他是在完全清醒地跟随一股原力/原欲行动,但不得不说,他所设置的这个粉红色大逃杀的情境一下子就带出了我们所处的受虐狂时代的那种绝望感。
那是把绝望浪漫化、把绝望称作这个世界的“真实”(リアル)的新型毒药,是我们所日常服用着的维生素安慰剂。
第二幕光子转生为启子,耳畔仍萦绕着上一个世界的同伴被惨杀的尖叫声,我忽然想到自己有时走在宽阔街道的艳阳里,耳畔也会传来一模一样的刺耳尖声——那种无来由的、无法逃离的颤痛和心悸,大概并不属于这个世界。
面对着本世代的虚无,大约有三种进路。
一是犬儒主义或皮浪式的调和或剥离,抗拒论辩,因为真正的睿智/平静/神意只能在内心追求。
其二是琐罗亚斯德式的永恒抗争,选择这条道路的人相信光明终将战胜黑暗,因为黑暗本就诞生自光明之中。
第三条进路则是诺斯替式的,向着Nous行进的“超现实”(シユール)之路。
但最后这条路在很多时候看上去都是很作弊的……我举个例子。
比如你能用一个看似罗曼蒂克的自杀结局来真正解脱主角命运受人操控的困境吗?
你能用一部没完没了拍裙底和虐杀女性的电影来真正反对男权社会吗?
你能保证跟着自己的(变态)欲望往前跑,就一定能找到那个理智无法找到的“出口”吗?
在这些逼问中仍然能保持自洽、拥有创作的自信,这大概是种天赋,并非后天努力可以达成。
刚刚微信群消息一直在闪动,朋友们在讨论着音乐节期间发生性侵的新闻。
这个时候看这部电影,我其实是有微微罪恶感的。
我的朋友大都是富有正义感和责任心的人,他们想要以毕生的精力在第二条进路上勇往直前。
而我却始终无法对争斗产生足够的信任,徒然站在第一条路的端点上,望着园子温这样的人在第三条道路上狼奔豸突。
他们好像真能寻得什么超越性似的,而我借由观看来为自己的懦弱开脱。
这部《真实魔鬼游戏》在主题和表现手法上和一年后的《反情色》都很相近,甚至视为姐妹篇也不为过。
不过《真实魔鬼游戏》的主题更窄(当然可能是因为受限于原著小说),指向性也更明确,直接点到了女性在生命历程的时时刻刻都为男权所操弄的社会问题。
同样是强调寻找“出口”的主题,《反情色》以回环结构大方地承认失败,从被禁锢的绝望回到无路可进的虚无,给观者留有余韵;《真实魔鬼游戏》则安排了两个导师般的角色アキ、シユール,仿佛要向观者给出什么答案,可最终结局却更简陋,草草让主角与幕后黑手同归于尽,以红色的羽毛来把自戕的鲜血浪漫化,这样粗浅的隐喻也让人失望了。
P. S. 让麻里子穿制服然后嘲笑人家已经25岁了是什么意思…?
算上真野惠里菜和冨手麻妙,所以到底是有多喜欢调教元偶像??
比起女权,我更觉得这是一部反映命运的电影。
这是一部披着惊悚片外衣的清新文艺片,编剧通过把命运比作游戏,而作为主角的我们只有被迫的不断按着原定的轨迹奔跑,忍受着命运给我们许多的荒谬和无奈。
最终,编剧通过呐喊“命运不要再玩弄我们了”,启示观众反抗命运。
片子从头到尾不断穿插了许多清新洁白的画面,还有宁静缓和的片尾曲,这是是我觉得最大亮点。
这是一部励志片,女主全程3分2时间在奔跑,还脸不红心不跳!
这是一部教育片,教育我们不逃课不青春!
这是一部女女片,tmd就没有半个男主!
不得不说,只有日本才能拍出这种电影,还不露点,失望。
女主演技很做作,还不如女配1号和2号。
其实电影这样东西,表面出彩固然好,内涵丰富就更加好。
这电影明显就是后者比重大。
就好像讨论什么最后都可以归咎于哲学,内涵最后都可以归咎于命运。
有这么形容命运的:这世上有样极为牛逼的存在,从来只有它掌控别人,而不被任何人掌控。
这电影里面也非常突出了这点。
有一千个如果,有一千种说法,但无论什么都可以说,这就是命运。
不要跟它争辩。
就像诸葛亮一样。
诸葛亮什么时候最牛逼?
事后。
最后女主自dui了,向命运提出了抗争,但事实呢?
这事没完。
但是仅限于电影长度,电影结束了。
这也告诉我们一个真理,什么唯物唯心?
人生短短几十年,开心就好。
我承认我脑洞不够大 好了吧 好了吧
始于一个几秒的GIF,到1个半小时看不太懂的剧情,终于一个6分钟的FLV,野菜比玲奈好看,就这样……
反游戏的园子温式暴力电影
园子温这次可以两星不及格滚粗了。校园大逃杀题材已经被日本人玩烂。廉价噱头滥用暴力不能再低级了,青春矫情励志用屠杀表现来本身就很荒谬,结尾不知所云就弄个烂科幻。园子温再这么玩噱头早晚混臭了,无厘头也不等于垃圾啊。PS:斋藤工不演GV真真白瞎了。
“尽管人生随时都是超现实 如果受不了超现实的话那就输了”
欣赏不来 不如只看谷阿莫
虎头蛇尾
不管再怎么努力跑还是得自杀
可以当猎奇来看,也可以看到导演有话要说。但是,妹子的表演是个硬伤。前半段跑啊跑的有点拖。总有种不剧情不够,勉强来凑的感觉。
看完后再看一下谷阿莫的版本,三观重启,正能量满满
恶趣味 前后都挺咸 中间有点淡
当年看逃耻就觉得真野惠里菜挺美的。
我操,我没看懂
我觉得很美很高大上很后现代
编剧的脑洞够大,看的也就是这种异想天开的大脑洞,这样就有意思了。
超搞笑好么
经历了教育事业婚姻后,希望你还记得你是谁。但影片拍的真的不好看,太不紧凑了,分分钟出戏。爱看美女跑步的倒是可以看看,时长大约占影片三分之二。
妹子80%的时间都在跑,伪马拉松纪录片?园子温的作品都是这样的血腥四溅天马行空么?
園子溫拍起有cult味的題材,水準陸續出現不穩定,就如這一套。
又是一部被刻上“园子温”三个字的改编。近来他翻拍作品质量虽然参差不齐但对我胃口的居多。mono配乐,与其说在讲扼杀全国女高中生,不如说探讨了自我扼杀和女权主义。血腥程度高出地狱为何恶劣一个等级,残忍、尽兴,很园子温。他对社会和人性思考的出发点非常基督教,但或许他本身也没有意识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