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04-12-6 16:06:24】空调让室内的温度升到了想睡觉的程度。
在办公室看《公主复仇记》。
因为无聊。
很早开始就喜欢吴彦祖,所以他的片子基本一部也没落下。
可惜的是,他好像演好男人的机会不是很多。
不是薄情寡义的书生,就是有点A的情人。
但该看起来帅的男生比较不像好人的关系。
这次又是这样。
故事开始的很平常。
却结束的有点惊艳。
一场看下来才明白了其实是在讲两个女人斗智斗勇的过程。
不知道为什么让我想到《救命》。
不同的是,《救命》的结局我猜到了,而这次没有。
不明白现在的片子为什么总喜欢在结尾的5分钟弄点悬念,来颠覆前面看过的85分钟。
两个女人因为喜欢同一个男人而成了朋友。
她们隐藏着各自的秘密,进行着精心安排的计划。
是她欺骗了她?
或是她欺骗了她?
这不重要。
阿ken和她们说一样的台词:虽然我在火场里救过很多人,但问我现在最想拯救的人,我会回答,是你。
这样的男人,明显太不诚恳。
对于不一样的女人,居然连甜言蜜语都懒的换一下。
好男人和好女人越来越少,互相猜疑。
各怀鬼胎。
谁爱上谁,谁失去谁。
不再被需要。
她们说的很对。
这世上,没有真正的王子,只有假装王子的王八蛋。
当然这世上也就没有公主,只有假装公主的巫婆。
你是谁的公主?
你是谁的唯一?
骗子!
爱谁谁。
没有王子没关系,只要公主仍是公主。
巫婆不过是公主的另一种生存方式,当王子不再是王子时。
看这部电影蛮奇怪的,每次都是在电视台放时看,大概一共看了三次,每次看一个部分,直到今天看到片头,终于看完整整片电影。
说不出来哪里好,还是给了四颗星,为结局,也是应该的。
喜欢里面的音乐,突然的跳出来,热闹里带了些凉意。
“爱令我疲惫,爱令我空虚,只要有你,爱你能填补我的心灵,令我开心。
”可是你离开了。
“无能为力,这就是生活,我的生活。
”三个主角的表演都不错,个人觉得最好的是陶红,比起钟欣桐的角色,她的“现女友”更难表现,背了更多秘密,表情也更加复杂,眼神表现挺好。
虽然跟《av》一样只给三颗星,不过觉得《公主复仇记》要略好。
首先,《av》的剪辑似乎比较粗糙——并不是“不好”,而是“看起来没有太多修饰”。
《公主复仇记》,也许主角是女生,剪辑看起来要细腻很多。
当然我是很崇拜全哥(彭导御用剪辑师李栋全)的,在一大堆乱七八糟的商业和硬件的限制下还是那么认真敬业。
另外,镜头的拍摄很“入味”。
阿贞吃面打嗝、被炒鱿鱼一路走回家、筱澜在洗手间扑粉……就连配钥匙阿伯磨钥匙时的一脸认真:“差少少就开唔到,开唔到就开唔到”都很“入味”。
许鞍华的《天水围的日与夜》和彭导自己的《伊莎贝拉》把这种“入味”做得很足,打一个不恰当的比喻——自杀前的人看了这些片子以后大概也舍不得离开这个世界了。
记得有个人跟我说,彭浩翔的电影真是部部都有詹瑞文喔!
果真如此,从《买凶杀人》里的双枪雄,《伊莎贝拉》里的包租公,《av》里的咸片舅父狼狗到这部戏的婚外情男友!
虽然每次戏份都不多,却全是古灵精怪的个性角色。
这大概也是彭氏电影隐藏的幽默之处吧。
彭浩翔的作品耐看,有很大一个原因源自镜头的独特。
给我印象最深的是《买凶杀人》里阿bart在酒吧后巷要杀阿全的那段,阿全冥思苦想是谁买的凶,镜头快速地切换,这一句对白还来不及读完就接上了下一句,衬着黑暗的背景,淅沥的雨声,显得十分神经质。
《公主复仇记》里阿贞刚失恋时,在街上恍恍惚惚、毫不节制地吃鸡蛋仔,用”包剪锤猪仔机”自己猜拳、在超市撞到一堆货品后痛哭(旁边的人就眼仔直直地望着她不知所措),也是同样地神经质和“抵死”,配上悲伤的意大利音乐居然还有点搞笑。
还有筱澜坐公车时在腿上练习指法等等,都是生活中重要却容易被忽视的小细节。
同样都是很简单和平凡的素材,却被导演用一种不简单和平凡的手法表现出来,依然是“入味”十足。
好笑的是发现“梁志安”跟“李栋全”一样,都有真人,就是帮阿贞电单车加油的那个伙计!
那么陈浩铭、何宝华、黄家乐、麦启光也应该有对应咯!
如果把彭浩翔所有的电影串在一起,会发现也宛如一个统一的故事。
记下这部片子中印象深刻的各种小细节。
1。
祖在超市里穿的衣服背面写着"University of Virginia”.2。
配乐都很好,Mozart很棒。
MLA的音乐让阿娇心烦了3。
陶红喜欢古典乐,对父母说自己在录音室工作,其实是在卡拉OK。
阿娇以为自己会做体育老师,却做了语文老师。
4。
吸引奶奶的诱饵对我同样适用。
5。
普通话,四川话,广东话,上海话。
这是他第几次在电影里说上海话了呢?
6。
林一峰,男路人。
7。
SUZY!
打小人大婶,就算背影也难逃我的法眼。
8。
柑橘很酸,你一颗,我一颗。
9。
好吧,我没读过战争与和平,也没明白那段话。
10。
彭浩翔很了解女人这点嘛:“最起码她们有着共同的话题。
”11。
现实是,男人是王八蛋,巫婆却天真了。
男女之间的事一向都很戏剧化。
你以为已发展成平淡似水的关系,可能潜伏着百万个暗涌。
《公主复仇记》精彩之处在于伏线。
悬疑的剧情把观众拉得紧,真相大白时又得到满足,完场时没有眼高手低的感觉。
以爱情作题材的作品来说算是高潮迭起,承接有序。
彭浩翔的电影很用心,每一小节都被思虑过,连女生的名字都不是胡乱贪动听而取的。
「兰」与「惠」两种花的比较,不听过旁述也不知道背景出处,得悉后觉得非常贴心。
钥匙,是私隐,是禁忌,是男生阳具以外最敏感的物品。
钟欣桐犯了禁忌,注定要出局。
男女之间可以做最亲密的事,但有时就如履薄冰,稍一不慎就永不翻身。
陶红深深明白这等道理,所以她胜利,而且是最后的胜利 — 钟欣桐自以为成功的一刻却被关在暗暗衣柜里独尝酸果,比分手更難受,陶红赢得精彩也赢得体面。
女人的心很难猜,为男人,她们可以变得很狡猾,做出非人行为 ; 两个女人的角力更精彩,钟欣桐和陶红的「恶搞」友谊关系也被拍得非常有趣,两个人的性格像做了两个大反转: 钟由一个看似斯文教师,变成会不惜一切去使诈的「巫婆」,看似浦妹的陶红,却万般同情钟欣桐,而且天真无比的帮她去对现任男友复仇,最后…吴彦祖取名Ken,然后引入Barbie与Ken分手的故事,多聪明的情节。
而当女孩们都以为自己是个娃娃,寻找着所谓王子,最后洞悉这个世界没有王子,只有「扑街」,和扮王子的「扑街」。
片中的对白非常精僻,没有废话。
陶红爱音乐,在片中穿插着小桥段,说明她来港的野心 — 从她父母口中得知她想当歌手,喜爱莫扎特,想吹色士风。
她不想一直待着做个卡拉Ok侍应的。
吴彦祖也只是她的水泡,临时爱人罢了; 因此她在情场得到胜利 — 因为她不是太在乎。
女人的致命伤是爱情,历史如此。
当世界没有王子,要坚强,只有放下。
主题曲Gianna Nannini - Amandoti! 一流窝心。
http://www.youtube.com/watch?v=gQ-74kgqvoE
吴彦祖扮演的陈冠希一个有心理疾病的男人。
钥匙的故事两个女人一台戏公主与王子生活在一起是相对的。
互相骗来骗去,那就不是爱情了。
电影的一开头,正正是艳照门的场景。
别人查看阿娇的裸照,她只揶揄:我比以前瘦多了,呵。
其实整部电影,她都没有失去流露清纯的机会,她本来就是眉清目秀气质非凡。
所谓公主。
其实大家也应该知道,婚前性行为,甚至是伴侣之间拍裸照,在他们的世界,香港,实在就是一个没有说出来的秘密而已。
我一直很不明白为什么大家对阿娇纠缠不已。
知行不合一,大家都说她犯的是这条罪行。
试问,谁不知道演艺圈娱乐圈是一个大染缸?
谁不知道他们的职业就是演戏。
至少,她本没有料到的是大家会得知她的私生活。
自由的缺失也是有一个度的。
同时他们也肩负着模范作用,这就是生命中不可承受的伤痛和负担。
不知道有多少比她更傻更天真的人人为他们是超人,或者认为艺人不是人。
阿娇当时是第一个站出来说话的女受害者。
现在看着,她是在这次事件里面受伤害最深的人。
今天刚刚得知她和陈成为性伴侣已经6个年头。
今天刚刚得知她与男人分手。
看,私生活完全曝光了吧。
从此大家就默认,传出绯闻的大致也不是空穴来风。
戏里面说,男人都不是王子。
男人只是扑街或者扮王子的扑街。
公主复仇记里面的演技,也只能沦落到去美国做舞娘。
讽刺。
戏里面的她,冷静,细致。
不害怕私生活的曝光——至少从这一点里,是跟现实中有对比的。
也讽刺。
《出埃及记》让我看得一头雾水,至少没有完全看懂,但是彭浩翔的这部,让我叫绝。
它的情节太过意外,足够臣服观众。
不存在疲弱之处,足以展示社会现状。
可大家为什么还是不明白。
不知道是一个道德问题还是一个社会开放度的问题。
反正我可能说得太多了。
戏里面也说,女人都不是公主。
女人只是巫婆或者扮公主的巫婆。
她不止如此。
而她的青春和清纯时光可能就这样一去不复返。
真正的王子不会让公主伤心。
如果让她伤心了呢?
那他就是王八蛋。
在片中出现了两次的台词。
其实根本就没有王子,也没有公主,只有巫婆。
《公主复仇记》的结尾有点出人意料。
裸照居然是阿娇自己上传的。
从小父亲跟她说,她是个人渣磁石,每一个男朋友都不是好人。
她的确不快乐。
看到甩了她的男友和另一个女孩在一起那么快乐,她更加不快乐,就导演了一出好戏。
她告诉那个女孩,男友上传了她的裸照,她名誉受损,工作也丢了,她必须潜入男友家中,删掉电脑中的那些照片,否则,伤害就可能会继续。
那个女孩相信了她,配合她,和一个男人玩起了捉迷藏的游戏。
一起经历了那么多,偷钥匙,骑机车去海边,经常一起谈心……最后照片删除了,两个人也成了朋友。
在这部电影里,吴彦祖的角色似乎被刻意模糊,两个女孩的形象被浓墨重彩。
她们的眼泪,她们的欢笑,她们的沉默,都非常鲜明而且动人。
因为她们成了朋友,她们知道了,这个男人曾经重复着同一句话,跟她们两个——我是一个消防队员,但现在我在这个世界上,只想救一个人,那就是你——这句话让她们爱上了这个男人。
陶红说,因为爱上了同一个男人,我们有了共同的话题。
其实我还以为她要说,我们爱上了同一个男人,说明我们有很多共同的地方,就成了朋友。
这句话却指明,此时这个男人不过是个话题,明显只是个配角,不如女性情谊来得重要,当她们知道当初吸引自己的那句话,其实这个男人会跟每个女人说,她们就明白了,那个人也不是王子,世界上根本没有王子。
就像也没有公主,只有披着公主外衣的巫婆,扮得楚楚可怜,其实可以为了复仇而不择手段。
可是知道了这一切以后,陶虹没有责怪阿娇,她笑了。
或许这个复仇的姐妹,带她发现了生命中的一段真相,而这个姐妹也不过是个受害者。
她曾经躲在床下,阿娇躲在柜子里,亲历了这个男人和另一个女人在一起。
角色在轮换,谁是谁非,非彼非此,下一次又会是哪一个女人呢,跟他、她上演这出好戏?
导演自始至终,没有把阿娇处理成一个坏女人,而是很客观地表现她的痛苦,焦虑。
她的作为虽然令人不齿,但她不过是个普通的女孩子,她流着泪说,不明白为什么两个人好的时候,什么都可以做,裸照都可以拍,分手了却要做出伤害对方的事。
说到底,她只是要拿回属于自己的东西。
她们两个人还一起探讨过为什么那个男人喜欢拍裸照,原来他以前曾经和现在很红的kelly拍拖,但是因为没有照片,没有证据,kelly什么都不承认。
可是有过那样一个女朋友又能怎么样呢?
两个人觉得也没什么。
好像一个男人生命里的一段结,影响了他的人生,影响着他的每一段恋情,在两个女人那里,可以这样被话语轻轻消解。
世界其实原本简单,女性的直觉直指事物的本质,不过是相逢一笑泯恩仇,何必耿耿于怀呢?
她们看着这个男人,像看着尘世里的一棵树,无限悲悯,看见他的错,原谅他的错,或者本来就没什么原不原谅。
《王子复仇记》里有一句著名的台词,生存还是死亡?
现在的人已经没精力去考虑那样的问题。
《公主复仇记》里说,没有公主也没有王子,把一切还原到事物本来的样子,别要求太高,保有足够的苍凉与自觉,不自欺也别欺人。
彭浩翔最喜欢的大卫•波德威尔的那句话,尽皆过火,尽是癫狂。
娱乐大众,便是要这样握住火候。
但《公主复仇记》的确有着公主般的气质,克制而不过火——这火候你满意可否。
《公主复仇记》不同于彭浩翔其他三部黑色幽默风格的电影,很多喜欢他黑色电影风格的影迷不喜欢他这部作品。
我认为这部几乎没有任何笑料的电影,用最黑色的结局颠覆了所有用任何词汇都难以表达出赞美的爱情。
阿ken说:真正的王子不会让公主伤心。
其实这个世界没有真正的王子,只有王八蛋,还有假装王子的王八蛋。
同时,其实这个世界根本就没有公主,只有巫婆和自认为是公主的巫婆。
当然,如果自己认为自己是公主,那么也就没有真正的王子。
如果自己认为是王子,那么你也难觅心中的公主。
《公主复仇记》中的原声音乐(OST)是我听过最好听的香港电影原声音乐之一。
遗憾的是,在网上没有找到全部的OST。
这部电影的结尾,应该是字幕全部打出后,有一段摘自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第二部分的文字:Only by renouncing our claim to discern a purpose immediately intelligible tous, and admitting the ultimate purpose to be beyond our ken, may we discern beyond our ken, many we discern the sequence of experiences in the lives of historic characters and perceive the cause of the effect the produce (incommensurable with ordinary human capabilities),and then the words chance and genius become superfluous.Tolstoy Leo – War and Peace只有不再执著于辨认一个我们眼前能明解的目标,承认那是超越我们的能耐,我们才可以明白历史人物一生的经验,感受他们留下的影响,这样我们才会明白寻常人的能力局限,命运或天才这一类名词,已经是多余的了。
列夫•托尔斯泰《战争与和平》彭浩翔在DVD的评论音轨中有很多对这部电影的表达:周筱兰和陈惠贞在名字上是一个对比,兰花有一种姊妹花叫惠,兰花与惠花外表很相似,但惠花的叶较粗,不及兰花漂亮,有人分不清这两种花,有人拿这两种花做比较。
陈惠贞明白,她什么都不如周筱兰。
两人的关系有四个不同阶段的发展:一般的聊天,并排在按摩脚,拥抱,共同用一个耳机听莫扎特。
钥匙代表了男性的阳具, 陈惠贞偷配了阿ken的钥匙,代表着她想进入阿ken的生活,同时也是对阿ken的阉割。
理想与现实总是莫名地纠缠在一起,当感性的夕阳和倒垃圾的场面连接在一起,是本片最大的黑色幽默。
在陈惠贞的眼里,衣柜是自己的棺木,是自己和阿ken感情的棺木,埋葬了她的人生,她的感情,这个场景用的音乐是莫扎特的《弥撒曲》,以表达陈惠贞此刻的心情,一场感情结束的弥撒仪式。
有个大号的吴彦祖fan,这两天给我灌输不少吴彦祖的好处。
如果吴彦祖去参加加油好男儿一类的节目,想必她会是个“燕子”,“燕窝”,“燕麦”whatever的小头目。
没耐住她花痴式的宣传攻势,今天看了吴彦祖的一部电影。
没有选她最推荐的《美少年之恋》,因为是我向来不感冒的同志题材。
选的是据说是正剧的《公主复仇记》。
片子的大部分时间只能说乏善可陈,故事其实还是满有新意的,但是不知道为什么展开得有点沉闷,给人一种可看可不看的鸡肋感。
年轻演员担纲,三个人的表演还算可以,但是还远说不上可圈可点。
还好撑到了电影的结尾。
到最后十分钟的时候才发现,这里集中了整部电影的精华。
倒不是说最后的剧情象《第六感》那样玩弄了一把观众,而是这个结尾让这部电影的主题倏地一下一百八十度大转弯了。
我原本以为导演只是想讽刺一把男人或者讽刺一把女人,最后才发现原来他把所有人都讽刺了,两不耽误。
“其实这个世界根本没有王子,只有些王八蛋和扮王子的王八蛋。
”“同样,这世界是没有公主的,只有巫婆和一些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
”真深刻啊,光是为了这两句话,这部电影就值得一看了。
结尾的时候,陶红问钟欣桐为什么要这么做的时候,阿娇说:“因为我不开心。
我不开心为什么每次不开心的都是我。
我不开心你们为什么可以这么开心。
”一副咬牙切齿装狠的样子,实在是太可爱了。
其实这个理由蛮不讲理吗?
一点都不,这世上再找不到比这更好的理由了。
这世界上充斥着扮王子的王八蛋,是因为还有很多相信和期待王子的巫婆。
同样,世上之所以有这么多自以为是公主的巫婆,是因为很多王八蛋还憧憬和妄想着公主的出现。
大家你骗骗我,我骗骗你,日子不也这么开开心心地过去了么?
这么一个即食的时代,有保质期的东西,早已经不吃香了。
还沉浸在这个结尾的时候,屏幕上出现了一行字:原创故事,编剧,导演:彭浩翔原来如此。
PS:看到一半左右的时候我在QQ上跟那个女生说:“男人不坏女人不爱啊”,结果她回我一句:“也要是吴彦祖才行。
”TMD,我今天怎么听到这么多有道理的话。
主题曲倒是不错~~~
只要锄头挥得好,没有墙角挖不倒。彭浩翔超能力吧,竟然在04年的电影里预示了08年轰轰烈烈的“艳照门”事件。
肥彭太懂了
女生间的友谊最容易表现得自我而矫情,男导演拍出来就相对有意思。“快吓我,和我说话”,真挺好玩。婆婆捡纸的铺垫漫长而不可少。尽管名为复仇,更像是小题大做的小起小落。导演很喜欢插叙的方式让故事跳出时间框架而使它发展有说服力。爱过同一个男人的两个女人定会成为好友。
这个世界没有王子,只有伪装成王子的王八蛋;这个世界没有公主,只有伪装成公主的老巫婆。 p.s芭比娃娃的男友也叫Ken,且么有鸡鸡,彭胖子果然很贱哈哈
終於看了.步伐有點太慢了...
9.0;当我们似乎是为了某个重要的第三方互相争斗时,我们永远只是在炫耀自己的价值
其实这个片子不好看的,只是早几年预言了阿娇的艳照事件和双子男的下场。
这世上没有王子,只有一群自以为是王子的王八蛋;这世上也没有公主,只有一群化装成公主的巫婆。
人就搭错了,故事也俗套,唯一亮点就是吴彦祖。
给一星是给吴彦祖的```
是因为同为水瓶座吗?有点喜欢阿娇这样子有点坏坏的女人。很久以后,艳照门出来后,我竟然会想,呀,阿娇以前不是拍过这样一个片子嘛。
看此片在艳照门出来之前,看过后即对一向以清纯示众的阿娇产生质疑。镜头一直晃啊晃啊真头晕,因为这部,对彭先生的《志明与春娇》也并不看好,史上最纯情三级片?确定?
确实无聊
唔知可唔可以讲系阿娇驼衰彭浩翔
没看出来和公主有什么关系 而且看吴彦祖和陶虹对戏真的是各种违和感……
今天想看的时候才发现貌似看过,印象太差!
這世上沒有王子,只有扮演王子的仆街。這世上沒有公主,只有自以為是公主的巫婆。这部电影,给我带来的惊讶,不仅仅是阿娇精彩的演技,还有彭导无意中的预言.
明明该让陈老师主演的!!!!彦祖退散!!!!
没感觉。。。。。。。。太没感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