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首页
  • 电视
  • 电影

音乐会

Le Concert,非常爱乐乐团(港),交响人生(台),音乐厅,The Concert

主演:梅拉尼·罗兰,阿列克塞·古斯科夫,Dimitry Nazarov,Valeri Barinov,弗朗索瓦·贝莱昂,缪缪,利昂尔·阿贝兰斯基,朗齐·贝迪亚

类型:电影地区:法国,意大利,罗马尼亚,比利时语言:法语,俄语年份:2009

《音乐会》剧照

音乐会 剧照 NO.1音乐会 剧照 NO.2音乐会 剧照 NO.3音乐会 剧照 NO.4音乐会 剧照 NO.5音乐会 剧照 NO.6音乐会 剧照 NO.13音乐会 剧照 NO.14音乐会 剧照 NO.15音乐会 剧照 NO.16音乐会 剧照 NO.17音乐会 剧照 NO.18音乐会 剧照 NO.19音乐会 剧照 NO.20

《音乐会》剧情介绍

音乐会电影免费高清在线观看全集。
安德烈(阿列克塞·古斯科夫 Aleksei Guskov 饰)被盛赞为音乐天才,曾经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的乐队指挥。但因拒绝驱逐乐团里的犹太乐手,包括他最好的朋友——沙查(迪米特里·纳扎罗夫 Dmitri Nazarov 饰)而被解雇,染上了酗酒的毛病。“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安德烈在无意之中发现了一份传真,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邀请“波修瓦”去演出,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被乐团流放之后,他们现在已经变成了一群混杂在莫斯科街头的最普通的人,从出租车司机、搬运工、跳蚤市场的地摊摊主到色情电影的配音演员,做的都是勉强维持生活的底层工作。他们决定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要向一切不公正的待遇展开复仇……热播电视剧最新电影老石生缝寸尺心君心难逑七品钦差刘罗锅边境前缘比利小子第一季家后像雾像雨又像风末栈之望子成龙别跟姐姐撒野我左眼见到鬼华胥引之绝爱之城宋慈之河神案拆弹专家曾经拥有贴身萌妹腹黑计划小宝与康熙寻龙夺宝走出监狱的女人魔法光源股份有限公司黑白道长春花园放课后桌游俱乐部小公主艾薇拉与神秘王国阴兽ONEDAY~平安夜的风波~艾伦的永恒阳光搜查会议在客厅再来一碗怪兽应变狄仁杰之通天谜案

《音乐会》长篇影评

 1 ) 最后的结尾是一场百年的孤独

《百年孤独》的结尾是——许多年后,面对行刑队时,上校准会回想起他父亲带他去见识冰块的那个遥远的下午。

那么《音乐会》的结尾便是——许多年后,面对观众时,安妮在柴可夫斯基协奏曲中看到了西伯利亚冰原上父母的悲恸而孤独的死亡。

看到那个在西伯利亚空弹琴的“疯女人”莱亚,我不知道那是不是一场百年的孤独,一场魔幻现实主义。

这部电影定位是一部喜剧,可是作为一个亚裔中国人,无法理解法国式随意的笑点(乐队成员的过于随意),但是被绑住的负责人,男男的亲吻,未彩排便上演的成功……都是何等的浪漫,不知道能不能称作魔幻现实主义。

圆了安德烈的梦,圆了安妮的梦。

一切我只想引用《两小无猜》底下的一句影评——

幸好我们还有一个法国。

 2 ) 老柴还是要靠俄国人

泪点低的人自然看什么都会被感动,前面剧团经理默念巴黎的时候就已经催下一滴眼泪。

巴黎有最好的评论和最好的观众,可是他不知道这个时代已经变了,像那家餐馆一样烟消云散,空留一个党部的架子。

所以看到一群白发的老人,迟暮的美人,身材肿胀的大叔大婶们拎着乐器在红场聚集,配上磅礴的音乐和告别,简直错觉到他们不是去巴黎开音乐会而是上战场,给俄罗斯人好好地挣个脸回来,老柴还是要靠俄国人,法国人靠边站吧。

暴发户是真爱音乐(其实人家经商头脑一流,法语爆好),小提琴手什么都能搞定,三周护照加八天签证,给点钱在机场就可以瞬间盖个戳让你通关,艺术家们像梁山好汉一样怒吼着要餐费,转身去扒分拉都拉不回,以上都是笑料,让观众放松下别转台。

Aleksei Guskov怯怯的小眼神才最勾人,讲的法国话也是支离破碎词不达意。

大叔见Anne的时候,慢慢地说什么je vous baisse chaleureusement,其实只是亲了下手背嘛。

闺女说我不是Lea的时候Aleksei Guskov伤心得要哭出来了快,还要用力克制,因为他答应不说出秘密。

他演指挥真的像指挥,没有像打鸡血一样,我相信他本身就是一个很有音乐素养的人,他是俄国人嘛。

Rien est claire, rien jamais, etait claire...Vous demandez parole,mais parole traitre, parole sale, seulement music encore belle...music pas vouloire partir de nous...最后20分钟巨煽情无比,落泪也不是我的错,连续20分钟长段落拍concert现场,闪回一次次托高情绪,这片子最好的一点是音乐不用付版权是伐...

 3 ) 悬崖上开出的花朵

纵情犹未已,回马欲黄昏。

不,我是纵情犹未已,睡醒已黄昏。

醒来时,还有光弱弱地透过窗帘,睡前关好了门窗,室内如此安宁。

这样的时刻。

我在想,看这一类电影,我的眼泪总是在某些相似的场景里掉落。

譬如《悲惨世界》里,不在最激烈最惨烈的巷战,而在热血流尽后的平静,一地废墟,满目疮痍。

我想我是在为失去名字的人们而落泪。

死去,或者背向转身泯然众人矣,或者被抹去名字……而历史感这种事,非有体验者不可获得。

这也是我对这部电影最深的情感所系。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只要有一个人记住。

每一个音符都会找到它的和弦。

不在此岸,就在彼岸。

所有的眼泪,都是祭奠和致敬,给一切被时代辜负和伤害的灵魂。

又快到那个夏天了。

 4 ) 《音乐会》

真该叫“俄罗斯人在法兰西的奇遇”。

斯拉夫民族的大喜大悲和法兰西式无厘头杂合而成的一出喜剧。

里面太多对俄罗斯的善意嘲讽:懒散、傲慢、财大气粗、政治遗存……,不过别人应该是有自信接受一切调侃,不知道换做我们还会不会给这部影片打如此高分了。

当然,影片所表现的情感通过电影的表演、剪辑与音乐的无疆界结合,最终一切相视而笑莫逆于心。

 5 ) 人民公敌

本来只想给三颗星,但是因为结尾欣赏Tchaikovsky violin concerto和montage的时候赚了我好几滴眼泪,所以硬是加了一颗星。

做了一些关于导演Radu的research,看了他的名字我就想起大学的罗马尼亚教授,结果他果然是在罗马尼亚出生,在法国生活的犹太人。

因为有着法国社会的优越感,是无法能理解苏维埃世界的荣誉,愚蠢与悲痛。

电影里有很多感觉不consistent的地方,说不上来。

可能是因为自己也是出生在一个擅长阶级运动的国度里,无法欣赏法式的幽默。

也可能是这样的原因,我对这个电影的期望太大,反正觉得有些失望。

只有社会主义会有因为这种原因而沉沦的人物。

只有在社会主义才能理解这样的人物。

外来的世界会给予同情与欣赏,却无法接受这样的人生。

Mélanie Laurent去年在参演了Quentin Tarantino的Inglourious Basterds。

Quentin看中的女明星,长得都有些神似Uma Thurman=_=艺术与文明,永远都是政治家眼中的“人民公敌”!

电影片段:http://www.youtube.com/watch?v=aOPGepdbfpohttp://www.youtube.com/watch?v=kBH6H5a3KHQ&feature=related不管怎么说,因为有Tchaikovsky ,这是今年电影节最好的开始。

 6 ) 伟大的音乐和伟大的音乐追梦人

首先,梳理下剧情:在电影中,安德烈是一个“过气”的音乐天才指挥家,他之所以”过气“是因为30年前保护犹太团员不被驱逐。

30年前,他曾当过俄国最伟大的交响乐团“波修瓦”的著名乐队指挥,被盛赞为音乐天才。

在他的乐团里,有他最好的朋友,也有他最好的搭档,当时他们研究和表演的乐曲是柴可夫斯基。

在当时的政治背景下,他努力保护犹太团员的行为导致整个乐团解散,乐手们被解雇。

为了生计,他们从事着各种社会最底层的工作,他最好的朋友沙查也因此染上了酗酒的毛病。

“波修瓦”现在的经理为了愚弄和羞辱安德烈,让他留在乐团当清洁工,这一做就是30年。

因为在悄悄听现在的乐团排练时手机响了,打扰了乐团的排练,安德烈被经理惩罚打扫其办公室。

在打扫时,传真机收到了一份传真,安德烈发现了这份传真。

传真是法国巴黎最大的普莱耶音乐厅发来的邀请,邀请“波修瓦”演出并要求在两周之内给予回复。

安德烈突然想到了一个疯狂的计划,他要把以前的那些音乐伙伴重新聚拢起来,他要带领以前的”战友“顶替真正的“波修瓦”去巴黎演出,他们要再一次一起把30年前未完成的音乐会完成,并让世界看到…… 其次,讲讲感受。

采用自己比较习惯的关键词法,先列关键词:【人生低谷】【团队凝聚力】【亲情友情】【音乐的灵魂】。

【人生低谷】在电影开头的时候,已经是乐团被解散,乐手被解雇后的时间了,这个时候的安德烈虽然是一位清洁工,但他依然能享受乐团排练时的音乐。

我想,这应该就是支撑他从事这份工作唯一的好处吧。

在别人排练的时候,他闭眼欣赏、指挥,能看出他对音乐的热爱和执着。

在安德烈决定要找回30年前的乐手去巴黎演出的时候,他和他最好的朋友踏上了寻人之路。

虽然大家已经分隔了30年,并且彼此都在为了生计而奔波,但从影片中能看出,他们依然有联系,并且很多乐手(其实他们在30年前已经算是知名的音乐家了)还保留着自己的乐器,甚至培养出了自己的孩子。

但也有乐手已经放下了乐器,完全从事着别的工作,甚至有人在30年后依然恨着安德烈,觉得是安德烈给自己带来了噩运,让自己的人生跌倒了低谷,但他们对音乐的热爱是没有改变过的。

个人感受:每一个人的人生都并非一路凯歌、一帆风顺,有时我们为了生计不得不做自己不愿意做的事,不得不寄人篱下,不得不节衣缩食,但对自己所爱之事、之物、之人的执着和热爱是永远不变的。

剧中大部分的乐手都并没有丢掉音乐,反而尽可能地享受着音乐带来的欢乐。

他们的能力并没有生疏,这也让我想起了一句话:提升能力是人生反转的希望!

机会永远是留给有准备的人,我们要相信自己!

【团队凝聚力】在安德烈与沙查去寻找解雇的乐手时,大部分的乐手答应了去巴黎表演。

他们没有钱,经理人帮忙拉赞助;没有签证,乐手之一帮忙搞定门路,在机场现场办签证;在去机场的路上没有大巴,大家一起走7公里多的路到机场……这处处显示出大家对安德烈的认可和对音乐梦想的追求。

虽然有的乐手有私心——经理人想去参加自己的会议;长号乐手想和自己的儿子卖手机和鱼子酱罐头等等……但整体的团队凝聚力还是很好的,大家都顺利到了巴黎。

从片中的剧情可以看到到了巴黎之后,团队凝聚力很差,大家都做着自己的事情。

但一个召集大家的短信,大家就回到剧院进行表演,虽然之前没有彩排,一塌糊涂,但短信的召集力还是很强的,55位乐手一个不差,这也是凝聚力的体现。

其实,在我们公司中和个人的职场生涯中,也是这样的一个组织,我们一起为同一个目标奋斗。

组织中分工不同,各有各的职责,但最终是要让公司盈利,让组织和谐,持续发展。

这个片段让我很感动,感觉他们真的是一个集体,就像现在创业的我和我的团队!

【亲情友情】看到影片快结束的时候,才理清楚了女主的身世。

从这个点来说,能够感受到剧中的感情线。

女主的母亲是安德烈以前的搭档,小提琴独奏家,女主的父亲也是安德烈的朋友。

这一片段不仅让我感受到的是女主及父母的亲情,也让我感受到安德烈、女主经纪人(也算是她的养母)还有安德烈的好朋友沙查的友情。

如果没有安德烈,女主的母亲就不会对柴可夫斯基那么痴迷,也就不会疯;如果没有安德烈、沙查和女主的养母,女主就不可能到法国,成为知名的小提琴演奏家,甚至不可能活着。

【音乐的灵魂】可能看完影片的朋友会说女主的母亲是该片音乐的灵魂,也有的朋友会说柴可夫斯基是本片的灵魂,但我想说,音乐就是灵魂。

片中音乐从刚开始的不和谐到最后的和谐、女主从最开始的抵触到最后含着热泪演奏、乐队从最开始的懒散到最后精彩的演绎、安德烈从30年前的遭遇中走出到最后的释怀……这每一幕都体现着音乐的力量和灵魂。

音乐是没有束缚的,它可以超越国界、种族、时间、年龄……它本就很伟大!

影片的最后,大家欣赏到了30年后付出的安德烈以及他临时乐团的精彩演出,甚至可以看到在影片中他们已经“加演5次”,以这样的形式来宣告他们的成功。

这是一个圆满的结局,也是一段安德烈自我的心灵救赎,很高兴,他成功了。

希望身边的每一位朋友,在现实生活中也能获得属于自己独一无二的圆满和幸福!

2021年7月17日于清远集体观影2021年7月18日撰写影评。

【这是我的原创影评,转载请标明出处,谢谢!

 7 ) 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也许,关于人的一切原因都是妄想会饮,关于人的一切结果都是贪嗔围城;也许,生命本身就是来自魔鬼的一阵空虚嘲笑,人生就是一个不怀好意的玩笑;也许,我们是在神明写好的滑稽剧本中扮演了一个个自以为是的小丑,从来就没有挣脱枷锁的自由——但是凭着他的尊严和梦想,人,你只要不在伟大面前跪下,你就将走向伟大。

伟大的作品,伟大的理想,伟大的人,都会毁灭。

然后,以更加伟大的姿态重生。

说起来,理想主义就是那么浅薄,英雄主义就更是极端。

不过,在这个喧闹、浮华、短暂到以“时间”计量的世界里,还有一些东西,能够通往永恒。

夸张地讲,如果人类在任何一个他所夸赞的渺小领域试图企及神的高度,唯有音乐能攀登通往永恒的阶梯。

因为,经典音乐就是用时间流逝来告诉你什么是美。

因此,这是一个超越了时间的领域,不是技术意义上的,而是审美意义上的:每一个音符追求和谐,每一篇乐谱追求完美,每一场音乐会追求永恒。

BRAVO!!

用生命倾情而奏,为生命清越而鸣,超越不幸,超越苦难,走向你的圣域,迎来那场属于你、为你演奏也只能由你演奏的音乐会!

当你迷失自己,当你错过缘分,当你失去机遇,当你身处困境,记住,有一场你的音乐会在等你。

BRAVO!!

 8 ) 那些有关音乐的记忆

柴可夫斯基D大调小提琴协奏曲,是我最喜欢的协奏曲,没有之一。

但是我真的没有想到,竟然有人真的为这部协奏曲拍了一部电影。

音乐,从诞生的那一天起,就成为了人类抒发情感的一种手段,在聆听这些伟大的不朽的音乐时,带给人心灵的巨大震撼,是无可比拟的。

音乐,作为一种艺术形式,拥有巨大的力量,控制人心的力量,尤其是古典音乐,在这些没有歌词的旋律里,竟能仅仅通过旋律就传达出种种的情感,出自人类之手,却仿佛上帝的声音,给人无限的启发。

音乐在任何时代代表的都是一种解放的力量,它可以穿越国界、民族、语言,让人们敢于反抗压迫,借由艺术的力量寻求梦想。

但正因为此,音乐往往成为了被打压的对象,而音乐家,作为传播音乐的媒介,在一些特定的历史时期,在一些特定的国家里,遭到了迫害。

但是,世界的规律是无法抗衡与逆转的,能够震撼人类心灵的美好的食物,是永远无法被毁灭的,也许作为一个物种,人类可能会毁灭,但是音乐也许并不会随着人类的消失而消失。

记得看过一部叫做《窃听风暴》的电影,影片中的那位特工先生,被窃听器中传来的音乐声与诗歌吸引了,从而拯救了艺术家,可见音乐的力量。

如此的例子举不胜举,无论是在电影中,还是现实生活中,音乐永远不仅仅是生活的调剂,它成为了许多人赖以生存的精神食粮,成为了疗伤的灵药,成为了抗争的武器。

我想,柴可夫斯基,甚至是所有的音乐大师们都没有想到,他们的音乐可以超越时间,成为人类历史中不可磨灭的珍贵财富。

有时候,当我聆听这些音乐,忍不住热泪盈眶的时候,往往会好奇,在这些音乐大师的灵魂中,究竟存在着怎样百转千回的世界,这些旋律,怎样能如此凭空产生,并无时无刻的震颤的我们的心灵。

在影片中,在这部伟大协奏曲的背后,有一个凄婉的故事。

这是一个民族的悲伤,是一个国家的悲伤,也是那段历史的悲伤。

被庞大无情的国家机器打压,想象在座无虚席的剧场里,突然闯入的不速之客折断指挥家手中的指挥棒,音乐戛然而止,这不速之客,不仅折断了指挥棒,终止了音乐,也折断了所有人灵魂的翅膀。

而三十年后,当年的青年已垂垂老矣。

为了重温昨日的旧梦,当年的那群少年重又踏上寻梦的道路。

从一场闹剧,四处拼凑的民间艺术家,杂乱无章的安排,通过忽悠得来的演奏机会,这场梦,真的只是一场梦吗?

这场音乐会,真的能够成功吗?

直到音乐声响起,迟到的演奏家,嘈杂的音乐声,一片哗然的观众,仍然让我们觉得,啊,原来这真的是一场闹剧。

然而协奏曲的奇妙或许就在于此,除却乐团的绝对领导者指挥,还有首席小提琴带领着所有的演奏者,不由自主的走进这段音乐的梦境中。

从长达三十年的梦里重新醒来,把自己的身体,心灵,还有整个灵魂,都交给音乐,沉入到这旋律中去,不止作为演奏者,也作为一名听众,作为一名观众,作为一名历史的经历者与回顾者,沉浸到音乐中,我始终遗憾,自己无法成为一名演奏家。

记得有一位朋友在与我一起听音乐会的时候,对我讲:“作为一名观众,是永远也无法真正体会在舞台上的那种感觉的。

”想象在音乐结束的那一瞬间,压抑在心中的情感,对于艺术的追求,沉淀在长久岁月中的不甘以及耻辱,一下子,全部被释放出来,这巨大的力量,让人动容。

全场观众起立鼓掌,他们向台上抛上玫瑰花。

这或许就是音乐的魅力所在,音乐从来都不是演奏技巧的堆砌,在这些被写在纸上的音符里,饱含着情感,如果没有情感,音乐只会是干巴巴的几个和弦,永远无法称之为音乐。

关于柴可夫斯基,我想已经不必赘述太多了,伟大的音乐巨匠,不世出的天才,同时他的这部协奏曲在刚刚诞生时,屡屡被拒绝,所以,一位艺术家最大的悲哀就是他超越了时代。

而超越时代往往意味着巨大的孤独,不仅不被接受,甚至等待他的是毁谤。

世人把注意力从音乐中抽离出来,开始''关心“艺术家的生活,世人竭尽所能去挖掘,音乐被远远地抛弃在一旁,任何伟大的篇章也无法与一条八卦花边新闻相媲美。

人们更加关心的是柴可夫斯基的情史,他是一个同性恋,他爱上了自己的外甥,而不去欣赏他的音乐。

这是音乐家的悲哀,也是音乐的悲哀,更是世界的悲哀!

在这部不朽的作品中,我们听到了如泣如诉,也听到了无比的激昂,音乐家可能正是借由旋律,抒发着在长久的悲伤压抑情绪中,在无数个不眠之夜之后,所得以抒发的剧烈的情感。

这或许正是我喜欢这部作品的原因之一,在经历漫长的道路之后,由绝望的边缘重生,又面向希望;这或许正是我眼含热泪的原因,说是自虐心里也罢,在漫长的蛰伏期里,百折不挠,誓死捍卫自己的梦想,当最后成功的那一刻,或许才是最为吸引人的,才是最为释放的,最令人欣慰的。

或许音乐的力量,也正因为这些坎坷,这些压迫而更显得无比强大,无比崇高。

影片随着乐声的结束而结束,让我们将目光穿透历史,要看那个留着胡子的音乐家,要看那个身在遥远俄国的伟大音乐家。

让我们凝视他,看到他所有的灵感,所有的才华,也看到他所背负的巨大的情感的重担,看到他内心中的梦魇,看到那些挣扎。

看到他坎坷的一生,寂寞的死去,同时再让我们回到现实中,再一次细细地聆听他的音乐,或许,就会在这音乐中听到些许的不同,听到我们从未听到的旋律与情感。

音乐,最为无比美好的存在,却往往并不诞生于美好之中。

除却柴可夫斯基,让我们在内心中默念那些音乐大师的名字,在那些传媒无比落后的时代里,他们孜孜不倦的创作着,挥洒着自己的灵感。

同时也让我们向那些不仅为追逐名利的演奏家们致敬,是他们让那些音符有了生命,是他们让音乐充满了生命。

同时,或许我们也应该感谢科技的发展,人类社会的进步,这些,才让音乐不只是宫廷人的玩物,音乐被释放出来,在广大的人类世界中生存下来,成为你我mp3里,电脑中所留存的永远的美好记忆。

但同时,在闭上眼睛聆听音乐时,也不要忘记,现场聆听一场音乐会,会远远超过通过媒介聆听音乐,那种力量与情感,通过光线,声音,气氛,动作传递到我们的身体中,浸入到我们的心中。

最后,让我们抛弃这无聊甚至有些多余的感想与评论,重回音乐中,因为能够诠释音乐真正力量的,只有音乐本身。

灯光渐暗,人声渐渐沉寂,音乐声起,世界在眼前铺陈开来。

 9 ) 琴盒里的希望

前面有点松散,但最后的部分终于聚集了起来。

为了最后的演出看的这个电影,结尾真的👍。

看到介绍时想起来begin again等一系列,还看到有人说音乐版的少林足球哈哈哈,有点贴切了。

看到喝多了排练迟到什么的那里,真是感同身受的生气😤更别提还这样有演出的场合琴盒里的希望如图

截图了一下集中营里练琴,这里也好感人两个老爷爷亲吻那里🤣法兰西,很可以那个大提琴手萨沙真的是眼神里有光耶

政治立场影响艺术的情况今天也持续在发生 ,希望多些和平吧

 10 ) 犹太小提琴家 音乐至上

前期拖的节奏比较长,基本是在一小时之后真正的女主才出现,不过这部影片它的定位是在音乐会,基本上都是以音乐为主那里面的配音还是很不错的。

也比较好,重点放在最后的演出上,还是比较成功了,他这个里面穿插了三次迟到导致女主很不太高兴,不过都化解了。

这个影片也展示了从事一个音乐方面的人,因为生活身份犹太人,可能当时的社会环境导致的如此还是有很多看点的。

同时也展现了对这个柴可夫斯基的热爱吧。

个人还是比较喜欢这种管弦乐队小提琴手和弦很好听。

《音乐会》短评

故事很cliche,这三颗星我全部给老柴的小协。

5分钟前
  • 衣莎贝
  • 还行

曾几何时在世宗文化馆听交响乐睡到流口水的我,竟然能欣喜的听完最后15分钟的那段柴可夫斯基小提琴协奏曲。不得不说我在装逼的道路上又前进了一步。其实电影本身没那么出彩,但不缺乏那份执着,追求梦想的故事你伤不起!

8分钟前
  • 小锅炒豆
  • 推荐

剧情简单,落魄英雄东山再起的老套路。老柴音乐很经典。

9分钟前
  • 璀璨
  • 较差

桥段生硬且造作,布达佩斯交响乐团的柴小协很好

14分钟前
  • pinomax
  • 较差

俄罗斯与法国来个柴可夫斯基大拼盘。之前的乱哄哄都是铺垫最后乾坤大逆转。听到女提琴家的琴声立马掉泪。在柴的音乐中与离世的母亲交汇。差点以为指挥那位是生父。一群三脚猫流浪汉音乐人奔赴巴黎还塞纳河一日游。每人目的不同有来建党有来贩卖有来赎罪。皆为昔日的音乐之名。柴的小提琴协奏曲真好听~

17分钟前
  • vivien
  • 力荐

音乐果然是无国界的语言,整部戏其实情节简单甚至闹哄哄乱糟糟,但却也真实也悲痛,最后的柴小协将所有的杂乱忙活不专业全部收束,15分钟绝对高潮。超喜欢他们步行去机场那段,笑着流泪。还有几场的现场“签证”、大提琴小提琴的随性演奏、最后演奏中丽萨和安娜的镜头切换,哎,震撼哪!

19分钟前
  • 喵~嗷
  • 力荐

野路子交响乐团太酷了,走路去机场,在机场现场办假证,然后到了巴黎又一窝蜂的消失不见,我竟然觉得有点肉啃肉!

23分钟前
  • Doublebitch
  • 力荐

故事太乱来了。。。法国人真不靠谱、俄国的共产党情怀很严重、吉普赛人和犹太人就更加乱来了

25分钟前
  • 数据分析后生
  • 还行

最后的音乐会观众起立那一瞬间还是会让人泪崩的啊·迟到三十年的掌声·政治 宗教 民族 国界 唯有音乐能打破其枷锁·

26分钟前
  • 饕”ご餮evil
  • 推荐

真正的主角是柴可夫斯基……梅兰妮出落地越发漂亮了

31分钟前
  • 碎碎评评
  • 推荐

电影太神奇了!直到最后我都认为这是一场梦而已!太神奇了!最后12分钟的音乐也是极品。屏住呼吸看电影,看完之后长舒一口气。

32分钟前
  • Yaya~
  • 力荐

【7分】大杂烩式煽情大戏,融合喜剧讽刺、民族政治、理想与人性。最后15min柴可夫斯基最为动人,在它面前,语言台词是如此的无力苍白,而音乐却能够将人带入高潮。

33分钟前
  • 坠落幻觉
  • 还行

笑中带泪,音乐是最伟大的梦想,片尾高潮部分的处理,Bravo !

35分钟前
  • 龙猫爸爸
  • 力荐

是啊,柴小协才是永恒。

38分钟前
  • 阿卜
  • 还行

半星女主,半星柴小协。

42分钟前
  • 徙 _
  • 很差

很一般,贬低音乐

43分钟前
  • 众影之家
  • 较差

一部饱含“疯狂”但又“和谐”的罗马尼亚导演作品。里面所有的人都有那么点疯狂,缺少了这个故事就不会发生,这疯狂有时近乎癫狂,有时近乎狂躁;和谐本身一个乐团所必需的,在那样的社会构成中寻找和谐真的很难。

45分钟前
  • Chanson™
  • 推荐

结尾特别棒,没有在音乐会结束后冗余的感人泪下,一切伤感的、愉悦的、阖家欢乐都随着柴小协展开。

47分钟前
  • 潇洒小姐Molly
  • 力荐

所有沉闷的前戏,只为最后的高潮——柴小协,太激动了!

52分钟前
  • 摇滚玄奘
  • 还行

有点常识的人都晓得不排练就没有好的音乐会。更不要说是30年不碰乐器,那简直就是武功全废的。但是这片子依然触人泪点,看着真诚的样子,其实也都是音乐在作怪吧。我个人给剧情打个65分,5分是看在前面有钢协片段得分上,还像是贝五皇帝2mvt。

53分钟前
  • Samuel
  • 还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