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礼涛执导兼编剧,拍出这种效果也算是砸了。
剧情已经不是漏洞百出,而是逻辑关系出现问题。
人物设定,黄日华任第一任指挥官,没有具体介绍警衔,但就第二任石修饰演的指挥官是高级助理处长,也就是宪委级警官,是警队除了处长,两个副处长外的四个SACP之一。
那么姜皓文饰演的重案组总督察任行动队长,为什么华仔的警衔会是警司,片中他只是EOD的一个组的第一拆爆员,而搭档吴卓羲的警衔则是警长,这个差距太不合理。
以往的香港警匪电影基本都是重案组和飞虎队的露脸戏份最重,除了PTU,CIB这种定位影片外,基本EOD出场都是被忽略掉的。
但是指挥上又是表现的华仔警司指挥总督察,为了突出主角,基本是最高指挥官成了摆设。
其次,廖启智饰演的董事会主席拥有西隧大量股份,那么设定他为了牟取暴利让姜武饰演的悍匪去炸红隧,这个设定显然不合理,哪怕是设定他公司由于股灾负债经营让公司转危为安都要比没事整事要强。
姜武饰演悍匪既然有那么高的制炸弹的水准,为什么还要自己带一票雇佣兵把自己困在隧道里去交换人质,完全可以像《虎胆龙威3纽约大劫案》中悍匪耍着警方玩,最后那个直升机的梗LOW到爆了,哪怕是劫持的直升机也行得通点,境外直接飞进来,都可以直接闯领空吧。
小宋佳这个角色都显得多余,那隧道里的警察设定如果是为了烘托正义,那么他爸爸退役警官也没有任何延伸剧情,还有一些就不一一细说。
全片有两点可以肯定,一是华仔的发型依然怎么都不会乱,他穿警服是他所有电影扮相里最帅的,就像第一次看他在《猎鹰》中那么帅。
二是红隧的这一次爆炸场面炸出了港片警匪电影中最大破坏力,比华仔上一部《风暴》中炸中环更火爆。
故事是最大的硬伤。
如果说他是警匪片呢,警察和匪徒斗智斗勇的情节太粗糙,刘德华演的拆弹人,作为一个警局的小领导,没有上级的压力,感情轻松达成,没有生活的压力。
唯一要做的就是对付匪徒的报复。
对付匪徒就更简单了,匪徒让干嘛就干嘛。
最后再大无畏的牺牲就可以了。
如果说它是动作片,除了汽车追逐和爆炸,其他真的没有吸引力。
枪战就是噼噼啪啪的乱打,子弹飞来飞去。
一群人跑来跑去。
这样的剧,实在太平庸。
没有突出点是它最大的问题。
有几处情节点是我个人觉得可以做文章的地方。
一是刘德华了解匪徒,熟悉自己的老对手,那么他会做出自己的判断,这种判断正好是和警局领导的判断是相反的。
正如匪徒的弟弟遭遇车祸,刘德华想要送去医院,救人要紧,领导让拉到隧道,也是救人要紧。
这种冲突如果能深化将更有意思。
特别是警局老大想强攻,这种方法是否和刘德华想得一致?
会不会有摩擦?!
二是刘德华女朋友的角色,要么更加弱化,变成家庭的一个符号,要么加强,成为刘德华人生阻碍或者目标的一部分。
当早上醒来,女朋友想分手,这种矛盾的化解就是一个点。
想吐槽的情节有。
一,匪徒弟弟的转变太缺少铺垫了。
二,刘德华得爱情是在无聊。
三,刘德华演得角色到底是个什么身份?
最后拆弹感觉可以控制整个警局,领导呢?
定位不够准确。
警匪为什么让老板转账十个亿后把老板炸死了。
全转到账户上炸死不行吗??
老板的死设计的太没意思了。
只能看出匪徒的无脑。
最后想说,不像动作片,不像文艺片,不像警匪片。
没有精彩的画面和节奏,没有探讨,没有故事的可思考性。
只能差评。
结局正如我想象的,一颗炸弹结束了所有幻想与想象。
剧中那样不平凡的人不能因为庸俗的日常和非议而迫降。
每条线都是上帝对他的作弄,英雄般的死去,或是懦夫状的面对幸存者,回应家属。
警匪,警匪。
作为一名预备役,不能再像以前一样以旁观者的态度看完这部剧。
我只想让他降落,让他回到我所认识到的现实。
小警察现在接受着的教育是服从式的,但这种服从却虚伪而不符合我想象中的正义。
这所谓的服从,上至处长队长,下至学生干部。
这种病态服从却未曾教过我如何爱民,如何爱责。
我们没有意识到我们即将从事的工作多么值得人尊重,值得人热爱。
常常出现的是我们被多少人仇视,被多少人监视。
我们的每个行动都是步履为艰。
我们就像走在钢丝上,左边是违反犯罪,所谓正义的敌人,右边是遵纪守法,所谓公务员的敌人。
我们这堵城墙也许是被两边所冲击着,才没倒下吧。
我在这种生活中既没有从同伴那边获得担起警察重任的庄重感,也没有从我所保护的人那里获得认同感。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怎么继续像帅气站到最后的小哥哥一样,保持姿势,告诉自己我应该做的事情。
说到这点,不得不吐槽,那一部分跟洗脑一样,一点都没有看出小哥哥为自己警察的身份感到光荣和骄傲,一点都没有为荣誉而战的凝重,害得眼泪啊憋回去了。
这部剧其实真的好多槽点,我以为的伏笔都没有上,我以为的感情线都乌七八糟的有头无尾,只好自己脑补出一部虐恋情深,你爱我,你不爱我的脑残恋爱剧,砰砰梆的💣戏最有意思,本来想要精进一下的射击理论水平,大家都群魔乱舞一样的射子弹,子弹还不要钱,几匣几匣的装,难过到不行。
好啦好啦,剩下的两年要努力提升思想境界,做一个有脑子有热情的警察。
相信看过《拆弹专家》的观众会被片中各种“火爆”震撼,但印象最深的还是那个被捆着浑身炸药的小警察。
虽然,他一出场就知道有可能领便当,但绝没想到会是这种方式。
怎么着也应该是与华仔里应外合、或者与退休警察的老爸来场“父子武状元”?
可是,导演就是不按常理出牌。
起初,他很镇定的报出编号:“我是UI19472。
”“你放心,定时器还没有启动。
镇定点。
”“很镇定。
”虽然自己也是警察,但成为人质后,尤其是身上还有炸药,再看到同行,还是多少会有安全感的,此时的观众也会很放心,根本没意识到炸药会随时被隧道内的姜武启动。
“我受过训练,有什么事可以直接跟我说。
”当华仔叫来手下配合自己时,这名刚刚领到督察证的小警察也“不甘示弱”:虽然成为人质,但我跟别人不一样,我受过专业训练,比常人有能力有意志抵御危险。
“你身上有四种炸药,有十六种不同的组合,那就是说我要剪八条线,八条都得剪对。
”看到这里,尤其是看到小警察有点惶恐的眼神,“无知”的观众开始意识到好像不是那么容易对付,不过,还有我们华仔,大家还是放心哒。
开始拆第一条线了,小警察有点怕了,他忍不住按住了华仔的手,当华仔平安的剪断,我们也随着小警察那情不自禁闭了一下的双眼和抽动的嘴唇,咽了咽唾沫。
没事的,没事的,总会有惊无险的,这都是套路。
“你算镇定的。
”“我爸教我的,什么都不要怕,他也是警察,教我天不怕地不怕。
”小警察此时又找回了自信。
也许,他也觉得自己有的救,和观众一样,不到最后一刻,都有侥幸心理吧。
炸弹启动了。
只有两分钟。
但是华仔都说没事,嗯,会化险为夷的,这都是应有的桥段嘛。
“发生什么事?
是不是很难拆?
怎……怎么会这样?
很难拆吗?
”吴卓羲已经按照华仔的指示带领大家退后50米了,小警察有点慌了,观众也感到有点不妙诶,似乎和往常看到的电影不一样了。
“我有什么可以帮你?
我是站着就可以吗?
我现在站着很镇定。
我有什么可以帮你?
”小警察此时还是想到“帮”这个字。
“我……我很冷静,我没事、我没事……还有多少时间?
还有多少条?
”在吴卓羲大声喊着让华仔撤退时,小警察极力强压住内心的恐惧,此时的观众处于临界状态,没有答案,没有判断。
华仔的手停下了?
!放下手电筒了?!
“快、快点!我求求你!
你救救我!
我求求你!
快、快点啊!
”小警察绝望了,也不禁说出了“求”、“救”二字。
华仔起身了?!
他不拆了?!
“怎么了?
”我们也不禁想和小警察一起问华仔,是啊,怎么了?
怎么不拆啦???
他在对小警察说什么——“你是警察,你有你的责任,远离人群,不要靠近车辆,站在原地这样的伤亡是最少的。
”他在道别!!!
没救了?!
没救了?!
真的没救了!!!
大家都不得不撤退了!!!
只剩你一个人面对死亡了!!!
小警察,哭吧!!!
不用再镇定啦!!!
换成谁这个时候都会崩溃的!!!
警察也是人啊!!!
何况你还那么年轻!!!
导演偏偏又找了一位清凉白净的靓仔来演!!!
“你清楚吗?
”“清楚!!!
”“你是警察,你知不知道?
”“知道!!!
”“你的责任,你知不知道?
”“知道!!!
”这一句“清楚”、两句“知道”已经将小警察从普通人的无助拉回了警察的角色,本能的绝望与身份的认同交织。
“告诉我,你有什么责任?
说——”“我是警察!
我有责任!
远离车群!
远离人群!
这样伤亡才会最少!
”“我是警察!
远离人群!远离车群!这样伤亡才会最少!”身为警察,就没有避险的权力。
小黄警察用另一种方式诠释了警察的责任,谁能说他的牺牲不英勇?
这是影片的转折点。
从前半段的血脉喷张到此时此刻的血液凝固。
短短几分钟的戏,却如此有张力,让我们感受到一个年轻警察独自面对死亡时的情感流动的过程和层次,足见功底。
除了导演、编剧的敏锐度,演员更是功不可没,在香港本土电影式微,演员青黄不接的状态下,年轻演员机会很少,难得让我们记住一个新面孔。
下面就要安利一下这位被誉为新晋演技派的85后新锐。
其实蔡瀚亿(Baby John)已不算新人了,在2014就凭借《狂舞派》的出色演绎获得了第33届香港电影金像奖最佳新演员奖。
之后相继在《杀破狼2》、《叶问3》、《惊天破》、《十二金鸭》、《灯塔下的恋人》等影片中都有不俗表现。
无论是喜剧还是正剧,文艺还是动作,温情还是恐怖,都可以完美掌控。
《狂舞派》的导演黄修平曾评价蔡瀚亿,他的可塑性相当高,既可以演傻里傻气的宅男,也可以打扮得很帅气。
刘德华称赞道:“他在年轻演员中称得上演技很出色的,表演很自然、真实,就好像水一样,表演该到哪个地方他就很自然到哪。
” 刚刚认识蔡瀚亿的朋友一定要看《狂舞派》,近年来香港本土电影难得的佳片。
Baby John演绎了一位超有喜感的太极社团社长柒良,一出场你会和女主角颜卓灵一样,“看到他的背面就讨厌他的正面”,但随着剧情的推进,你会觉得他越来越型到爆!
文 | 李惟文不知为何,觉得刘德华这张脸扮演警察总是怪怪的。
在他所有电影里,估计演警察最舒服的也就是《无间道》里的角色了吧。
在最近的这部《拆弹专家》里,刘德华不仅是警察,而且还是警察里的拆弹专家,最后壮烈牺牲,够得上是壮烈了,连渣都没剩下。
其实这就是一部典型的警匪片,与香港过去的电影没什么不同。
唯一的区别就是有姜武和宋佳这两个大陆演员的加入,而《拆弹专家》又是一部主旋律电影,那么这里面就很耐人寻味了。
主旋律电影如果剧本扎实也是可以煽情得恰当好处的,很明显《拆弹专家》没有掌握好分寸。
举个例子就是,“我是警察,我有责任”。
姜武作为土匪,将一群人质困在红磡隧道,其中有一名年轻警察被发现了,于是姜武将他做成人体炸弹扔出来给刘德华这个拆弹专家去解,而要在极短的时间(两分钟)内解开太多可能性的炸弹,这个概率实在是太低。
最终,刘德华选择了放弃。
他用这两分钟给这名年轻的警察灌输了一条道理,“你是警察,你有责任,远离人群,远离车群”,并且要年轻警察喊出来。
这是一个很小的片段,很多人看到这里都流泪了。
这就是电影的目的,而年轻警察在片中所表现出来的是在感动观众其实也是在感动自己。
当一个人身上被绑了炸弹,在明知自己马上将死去的时候,这其实已经没有任何身份可言了。
他首先应该是一个人,然后才是警察。
身上被绑炸弹,对任何人来说,这是一件很无奈的事情。
他不钻到人群多的地方去伤害更多人,只能说出自于自己的道德和良心。
这和身份没有关系,但是电影一定要用身份去框定他个人的想法,以显示警察的伟大,这实在是太违和。
况且,按照当时的环境和位置,他不管是不是警察,不管他的意志想要奔跑到何方都是动不了的。
如果往后冲入土匪群里,匪帮会开枪打死。
如果往前,警察那边会开枪打死。
如果真的往前了,对于前面举枪的警察来说这是唯一的选择,只有这样才能减少伤亡。
但是,对于正义的一方来说,这就有个伦理道德的问题。
所以刘德华作为正义一方的代表,将这个选择的难题用大义凛然的“你是警察,你有责任”的虚拟点赞抛给了年轻警察。
小警察还很感动,“我是英雄”。
其实,08年美国也有一部电影叫《拆弹部队》,里面也有这样一模一样的场景。
一名平民被做成了人体炸弹,在拆弹专家走过去之前,他的战友就一直在说干脆干掉他。
拆弹专家走过去就说,“你知道吗?
拆炸弹最快的方法就是干掉你”,在确定无望以后,他反复的说“对不起”。
简单、真实,没有任何情怀的包装,直面人最真实的情感才是正义,在这份正义面前做到自己足够努力就是英雄,而这就已经足够悲壮。
而《拆弹专家》里刘德华的做法就是让年轻警察忘掉他是个人的身份,这一点我真的无法接受。
所以,我终于明白为什么刘德华演的警察我总觉得怪怪的,因为他的那种正义,实在是不够真实,人为描摹上去的正义痕迹实在是太重。
当你看完《拆弹专家》以后,建议你再去把《拆弹部队》找出来看看。
公众号:李惟文
我不清楚好评是这么算出来的。
我觉得很烂。
为什么这样说呢?
因为除了把案件尽量拔高,弄一千公斤塑料炸药进香港,放红磡隧道(真当香港警察豆腐脑,这么多炸药还直接运进来);还制造那种商盗合作,利用事件炒高股票的情节(这样的构思,美国大片玩太多了)。
然后比较真实地展现拆弹专家既是专业中的专业,也是赌徒中的赌徒,最终靠的还是概率(万一匪徒,故意设置不同色线呢)。
这部电影就没有什么别的了,比较专业的一次,就是让老刘往古老的炸弹上注入特殊材料,然后取出引信;还有解决手握炸弹的问题。
也许是怕透露太多专业知识(不像老美,整一个诲淫诲盗,诲人不倦),这值得理解。
但是,感觉就没有什么意思了。
17.6.27 Έ?mYVL
《風暴》(2013)、《救火英雄》(2014)連同《拆彈專家》(2017)三部合拍片都有著同樣的共通點,《風暴》中的香港警匪槍戰弄至中環地陷,真正「佔領中環」、《救火英雄》因發電廠火災誘發全港大停電,《拆彈專家》匪徒佔領紅隧脅持人質。
三部電影啟發了更多的創意,到底下一次香港會不會有外星人侵襲地球?
這三部片的特技與故事明顯太誇張失實,但假如沒有內地資金就沒有這類大片,如今警匪片的規模好比戰爭片,某程度上內地不容許這種摧毀一個城市的電影,如果故事不放在香港實在沒地方可放,內地假如拍這種電影更難想像會成什麼樣子。
幸好這裡是香港,這裡有無限的可能性。
即使發生如此的城市災難,香港人的生活依舊,太陽照常升起。
全港停電了,香港人依舊乖乖的沒有暴動。
沒有紅隧了,其他交通工具也如常運作,沒有逼爆更沒有塞車、香港發生如此大事,政府沒有人出來警告與宵禁,東西兩隧還因要給人上班而解封。
不禁感嘆香港人實在是不怕死的。
這三部電影都有很多的犯駁處,到底今時今日的香港電影追求什麼?
明星?
浪漫化的特技處理?
彷彿失去了理性一樣。
某程度上觀眾也有一樣的問題,盲目追求視覺的衝擊,像《寒戰》最終得到金像獎般,歷史自有公論。
《風暴》與《拆彈專家》的共通點是正義必勝、壞人必死的設定,這種二元的分法是低手的,在杜琪峯的警匪片裡好人與壞人並不會因身份而變得政治正確,比如是《暗戰》裡的劉德華與劉青雲,警匪間有博奕也有互動展示複雜的人性。
或許這種所謂「大陸式」的設定為了討好內地方面而欠缺驚喜,在《風暴》裡華仔有不死金身,而《拆彈專家》稍為不同的是它是一部反英雄的電影,華語電影有這樣的結局還是少有的,奈何電影是一部不折不扣讚揚香港警隊正氣形象的主旋律電影,在香港社會很奇怪的明明警察與消防是一份工作卻要標榜為英雄。
而這部電影就是為了製造一個英雄,是為華仔個人的獨腳戲,光茫掩蓋其他人。
嘗試大片的邱禮濤「B片導演」邱禮濤第一部真正的動作大片,或許這是他的一次走向大片的試驗,在今日香港一年有幾部電影上映的除了葉念琛的愛情電影外,實在沒有那幾位能有一定的數量。
一直以來邱禮濤都不算是所謂頂級的導演,但他的作品款式多,題材廣泛,近年比較能引起話題的是《雛妓》,最主要是蔡卓妍的演技走向成熟而注目。
從影以來,他的作品多不勝數,最多是拍恐怖片如《陰陽路》系列、也有青春愛情電影,雖然都不是什麼巨作但不過不失。
要講他的電影比較具有代表性的是《伊波拉病毒》、《八仙飯店》這兩部也是黃秋生的代表作,前者是香港經典的Cult片,後者是比較血腥的。
在《拆彈專家》中有一幕姜武飾的劫匪洪繼鵬斷手短短的一幕某程度也反映了他的標籤。
而有一點邱禮濤在香港導演中比較特別的是他也有關心社會的電影,比如是描寫少年犯的《等候董建華發落》、有關街童的青年題材《給他們一個機會》、也有與性工作者有關的系列電影。
另外,他也與TVB拍過《Laughing哥》的系列電影與廉政行動。
雖然有一些電影未必是他的意願,但做導演也是職人的一種,賺夠錢就可以開自己想拍的類型。
過去他也曾執導過有關黑社會與飛虎題材的電影,這次《拆彈專家》的規模是他前所未有的一次經歷,在他的電影裡犯駁是常見的,舉個例子在《高舉愛》裡江若琳明明是中國運動員來到香港卻代表中國比賽。
在《拆》裡犯駁處也不少,例如香港的隧道脅持事件發生三天,香港沒有政府官員出來解釋、沒有特首、警務處、保安局?
難道香港進入無政府狀態?
還有是一個警察隨便拿陌生女子回警署?
更有點不知所謂的是將一個炸彈丟進維港,維港有船隻航行的,真不怕爆炸影響海上安全。
有時候看電影還需要有點理性與基本的認知,尢其是這不是胡混的喜劇,更要顯得專業與令人信服。
如果香港警隊如此粗枝大葉去處理就一定是國際笑話。
另外一點比較摸不著頭腦的是警察的職責是為了救人,但竟可以一句話置他人的生死於不顧。
當隧道內明知的恐怖份子般的劫匪但仍然將人質暴露在危機之中,雖然電影是叫《拆彈專家》但香港警隊是有反恐特勤隊與情報科的、怎會不知有僱傭兵到港,而整場的脅持事件除了在官能上有刺激外,對資料的整理與搜集還是虎頭蛇尾。
整部電影構建的警隊只是圍著一個人而轉動,顯得突兀。
說到邱禮濤與電影比較有心的嘗試就一定是用兩個月時間搭建一個1:1的隧道實景,1.8億打造一部電影在港產片是一個天文數字。
隧道的內部完全是一樣,下一年金像獎值得拿一個技術大獎的。
而且動員二百架車拍攝與綵排,飛車、爆破、撞車都很逼真,這一點絕對要讚。
且劇組真正走進隧道做資料搜集,很多香港人也討厭合拍片,可是沒有資金就沒有這種規模,這是兩難的局面。
拍大片也沒有什麼壞處,且電影給人的感覺並沒有完全的遷就內地,有很多熟悉的香港演員與TVB出現的綠葉演員,各有性格與突出的表現,還是挺親切的。
唯一敗筆是那一段宋佳與劉德華之間可有可無的愛情故事,不過自古英雄難過美人關,一部電影總要在男性之中找個女性角色平衡一番,彷彿是公式的一部份。
陳木勝、林超賢都是擅長拍男人戲、警匪片的導演,而邱禮濤也相對證明自己有實力,他是百搭的人選。
但要說到真正的大師,非杜韋配與銀河映像莫屬,至少他們的警匪片並不會很單一與會塑造人物角色的特別之處。
話說此片在內地上映有望破個十億票房,在邱導的職業生涯有望上一個高峰,這證明他可以拍不過不失又有話題的商業片。
捕捉香港人的精神面貌當香港的一方發生災難時,到底香港人在幹什麼?
沒有一條重要的紅隧,還有地鐵與兩條隧道,警方必須開通給予香港人上班。
當那一年社會上發生一件大事時香港人的心也只是想著上班。
挺諷刺的。
再者,當有人被脅持時香港人關心的不是人命而是股市,而是發災難財。
戲裡的另一個笑點是劫匪的要求是要回購西隧,幕後黑手是上市公司的老闆,這樣的設定太天真了吧。
回購西隧是投射民情的,但作為條件卻膚淺了一點。
電影粗疏的是描寫劫匪對臥底探員的復仇,現實中警方的臥底是保密的並不會在報章上現真身,劫匪也無需針對一個人而做大龍鳳,在故事性是薄弱的。
而片裡被脅持的草根百姓還反映了香港人貪生怕死的一面,神秘的內地遊客、面面俱圓的香港導遊、休班警與退休警的情熱、三日內逼在隧道而不敢反抗的香港人,三日內不知所措的香港警察與香港政府,更摧毀了香港的經濟命脈而不是設法去挽救。
相對《救火英雄》的全港停電,香港竟然無事發生的理想設定,相對這是懶惰草草了事的設定,《拆彈專家》還是有示威遊行、有與新聞有關的情節,但忽略了政府的信息,是一個缺陷。
另一個缺陷是《拆彈專家》要衝鋒陷陣兼顧的事情略多,要談判、要指揮、要開槍更要拆彈,有沒有必要將警匪片伸延至戰爭片的格局,而且電影的重心應該放在「拆彈」,但當華仔拆彈時且有意無意將自己暴露在危險之中,又回到常識的問題。
電影強調以生命保護生命,但自己也保護不到憑什麼逞英雄。
從意識形態上去看《風暴》、《救火英雄》與《拆彈專家》將有序與理性埋沒,換取誇張的局面,估計未來會愈來愈多這類的大片,就看何時有外星人侵襲香港,反正無論內地合拍片還是荷里活想要東方色彩就只有取景香港,而西方電影的中國價值觀只有拯救世人,包括《引力邊緣》與《火星任務》的中國拯救論,香港只有亂像橫生,滿足某方面的慾望投射。
世上只有劉德華《拆彈專家》成也華仔、敗也華仔,同時也證明了香港不能沒有劉德華。
這個角色實在沒有那一位可以擔當,縱然他拍的電影也有爛片的記錄,但他絕對是票房保證。
今時今日香港在歌.影.視、娛樂圈的沒落之下華仔仍然投資在電影身上,年過半百成為人民英雄、人民偶像,沒有多少人可以有如此的吸引力,對他拍動作片還是敬重的。
更重要的是沒有華仔支撐著整部戲,這部電影什麼都不是。
他是一個全能的影人,雖然有不少人認為他不會有進步,也只能這樣了。
劉德華對香港電影與提拔後輩功不可沒,其中一樣是新科的金像影帝林家棟,而這部電影張繼聰與Babyjohn也是亮點之一。
雖然電影的劇情叙事略為強差人意,但在技術與心思還是具備的,整體中規中矩。
即使發生如此的災難,香港人的心態依然是太陽照常升起。
《拆彈專家》與《風暴》猶如是姐妹篇,香港的警匪片再不存在李修賢式的《公僕》與警察故事,接下來將會是不斷的威嚇與爆炸,再也不會再停留在本土黑社會的故事,而是一次比一次更大的恐怖襲擊,一個故事比一個故事更離地。
前半程刘华耍帅“握女孩手”“穿又有什么用”,还常伴有谜之炫光,只让人觉得不耐烦。
应该上课讲「老鼠挂铃」润物无声,对官场讲“握女孩手”以示不正经,全扭了。
N多废桥烂梗。
女朋友那条线就不说(幸亏是小宋佳,不然更难看),尹扬明已经告诉蔡瀚亿如果被劫匪发现他是警察就糟了,他还是掉落警员证(编剧偷懒),华特首劝他当董存瑞那一段又慢又气人。
廖启智那条线又明显又俗套,全港装看不见。
感觉全片在情节上懒惰到令人生气。
子弹横飞也是旧时美学,当年不计较现在不行了。
姜武对华仔是真爱,哪在乎弟弟呀,捉放了华仔几次,简直曹操爱关羽一般。
看到骆应钧何华超尹扬明一起打羽毛球过退休生活还比较开心。
姜皓文开车撞断姜武的手我开心地拍掌。
#拆弹专家#本类型警匪片已成为模式化的了,剧情基本上和观众猜测的不会出入太大。
或许有人会杠上了,它并不是大团圆的结局,但本片的主题是拆弹,如果没有大的爆破岂不是令观众会失望?!
观影时旁边一个9岁左右的小朋友吸引了我的注意力,吓的不得了.我不禁想起了自己小学时每当看警匪片时总会吓的腿肚子一直发颤。
片子非常棒,某人看完后竟然哭了,哭得衣服都湿了。
其实我也挺想哭的,但是看到某人哭就把我的眼泪给吓回去了。。。
(捂脸)毕竟一直到最后一秒我还在妄想男主角一定不会死,一定会活着回来,大结局一定是男主角迎娶女主角的美好画面,可是这次编剧却坚持没有给我们一个大团圆的结局。
最后的最后,镜头从宋佳怀里的照片,转到紫荆花旗掩盖的棺木,透过棺木看到里面仅仅放着的那套警服。。。
果然,一整吨炸药完全不是开玩笑,燃魂的热血英雄最终尸骨无存。
片中的第一个泪点当然是小警察赴死。
某人有点不明白为什么章sir要给他做那么久的心理建设,一遍又一遍地怒吼,要求他复述自己的要求:我是警察!
我要远离人群!
远离车群!
这样才能将伤亡降低到最小!!!
某人觉得这是影片在故意煽情,但其实我觉得特别真实,因为小警察在背着炸药包出来的时候就已经崩溃了,语无伦次地询问能否拆除,手忙脚乱地阻止剪线,战战兢兢地告诫自己是个差人,惊慌失措地面对死亡。。。
(这一段小警察演得特别好)毕竟还是个孩子,你怎么能保证他在最后一刻不会失去理智呢?
大道理都会说,可是放在自己身上却不见得能够办到。
所以章sir死撑到最后一秒,也陪伴他到最后一秒,更是坚守到最后一秒,提醒着他作为警察的责任和义务。
当然小警察最后的表现已经是非常之好了,毕竟拆过这么多的炸弹,章sir这样的人,早已将生死置之度外,而小警察不过是个入职不久的督察罢了。。。
只可怜章sir的女朋友,刚走出深渊,就又落入黑夜。。。
以及小警察的爸爸摸了很多次手腕上的表,我一直以为他会有什么戏份是去冒死抢回儿子送的最后这件礼物,但是一直等到片子结局都没出现这一幕,感觉很遗憾但又那么真实。。。
毕竟生活不是戏剧,没有那么多奋不顾身为了重要的人冲出去搏命又能将事态反转,其实小警察的爸爸和小警察一样,都是尽力将伤亡减小到最少的人。。。
其实我对拆弹这件事还是不太懂,就像章sir说的,干这行其实就是老天爷赏饭吃,剪红线还是黄线全靠蒙,每一次都是拿命去赌,以命换命。。。
还有一个让人惊讶的点是接待大陆团的导游,职业素养非常之高,简直超出你的想象。
从一开始他十分卖力地向游客宣传自己不是购物团,到提醒游客吃药,再到堵车时借机介绍香港的几条过海隧道。。。
如果说这些都是常规的导游素养,那么当后面灾难发生时,慌乱的游客跳车被匪徒抓住,他奋不顾身地冲下来保护游客,回到车上后一直安抚游客情绪,甚至匪徒遣散人质时选中了他,还主动提出换其他人,自己留下继续照顾乘客。。。
某人笑说大概是想挽回前段时间香港旅游业的负面影响吧,不过电影里的这种职业素养,现实中的导游们真的做得到吗。。。
不过我特别想吐槽的是,在香港人眼里的内地游客,穿着打扮和气质还是那么土。。。
但是为了讨好内地,又特地给了一个内地女游客超长的戏份——被匪徒用枪指着脑袋长达近十分钟,却临危不惧,大概是想凸显内地人视死如归的气质?
而且这位女游客的发型还挺像刘胡兰的。。。
地下赌场看场子的不带枪吗几个小屁孩冲进去胡闹?题材略微有点扯看不下去
蛮有看头的 元的演技比我上次看她好多了
第一集就让我看生气了dex还是别演戏吧
希望是爽剧,因为对元真儿有好感。这姐真的缺爆剧,唉。
七分,与明星大侦探《x学校杀人事件》那个案子异曲同工,父母(或者说监护人)欲望期待扭曲了感情的本真,四个青年各有各的苦楚,演员都不错,就是不知道剧情往爽还是往深里走了。